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瑶族的饮食习俗有哪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桂林瑶族的饮食习俗有哪些
桂林瑶族的饮食习俗有哪些
瑶族地区盛产茶叶,茶文化也相当久远。

在瑶族《盘王歌》中,就有“十二月山茶满树红”的句子。

下面店铺详细介绍桂林瑶族饮食习俗的相关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桂林瑶族打油茶的饮食习俗
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区的山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

因经济、居住地区和服饰的不同,又有“盘瑶”、“平地瑶”、“布努瑶”、“茶山瑶”等30多种称谓。

瑶家喜打油茶,每逢客来,必以油茶款待。

踏进瑶家木楼,只见火炉堂用石板镶嵌成圆形,中央置放一铸铁三脚架,三脚圈上的扒锅里也许正炒着五颜六色的米花呢!火塘边的红漆小桌上摆满了炒好的花生、黄豆、脆包谷,还有切好的葱花和糯米粑粑。

瑶家好客,听说谁家来了客人,全村的人好象围过来似的,会把火屋、堂屋、走廊都挤得满满的。

无论老人和小孩都流露出对外乡人的热情和好奇。

油茶不说煮而称“打”,是各地的统一称法,而各地的油茶却各有其不同的风味。

油茶的统一制作方法是以老叶红茶为主料,用油炒至微焦而香,放入食盐加水煮沸,多数加生姜同煮,味浓而涩,涩中带辣。

苗、瑶、侗等少数民族地区佐食多半是炒黄豆、炒花生米、爆玉米、炸花生米,再则就是糯米饭团或糯米粉糍粑。

瑶族在第一、二碗送来时不送筷子,并将米花、炒豆之类的小吃加入碗里。

喝完碗里的茶还留些小吃在碗底,以示有余不尽,直到喝第三碗才送上筷子。

喝油茶不分季节,一年四季、一天早晚都喝。

客人到来则不分早晚,随时煮好奉客,而且更为丰盛。

瑶家非常热情,谁进了他们家的门,就得喝四杯油茶,意即“四季长春、四季发财”。

一家来客,左邻右舍认为是沾光,都要送油茶来,上家送,下屋送,左房送,右堂送,你吃了这家不吃那家,那家说你看不起他们,嫌弃他们的油茶不好吃。

客人不吃,在座的人都不吃。

客人喝了第一口,主人们才接着喝起来。

真是色香味俱佳,可口
可乐啊!恐怕连广州有名的“龙凤席”上也无法找到这美味佳肴。

可是,面前摆着几十杯油条,怎么对付呢?
恭城瑶族油茶的传说
很久以前,有一个民族叫瑶族,他们住在"千家洞",与外界很少来往,不知道朱皇帝的改革,仍然沿袭旧制煮油茶。

明朝时说千家洞瑶人不交皇粮,派兵清剿千家洞瑶族。

一部份瑶族逃到了恭城,其中一支瑶族八房人,人数比较多,选择了较平坦的加会一带定居下来,并带来了他们的传统美食--油茶。

为是嘉会瑶族的油茶得到传播,因为嘉会瑶族住在茶江河边,占着交通便利,人数又多。

清朝时,共和一个唐黄村就有上千户人家。

在茶江上打渔的人,都要向他们交税。

他们建有唐黄庙,每三年举行一次盛大的庙会,附近各族群众都来参加。

庙会规定,本族人不准抢花炮,只准外来的村寨抢花炮。

来参加庙会的外族人,八房人都盛情接待。

喝油茶及油茶待客的习俗得以传开。

据说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沿途百官大献殷勤,山珍海味无尽献上,吃得乾隆茶饭不思,见食生厌,众御厨顿时束手无策,恐慌不已,这时一位恭城籍的御厨忽然想起家乡的油茶之功效,就赶紧制工具,做出了一碗恭城油茶奉上御前,乾隆喝后顿时口舌生津,胃口大开。

