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选修唐宋诗词鉴赏课件:唐宋诗 10 单元考点对接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宋诗
单元考点对接
唐宋诗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高考题对语言的考查,一般从词句入手。回答方式,一般 总说语言特色,然后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从手法(修辞、炼字)、 内容、思想感情入手分析。就近几年高考题来看,从思想内容 方面考查多些,表达效果也主要体现在表情达意上。炼字、诗 眼是主要的考查方式。 鉴赏诗歌的语言往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唐宋诗
【答案】 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 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 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唐宋诗
2.“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 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 本题以理解前后词句的关系的形式来考查对诗 歌语言的鉴赏和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这两句实际都是考查 理解前后词句的关系。“就砚旋研墨”的意思是就用它来研磨 香墨,书写别情。而用来研磨的是前句“临窗滴”下的“泪”。 同样,正是前有“泪”的“滴下”,才有了后文的“红笺为无 色”,虽有夸张,却情真意切。
唐宋诗
1.考虑古代诗歌推敲字词的特点,关注重点词语。 (1)名词:名词往往是特定意象的特称。名词的连用常常会 营造出一定的意境。 (2)动词:一个动词往往能够使整首诗活起来,而且动词往 往有多重含义。 (3)形容词:这些词语往往从各个角度对中心词进行修饰限 制,对渲染气氛、表现心情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副词:往往也起修饰限制作用,在很多情况下也是鉴赏 的重点。
唐宋诗
【答案】 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 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 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唐宋诗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唐宋诗
4.关注诗歌整体的语言风格。 诗歌的语言风格,多种多样,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平淡、 清新、绚丽、质朴、明快、含蓄、简洁、洗练、豪放、柔婉等 等。很多诗人长期的写作实践形成了自己的语言特色。了解了 这些诗人的语言风格特点,对于鉴赏诗歌语言特别有帮助。
唐宋诗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唐宋诗
【答案】 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 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②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 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唐宋诗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 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答: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和作者抒发情感的 方式。联系词作的题目和“千里念行客”等词句即可归纳出作 者流露出的情感。抒情词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是渲染气氛, 烘托情感。在这首词中该句是首句,有起兴作用。综合以上分 析即可作答。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唐宋诗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 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 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衣映照绿苗白水, 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 面以及愉悦心情。
唐宋诗
2.关注诗歌语言变形的特点。 因为古代汉语本身的特点和诗词格律对语言使用的限制, 诗词里经常出现语言的变形,而这些变形的词语在诗歌表情达 意方面往往起到重要的作用。 3.关注修辞语言的表达效果。 常用的修辞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等。因为修 辞的运用,诗歌往往达到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语言鉴赏也应 特别关注这种情况。
唐宋诗
【解析】 选 B。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 巧的能力。“蜿蜒起伏,时隐时现”错,根据第三句“田塍望如 线”可知,田埂一眼望去如线般笔直,第四句中的“参差”一词 在这里形容水光闪烁。
唐宋诗
2.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 风格有什么不同?
答: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考查审美鉴 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初中教 材的内容,同时也是高考指定背诵篇目,这首诗运用典故,对 仗工稳,语言雅丽平整,将诗情、画意、哲理熔于一炉,以形 象的画面表现抽象的哲理。而本诗截然不同,诗歌采用民间俚 曲的表现手法,语言通俗易懂,清新流畅,勾勒出了田野风光 和农民的劳动场面。
单元考点对接
唐宋诗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高考题对语言的考查,一般从词句入手。回答方式,一般 总说语言特色,然后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从手法(修辞、炼字)、 内容、思想感情入手分析。就近几年高考题来看,从思想内容 方面考查多些,表达效果也主要体现在表情达意上。炼字、诗 眼是主要的考查方式。 鉴赏诗歌的语言往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唐宋诗
【答案】 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 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 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唐宋诗
2.“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 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 本题以理解前后词句的关系的形式来考查对诗 歌语言的鉴赏和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这两句实际都是考查 理解前后词句的关系。“就砚旋研墨”的意思是就用它来研磨 香墨,书写别情。而用来研磨的是前句“临窗滴”下的“泪”。 同样,正是前有“泪”的“滴下”,才有了后文的“红笺为无 色”,虽有夸张,却情真意切。
唐宋诗
1.考虑古代诗歌推敲字词的特点,关注重点词语。 (1)名词:名词往往是特定意象的特称。名词的连用常常会 营造出一定的意境。 (2)动词:一个动词往往能够使整首诗活起来,而且动词往 往有多重含义。 (3)形容词:这些词语往往从各个角度对中心词进行修饰限 制,对渲染气氛、表现心情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副词:往往也起修饰限制作用,在很多情况下也是鉴赏 的重点。
唐宋诗
【答案】 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 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 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唐宋诗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唐宋诗
4.关注诗歌整体的语言风格。 诗歌的语言风格,多种多样,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平淡、 清新、绚丽、质朴、明快、含蓄、简洁、洗练、豪放、柔婉等 等。很多诗人长期的写作实践形成了自己的语言特色。了解了 这些诗人的语言风格特点,对于鉴赏诗歌语言特别有帮助。
唐宋诗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唐宋诗
【答案】 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 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②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 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唐宋诗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 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答: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和作者抒发情感的 方式。联系词作的题目和“千里念行客”等词句即可归纳出作 者流露出的情感。抒情词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是渲染气氛, 烘托情感。在这首词中该句是首句,有起兴作用。综合以上分 析即可作答。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唐宋诗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 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 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衣映照绿苗白水, 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 面以及愉悦心情。
唐宋诗
2.关注诗歌语言变形的特点。 因为古代汉语本身的特点和诗词格律对语言使用的限制, 诗词里经常出现语言的变形,而这些变形的词语在诗歌表情达 意方面往往起到重要的作用。 3.关注修辞语言的表达效果。 常用的修辞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等。因为修 辞的运用,诗歌往往达到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语言鉴赏也应 特别关注这种情况。
唐宋诗
【解析】 选 B。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 巧的能力。“蜿蜒起伏,时隐时现”错,根据第三句“田塍望如 线”可知,田埂一眼望去如线般笔直,第四句中的“参差”一词 在这里形容水光闪烁。
唐宋诗
2.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 风格有什么不同?
答: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考查审美鉴 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初中教 材的内容,同时也是高考指定背诵篇目,这首诗运用典故,对 仗工稳,语言雅丽平整,将诗情、画意、哲理熔于一炉,以形 象的画面表现抽象的哲理。而本诗截然不同,诗歌采用民间俚 曲的表现手法,语言通俗易懂,清新流畅,勾勒出了田野风光 和农民的劳动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