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布比卡因局部浸润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镇痛效果的临床观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左布比卡因局部浸润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镇痛效果的临床
观察
徐步远;蔡秀军
【摘要】目的研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切口行左布比卡因局部浸润止痛的最佳时机及对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90例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A组在切皮前予0.5%左布比卡因20 ml行切口全层浸润;B组在手术结束缝皮前予0.5%左布比卡因20 ml行各切口全层浸润(剂量同A组);C组不予切口局部麻醉处理.分别观察记录术后2 h、4 h、12 h,24 h、48 h患者安静时的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术前1天和术后2 h、4 h、12 h、1 d晨、2 d晨血清葡萄糖、皮质醇、β-内啡肽水平,并记录术后镇痛药的使用情况.结果三组患者术后2 h、4 h、12 h、24 h 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50.00、22.58、12.57、7.90,P均<0.05);A组和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分别=0.60、0.49、0.44、0.81,P均>0.05).A、B组术后2 h、4 h、12 h的血清葡萄糖、皮质醇,术后2 h、4 h、12 h、术后第1天晨的β-内啡肽水平均显著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17.38、13.78、15.82、7.78、22.08、5.98、8.26、6.80、11.20、4.78,P均<0.05);A组和B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分别=0.29、0.28、0.42、0.20、0.49、0.22、0.45、0.60、0.60、0.50,P均>0.05).A、B组术后镇痛药的使用例数少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7,P<0.05).C组镇痛药首次应用时间早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86,P<0.05); A组和B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7,P>0.05).结论左布比卡因局部浸润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镇痛安全有效,术前浸润和术后浸润的镇痛效果无差异.
【期刊名称】《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年(卷),期】2011(009)002
【总页数】3页(P131-133)
【关键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镇痛;局部浸润麻醉;左布比卡因
【作者】徐步远;蔡秀军
【作者单位】平阳县人民医院外科;310016,浙江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
医院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术后早期仍有30%~73%的患者存在切口痛、内脏痛和牵涉性肩部疼痛[1],临床上仍有30%~50%的患者LC术后需接受麻醉性止痛剂来缓解疼痛[2]。

虽然腹壁切口很小,但LC术后48 h内以切口疼痛为主[3],且疼痛的强度高峰是在手术后的几小时,2~3 d后才减弱[4]。

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在手术切口行局部浸润麻醉,如使用布比卡因、罗
哌卡因等局部长效麻醉药,能够明显减轻腹腔镜术后疼痛。

本次研究通过对LC切口切皮前、缝皮前使用局麻药来了解切口行局部浸润对LC术后镇痛效果的时效性。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平阳县人民医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90例择期行LC且符合要求的病人。

入选标准:经B超、CT或MRI明确诊断为胆囊结石、慢
性胆囊炎或胆囊息肉的病人;18岁≤年龄≤65岁;45 kg≤体重≤85 kg;无合并
严重脑、心、肺、肝、肾疾病;ASA评分Ⅰ级~Ⅱ级;近2周无急性炎症发作;
无糖尿病高血压病史;无慢性疼痛史;无酗酒史;无神经、精神系统疾病;教育程
度高于或等于初中者。

并对左布比卡因过敏者排除在外。

按照时间先后排序编号,按照随机数字表配成三组,每组30例。

三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ASA评分和手术时间见表1,组间一般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

表1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组别年龄/岁男/女体重/kgASA(Ⅰ/Ⅱ)手术时间
/min A组46.37±11.588/2259.27±8.1023/763.43±13.37 B组
42.13±10.587/2358.70±7.5322/865.07±17.08 C组
44.40±10.8410/2061.24±9.5524/664.67±16.91
1.2 方法全身麻醉方法:所有病人术前均禁食8~10 h,采用全身静吸复合麻醉并
统一麻醉药物,以咪唑安定0.1 mg/kg、芬太尼4μg/kg、阿曲库铵0.6 mg/kg、异丙酚1~2 mg/kg行麻醉诱导。

