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研究概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8-10-17
作者简介:郭玉斌(1983—),男,江西宜春人,2007级硕士生,从事教育心理学研究。
生活满意度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学家对生活质量的关注,后来随着心理学家的介入,以心理学视角研究生活满意度,特别是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研究报告不断呈现。
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推动下,国内许多心理学家也开始对这一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近年来,对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研究比较多,认识日益深入,研究成果颇为丰硕。
本文将对国内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一、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工具使用
1.生活满意度的概念及理论构思
生活满意度是指个体基于自身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作出的主观评价。
[1]国内学者基本都采用了这一观点。
可以认为,生活满意度是一种对客观生活
条件的主观判断,而这一主观判断是基于一定的价值标准的,因此它具有相对稳定性。
[2]
这就为测量和
预测提供了可能性。
生活环境的多样性决定了生活满意度测量也具有多领域、多层次性,除了一般意义上的满意与否判断外,还包括多个特定的生活领域的满意感判断,由此也产生了满意度测量的两种模式:单维模式与多维模式。
[3]
所谓单维模式,在Gilman 看来,主要指的
是通过单一的总体评分反映生活满意水平,不涉及具体细致的领域。
而多维模式则通过多个领域的分数来反映各自领域的满意度,用它们的平均值代表一般满意度。
当今学术界多认同多维模式理论。
2.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研究量表的使用及发展
状况
当前我国学者用于测量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国外量表主要有《生活满意度量表》、《生活满意度知觉量表》(PLSS)、《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SLSS)、《多维
近年来国内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研究概况
郭玉斌,韩向前
(南京政治学院军事心理学教研室,江苏南京
210003)
摘要:目的:了解当前国内外对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研究现状,特别是国内的最新进展。
方法:通过文献综述获得
大量的相关资料,然后进行归纳分析。
结果:内外诸多因素影响了青少年生活满意度,并发现生活满意度与心理健康和问题行为相关显著。
结论:需要进一步完善本土化的测量理论与工具,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研究,以尝试建立相关模型。
关键词:
生活满意度;青少年;概述;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C91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638(2009)01-0035-04
Summary of Life Satisfaction for Adolescents
G UO Yu-bin,H AN Xiang-qian
(Nanjing Institute of Politics PLA,Nanjing 210003,China )
Abstract :Objective:to master the research conditions of the life satisfaction for adolescents,especially the latest
domestic research development recently.Methods:to summarize and analyse the relevant data.Results:many inner and external factors impact on life satisfaction,and this paper find that life satisfaction significantly correlates with mental health and health-risk behavior.Conclusion: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measure theory and the tool,and to adopt more methods to set up the model.Keyword :
life satisfaction;adolescent;summarization;impact factors
2009年2月第30卷第1期
Feb.2009Vol.30No.1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Journal of Jiangxi Institute of Education(Social Sciences)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年
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MSLSS)和《简明多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BMSLSS)等。
这些量表的信度、效度在随后的实证研究中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证明。
随着我国学者在该领域研究的深入,在量表的使用方面,慢慢由直接应用国外成果转变为对国外量表的修订使用,如田丽丽、刘旺[4]等对MSLSS作了修改,提出了《多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中文版的初步测试报告》,形成了适合中国人的中文版量表,其信度、效度均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有的已经开始尝试设计本土化的测量工具,如张兴贵等编制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5]王宇中等编制的大学生生活满意度评定量表、[6]陶芳标等编制的青少年学校生活满意度评定问卷。
[7]除此之外,还有专门研究家庭领域的青少年家庭满意度量表。
[8]可以说,随着研究的深入,我国学者将在不同的领域开发出适合中国青少年的生活满意度测量工具。
二、青少年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概况
1.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外部影响因素
(1)人口学因素
关于人口统计学变量对生活满意度的相关研究非常多,得出的结论与国外一样,也不是很一致。
熊健等在探索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时,通过因子分析的方法筛除了年龄、性别等对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9]辛勇、张富洪等通过研究也认为来自于性别的差异不成为影响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关键因素,并且城乡之间也没有差异。
[10]而陈丽娜等在《大学生生活满意度及其与自尊的关系》一文中得出结论:女生比男生的生活满意度更高,并且城乡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城市大学生高于农村大学生。
[11]这种结果也出现在了王金霞等的研究中;[12]王极盛等认为女生在家庭满意感、自我满意感、同伴交往满意感和生活条件满意感上均显著高于男生。
