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东北育才双语学校2012-2013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文 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育才双语学校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60分)
1.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包括
①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②精耕细作③男耕女织④土地国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据记载: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冉耕字伯牛。
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①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农业经济的一大特点②借用牛力耕田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特点之一③牛耕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密切④已出现了曲辕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和耕作技术的提高,自耕农经济产生。
下列对自耕农经济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B.基本特点是男耕女织
C.农民生活十分富裕
D.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
4.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
A.分封制的瓦解 B.封建王权的强化
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D.上层建筑的变化
5.下列有关均田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它始于北魏
B.均田制实行的前提是政府掌握大量的土地
C.这一制度的实行从根本上阻止了土地兼并现象,使农民的生活相对稳定
D.隋唐两代不但继承了这一制度,而且有所发展
6.苏轼曾论述:“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
”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宋代
A.官府减轻农民负担
B.地主致力民间赈济
C.产生租佃经营方式
D.租佃关系日益发展
7.以下图表能体现佃农与地主依附关系发展趋势的是(纵座标轴表示强度,横坐标轴表示时间)
8.下列材料中,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是
A.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
B. “扬一益二。
”(某某商业繁华居天下第一.益州则居天下第二)
C. “苏湖熟,天下足。
”
D. “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
”
9.《旧唐书》:“(唐朝)长安(年号)中,(苏环)累迁某某大都督府长史。
某某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
”“江、淮之间,广陵大镇,富甲天下。
”材料没有反映出的信息是,某某
A.地处交通要道 B.出产精美工艺品
C.商业经济繁荣 D.市场受官府控制
10.(宋)陈元靓在《岁时广记》中记载:“同州以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四方村民毕集,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物皆至,其值千缗至万缗者。
”对此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集市商品交易种类繁多 B.定期的集市在乡村出现
C.商品贸易以服务农耕为主 D.市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被打破
11.某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了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一份职业结构表,据此推断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
自耕农·地主佃农雇佣工人商人占总人口比例24% 36% 30% 10%
A.汉代江南地区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关中地区D.明代江南地区
12.“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
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这段材料反映了明代丝织业中
A.官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B.私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C.产生了雇佣劳动关系
D.工匠与机户关系紧密
13.明中期某某东城“比屋皆工织作“,某某城东北”机杼之声,比户相闻“,这反映了:A.民营丝织业的兴盛 B.官营丝织业的兴盛
C.官营手工业占据优势
D.制瓷业的兴盛
14.“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
”这一局面最早出现于:
A.中唐以后
B.南宋末年
C.元朝
D.明朝
15.“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与雍正的这句话观点不一致的是
A. “上农除末,黔首是富”
B. “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C.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D. “禁商贩、仆役、倡优、下贱不许服用貂裘”
16.明代《闽部疏》载:“凡福之紬(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颛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
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
”材料反映明代某某
A.海陆交通十分发达 B.商品经济活跃
C.成为全国经贸中心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7. 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
A.防止官商勾结 B.维持社会等级C.重义轻利D.重农抑商
