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32366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内容 • 小学各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与内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总 体内容
• 1、自我意识发展教育。P53 • 2、情感教育。培养积极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提高调控消极
情绪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挫折承受力。 • 3、学习心理辅导。提供必要的学习技能技巧辅导;排除心理
度却是递减的。什么?究竟是什么夺去了学习者与生俱来的学 习热情和兴趣?这是我们应该深入关注的问题。 • 2、课程目标应该是兼顾了社会规范与个人需要的。 • 我国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 3、课程目标的制定还来自学科发展的需要。 • 进行课程目标制定时,课程专家与学科专家的建议深入融合, 才可能使课程目标的制定更有操作性、更为科学化。
• 明确学习目标;培养、激发动机;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习兴 趣;养成学习习惯;树立学习信心;学会正确归因感目标指形成对社会、对自然、对他人及对自 己的积极态度与情感。如爱及感恩的情感、道德感
、自信和负责的态度、学会感动、珍惜等等。包括: • (1)协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社会性情感 • (2)协助学生形成和提高情绪情感的表达与自我调控
(二)小学各年级心理健康教育 的具体目标与内容
• 1、一年级(适应、意识、行为) • 2、二年级(合群、乐学、自我认识) • 3、三年级(善学、情感、学会关心) • 4、四年级(自信、诚实、集体荣誉感) • 5、五年级(角色、交往、审美、幽默) • 6、六年级(进取、毅力、学习方式)
1、一年级(适应、意识、行为)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志目标
• 帮助学生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培养良好 的意志品质,如意志的独立性、果敢性、 坚毅性、自制性
• ①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与训练 ;
• ②要引导学生去克服意志品质的消极面。
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个性目标
• 个性主要是指能力(智力)特征之外的个 性心理因素。
• (1)促进社会适应。发展自我意识;促进 沟通交流。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
• (一)课程目标的确定的依据 • (二)从心理素质结构层面考虑的心理健
康教育课程的目标 • (三)从教育效应层面考虑的学校心理健
康教育目标 • (四)从年龄层面考虑的学校心理健康教
育目标
(一)课程目标的确定的依据
• 1、课程目标应该是学习者能够理解和接受的。 • 学习者是课程目标指向的终极对象,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个体。 • 学习是一种本能,是一种生存、生活方式,是一种经历。 • 许多研究显示,热爱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学校生活的程
• ②从课程目标看,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主动 适应学校和社会生活的课程;
• ③从课程内容看,根据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预设内容,同时也 关照学生即时此地的身心发展需求;
• ④从教学方式看,注重预设与生成相结合,高度尊重学生的体 验与领悟;
• ⑤从师生关系看,共同参与、体验、分享、支持。 •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学校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需求出发,有
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各个方面进行积极的教育和 辅导,促进学生有效适应学校和社会生活的综合体验课程。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地位
• 1、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无可替代、 中介
• 2、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 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化剂; • 是心理辅导的催化剂; • 是建立良好心理健康教育氛围的粘合剂。
(二)从心理素质结构层面考虑 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
•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认知目标:P48 • (1)开发自我智能 • 培养学生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思维力、注意
力等方面的良好品质。
• 观察力主要指要培养学生观察的目的性、条理性、理解性、 复杂性、精确性和敏锐性。
• 记忆力主要是指培养学生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和 准备性。
2、基本目标
•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优化心理素质,促进 全面发展。
• 如:应使学生逐步具备下列良好个性心理品质: 自尊、自信、乐观、积极、坚强、自制、勇敢、 独立、温和、耐心、理智、善良、热情、慷慨、 宽容、利人、踏实、虚心、合群、认真、勤奋、 文雅、真诚、务实、有恒、灵活和适度外向等;
• 避免并矫正自卑、自弃、抑郁、消极、脆弱、任 性、怯懦、依赖、粗暴、急躁、冲动、凶残、冷 漠、吝音、狭隘、利己、轻浮、骄傲、孤僻、马 虎、懒惰、粗鲁、虚伪、虚荣、无恒、固执和过 于内向等不良个性心理品质。
• (2)完善个性品质。主要培养以下六种个 性品质,即自主、勤劳、负责、坚强、利 他与创新。
5、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目标
• (1)掌握情绪调节的技能技巧; • (2)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如各种记忆术
、科学合理的复习方法、考试技巧等; • (3)掌握人际交往的方法。
(三)从教育效应层面考虑的学 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 (1)目标: • 适应新的环境; • 适应校园生活、集体生活、学习生活; • 乐与老师、同学交往; • 培养学生角色意识、群体意识、学习意识、
纪律意识和行为规范意识。
(2)一年级教育内容
• • 学习辅导:我是一个小学生(学生意识、角色意识);
和好习惯交朋友;提高你的观察力;校园“红灯”与 “绿灯” (纪律意识、行为意识);课堂是知识的海洋 (适应课堂、适应学习);我是一个顶呱呱的人(激发 • 人格辅导:我是你的朋友;快乐的小精灵;分享快乐 ;克服不安、孤独、恐惧 (防范心理困扰) • 生活辅导:新老师、新同学、新朋友 (适应群体、适 应集体);我们也有一双灵巧手;我们的学校真美丽( 适应校园、适应环境);迷途羔羊;管住自己、养成 习惯 (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等。
