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 5 搭石当堂检测 精选阅读理解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 5 搭石当堂检测精选阅读理解试题
一、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以及模拟试题
1.课外阅读。

烧饼葛(节选)
①每天凌晨四点半,小葛照例起床忙碌,烧水、和面、醒面;剁馅,搅馅上劲;五点四十分,面醒透,开始一遍遍折叠面坯,刷油;之后才是揪坯子包馅,擀薄面饼,撒芝麻;五点五十五分,第一炉饼入炉;五点五十八分,给要上学去的孙子买烧饼的老人家已经在排队,心急火燎地抻着脖子看,第一炉饼是否能轮上自己。

②小葛是搞限购的,七点前的高峰时段,每人限买六个。

他很牛,别看满头面粉就像在他的头发上来了一场雾凇,冬天,零下五六摄氏度的天,夹袄也不能有袖子(不然,伸胳膊到炉内贴饼不利落),冻得通红又烤得通红的两条光胳膊上,戴一副花护袖,样子滑稽。

但他就有通身的本事,让白领们也寻香而来,先把车停在老远的停车场,穿小巷、过窄桥,再穿小巷,到他这里来,老老实实排长队。

③小葛有啥本事?原来,如今打烧饼的人技艺下降,有馅料的烧饼几乎全赖电烤箱烤制。

小葛的烧饼,敢包着鼓鼓的馅料下火炉,钳上来不掉酥皮不破相,真是本事;会吃烧饼的人,好的就是烧饼咬开的第一口,扑鼻的烟火气。

按小葛的话说,电是死的,炉火是活的,电烤箱烤出来的烧饼,就像“做题做呆了的傻小子”,单是熟了,一点香气和趣味也无。

炉火燎出来的烧饼,香气是立体的,这一面和那一面、外壳和内芯的香气完全不一样;火候恰到好处时,烧饼壳上的白芝麻都被燎成金黄色;做馅料的野葱和萝卜丝,辛辣劲全无。

骨子里的甘香绵柔,一层层发散出来。

④小葛凡事爱琢磨,这跟他的经历有关。

在小葛的老家,男孩子若是子承父业要做烧饼的话,一般从十八岁就开始练习各道工序了。

小葛心高,高中毕业后,在外面换过四五份工作,保安、仓库保管员、安检员、流水线上的操作工,都干过,这一耽误就是十年。

母亲一直担心家传的好技艺会断了档,父亲却说,你由他去,心里不甘愿,打出来的烧饼没人吃。

⑤果然,到二十九岁,小葛带着老婆孩子回了家,恳求跟父亲学做烧饼。

父亲说,好哇,老规矩,先揉半年面。

把面揉活了,我再教你第二步。

(1)解释词语。

①照例:________
②心急火燎:________
(2)选文写了哪几件事?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
(3)用横线画出第②自然段的中心句。

(4)第③自然段画线的句子的作用是( )
A.点题。

B.过渡句,承上启下。

(5)有人认为小葛很傻,像他这样做烧饼不仅辛苦,而且数量有限,远不及电动揉面,电烤箱烤制的烧饼的经济效益高。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①按照惯例;按照常情。

;②心里急得像火烧一样,形容非常着急。

(2)①小葛每天早晨做烧饼的情形。

②小葛技艺高超,烧饼深受欢迎,高峰时段须限购。

③小葛对炉火和电烤箱烤制烧饼的特点的分析。

④回忆小葛做烧饼前和决心跟父亲学做烧饼的经历。

其中第(2)(3)两件事写得详细;第①④两件事写得简略。

(3)小葛是搞限购的,七点前的高峰时段,每人限买六个。

(4)B
(5)不同意。

文中的小葛用心制作烧饼,真材实料,工艺传统,深受大家喜爱。

他传承的不仅是一种传统手艺,更是一种朴素而深刻的价值观。

【解析】【分析】(1)这道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2)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3)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

