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科护理工作计划范文精选3篇(全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内科护理工作计划范文精选3篇
XX】R473.5 XX】XX】1004―7484(20XX)10―0897―01
护理风险贯穿在护理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各环节,尤其是心内科患者具有年龄高,病情重,变化快,而且多伴有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住院期间发生意外损害的潜在危险概率高,护士在整个护理工作中承担着重大的责任和风险。
通过对护理风险的分析,寻求护理风险的防范措施,尽可能的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
针对护理中的护理风险,并落实各项风险治理措施,取得良好效果如下。
1 心内科存在的风险因素
1.1 心血管疾病潜在危险因素:如急性心肌梗死、严峻型心律失常、突发性呼吸心跳骤停等。
即使护士巡视病房发现也会影响患者预后。
1.2 意外事件发生的风险:因疾病及年龄各脏器功能减退等,使自护功能受限,易发跌倒、坠床的危险,尤其下床行走或上厕所时易摔伤意外,便秘时用力排便可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脏破裂猝死。
1.3 外出检查过程中易出现意外:患者住院过程中需要各种检查,在进行冠心病介入治疗前后运送过程中易出现心绞痛,呼吸心跳骤停等风险。
1.4 用药护理的风险据文献报道:据文献报道:60岁以上
患者出现用药不良反应为其他年龄组的2.5倍。
心血管内科患者用药的种类多,常用药物:如抗凝血、降压药、强心、抗心律失常、升压药等,由于这些药物有剧烈的收缩或扩张血管作用,处理不当,易出现局部组织坏死,甚至引起各种纠纷的发生。
1.5 人员配置护理人员配置不足,心血管多为病情重,病情变化快,护理工作量大,护理记录多,各项护理措施及病情观察容易不到位,易出现各种不安全隐患,特别是在中午,夜晚值班人员少时,遇到有抢救患者时,其他患者观察护理不及时,易引起护理纠纷的发生。
2 护理风险治理措施
2.1 健全护理风险治理制度:完善合理的规章制度是做好护理风险治理的基础,是防范差错事故纠纷的发生,确保医疗安全的前提。
根据心血管病房的特点,建立以下制度:建立病区安全治理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患者外检查治理制度;制定风险防范治理制度,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制定专科操作流程及评价标准,制度专科培训考核计划,对发生的差错事故必须呈报,尤其对护理缺陷问题,意外事件,投诉或纠纷进行实时呈报制度。
2.2 成立护理质量治理小组组长有护长担任,质控由科室护理骨干组成。
护士长根据月和周的工作计划,并与质控员进行检查各种项目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及时反馈到个人,同时组织科室护理人员进行学习,分析改进措施。
2.3 完善安全治理及防范措施为幸免患者坠床,摔伤等意外
事件发生,病床安装上护栏,走廊设置防护栏杆,卫生间安装扶手,洗手间地面保持干燥,设置防滑装置。
并向患者家属告知防范措施,患者需要上厕所排便时家属陪伴,如便秘及时处理,严禁用力排便,以免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脏骤停。
2.4 建立健全健康宣教,相关疾病知识介绍等。
如介绍管道治理的依从性,吸氧知识介绍,静脉留置针等知识的健康宣教,从多方面多角度促进患者安全。
2.5 外出检查意外的预防。
与医生做好沟通,危重患者根据评估情况做好相应准备:如带好急救箱,简易呼吸器,氧气袋等抢救药物及用物,有医护人员陪同护送。
并随时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抢救。
3 效果
通过实施护理风险治理措施后,护理人员风险意识明显增强,认真执行制度和护理风险治理制度,严格做好交接班制度,层层把关,减少护理纠纷,消除各种不安全隐患。
1年来,科内无差错,事故的发生,各种投诉明显减少,提高了患者中意度,护理质量得到很大提高。
4 体会
任何临床活动,都存在一定风险。
护理风险治理是以预防为主的治理模式,其治理方法更科学。
实施护理风险治理,可提高护理人员对护理风险的识别及防范意识能力,消除各科不安全隐患,最大限度的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为患者提供安全,中意
的优质服务;同时护理风险治理于护理质量治理是密不可分的,它贯穿与护理质量治理的始终,加强护理风险治理,持续质量的改进,才能有效地提高护理质量,防范护理事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