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由来及诗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秋节的由来及诗句
中秋节的由来及诗句
中秋是个古老的节日,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仅此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那么,你知道中秋节日是怎样由来的吗?以下小编为大家分享了中秋节的由来及诗句,希望大家喜欢!
中秋节的由来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

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

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

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

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

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

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

月饼的制作从唐代以后越来越考究。

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

看来当时的月饼和现在已颇为相近了。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

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

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

有说,每逢佳节倍思亲。

中秋节这一份思念当然会更深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刻。

中秋之所以是中秋,是因为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是在三秋制中。

这一天天上的圆月分外明亮特别的大特别的圆,所以这一天也被视为撮合姻缘的大好日子。

中秋节原是丰收的节日。

在中国农业社会,农民在丰收的季节里,总是大事庆祝一番。

这个节日之所以成为佳节也和“嫦娥奔月”这个美丽的神话有关。

中秋夜,除了拜祭、还有就是应节的月饼和灯笼。

祭拜的当然是在天上的嫦娥,也有人称她为月娘。

老人家说,小孩子不可以用手指指月亮,要不然会被割耳朵。

时至今天,中秋的原意也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对于新的一代来说,中秋节最令人记取的是月饼和灯笼。

当然,月圆当空的节日,是人们团圆的大好日子。

说起中秋的来源,民间一直流传着多个不同的传说和神话故事。

其中就有嫦蛾奔月、朱元璋月饼起义、唐明皇游月宫等故事。

最为人熟悉当然是嫦娥奔月,嫦娥偷了丈夫后羿的不死仙丹,飞奔到月宫的故事也有多个版本。

在较早的记载中,嫦娥偷吃了仙药,变成了癞蛤蟆,被叫着月精。

传说,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它们轮流出现,照亮大地和给大地带来温暖,但有一天,十个太阳却一起出现,大地上的农作物都被烤焦了。

这时,有一个叫后羿的神射手,把其中九个太阳射了下来,替万民消除了灾难。

人们于是把他拥立为王。

后羿当上皇帝后,沉迷酒色,随意杀人,成了暴君。

他希望长生不老,跑到昆仑山盗取王母娘娘的不死药,他的妻子嫦娥怕他长生不老,百姓受苦,把不死之药偷来吃了,于是她自己就轻飘飘地飞上了月宫。

奔月后,嫦娥住的月宫其实是一个寂寞的地方,除了一棵桂树和一只兔子,就别无他物。

可是又有另一个说法是,在月宫里还有一个叫吴刚的人。

后来,一般妇女每逢中秋拜月,就是向月宫里的嫦娥遥祭。

中秋节的诗句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2、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李商隐《嫦娥》
3、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盏凄然北望。

——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4、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苏轼《阳关曲/中秋月》
5、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6、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7、忆对中秋丹桂丛。

花在杯中。

月在杯中。

——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8、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9、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

——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10、云山行处合,风雨兴中秋。

——高适《送魏八》
11、中秋月。

月到中秋偏皎洁。

——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12、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

——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13、一月可曾闲几日,百年难得闰中秋。

——慧霖《闰中秋玩月》
14、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

——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15、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16、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17、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18、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

——辛弃疾《木兰花
慢·滁州送范倅》
19、柳下系舟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刘过《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20、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
21、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

——辛弃疾《木兰花慢·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22、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晏殊《中秋月》
23、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

——范成大《水调歌头·细数十年事》
24、万里婵娟,几许雾屏云幔。

——吴文英《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25、遮莫圆明似前度,不知谁续广寒游。

——慧霖《闰中秋玩月》
26、斟酌姮娥,九秋宫殿冷。

——史达祖《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
27、想子胥今夜见嫦娥,沉冤雪。

——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28、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

——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29、中秋佳月最端圆。

老痴顽。

见多番。

——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30、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

——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31、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苏轼《念奴娇·中秋》
32、每圆处即良宵,甚此夕偏饶,对歌临怨。

——吴文英《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33、想见广寒宫殿,正云梳风掠。

——辛弃疾《好事近·中秋席上和王路钤》
34、琼楼玉宇。

分明不受人间暑。

寻常岂是无三五。

——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35、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36、分不尽,半凉天。