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

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

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

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

这段话的中心句在段首。

(4)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

(5)谈自己的看法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1)①按照惯例;按照常情。

②心里急得像火烧一样,形容非常着急。

(2)①小葛每天早晨做烧饼的情形。

②小葛技艺高超,烧饼深受欢迎,高峰时段须限购。

③小葛对炉火和电烤箱烤制烧饼的特点的分析。

④回忆小葛做烧饼前和决心跟父亲学做烧饼的经历。

其中第(2)(3)两件事写得详细;第①④两件事写得简略。

(3)小葛是搞限购的,七点前的高峰时段,每人限买六个
(4)B
(5)不同意。

文中的小葛用心制作烧饼,真材实料,工艺传统,深受大家喜爱。

他传承的不仅是一种传统手艺,更是一种朴素而深刻的价值观。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或查词典理解词义。

(2)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3)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4)本题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5)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2.课外阅读。

能力的真谛
①能力,就是做事的本事。

什么样的人最有能力?在一定意义上说,善于思考的人最有能力。

②为什么相似的工作条件,相当的智力状况,有的人能出类拔萃,创出骄人的业绩,有的人则工作平平,见不到特色和浪花?其实,每个人都有能力把本职工作干好,只不过有人还没有真正把握能力的真谛,而优秀者已经在思考的小路上踏出了闪光的足迹。

③船的力量在于帆桨,人的力量在于思考。

山因势而变,水因时而变,人因思而变。


个善于并且会正确思考的人,才真正是一个有能力的人。

拿破仑曾说,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最有力量,一是剑,二是思想。

而思想比剑更有力量。

④古今中外凡是有能力创造重大成就的人,都经过了一番艰苦的思考。

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就经过了“十年的思考”。

他说:“学习知识需要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黑格尔在著书立说之前,曾缄默6年,不露锋芒。

在这6年中,他以思为主,专研哲学。

哲学史学家认为,这平静的6年,其实是黑格尔一生中最富有成效的思考时刻。

⑤现实生活中,仔细研究我们周围的成功者,无一不是善于思考者。

但也有一些人,要么整天忙忙碌碌地干这干那,要么无所事事地去东游西逛,就是不给自己留下一点思考的时间,也从来不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法。

到头来,时间用上了,精力耗费了,工作却没有多大起色。

⑥只有努力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形成人人思考、自觉思考、终生思考的好风气,我们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才能提高。

(1)本文的题目是“能力的真谛”,作者在文中告诉我们能力的真谛是什么?用波浪线在文中画出来。

(2)本文语言生动,意义丰富深刻。

请根据上下文说说第②段画线的句子的含义。

(3)第④自然段,作者列举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事例,说明了“________”的观点。

(4)第⑤自然段作者结合现实生活,运用________的写法,表明了________的观点。

【答案】(1)善于思考的人最有能力。

(2)优秀者通过思考在工作上已经取得了成就。

(3)爱因斯坦;黑格尔;凡是有能力创造重大成就的人,都经过了一番艰苦的思考
(4)对比;思考造就成功
【解析】【分析】(1)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2)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

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3)本题主要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短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4)此题意在明白对比这一修辞手法以及其作用。

所谓“对比”,就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

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故答案为:(1)善于思考的人最有能力。

(2)优秀者通过思考在工作上已经取得了成就。

(3)1、爱因斯坦2、黑格尔3、凡是有能力创造重大成就的人,都经过了一番艰苦的思考。

(4)对比、思考造就成功
【点评】(1)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

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
义。

(3)这道题是按短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短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4)考查学生对对比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一位母亲与家长会
第一次参加家长合,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発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地老师都说了些什么。

她鼻子一酸,差点儿流下泪来。

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唯有他表现最差;唯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

然而,她还是告诉了她的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発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那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

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第49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你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泪。

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

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


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

她甚至发现,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

第二天上学时,他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

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中总是被点到。

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听到。

她有些不习惯。

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
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

