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城的水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文明的摇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珠城的水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文明的摇
篮
珠城的水--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文明的摇篮
重要提醒:系统检测到您的帐号可能存在被盗风险,请尽快查看风险
提示,并立即修改密码。
| 关闭
网易博客安全提醒:系统检测到您当前密码的安全性较低,为了您的
账号安全,建议您适时修改密码立即修改 | 关闭
随悟的博客
头净则心静则身净体健!“聪明人并不一味追求快乐,而是竭力避免
不快乐。
”珠城的水--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文明的摇篮
2011-11-16 08:27:10| 分类:百年家乡|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如果说山脉构成了蚌埠城市的筋骨,而水系则造就了城市的经络血脉。
水环境
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城市的文化品位,并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息息相关,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文明的摇篮。
人类的主要文明发祥地几乎都在水边。
蚌埠市区山环水绕,淮河横贯市区东西,龙子湖、天河左右拱卫,构成∏
字形水域格局。
沿淮南北的八里沟、席家沟、鲍家沟、北淝河等支流水系,共
同组成了珠城的亲水环境。
如果说山脉构成了蚌埠城市的筋骨,而水系则造就
了城市的经络血脉。
水环境不仅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环境的优劣在
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城市的文化品位,并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息息相关。
水环境
的优化建设更能彰显出城市的文化个性。
席家沟、八里沟是蚌埠市区西部的两条重要“血脉”,2011年4月,
世界银行贷款项目、蚌埠市综合环境整治工程席家沟和八里沟环境整治项目开工。
席家沟、八里沟下游河段整治完成后,臭水沟变身滨水景观———
亲水环境赢得赞赏
每天早晨,胜利西路大禹文化广场都汇满了晨练的人群,有说有唱,
有跑有玩,热闹又祥和。
广场边的席家沟缓缓流淌,昔日的难闻气味已随风而去。
晨练的市民陈女士对此颇为满意:“环境美了,臭味没了,每天都有很多
人在这里锻炼娱乐,你看多好!”
席家沟、八里沟纵贯市区西部,是淮河的一级支流。
过去由于排灌体
系不健全,造成八里沟和席家沟地区遇水则涝,无雨则旱。
上游河道过水断面
较小,淤积严重,排涝流量不足三年一遇。
因排水不畅导致沿岸大片农田和洼
地被淹,给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禹会区工业园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席家沟和
八里沟入淮河口又是蚌埠市两大污水集中排放口,长期缺乏管理,河滩上堆放
大量垃圾,沿沟企业和居民私设排污口排放未经处理的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
导致八里沟、席家沟水环境恶化,严重影响了城市景观,沿岸居民要求治理的
愿望颇为强烈。
2004年至2008年,由水利部门实施的席家沟、八里沟下游河段整治
工程开始分段施工,项目包括防洪闸、防洪堤修筑、河道疏浚、岸线整治、生
态护坡修建以及河道两侧的绿化。
工程不仅有防洪、排涝、蓄水、抗旱的作用,也初步形成了席家沟、八里沟下游河段的景观带建设。
据蚌埠市淮河河道管理局王绪斌局长介绍,席家沟下游防洪闸、大桥、堤岸河道整治2005年结束,至2007年底,在胜利西路南北两段的大堤东侧,
分两期修建了开放式水文化景观公园大禹文化广场,建设了休闲广场、亲水平台、雕塑、游廊、小亭等园林景观,面积达6000多平方米,现已成为禹会区北部居民健身娱乐的主要场所。
席家沟洼地治理续建工程涂山路跃进桥拆除重建
和张公湖清淤疏浚于2007年11月完工,在张公湖沿岸也完善了滨水景观建设,
之后又建设了张公岛廉政文化园。
该局每年投入约30万元管护费用,沿席家沟中下游的亲水景观日渐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
新的世行贷款项目将使两沟整治向上游延伸———
滨水新景即将出现