可怜闲剩此婵娟。

——吴文英《思佳客·闰中秋》
37、对望中天地,洞然如刷。

——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38、何须急管吹云暝,高寒滟滟开金饼。

——高观国《菩萨蛮·何
须急管吹云暝》
中秋节诗句
1:中情无由宣,秋声鼓吹山。

节侯生戴侯,好取洛川归。

2:月明圆峤人千里,风急轻帆燕一行。

3: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4: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5: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6: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7:还许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

8: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9: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10:悄悄的我收了,正如你悄悄的送,我挥一挥衣袖,来年你还送不送!
11: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1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13: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14: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15: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6: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17:转缺霜输上转迟,好风偏似送佳期,帘斜树隔情无限,烛暗香残坐不辞,最爱笙调闻北里,渐看星潆失南箕,何人为校清凉力,欲减初圆及午时。

18: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9: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20: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
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2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22: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3: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

24: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25: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26: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27: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28: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29: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30:转缺霜输上转迟,好风偏似送佳期。

帘斜树隔情无限,烛暗香残坐不辞。

最爱笙调闻北里,渐看星潆失南箕。

何人为校清凉力,欲减初圆及午时。

《中秋待月》作者:陆龟蒙
中秋节习俗
祭月(拜月)
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

夕月,即拜祭月神。

自古以来,在广东部分地区,人们都有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拜月娘、拜月光)的习俗。

拜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

在月下,将“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

祭月赏月,托月追思,表达了人们的美好祝愿。

祭月作为中秋节重要的祭礼之一,从古代延续至今,逐渐演化为民间的赏月、颂月活动,同时也成为现代人渴望团聚、寄托对生活美好愿望的主要形态。

燃灯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

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

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

近代中秋燃灯之
俗更盛。

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

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

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

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

”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

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

古时候南北风俗各异,各地风俗不一,中秋赏月活动的文字记载出现在魏晋时期,但未成习。

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追月
所谓“追月”,即是过了农历八月十五,兴犹未尽,于是次日的晚上,不少人又邀约亲朋好友,继续赏月,名为“追月”。

据清人陈子厚《岭南杂事钞》序云:“粤中好事者,于八月十六夜,集亲朋治酒肴赏月,谓之追月。


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

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

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

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猜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吃月饼
月饼月饼,又叫月团、丰收饼、宫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

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供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

月饼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

发展至今,吃月饼已经是中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中秋节这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

吃甜薯
甜薯是中秋节传统食品,在中秋节赏月时,一些地方有吃甜薯的习俗。

赏桂花、饮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

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

树中秋
竖中秋在广东一些地方,中秋节有一种富有情趣的传统风俗,叫“树中秋”。

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所以也叫“竖中秋”。

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举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

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

入夜,满城灯火,如繁星点点,和天上明月争辉,以此庆贺中秋。

耍禄仔
“耍禄仔”是过去中秋节十分流行的儿童游戏,以柚子壳刻通花,中可悬灯,儿童提着成群结队游乐,或提着各种动物、瓜果形状的灯色,沿街踏歌而行,一边唱着“耍禄歌”:“耍禄仔,耍禄儿,点明灯。

识斯文者重斯文,天下读书为第一,莫谓文章无用处,古云一字值千金,自有书中出贵人……”儿童们在尽情游乐之后散去,各自回家吃月饼果品之类。

扎灯笼
古时在广东,中秋临近时,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

此外,还有很多小朋友会用水果皮扎灯笼。

另外,还有木瓜灯、香蕉灯等,最简便的是“柚皮灯”,几乎家家户户的小孩都能做。

扎好的灯笼除了用来“树中秋”,更有情侣提着灯笼依偎赏月。

玩花灯
花灯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

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

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

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

如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

在广西南宁一带,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柚子灯、南瓜灯、桔子灯。

所谓柚子灯,是将柚子掏空,刻出简单图案,穿上绳子,内点蜡烛即成,光芒淡雅。

南瓜灯、桔子灯也是将瓤掏去而成。

虽然朴素,但制作简易,很受欢迎,有些孩子还把柚子灯漂入池河水中作游戏。

广西有简单的户秋灯,是以六个竹篾圆圈扎成灯,外糊白纱纸,内插蜡烛即成,挂于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给孩子们玩。