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
高中毕业了。

一个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的日子,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

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淸华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和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考取这所学校。

她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突然转身跑到自己房间里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孩子,是您……”这时,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1)在文中的()里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2)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后,母亲为何会"差点儿流下泪来”?
(3)从“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你能体会到什么?
(4)初中的家长会上,母亲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是因为________;出乎母亲预料的事是________母亲因为________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岀校门。

(5)读完选文,你觉得母亲的做法对吗?请说明理由。

【答案】(1):" ,,。

,。

"
(2)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只有她的儿子表现最差,唯有对她的儿子,老师表现出不屑。

(3)儿子其实懂得自己的成绩很差,他很失落,但母亲的话让他振作了起来。

(4)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都会在差生的行列中被点到;直到家长会结束,她都没听到儿子的名字;老师说她儿子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5)对。

母亲的话鼓励了儿子,使儿子自信起来,最终被清华大学录取。

【解析】【分析】(1)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自第二自然段找到答案。

(3)体会语句,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

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内容,锁定(相关信息)所填的范围,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5)谈自己的看法时能结合文意或生活实际谈看法,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1):" ,,。

,。

"
(2)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只有她的儿子表现最差,唯有对她的儿子,老师表现出不屑。

(3)儿子其实懂得自己的成绩很差,他很失落,但母亲的话让他振作了起来。

(4)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都会在差生的行列中被点到;直到家长会结束,她都没听到儿子的名字;老师说她儿子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5)对。

母亲的话鼓励了儿子,使儿子自信起来,最终被清华大学录取。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句意,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5)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4.阅读并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简称为冬季奥运会,冬奥会。

主要由全世界地区举行,是世界规模最大的冬季综合性运动会,由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办。

第一届冬奥会于I924年在法国夏慕尼举办,当时有16个国家和地区的294名运动员参加4个项目的角逐。

1986年,国际奥委会全会决定将冬季奥运会和夏季奥运会从1994年起分开,每两年间隔举行,因此1992年冬季奥运会是最后一届与夏季奥运会同年举行的冬奥会。

到2009年1月为止,现代冬奥会的项目包括14种项目:高山滑雪、自由式滑雪、跳台滑雪、越野滑雪、滑板滑雪、北欧两项、现代冬季两项(滑雪+射击)、雪橇、雪车、速度滑冰、短跑道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壶、冰球。

材料二:
材料三:北京冬奥会会徽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运用中国书法的艺术形态,将厚重的东方文化底蕴与国际化的现代风格融为一体,呈现出新时代的中国新形象、新梦想,传递出新时代中国为办好北京冬奥会,圆冬奥之梦,实现“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圆体育强国之梦,推动世界冰雪运动发展,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做出新贡献的不懈努力和美好追求。

2019年9月17日晚7时25分,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精彩亮相,冰,象征纯洁、坚强,是冬奥会的特点。

墩墩,意喻敦厚、健康、活泼、可爱,契合熊猫的整体形象,也象征着鼓舞人心的奥林匹克精神。

(1)请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世界规模最大的冬季综合性运动会。

②1994年起,冬奥会与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每两年举行一次。

③现代冬奥会的项目包括14种,分为冰上项目和雪上项目两大类。

(2)从材料二中得知,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将于________年在________举行。

这届冬奥会是在2个城市共同举办,另一个城市是________。

(3)阅读材料二、三,我知道了冬奥会吉祥物叫做“冰墩墩”,是以________为原型进行设计创作的,象征着运动员________的身体、顽强的意志和鼓舞人心的奥林匹克精神。

