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卢龙县高一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卢龙县高一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2020·静安模拟) 按要求选择。
(1)在横线上填入合适的名句,最合适的一项是()。
每一个人的人格都应受到尊重。
自尊、自重,就意味着尊重他人,自主、自由,就意味着尊重他人的自由权利。
我们常常发现,标榜者与者发生在一个人身上,唯命是听的人往往不负责任。
与完全相反,宽以待己者往往严以对人。
这正是因为自尊者尊重人,自由选择的人是负责的人,而又决不强人所难,自爱的人爱人,他们懂得。
①摧眉折腰事权贵②己所不欲,勿施予人③不为五斗米折腰④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A . ③①②④
B . ①③④②
C . ③①④②
D . ①③②④
(2)青年作者王俐平在一次座谈会上认识了《文学月刊》的编辑李格非老师,王俐平为了投稿和请教方便,主动加了李格非老师的微信。
某日,王俐平将自己的短篇小说用微信发送给李格非老师,微信是这样写的:尊敬的李老师,奉上一篇小作,请您多加指教;如有可能发表在贵刊,将是我莫大的荣幸。
李格非因为工作调动,不再担任该刊编辑,于是回复道:谢谢您的信任,很抱歉,我已调离编辑部。
下面是几位同学替王俐平拟定回复李老师的微信,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太遗憾了!他们会为失去一位这么好的编辑而感到惭愧。
B . 噢,谢谢您一直以来对我的帮助,祝您在新的岗位顺利。
C . 那是巨大损失啊,您现在做什么?我马上加入您的队伍。
D . 这样啊,你应该在杂志上通告一下,免得我们以后误投。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2016·吉林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人与自然的关系不独表现在物质方面,更表现在精神方面的复杂关联。
除了自然界种种物象变化对人心的影响之外,人的现实处境和主体心态也会导致其对自然有不同理解和表现。
梁启超在《饮冰室文集》中说:“同一月夜也,琼筵羽觞,清歌妙舞,绣帘半开,素手相携,则有余乐;劳人思妇,对影独坐,促织鸣壁,枫叶绕船,则有余悲。
”在不同的人眼中,自然的面貌原本就是不同的,给人的感触也不一样。
人与自然的关系呈现出两种形态:一方面,自然摇荡着人的性灵,使人产生或悲或喜之情;另一方面,人将悲喜之情转移、投射到本无情感知觉的自然物上,使其具备了与人同一的感情色彩,从而在自然施与人巨大影响的同时,人也以自我的情志改变着自然物在人们心中的面貌。
对这种人与自然之间奇妙的生命共感现象,西方人类学家弗雷泽认为:自然变化、草木荣枯使古人看到自己的影子,觉察到自己的生命,并联想到万物与人的生死。
因此,在古人的诗文中,纯粹的自然现象是没有的,流动的水,吹过的风,开落的花,都与人自己的命运休戚相关。
生命的共感帮助我们理解了自然物与人的生理心理之间的密切关系,却难以解释为什么有的自然物可以引起人的快感,有的则引起人的悲感。
这就需要探讨自然与人之间异构与同质的问题。
异构,指二者之间有不同的结构形式;同质,指两种物质之间本质的相同。
前者将两种物体区别开来,后者则将两种物体联系在一起。
人类和自然,无论形式差异多大,都遵循生命的规律,如生老病死、兴衰荣枯。
只是作为高等动物的人具有更强烈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介入,因此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所具有的特定精神内涵,都是人赋予它的。
但久而久之,这种内涵脱离了人的主观赋予而内化为物的客观属性了。
比如,人愤怒的时候就像江海中翻滚的波涛,于是有人便赋予波涛以愤怒的含义;在悲伤的时候泪如雨下,于是有人便赋予雨以悲伤的含义。
可是随着这些含义日趋固定,当后人写“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时,写“泪飞顿作倾盆雨”时,谁还会为这些自然物的原初含义而大动脑筋?在人们看来,这些自然物所包含的愤怒、悲伤、愉悦等含义似乎是它们与生俱来的。
