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生命结构基础 第二部分(普生2012年第4次课)幻灯格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生命的结构基础Ⅱ思考题
1、内膜系统主要包括哪些细胞器?哪些是由单层膜构成的?
2、简述两种内质网的结构和功能?
3、高尔基体的形态特征和它的功能?
4、溶酶体的类型和执行功能的物质基础?
5、细胞质骨架的形态结构特点?
6、细胞质骨架有几种类型?简述其各自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功能?
7、简述细胞核的基本结构及它们的主要功能?
8、染色体与染色质之间有本质差别吗?为什么?
9、生物膜由哪几类物质组成?大致比例?组成比例是不变的吗?
10、生物膜的基本结构?其结构特征是由谁决定的?
11、膜蛋白分哪几类?它们在膜上的存在部位?
12、被广泛认可的质膜结构模型是哪种?模型要点?
13、物质跨膜运输包括哪几种途径?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2)制造材料?
硅树脂(花瓣)和老鼠心肌细胞(“花芯”)→八瓣花型“人造水母”。
如何能使“人造水母”在水中的像水母似游动?
3)运动实验,通上电流→心肌细胞收缩→带动八个“花瓣”向中间收缩运动;电流消失→硅树脂的弹性会使得它恢复原状。
4)成果展望
①可用于测试心脏病药物,要看一种药物对心肌组织是否有效,可先用“人造水母”测功效。
②将尝试为“人造水母”增加一个“大脑”,使它能够控制划水的角度和方向,更加接近真实的水母。
5)引发新的讨论——关于“人造生命”
①过去“人造生命”,常通过人工合成遗传物质→“生物体”;
②该研究直接模拟出了一种生物(用生物的细胞制成“新生物”)。
1、“人造生命”《自然—生物技术》22/7
1)能游动“人造水母”→美哈佛&加理工研究人员
2、咖啡与皮肤癌风险《PNAS》15/8
美国每年新增100万个皮肤癌病例
1)咖啡通过杀死可能转化为肿瘤的受损细胞,降低患皮肤癌风险?2)过去研究提出假设,每天喝一杯含咖啡因咖啡,可通过启动抑制ATP蛋白→触发紫外线照射而受损细胞的死亡。
能否防癌?
3)动物实验
①实验组为遗传改性抑制ATP蛋白鼠,以正常鼠为对照;
②紫外线照射,记录和统计癌症发生率。
4)结果显示
①经19周紫外线照射,实验鼠受转变老鼠产生肿瘤比例比对比组低69%,患侵入性肿瘤比例低4倍。
②经34周紫外线照射,实验组老鼠全部产生肿瘤;但比普通老鼠晚3周,不能100%的防御。
③实际上,使用任何致癌物质处理,所有动物最终都会患癌症。
5)研究小组认为,需进行更多研究→是否对人类有效。
二.细胞的亚显维结构及其功能
1)分布和功能
①分布广:绝大多数动植物细胞、
原生动物及真菌细胞中,均能见结
构复杂或简单的内质网;
②功能:合成基地!
合成蛋白质、脂类、糖类一系
列重要生物大分子,合成蛋白质的
种类与细胞基质中游离核糖体所合
成的有明显不同。
2、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 ,ER )
细胞质中单层膜一个腔构成的管道系统,一种重要的细胞器。
形态结构?
核酸也在此合成吗?
电镜下的内质网
内
质
网
模类型——
最重要的功能!)
蛋白(酶、抗体、激素)、膜蛋白(小泡转
或高尔基器或高尔基复合体:
2)高尔基体的功能:(细胞产物的“加工”、包装和运输)
①细胞分泌物最后加工和包装场所(rER断下的分泌小泡,移高尔基体与之融合,加工后,再由分泌泡外运);
②植物细胞外多糖也在高尔基体分泌产生。
4、溶酶体(lysosome)单层膜一个腔
1)形态结构、分布与类型:
①单层膜包裹多种酸性水解酶囊泡状
结构;
高尔基体
②动物细胞中,具有多样性和异质性的细胞器;
③三种类型:无底物的初级溶酶体(高尔基扁囊端膨大脱离下来)
有底物的次级溶酶体
含未消化的物质次级溶酶体残余小体
溶酶体结构与功能适应?