欢喜之下,御赐恭城油茶为"爽神汤"。

至于乾隆皇帝为何胃口大开,那是因为恭城油茶具有消食健胃、驱湿避瘴之功效,是世代居住在山区的瑶民根据山地潮湿、瘴气阴重的地理环境而发明的一种保健饮品,其中的茶叶含有丰富的茶碱,起到全身调理的作用;生姜驱寒湿;大蒜消毒;花生米含有人体必需的三种微元素,能够补充能量。

恭城油茶制法特别讲究,选用清明、谷两个时节采摘的茶叶,先用少许开水浸泡5-10分钟,以减少烟火味及苦涩味,然后在茶锅内放少许猪油烧热,放入姜、蒜及泡好的茶叶稍炒,随即将其捶茸,捶好后加水烧开熬至出味,放入精盐调味,用竹漏斗把茶水分别滤入碗中,撒入葱花、香菜末,随配用小碟装好的米花、脆果(类似油炸的面疙瘩)、酥花生上桌即成。

制好的恭城油茶,端上桌后,首先闻到一股葱花、香菜特有的香味,进口后初觉是茶叶的清苦,过后便是甘醇鲜香,令
人回味无穷。

一锅茶水被饮完后,还可向锅内掺入清水熬煮,如此重复熬煮可达五六锅。

这样油茶一锅一锅煮下来,感觉味道已没有先前的浓烈,这正应验了油茶的"一锅苦、二锅呷(涩)、三锅四锅是好茶"之说。

近些年来,随着到恭城的人增多,恭城油茶更是名声鹊起,芳名远播。

瑶族的八大风俗习惯
1、瑶族的饮食习惯
瑶族居民的主食以玉米、大米、红薯等为主。

日常菜肴有黄豆、饭豆、南瓜、辣椒和家禽家畜等·广西金秀大瑶山瑶族利用“鸟盆”捕捉候鸟,腌制为酢,是款待贵客的美味佳肴。

桂北地区的一部分瑶族盛行“打油茶”,即以油炒茶叶煎汤,佐以生姜、辣椒、食盐调味,趁势冲泡炒米、炒豆、米花之类同饮,具有特殊的风味。

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几个省区的山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

他们以务农为主,实行轮耕,兼营狩猎、捕捞与采集,手工业较发达;聚居区出产优质红米和药材。

过去,瑶族常在米粥或米饭里加玉米、小米、红薯、木薯、芋头、豆角等。

有时也用““烤”的方法来加工食品,如煨红薯等各种薯类,煨苦竹笋、烤嫩玉米、烤粑粑等。

2、瑶族的建筑
瑶族房屋建筑因地而异,形式多样。

一般而言,依深山密林而居的瑶族多就地取材,采用"人"字形棚居建筑式样;居住在坡度比较大的山岭地带的瑶族,多采用"吊楼"式建筑;居平原丘陵地区的瑶族,住房多为土木或泥木结构,与壮、汉族住宅相同;聚居山地的瑶族讲究村寨整体,房屋建筑多为层叠式,幢屋毗连,层次分明。

大的村落山寨,房屋从山脚叠到山腰,甚至叠到山顶,民族风格独特。

瑶族房屋建筑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即住房、粮仓、寮房。

住房一般是一栋三间,中设厅堂,卧室设在两侧或中室后部,前部为灶堂或火堂。

粮仓多用木板密封成堡垒形,用来贮藏玉米、稻谷,一般设在屋外或村旁,甚至有的设在数十里的山野田间。

寮房多数是建在村寨旁边,用茅草搭盖,用以存放柴草或储存物件等。

3、瑶族的婚俗
自古以来,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都是适龄男女必说之事。

中国传统,女方嫁给男方,生的子嗣岁随父亲姓,这也成为千百年不变的规定。

但在我国少数民族当中,嫁郎嫁女都有一个样的说法。

瑶族自治县是我国最早成立的瑶族自治县,境内因汇聚着盘瑶、花蓝瑶、茶山瑶、山子瑶、坳瑶等5个支系的瑶族而被称为“世界瑶族之乡”。

已故的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说:“大瑶山的瑶族是全国支系较多,民俗表现最为典型的。

