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企业报共成长”征文:一起走过的日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和企业报共成长”征文:一起走过的日子
---“我和企业报共成长”征文
1990年9月中旬,初中毕业的我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从秦岭深处来到了原宝鸡发电厂,开始了我三年的技校生活。
刚开学不久的一天下午,班主任马老师面带微笑,拿着一叠崭新的报纸走进教室,他告诉大家:“今年是咱们宝鸡发电厂建厂三十周年,为了隆重纪念并配合三十周年厂庆,厂党委特委托宝鸡日报社专门出版了一期《宝电简报》,现发给大家。
”
也许是好奇心的驱使,也许是课外阅读书籍的极度匮乏,这张还散发着淡淡墨香的《宝电简报》,激起了我浓厚的阅读兴趣,每一篇文章都仔细咀嚼,生怕漏掉一个字眼。
从这张报纸上,我了解到了六十年代电厂初建时的艰辛和三十年间她给陕西乃至西北经济建设作出的突出贡献,同时也深深的感悟到了这里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团结质朴的职工队伍形象。
记得有一篇名为《厂外有一条小河》的抒情散文,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这篇文章中许多非常感人的语句至今还能娓娓道来。
这期《宝电简报》虽然只是厂庆特刊,但从其严谨、精美的版面设计和充实丰富的文章内容来看,当时我们的企业已经完全有能力办一份自己的企业报。
但是由于财力和国家新闻出版政策等多重因素共同影响,让许多职工期盼已久的《宝电报》直到1992年才新鲜出炉。
由于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为企业核心目标任务鼓与呼,坚持切近职工群众和基层班组的办报宗旨,《宝电报》一创刊就受到了全体职工和广大文学爱好者的积极拥护和普遍欢迎,同时她也成了我参加工作后的良师益友。
从每期的报纸上,我及时了解到了厂里的重大战略决策、时事新闻,以及发生在不同分场、不同部门的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下了早班,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单身宿舍,一杯青茶、几份《宝电报》,可以让一下午的时光变得无比惬意。
看的多了,渐渐地,心里就产生了某种冲动,一种跃跃欲试的感觉。
一天下午,我所在班组在锅炉分场统一领导和指挥下,开展了一次给磨煤机突击加钢球的活动,结束战斗后,班长让我这个从来就没动过笔的门外汉写一篇宣传稿件。
回到宿舍后,敏思苦想,就是不知如何开头,写了撕,撕了写,足足折腾了半个晚上,总算勉强交了差。
原以为能被作为广播稿采纳就万幸了,谁知几天以后,我意外发现自己写的这篇稿件竟然刊登在了最新一期《宝电报》第一版的右下角。
第一次看到自己写的文章变成铅字,当时的激动和兴奋简直难以用语言表达。
下班回到宿舍后,我立刻将初中时曾写过的一篇散文《这里风光独好》进行了改写,塞进了投稿箱,又过了几天,主编将标题修改为《小镇》后,全文发表在第四版文学专栏。
之后,一篇篇“豆腐块”隔三差五见诸报端,这既是宝电报编辑对我的认可,同时也是给我最大的鼓励。
在这一时期,《宝电报》不仅丰富了我的业余文化生活,开拓了我的视野,而且还使我的写作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
为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有更多更好的作品登上《宝电报》,我还积极克服锅炉运行的劳累、排除单身宿舍环境的干扰,坚持参加《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这段充满艰辛和曲折的自学路上,每当产生放弃念头的时候,《宝电报》就像严师和慈母一样,不断给我倾注坚持的动力和勇气,鞭策着我一步步走向胜利。
1999年,为了鼓励下属单位向《西北电力报》、《陕西电力报》等省级报刊积极投稿,《宝电报》在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下,被迫改为《宝电通讯》并缩版限量发行,由于版面的限制,一些精心撰写的稿件特别是文艺类作品无法再与读者见面了,作为《宝电报》的忠实读者和通讯员,我和许多文学爱好者一样,感到了无比的失落与伤心,业余生活也变得索然
无味。
2001年司厂合并后,在公司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广大文学爱好者和许多忠实读者的强烈呼吁下,《宝电报》以她更加优美和崭新的面貌——《新电报》再次与喜爱她的忠实读者见面了。
与原来的《宝电报》相比,不仅印刷更加精美别致,而且在文章内容的编排、撰稿、版面设计等方面都有许多创新。
在这里,您和我们一起分享了四台30万、两台60万机组顺利通过168试运的喜悦,也和我们一起见证了全司职工团结拼搏、扭亏减亏、降本增效的艰辛;您为我们消除了“三改四定”的困惑,也让我们看到了公司通过转型升级、加快发展、建设“三型电厂”的美好明天!
二十年风雨情。
在庆祝《宝电报》创刊二十周年之际,我欣慰我与您的一路同行,我自豪我是宝二电的一名普通员工,我更感谢您对我的帮助、理解与支持。
今后的日子,我们依然一路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