自然物之所以能表现人的心理情感,除了人赋予它以意义之外,它本身必定也具有能够使人赋予这种意义的某种特质。
这种特质,被西方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称为“力的结构”。
由于人的情感也受着形式不同但实质一样的力的结构的制约,所以,人便自然地从外部事物中观察并提取与自己心理情感相一致的内在意义,从而将该事物作为表现自己某方面的情感的特定载体。
由此可见,人们观察自然并借以表现自我情感,是一种主客观相互包容、渗透、影响的活动。
这个活动中人的心理情感的作用会得到强化,但自然的物性特征也不可忽略。
(摘编自尚永亮《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与异构同质》)
(1)
下列各项中的情境,不能体现人与自然之间“生命共感”的一项是
A . 《西厢记·长亭送别》中,莺莺前往长亭途中,只见暮秋郊外,蓝天白云,黄花满地,大雁南飞,凄紧的西风中,经霜自红的枫叶仿佛离人泪染。
B . 《花未眠》中,川端康成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在无人欣赏的时候依然盛放它的美丽,而且这是一种孤独、寂寞、短暂而哀伤的美丽。
C . 《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维特离开了他生活的城市,来到一个峡谷中的山村,后来对少女绿蒂产生爱情。
但绿蒂的未婚夫归来,维特只好离开这个山村。
D . 《小石潭记》中,被贬永州的柳宗元坐在小石潭上,面对翠幕绿藤、清潭竹林的清幽安谧,难堪如此的空寂寥落和入骨的寒气,于是记景而去。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人与自然的关联复杂,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人心受自然的影响,同时,人也以自我的意志改变自然界在自己心中的面貌。
B . 人与自然会产生生命共感,自然变化、草木荣枯常让人联想到生死,因此任何一种自然现象都与人的命运相关,纯粹的自然现象是不存在的。
C . 自然物被赋予的特定精神内涵内化为其客观属性并日趋固定,人们在借助这些自然物表达或悲伤或愉悦的情感时大可不必再去探寻其初始含义。
D . 人之所以能够将自然物作为表达自己某方面感情的载体,是因为人也受着与自然物形式不同但实质相同的力的结构的制约。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梁启超在《饮冰室文集》所说的“同一月夜”引起的人们的感受,说明人的现实处境和主体心态会导致其对自然有不同理解。
B . 人将自己的悲喜之情转移、投射到原本无知觉无情感的自然物上,使其具备了与人同一的感情色彩,这样的自然物则可能成为艺术形象。
C . 人与自然既存在着能够相互区别的异构关系,二者又存在着对生老病死、兴衰荣枯有着强烈心理感受和情感介入的同质关系。
D .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是主客观相互包容渗透的结果,既体现着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也体现着自然与人的异构与同质。
3. (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生命教育不能缺位
李建凤
任何生命的逝去都会让人痛惜,一个年轻生命的凋零尤其让人扼腕不已。
9月7日上午,陕西省城固县第一中学一名高一学生在校内学生宿舍楼内上吊自杀。
据了解,这名男生只有15岁,今年刚刚考入城固一中高一年级。
该生还留有一封遗书,大致意思说:由于父母对其期望值很高,在考进城固一中后,感到学习压力非常大,学校的环境无法适应,所以选择了离开。
近年来,青少年自杀事件频频发生,屡见不鲜:
2014年8月30日,西南林业大学一名大二学生代同学补考时被监考老师发现,在写下检讨书后,跳滇池自尽。
2015年6月17日,河北省石家庄市庄园小学一名五年级学生,放学后在家中上吊自杀。
2014年12月17日,深圳市光明新区长圳社区一出租屋内,一名13岁的六年级小学生在家中用校牌绳上吊自杀。
……
孩子都是父母的宝贝,辛辛苦苦养这么大,一夕之间失去,痛苦可想而知。
但在悲痛之后,不禁沉思:他们为什么会选择自杀来逃避现实?为什么对自己的生命这么不珍惜?
