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视阈下《又来了,爱情》解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ol.35No.12Dec.2014
第35卷第12期2014年12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 oc.S ci )多丽丝·莱辛(1919-2013),1919年出生于伊朗,5岁时举家迁往非洲的津巴布韦,在非洲的大草原上度过美好的童年和少年时光,这段宝贵经历为莱辛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第一手的素材。

莱辛是当代英国最负盛名的女作家之一,2007年莱辛
摘取了文学创作领域最璀璨耀眼的明珠——
—诺贝尔文学奖,这既是对其作品高超艺术性的认可,也是对她长期笔耕不辍的犒赏。

莱辛的作品取材广
泛,关注的视角极其丰富,包括政治、宗教、环保、女
性等诸多方面。

多年来,莱辛获奖不断,佳作频出,代表作有《金色笔记》、《野草在歌唱》、《又来了,爱情》、《黑暗前的夏天》和《第五个孩子》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莱辛还把艺术的触角伸向了科幻小说领域且表现不俗,比如《南船星系中的老人星座》等科幻小说在读者中便拥有良好的口碑,足见其文学功力之扎实和艺术创作之勤奋。

莱辛被评论家赞誉为继伍尔芙后最伟大的女作家,她在小说、戏剧、文学评论等领域均有涉猎且颇有建树,获得了诺奖及其它多个世界级的大奖,其作品在世界文坛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2007年10月,瑞典文学院在授予莱辛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写道:“女性经历的史诗作者,用怀疑主义、炽烈的激情和预言的力量,凝神审视被割裂的文明。

”[1]《又来了,爱情》是多丽丝·莱辛晚年的力作,是描写和记录女性情感经历和处境的一部代表性作品。

小说用两条线索展开叙事:一方面,以一场话剧中的19世纪的传奇女子朱莉的爱情故事来做铺垫。

朱莉是一个私生女,母亲是黑白混血女人,朱莉先后与法国军官保罗和贵族少爷雷米堕入爱河,但他们嫌弃朱莉身份低微且囿于社会偏见都无情地抛弃了朱莉。

后来,印刷店老板向她求婚,可就在婚礼前夕,朱莉投水自戕,结束了自己短暂的生
命。

另一方面用已过耳顺之年的“青鸟”剧团的编剧
萨拉的情感经历来编织情节。

萨拉,年过六旬,守寡多年,但其身上的女性魅力却并没有随年华流逝而减弱。

相反,魅力有如陈年的佳酿,芳香四溢,沁人心脾,让几个萍水相逢的男人为之倾倒。

在筹划和排演歌剧的过程中,三个男人对萨拉情愫暗生,痴爱有加。

萨拉碍于年龄上的巨大差距,竭力克制住自己的情感,成功地把持住了自己,化解了一次次炽热的情感诱惑,但身心却倍受打击,尤其精神遭受到重创。

女性主义(女权主义)在西方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始终深刻影响着世界各地的女性。

它完全颠覆了男权主导世界的意识形态,是一场以提高女性地位为宗旨的政治革命。

虽然多丽丝·莱辛拒绝评论家为自己贴上“女性主义”作家的标签,但是她却非常同情在男权社会中处于被支配地位的女性,希望女性的处境能够早日得到改善。

莱辛说:“拒绝对妇女的支持,绝非是我所愿。

……谈到妇女解放的话题———我当然支持妇女解放,因为在很多国家,妇女仍然是二等公民。

”[2]《又来了,爱情》是多丽丝?莱辛借助独特的女性主义视角观察和审视女性特别是老年女性情感和婚恋观念的一部力作,也是解析多丽丝·莱辛“女性主义”思想的一个窗口。

在女性主义视阈下从女性幸福、自由和生存状态三个方面来解读《又来了,爱情》,可以更加深刻地挖掘其主题意蕴和丰富内涵。

一、聚焦女性幸福
很多作家都十分关注女性幸福,女性作家更是如此,多丽丝·莱辛就是其中一位。

莱辛的作品强烈聚焦女性幸福,《又来了,爱情》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当然,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写照和提炼。

