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考试常识积累之“赤潮的形成、危害与防治”

合集下载

赤潮的发生情况与危害

赤潮的发生情况与危害

赤潮的监测与预测
监测方法
为了及时发现和预防赤潮的发生,海洋环境监测机构会采取 多种监测方法,如定期采样、遥感监测、自动监测等。这些 方法能够及时发现赤潮生物的繁殖情况,为预防和应对赤潮 提供科学依据。
预测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预测技术被应用于赤潮发 生时间的预测。这些预测模型基于数值模拟、统计模型等多 种方法,综合考虑了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能够较为 准确地预测赤潮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自然因素
赤潮发生与自然因素有关,如海域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季节变化等。例如 ,海域处于低流速、低光照、高盐度的环境,有利于赤潮生物的繁殖;而在高 温、高湿、低盐度等极端环境则不利于赤潮生物的生长。
人为因素
人类活动也是引发赤潮的重要原因之一。过度的捕捞、排放生活和工业废水等 行为导致海域中的生态平衡被破坏,使得赤潮生物得以大量繁殖。
科学研究
开展赤潮形成机制、预测模型和防 治技术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提高对 赤潮的认识和控制能力。
治理方法
物理治理
通过人工打捞、粘附去除等方法 直接清除赤潮生物,减轻其对水
生态环境的危害。
化学治理
使用化学药物杀灭赤潮生物,但 需注意防止药物对其他生物产生
不良影响。
生态治理
通过引入滤食性生物、竞争性生 物等控制赤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影响旅游业发展
赤潮的发生会导致海水水质下降 ,影响旅游业的发展。
03
CATALOGUE
赤潮的防治
预防措施
监测与预警
建立赤潮监测网络,及时发现和 预测赤潮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规 模,为相关部门和公众提供预警
信息。
生态保护
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减少污染源, 防止海域富营养化,改善水生态环 境,从根本上预防赤潮的发生。

赤潮的危害与防治

赤潮的危害与防治

赤潮的危害与防治浅谈赤潮的成因、危害及防治王树友赤潮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海洋中某些微小的海洋浮游生物在短时间内暴发性繁殖或高密度聚集,引起海水颜色变化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

赤潮是一种严重的海洋灾害,发生时常使海水变为红色或褐色,不仅污染环境,而且对海洋养殖业构成极大威胁。

近几年来,由于气候条件及环境污染等因素,在我国的部分海域中都出现了大面积的“赤潮”,而且发生的范围、面积及频率都在不断扩大和提高。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赤潮的频繁发生?它对海洋环境和海洋养殖业到底有哪些危害?怎样预防和治理赤潮灾害?笔者就这些问题作一粗浅的分析和回答。

1.赤潮发生的主要原因1.1 气候原因春夏温暖季节,水温较高,海流缓慢,利于赤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导致赤潮的发生,如气候异常是厦门海域赤潮发生的主要原因。

1.2 生物原因引起赤潮的生物主要是甲藻、硅藻,也包括一些原生动物、细菌等。

这些生物的暴发性繁殖或大量聚集产生赤潮。

在适宜的环境和气候条件下,赤潮生物以几何级数繁殖,在2d~3d内即可形成大规模赤潮。

从1986年至今,厦门海域已发生十几次赤潮,除了1987年5月11日~25日在厦门西海域发生的短角弯角藻赤潮,由“厦门赤潮调查研究”协调组预报并自始至终跟踪监视、监测外,其余十几次赤潮都是待赤潮发生并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才被发现。

1.3 化学原因赤潮的发生与海域的富营养化密切相关,海水中的营养盐(主要是N、P)以及一些微量元素的存在,直接影响赤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代谢,这些化学因素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

厦门海域属轻度富营养化海域,海水中无机氮和无机磷年平均比值约为45︰1(原子比),由于大多数浮游植物生长繁殖过程中基本是以16︰1的恒定比值自海水吸收无机氮和无机磷,因此,对于厦门海域来说,无机氮比较丰富,而无机磷相对较贫乏,无机磷成为厦门海域浮游植物繁殖的限制因子。

理论上讲只要控制无机磷的排海量就可减少海域赤潮的发生,但由于厦门海域底泥中含有较丰富的有机磷和无机磷,在适宜的理化条件下,有机磷可转化为无机磷并溶入海水中,以满足浮游生物繁殖的需要。

赤潮水华防治措施

赤潮水华防治措施

赤潮水华防治措施背景介绍赤潮,又称赤潮水华,是一种由海洋中某些有害藻类大量繁殖形成的现象。

这些藻类会释放出有害的毒素,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产生重大影响。

赤潮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因此,制定和实施有效的赤潮水华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赤潮水华的影响赤潮水华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赤潮会削弱光合作用,降低水中的氧气含量,导致其他海洋生物大量死亡。

其次,赤潮水华释放出的毒素会杀死海洋中的鱼类和其他生物,破坏海洋生态平衡。

此外,赤潮还会对渔业、旅游业等人类活动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赤潮水华防治措施为了解决赤潮水华问题,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赤潮水华防治措施。