18.“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
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海防纂要·卷七》)材料中“可谓中国不缺耶”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B.所谓夷货,中国均可生产
C.中国特产丰饶,人民生活富足 D.夷货不符合中国人的消费习惯
19.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出现的新特点是
A.海上贸易通道已取代路上丝绸之路
B.民间的自发贸易成为海上贸易主体
C.丝织品成为对外贸易中的主要商品
D.开始与西欧国家形成直接贸易联系
20.中央电视台在《探索·发现》栏目中曾播出“徽商之儒商”节目。
节目中说:徽商一个显明的特点“贾而好儒”“贾儒结合”。
……“清乾隆、嘉庆年间,徽商经营达到极盛,然而从道光、咸丰时期至清末民国初,徽商渐趋衰落。
”由此可以推断,徽商的“贾儒结合”实质是
A.近代商业和传统文化的结合 B.传统文化和近代经济的结合
C.旧式商贾与封建权势的权钱结合 D.传统商业和自然经济的紧密结合
21.15世纪,欧洲人探寻新航路最根本的原因是
A.欧洲人富于冒险精神 B.欧洲人的贪欲特别旺盛
C.欧洲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D.欧洲的手工业和农业进一步分离
22. 1493年,哥伦布完成第一次远航以后,带回了他在新大陆采集的“印第安人文明之花”的玉米、甘薯和马铃薯等高产农作物并广泛种植,极大地缓解了饥荒对旧大陆人类生存的威胁。
据此理解正确的是
A.哥伦布是彻底解决亚欧大陆饥荒问题的有功之臣
B.新航路的开辟密切了美洲和欧洲的经济联系
C.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的形成
D.新航路的开辟证实了地圆学说
23.下列航海家中,开辟了欧洲直通印度的新航路的是
A.迪亚士B.达·伽马C.哥伦布 D.麦哲伦
24.17世纪中叶,国际金融中心是在
A.里斯本 B.伦敦 C.纽约 D. 阿姆斯特丹
25.下列关于早期殖民帝国西班牙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进行殖民扩X的目的是占领市场和原料产地
B.殖民地全部在美洲
C.殖民扩X的主要方法是垄断商路,建立商站
D.掠夺的财富没有转化为资本
26.(某某历史)在不久前举行的第五届美洲国家首脑会议上,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送给美国总统奥巴马一本书——《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
该书名喻指拉丁美洲曾经
A.出现几何形国家边界 B.爆发民族独立战争
C.形成畸形单一作物制 D.遭受西方殖民侵略
27.如果你是一位生活在1 6世纪欧洲的市民①你会发现市场上出现了花生、玉米、甘薯等农产品②如果你有机会去做生意,一般会获得较好的利润③如果你去美洲,可能会遇到一些装满了黑奴的船只④在陆地上,你可以坐火车;在海洋上,你可以乘汽船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8.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X和》中说:“何以哥氏(指哥伦布)、维氏(指达·伽马)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X君(指X和)之烈,随X君之没以俱逝?”下列哪一句话最能从根本上解决梁启超的困惑
A.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
B.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
C.X和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
D.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
29.下列关于早期殖民侵略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是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手段之一,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手段是赤裸裸的抢劫③给当地人民带来了灾难④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应全面肯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 D.①③④
30.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创新措施就是,将印度的棉织品介绍给欧洲。
1619~1625年,运往欧洲的棉布为22.15万匹,到17世纪末,这项贸易直线上升,棉纺织品不仅比毛纺织品轻,而且便宜……,这是一种销售X围很广、需求量很大的商品,它足以带动一场工业革命。
这一材料主要说明
A. 殖民掠夺引发工业革命
B. 资本流动带动工业革命
C. 市场需求刺激技术革命
D. 经济发展要求工业革命
31.在历史研究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不同,如关于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这一事件:过去,欧洲人总以欧洲为中心来理解,美洲土著则立足自身看问题;在当今全球史观的引导下,人们又有了新的认识。
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
A.欧洲/发现,美洲/文明相遇,全球史观/侵犯
B.欧洲/文明相同,美洲/发现,全球史观/侵犯
C.欧洲/侵犯,美洲/发现,全球史观/文明相遇
D.欧洲/发现,美洲/侵犯,全球史观/文明相遇
32.电影《泰坦尼克号》描述的是英国的一艘豪华巨轮与冰山相撞而沉没的一次重大海难。
当海难发生时,船上曾通过无线电发出求救信号。
下列说法最确切的的是
A.它是18世纪以前的轮船
B.它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C.它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结合的成果
D.它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33. “英国是最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再不需要把黑人当作商品从非洲运走,而要把他们当做劳动力留在非洲生产原料,并为资本主义国家准备市场。
”上述核心观点是
A.英国废除了奴隶贸易
B.非洲开展的工业革命已经进行
C.奴隶贸易不符合当时资本主义发展需要
D.非洲成为了新的市场
34. 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在18世纪80年代初只有棉纺厂两家,短短的时间内棉纺厂发展很快:1802年52家,1809年64家,1830年99家,以上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珍妮纺纱机推动工业发展 B.蒸汽动力的普遍推广
