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专项练习附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专项练习附解析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三已上了床。
瑞宣把他叫起来,极扼要地把王排长的事说给他听。
老三的黑豆子眼珠像夜间的猫似的,睁得极黑极大,发着明亮的光。
“我们一定要救他! ”瑞宣虽然也兴奋,但还保持着平静,不愿因兴奋而鲁莽,因鲁莽而败事,“我已经想了个办法,不知道你以为如何? ”
老三跳下床,仿佛马上就可以把王排长背出城。
“什么办法?大哥! ”
“先别急!这事得详细商量商量,这不是闹着玩的事! ”瑞宣冷靜地坐在床沿上。
“三弟!我想啊,你可以同他一路走。
”
“那好极了! ”老三又立起来。
“这有好处,但也有坏处。
好处是王排长既是军人,只要一逃岀城去就一定有办法找到军队。
坏处呢,他的举止神态人家一看就知道是干什么的。
他要出了岔子,你也得跟着遭殃!”
“我不怕! ”老三的牙咬得很紧,连脖子上的筋都鼓了起来。
“我知道你不怕。
”瑞宣抬头看了他一眼,又低下头说,“有勇无谋可办不成事!我们死,得死在晴天大日头底下,不能窝窝囊囊地送了命!我想去找李四爷去。
”
“他是好人,可是对这种事他怕也没什么办法吧! ”
“我——教给他办法!只要他愿意,我想我的办法还不算很坏! ”
“什么办法? ”老三的眼晴又亮了起来。
“李四爷要是最近给人家领杠岀殡,你们俩都身穿重孝混出城去,大概不会受到检查! ”“大哥!你真有两下子! ”老三跳了起来。
“你安静点!别教大家听见!出了城,你就听王排长的,他是军人,必能找到军队! ”
“就这么办,大哥! ”
“你愿意? ”
“愿意!”
“不后悔?”
“我自己要走的,后悔什么吗?况且,别的事后悔,这种事——不作亡国奴——还有什么可后悔的?”
瑞宣沉静了一会儿才说: “我是说,逃出去以后,也不是由地狱上了天堂,以后的困难估计还很多很多呢。
前些日子我不准你走,就是这个意思。
真正的英雄是无论遭多少罪也不灰心的!三弟,记住了,在国旗下吃土,也比在太阳旗下吃肉强! ”
老三望着大哥,坚毅地点了点头。
“好,我找李四爷去。
”
李四爷已经睡下了,瑞宣现把他叫起来,把来意简单地告诉了他。
“老大,你到底是读书人,想得很周到!”老人低声说,“城门上,车站上检查得极严,实在不容易出去。
当过兵的人身上好像全有记号,日本人一眼就认出来,教他们抓住,准杀头!出殡的,连棺材都要在城门口教巡警拍一拍,不过穿孝的人倒还没有受过多少麻烦。
这件
事交给我了,明天就有一档子丧事,你让他俩一清早跟我走!”
这时候,老三在屋里兴奋得不得了,他恨不能一步跳出城去,加入军队去作战。
这时他听见妈妈咳嗽了两声。
他的心立时靜下来。
可怜的妈妈!只要我一出这个门,恐怕就永远不能相见了!他轻轻地走到院中,一天的星星,天河特别白。
他想去看看妈妈,跟她说两句极贴心的话。
但他走到南屋的窗外,却没有勇气进去。
在平日,他万也没想到母子关系能变得这么亲切。
他常常对同学们说:“青年人就像一只雏鸡,生下来就能离开母亲自己掘食儿吃! ”可现在,他却木在那里。
他决不后悔自己的决定,但他想告诉母亲,儿子并不是一只雏鸡。
立了好半天,他听见妈妈在跟侄子小顺儿说:“顺儿啊,你可真像你三叔小时候的样子。
”他感到腿有点儿软,用手扶住了窗台。
他开始怀疑自己这么仓促地离开年迈的母亲究竟是对,还是不对?他想起日本人的另一罪恶——多少母子,多少夫妻,将无情地别离,甚至是永久别离!