冬奥会会徽的名称是“________”。

(4)按要求写一写。

①作为一名非冬奥会举办城市的小学生,你会做点什么呢?(至少1点)
②作为一名冬奥会举办城市的普通市民,为缓解交通压力,你会建议大家怎样做。

(至少1点)
【答案】(1)正确;错误;正确
(2)2022;北京;张家口
(3)熊猫;健康(强壮);冬梦
(4)略
【解析】【分析】(1)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2)、(3)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材料二、三整体感知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4)谈自己的看法时能结合文意或生活实际谈看法,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1)正确;错误;正确
(2)2022、北京、张家口
(3)熊猫、健康(强壮)、冬梦
(4)略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2)、(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生命的选择
①在我住的这栋楼的前边,是一片开阔的空地。

②多好的一片空地。

花工们在花坛里种些什么呢?人们猜测着。

自然是玫瑰了,花工们说。

③不多日子,油黑的玫瑰叶子便密密地遮蔽了黄土。

人们一如既往地走过花坛,忙各自的事情。

突然有一日,有人惊奇地喊了一声:“多好的玫瑰!”
④人们好像一下子被那花惊醒了。

有一些美丽的花朵装点生活,日子平添了些色彩、滋味和乐趣。

大人、孩子过路时总会留住脚步,欣赏一番。

大楼里常年不曾搭话的邻居,此时也都能找到共同的话题。

坚硬的生活,顿时变得柔软多了。

⑤人们夸奖那些花朵、花工之后,便说是太阳明亮的照耀才使花朵有了色彩。

⑥可是有一日,有几个孩子突然提醒大人们,到楼后去看看,说那里也有花。

⑦楼后?怎么可能呢!那里的阳光,结结实实被这楼房遮掩着,而且还有一些高大的槐树,枝丫互相勾扯着,地上是永远的潮湿和阴凉。

那里怎么会有花呢?
⑧拗不过孩子的拉扯,就到楼后看看去吧!这时已是傍晚,朦朦胧胧的月光下,人们果然看到白花花的一些已绽放的花朵。

粗粗的、长长的花朵,挺在硕大的绿叶间,倒像是插了满头玉簪、银簪的古代仕女。

庄重里透着一些羞怯,没有人能叫出那花的名字,只是花开得雪白,单纯而圣洁,让人燥热的心头有被一股清凉清凉的水洒洗过一般舒坦。

⑨第二天,赶紧去问花工,回答说:“那是白玉簪,性喜阴凉潮湿,花开得高洁得很哩。


⑩于是,这栋楼美丽了。

楼前阳光下姹紫嫣红楼后月光下洁白如雪随即,也就有人告诉自己的孩子:你看,生活的路多宽!有阳光,就去做玫瑰,开得热烈、大方些;没有阳光,也别怨天尤人,白花照样可爱。

(1)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坚硬”指的是:________
②“柔软”指的是: ________
(2)在第⑩段中的空白处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3)请仔细阅读短文,思考文中的白玉簪花究竟美在哪里。

(4)阅读短文,说说第⑥段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1)邻里关系生疏、互不联系、不融洽。

;邻里关系和谐、融洽、友好。

(2),,;,,。

(3)外形美:花色雪白,素雅。

气质美:庄重里透着羞怯。

精神美:即使生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不怨天尤人,而是努力奋发向上,展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4)这不是付不付得起的问题,有钱可以买来塑料袋,但买不来洁净的生活环境。

【解析】【分析】(1)词语理解的考查。

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2)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3)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4)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1)①邻里关系生疏、互不联系、不融洽。

②邻里关系和谐、融洽、友好。

(2),,;,,。

(3)外形美:花色雪白,素雅。

气质美:庄重里透着羞怯。

精神美:即使生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不怨天尤人,而是努力奋发向上,展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4)这不是付不付得起的问题,有钱可以买来塑料袋,但买不来洁净的生活环境。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或查词典理解词义。

(2)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

(3)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4)本题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6.课外阅读。

