嗝嗝老师大学生的观后感5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嗝嗝老师大学生的观后感5篇
嗝嗝老师大学生的观后感范文(1)
《嗝嗝老师》是一部谈教育的印度电影,教育这个题材,好像蛮硬的?但电影用轻松幽默又带着温馨的方式,从一个自己有无法控制的抽蓄问题的老师带一个放牛班,来让观众对“教”与“学”有不同的感受。
说到印度的教育电影,就会想到《三个傻瓜》,《嗝嗝老师》虽然没有到那么感人,但还是兼顾商业性跟很好的讯息,蛮容易消化,看完也可以带走一些想法。
这种要让人“改变”的故事,就看过程是否有说服力了,片中不只是老师改变了不想念书的学生,改变的还有老师教学的方式,学校对于老师及学生的看法等等。
蛮不错的一点就是这些改变并不是发生一件事就完成了。
很现实的,有些事情的确会在当下打动我们,让我们“想要”改变,可是回到生活中,改变的过程遇到挫折,当初让我们不想改变的那些环境或个人因素还在,几次之后我们很容易又会觉得不可能改变的,于是又回到原状了,而《嗝嗝老师》有去谈这一块,所以让它更能说服观众。
当然,剧情有比较戏剧化的设计跟时间上的巧合,但也因为这样所以还蛮能吸引一般大众,如果要把讯息传递出去,我倒觉得这样没什么不好。
而且片中的大人小孩选角都不错,感情流露
都蛮真挚,不会有做戏的感觉,角色特色鲜明,虽然人物蛮多的,但不重要的都还可以分辨出来,连年轻演员也可以把内心的感受表现的不错,把故事想传达的讯息带出来。
所以想传达的讯息到底是什么?其实还蛮多的。
女主角本身就会受到异样眼光,她跟大家不同,但只是她的不同比较外显而已,其他人就比她“正常”吗,我们为什么要觉得人一定要怎样呢?同样这些放牛班的学生也是因为贫穷背景而受到其他学生排挤,甚至被老师排斥,越是用叛逆的方式反抗,越是被讨厌,形成恶性循环。
除了点出问题以外,《嗝嗝老师》也有解决方案,老师用更生活化的方式把大家已经知道的事跟课本上的内容连结,且把不同学科融合,因为在真实世界上问题本来就不是一种学科可以解决的感觉。
而且不只是学科而已,老师教得再好,如果学生没有意愿,也不会去学习。
所以帮助他们看到学习的意义,可以选择怪罪环境,怨天尤人;也可以选择接受环境,去做自己能做的。
除了学科上有好的教学方法,也要在心态的引导上配合,才会有效果。
还有,《嗝嗝老师》最后还更进一步点出,并不是当了老师之后就不用再学习了,教人只是把自己所知道的传授出去,但并不表示自己已经完美。
这点也很值得已经“定型”的大人们思考,
自己有多少年没有改变了?没有再吸收新知了?没有再成长了?不见得是指学术上,待人处事上、生活态度上等等也都包括在其中。
以上只是列出一些,《嗝嗝老师》有不少很正面也很实用的讯息,透过轻松甚至有些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不是对观众说教,而是让观众自己去感受,进而接受。
这部电影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教育示范。
嗝嗝老师大学生的观后感范文(2)
电影《嗝嗝老师》讲述的是一位患有图雷特氏综合征的女主人公奈娜梦想就是成为一名教师,虽然拥有教育学和理学硕士双学位,但是病症使她频频碰壁。
最后,母校向她抛来了橄榄枝,让她接手9F班。
这个班里的学生都是贫民窟里是孩子,在学校十分淘气,经常捉弄老师,受到全校学生甚至教师的排斥。
老师奈娜和她所教的班级里的孩子其实都是天生被有色目光看待的
弱势群体,生活中遭遇着种种不公平的对待,比起简单的师生关系,他们更像是在相互取暖,互相照亮对方的人生轨迹。
虽然学生们很调皮,奈娜老师却挖掘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还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使用寓教于乐的方式进行教学。
奈娜老师说过一句话:没有差学生,只有差老师。
事实上,这些F班的学生虽然一直做恶作剧,奈娜老师从这些恶作剧里看到了他们的计划和智慧。
在奈娜老师的教导下,这些学生逐渐改变了自己,在自己的努力下终于考试及格。
这个电影最打动我的有两点。
首先是主人公奈娜,她身患疾病却拥有着做教师的梦想,并且对这份职业抱着极大的热情和热爱。
成为教师后,对学生有着极大的耐心,理解并爱护学生。
灵活地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发掘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最重要的是,让这些来自贫民窟的孩子建立起自信心,对自己的人生重新燃起希望。
就像奈娜小时候一样,那位校长给她的人生带来了新的希望,激励着她成长直到现在。
第二个就是F班的学生们。
他们都是来自贫民窟的孩子,刚开始他们也是所谓的乖孩子,尊重老师,想要融入其他学生。
可是,残酷的现实是,受到老师和其他学生们的忽略和歧视,这使得他们的自尊心遭到了很大的打击。
他们开始用调皮捣蛋来掩饰自己的失落,找寻在学校里的存在感。
这一点不仅揭示了印度的社会问题,还让人们反思校园里的冷暴力问题。
不过,在奈娜老师的引导下,这些孩子寻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路。
在影片最后,诬陷他们抄袭答案的9A班的一个学生和这些孩子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不禁让人反思,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否是让学生取得好成绩?在我看来,绝对不是,好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终生的,教导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人格才是最基本的。
这部电影使我回想起我的小学、中学时期的老师们,多多少少在影片中能看到他们的影子。
老师这个职业,尤其是低年级的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是伴随一生的,能遇到奈娜老师这样热爱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