想到这里,他咬了咬牙,返回屋里。
瑞宣从外面回来,直奔老三屋中。
“怎样,大哥?”
“明天早上走!”瑞宣好像筋疲力尽似的,一屁股坐在炕沿上。
“明——”老三的心跳突然加快。
以前大哥不许他走,他着急;现在他又觉得事情来得这么突然,什么东西都没预备。
半天他才问:“带什么东西呢?”
“啊?”瑞宣仿佛把刚才的一切都忘记了,眼睛盯着弟弟,答不出话来。
“我说,我带什么东西?”
“噢!”瑞宣听明白了,想了一想:“就带点儿钱吧!还有——,带好你的心,永远带着!”他还有千言万语,要嘱告弟弟,可是什么也没说出来。
摸出钱袋,他的手微颤着拿出三十块钱的票子来,轻轻放在床上,然后站起来把手搭在老三的肩上,细细地看着他,还想说什么,可是却闭了嘴,一扭头轻轻地出去了。
瑞宣怎么也睡不着。
北平陷落那天,他也一夜未曾合眼。
但是,那一夜,他只觉得什么也抓不住。
现在,他才真感到国家跟自己的关系是那么紧密。
人们须把父子兄弟朋友的亲热与感情都放在一旁,而且只有摆脱了这些最难割舍的关系,才能肩起更大的责任。
他把过去的一切都想起来,却想不出明天是什么样子。
妻子睡熟了,瑞宣又穿上衣服,找老三去。
他们一直谈到窗户发白,然后悄悄溜了出去。
李四爷早已等在门口。
(节选自老舍《四世同堂》,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三曾说年轻人就像雏鸡,而临走前他又想跟妈妈说自己不是雏鸡,这并不矛盾,前者反映出他要自立,后者反映出他对亲情难以割舍。
B.李四爷是一位厚道的人,也是个很老练的人,他之所以爽快地答应帮忙,一是看重跟瑞宣兄弟的交情,二是考虑到这么做应该没什么危险。
C.小说细节描写很出色,当老三听到妈妈说“顺儿啊,你可真像你三叔小时候的样子”时,腿就软了,这反映出他对母亲深深的歉疚之情。
D.小说的结尾很有特色,一方面既照应了前文,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李四爷对这件事胸有成
竹,同时还暗示了老三和王排长应该能顺利出城
(2)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瑞宣”的人物形象。
(3)三弟要走了,瑞宣叮嘱他说:“带好你的心,永远带着!”试分析这句话的深刻意蕴。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刘姥姥①初见贾母
曹雪芹
刘姥姥进去,只见满屋里珠围翠绕,花枝招展,并不知都系何人。
只见一张榻上歪着一位老婆婆,身后坐着一个纱罗裹的美人一般的丫鬟,在那里捶腿,凤姐儿站着正说笑。
刘姥姥便知是贾母了,忙上来陪着笑,道了万福,口里说:“请老寿星安。
”贾母亦欠身问好,又命周瑞家的端过椅子来让坐着。
那板儿②仍是怯人,不知问候。
贾母道:“老亲家,你今年多大年纪了?”刘姥姥忙立身答道:“我今年七十五了。
”贾母向众人道:“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健朗。
比我大好几岁呢。
我要到这么大年纪,还不知怎么动不得呢。
”刘姥姥笑道:“我们生来是受苦的人,老太太生来是享福的。
若我们也这样,那些庄家活也没人作了。