如今两广的不少地区,在中秋夜布置灯会,扎制用电灯照亮的大型现代灯彩,还有用塑料制成的各式新型花灯供儿童玩,但却少了一份旧时灯彩的纯朴之美。

烧斗香
江苏中秋夜要烧斗香。

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上月宫景色。

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

上海民间还有烧香斗的风俗。

拜祖先
广东潮汕地区中秋节习俗。

中秋节当天下午,各家厅里就摆台设祭,置祖先神主牌,献上各色供品。

祭毕,把祭品逐样烹调,合家同食一次丰盛晚餐。

舞火龙
舞火龙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

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

这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

盛会之夜,这个区的大街小巷,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龙鼓音乐下欢腾起舞,很是热闹。

听香
听香是古代流传在台地区的中秋习俗。

古时想得到佳偶的少女,先在家中神明前烧香祭拜,诉说心事,祈求神明指示听香的方向,然后依指示方向在路上无意间或偷听到的第一句话,牢记在心,回家再掷茭,判断来解释所占卜事情的吉凶。

例如卜占终身大事,而听到的话是吃甜饼或花开、月圆,就表示吉兆,喜事近了。

烧塔
燃宝塔灯中秋灯与元宵灯不大相同。

中秋夜点的是宝塔灯,而且主要在南方流行。

宝塔灯,即由村童捡拾瓦砾搭成宝塔形状的灯。

清代苏州村民在旷野用瓦叠成七级宝塔,中间供地藏王,四周燃灯,称为“塔灯”。

广州儿童燃“番塔灯”,用碎瓦为之;还有柚皮灯,用红柚皮雕刻各种人物花草,中间安放一个琉璃盏,红光四射。

另外南方还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在江西、广东、广西等地都有流传。

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

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

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

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

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

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

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

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

中秋宴俗
古时中国的中秋宴俗,以宫廷最为精雅。

如明代宫廷时兴吃螃蟹。

螃蟹用蒲包蒸熟后,众人围坐品尝,佐以酒醋。

食毕饮苏叶汤,并用之洗手。

宴桌区周,摆满鲜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时鲜,演出中秋的神
话戏曲。

清宫多在某一院内向东放一架屏风,屏风两侧搁置鸡冠花、毛豆技、芋头、花生、萝卜、鲜藕。

屏风前设一张八仙桌,上置一个特大的月饼,四周缀满糕点和瓜果。

祭月完毕,按皇家人口将月饼切作若干块,每人象征性地尝一口,名曰“吃团圆饼”。

清宫月饼之大,令人难以想象。

像末代皇帝溥仪赏给总管内务大臣绍英的一个月饼,便是“径约二尺许,重约二十斤”。

玩兔爷
玩兔儿爷是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的中秋习俗。

玩兔儿爷的中秋习俗起始约在明末。

“老北京”过中秋,除了吃月饼,还有一项习俗是供兔儿爷。

“兔儿爷”兔首人身,披甲胄,插护背旗,或坐或立,或捣杵或骑兽,竖着两只大耳朵。

最初,“兔儿爷”用于中秋拜月祭祀。

到了清代,“兔儿爷”逐步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

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

”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

兔爷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胄,插护背旗,脸贴金泥,身施彩绘,或坐或立,或捣杵或骑兽,竖着两只大耳朵,亦庄亦谐。

《燕京岁时记》:“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

”清代宫廷是把月中的玉兔称做太阴君的。

然而北京百姓们称它为兔儿爷。

在北京一带的民俗中,中秋节祭兔儿爷实是庄重不足而游戏有余。

地方特色
舞火龙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

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

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

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

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人习俗也是多种多样。

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

“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

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

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

江苏省无锡县中秋夜要烧斗香。

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

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

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

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

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

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婺源中秋节,儿童以砖瓦堆一中空宝塔。

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饰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的器具。

夜间则内外都点上灯烛。

绩溪中秋儿童打中秋炮。

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状,浸湿后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使发出巨响并有游火龙的风俗。

火龙是以称草扎成的龙,身上插有香柱。

游火龙时有锣鼓队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四川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

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

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作“舞流星香球”。

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

“博饼”,是源自闽南地区几百年来独有的中秋传统活动,用6粒骰子投掷,以骰子红四点多寡为主决定胜负,并以秀才、举人、进士、探花、榜眼、状元为彩名。

这种民间相传的习俗在中国台湾也仍有生命力。

一些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

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外,还有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山东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节宴请佃户。

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

山西省潞安则在中秋节宴请女婿。

陕西省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西瓜。

中秋有吹鼓手沿门吹鼓,讨赏钱。

民族特色
蒙古族
蒙古族人爱做“追月”的游戏。

人们跨上骏马,在银白色月光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