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地球的结构教案及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地球的结构》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在本单元的定位是桥梁与纽带,主要承载着两个任务:一是对第1课学习内容的延续,进一步对地球的内部构造进行学习,包括地球的结构、地壳的组成、地壳的运动等,丰富和完善对地球整体认识。

二是为第3、4两课学习地震、火山喷发形成原因奠定知识基础,知道地球内部是运动的。

最后安排一个制作地球模型的活动,增强学生对地球结构的感知,进一步激发兴趣与培养实践能力。

【学生分析】
学生对于地球内部结构并不是一无所知,知道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有时会冲出地表,形成火山喷发。

但对于组成地球结构的三个圈层缺乏深入的了解,更没有认识到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会引起地形地貌的变化。

学生对地壳由岩石组成有所了解,但具体到岩石的分类就不是很清楚。

本节课将带领学生一起探索未知的学习内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在不断运动着。

2.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类了解地壳运动如何引起地形变化。

2.能够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科学态度目标
1.保持对探究地球内部构造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2.乐于参与地球结构模型的制作活动,能够与他人合作、克服困难、积极地完成制作任务。

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
感受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类探索自然、认识自然带来了可能与便利。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在不断地运动着;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难点:制作地球模型的活动,增强学生对地球结构的感知。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橡皮泥(红、黄、蓝三种颜色)、地球内部结构的相关资料、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课件、视频资料、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谈话: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表面的特点,我们现在看到的地球表面和地球的构造有关。

2.课件展示本课聚焦环节的“火山口”图片,提问:“这是一个火山口的图片。

看到这张图片,你们对地球内部的样子有什么猜测?”
3.提问:地球的内部到底是什么样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地球的结构。

(板书课题:地球的结构)
设计意图:聚焦本节课探究的主题,并与前一课的学习内容建立联系。

同时,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内部结构奥秘的强烈好奇心。

二、探索
(一)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1.提问:地球的表面地形复杂地貌多样,地球的内部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2.(课件展示地球内部结构的图片)教师: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1)地壳,是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由岩石组成。

厚度各处不一样,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35千米,大洋地壳平均厚度为7千米。

(2)地幔,位于地壳以下地核之上,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上地幔顶部和地壳一起合称为岩石圈。

岩石圈以下是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发源地。

(3)地核,是地球内部构造的中心圈层,是地幔以下到地球中心的部分。

3.学生完成活动手册第一项,标出地球的内部结构。

设计意图:通过对地球内部结构的图片的观察,让学生对地球内部的三个圈层形成清晰、直观的认知,为后面进一步探究“地壳的组成”“地壳的运动”奠定了知识基础。

(二)了解地壳的组成
1.提问: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分为地壳、地幔、
地核三个圈层,还知道了最外层的地壳部分是由岩石组成。

组成地壳的岩石分为哪几类呢?我们前面研究过的岩石又属于哪一类呢?
2.学生阅读教科书24页至25页“了解地壳的组成”部分,自学后完成活动手册中第二项:填写组成地壳的岩石种类及典型岩石。

3.交流研讨。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完善关于岩石的认知结构,并加深学生对于地壳组成的认识。

(三)了解地壳的运动
1.提问:地壳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是什么力量使地壳运动的?地壳的运动又会产生什么自然现象呢?
2.学生阅读学习关于地壳运动的相关资料。

3.教师课件展示教材中25页岩层受力产生弯曲变形的图片。

提问:“阅读材料以后,你们能解释一下岩层为什么会发生弯曲变形呢?”
4.学生交流研讨。

5.教师补充讲解:地壳运动也称为构造运动,推动着地壳的演化,是地震和火山喷发的主要原因,其最直观的结果是造成岩石的变形。

不同年代的岩石或岩层,由于地壳运动而受到力的作用发生弯曲或断裂,形成褶皱和断层等地质构造。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形成更为直观的认识,进而对第一课中弯曲岩层的形成原因形成一个科学的解释;也为后面学习地震和火山喷发的形成原因奠定知识基础。

(四)做一个地球构造模型
1.教师:为了进一步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我们用橡皮泥来制作一个地球结构模型。

用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橡皮泥分别代表地核、地幔、地壳三个圈层结构,从里到外逐层制作。

2.提问:每层做多厚比较合理呢?
3.出示各圈层厚度的数据:地球三个圈层中,地壳最薄,且横向变化大,各处厚度不一,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地幔的厚度约为2865千米;地核的平均半径约为3400千米。

4.教师与学生根据上面的数据进行计算,算出地核半径与地幔厚度的比例,学生按照这个比例完成地球结构的模型的制作。

5.切开地球结构的模型,观察它的剖面。

设计意图:通过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真实体验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加深对地球构造的理解,同时提高了动手实践的能力。

三、研讨
1.提问:地球内部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有哪些现象或证据支持你的观点?
2.学生研讨、交流。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回顾本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加深对地球内部结构的认知。

【板书设计】
地球的结构
地壳岩浆岩
内部结构地幔地壳岩石种类沉积岩
地核变质岩
教学反思:
反思本课的教学,我认为自己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激发出了学生更大的探究热情,在课堂上时我设计了一个“猜暗瓶”的活动,事先,我在三个瓶子中放进了沙子、小石块、水三种物品,并将盒子用纸包起来,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瓶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吗?”学生都摇头说不知道,这时,我抓住契机对学生说:“科学家从来没有到过地球内部,他们却了解到地球内部的情况,你们想不想当一回小科学家,采用各种方法推测一下这个暗瓶里装的是什么?但有一个要求不可拆开暗瓶。

”此时,教室里沸腾了,同学们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已经被我鼓舞起来了,然后我又让学生说说可以用哪些方法来推测瓶子里的东西,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发言,有的说掂轻重,有的说听声音、有的说闻味道,都非常有科学道理,望着学生们热情的小脸,我一声令下:“实验开始!”孩子们有的摸、有的摇、
有的听、有的闻、还有的用水浇,甚至还有的用针在暗箱上扎小孔。

探究的热情十分高涨,整个课堂个性飞扬。

我觉得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是科学课的最大教育价值,作为教师必须呵护学生对科学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乐于参与,积极参与,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从中体会到什么是科学。

至于本课的不足之处,就是学生在解暗瓶时所用的方法过于单一,这和老师的准备工作也有很大关系,如果我给每组学生都准备好水盆以及磁铁等,也许他们的方法会更多样一些;在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时,我也需要明确每个人的分工,免得他们没有主心骨,在课堂上显得有些散。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