[13]相反,认为男生高于女生的在金盛华等的《中学生价值观、自我概念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一文中出现过,他们认为男生在身心状况和学习状况两领域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女生。
造成这种不一致性可能缘于使用量表的不同和样本来源的差异,这有待于进一步取得更具有代表性的大样本进行验证。
(2)经济状况
在人们的头脑中普遍存在着一个假定,那就是金钱越多,生活满意程度肯定越高。
特别是对于处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的中国,研究者从现实需求出发都比较关注。
池丽萍[14]等发现生活满意度与金钱呈显著相关,可以解释12.7%的变异。
严标宾等研究发现,低家庭经济收入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低于高家庭经济收入的大学生。
[15]王宇中等直接将经济状况作为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一部分进行理论构思和量表编制。
可是有的研究者根据对发达国家生活满意程度的纵向研究对前述结论提出了质疑。
面对这种不相一致的结论,研究者意识到金钱除了在某一阶段直接影响生活满意度外,还可能通过其它内在的某些心理机制作用于生活满意度,缓和了金钱对它的影响。
(3)外部环境因素
关于外部环境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的研究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家庭环境的影响作用。
国外研究表明,与生活在消极家庭环境中的青少年相比,生活在积极家庭环境中的青少年生活满意度更高。
而王金霞等进一步研究认为,关系满意度、父亲拒绝否认和母亲惩罚严厉型教养方式可以有力预测中学生的一般生活满意度。
二是班级环境的影响作用。
谭千保[16]等利用中小学班级环境问卷测量班级环境状况,通过归类分析,把班级环境分为良好型、一般型、问题型三种,然后分析这些类型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结果发现,学生生活满意度在不同班级环境类型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F=11.10~47.81P<0.01),表现为班级环境越差,生话满意度越低。
2.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内部影响因素
(1)自尊水平
自尊直接表现为自我满意水平。
Campbell提出自尊(self-esteem)是生活满意度最有力的预测指标后,后续研究反复证实了这一构想。
如辛勇等发现它与生活满意度(r=0.339p<0.01)、生活满意度指数A (r=0.158p<0.01)、生活满意度指数B(r=0.429p< 0.001)显著相关。
邱林等[17]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
在此基础上,有研究者分别探讨了外显自尊与内隐自尊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徐维东[18]等人发现,外显自尊不能预测中国被试的生活满意度。
而杨昭宁等[19]通过控制外显自尊后,发现高外显自尊者的内隐自尊越高,生活满意度水平越高。
国外研究者发现,不同文化价值取向的国家之间自尊对生活满意度的预测作用存在差异,个人主义—集体主义这一价值维度在它们中间起着重要作用。
邱林等通过多层线性模型分析发现,个人主义文化中,高自尊直接导致了高水平的生活满意度,而在集体主义文化中,情况出现了微妙变化,自尊对生活满意度的预测力并不是
36··
第1期
那么高。
因此,以本土文化价值为根基的研究非常重要。
(2)人格特质
人格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是毫无疑问的,这一点得到了大多数心理学家的支持。
正如Diener所说,人格即使不是决定因素,也是最有力的预测指标。
田丽丽[20]等发现五种人格特质对一般生活满意度的预测作用达到40%,对自我满意度达到47%,对朋友与家庭的满意度分别达到36%、25%。
孙翠香[21]利用EPQ量表与生活满意度量表研究发现:外倾性与生活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神经质与生活满意度存在显著负相关。
(3)生活事件与应对方式
生活事件对于生活满意度的相关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有的研究者在它们之间获得了较高的负相关,然而,又有的学者并不认同这一结论,认为生活事件对生活满意度的回归效应很低。
因此,研究者开始在生活事件与生活满意度之间寻求中介因素,他们把应对方式作为中介变量进行研究,研究成果比较丰硕。
关于应对方式对生活满意度影响的研究结论相对比较统一。
杨海荣等[22]在研究应对方式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相关时,发现积极应对与生活满意度的各个特殊生活领域都呈显著正相关,而消极应对方式则都呈显著负相关。
罗伟等通过路径分析获得了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结构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应对方式对生活满意度的解释率达到44%,生活事件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受到了应对方式的缓和和调控。
[23]孙莹等[24]针对中学生的研究认为应对方式是影响中学生学校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变量,通过回归分析发现积极应对与消极应对对生活满意度的回归效应都很显著(B=0.238p=0.000,B=-0.253p=0.000)。
邱颂华[25]等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当然,除了应对方式外,还有人[26]研究了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除了生活事件对生活满意度这一影响路径外,还通过另一路径,即生活事件→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生活满意度。
三、青少年生活满意度与青少年健康心理与行为的关系
1.青少年生活满意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关系着他们的未来,以往研究表明,许多的心理疾病都产生于这段时期。
因此,关注生活满意度与它之间的关系势在必然。
陶芳标等在编制青少年学校生活满意度问卷时,获得了生活满意度总分与Zung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测出的焦虑与抑郁水平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64(p=0.000)和-0.279(P=0.000)。
杨海荣等以中学生生活满意度和应对方式为自变量,以心理健康水平为因变量,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学校生活满意度、家庭生活满意度和友谊满意度对心理健康的决定系数依次为:0.153、0.055、0.015,都达到极其显著水平。
王宇中等利用自编的大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和SCL-90的相关分析,发现大学生个人满意度各项指标,除了与SCL-90恐怖因子无显著性相关外,与其总分及其它因子都有显著性或高度显著性负相关。
2.青少年生活满意度与问题行为的关系
对于青少年来说,学校生活是其重要的生活领域,满意与否往往影响其学习成效与行为习惯的形成。
陶芳标等研究发现,有吸烟、饮酒、打架等问题行为的男生与无此行为的男生生活满意度有显著差异;有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的中学女生,学校生活满意度评分显著低于无此行为的女生。
然后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发现,与低生活满意度评分的中学生相比,中等和高生活满意度是危害健康行为的保护因素,且评分越高,其保护意义越大。
四、小结与展望