目前世界人类研究的两个民族热点,其中就有瑶族。

世界瑶族研究中心在中国,中国瑶族研究中心在金秀。

”瑶族群众在生活中形成了深厚质朴、绚丽多彩的瑶族文化和风俗习惯。

瑶家婚嫁礼仪,涵盖了瑶族丰富。

盘瑶婚期大多在秋收之后,春节之前,分“嫁女”和“嫁郎”两种。

举行正式婚礼之前,必须经过择偶、提亲、订婚等过程。

婚宴“正酒”三餐,“偏酒”(早餐、宵夜)六餐。

第四日早上亲客告辞,男家各送一份“奶头礼”(亦谓小源礼),即:送岳父母猪腿各八至九公斤,其它猪肉四到五公斤。

第四或第五天,夫妻回门住一宿,同回后方圆房。

4、瑶族的宗教
瑶族的宗教信仰比较复杂,有些地区原始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或图腾崇拜占有一定地位;有些地区则主要信奉巫教和道教。

道教对瑶族影响很大,凡属丧葬一套祭祀仪式,基本上按道教法旨进行,只是其中掺杂了一些民族原始宗教的内容。

瑶族人认为狗是自己的祖先,在重大节日时都是先有狗上桌舔食后方能食用。

相传在远古时代,两个大王之间互相打仗,其中一大王下诏,如杀死对方者将女儿许配给他,瑶族的祖先将诏文揭下,深夜潜入军中将那大王头颅咬下。

许诺的大王不好反悔,却又认为这是一只狗,于是要求他们隐居深山。

瑶族的祖先带着大王的`女儿来到四面环山之地,不料,深夜瑶族的祖先竟由狗变成人,二人结为夫妻。

后发展为千户人家,此地被后人称为千家峒。

5、瑶族禁忌
瑶族是十分注重礼仪的民族,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礼仪禁忌。

路途相遇,不论相识与否,都要热情打招呼,否则被视为不懂礼貌;平日里洗脸盆不能拿来洗脚;用餐时忌讳互用碗筷;忌讳衣裤当户晒;忌讳在屋内乱吐口痰。

猪日不杀猪,鸡日不杀鸡,牛马日不买卖牛马。

有客人到家,客人先要与主妇打招呼,主人才高兴,否则被认为傲慢无礼。

瑶族十分尊敬长辈与老人,路遇老人要主动打招呼,并让到路的下方。

骑马者,见到老人时必须立即下马。

在老人或长辈面前,不跷二郎腿,不说污秽的话,不随地吐口痰,不直呼老人和长辈的名字。

与老人和长辈同桌共餐,要让他们坐上席,主动给他们添饭加菜,可口的菜肴要移到老人和长辈面前摆放。

火塘是瑶族家庭的核心,火塘上的三脚架以及灶膛,不能用脚踩,火塘内的柴禾忌讳倒着烧。

有些地方的瑶族忌吃狗肉,所以到了瑶族地区,不要打主人家的狗,不要吃狗肉,还有些地方的瑶族忌吃乌龟、蛇和鳝鱼。

“盘王节”是瑶族最为盛大的节日,节日时间为农历十月十六日。

但根据各地瑶族传统习俗和谷物收成、人畜康泰的情况而定,每三五年才过一次,甚至有的12年过一次。

每逢“盘王节”,村寨房舍要打扫干净,男女老幼梳妆打扮,换上节日盛装,载歌载舞,尽欢而散。

除此以外,瑶族还过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木莲节(也称祖先节,时间为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等。

大年初一妇女不串门访亲,不吃青菜,有些还在门外插一青枝或木牌。

正月初三、初五、初六家人不出门。

瑶族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日(有的为三月初三日)举行祭龙仪式,内容包括求谷魂、祭谷娘、盘古、玉皇、神农等,求其保佑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四季平安、钱财顺利。