莱辛本人对女性幸福更是有特殊的感悟和
女性主义视阈下《又来了,爱情》解读


(淮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要:《又来了,爱情》是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晚年的代表作。

近年来,研究者从
不同角度对其主题和内涵进行了多方面解读。

在女性主义视阈下从女性幸福、女性自由、女性生存状态三个方面来解析《又来了,爱情》,可以从新的角度来挖掘和阐释《又来了,爱情》的主题和内涵。

关键词:女性主义;《又来了,爱情》;主题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2-0150-03
150--
. All Rights Reserved.
心得。

从1939年到1949年的10年间,莱辛先后经
历了两次婚姻,两次婚姻皆以离婚而告终,失败的
婚姻、坎坷的感情经历让多丽丝·莱辛多次反思幸
福的真谛,这两段婚姻经历也在其心底留下了难以
磨灭的印记。

尽管莱辛本人对于女性主义(女权主
义)讳莫如深,但“女权主义的视角仍然可以有效地
切入她的作品;作为一个妇女作家,而且经常书写
妇女,莱辛道出了许多令人关注的问题”[3]。

《又来了,爱情》可以看作是莱辛在女性主义视角下对女
性幸福特别是老年女性幸福剖析的代表性作品。

拥有美好爱情是女性幸福的核心要求,爱情是
一剂慰藉心灵的良药,爱情是提升女性幸福指数的
主要指标。

追求美好爱情是女性梦寐以求的心愿,《又来了,爱情》中的两位女性———朱莉和萨拉的幸福着实让人牵挂。

朱莉和萨拉这两个女性形象,一虚一实,虚实相生,相映生辉。

她们的幸福让读者们牵肠挂肚。

朱莉是萨拉剧本中的人物,萨拉则是这幕剧的编剧。

后来,保罗被派到法属印度支那去驻防,朱莉则被撇在马塞郊外的处于丛林之中的小石屋里,与寂寞和孤独相伴,幸福和朱莉擦肩而过。

萨拉的爱情同样让人揪心。

萨拉是一位60多
岁的老年妇女,以编剧为生,守寡已有几十年,为了
照顾子女,没有再嫁,独自支撑起整个家庭。

通过自
己不懈的努力,孩子们都被其抚养成人,萨拉的事
业也有一些起色,然而感情世界却是一片空白,但
是其内心深处依然残存着对爱情的渴望,对幸福的
追求。

受戏剧气氛的熏染,尘封多年的心门刹那间
被轻轻开启,三个年轻的男性闯了进来,在感情的
汪洋大海里,萨拉的幸福之舟悄然启航。

萨拉真的
爱上了亨利,萨拉和亨利的柏拉图式的爱情让两个
人都有了脱胎换骨般的改变。

“她要寻找一个可以
和她一起分享这分爱的男人”[4],亨利的出现让萨拉心潮澎湃,“又见到亨利的感觉就像一个孩子被其渴望的手臂举起来后发出的不自觉的深深的叹息……在这一瞬间她陷入了爱情”[4],可以说亨利的出现重燃起萨拉爱的激情。

亨利是一个有家室的人,他是一位称职的父亲和有责任感的丈夫,与萨拉的感情纠葛中,他始终没越雷池一步,这一点也是萨拉中意他的重要原因。

毫无疑问,萨拉对幸福依然残存幻想,但是在现实面前,萨拉的思想受到社会及传统社会观念的束缚,人为地剥夺了自己爱与被爱的权力。

多丽丝·莱辛在《又来了,爱情》中对女性幸福
倾注了极大的热情。

莱辛作为一个女性作家,对女
性幸福的关注是一种创作自觉。

莱辛本人对女性幸
福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从
属地位决定了女性幸福受制于男性或以男权为中
心的社会观念。

朱莉和萨拉的幸福在男权文化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俨然成了一座空中楼阁。

二、关注女性自由
女性自由是女性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女性自由是指女性主动选择单身生活、不追求恋爱关系或母亲角色而更注重其它方面权利的一种观念,是突破男权社会中男性为中心的大胆诉求。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在英国及世界女性运动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誉为“英国女性主义之父”。

