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市青县某河治理工程可研报告_secre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前言 (3)
1.1地理位置 (4)
1.2治理的必要性 (4)
1.3水文 (4)
1.4地质 (4)
1.5主要治理工程 (5)
1.6工程管理 (5)
1.7施工组织设计 (5)
1.8工程占地 (5)
1.9环境影响评价 (5)
1.10投资估算 (5)
1.11效益分析 (6)
2.水文、气象 (6)
2.1流域概况 (6)
2.2本支港河干流除涝流量计算 (6)
2.3XX地形地貌 (6)
2.4水文气象 (7)
3.工程地质 (7)
3.1地形地貌 (7)
3.2地层岩性 (7)
3.3水文地质 (8)
4.工程任务及规模 (8)
4.1工程现状及建设的必要性 (8)
4.2治理方案 (9)
5.工程设计 (11)
5.1排涝标准确定: (11)
5.2设计依据: (11)
5.3工程设计: (11)
5.4河道纵断面设计: (11)
5.1河道横面设计: (12)
6.工程管理 (12)
6.1管理机制和机构 (12)
6.2工程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 (13)
6.3管理任务 (13)
7.施工组织设计 (13)
7.1施工条件 (13)
7.2施工方法 (14)
8.工程占地 (15)
9.环境影响评价 (15)
9.1概述 (15)
9.2环境保护设计 (15)
9.3施工区环境管理 (16)
10.工程投资估算 (17)
10.1编制原则和依据: (17)
10.2投资主要指标 (18)
11.工程效益分析 (18)
前言
加强中小河流治理作为国家公共服务重点工程防洪减灾的重要内容和水利建设的主要任务,已明确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
2008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各地要加快编制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增加建设投入,引导地方搞好河道疏浚,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xx市地处xx流域下游,境内大小河道众多,其中中小河流28条,xx市境内直接入海的河道就有十几条,形成比较完整的排涝体系。
由于这些河道大部分开挖于1965年,之后1974年及1977年部分河道进行过清淤扩挖维修治理,经过三﹑四十年的运行,河道淤积严重,排沥能力普遍下降50%~80%,严重影响当地防洪排涝安全和农业生产,必须对现有的中小河流进行综合治理,使其发挥排﹑蓄﹑灌等综合效益。
xx市中小河流治理规划,近期2008~2009年完成10条入海河流,远期到2010年完成全部28条中小河流的治理任务,2009年着手实施本支港河xx部分的河道治理,主要项目为河道清淤、坡岸整修等。
受xx市水务局委托,我院于2008年12月完成了本支港河xx部分的河道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1.综合说明
1.1地理位置
本支港河是xx西部的主要排沥河道,该河自xx南入xx境内,在xx被xx截断,先后由堤下头起最后止于青静县界。
该河自南向北流经xx镇、xx乡、xx乡、xx乡、xx镇、流河镇6个乡镇,境内全长40.41km。
1.2治理的必要性
本支港河1965年扩建至今已运用43年,期间未进行过大规模的清淤疏浚,至使本支港河河床淤积严重,过水断面显著减少,严重影响了xx境内的农业生产和防洪安全,制约着当地的经济发展,排沥能力降低,因此为解决上述问题,达到该河道应有的防洪除涝排水能力,本支港河治理工程势在必行。
1.3水文
工程所在区域属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550 mm~600mm,本支港河位于xx流域下游,在李豹庄处有陈圩河、朱家河、西支港河相继汇入。
近期治理标准为上游20年一遇(小街子南——四窝头,设计流量310m3/s,河道底宽46米,边坡系数为4,纵坡1/10300,均深6.0米);下游治理标准为5年一遇(堤下头——青静界,设计流量49.3m3/s,河道底宽20—40米,边坡系数为4,纵坡1/5000~1/25000。
)
1.4地质
本支港河段属于冲积平原,地势平缓。
浅层地下水主要埋藏与砂壤土及粘性土裂隙中,从大范围看属潜水,但由于砂壤土的分布不稳定,存在粘土隔水层,故未形成统一水位,浅层地下水埋深一般约在25m~
30m之间。
1.5主要治理工程
本次本支港河治理工程主要为河道清淤和坡岸整修工程,自小街子村南(k0+000)开始,止于青静县界(k40+410),全长40.41公里,分为上、下游两部分全部清淤,并坡岸整修。
1.6工程管理
本支港河原设计流量上游为310m3/s,下游为49.3m3/s,本次治理设计流量基本恢复原河道排涝标准,管理机构为xx水务局。
1.7施工组织设计
本工程拟定xx中旬开工,到xx中旬完工,工期4个月。
1.8工程占地
本次河道治理对原河道主槽进行清淤,弃土堆放及施工场地占地为临时占地。
1.9环境影响评价
