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古代的妇女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夕,古代的妇女节
七夕
古代的妇女节
现在有人把七夕作为中国的情人节,其实,中国的七夕节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岂能是情人节所能涵盖了的。

在古代,这一天所有的活动都是以女人为中心,主要有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种生求子、供奉“磨喝乐”、拜织女、拜魁星、晒书、晒衣、贺牛生日等,丰富多彩,形式多样。

可以说,七夕是古代的妇女节。

祭拜织女祈盼女红
在古代,农历7月7日的晚上,凡世间的女子都要祭拜织女,让其传授纺织技术。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石为针,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古代的女子,无论是大家闺秀,还是穷人家的孩子,都要精通女红。

女红指女子所做的针线、纺织、刺绣、缝纫等工作和这些工作的成品。

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形成了男耕女织的传统,女子从小学习描花刺绣,纺纱织布,裁衣缝纫等女红活计,在江南一带尤为重视。

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社会对于女性的要求,夫家对于择妻的标准,都以“德,言,容,工”等四个方面来衡量之,其中的“工”即为女红活计。

而传说中织女就是一位女红大师。

织女,别名七星娘娘、七星娘、天仙娘娘,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位女神,职责是编织云雾,是个纺织业者。

《诗经·小雅·大东》: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跂彼织女,终日七襄。

《史记·天官书》:
婺女,其北织女。

织女,天女孙也。

《后汉书·天文志》:
织女,天子真女。

也有人说她是中国古代的弇兹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位女首领,在距今三万年前就发明了用树皮搓绳的技术。

她发明的绳有三种:
单股的绳称作“玄”,
两股合成的称作“兹”,
三股合成的称作“索”。

后世人追尊她为女帝,又称玄女、玄帝、王素、素女、须女、帝弇兹等。

还有人说,织女实有其人,姓张,大家闺秀,诗经记载“役夸父”,即为夸父做事。

无论那种说法,织女是一个纺织高手是没有疑问的。

美丽、勤劳、聪慧与善良的织女,成了中国女性崇拜的偶像。

古代拜织女大多是少女、少妇们,一个有威望的女子牵头,邀上
左邻右舍的姐妹们,少则五六人,多则十几人,团拜织女。

七月初七这天,要斋戒一天,沐浴净身,打扮的既庄重而又漂亮。

到了晚上,都来到主办人的家里。

此时,月光融融,清辉尽洒,初秋的凉风袭来,凉爽怡人。

在庭院中安上一张供桌,上面摆上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

因为织女是个美女,所以还要在瓶子里插上几枝鲜花和几束红纸,前面放置一个小香炉,插上几炷香。

大家在案前焚香礼拜,面向织女星座,神情严肃,虔诚祷告,心情专注,默念着想的心事,向她许愿,乞求智慧和巧艺。

除此之外,少女们还默默祝愿自己越来越漂亮,能找到一个如意郎君,少妇们则祈盼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早生大头儿子。

祭拜完毕,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家长里短地闲聊,交流针线活。

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更何况这么多女人在一起,更是热闹非凡,一直耍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才依依不舍辞别而去。

技艺大赛五彩缤纷
现在的“三八”妇女节,各级妇联部门都要组织妇女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有的还举办种植、养殖、加工等技术比赛。

而古代女子,在七夕节也举办丰富多彩的才艺比赛,即形势多样的乞巧大赛,比谁更心灵手巧。

穿针乞巧,就是在七夕之夜,女子手执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九孔针(或五孔针、七孔针),借助月光,连续穿针引线,将线快速全部穿过针孔者称为“得巧”,即获胜者,反之就输家。