”贾母道:“眼睛牙齿都还好?”刘姥姥道:“都还好,就是今年左边的槽牙活动了。
”贾母道:“我老了,都不中用了,眼也花,耳也聋,记性也没了。
你们这些老亲戚,我都不记得了。
亲戚们来了,我怕人笑我,我都不会,不过嚼的动的吃两口,困了睡一觉,闷了时和这些孙子孙女儿顽笑一回就完了。
”刘姥姥笑道:“这正是老太太的福了。
我们想这么着也不能。
”贾母道:“什么福,不过是个老废物罢了。
”说的大家都笑了。
贾母又笑道:“我才听见凤哥儿说,你带了好些瓜菜来,叫他快收拾去了,我正想个地里现撷的瓜儿菜儿吃。
外头买的,不像你们田地里的好吃。
”刘姥姥笑道:“这是野意儿,不过吃个新鲜。
依我们想鱼肉吃,只是吃不起。
”贾母又道:“今儿既认着了亲,别空空儿的就去,不嫌我这里,就住一两天再去。
我们也有个园子,园子里头也有果子,你明日也尝尝,带些家去。
你也算看亲戚一趟。
”
凤姐儿见贾母喜欢,也忙留道:“我们这里虽不比你们的场院大,空屋子还有两间。
你住两天罢,把你们那里的新闻故事儿说些与我们老太太听听。
”贾母笑道:“凤丫头,别和他取笑儿。
他是乡屯里的人,老实,那里搁的住你打趣他。
”说着,又命人去先抓果子与板儿吃。
板儿见人多了,又不敢吃。
贾母又命拿些钱给他,叫小幺儿们带他外头顽去。
刘姥姥吃了茶,便把些乡村中所见所闻的事情说与贾母,贾母益发得了趣味:正说着,凤姐儿便命人来请刘姥姥吃晚饭。
贾母又将自己的菜拣了几样,命人送过去与刘姥姥吃。
凤姐知道合了贾母的心,吃了饭便又打发过来。
鸳鸯③忙命老婆子带了刘姥姥去洗了澡,自己挑了两件随常的衣服令给刘姥姥换上。
那刘姥姥那里见过这般行事,忙换了衣裳出来,坐在贾母榻前,又搜寻些话出来说。
彼时宝玉姊妹们也都在这里坐着,他们何曾听见过这些话,自觉比那些瞽目先生们说的书还好听。
那刘姥姥虽是个村野人,却生来的有些见识,况且年纪老了,世情上经历过的,见头一个贾母高兴,第二见这些哥儿姐儿们都爱听,便没了话也编出些话来讲。
因说道:“我们村庄上种地种菜,每年每日,春夏秋冬,风里雨里,那里有个坐着的空儿,天天都是在那地头子上作歇马凉亭,什么奇奇怪怪的事不见呢。
就像去年冬天,接连下了几天雪,地下压了三四尺深。
我那日起的早,还没出房门,只听外头柴草响。
我想着必定是有人偷柴草来
了。
我爬着窗眼儿一瞧,却不是我们村庄上的人。
”贾母道:“必定是过路的客人们冷了,见现成的柴,抽些烤火去也是有的。
”刘姥姥笑道:“也并不是客人,所以说来奇怪。
老寿星当个什么人?原来是一个十七八岁的极标致的一个小姑娘,梳着溜油光的头,穿着大红袄儿,白绫裙子——”
刚说到这里,忽听外面人吵嚷起来,又说:“不相干的,别唬着老太太。
”贾母等听了,忙问怎么了,丫鬟回说“南院马棚里走了水④,不相干,已经救下去了”。
贾母最胆小的,听了这话,忙起身扶了人出至廊上来瞧,只见东南上火光犹亮。
贾母唬的口内念佛,忙命人去火神跟前烧香。
王夫人等也忙过来请安,又回说“已经下去了,老太太请进房去罢”。
贾母足的看着火光熄了方领众人进来。
宝玉且忙着问刘姥姥:“那女孩儿大雪地里作什么抽柴草?倘或冻出病来呢?”贾母道:“都是才说抽柴草惹出火来了,你还问呢。
刚说这个了,再说别的罢。
”宝玉听说,心里虽不乐,也只得罢了。
(有删改)(注)①刘姥姥,一个乡村老寡妇,其女婿家二十年前与贾政的太太王夫人家连过宗。
