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作文写作提升布局谋划篇.情理升华.教师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
作文写作技巧提升
学习写作技巧,背诵课文,基础知识很重要!
初中作文写作技巧和你一起共同进步学业有成!
情理升华
巧寓哲理展思辨
“看到这一幕我明白了:一帆风顺的人生一定不是完美的人生。

海水要拍打岩石,才能激起美丽的浪花;凤凰要经过火的考验,才能获得重生;人要经历黑暗,才能最终看见黎明的曙光。

漫漫人生
路,总是布满荆棘的,然而,逆风的方向永远是最适合飞翔的。

”(选自中考满分作文《难忘的一幕》)
评析:写作时如能来几处有意蕴的文句,或是蕴蓄着深刻的哲理,或包含着历史的反思,可使文章熠熠生辉。

它体现的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语言修养,因此对我们来说,如果能学会这种语言并把它用到我们的作文里,毫无疑问,它一定能给我们的作文增光添彩。

你有什么印象深刻的蕴藏道理的句子吗?请拿出来分享一下吧。

提示:动漫里面的不少经典台词都属于这类哦。

例如:
真正的危机不是机器人像人一样思考,而是人像机器一样思考。

生命因为有限所以宝贵;因为有限,所以才要不懈努力。

知识框架
真情篇——披文入情缘辞发
〖写作启示〗
七步成诗
曹丕是曹操的第二个儿子。

他做了魏国的皇帝后,忌妒弟弟曹植的才能,想找个借口把弟弟杀了。

一天,他把弟弟曹植喊来,说:“你不是很会做诗吗?我现在命令你走七步做一首诗。

倘若做不出来,我杀你的头!”
曹植明白,这是哥哥曹丕故意找借口害死自己。

事已至此,与他争执是没有用的,只有振作精神,运用自己的才能来战胜他,才能解此危难。

于是他答应一声,便缓步慢行,未至七步,诗已作成。

他高声吟诵道: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哥哥曹丕听了,深为感动,就让弟弟走了。

【密码解读】
一篇文章怎样才能吸引读者?我想,除了新颖的立意和华美的语言外,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写自己内心深处的东西,最能使自己感动的东西,那就是要有真情实感。

假如有一篇语言精美的文章,立意也还新颖,但就是不能吸引读者,要追其根源,便是作者没有付出真情实感。

只有自己的真情之作才能感动读者,引起读者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试想一想,一篇文章连作者自己都不能感动,又怎能打动读者呢?
一位著名的化妆师曾说:“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妆,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

”此话妙极,它道出了为文的真谛:真情出至文。

鲁迅先生说过,从喷泉里流出来的是水,从血管里淌出来的是血。

《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认为“灵性生感情感情生哭泣”,《离骚》、《庄子》、《史记》、《红楼梦》莫不如是。