尽管每起事件发生的原因各不相同,但透过事件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即生命教育的缺失。
若有到位的生命教育,他们又怎么可能如此决绝地将最可宝贵的东西轻易抛弃?
家庭教育是生命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的家长大都把孩子捧在手心里,在教育上不惜重金,给孩子报这样的补习班,报那样的特长班,目的是想让孩子多学知识,多掌握些本领,以期将来孩子能出人头地。
但很多家长往往会忽视了最为根本的教育——生命教育。
如果生命都没了,何谈成龙成凤?
生命教育,当是唤起生命意识、培养生命智慧、追求生命价值的教育。
它首先是“人最重要、生命第一”的教
育。
人为万物的尺度,生命是人最宝贵的东西,故而生命高于一切,一切必须为生命让路。
对于任何人来说,自己的生命最宝贵,他人的生命最应敬畏。
生命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要让这样一个生命意识深入骨髓。
先有生命意识的觉醒,然后才有生命智慧的摸索与习得。
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不可能没有磕磕绊绊,甚至会遭逢命运的大起大落。
生命意识觉醒的人自然懂得,不是任何东西都值得以生命相搏。
要教育孩子在遭遇挫折时,直面困难,而不是选择逃避和放弃。
作为一个人,活着不仅仅是自己的事,不仅要为自己负责,也要为亲人负责。
热爱生活,珍视生命,绝不是一句话这么简单。
(摘自2010年9月10日《东营日报》,有删改)
(1)
文章开头画横线的句子有何作用?
(2)
文章前半部分所列举的事例有何作用?
(3)
作者为什么认为“生命教育不能缺位”?
(4)
对“热爱生活,珍视生命,绝不是一句话这么简单”这句话,你如何理解?
4. (12分) (2017高二上·洛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玻璃
贾平凹
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去了却没看到他。
我决意再等一阵,踅进一家小茶馆里一边吃茶一边盯着电杆。
旁边新盖了一家酒店,玻璃装嵌,还未完工,正有人用白粉写“注意玻璃”的字样。
吃过一壶茶后,我回到了家。
妻子说王有福来电话了,反复解释他是病了,不能赴约,能否明日上午在德巴街后边的德比街再见,仍是路南第十个电杆下。
第二天我赶到德比街,电杆下果然坐着一个老头,额头上包着一块纱布。
我说你是王得贵的爹吗,他立即弯下腰,说:我叫王有福。
我把得贵捎的钱交给他,让给娘好好治病。
他看四周没人,就解开裤带将钱装进裤衩上的兜里,说:“我请你
去喝烧酒!”
我谢绝了。
他转身往街的西头走去,又回过头来给我鞠了个躬。
我问他家离这儿远吗,他说不远,就在德巴街紧南的胡同里。
我说从这里过去不是更近吗,老头笑了一下,说:“我不走德巴街。
”
他不去德巴街,我却要去,昨日那家茶馆不错。
走过那家酒店,玻璃墙上却贴出了一张布告——昨天因装修的玻璃上未作标志,致使一过路人误撞受伤。
敬请受伤者速来我店接受我们的歉意并领取赔偿费。
我被酒店此举感动,很快想到王有福是不是撞了玻璃受的伤呢,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既然肯赔偿,那就是他们理屈,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我为我的聪明得意,第二天便给王有福打电话,约他下午到红星饭店边吃边谈。
红星饭店也是玻璃装修,我选择这家饭店,是要证实他是不是真的在酒店挂伤的。
他见了我,肿胀的脸上泛了笑容,步履却小心翼翼,到了门口还用手摸,证实是门口了,一倾一倾地摇晃着小脑袋走进来。
“我没请你,你倒请我了!”他说。
“一顿饭算什么!”我给他倒了一杯酒,他赶忙说:“我不敢喝的,我有伤。
”
“大伯,你是在德巴街酒店撞伤的吗?”