《红楼梦》第六回曾描写她因女婿女儿生活困难到贾府寻求接济,此次到贾府是带着家产的果蔬来报恩。
②板儿,刘姥姥的外孙。
③鸳鸯,贾母的大丫鬟。
④走了水,失火的委婉说法。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通过刘姥姥的视角描写贾母房里围绕着贾母的人和贾母当时“歪”在榻上的姿态,表现了贾母在贾府的地位。
B.文中有两处对板儿的描写,这两处描写虽属闲笔却不可或缺,既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又可以陪衬主要人物,还能使叙述更显灵活。
C.“凤姐知道合了贾母的心,吃了饭便又打发过来”一句,在平常的叙述中把凤姐的善于逢迎、贾母和刘姥姥地位的巨大悬殊都表现了出来。
D.贾母把家中失火归咎于刘姥姥讲故事说到了抽柴草,这并非贾母的真实的想法,而是为阻止宝玉继续打听故事结尾找的借口。
(2)小说中说刘姥姥经历过世情,她的这个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3)小说写刘姥姥和贾母的谈话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的好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遗憾莫高窟
张晓惠
特喜欢舞剧《丝路花雨》中伎乐天(飞天)的飘逸、灵动,他们使在凡间行走的吾等之辈有了飞翔的幻想。
那女主角英娘身着绚丽的裙衫反弹琵琶的舞姿更是令人印象深刻:左膝微弯,右腿略收于左膝,左胯送出,张开双臂向上向后,举着一柄琵琶。
舒展又典雅,含蓄又风情。
这就是我心中最初的莫高窟。
当跟随着莫高窟那位身着黑色上衣银色短裙的讲解员在一个个洞窟中转悠时,灰暗的灯光使我这视力不好的人看不见一位飞天,瞪大眼睛寻来看去,御风翱翔、翩翩起舞的飞天我真是一个也没看见,只看到人面蛇身的女娲、翱翔天际的凤鸟、凌驾太阳的飞车,还有大大小小的佛。
几个洞窟下来,我忍不住发问:飞天在哪里?讲解员头也不回,用手电筒不经意地向洞壁晃了晃,说:处处有飞天。
那不是吗?
模糊中终于看见,顶壁上似乎有几根圆润又流畅的线条。
这线条勾勒的是飞天的裙袂吗?我还没分清是几位飞天在飞舞就被吆喝着去下一个洞窟了。
我说:怎么没有画册上的色彩瑰丽?我又问:如何不见《丝路花雨》中英娘反弹琵琶的那种曼妙舞姿?那普通话字正腔圆却不带丝毫情感、职业性解说的姑娘面无表情地把我上下打量一番,说:你是搞敦煌研究的还是舞蹈爱好者?最好都像你这么感兴趣,还都有大把大把的钞票。
话音未落又掏着钥匙吆喝着游人向下一个洞窟走去。
丢下我一个,静静地伫立在莫高窟第三层的崖壁之间。
开凿在鸣沙山崖壁上的莫高窟有492窟洞窟上下五层,高低错落,迤逦绵延。
但栈道蜿蜒曲折,楼阁巍峨兀立,这样的景象与我来之前想象的苍茫间的古朴,古朴间的荒凉之景象很不一致。
更大失所望的还不是没见着想象中的瑰丽的飞天,是那将莫高窟生硬拦起的绿色栅栏,是那将每一个洞窟冷漠地锁起的金属门,是那不能随心所欲选择洞窟观瞻只能跟着解说员的机械和匆忙。
我魂牵梦萦这么多年,就这样跟着人流急匆匆地“游行”,连千佛洞都观瞻不到,且只能无序地看几个洞窟,真是不甘!