好的文章,之所以能有使人达到“忘情忘我”境地之魅力,其关键在于一个“情”字。

“一粒沙里看世界,丰瓣花上说人情”。

看似平凡、细小、微不足道的事物,一旦到了作家笔下,却熠熠生辉,妙不可言,仿佛带着我们也“从最破最旧最平凡的处所,走进极乐世界”。

可以说,如果没有一个“情”字——而且还要是真挚、湛醇的至情,便没有情绪的冲动、灵感的闪烁,也没有写作的好材料。

作文要打动人,就必须负载思想的泪和笑,承托作者的内心世界与情感。

情感永远伴随着生命,愈是真实的,就愈是动人的;愈是濡染了真情实感的
思想,就愈是鲜活的。

作文有了真情实感便获得了鲜活的生命。

因此,紧紧抓住并激活震撼心灵的情感是引发灵感的关键。

“感人心者,莫先手情”。

没有真情,再高明的写作技巧也只是无水之舟。

没有感情的文章就如同一具僵尸,有形而无神,是难以打动读者的。

只有自己的真情之作,才能引起读者感情的共鸣。

下面是我班学生发表在2003年《作文》第6期上的一段真情释放:
我与母亲并肩走在静寂无垠的旷野中。

下了一早上的雪,地上已经很滑了。

母亲穿着很大的胶鞋,每走一步都要用力才能使身子保持平衡,但她手中的伞始终罩在我的头上,并随着我的移动与风向不停地艰难地调节着角度。

她那握伞的手冻得已经很难准确地说出它的颜色了,好像是一种低沉的灰色。

乍一看,就像严寒中枯死的树枝。

夹着冰粘的雪片无情地抽打在母亲的脸上和那仅穿着毛衣和外套的身上。

飞舞的雪花与母亲花白的头发交织在一起,这使我的心里很内疚,一种咸涩的滋味涌向喉咙。

读完上述片断,你是否又受到了一次母爱的洗礼?作者之所以能把对母亲的感情诠释得如此精彩,正是因为他写出了自己独特的心灵感受。

在本真情感的驱动下,尽情释放自我潜在的想像力、创造力,作文便具有了血肉,有了一个沉甸甸的生命质体。

反之,缺少了真情实感,作文就不能成为具有更高美学品位的生命存在形式。

总之,作文原本就是一种精神产品的独创。

它连接着健康的生命。

如果我们能够在写作的过程中,设法不断地把自己本真的情感引向生活海洋深处,为自己的个性和才情的展示提供一个畅所欲言的平台,我相信你的笔下也一定会写出七彩华章!
〖教你一招〗
真情出至文
传说汤显祖创作《牡丹亭》,当写到丫环哭杜丽娘之死时,汤显祖也跟着哭了起来,作者在创作的用情之深可见一斑。

如此的真情,加上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牡丹亭》让后人为之拍案称奇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可见,好文章都是“情之所动”的产物。

所以,同学们只有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才有可能在中考考场获得高分。

那么,怎样才能写出有感情的文章呢?
首先要写身边的故事。

学生最熟悉的莫过于校园生活与家庭生活,这其中透射出丰富而复杂的人生哲理。

如果拥有一双慧眼,你就会发现可写的素材其实很多。

面对改革开放以来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欢欣鼓舞;面对邪教肆虐,残害人的肉体和精神,我们义愤填膺;面对弱势群体的孤独无助,我们满怀同情;面对道德滑坡、真善美的日益缺失,我们忧心忡忡;面对校园内外种种不和的音符,我们激情涌动……
当然,仅仅有激情还不够,还必须让激情通过文字投射出来。

常见的方法有:在布局谋篇中显
现情感的起伏,在排比的句式中加大情感容量,在平静的叙述中让读者感同身受,在语句的选择中渗透情感倾向等。

一、那么,考场作文中如何才能表达真情实感呢?这里以几篇优秀的学生习作为例来具体谈谈。

写作需要生活,越是亲身经历过、体验过的生活,写在文章中往往就越真实,越感动人。

在构思过程中,我们要尽量从自己经历的生活中筛选素材。

作为中学生,生活经历也许并不算丰富,但只要认真回忆和筛选,再进行适当的加工和组合,就一定能找到具体的材料,写出充满真情实感的作文。

如:《我发现爸爸老了》
小时候,为了不让我一个人孤零零呆在家里,父亲将两条毛巾平铺在装满秧苗的筐上,用那根我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扁担挑着我,在泥泞不堪的小路上送走了我的童年。

当时的父亲,身材魁梧,虎背熊腰,在村里是数一数二的壮汉子;如今,父亲原先那嘹亮清脆的号子声已失去昔日的雄壮,隐约间还夹杂着几丝沙哑;原先油亮的黑发现在已染上了霜色;原先红润的面庞也已渐渐变得土黄;原先笔直的腰杆也略显弯曲……
分析:这是一篇优秀的学生作文,作者写的就是自己亲眼所见的情景,印象特别深刻,写出来就有真情实感。