关于女性自由,穆勒曾说,把给予男性的自由无条件地给予女性。

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女性要想获得男性那样的自由,难度颇大。

长期以来,女性在社会中都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成为男权社会中的男性附庸。

男权社会禁锢了女性的思想,压迫了女性的独立意识。

由于女性在体力上不如男性的天然属性,在男性眼里,女性事事都不如男性,这使得社会中男性为中心的意识不断得到强化,而女性自由却被人为或无意识地剥夺了。

多丽丝·莱辛的作品并没有一味地追求男女平等,她深知女性获得男性同等自由是不现实的,莱辛对女性自由的关注表现在对女性自由的思考上。

自由是一个宏观的概念,本文着重论述朱莉的爱情自由和萨拉的精神自由。

朱莉的故事在《又来了,爱情》中虽然所占篇幅不多,仅仅在小说开篇出现过,但是莱辛还是对其自由和命运予以高度关注。

在莱辛笔下,朱莉的人生际遇和自由发人深思。

作为一个出生在拉丁美洲小岛上的女孩,自幼在香蕉种植园长大,和大自然朝夕相处,朱莉对自由有着天然的向往。

朱莉短暂的一生都在竭力追求爱情自由。

拥有爱情自由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也是每个人应当享有的,但是在朱莉生活的时代,碍于种种社会偏见,朱莉的爱情自由被无情地剥夺了。

年轻英俊的军官保罗最后还是娶了门第尚可的姑娘为妻。

后来,在爱情创伤痊愈后,朱莉又和出身名门的公子哥雷米坠入爱河。

然而,不幸的一幕再次重演,雷米屈服于父母的淫威和社会偏见,无奈地抛弃了朱莉,朱莉又一次品味到爱情的苦涩。

在这两段感情经历中,朱莉非常渴望能像其它家世好的姑娘那样嫁给自己心仪和中意的白马王子,但是事与愿违,社会观念犹如一张巨大的网,这张网无情地向相爱中的男女袭来,在网住他们自由的同时,也网住了他们的未来。

在保罗和雷米看来,社会偏见是一道无法逾越的心灵鸿沟。

男主角的软弱和放弃,最终让追求爱情自由的朱莉一败再败,饱受折磨。

此外小说中出现朱莉光着身子在森林中跳舞的情节,笔者认为这是朱莉追求爱情自由梦破碎后对压抑情绪的宣泄,也可以从侧面看出当时追求女性自由是何等的艰难。

值得注意的是,小说中朱莉多次拒绝保罗父亲的经济援助,“要么接受区区几个法郎赔款,要么就得挨饿,
151
--
. All Rights Reserved.
在这样的情况下,她还是把钱还给了保罗的父亲,并且告诉他说,她确实怀过孕,但是大自然很快向她伸出了救援之手——
—这就帮助了他们所有的人获得解脱(言下之意乃是她流产了)”[4]。

朱莉之所以不愿意接受保罗父亲的施舍,其实是为了维护自己独立的人格,这是朱莉追求女性独立的表现。

布赫斯说:“莱辛给女性提供了不同的选择,而且通过小说揭示:每一个女性对个人自由的认识不仅取决个人的婚姻状况,而且意识到因为社会、家庭、团体以及女性本身都会存在种种的局限性。

”[5]萨拉作为一名知识女性,她对自由的理解过于保守。

为了家庭中尚未成年的孩子,萨拉多年来自我封闭了感情世界的大门,但是从人的自然属性及萨拉的内心深处来看,萨拉对爱是非常渴望的。

当比尔等人闯入萨拉的世界时,萨拉欲爱不能的痛苦让人同情和深思,内心深处激烈的矛盾和纠结的情感挣扎由此可见一斑。

相较于侧重描写朱莉对爱情自由的追求,莱辛对萨拉的关注则重在对其精神自由的探究,从萨拉身上可以看出女性精神自由倍受压抑和束缚的现状。

萨拉爱上了男演员比尔,但两者年龄差距巨大,萨拉为自己有这种想法而不安、内疚、自责,她无法接受自己的想法,无法面对自己精神上已坠入爱河的事实,萨拉被自己情感上的变化搞得焦头烂额。