八里沟沿岸大部分为农田,涂山路以南河道长4.8公里,流域面积15平方公里,其中山丘区12平方公里,涂山路以北河道长3.4公里,流域面积8平方公里。
据大柏地村民介绍,八里沟在梅堌堆段以前宽仅五六米,夏季大水时河道才变宽。
2005年洪水漫至王岗村,水面宽达数百米。
新修建的防洪堤拓宽了河道,以利蓄洪泄洪。
肖德富介绍,根据高新区的发展规划,未来3年内南外环路内的城市路网将基本完成,席家沟、八里沟河道疏浚改造尽量沿原河道走向,摒弃裁弯取直的传统做法,按照宜宽则宽、宜弯则弯、人水相亲、和谐自然的思路进行设计。
注重维护河道的自然生态平衡,恢复生物多样性,根据周边地形和环境特点尽量采用草皮等生态护坡,减少硬质护坡。
常水位以下坡脚采用块石或混凝土护岸以增强堤岸抗洪能力,常水位以上采用土坡,坡度1:3,斜坡种植植被,实行乔灌草相结合固堤护岸。
河底为自然土壤,使水保持良性循环与良好的水生态环境。
护坡植被选择海桐、红继木、金丝桃、金边冬青卫矛等观叶观花灌木,姜花、葱兰等草坪植被,使河道两岸成为“阳光水岸”。
改善防洪排涝设施,整体开发建设滨水棚户区———
倾力打造绿色家园
“阳光水岸”是蚌埠市城市建设规划五大行动之一。
“阳光水岸”行动的主旨是以滨水岸线整治为突破口,带动滨水旧城地区改造,彰显滨水城市特征,并为远期全面建设山水城市奠定基础。
该行动提出要重点解决滨河用地功能布局混乱,并不断边缘化,造成生活与生产岸线交杂;大量近水空间被不合理占用或长期闲置,沿岸自然和人文景观未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展示;天际轮廓线不佳;水体污染严重,防洪排涝设施不完善等问题。
该行动明确提出迎河———张公湖———席家沟均设为生活岸线,迁出堤内工业企业和居民点,在
改善防洪排涝条件的基础上,结合房地产开发整体治理滨水四类棚户区。
八里
沟两岸均为工业岸线,加强防护绿带建设。
席家沟和八里沟河道的治理符合要求。
肖德富说,席家沟和八里沟的综合全面整治,不但可以提高当地防洪
除涝体系安全保障,阻止汛期沿线洪水泛滥,还可以净化河道水质,改善周围
生态环境,美化城市景观,并有利于高新区的招商引资工作。
通过河道底泥疏浚、沿途排污口清堵彻底清除和切断河道主要污染源,结合护坡和周边景观建
设全面改善项目建设区环境。
通过选择树形优美、观赏价值高的观花观叶树种,塑造环境优美,风景亮丽的沿河景观。
选择常绿树与落叶树相结合,在季相变
化上做到有景可观,层次分明;乔、灌、草相结合,塑造丰富的空间层次,通
过不同树形的组合和色彩搭配形成比较舒适的视觉效果。
在选择绿化树种的同
时考虑树种吸尘、抗毒性等特点,对空气起到一定的净化作用。
打造城市绿心、绿色廊道,形成区域生态网络布局———
推进生态城市建设
肖德富介绍,“阳光水岸”是我市生态市建设规划中的重要一环。
2007年10月31日,蚌埠市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
《蚌埠生态市建设规划》。
该《规划》明确提出蚌埠生态市建设的总体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自然和谐、持续发展的原则,通过20年左右时间的努力,建立起较完善的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社会和生态景观四大体系,把蚌埠建设
成为皖北地区经济高效繁荣、社会文明进步、生态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的
生态市。
据介绍,蚌埠生态城市建设思路是通过主要大型自然区域的抚育和建
设形成结构性控制区;通过关键生态廊道和节点建设建立并保障自然区域间的
联系。
其中以主要交通干道和水系两侧的绿地建设,形成一级廊道;通过平原
河网主要水系的河岸整治构成二级廊道;各小型河流和乡镇级公路两侧建设为
三级廊道。
席家沟和八里沟作为淮河南岸的一级河道将构成蚌埠市生态系统二
级廊道。
生态市建设方案是通过自然生态功能区的抚育和建设形成一级结构性
控制区,通过城市绿心及五个自然风景区建设形成二级结构性控制区。
其中城
市绿心是指围绕张公山区、市中心区、锥子山区和河北区四大组团,包括龙子
河和张公湖的区域,五个自然风景区分别是龙湖风景区、锥子山森林公园、荆
涂山风景区、芡河景区、樵子涧景区。
张公山区是席家沟下游河道,席家沟和
八里沟两条河道作为生态系统二级廊道,与作为城市绿心、生态系统关键节点
的张公山会合,形成区域生态网络布局。
链接1
蚌埠市区河湖概况
淮河
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的淮河,全长1000多公里。
淮河在市区内北岸长16.8公里,南岸长28公里,河床宽度600~800米,年平均径流量为263亿立
方米。
丰、枯年淮河径流量相差27倍。
境内淮河年平均流量为每秒852立方米。
吴家渡常年淮河水位在12~15米间,最高水位22.18米。
每年6~9月为淮河
汛期,汛期时,水位高,流速大,含沙量多。
历史上淮河多次改道,在南岸
1~3公里,北岸3~5公里,形成宽广的河漫滩地。