真情实感离不开生动的、典型的细节,细节的多少和真实与否,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体验程度,也直接关系到文章的真情实感。

如果文章中都是些笼统的、概括的叙述,即使是亲身经历过的,也往往会给人不真实的感觉。

细节不细,这个“不细”,就是指它的作用不小。

如:《我喜欢童年的竹林》
伸出手,扶住竹竿使劲一摇,“哗啦”一声,雪花“簌簌”地如天女散花般地飘落下来,洒到我的脖子里,凉丝丝的,滋润我“咯咯”的笑声。

又如:
有时,我们从家里偷出绳子,牢牢地拴在竹子上,做成秋千。

摇啊,荡啊,从秋千底下,摇出我心中的歌。

分析:这篇优秀作文,之所以说它有真情实感,就是因为它有生动具体的细节描写。

这些细节,不但真实,而且写得也富有诗意。

具体和真实是一对孪生兄弟,要使文章有真情实感,就必须写得具体。

虽不能说凡具体就一定真实,但一般而言,具体的叙述往往更能让人信以为真。

你简单地说某地发生一件抢劫案,听者不一定会信,假如你有鼻子有眼睛地说,把抢劫的时间、地点、受害人的单位或姓名及被抢劫的数量都说出来了,那别人就会相信。

在作文过程中,要尽量写清楚相关的人事要素。

人,主要是单位、姓名、年龄、相貌、性格等;事,主要是起因、经过、结果等。

如:《为自己喝彩》
我坐在座位上,手捧着《简爱》,心无旁骛。

忽然不知谁传来消息:“明天要体检了!”体检?我一愣,小心翼翼地探听:“测些什么?”同桌不以为然地说:“身高、体重,这些都免不了呗。

”啊,我心里发虚,低头看看自己的“虎背熊腰”,想想矮矮的个儿,听着后排那两个瘦如麻杆、身材苗条的女生半真半假对自己的身段作着自我批评,真是欲哭无泪。

分析:这篇优秀作文,第一段是这样的:这个开头,把什么人、正在干什么、发生了什么、问些什么、想些什么等,都通过对话介绍出来了。

因而,给人真实的感觉。

 作文是用语言记录生活。

作文虽然要对生活进行加工和改造,但必须力求保持生活的原汁原味,尽量有生活气息。

用生活语言,就是要正确和准确地反映生活,生活是怎样的就写成怎样的,不要走样,不要变味。

如:《我喜欢童年的竹林》
一文中用了不少拟声词,仔细体味,你就会发现用得非常准确,如“哗哗”形容摇竹的声音;用“簌簌”形容雪花飘落的声音;用“咯咯”表示我们童年快乐时的笑声;用“沙沙沙”表示风吹竹林时的响声……作者把生活中确实如此的声音准确地搬进了文章之中,让人读后自然就觉得亲切感人。

用生活语言,还要特别注意人物语言,什么样的人物说什么样的话,老年人有老年人的语言结构和常用词汇,而老年人口中一般就不会有这样的词。

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要根据人物的身份、年龄、文化程度和性格特点等来写,尽量写出个性。

 潜在意识,也叫潜意识,指的是人的深层意识,它与浅意识和表层意识相对,它是人最质朴、最本质的心理活动。

之所以称“潜”,是因为它隐藏于思维的底层,不经意袒露出来。

人类生活是自然界中最为复杂的现象,有许多人,在许多场合想到的意思,往往不能说,不便说,或者不该说,不敢说,有时是为了礼貌,有时是为了工作需要,有时是为了自我保护,想到的而没有说出来的话就是潜意识。

每一个人都有潜在意识,而且要比浅意识活跃和丰富,但在作文时,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抑制,替代潜意识的往往是那些与心相违的浅意识,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当然就没有真情实感。

