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扮演促心智成长——学校心理辅导常用技术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教学2019年第11期
角色扮演促心智成长
——学校心理辅导常用技术的应用
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第四初级中学 宁宁宁
【摘 要】角色扮演过程能够对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等各个方面产生综合性影响,且为学生喜闻乐见,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心理健康辅导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心理问题的矫治。
【关键词】角色扮演 优点和功能 注意事项
针对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角色扮演法是比较适用的行为矫正技术方法之一。
角色扮演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社交活动,可以以任何形式进行(游戏、治疗、培训)。
参与者通过对角色的扮演,可以获得快乐、体验以及宝贵的经历。
一、角色扮演法的优点和功能
角色扮演这种方式较为新鲜,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为了获得较高的评价,学生一定会充分表现自我,施展自己的才华。
在扮演的过程中,学生会抱有浓厚的兴趣。
角色扮演的形式和内容是丰富多样的,为了达到心理辅导的目的,心理辅导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设计模拟主题、场景。
角色扮演过程中,需要角色之间的配合、交流与沟通,因此可以增加角色之间的感情交流,培养学生之间的沟通、自我表达、相互认知等社会交往能力。
通过角色扮演,协助学生觉察、抒发情绪,对自己的行为、感觉与想法有新的认识。
角色扮演可以通过角色模仿来塑造学生的行为,为促进学生理解、尊重别人积极的情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提供了机会,有利于促进学生心智的成长。
二、角色扮演法的具体步骤
(一)问题及情境说明
心理教师要帮助学生找一个典型事例,辅导学生对此加以说明,即对有谁参与了该事件、当时场景等做一个介绍。
(二)角色分配
主角——被辅导学生本人,其任务是扮演他自己。
配角——心理教师或其他学生,其任务是扮演主角所述事件中的另一个人。
(三)说明扮演要求
对主角:扮演时要像真的一样,要带着自己的问题去扮演,对其他“角色”也称以现实生活事件中的人名,中途有问题时不要停下来进行说明,而要等全部扮演结束时再说。
对配角:尽可能地按照主角所说的真实事件中的那种情景去感应,想象自己真是那个“角色”时可能会做什么反应。
对其他学生:注意观察,不要打断扮演过程,有话留待结束后再说。
(四)信息反馈
扮演结束后,心理教师要给被辅导学生以必要的信息反馈,信息反馈包括:指出对方做得好的方面,予以表扬;不足的地方,应该怎样改进等;让主角自己评论自己的扮演行为。
(五)模仿学习
角色扮演可以进行第二遍,让被辅导学生采纳心理教师或其他学生的意见练习新的行为。
心理教师中间可以叫暂停,示范新的行为,再让被辅导学生进行主动模仿,角色扮演也可结合角色替换来进行。
(六)结束时的工作
在扮演结束时,心理教师要对辅导对象在扮演中表现出来的新的适宜的行为进行强化,并鼓励学生尝试把这种新的行为方式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心理教师也可以用作业的方式要求学生对新学的行为进行练习。
三、角色扮演法的注意事项
心理教师要鼓励学生认真对待,要协助学生觉察此时此刻的感受。
让学生体验角色要求,做好充分的准备,必要的时候,心理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指导。
角色扮演后,师生双方要进行问题分析、讨论和总结,让学生获得尽可能多的收获。
四、结语
著名心理学家威廉·雅瑟·渥德说过:“只要你想象得到,你就能做到;只要你能梦见,你就能实现。
”心理健康辅导是对青少年的帮助过程,实质上是一种专业化的服务过程。
在这样一个服务过程中,应当尊重每一位学生,坚持服务的理念,用专业化的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