总体来看,现有研究成果比较丰硕,对青少年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比较全面,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还需要不断完善。
1.存在的不足
一是量表设计的理论基础欠缺。
目前对测量理论的探讨主要集中于生活满意度本身的理论结构方面,在测量所依据的理论基础研究方面没有太多的建树。
现有的量表都是直接把青少年生活度理论构思为不同领域的满意程度,然后设计一些项目直接测量其满意感。
而生活满意与否往往还与青少年所采取的社会比较有关系,“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在量表的编制上似乎还没有一个模型能充分考虑到青少年内隐比较因素的存在。
另外,生活满意与否还与个人的期望值相关明显。
Vloom的期望理论告诉我们,客观生活中某方面的效价与期望共同决定对该方面的满意程度,有的青少年对某事物期望很高,因此老是对现状不满,必然满意感降低。
而现有量表都
郭玉斌,韩向前:近年来国内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研究概况37
··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年
没有把这种期望的相对性考虑进去,没有考查在青少年心目中的具体权重,这必然不能真正反映他们真正的生活满意程度。
二是研究方法过于单一。
纵观现有研究成果,基本采用的都是量表测量法。
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可以排除研究者人为因素的干扰,并在短时间内可获得大量资料。
但是单一地采用这一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姑且不论量表的各项性能指标的可靠性、有效性和收集数据的准确性及结论的可推广性,更重要的是它无法深入探测影响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心理发展机制。
2.研究展望
一是随着质性研究在心理学领域的兴起,这一研究方法与定量研究结合的趋势日益明显,把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结合起来将更有利于获得坚实可靠的结论。
除此之外,实验法的引入也非常有利于得出精确的判断。
因此,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是研究青少年生活满意的最佳途径。
二是只有以正确理论为导向的研究才会有真正的价值,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基础理论探讨将更加深入。
要研究青少年生活满意度,准确描述与解释青少年生活满意与否的现状,制定出有效的调控措施,重要的工作就是完善生活满意度测量的理论依据,将测量工具的制定建立在坚实理论基础上。
三是尝试着建立青少年生活满意度模型。
当前,通过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发现了许多与生活满意度有关的因素,然而关于多因素之间如何交互影响并共同作用于青少年生活满意度还需要通过建模实现。
参考文献:
[1]Shin D C,Johnson D M.Avowed happiness as an overall assessment of the quality of life[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1978,(5).
[2]田丽丽,刘旺,Rich Gilman.国外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研究概况[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2).
[3]Gilman R.Review of life satisfaction measures for Adolescents[J].Behavior Change,2000,(3).
[4]田丽丽,刘旺.多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中文版的初步测试报告[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5).
[5]张兴贵,何立国,郑雪.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的结构和量表编制[J].心理科学,2004,(5).[6]王宇中,时松和.大学生生活满意度评定量表(CSLSS)”的编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2).
[7]陶芳标,孙莹,凤尔翠等.青少年学校生活满意度评定问卷的设计与信度、效度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05,(12).[8]邱海棠,罗庆华,蒙华庆等.青少年家庭满意度的理论构建及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9).[9]熊健,徐芃.大学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7,(2).
[10]辛勇,张富洪.大学生一般生活满意度及相关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2).
[11]陈丽娜,张建新.大学生生活满意度及其与自尊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4).
[12]王金霞,王吉春.中学生一般生活满意度与家庭因素的关系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4).
[13]王极盛,丁新华.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03,(10).
[14]池丽萍,辛自强.幸福感:认知与情感成分的不同影响因素[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2).
[15]严标宾.家庭经济收入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2).
[16]谭千保,曾苗.548名中学生的班级环境和生活满意度[J].学校心理卫生,2007,(8).
[17]邱林,郑雪.大学生生活满意度判断的文化差异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1).
[18]徐维东,吴明证,邱扶东.自尊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5,(3).
[19]杨昭宁,孔祥军.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
[20]田丽丽,郑雪.中学生五种人格因素与多维生活满意度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3).
[21]孙翠香.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的关系[J].青少年研究,2004,(2).
[22]杨海荣,石国兴,崔春华.初中生应对方式与生活满意度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2).[23]罗伟,孙雅娜,王滨.大学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4).[24]孙莹,陶芳标.中学生学校生活满意度与自尊、应对方式的相关性[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1).
[25]岳颂华,颂华,张卫等.青少年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及与应对方式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3).[26]刘启刚等.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在大学生生活事件和生活满意度间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4).
责任编辑:祝子萍责任校对:余芳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