气管插管后呼吸机控制呼吸:潮气量10 ml/kg,呼吸频率12次/分。

术中根据呼出末CO2浓度调节潮气量,维持呼出末CO2浓
度在30~40 mmHg之间,以七氟醚1~1.2 MAC维持麻醉至手术结束。

局部浸润方法:切口局部浸润是同一手术组医师在套针置入点周围注入局部麻醉药,包括
皮内皮下、筋膜肌肉、壁层腹膜等全腹壁层次。

A组为手术戳孔切皮前各切口全层局部浸润,0.5%左布比卡因 20 ml(剑突下切口7 ml、脐部切口7 ml、右锁骨中线切口3 ml、右腋前切口3 ml);B组为手术结束缝皮前各切口局部全层浸润(同上各切口分别 7 ml、7 ml、3 ml、3 ml);C 组为戳孔切口不用局麻药。

手术方法:同一手术组均采用四孔法,无1例病人放置腹腔引流管,术后常规持续低流量给氧。

1.3 观察指标记录术后2 h、4 h、12 h、24 h、48 h患者安静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前 1 d、术后 2 h、4 h、12 h、术后第 1
天晨、术后第2天晨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血清葡萄糖(glucose,Glu)、皮质醇、β-内啡肽(beta-endorphin,β-EP)的水平和术后镇痛药首次应用时间、应用例数、应用次数及术后总用量。

各时间点均抽取前臂静脉血3 ml,离心分离血清于-70℃
保存,术前1 d、术后第1天晨和术后第2天晨的标本分别于该日晨6时空腹抽取。

1.4 各组术后镇痛药的使用情况安静VAS评分≥5分时,肌肉注射哌替啶1 mg/kg,每次肌注间隔时间≥4 h,并记录哌替啶的首次应用时间、应用例数、应用次数及
术后总用量。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每两组间比较用LSD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设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90例病人术后均观察48 h,并随访3月,90例均治愈,未发现LC戳孔和其
他并发症。

2.1 三组术后各时间点的安静VAS评分见表2
表2 三组术后各时间点的VAS评分/分组别2 h4 h12 h24 h48 h A组
2.50±0.572.97±0.77
3.07±0.582.53±0.511.80±0.55 B组
2.60±0.682.83±0.83
3.20±0.812.57±0.631.87±0.57 C组
4.20±0.934.00±0.593.87±0.573.03±0.492.00±0.74
由表 2可见,术后 2、4、12、24 h时间点 A 组和B组的安静VAS评分明显低于C组,三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分别=50.00、22.58、12.57、7.90,P
均<0.05);A 组和 B 组间术后 2 h、4 h、12 h、24 h时间点安静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分别=0.60、0.49、0.44、0.81,P 均>0.05);术后
48 h VAS评分比较,三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79,P>0.05)。

2.2 三组患者Glu、皮质醇、β-EP水平比较见表3
由表3可见,术前三组患者的血清Glu、皮质醇、β-EP均处于低水平,差异均无
统计学意义(F分别=1.00、0.17、1.24,P 均>0.05);术后 2 h、4 h、12 h的血
清 Glu、皮质醇,术后 2 h、4 h、12 h、术后第 1天晨的β-EP水平A组和B组
均低于C组,三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17.38、13.78、15.82、7.78、22.08、5.98、8.26、6.80、11.20、4.78,P 均 <0.05);术后2 h、4 h、12 h
的血清 Glu、皮质醇,A组和 B组间术后2 h、4 h、12 h、术后第1天晨的β-EP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分别=0.29、0.28、0.42、0.20、0.49、0.22、
0.45、0.60、0.60、0.50,P 均>0.05);三组间术后第1天晨的血清Glu、皮质醇,术后第2天晨的血清Glu、皮质醇、β-EP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 分别=2.88、1.15、0.66、0.13、0.28,P 均>0.05)。