②细胞生理性自溶:
A)溶酶体膜破裂→自杀囊(消化整个细胞),
B)动物变态、受精卵形成…
5、液泡(vacuole)单层膜一个腔
1)未成熟植物细胞较多,成熟植物细胞一
般只有一个中央大液泡;
2)液泡腔内含高渗细胞液(主要成分水、盐、糖类和蛋白质;有时含花青素等,还
有高浓度物质的结晶);
3)液泡功能,渗透调节、储库,大分子降
解(物质再循环)等。
内膜结构还有
(四) 细胞骨架(Cytoskeleton)
1、概述:
1)定义:细胞内外以蛋白质纤维为主
要成分的网络结构,称细胞骨架。
①狭义:指细胞质骨架,包括:微管、
微丝和中间纤维;
核纤层与核基质②广义:指细胞核骨架、细胞质骨架、
细胞膜骨架及细胞外基质骨架。
细胞质骨架三
种纤维结构
细胞骨架功能——
2、微管(microtubule,MT)
细胞质骨架系统中的主要成分,在维持细胞形态、细胞运动、物质运输及有丝分裂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1)微管分布、形态结构和存在形式
①主要分布在核周围,放射状向胞质四周扩散;
②形态结构:
A)直径24~26nm,内径15nm 中空园柱体;
B)微管装配基本单位——微管蛋白(MW:50kD异二
聚体)螺旋盘绕形成管壁;每个异二聚体头尾相接
成细长原丝;
C)13条原丝纵向排列组成微管壁。
③微管的存在形式:(单管、二联和三联管三种)
A)单管(siglet):大部分细胞质微管
a)13条原丝组成;
b)不稳定微管,在低温、Ca2+和秋水仙素作
用下解聚;
B)二联管(doublet)
a)运动型微管,鞭毛和纤毛的基本结构;
b)对低温、Ca2+和秋水仙素较稳定;
C)三联管(triplet)
组成中心粒,埋在中心体(一团特殊细
胞质)之中的中心粒属三联微管;
(*中心体亦称微管组织中心,许多微管从
这里放射状伸向细胞质)。
微管的组装和极性——
①支架功能:最早被认识的功能,维持细胞
形态。
用秋水仙素处理细胞后,微管被破
坏,细胞变圆,说明微管对维持细胞不对称
形状起重要作用。
还有②细胞中物质的运输:
真核细胞内高度区域化体系,决定了物质的合成部位往往不是发挥功能的部位;需胞内运输,运输轨道和速度与微管(胞质中)形成的网络有关,ATP 为动力,微管作轨道。
③纤毛和鞭毛运动(cillum 和flagellum )
A)纤毛和鞭毛为细胞表面特化结构,具运动功
能;
B)纤毛和鞭毛的基本结构是由微管组成,它们的
运动是靠微管之间的相对滑动完成。
有丝分裂过程中,主要靠纺锤体运动,保证染色体均等分离。
,分裂间期胞质内微管网崩解,解聚成微管
;分裂末期,染色体分离
分布在细胞中;
由两个单体形成→二聚体,再根据需要结合成→多聚体,形成核心后,更多的肌动蛋白即能快速从两端组装,成直径7nm双
中间纤维的形态
二聚体四聚体两个四聚体头部尾部杆状区八个四聚体→完整中间纤维
(核纤层)!