1. 水质管理水质管理是减少赤潮水华的关键措施之一。

通过加强水质监测,及时发现和控制污染源的排放,可以减少赤潮水华的发生。

此外,加强污水处理工艺、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等也是水质管理的重要方向。

2. 生物控制生物控制是通过引入或增加一些天敌物种来控制赤潮水华的繁殖。

例如,引入捕食性的动物来减少藻类的数量,或者使用特殊的微生物来控制有害藻类的生长。

这种方法在一些地区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3. 物理防治物理防治是通过物理手段来减少赤潮水华的发生。

例如,在赤潮发生的水域设置屏障,阻止有害藻类的扩散。

另外,也可以利用超声波、高温等方法来杀死有害藻类。

4.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通过投放化学物质来抑制赤潮水华的发生。

例如,投放一些抗生素或杀藻剂来控制有害藻类的繁殖。

然而,化学防治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谨慎使用。

5. 水域管理水域管理是通过严格的监管和管理来控制赤潮水华的发生。

例如,对水域进行划定和管理,设立禁渔区和保护区,限制渔业和其他人类活动的发展。

此外,加强对水域的巡查和执法也是水域管理的重要环节。

结论赤潮水华是一个复杂的环境问题,解决赤潮水华的关键在于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

水质管理、生物控制、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水域管理等都是有效的手段。

海水赤潮的危害及防治对策2900字

海水赤潮的危害及防治对策2900字

海水赤潮的危害及防治对策2900字摘要:近几十年来,我国沿海赤潮灾害日益严重,严重危害着海洋渔业、近岸旅游业以及海洋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给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赤潮生物的防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本文对赤潮的危害及防治对策进行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赤潮生物;生态环境;危害;防治对策赤潮是海洋中某一种或多种海洋浮游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增殖或聚集而引起的一种能使局部水体改变颜色的有害生态异常现象。

据分析,引起有害赤潮发生的主要种类有60余种,其中甲藻类、硅藻类、蓝藻为优势种。

赤潮在风和日丽,温度较高(多为20~25℃)的春夏温暖季节频发,多发生在近岸、河口、内海、外海或有上升流的水域,尤其是暖流内湾水域。

随着陆源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和海域污染物的增加,我国赤潮呈现出发生次数增多,波及范围扩大,持续时间延长,造成危害加剧的态势,给海洋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及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威胁,成为我国政府和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因此,对赤潮灾害进行积极的防治十分重要。

1 赤潮的危害1 1 赤潮对海洋生态平衡的破坏赤潮生物种(包括营养体或包囊)本身就存在于海洋生态海域中的某一特定的区域内,它们小到几微米,大到几毫米。

当水体中的各种理化条件基本适宜某种赤潮藻类生长繁殖时,它们就会迅速增殖,从而形成赤潮。

在赤潮产生初期,由于环境、空间相对适宜,营养元素也很丰富,它们就会大量增殖,在此过程中,赤潮生物经光合作用产生养分供其自身利用,也会大量吸收水中的二氧化碳,使水体二氧化碳平衡遭到破坏,水中pH也逐渐升高。

随着赤潮生物不断生长繁殖,大量的赤潮藻漂浮在海面,严重降低水体透明度,使海洋植物无法正常生长,严重危害了海洋动植物的生存,使海洋中正常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1 2 赤潮对海洋渔业资源的破坏随着赤潮的不断发展,有毒赤潮生物体内存在或通过代谢产生毒素,危害鱼虾的正常生长,毒害海洋生物。

在消亡阶段,伴随着细菌分解作用会产生氨、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危害鱼、虾、贝的健康。

赤潮生物的分类及其危害和预防

赤潮生物的分类及其危害和预防

水产养殖赤潮是海水中某一种或多种海洋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暴发性繁殖或高度聚集,因而引起的一种能使局部水体改变颜色的生态异常现象,并有可能造成海洋生物的死亡,这就是人们所熟知的赤潮现象。

赤潮破坏了海洋生态系统,直接或间接地危害了海洋环境、海洋生物和人类健康,已对海洋渔业、海水养殖业、滨海旅游和休闲业构成严重威胁,为世界三大近海污染问题之一。

近年来,我国沿海有害赤潮发生呈明显上升趋势,暴发频率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新赤潮藻种不断出现,赤潮对沿海经济的危害程度日益增加,每年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亿元,赤潮已成为一种严重的全球性海洋灾害。

一、赤潮的形成赤潮是一种复杂的生态异常现象,发生的原因也比较多,关于赤潮发生的机理虽然至今尚无明确的定论,但一般认为,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和首要条件,气候和海水的理化因子的变化也是赤潮发生的重要条件。

二、赤潮生物的分类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已报道的赤潮生物有300多种,分别隶属于细菌门、蓝藻门、绿藻门、裸藻门、金藻门、黄藻门、硅藻门、甲藻门、隐藻门和原生动物门10个门类,除了原生动物红色中缢虫外,其他的赤潮生物都属于浮游藻类,其中已经确定的有毒赤潮生物83种。