能力。帮助学生学会情绪认知和情绪识别;帮助学生 学会情绪表达和情绪理解;帮助学生学会情绪主导和 情绪平衡;帮助学生学会情绪控制和情绪宣泄;帮助 学生学会情感发展和情感培养。 • (3)协助学生形成坚强的意志,提高挫折承受能力 • (4)协助学生形成对自我、他人和环境及其关系,产 生积极肯定的情感体验。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特点
• (5)结构的开放性。 • ①活动目标的开放:重在发展和预防,是多元的、开放的。 • ②活动内容的开放:是学生最关心的自身心理问题与之相关的
社会问题。 • ③活动时间的开放:不拘泥于一般课堂教学的时间限制。 • ④活动空间的开放:可选择教室、校园、公园、野外等社会空
习规则和方法。 • ①外显学习策略目标,掌握学习过程的各个阶段(预习、听课
、复习、作业、实践应用和总结考试)的学习规则、学习方法 ; • ②内隐学习策略目标,即使学生掌握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 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视策略 、调节策略)和自我调节策略;
• (3)改善学习品质
间作为自己的活动空间。⑤师生关系的开放:活动过程是师生 互长的过程,不存在一方灌输给另一方的问题。 • (6)训练的系统性。随着年龄的增加,活动的内容、形式、 水平会逐步加深和提高。 • (7)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在活动中能充分发挥其能动性、自 主性和创造性。
3、课程的主要形式
• 角色活动 • 表演活动。 • 游戏活动 • 体育活动
(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征与形式
• 1、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与一般学科课程的区别 • (1)内容不同:直接经验VS学科知识 • (2)形式不同:游戏、情景创设、角色扮演、讨论
等方式VS讲授 • (3)师生关系不同:平等、合作VS教师权威、主体 • (4)评价的方法不同:以心理测验、问卷调查等综合
评价VS考试做客观定量评价 • (5)心理机制不同:对学生情绪的唤醒,注重学生
2、二年级(合群、乐学、自我认识)
• (1)目标: • 感受集体活动与学习知识的乐趣;在谦
障碍,形成积极进取、乐观的人生态度,增强自信。 • 4、人际关系教育。协助学生形成人际交往所需的良好的个性
品质,掌握人际交往所需的礼仪、规范与有关的技能技巧,明 确相互尊重与互利互惠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 5、青春期教育。(1)健康的心理培养:培养正确的自我观念 、适度的抱负水平、和谐的人际关系、人与社会的协调一致、 把心灵中的积郁倾吐出来。 • (2)性心理教育:正确对待性心理体验,培养自我控制、自 我调节性心理的意识与能力,养成良好的性心理与性行为习惯 。 • 6、生活辅导。主要包括休闲辅导与消费教育(消费观教育、 消费常识教育、消费法规与维权教育、生态教育)。
的心理感受及心理体验VS认知过程。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特点
• (1)兴趣性。课程的设置追求贴近、激发和调动 学生的活动兴趣。
• (2)启发性。让学生在体验中自觉和不自觉地得 到启发。
• (3)社会性。让学生感受生活、了解社会,通过 体验来调整自己的态度和情感。
• (4)形式的活动性。学生全身心投入活动,在情 感上会有愉悦的体验,参与自主意识将增高,使活 动变得积极、主动、轻松、愉快。
可供选择的活动形式
• ☆团体讨论 • ☆故事接龙 • ☆抢答赛 • ☆哑剧 • ☆游戏 • ☆赠送礼物 • ☆韵律活动 • ☆自由联想 • ☆信件会串 • ☆走迷宫
☆脑力激荡术 ☆辩论赛 ☆角色扮演 ☆AB剧 ☆优点轰炸 ☆行为训练 ☆镜中人 ☆放松体操 ☆自画像 ☆制作卡片
☆ 涂色 ☆家庭树 ☆填字找字 ☆句子完成 ☆意义连线 ☆密码翻译 ☆想象画 ☆走跳棋 ☆时空隧道 ☆制订计划
• 想象力主要是指培养学生想像的新颖性、主动性、生动性、 丰富性和现实性。
• 思维力主要是指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广阔性、 深刻性、独立性和批判性。
• 注意力主要是指培养学生注意的广阔性、稳定性、分配性、 紧张性和主动性。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认知目标
• (2)掌握学习策略 • 学习策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效率的学
第六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涵义及其特征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案设计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 涵义及其特征
• 课程及其分类 • 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地位 •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征与形式
(一)课程及其分类
• 是由以下三个层次的子目标所组成的目标体系。 • 1、基础目标从教育效应层面考虑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目标
•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目标是防治心理疾病,增进 心理健康。
• 表现:使学生学会自我心理保健,掌握有关避免和消除
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则与方法;
• 对自我心理健康状况有正确的认识,能够自我排忧解难, 游刃有余地应付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和困扰,保持乐观、稳 定、积极向上的心态。
(二)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是什么? • 从教育的价值取向看,不是塑造课。 • 从课程目标看,不是心理学知识课。 • 从课程内容看,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科课程
。 • 从教学方式看,不是灌输课。 • 从师生关系看,不是教师独裁。
2、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 ①从教育价值看,是通过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 个体全面健康成长的课程;
3、终极目标
• 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开发心理潜能 ,达到自我实现。
(四)从年龄层面考虑的小学心 理健康教育目标
• 小学阶段的教育目标: • ①提高小学生对校园生活的适应力;提高学习
兴趣、动机和自觉性;逐步提高他们的分析、 思维的能力。②培养他们的集体观念、良好的 人际意识和行为习惯;培养他们开朗、合群、 乐学、自立的人格个性。③通过课堂教学和班 级活动,从理性和感性上塑造他们的乐观、向 上、自信、诚实的心理品质。 •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年段目标: • 低年级段:适应合群; • 中年级段:乐学开朗; • 高年级段:自立进取。
• 含义:课程是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 程和安排。
• 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角度,课程分为: • (1)知识课程。是指理解和掌握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的学术知识的课程。 • (2)情意课程。是指发展非认知领域的能力
的课程。 • (3)体验(综合)课程。是借助知识课程与
情意课程的统一,即认知与情意的统一,旨在 实现整体人格的课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