可我知道,真的知道,这些自公元366年始建,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等十多个朝代的苍老的壁画实在经不起大量的观者观瞻了。
窟室、塑像、壁画、雕饰,或壮丽浓烈,或深邃逼真,或细密流畅,许多精美绝伦的壁画和彩塑已经黯淡或者损伤,早已不再光彩夺目。
我想起樊锦诗这个名字。
樊锦诗是敦煌研究院院长。
这位女性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敦煌研究和保护事业。
她23岁时就在极其简陋和恶劣的条件下对莫高窟进行研究。
是她提出关于敦煌石窟也必然从诞生走向衰退的观点,是她提出筹建数字敦煌、保护敦煌、展示敦煌三大综合中心的远景规划。
莫高窟的对面,有一条小河,几株金色的向日葵在热浪中摇曳。
小河的那面分布着几座小小的塔。
那座圆顶的,就是那个为了一壶浊酒几块银圆,将莫高窟文物拱手送给斯坦因、伯希和与大谷光瑞等国际大盗的千古罪人王圆箓的圆寂塔。
王圆箓也算长眠在此,目睹着莫高窟的兴衰存亡。
这个姓王的道士在被人唾骂之时,会偶尔将眼光投向大英博物馆吗?心中是不是也有些许得意:骂我呢!你看,我卖出去的东西不是得到很好的保护了吗?
四周一片静谧。
如果能给予莫高窟的研究与保护以更好的设施与条件,也许樊锦诗们的计划将不再是纸上的梦想。
如果有意识地培养更多的莫高窟研究者,也许可以令更多专业的目光关注这窟壁、藻井和人字坡上的壁画。
如果能给予莫高窟的研究人员以及讲解员相对丰厚的薪酬——毕竟这儿的气候与工作条件很艰苦——也许这块东方瑰宝能在沙洲中向世人展现出更美的佛教世界和永恒的艺术世界。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
已是晚上8时了,敦煌的太阳依旧高蹈着长天。
这世界可以“如果”,但有许多“如果”岂是我一个写作者可以实现的?这人间的“也许”更是存在着若干的可能与不可能。
将“如果”“也许”这两个词变成现实,真的会实现奇迹——一个积聚着智慧感悟与历史沧桑的莫高窟,一个古拙又厚重、神奇又雍容的新敦煌。
那么,我的敦煌梦,将不是残梦。
我将,再次、再次地朝拜这非个体生命一次就能解读、能感悟的莫高窟、大敦煌。
(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头也不回”“面无表情”等词语表明讲解员工作态度不好,从文中看,作者对这位讲解员有所不满,但又能体谅她。
B.敦煌石窟历经十多个朝代得以保存下来实属难得,现在,由于接待大量的观瞻者,石窟内的壁画、彩塑变黯淡或受损伤。
C.文章多次运用排比手法,增强了情感的表达,如文章后半部分“如果”引起的三个段落形成排比,突出了作者的思想观点。
D.从表达方式看,文章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前半部分侧重于记叙、描写,后半部分侧重于记叙、议论。
(2)文章写到了王圆箓,请结合上下文简析作者写王圆箓的意图。
(3)文章的标题具有多重意蕴,作者有什么遗憾?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歌女
契诃夫(俄)
当年她比现在更漂亮,歌喉更动听。
夏季的一天,在她的楼房里,坐着尼古拉,是她的崇拜者。
天气闷热难耐。
前厅意外响起门铃声。
“大概是邮差,也可能是女友。
”帕莎说道。
尼古拉从来不回避帕莎的女友和邮差,但这次却躲到隔壁房里。
帕莎拉开门,让她吃惊的是,门口站着位素不相识的女士。
年轻漂亮,衣着考究,俨然一位高贵的太太。
“请问您有什么事?”帕莎问道。
太太没有回答。
她朝里迈了一步,慢慢打量房间,然后坐下来。
“我丈夫在你这吗?”她木然地问道,哭红了的大眼睛瞧着帕莎。
“什么?”帕莎小声说,手脚开始发抖,“没……太……我不认识您的丈夫。
”
太太几次用手绢擦地苍白的嘴唇,不时屏住呼吸克制内心的颤栗,帕莎则呆若木鸡地站在地面前,不敢正跟看她。
“那你是说,他不在这?”太太的语气明显带着责问。
“你卑鄙,可恶……”太太厉声说道,并带着仇恨和厌恶的神气盯着帕莎。
帕莎感到自己一定给这位一身黑衣、眼神愤怒、手指又白又细的太太留下某种丑陋的印象。
她觉得,如果自己长得瘦一些,不涂脂抹粉,还可以隐瞒那并不高贵的身份。
“我丈夫在哪?”太太说,“不过,他在不在这也无所谓,可是我必须告诉你,他盗用公款的事已经败露。
瞧你干了什么好事!”
