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热力环流说课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书设计
图解式板书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一、热力环流 1、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假设A地受热,B、C两地冷却, 受热不均----温度差异。 形成热力环流。 2、定义:由于地面冷热不均 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3、形成 (1)假设A、B、C三地受热 均匀,大气无运动
谢
谢!
重难点分析
重点:热力环流形成原理和形成过程。 难点:热力环流形成原理和形成过程。
确立依据: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的相关 知识比较抽象,需要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同 时它本身前后联系紧密、逻辑性强,是理解许多 大气运动类型的理论基础,小到城市热岛环流,大 到全球性大气环流,都可以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 来解释。因此我将其确立为本课时的重点和难点。
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掌握热力环流形成原理并能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热力环流位于教材的第二章第一节本节包含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三个内容这一节是大气运动这个重要内容的开篇和基础性内容
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
教法分析
图式教学法 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法 归纳法
学法指导
由于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对自然现象有强烈 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引导学生观察和总结 生活中遇到的地理现象,同时充分利用海 陆风、城市热岛环流等与我们生活息息相 关的热力环流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使学 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的 接受者,并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过程
联系生活,设疑导入 回归教材,引出要点 巧置假设,对比分析 知识迁移,学以致用 联系生活,研究性学习
假设A、B两地受热均匀。
A’ B’
等压面
高空
A
B
近地面
分别比较两地地面上和高空中的同一水平高度上的 气温、气压状况 。
气温:A=B,A’=B’ 气压:A=B,A’=B’,此时大气无运动
假设A两地受热少,B地受热多
高空
低压 d 热力环流 高压 c
高压 b
低压 a
地面
冷A
热B
1.在图a上标出白天和夜间海洋和陆地气压的 高低,并画出白天陆地和海洋之间的大气 运动方向。 2.在图b上标出白天和夜间海洋和陆地气压的 高低,并画出夜间陆地和海洋之间的大气 运动方向。
小
结
根据掌握教学论的要求,为了实现教学目的 和巩固重难点内容,我将简单的总结本节课 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清楚该掌握哪些知识, 该了解哪些知识。
2.1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课程标 准分析
教 材 分 析 说课
教 法 分 析
学 法 指 导
教 学 过 程
板 书 设 计
课程标准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
掌握热力环流形成原理并能用事实解释自 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热力环流位于教材的第二章第一节, 本节包含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大 气的水平运动三个内容,这一节是“大气 运动”这个重要内容的开篇和基础性内容。 地球上的大气这一章各部分内容前后之间 的关联性很强,热力环流是本单元的基础, 也是理解大气运动的突破口,后面的大气 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是大气运 动的具体体现,所以热力环流奠定了整个 章节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 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 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课外阅读,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 理论联系实际,使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 通过绘制热力环流模式图,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激发探索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 通过对城市热岛环流和海陆风学习,树立理论联 系实际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