和亨利的精神之恋,虽然给萨拉带来了一些温暖和愉悦,但更多的却是酸楚和惆怅。

这次恋爱可以看作是萨拉突破精神禁锢的一次大胆尝试,但是最终萨拉被自己脑海中沉重的精神枷锁打败。

三、审视女性生存状态
作为一位可以和伍尔芙比肩的女作家,莱辛的文学创作非常真诚、严肃。

在跨越大半个世纪的文学写作中,她不但对当代一些重大政治事件有深刻的见地和思考,而且还成功地塑造了大量性格各异且颇具代表性的女性形象,朱莉和萨拉就是典型的代表。

莱辛不仅热衷于塑造女性形象,还非常关注女性的生存状态。

在《又来了,爱情》一书中,莱辛真实地再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两个女性的生存状态。

两位女性在追求幸福、自由中面临的种种困难和压力,试图摆脱女性尴尬的边缘身份,给读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是,在男权文化中女性只是男性的附庸,处于社会的边缘地位,朱莉和萨拉在矛盾、困惑、纠结中挣扎,生存状态非常值得研究。

对女性生存状态的审视占据了《又来了,爱情》一书的大量篇幅。

此外,社会的边缘群体——
—私生女的生存状态也是莱辛关注的重点。

书写不同阶层、不同身份、不同年龄女性的生存状态,审视她们不同寻常的生存状态并剖析她们隐匿很深又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
是莱辛擅长的艺术手段。

朱莉是一个私生女,也是这个身份让她的爱情屡遭劫难,但是朱莉并没有因为这个身份而停止她与命运的抗争,与命运的抗争贯穿于朱莉短暂的一生。

朱莉在被保罗抛弃后,并不没有一蹶不振,也没有接受保罗家的施舍和怜悯,而是积极地生活下去,与命运做着不屈的抗争。

“有四年之久,她给一位医生、两位律师、三位药剂师、一位富裕店主的女儿们当家庭教师”[4]。

富家少年雷米的离开,给朱莉带来的伤痛前所未有,朱莉对雷米念念不忘:“她是独守空房吗?是的,总是如此,她忘不了雷米,他也忘不了她。

”[4]命运仿佛故意捉弄这位来自拉丁美洲的少女,两次感情经历如出一辙,都深深刺痛了朱莉的心。

这一次,朱莉仍旧蹒跚着站立起来,拂一下身上的灰尘,继续坚强地生活:“有好多年,她安静地独自生活,用各种方法挣钱谋生。

”[4]几年后,印刷店老板向朱莉求婚,但是就在婚礼前夕,朱莉投水自尽。

朱莉投水不是她向命运屈服的表现,而是与命运抗争的消极方式。

但无论是积极反抗还是消极抗争,朱莉的目的都是要向世人表达和传递自己和命运永远抗争下去的心声。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又来了,爱情》描写了不同时代环境下两个女性的情感和生活经历。

莱辛以女性主义视角关注和阐释两个女性的爱恨纠葛和情路历程,给读者留下了印象深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莱辛以过人胆量涉足了别人很少触及的题材——
—私生女和老年女性恋爱,透过对私生女朱莉和65岁的萨拉几次纠结的感情经历,反思了两个不同身份、不同年龄女性欲爱不能的深层次原因,同时也展现了莱辛刻画女性隐秘情感世界的天赋和才情。

《又来了,爱情》作为高扬女性主义旗帜的一部力作,其影响必将持续下去。

———————————————————
参考文献:
〔1〕仇贤根.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作品精粹[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2〕Doris Lessing.”Introduction”The Golden Note⁃book[M].New York:Bantam,1973.〔3〕Boberta Rubinstein.The Novelistic Vision of Doris Lessing:Breaking the Forms of Con⁃sciousness[M].Urbana,Chicago London:University of Illionis Press,1979.
〔4〕多丽丝·莱辛.又来了,爱情[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5〕Shirley Buhhos.The Theme of Enclosure in Selected Works of Doris Lessing[M].Tory,N, Y.:Whitston,1987.
(责任编辑王文江)
152
--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