太太站起未,愤愤地在房里走来走去。
帕莎望着地,吓得懵懵懂懂的。
“今天就要来抓他,逮捕他,”太太说到这抽泣起来,这声抽泣听出地的屈辱和懊丧。
“我知道,是你把他弄到了这般可怕的境地!”
太太继续在房里走来走去,绞着手。
帕莎呆呆地望着她,不明她的来意。
“我,太太,什么也不知道!”她委屈地哭起来。
“你撒谎!”太太高声训斥,悉狠狠地瞪着她,“我知道,这个月他天天在你这里鬼混!我告诉你:他盗用公款,为了你,他不惜去犯罪。
”太太在帕莎面前站住,坚决地说,“他有妻
子,儿女……一旦他判了罪被流放,那我和我的孩子就要活活饿死……不过眼前还有办法救他,使我和孩子免得丢脸和受穷。
如果今天能送去九百卢布,他就乎安无事了。
只要九百卢布!”
“什么九百卢布?”帕莎小声问道,“我,我不明白……我可没拿过。
”
“我不是跟你讨九百卢……再说我也不会要你的钱。
我要的是东西……你把我丈夫送的东西还我就是了!”
“太太,先生什么东西也没送过我!”帕莎突然叫起来,开始明白她的来意了。
帕莎拉开梳妆台的一个小抽屉,取出一个空心的金镯子和一只成色不足的宝石小戒指。
“给您!”她把这两样东西递过去。
太太霍地涨红了脸,面部肌肉抽搐起来。
她受到了侮辱。
“我不是来乞求施舍的,我是来讨回原本不属于你的东西……你利用你的诱惑,榨干了我的丈夫。
星期四,我看到你和我丈夫在码头上,那天你戴着贵重的胸针和锡子。
所以,你用不着在我面前装扮成无辜的羔羊!”
“我向您保证,除了这镯子和戒指,从您丈夫那没见到任何东西。
”帕莎说,“先生通常只给我带点甜馅饼。
”
“甜馅饼……陌生女人冷笑说,“家里的几个孩子饿肚子,你这里倒有甜馅饼!你是肯定不想退回东西了?”不等回答,太太坐了下未,眼睛盯着一处地方。
“现在该怎么办?”她说道,“要是我弄不到这九百卢布,那他就完了,我和孩子也完了。
”太太用手绢捂着脸,痛哭起未。
“我求你了!”她边哭边说,“是你害得我丈夫倾家荡产,是你毁了他的前程,你救救他吧……你可以对他不同情,可是孩子……孩子有什么过错呀?
帕莎一想到几个小孩站在大街上,饿得哇哇哭,自己心中也不好受。
“太太,我能做些什么呢?”她说,“我向您保证,我没有得到尼古拉一点好……在我们这班歌女中,只有莫蒂一人有财主供养,其余的都靠挣面包勉强过日。
尼古拉是有教养有礼貌的先生,所以我才接待他。
我们不能不接待呀。
”
“我要东西!把东西还给我!好吧,我给你下跪!这样行了吧?”