因此,要想作文有真情实感,最好大胆一些,充分展露自己的潜意识,心里是怎样想的,就怎样写。

如:《为自己喝彩》
晚上,我站在穿衣镜前细细地端详自己。

虽然我有张“苦大仇深”的脸,但我也拥有别人没有的优点,我上进、奋发、勇敢,知识填高了我,我有什么好自卑的呢?
分析:这几句话,一般人是不会公开对人说的,但作者把它写了出来。

心里想的就是这样,写
出来当然就有了真情实感。

己虽然没有经历过,但现实生活中必定会有,别人肯定经历过;二是要模拟相应生活情景,把自己置
于其中,仔细地想一想:假如我在那个时间、那个场所,遇到那样的事会怎么样呢?如果写的是一
位老年男子,那么,就不妨借助自己的外公或爷爷,从他们平时的表现中想一想:假如爷爷在遇到
这种事时会怎么对待?如果所写的是中年妇女,那不妨借助自己的母亲或邻居的大婶,根据母亲等
平时的性格特征和行为习惯,想一想:她会怎样处理这件事?模拟生活情景,转换人物角色,能使
虚构的文章多一点真情实感
怎样写出有情感的作文?
例题精讲
一、中考时,也许会遇到抽象式的命题,对于这一类命题,我们要以具体呈现抽象的方式来组织文本内容,这样就会使文章提高一个档次。

请看下面的文章。

【范文】
心中的风景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卷最美的风景。

它是那么的刻骨铭心,仿佛融入了血脉,渗入了呼吸,随着你的心脏一起搏动,每一次都给你
的灵魂以强有力的震撼。

这风景存在于我们心中,却又好像我们生活在风景里。

于是,这风景就成了我们人生的背景。

我们在风景中哭着,笑着,彷徨着,坚定着。

有时我们迷失在风景中,有时我们渴望冲破风景的桎梏。

这一切,仿佛是一场没有界线的旅行。

凡·高的心中有一束向日葵。

它们嚣张地艳丽着,仿佛随时都可以化成一团火,焚毁一切。

与此同时,你可曾注意到,那蜷缩着的叶片在孤寂而绝望地呻吟、抽泣。

整幅画像被某种强力压制着,变得扭曲。

这是凡·高心中最美的风景,也是他的人生背景。

他不顾一切地自我燃烧,想用火照亮自己的世界,他绝望地挣扎、呻吟、哭泣,最后在各方面压力的扭曲下自我毁灭。

一声枪响,一代艺术天才倒下。

这也许是他最后的杰作,死在鲜艳的花丛中。

海子的心中有一片海。

它是如此清澈、温和,甚至美好得不真实。

和煦的春风拂过,带来青草与花儿的芳香,春日的阳光像一位温柔的姑娘的怀抱,轻柔、舒适。

海子深深地沉醉了。

但是他忘记了,春花再美,只开一季;春阳虽柔,夏日必烈。

大海此时平静得像熟睡的婴儿,下一刻也许会波涛汹涌,狂风肆虐。

海子生活在幻境之中。

它越是美好,越容易破碎。

当他无法在现实中找到这种至善至美的境界之后,他只能躺在铁轨上,让呼啸而来的列车把他带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天堂。

村上春树的心中有一本爵士群英谱。

它是他心灵的响乐,鲜活而生动。

他在爵士中探求生与死的意义,寻找爱与恨的界线,构建一个只属于他自己的爵士乐园。

于是,他跟随《舞!舞!舞!》的节奏,穿过《挪威的森林》,进行一场《寻羊冒险记》,步入《东京奇谭集》,再去海边寻觅卡夫卡的踪迹。

莫奈心中有一轮模糊的日出。

暗蓝色的大海,压抑的气氛,模糊的光与影,连正在冉冉升起的太阳都显得沉重,难以捉摸。

他的《随风集》中人的幻影,亦幻亦真的背景,干枯的树大概也是由此衍生。

很难说生活在风景中是幸还是不幸。

但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这样一卷风景,它是不存在的幻象,却又时时刻刻把我们包围,冲击着我们的心灵。