输家还要准备奖品或礼物,颁发给胜者。

五代十国时期的王仁裕在笔记小说《开元天宝遗事》中说:
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

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

土民之家皆效之。

南朝梁时的诗人刘遵有《七夕穿针》诗一首:
步月如有意,情来不自禁。

向花抽一缕,举袖弄双针。

描写了穿针女子于花前月下,以穿双针争强斗巧的情景。

刘孝威也有诗曰:
缕乱恐风来,衫轻羞指现。

故穿双眼针,持缝合欢扇。

蛛丝乞巧,则是把小蜘蛛放在盒子中,次日早晨看其结网的疏密来定巧拙。

如果蜘蛛还在瓜果上结网,也意味着智巧的到来。

唐代诗人刘言史的《七夕歌》云:
碧空露重新盘湿,花上乞得蜘蛛丝。

杜甫在《牵牛织女》诗中曰:
蛛丝小人态,曲缀瓜果中。

《开元天宝遗事》中也有“蛛丝卜巧”的记载:
帝与贵妃,每至七月七日夜,在华清宫游宴。

时宫女辈陈瓜花酒馔,列于庭中,求恩于牵牛、织女星也。

又各捉蜘蛛于小合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候。

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

民间亦效之。

叙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一起,每逢七夕与妃子在华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唐朝诗人王建有诗说:
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嫔乞巧忙。

总上穿针楼上去,竞看银汉洒琼浆。

宋朝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投针验巧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


投针验巧。

是明清时代流行的一种活动形式。

即在水盆中放入缝衣针,以盆底针影形状判断是否“得巧”。

在农历七月六,把一个水盆放在院子里,倒入“鸳鸯水”。

“鸳鸯水”是指把白天取的水和夜间取的水混合,或者是把河水和井水混合。

露天过夜,第二天即农历七月七,太阳再晒一上午,通过阳光的照射,水的表面依稀生成薄膜。

到了下午,取出缝衣针轻轻地平放在水面上,针不会下沉,在水底下折射出针影。

如果针影形成各种各样的形状,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或是其他图形,便是获胜者;如果针影是笔直的一条线,就是失败者。

明朝刘侗和于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记载:
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

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

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
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其他还有比厨艺、比做糕点、比绣花等等。

五彩缤纷,让人目不暇接。

街市购物出游聚餐
现在的“三八”妇女节,放假一天,本来是让妇女们休息放松,可是没想到,放假还不如不放假,女人一回家,就有干不完的家务活,洗衣、做饭、带孩子,忙的不亦说乎。

可是在古代的“七夕”妇女节,女人确实会享受,游玩、购物、聚餐,尽情玩耍。

《孔雀东南飞》中写到:“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这里的“初七”指的就是七夕的妇女狂欢节。

七夕这天,连平日深居在绣楼里的大家闺秀、富家小姐,这天也要打扮的花枝招展,穿上美丽的服装,到田园乡野游玩,逛逛街市,尽情购物。

宋朝时期,在京城汴梁专门为女子们设置乞巧物品专卖市场,即乞巧市。

宋人罗烨、金盈之编辑的《醉翁谈录》说:
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

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

《东京梦华录》也有介绍:
七夕前,身穿罗绮者充斥街市,随即有折来尚未开的荷花,京城中人擅做假的双头莲,赏玩一时,然后又带回家去,路人见了,纷纷流露出赞叹喜爱的神情。

从乞巧市的繁华热闹的景象,可看出当时七夕节的盛况。

宋代和明代的“七夕”这天,妇女能享受到平时想都不敢想的娱乐活动。

七夕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的盛装,穿红戴花,佩戴着用五彩绫线结成的樱桃、桑葚、角黍、葫芦等形状的饰品,成群结队地来到大街上。

不仅如此,家中还要准备丰盛的食物供她们享用。

《东京梦华录》说:
初六、初七晚上,富贵之家大多在庭院中扎起彩楼,叫做“乞巧楼”,在庭院中陈列磨喝乐、花果、酒菜、笔砚、针线等物,或由儿童作诗,或由女郎呈现制作的精巧物件。

元朝京城一带在这天要将嫁出的女儿接回娘家过“七夕节”。

元末有“松云道人”之称的熊梦祥在《析津志》中记载:
宫廷、宰辅、士庶之家,咸作大棚,张挂七夕牵牛织女图,盛陈瓜果、酒、饼、蔬菜、肉脯,邀请女流作巧节会,称曰女孩儿节。

占卜贞咎,饮宴尽欢,次日馈送还家。

《帝京物略》中也有“七夕,父母家必迎女食花糕,亦曰女儿节”的记载。

- 作者 -
郑学富,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委宣传部文史研究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