近代,淮河蚌埠段向北迁
移显著。
天河
古称西濠水,发源于凤阳山区西部,位于市区西南,经刘府、马城、
秦集,在荆、涂峡谷上游1公里处入淮,全长33公里,流域面积357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量9000万立方米。
水面宽600~1000米,其中湖洼段长9公里,水域面积14平方公里,蓄水量2000万立方米。
天河原是淮河小支流,可行小船。
民国27年(1938年)黄泛后,下游淤积严重,尤以沈家岗至河口一段最甚,
河渠淤塞几与两岸平地同高,致使积水不能泄淮,形成自然天河湖。
龙子河
发源于东南郊梅花山,位于曹山与雪华山之间,自南向北经李楼、燕山、雪华、淮光等乡至郑家渡口入淮。
河道全长约10公里,水面宽300~500
米。
正常水位时,水深约2米,水面近6平方公里。
《凤阳新书》记载:该河“引上游九龙水汇注而成,故名龙子河”。
解放后对龙子河开发治理,筑坝建闸,流域面积为140平方公里。
龙子河现为天然养殖水域,兼为蓄水灌溉的湖
洼水库,库容约490万立方米。
席家沟
为淮河右岸一级支流,位于蚌山区、禹会区境内,发源于燕山西麓老
鸭湖,纵贯长青、燕山、秦集3个乡镇,经迎河桥、东海大道桥、涂山路桥,
穿胜利西路入淮,全长10.8公里,流域面积49.6平方公里。
上游老鸭湖古称
化陂湖,位于燕山西侧的低洼处。
因四周地势高,湖底平坦,潴水成湖,但湖
水常涸。
涂山路以北的下游段,过去因沿岸工厂排污严重,成为污水沟。
八里沟
位于西郊,因距市区8华里而得名。
源于秦集西北三尖塘。
原八里沟
经秦集、长青两乡镇,过八里桥后折向东行,在宋家滩东北入淮,又称宋家沟,全长10.5公里。
建蚌埠闸时,沟过八里桥后直接引入闸下游3公里处入淮,沟长减至8.2公里。
因八里沟汇水面积小,仅23平方公里,且沟线短,流速快,常雨来沟满,天晴沟涸。
鲍家沟
古称七里沟,位于龙子河东岸,与淮河平行。
流经雪华、长淮、淮光
3个乡镇后,向东进入凤阳县境内,再经方邱湖至姚河口入淮,全长22公里。
鲍家沟西段原与龙子河通,为其支流,东段与汪小河交汇。
市区内鲍家沟段长
12公里,汇水面积69平方公里,是长淮卫、郑家渡排灌站的排灌干渠。
北淝河
古称北淮水,发源于河南省商丘,在涡河及浍河之间,经亳州、涡阳、蒙城、怀远、蚌埠、固镇等市县,至五河县沫河口入淮。
全长225公里,流域
面积2866平方公里。
淮上区境内段长约10公里。
北淝河受黄泛影响,水道紊乱。
上游河槽几成平地,中下游河道窄浅,宣泄不畅。
解放后拦河筑坝,截河
分流,多次进行治理。
链接2
国内城市水环境改造范例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杭州市区西部,距西湖不到5公里,总面积约
为10.08平方公里,是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被称为“杭州之肾”。
这里生态
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文化积淀深厚,曾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
2003年8月,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正式启动。
工程遵循“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通过农居搬迁、
河道清淤、植物复种、房屋整修等各种措施,对西溪湿地的水体、地貌、动植
物资源、民俗风物、历史文化等进行科学的保护和恢复,从而打造杭州特有的
湿地生态品牌,全面提升杭州的生态、环境质量和国际旅游名城品位。
西溪湿地公园目前开放区域3.46平方公里。
环园游步道长约8公里。
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
湿地公园。
无锡蠡湖公园
蠡湖是太湖伸进无锡城区西南的内湖,相传是越国大夫范蠡偕美女西
施泛舟隐居之所。
2002年,蠡湖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启动,科学规划,有序实施
了退渔还湖、生态清淤、动力调水、拦污截污、生态修复、道路基础设施和沿
湖绿化环境建设等工程,把蠡湖建成了一个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有机融合,旅
游观光与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开放式生态型大公园,成为无锡城市建设的一个闪
光亮点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成为还湖于民、置景于民、造福于民,凝聚人气、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市民自豪感的民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