本次xx本支港河治理工程主要为河道土方清淤工程,工程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弃土和施工区临时占地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施工期产生少量的废水、废气和尘土对环境的影响,这些影响经采取一定的对策措施后可以减免,对环境没有长远危害,待河道治理工程施工期完成,对环境的影响即结束。
因此,该工程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是可行的。
1.10投资估算
本项治理工程经过实地测算,预计土方清淤 140 万m3,边坡修整40.41公里。
工程总投资为2997.52万元。
1.11效益分析
本支港河xx境内总控制流域面积为700km2,全长40.41km。
本次xx境内本支港河上游段:小街子南——四窝头,治理标准为20年一遇, 设计排水流量为310m3/s ,治理长度为7km;本支港河下游段:堤下头——青静界,治理标准为5年一遇,设计排水流量为100—49.3m3/s,治理长度为33.41km,本次治理可以使上游的排沥条件得到改善,将发挥巨大的防洪﹑除涝﹑治咸等综合效益,同时也是保护天津市的一道重要屏障。
2.水文、气象
2.1流域概况
本支港河干流属xx流域,控制xx6个乡镇,境内控制面积约700km2。
本支港河、陈圩河、朱家河、西支港河,统称xx河,本支港河是干流,其余三条为支流,三条支流在xx境内相继汇入本支港河,然后流经天津市静海县,最后汇入大清河。
2.2本支港河干流除涝流量计算
本支港河干流除涝设计流量坚持河道当年开挖时的标准,上游小街子村南——四窝头,治理标准为20年一遇, 设计排水流量为310m3/s ;本支港河下游段:堤下头——青静界,治理标准为5年一遇,设计排水流量为100—49.3m3/s。
2.3xx地形地貌
xx位于河北省中部偏东,xx市北部,东邻黄骅市,南接沧县,西承大城县,北连天津市静海县,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微倾,地势平坦,地
面坡降为万分之一左右。
地形由于受古河道迁徙冲积影响,地貌在大体平坦中也形成不少洼地。
2.4水文气象
工程所在区域地理坐标为东经116º34′——117º6′北纬38º24′——38º45′,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季风气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西南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气候清爽,伴有秋旱,冬季西北风强烈,降水偏少,寒冷而干燥。
全年日照率63%,年平均气温13ºC,年平均无霜期196天。
多年平均降水550mm~600mm。
年内降雨分布不均,全年降雨量集中在7、8月份,仅7、8月份就占全年总降雨量的72.3%,春旱、夏涝,秋吊,冬少雪已成自然规律。
3.工程地质
3.1地形地貌
本支港河所属区域为平原地带,地貌类型为冲积平原,地形由南向北微倾,坡降一般为1/10000左右。
治理河段地面高程在上游平均为8.5m 左右,河床高程在1.45~0.56m左右;在下游附近地面高程在5.5m左右,河床高程在2.03~1.45m左右。
3.2地层岩性
根据以往区域地层C14测定及地层岩性分布特征,勘察区25m深度内地层由全新及上更新统上段组成。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区域内发育巨厚的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岸基岩性主要为粘土、粉质粘土及粉土,局部为粉细砂,河床岩性与岸身大体一致。
3.3水文地质
xx本支港河处于冲积平原地带,地势平缓。
浅层地下水主要埋藏与砂壤土及粘性土裂隙中,从大范围看属潜水,但由于砂壤土的分布不稳定,存在粘土隔水层,故未形成统一水位,区域地下埋深为25米~30米,地下水所含化学类离子为SO2-4、HCO3-、Cl-、Na+、K+等,矿化度为0.511g/l。
4.工程任务及规模
4.1工程现状及建设的必要性
4.1.1基本情况
本支港河干流是xx流域1965年扩挖的一条排沥河道,上游与南排河相连,下游与大清河贯通, 流经xx长度40.41km。
后来,由于子牙新河和北排河的相继建成,将本支港河分为南北两部分,南半部汇于北排河,北半部集汛期之沥水经天津市静海县注入大清河。
本支港河1954年开挖标准是三年一遇,经1965年加大标准进行扩挖,xx南半部按20年一遇设计,北半部按5年一遇设计。
4.1.2工程现状
根据有关水利勘测设计部门实测断面资料,本支港河现状河道淤积厚度平均为1.0米,过水能力不足原设计流量的1/3,远不能满足规划要求。
经过几十年运用,风雨剥蚀,人为损坏,现本支港河堤防破坏严重,河道淤积,抬高河床,河底宽度偏小,过水断面大为降低,每至汛期一旦降水集中,大量沥水不能顺畅下渣,经常发生漫滩现象,给两岸的农
田造成较大的危害,群众对此意见很大,增加了当地政府的防汛工作压力。