在心中珍藏一卷风景,为自己的人生绘上背景。

你是如何理解风景两个字的?本文又是如何理解这两个字的?
【答案】:
不只停留在风景表面,更要深入风景本身找寻,在仔细思考了名人心中的独特风景之后,恍然大悟,其独特的思维角度使文章的寓意更加深刻,这是很难达到的。

抽象——具体——抽象的写法
如果运用得当,一定会使文章出类拔萃的。

二、想要情理升华,先要留下升华的空间,那么在选题的时候选一个高境界的主题,然后从小角度写起就好了。

【范文】
读你,大地之子
窗外的秋反常地被绵绵的细雨浸透了,今日明媚的阳光却让人觉得如此难得。

我知道,这不是上天肆意地抽签,而是它在眷顾茅屋下祈求阳光的大地之子——农民。

因为丰收的稻谷离不开阳光,辛劳的农民离不开稻谷,飞翔的我们离不开农民。

作为农民的儿子,你说教我如何读懂你?
我想起你那古铜色的皮肤,那是土地的颜色。

十多种元素的杂烩,百来种矿物的交融,千万道色光的编织,构成的这雄浑的泥土色。

这曾经代表着一个民族从野蛮走向文明,这也曾经诉说着一个农民辛酸的日子。

这是勤劳者为勤劳而涂上的重色,这是阳光一层层扒开的颜色。

从前,我对这是多么的熟悉,连这种颜色的味道都似乎能够闻到:汗水的味道,米饭的味道。

我想起你那卑微的姿势和那被禾苗刺痛的腰。

谁也不愿意如此受累,但你愿意。

因为只有受累,你才能让我享福;因为只有弯下你的腰,才能托起我的脊梁。

正是这千千万万个你,才有了今天千千万万个我,也才有了一个坚强的民族,也才有了一个能直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的国家。

你用你的腰构筑了我们尊敬的圣洁。

然而,曾经的我不明白这个朴实的道理。

我以为只有没出息的人才会和你一样,我以为没有人看得起你,包括你自己,我以为……我有很多个以为,让我将荣耀误认为是耻辱。

而如今,我知道错了,我想见见你米釉的肤色,摸摸你伤痕累累的腰,却也是如此的难得。

每每遇到雨天,每每雨后天晴,一幅幅烈日耕耘、雨中抢种的画面便出现在我的心中。

你说,教我如何不想你?
大地之子或许是你最贴切的别名,拥有大地的无言,拥有大地的深沉,拥有大地的颜色,拥有大地的谦卑,拥有大地的气息,和一颗热爱大地的心,一双装点大地的手,一副支撑大地的腰。

现在已近傍晚,你就要拎着篓子耙子去收谷了,每一步似乎都走得如此清晰,稳健,匆忙,厚重……每一步又是如此的迷糊,永远走着,永远走不完,以至走到我的梦里,成为潜意识里蹦出来的第一直觉。

如此,我真的读懂了你,大地之子,我的父亲。

本文赋予农民一个什么高境界的称呼?
【答案】:
本文就是先把主题提高到一个很高的境界——大地之子,接着又很自然地回转到农民,对农民发自内心地赞美和尊敬,感染着每一位读者,不是以那种口号式的呐喊而是真真切切的来描写内心的真实感受。

心灵的交流更容易达到共鸣,要想文章不空洞乏味,就要写自己的亲身体会。

三、情理往往是触摸不到的,可以借用媒介来表现它们。

请看范文。

【范文】
动力来自思想的蒹葭
在灰蒙蒙的天幕下,一杆风中的芦苇,摇曳于莽莽苍苍的水面,像一支羽毛笔,划动在洁白的稿纸上。

水面上荡起的涟漪,就是这脆弱的芦苇写下的最清新的文字,也是我生命力量的最美源泉。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那一片芦苇不只是提供了背景,也摇曳着情思,一片起伏的芦苇,其实就是心潮的激荡。