三种骨架比较
(五)细胞核(cell nucleus)
1、概述:
1)真核细胞最大、最重要细胞器,生命活动控制中心(含全部基因组的染色质或染色体)。
2)细胞核主要功能:2方面
①保持细胞世代间的连续性;(遗传物质复制和细胞分裂)
②控制细胞代谢活动,适应外界环境。
(基因选择性表达)3)细胞核直径一般5~30µm,通常只有一个核;某些具多核(如鼠肝细胞)。
4)细胞核位置:
①随细胞年龄而异,胚和正生长的细胞,位于中间;
②成熟的植物细胞,存在中央大液泡,位于近壁处。
常与粗面内质
④核膜的功能:基因表达时空隔离、微环境、支架、控制交换A)基因表达时空隔离:便于精确控制基因表达,保证生命活动高度有序;
B)保证核内特定微环境:利于染色质正常活动(离子强度,pH及其它);
C)提供支架:染色质通过核骨架与核膜相连;核内酶一般整合在膜上,利于生化反应的区域化,保证高度的催化活性;D)控制细胞核与细胞质间的物质交换:核内外物质交换通过核孔复合物或核膜形成的囊泡运输。
核孔复合物电镜图
2)染色质(Chromatin)分裂间期细胞核内碱性染料染色的物质
①染色质组成及类型:
A)染色质:分裂间期核内遗传物质存在
形式,线性复合结构;
B)两种类型:常染色体和异染色体
a)常染色质:着色浅,处于伸展状态;
b)异染色质:着色深,处于凝集状态(遗
传惰性,基因活性关闭)。
②染色质的化学组成和功能:
A)主要成分:DNA、组蛋白(染色质的稳定成分)、非组蛋白和RNA(含量随生理状态而有变化) 。
B)DNA是遗传信息的一级载体(一种生物储存在染色体组中总遗传信息,称为该生物的基因组—genome)。
③核小体(nucleosome)亦核体、核粒——染色质基本结构单位
A)组成:由DNA和组蛋白(200bp DNA和4种组蛋白组成8聚体及1H1组蛋白)构成;
B)结构要点:
a)8聚体构成小体的核心结构(小园盘,4种组蛋白各2分子组成);b)φ2nm DNA分子以左手方向绕8聚体外1
3/
4圈,146~147bp;H
1
与DNA结合,锁住核
小体进出口,稳定核小体结构;
c)相邻核小体间是一段连接DNA,长度不等:
0-80bp。
3)染色体(Chromosome)
细胞有丝或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质聚缩而形成棒状结构。
(每种生物,体细胞染色体的数目固定且成对存在;高等生物的生殖细胞染色体不成对)
完整的染色体染色体包装
的结构模型多级螺旋管模型(染色质不断的螺旋化)
核型
③核型与染色体分带
A)核型:
a)指染色体组在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数目、大小和形态特征的总和。
b)核型分析:在对染色体测量计算的基
础上进行分组、排队、配对,并进行
形态分析的过程。
c)意义:核型分析对于探讨物种亲缘关
系和进化、远缘杂交种的鉴定乃至人
类遗传病的机制,都具重要意义。
用秋水仙素处理,使所有细胞
停止在细胞分裂的中期!
染色体分带
;
形成一种网络结构;
的部分,(由内向外)分别为:
纤维中心(着色浅);
致密纤维组分;
15种膜蛋白(形成糖脂糖蛋白)组成;
:脂:50%,蛋白:40%,糖:1~10%;
A )外周蛋白:分布在脂双层的内外两侧,水溶性蛋白,靠非共价键与膜表面的蛋白质或脂分子结合;占膜蛋白总量20~30%;此类蛋白从膜上分离下来,不破坏膜结构(血影中的血影蛋白);
B )内在蛋白(跨膜蛋白或整合蛋白):此类蛋白疏水区与脂双层的脂分子疏水尾部相互作用,亲水区暴露在膜一侧或两侧表面,占膜蛋白总量70~80%(红细胞膜带Ⅲ);
*C )脂锚定蛋白:靠共价键与脂分子结合,位于脂双分子层外侧。
3)膜蛋白种类和功能
:
①质膜中的蛋白种类多(~50种球蛋白单
体或聚合体);
②按与膜脂作用方式和存在部位,分外周
蛋白、内在蛋白、*脂锚定蛋白
③根据功能,膜蛋白分为:
A)催化代谢:电子传递体色素类,氧化还原酶;
B)物质运输:Ca2+-泵,Na+-泵,载体蛋白;
C)细胞运动:微管,微丝蛋白;
D)细胞连接:跨膜接头蛋白;
E)信号传导:激素受体、抗体;
F)支持与保护:胶原蛋白,糖被(糖蛋白)。
4)膜糖:
①膜糖主要有:中性糖、氨基糖和氨基糖酸;
②主要以寡糖(几个以上分子单糖相连在一起)链共价结合在膜脂和膜蛋白上,分布在膜表面,执行重要生理功能;如识别;似“天线”。
结构模型——
及膜流动的不均匀性。
协助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