“你……那酒店怎么啦?”
“这么说,你真的在那儿撞的!”
“这……”
老头瓷在那里,似乎要抵赖,但脸色立即赤红,压低了声音说:“是在那儿撞的。
”一下子人蔫了许多,可怜得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这就好。
”我说。
“我不是故意的。
”老头急起来。
“我那日感冒,头晕晕的,接到你的电话出来,经过那里,明明看着没有什么,走过去,咚,便撞上了。
”
“你撞伤了,怎么就走了?”
“哗啦一声,我才知道是撞上玻璃了.三个姑娘出来扶我,血流了一脸,把她们倒吓坏了,要给我包扎伤口,
我爬起来跑了。
我赔不起那玻璃呀!”
“他们到处找你哩。
”
“是吗?我已经几天没敢去德巴街了,他们是在街口认人吗?”
“他们贴了布告……”
老头哭丧下脸来,在腰里掏钱,问我一块玻璃多少钱。
我嘿嘿笑起来。
“不是你给他们赔,是他们要给你赔!”
“赔我?”
“是赔你。
”我说,“但你不要接受他们的赔偿,他们能赔多少钱?上法院告他们,索赔的就不是几百元几千元了!”
老头愣在那里,一条线的眼里极力努出那黑珠来盯我,说:“你大伯是有私心,害怕赔偿才溜掉的,可我也经了一辈子世事,再也不受骗了!”
“没骗你,你去看布告嘛!”
“你不骗我,那酒店也骗我哩,我一去那不是投案自首了吗?”
“大伯,你听我说……”
老头从怀里构出一卷软沓沓的钱来,放在桌上:“你要肯认我是大伯,那我求你把这些钱交给人家。
不够的话,让得贵补齐。
我不是有意的,真是看着什么也没有的,谁知道就有玻璃。
你能答应我,这事不要再给外人说,你答应吗?”
“答应。
”
老头眼泪花花的,给我又鞠了下躬,扭身离开了饭桌。
我怎么叫他,他也不回头。
他走到玻璃墙边,看着玻璃上有个门,伸手摸了摸,没有玻璃,走了出去。
我坐在那里喝完了一壶酒,一口菜也没吃,从饭馆出来往德巴街去。
趁无人理会,我揭下了那张布告:布告继
续贴着,只能使他活得不安生。
顺街往东走,照相馆的橱窗下又是一堆碎玻璃,经理在大声骂:谁撞的,眼睛瞎了吗?
我走出了狭窄的德巴街。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是对地下斗争题材影视作品的模仿,为后文悬念丛生的情节作出铺垫。
B . 发现王有福正是受伤的路人后,“我”劝他到法院上告酒店,寻求更多赔偿,因为“我”不仅热心帮助朋友,也有打官司的经验。
C . 王有福不情愿承认自己误撞酒店玻璃受伤,主要是因为妻子有病,家庭生活很困难,害怕酒店迫究责任,让他赔偿报失。
D . “我”经过照相馆时,见经理面对碎玻璃大骂,这一细节暗示此地这类纠纷很多,王有福担心的“投案自首”之事是经常发生的。
E . 玻璃墙伤人事件的背后,交织着伦理观念、法治观念、诚信意识等不同理念的矛盾、困惑与冲突,是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2)“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3)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4)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
你更认同谁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三、诗歌鉴赏 (共2题;共18分)
5. (11分) (2019高一下·广东期中) 阅读下列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甲)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
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乙)
梁惠王曰:“晋国① ,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
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②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③;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可使制梃以达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王请勿疑。
”
【注释】①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被周天子和各国承认为诸侯国,称三家为三晋,所以,梁(魏)惠王自称魏国也为晋国。
②一:全,都。
洒:洗刷。
③易耨:及时除草。
易,疾,速,快;耨,除草。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憾:遗憾、不满意
B .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C . 如之何则可如之何:对此怎么办
D . 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悌:敬爱长辈
(2)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东败于齐,长子死焉
B .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C . 斧斤以时入山林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D .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东败于齐
(3)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A .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 . 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 . 非我也,兵也。