青青的叶片是那样柔滑,可以随着手掌的安抚,但却不会改变原来的形状。

一根小小的芦苇,竟然承担起了世界所能给予它的所有的负荷。

由此,人生便有了生命的动力与激情。

人是“会思想的芦苇”,哲人帕斯卡尔曾这样妙喻。

芦苇是韧性的,哲人才以之相比人生。

人的生命若也像一根芦苇,那就虽柔而韧。

如此,生命还有一种反弹,正是凭着这种反弹才得以拔节向上。

但岁岁年年,都有一根芦花飘过。

飘着飘着,芦苇就在水面上飘出了美丽得让人心痛的涟漪,一圈又一圈,层层打开的如莲花一样的心事,能让我们积蓄起喷涌的生命之泉。

沉甸甸的苇絮,被现实捉弄着,摇晃着,摧残着,像风雨中深一脚,浅一脚艰难跋涉的旅人,又像雷电击中,左歪右斜,凄凄惨惨,哀鸣着找不着家的雏燕。

那些飘飘然,沉甸甸的芦花,乍看去是一团蓬松,疏懒得很,却又并非懒散,只能说是困倦吧。

仿佛一场酣睡醒来,生命已到了另一个飘飞的季节。

命运的跌宕就这样通过那一管纤细的苇秆与一团蓬松的芦花,被感知与激励着。

不过生命并未远离,仍是此时此地还在守候那个老地方,可堪寄托的只有希冀。

点点飞花,漫空而去,抵达的会是一片遥远吗?然而,这时节的天空多么高远,大片大片的湛蓝,让人的视线无法含及,而朵朵白云,又仿佛在梦幻里飘游。

对于无法抵达的彼岸来说,这一叶芦苇成了最美丽的背景,最温暖的力量。

朋友,在心灵深处培养一枝思想的芦苇吧,你会时时感受到生活的诗意,时时感受到人生的精彩,时时感受到生命的动力。

为了触摸思想的蒹葭这一看不到的事物,作者借用了哪一媒介?
【答案】:
思想的蒹葭我们触摸不到,作者就借用芦苇这个媒介来做支撑。

其内涵的彰显是通过它来彰显的。

文中对芦苇这一具象事物的描写充满着诗意,这种独有的意境更加展现出我们思想的唯美,深邃,更引导着我们去探求思想的真谛所在。

四、如何使自己的文章深刻隽永,那就要使文章发出哲理的光芒。

【范文】

人生一世,草木一春。

我们在这路上行走,无法停顿。

穿梭过无数的迷障险阻;亦看遍沿途的动人风景。

浩瀚的岁月长河里,埋没过多少的壮美情怀,几许的缱绻往事?不能计数。

我们不过一粒尘沙,在大浪淘去后,归于沉寂,归于那海的彼岸。

顿悟—— 生命是一曲离歌,成长是不断割舍的过程。

不论你眷恋多深,那些美好的昨日时光,深爱的人或事,总会在不经意间流失。

来时的路径,早已是寻觅不得。

也只能去学会放下,学会一顿足一咬牙的舍弃。

在毅然决然的了断中,顿悟时境的迁徙,和人事变化。

从此后明白,眷恋愈深,割舍愈难。

人的一生中,可以真正拥有保留下来的东西,实在太少太少。

这一路行来,不若就少些喜爱,少些获取吧。

背上的行囊轻了,心灵的视野才可以更加辽阔自由。

感悟—— 生命是一曲悲歌。

冉冉升起之日,已难逃曲终人散时的结局。

可是我们依然要经历所
有的过程,无法避免。

只是在点滴的瞬间,在花开花谢的刹那;会感动于天地间,每一个微小的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