表3 三组患者Glu、皮质醇、β-EP水平比较指标组别术前术后2 h术后4 h术
后12 h术后第1天晨术后第2天晨Glu/mmol/L A组
5.04±0.63
6.35±0.746.04±0.695.99±0.695.43±0.595.07±0.62 B组
5.25±0.59
6.56±0.596.25±0.676.11±0.555.58±0.635.02±0.60 C组
5.10±0.567.49±1.01
6.98±0.826.81±0.595.79±0.555.18±0.45皮质醇
/nmol/ml A组
252.97±50.57402.00±52.49313.60±68.60271.47±56.92297.63±50.68266.30±52.90 B组
244.77±47.01378.67±54.98325.23±74.95288.60±59.38305.23±52.07273.53±56.72 C组
254.87±48.11449.20±95.63416.40±50.92318.73±42.89319.47±65.72269.80±54.50 β-EP/nmol/L A组
3.87±0.385.42±0.815.22±1.105.12±0.76
4.42±0.623.92±0.52 B组
4.01±0.51
5.59±0.765.36±0.965.22±0.614.30±0.524.01±0.47 C组
3.83±0.486.30±1.086.09±0.885.65±0.85
4.80±0.824.02±0.60
2.3 术后镇痛药的使用情况术后镇痛药的首次应用时间:A 组(326.00±87.83)
min, B 组(317.17±130.72)min,C 组(110.54±57.20)min,三组间的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F=17.86,P<0.05),A 组和 B 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7,P>0.05)。

三组术后镇痛药的使用例数,A组(5例)和B组(6例)明显少于C
组(13 例)(χ2=6.47,P<0.05)。

3 讨论
LC术后疼痛常为轻至中度疼痛,术后几小时最严重,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缓解,
术后24 h减为轻度疼痛。

LC术后疼痛已成为延迟术后恢复和延长住院时间的重
要因素。

而术后提供良好的镇痛不仅可降低患者的紧张情绪,更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利于患者早期恢复。

与阿片类镇痛药物相比,局部麻醉药物因全身不良反应小而更具优势。

左布比卡因是长效酰胺类局麻药布比卡因的左旋体,在体内的生物半衰期为3.3 h,血浆清除率为39 l/h,血浆消除半衰期为1.3 h。

布比卡因是左旋体和右旋体等混合的消旋体型,其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脏毒性主要来源于右旋体,故左布比卡因的直接和间接心血管系统的毒性及神经系统的毒性均较小,与布比卡因相比,毒性更低[5]。


布比卡因与布比卡因麻醉效能相似,但作用时间更长,是布比卡因的安全有效替代品。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A组和B组间的术后患者安静VAS评分、血清Glu、皮质醇、β-EP水平、术后镇痛药的使用例数,镇痛药的首次应用时间的差异比较均无统计
学意义(P均>0.05),表明切皮前与缝皮前切口浸润两者效果无明显区别。

LC切口应用左布比卡因局部浸润麻醉是一种简易、安全、有效、经济的镇痛方法。

手术切皮前切口局部浸润和缝皮前应用无明显差异,而术后切口开放直视更易于腹壁全层局麻注射浸润。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 Scheinin B,Kellokumpu l,Lindgren I,et a1.Effect of intraperitoneal bupivacaine on pain after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J].Aeta Anaesthesiol Scand,1995,39(2):195-198.
2 Wills VL,Hunt DR.Pain after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 my[J].Br J Surg,2000,87(3):273-284.
3 Lee IO,Kim SH,Kong MH,et a1.Pain after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the effect and timing of incisional and intraperitoneal bupivacaine[J].Can J Anaesth,2001,48(5):545-550.
4 Slim K.Pain after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J].Br J Surg,2000,87(11):1249.
5 Bay-Nielsen M,Klarsov B,Bech K,et a1.Levobupivacaine vs bupivacaine as infiltration anesthesia in inguinal hemiorrhaphy[J].Br J Anaesth,1999,82(3):280-28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