C.铁路交通大规模兴建 D.英国棉纺品大量涌入中国
35. 《全球通史》中有这样一段记述“(1870年以后)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
”这段材料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点是
A.兴起于重工业 B.欧美国家间时发生
C.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D.电力的广泛使用
36.马克思说“蒸汽在前一个世纪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他的统治已到末日,另外一种更大
得无比的革命力量——电力的火花将取而代之。
”这一“革命力量”带来的影响不包括:A.促使第二次工业革命达到空前的深度和广度 B.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C.引起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的产生
D.使世界开始走向一个整体
37.工业时代,一国发生经济危机,就会涉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经济危机是不可避免的 B.资本主义固有矛盾激化
C.经济危机可以蔓延全世界 D.统一的世界性市场已经形成
38.秦汉而后,官府下层文职人员俗称“刀笔吏”,这一称谓起因于秦汉时期此类人员的A.工作器具B.工作内容C.工作职责D.工作性质
39.有学者根据材料一“苜卞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某某生活燃料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赐在京官员柴、炭各有差,柴578万,炭585万”,对上述结论予以反驳。
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不能成立
B.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仅用材料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
C.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必须得到考古学支持才能成立
D. 材料一指的是民众,材料二指的是官员
40.法国史学家朗格诺瓦和瑟诺博司所著《史学原论》一书指出:“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碑碣及制造品),有时,也是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述。
”作者的意思是
A.任何文字史实都带有主观因素
B.实迹和文字史料都真实反映历史
C.历史是“心理的状态”的反映
D.只有实迹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41题20分,42题20分,共计40分。
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41.(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方学者比较中世纪的中国和西方的城市认为:中国城市处于朝廷行政官僚的控制
之下,城市在司法审判上表现出随意性。
……而中国城市工商业中,国家起了主导作用,诸如国家制铁厂和皇家陶瓷厂(官窑),食盐贸易的许可证制度等等。
—— A·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
材料二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
公元9世纪中国出现了汇票形式的纸币(飞钱),用于从遥远的外地购买商品。
随后私人金融家开始发行票据,只需付3%的手续费即可兑换成现钞。
1023年政府收购了最有名的一家钱庄,票据首次兑换成由政府担保的纸币。
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需要同样发达的经济组织。
宋朝时的中国已经有了一些经纪人,奔走于地方市场与中央市场之间。
宋朝人精通批发和零售的概念,谙熟合同、利息、合股公司、营销点、特许经销权、仓储和佣金。
宋朝的中国已经有了专业经理,负责经营与自己非亲非故的人的公司。
宋朝时还有理财专家,负责客户的投资业务。
——(美)查尔斯·默里《文明的解析》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哪些因素阻碍了中国古代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依据所学知识说明在近代之前,这些因素是否有所变化。
(8分)
(2)据材料二看,宋代出现了哪些近代经济因素?据你看来,这些因素为什么没有进一步使中国步入近代社会?(8分)
(3)综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4分)
42.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能满足这样需求了。
于是,蒸汽机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
材料二: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不管反动派怎样惋惜,资产阶级还是挖掉了民族工业脚下的基础,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消灭。
材料三: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入到文明中来了。
它的商品的价格低廉,是它用来摧毁一切的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
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制度,即变成资产者。
一句话,它按
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以上摘自《共产党宣言》
材料四:美国司法部于1997年10月状告美国微软公司企图利用其在操作系统软件中的主导地位来排挤因特网浏览器方面的竞争对手,有垄断行为,并于1998年3月3日在华盛顿举行美国国会听证会。
但是这期间,美国国会在对待巨型企业兼并时,又隔岸观火,甚至暗中支持波音公司兼并麦道公司,与欧洲最大的飞机制造公司——空中客车公司进行竞争,以垄断国际市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
(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影响。
(4分)
(3)根据材料四,像微软这样的大企业最早产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这样的大企业具有什么样的特征?(4分)
(4)形成微软这样具有垄断性的大企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美国司法部门要拆分微软公司和支持波音公司兼并,说明了什么问题?(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