4.1.3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本支港河是为排泄xx流域沥水而开挖的人工排沥河道,开挖本支港河的主要目的主要是提高xx流域的排涝标准,减轻子牙新河承受洪水的负担,防御超标准洪水北泛的屏障,担负着保护天津市及铁路、公路重要交通设施安全,其作用远比一般排沥河道重要许多,同时对消除xx沥涝灾害,改良土壤,促进农业丰产保收创造条件。
”
本支港河干流配套建筑物年久失修,农业干旱缺水。
现状河道上的桥梁、涵洞、闸门等配套建筑物,许多仍是60~70年代修筑的,大部分已破烂不堪,影响工程效益的发挥,亦给当地人民生活造成不便。
xx本支港河段自1954年开挖,1965年扩建后,一直未能实施清淤,淤积量增加,防洪能力降低,河床平均淤积厚度为1.0米,因此兴建本工程是十分必要的。
4.2治理方案
4.2.1治理方案
2006年12月河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编制的《xx流域防洪除涝规划报告》称:根据《子牙河流域防洪规划报告》的安排,子牙河系遇超标准洪水将分入xx流域排泄入海。
本次规划将本支港河治理作为彻底解决困扰xx防汛工作难点,同时作为保京津、保华北油田、保交通要道、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屏障来综合治理。
按照上述规划意见,我们对本支港河近期治理制定了如下方案:
(一)首先河道进行必要的清淤,标准仍按1965年扩挖时的标准即:
小街子南(k0+000)~四窝头(k7+000)段: 底宽46米,边坡系数4,纵坡1/10300,河底高程1.45~0.56, 设计水源6.46~5.815, 设计流量310M3/S, 均深6.0米, 蓄水量达210.6万M3, 设计设计为二十年一遇。
堤下头(K7+000)~三面闸(K12+300):底宽20米,边坡系数为3,纵坡0,河底高程2.03,均深5.5米,蓄水量67.8万m3。
三面闸(K12+300)~小辛庄北(K15+400):底宽60~70米,边坡系数2.5,河底高程4.53,均深2.5米,蓄水量19.4万m3。
小辛庄北(K15+400)~张广王(K16+750):底宽20米,边坡系数3,纵坡1/5000,河底高程1.1~0.83,均深5.0米,蓄水量14.4万m3。
张广王(K16+750)~李豹庄(25+760):底宽20米,边坡系数3,纵坡1/10000,河底高程0.83~0.03,均深5.5米,蓄水量115.3万m3。
李豹庄(K25+760)~青静界(K40+410):底宽40米,边坡系数3,纵坡1/25000,河底高程2.03~1.45,设计水位4.53~3.95,设计流量49.3m3/s,均深3.5米,蓄水量202.2万m3,设计标准五年一遇。
(二)坡岸修整:由于多年使用,未进行过修整,加之冲雨水冲刷和人为破坏使现在的本支港河坡岸损毁严重,浪窝众多,对整个河道构成严重威胁,影响了本支港河的防汛排沥作用。
因此,在此次治理工程中,我们对坡岸也作了整修要求,使本次治理工程更加完善,更好地发挥本支港河应起的作用。
5.工程设计
5.1排涝标准确定:
由于支港河在xx部分被子牙新河和北排河分为两部分,南半部(小街子南~四窝头)桩号K0+000~K7+000,原设计标准为三日降水250mm,即二十年一遇;
北半部(堤下头~青静界)桩号K7+000~K40+410,原设计标准为五年一遇,所以本次治理仍采用原标准。
5.2设计依据:
《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
《堤防工程施工规范》(SL260-98);
《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
《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
5.3工程设计:
本支港河xx部分全长40.41km,本次可研对该河道全长,桩号K0+000~k40+410,按设计断面对现河道进行治理。
河道纵、横、断面均以1965年扩挖时的原设计为控制条件,采用明渠均匀流按梯形断面设计。
5.4河道纵断面设计:
本次xx境内本支港河治理长度为40.41km,桩号K0+000~k40+410。
小街子南(k0+000)~四窝头(k7+000)段: 底宽46米,边坡系数4,纵坡1/10300,河底高程 1.45~0.56, 设计水源 6.46~5.815, 设计流量310M3/S, 均深6.0米, 蓄水量达210.6万M3, 设计设计为二十年一遇。
堤下头(K7+000)~三面闸(K12+300):底宽20米,边坡系数为3,纵坡0,河底高程2.03,均深5.5米,蓄水量67.8万m3。
三面闸(K12+300)~小辛庄北(K15+400):底宽60~70米,边坡系数2.5,河底高程4.53,均深2.5米,蓄水量19.4万m3。
小辛庄北(K15+400)~张广王(K16+750):底宽20米,边坡系数3,纵坡1/5000,河底高程1.1~0.83,均深5.0米,蓄水量14.4万m3。
张广王(K16+750)~李豹庄(25+760):底宽20米,边坡系数3,纵坡1/10000,河底高程0.83~0.03,均深5.5米,蓄水量115.3万m3。
李豹庄(K25+760)~青静界(K40+410):底宽40米,边坡系数3,纵坡1/25000,河底高程2.03~1.45,设计水位4.53~3.95,设计流量49.3m3/s,均深3.5米,蓄水量202.2万m3,设计标准五年一遇。
5.1河道横面设计:
河道横面设计采用梯形断面,河道糙率0.025,内坡系数南半部(k0+000~K7+000)为4,北半部(K7+000~k40+410)为3。
6.工程管理
本支港河是承泄xx流域上游沥水的主要通道,必须加强管理,充分发挥效益,保障防汛工作安全。
6.1管理机制和机构
为切实加强工程管理,本工程按统一调度、分级管理的原则确定管理机构,并依据水利部颁发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编制定员试行标准》(SLJ705-81)确定管理人员编制。
本支港河属市级管理河道,其管理、维修及汛期防洪任务,由xx 水务局进行管理,并及时上报xx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
多年的工作证明,现行的管理机构设计完备合理,现有人员已满足管理工作需要,本次设计仍维持其现有的管理体制及机构设置。
6.2工程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
为保证堤防工程的安全和正常运行,根据《堤防工程管理设计规范》(SL171-96)及《河北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的规定,确定工程的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分别为:管理范围为河岸外侧10m;保护范围为工程管理范围以外30m。
6.3管理任务
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的要求,应加强河道管理,保障防洪安全,充分发挥河道的综合效益。
⑵每年定期对工程进行全面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汛期作好雨情、水情、工情观测,配合防汛部门搞好防汛工作。
⑶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任意破堤开口,确实因需要必须破堤时,应事先征得堤防管理部门的同意,报请上级水利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施工,并按批准的期限保质保量地复堤,由堤防管理部门验收。
7.施工组织设计
7.1施工条件
7.1.1交通状况
本支港河两岸不设交通,因此施工有一定难度,但由于本次治理无
外运土方,施工所产生土方全部用于加固岸防,对外不影响交通。
7.1.2施工用水、用电
因河道部分河段离周围村庄距离较远,施工战线长,工地现场没有电力设施及水源,施工单位应自备发电机,工程用水要求采用买水方式解决。
7.1.3施工打坝、排水
由于施工线路长,故沿河道每隔1km设置一道挡水坝,坝顶宽3m 坡比1:2,高4.0m。
待完工后,挡水坝应彻底拆除,以保证河道原有设计断面。
7.1.4施工季节选择
本工程地处中部温和地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多年平均降水量550m m~600mm,80%的降水量集中在6—9月。
本流域汛期为6月—9月,枯水期为10月~次年5月,冻结日期平均在12月17日,解冻日期平均在2月8日。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春、秋两季是施工的黄金季节。
7.1.5施工计划
本工程拟定2009年8月中旬开工,到2009年12月中旬完工,总工期4个月。
7.2施工方法
清淤河段全长40.41km,河道底宽14.65~70m,清淤深度平均达1.0米。
施工机械采用1m3挖掘机挖装,8t自卸汽车运土上堤。
弃土置于两岸,以加固岸防。
8.工程占地
本次河道治理是对原河道主槽进行清淤,不涉及永久占地和房屋﹑建筑设施拆迁,弃土区及施工场地占地为临时占地。
9.环境影响评价
9.1概述
9.1.1设计依据及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9.1.2主要环境影响
本次xx本支港河治理工程主要为河道土方清淤工程和坡岸扩挖及部分闸站维修,其不利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本工程的弃土和施工区临时占用部分土地,短期内对当地农业生产有一定影响;另一方面是施工期将产生少量的废水、废气和尘土对环境暂时产生较轻微影响,待河道治理工程施工期完成,对环境的影响即结束。
9.2环境保护设计
9.2.1弃土区的土壤环境保护
本次清淤工程弃土场应选择全部用于筑堤,严禁占用农用耕地;施工期排水尽量向河道下游排放,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当地土
地利用资源及两岸现有水生生态环境。
9.2.2施工区环境保护
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主要为生活废水。
可通过采取在施工区附近挖一个沉淀池,对废水进行沉淀处理,沉淀后的废水可排放至农田或沟边。
施工区的生活垃圾由专人及时清理,用作肥料。
施工区所有临时占地,在施工结束后,应及时进行场地清理,清除建筑物垃圾及杂物后,进行覆土整治,恢复土地原有功能。
施工期噪声主要来自堤防夯实等机械作业噪声,因施工区距离当地居民较远,因此防治重点主要为施工区工作人员。