帕莎尖叫一声。
她感到,这个苍白而美丽的太太,骄傲而高贵的妇人,当真会给她下跪,太不可思议了。
“好,我给你就是!”帕莎擦着眼睛,“不过东西不是尼古拉的……东西是别的客人送我的。
就按你的意思办,太太……
帕莎拉出五斗柜上面的抽屉,取出一枚钻石胸针,一串珊瑚,几只金戒指,一个金锅子,一块金表,几颗金纽扣,全交给了太太,帕莎摊开双手说:“这下我什么也不剩了。
妇人颤抖着手把珠宝包在手绢里,一句话没说,甚至没点一下头,走了出去。
隔壁房门开了,尼古拉走了出来。
他脸色苍白,眼睛里闪着泪光。
“我的上帝,她高贵,骄傲,纯洁……她竟想下跪……求你这种歌女!是我把她逼到了这一步,我永远不能原谅自己!你离我远点……”他厌恶地大声吗道,急忙推开帕莎,向大门跑去。
帕莎呆神瞬间,尼古拉已没了影子。
(写于一八八六年,本文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太太“打量房间”“哭红了的大眼睛瞧着”这些细节是为摸清帕莎的底细,“擦嘴唇”“屏住呼吸”是为后文“色厉”作准备。
B.太太向帕莎哀求甚至想下跪,帕莎把所有积蓄给了太太这一情节,透露出善良的帕莎内心生出的同情、惊讶和无奈心理。
C.尼古拉盗用公款这一事件不管真实与否,都是小说刻画形象、推动情节、揭示主题的一个关键点,这是小说的一个重要艺术特征。
D.小说描写“上流人”厚颜无耻地欺辱一个无依靠的歌女,表露作者对污浊现实的不满和对怕莎虽有不幸却自甘堕落的讥讽之意。
(2)小说结尾“尼古拉已没了影子”这句话含义丰富,请你简要概括。
(3)小说中“尼古拉从来不回避帕莎的女友和邮差,但这次却躲到隔壁房里”这句话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要求。
苦恼
契诃夫
我向谁去诉说我的悲伤?
大片的湿雪绕着刚点亮的街灯懒洋洋地飘飞,落在房顶,马背,肩膀,帽子上。
车夫约纳周身雪白,像是一个幽灵。
他在赶车座位上坐着,一动也不动,身子往前伛着, 伛到了活人的身子所能伛到的最大限度。
即使有一个大雪堆倒在他的身上,仿佛他也会觉得不必把身上的雪抖掉似的……他那匹小马也是一身白,也是一动都不动。
“赶车的,到维堡区去!”约纳听见了喊声,“赶车的!”
约纳猛地哆嗦一下,从粘着雪花的睫毛里望出去,看见一个军人,穿一件带风帽的军大衣。
“到维堡区去!”军人又喊了一遍。
为了表示同意。
约纳就抖动一下缰绳,于是从马背上和他肩膀上就有大片的雪撒下来……
约纳回过头去瞧着乘客,努动他的嘴唇……他分明想要说话,然而从他的喉咙里却没有吐出一个字来,只发出咝咝的声音。
“什么?”军人问。
约纳撇着嘴苦笑一下,嗓子眼用一下劲,这才沙哑地说出口:“老爷,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
“哦!……他是害什么病死的?”
约纳掉转整个身子朝着乘客说:“谁知道呢!多半是得了热病吧……他在医院里躺了三天就死了……”
“赶你的车吧……”乘客说。
“照这样走下去,明天也到不了。
快点走!”
车夫就又伸长脖子,用一种稳重的优雅姿势挥动他的鞭子。
后来他有好几次回过头去看他的乘客,可是乘客闭上眼睛,分明不愿意再听了。
他把乘客拉到维堡区以后,就把雪橇赶到一家饭馆旁边停下来,坐在赶车座位上又不动了……湿雪又把他和他的瘦马涂得满身是白。
一个钟头过去,又一个钟头过去了……
人行道上有三个年轻人路过,其中两个人又高又瘦。
第三个却矮而驼背。
“赶车的,到警察桥去!”那个驼子用破锣般的声音说,“一共三个人……二十戈比!”
二十戈比的价钱是不公道的,然而他顾不上讲价了……如今在他都是一样,只要有乘客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