祭祀的同时,举行扫寨活动。

祭龙扫寨活动,禁止妇女参加,也谢外人进入寨子,已在本寨的外寨人,必须等祭祀完毕才能出寨。

6、瑶族的服饰
瑶族过去因其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曾有“ “过山瑶”、“红头瑶”、“大板瑶”、“平头瑶”、“蓝靛瑶”、“沙瑶”、“白头瑶”等自称和他称。

过山瑶”、“红头瑶”、“大板瑶”、“平头瑶”、“蓝靛瑶”、“沙瑶”、“白头瑶”等自称和他称。


风俗习惯方面一直保持本民族传统特点,尤其在男女衣着上更为明显。

瑶族妇女善于刺绣,在衣襟、袖口、裤脚镶边处都绣有精美的图案花纹。

发结细辫绕于头顶,围以五色细珠,衣襟的颈部至胸前绣有花彩纹饰。

男子则喜欢蓄发盘髻,并以红布或青布包头,穿无领对襟长袖衣,衣外斜挎白布“坎肩”,下着大裤脚长裤。

瑶族男女长到十五、六岁要换掉花帽改包头帕,标志着身体已经发育成熟了。

7、瑶族抛花包
抛花包是富宁县瑶族男女青年的一种娱乐形式,瑶语叫“武多”。

瑶族的花包用红、黄、蓝、白四色布拼缝而成,内装玉米。

活动人数不限,男女各为一方,每人都握两个花包,距离约一丈,左手接来右手抛去,男女对掷,往复循环,一时满场彩花飞舞。

传说从前有对青年相,男的叫盘阿思,女的叫刘三娘。

瑶族头领想讨三娘为妾,被三娘拒绝,转而逼迫盘阿思,要盘阿思一天以内制一件五色凤凰衣,否则不准与三娘结亲。

阿思历经艰辛,连一只鸟儿也没有猎获。

在他一筹莫展之际,一位仙女为阿思的精神所感动,送给阿思一件凤凰衣。

阿思和三娘在乡亲们的帮助下,打死了瑶族头领,结成了夫妇。

为了纪念仙女的恩情,三娘按凤凰衣的颜色,绣了四个花包,保留了红、黄、蓝、白四色,摒弃了黑色,以表示冲破黑暗、走向光明。

自此以后,便有抛花包的活动。

富宁瑶族的抛花包活动,是青年男女的一种交际活动,许多青年男女都是通过抛包活动结为终身伴侣。

在瑶族新婚之夜新郎新娘不能同床共枕,新郎慨地让出自己的床位,由陪伴新娘来的同胞姐妹、知心女友与新娘同床共枕,说说知心话。

新郎让出床位后,便邀请未婚青年男女到村旁彻夜对唱山歌,其内容主要是与未婚青年话别,说明自己已成家立业,肩负家庭责任,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跟大家一起玩耍,并希望同龄青年尽快找到心上人,早日成家立业。

新郎要待第三天早上新娘返娘家回来以后,方能进入洞房与新娘共度良霄。

8、瑶族的丧葬习俗
瑶族都实行土葬,老人垂危时,便为之梳头、淋浴、穿寿衣,亲属守侯“送终”。

死后移置厅堂(男左女右),全家举哀,子女前往亲友
报哀,择吉安葬。

停柩一般三天,请师公做“道场”。

家贫者则一碗水为之“开路”。

死者若是师公,则要请同等水平的师公念咒,将尸体用红布捆在坐凳楼梯上,法事完后才入棺。

出殡时,师公只引送到门口,由孝男或孝女,手持火把或菜刀引路上山。

高山瑶不讲究什么“风水”宝地,只要在离住房不远的山脚,选上一地,即行安葬。

现在,瑶族已经实行殡葬改革,丧葬办法开始试行火葬。

【桂林瑶族的饮食习俗有哪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