要按照劳动保护的要求采取劳保措施。
个别距居民较近的施工场地,应尽量避免夜间施工。
9.3施工区环境管理
施工区环境管理要以环境科学为基础,运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技术的和宣传教育的手段,对施工区由生产和生活引起的环境问题进行处理,协调工程建设和施工区环境保护的关系,促进文明施工。
工程指挥部门应建立环境管理结构,建立环境质量报告制度和环境达标检查验收制度,制定施工区环境管理办法等。
参与工程建设各有关单位,均应设置专门的专职环保人,具体负责本单位的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工作。
施工单位应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将环境保护纳入生产计划管理的轨道,并具体负责,监督实施污染防治工作。
通过合理补偿和施工结束后及时复耕,将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本支港河治理后,提高了流域防洪排涝能力,减少上游洪沥水对两
岸农田的影响,达到防灾减灾,促进当地农业增产增收,改善河道两岸生态环境,该工程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良好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工程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清淤淤泥和施工道路将临时占用部分土地,短期内对当地农业生产有一定影响,通过合理补偿和施工结束后的及时复耕措施,将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近几年内可恢复原生产水平。
总之,本支港河治理工程对环境存在有利影响,也存在少量不利影响,通过采取必要的环境保护措施,造成的影响可以减免,对环境没有长期危害。
因此,该工程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是可行的。
10.工程投资估算
10.1编制原则和依据:
1、水利部水总[2002]116号文颁发的《水利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
2、水利部水总[2002]16号文颁发的《水利建筑工程概算定额》乘以1.1阶段系数;
3、水利总水总[2002]116号文颁发的《水利工程施工机械台时费定额》;
4、国家发改委、建设部[2007]价费字670号文颁发的《建设工程监理及相关服务收费管理规定》;
5、国家计委、建设部计价格[2002]10号颁发的《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有关规定》;
6、国家计委计价格[1999]1283号文颁发的《关于印发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咨询收费暂行规定的通知》;
7、2004年河北省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补充规定;
8、本次工程设计文件及图纸;
9、2004年河北省水利厅发行的《水利工程预算软件》;
10.2投资主要指标
土方清淤:140万m3
坡岸整修:40.41km
11.工程效益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xx市区域地位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2006年11月河北省第七次党代会上,鲜明的提出了建设沿海经济强省的奋斗目标,尤其对xx提出了明确要求,“xx不仅要成为河北省未来发展的新的增长极,还要成为沿海经济隆起带,成为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重要战略支撑。
xx作为xx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此次大发展中理应发挥重大积极作用。
本支港河从xx自南向北穿过,担负着xx运河西部的排沥、保护华北油田和天津市的防洪任务,本支港河几无堤防,河岸与地面基本持平,如若出现较大降雨,出现险情,极易发生外溢。
给两岸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无法估量,同时也危及到华北油田和天津市,因此,本次本支港河治理工程意义重大。
随着国家对中小河流治理投入步伐的加快,本支港河治理工程项目实施势在必行,工程完成后将发挥防洪﹑除涝﹑治咸等综合效益。
批准:xx
审定:xx
审核:xx
项目主持:xx
报告编写:x
估算编制:xx
设计人员:xx
编制单位:xx水利勘测设计院咨询证号:xx
提交日期:xx
xx市中小河流治理项目
x x本支港河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xx水利勘测设计院
xx
xx市中小河流治理项目xx本支港河治理工程
投资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