D . 南辱于楚
(4)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甲乙两文都在孟子与魏国梁惠王的对话之中体现了他的“仁政”思想,认为统治者应该宽厚待民,争取民心。
B . 孟子不仅主张养民,还主张教民。
甲文在阐述“王道”时,层层铺叙,为梁惠王展现出“王道”的美好前景。
C . 乙文中孟子认为小国要壮大,得民心,就需要减免刑罚,少收赋税,深耕细作,不要干扰老百姓的耕作时间。
D . 两文都指出了梁惠王“不王”的原因,甲文指出是梁惠王“罪岁”,乙文则认为是梁惠王“夺民时”“陷溺其民”。
6. (7分) (2018高三上·永春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①。
【注释】①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见落日而北望国都临淄,想到难于永享据有国土之乐,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
(1)对于本诗内容与写作技巧的理解,下列解说中错误的两项是()
A . 首联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影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用“翠微”来代指碧绿的江水,流露出对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
B . 颔联写诗人理想中尽兴地过重阳的方式——应该将菊花插个满头再归去,旨在表现他对菊花的独特喜爱和对隐逸的向往。
C . 颈联用了对比,将大醉无忧与怨恨忧愁相对比。
“但将酩酊酬佳节”──斟起酒来喝吧,诗人像是劝客,又像是劝自己。
D . 尾联用典,诗人由眼前登临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他与齐景公有同感,却宽慰自己不必独自伤感流泪。
E . 李清照的《醉花阴》与本诗都反映出古人重阳赏菊、饮酒的风俗,但诗人心境不同,本诗没有前者包含的相思之愁。
(2)通过记叙重阳登高,诗人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结合诗句概括。
四、句子默写 (共1题;共6分)
7. (6分) (2016高二上·邢台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②《归去来兮辞》中写出游时见到农村初春生机勃郁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③《滕王阁序》中描写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表达 (共2题;共10分)
8. (5分) (2018高一下·六安开学考)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在传统书店陷入困境的当下,新型实体书店出现了。
它们改变了传统书店肃静的气氛和单一的卖书功能,变成了①________。
在这里,人们能淘到各种文创产品,还可以随时来杯咖啡。
然而,这类书店虽暂时提高了经济效益,
②________,改变了书店的本质,同样难以为继。
书店经营者需要明白,③________,书店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9. (5分) (2020高一下·咸阳月考) 读课文,回答问题
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曰“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末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
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
但是,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
房里。
……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鲁迅《祝福》
①按照对联的有关知识,书房墙上挂着的这一联应是上联还是下联?它应挂在“寿”字的左边还是右边?
②请根据《祝福》中鲁四老爷的形象特点,对出脱落的那一联。
六、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0. (5分) (2019高一上·佛山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军训是辛苦的,同时也是难忘的。
军训生活中谁令你最为难忘?是老师、同学还是教官?请你以军训生活为背景,写一个你最想写的人以及军训期间的故事。
要求:①可作一定的艺术加工,但一定要真实,要有真情实感。
②记叙文,要有人物的描写。
③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1、
1-2、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1、
2-2、
2-3、
3-1、
3-2、
3-3、
3-4、
4-1、
4-2、
4-3、
4-4、
三、诗歌鉴赏 (共2题;共18分)
5-1、
5-2、
5-3、
5-4、
6-1、
6-2、
四、句子默写 (共1题;共6分)
7-1、
五、语言表达 (共2题;共10分)
8-1、
9-1、
六、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