蘑菇转了一个弯
①那一年,我即将大学毕业,为了找个单位,天天出去“扫街”,但仍一无所获。

我学的是建筑设计专业,找了几家建筑设计院,人家要的不是博士就是硕士。

一位负责人看着我的简历说,你读书时,还获过不少奖,不错!可是,我们这里暂时不缺建筑设计方面的人才,要不你先来我们这里干个保安什么的吧!等有机会再安排你。

②这番话点燃了连日来积压在我心头的委屈,好歹我也是个优秀毕业生啊,让我去干保安,也太小看人了!我一口回绝了那家公司。

那段时间我非常苦闷,就回了趟老家。

③父亲问我为什么回来,我便把找工作的遭遇向父亲说了。

④父亲听后笑了笑,说,现在像你这样心态的年轻人很多。

算了,别想了。

哎,对了,这几天山上蘑菇正多,你不是最喜欢喝蘑菇汤吗?明天咱们去采吧。

⑤父亲的话引起了我对儿时生活的回忆.....
⑥这天晚上,我睡得很香,梦中又见到了满山鲜嫩的蘑菇,闻到了蘑菇汤浓浓的香味.....
⑦没想到第二天早晨,当我和父亲来到山上时,已经有很多人在那里采了。

父亲说,咱们晚了一步。

我听了很失望,今天的蘑菇汤喝不成了。

父亲看出了我的心思,就说,咱们摘一些山果回去吧,这里的山果没有打过农药,也是绿色食品呢!
⑧于是,我和父亲就动手采了起来。

别看父亲50出头的人了手脚还挺利索,我明显赶不上他的速度。

一顿饭工夫,我们便摘了满满一麻袋山果,父亲说,今天摘的山果太多了,咱们也吃不了,这种鲜东西,搁几天就会坏的,咱们一起背到镇上的水果店去卖给他们。

⑨没想到还真卖了不少钱!这时,父亲让我在水果店等他片刻。

一会儿父亲就拎了满满一袋子东西回来了。

⑩午饭时,父亲竟然给我做了一锅香喷喷的蘑菇汤,我很吃惊,蘑菇不是都让人采走了吗?
⑪父亲看出了我的疑惑,说,蘑菇是我用卖山果的钱买的。

如今我们这里的人都喜欢在山上采摘一些东西去卖钱。

其实,当很多人都在抢同一样东西时,我们不一定能够顺利得到,有时候我们不得不走一些弯路,这是没办法的事,因为捷径并不多。

可是你不明白这个道理啊!
⑫我明白父亲的用意了,父亲是用这件事来启迪我啊!
⑬后来,我还是去那家公司做了保安,一个偶然的机会,领导发现了我的才能。

当时领导很惊诧地问我,原来你还是个专业人才,怎么愿意做保安呢?我告诉他,我不来公司做保安,你就不会发现我的才能。

(1)第①段“扫街”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

(2)本文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请在空格处填上恰当内容。

________→父亲提议上山采蘑菇→________→改摘山果得了不少钱→________父亲解惑,我去公司做保安
(3)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作简要分析。

(4)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面对挫折,不要气馁,只要坚持,就会有成功的一天。

B.只要目标明确,有时候走一点弯路同样能够取得成金
C.如果善于发现,生活中就有一条捷径等你去走。

D.有时候换一种方式,打破思维定式,也许离成功更近。

(5)请你根据上下文的情节进行合理想象,适当运用描写,再现第段中儿时生活的情景。

(80字左右)
【答案】(1)满大街寻找工作
(2)寻工作不得,回老家;因为人多未采到蘑菇;父亲买蘑菇为我做汤
(3)尊重、理解孩子,善于引导,讲究方法,有智慧。

(4)D
(5)略
【解析】【分析】(1)这道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解答时要联系文章上下文及主旨来思考。

(2)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3)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5)根据上下文的情节进行合理想象,适当运用描写,再现儿时生活的情景。

故答案为:(1)满大街寻找工作
(2)寻工作不得,回老家;因为人多未采到蘑菇;父亲买蘑菇为我做汤
(3)尊重、理解孩子,善于引导,讲究方法,有智慧。

(4)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