我国沿海海域的赤潮生物约150多种,其中30种在我国海域形成过有害赤潮。

福建沿海潜在的赤潮生物有121种,其中硅藻82种,甲藻31种,其他藻种包括蓝藻、定鞭藻、隐藻、裸藻等8种。

发生频率最高的有月光藻、中肋骨条藻、裸甲藻、赤藻异湾藻和一些束毛藻属种类。

(一)硅藻门:硅藻类是一群单细胞植物,种类繁多,细胞壁由二氧化硅和果胶质构成,形成坚硬的外壳,活体细胞具有色素体和细胞核,细胞壁由上、下两瓣硅质壳套组成,壳面上具有辐射排列或左右对称排列的花纹。

硅藻类赤潮生物重要属有骨条藻属(如中肋骨条藻)、角刺藻属(如大西洋角刺藻、丹麦角刺藻、双突角刺藻)、根管藻属(如翼根管藻、刚毛根管藻)、弯角藻属、双尾藻属、星杆藻属、盒形藻属、几内亚藻属等。

赤潮成因、危害和防治总结

赤潮成因、危害和防治总结

赤潮成因、危害和防治总结一、赤潮成因1、人为原因:化学原因。

营养性污染物来源: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沿岸农业生产超量使用化肥、农药等积累于土壤中,随江河排泄于海洋或湖泊;陆地水体周围牧业活动;沿海地区人口的增多,现代化工发展,工业废水,生活垃圾和污水(日常生活淘米、洗菜、洗衣、洗澡、排泄物冲洗的生活污水也含有较多的氮和磷。

特别是含磷洗涤剂的使用,使生活污水含磷量很高。

)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海洋,导致近海、港湾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

近海过度海水养殖向水域投放饵料,导致海湾、浅海区营养物质增多。

水体富营养化水体中含有较多的有利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氮和磷海运业的发展导致外来有害赤潮种类的引入2、自然原因:(1)地形:海湾、浅海海域相对封闭,水体交换能力弱,自净能力差;形状或轮廓,如渤海湾C形海湾,喇叭形海湾。

海温和盐度。

(2)气候水文气象:干旱少雨,光照足;风力小;海流缓慢;春夏温暖季节水温较高,加速生物新陈代谢,利于赤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气候异常:如温室效应(3)生物原因:引起赤潮的藻类生物的暴发性繁殖或大量聚集产生赤潮。

二、危害1、赤潮的发生,破坏了海洋的正常生态结构,破坏了海洋中的正常生产过程,从而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

2、赤潮对海洋渔业(养殖业、捕捞业)和水产资源的破坏(1)赤潮生物吸收阳关,遮蔽海面,水体中植物光合作用受阻而死亡。

(2)有些赤潮生物会分泌出粘液,粘在鱼、虾、贝等生物的鳃上,妨碍呼吸,导致窒息死亡。

(3)大量赤潮生物死亡后,在尸骸的分解过程中要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造成缺氧环境,引起虾、贝类的大量死亡。

(4)有些赤潮生物的体内或代谢产物中含有生物毒素,能直接毒死鱼、虾、贝类等生物。

3、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当鱼、贝类处于有毒赤潮区域内,可能随食物链转移引起人类中毒或死亡。

三、防治:预防方法:做好预测预报工作;加强环境保护,控制工业及城镇居民生活污水的排放,严防污染及富营养化;农业生产限制使用化肥、农药;禁止生产洗涤剂企业生产含磷洗涤剂;改善水质和底质生态环境,含氮和磷的污水中种植芦苇、蒲草等;选择对水质有净化作用的养殖品质进行混养、轮养、立体种植;在发生赤潮时,不引水排灌;育苗最好用沙滤池过滤的水或沉淀池沉淀后的水;控制有毒外来赤潮物种侵入。

赤潮的危害、成因及防治

赤潮的危害、成因及防治
的 阈值 。对 于 赤 潮 的 危 害 , 的 根 据 现 场 海 洋 生 物 的 死 有
个 赤 潮 新 种 P et i p c [ , 藻 分 泌 的 毒 素 毒 性 极 强 , i ea se a fs r i id 该 对 所有 测试 过 的鱼 类 、 类均 有 致 死作 用 , 素 浓 缩 后 的 提 贝 毒 取物 2 3 s即 叮使 鱼 垂 死 .rn以 内可 致 鱼 死 亡 。 k娄 直 3i a 接接 触 谖 藻 培 养 渣 或 从 空 气 中 吸 人 毒 素 后便 会 出 现 申毒 症 状 , 脚 刺 痛觫 木 睛 灼 热 、 力 模 糊 、 手 眼 视 胃痉 挛 、 心 呕 吐 、 恶 皮肤 溃 疡 重 的 会短 暂 失 忆 思 考 和 推 理能 力受 损 严
() 2 分泌 柑 液及 有害 物质 : 类 分 泌 的 粘 渡 吸 附在 海 洋 藻
情 况 或 引 发 的藻 种 进 行 封 断 . 的根 据 藻 种 组 成 进 行 危 害 有 厦 毒 性 判 断 , 两 种 方 法各 有其 局 限 性 , 为 生物 的致 死 原 这 因
因是 多 样 的 、 对 赤 潮藻 娄毒 性 类 型 的 了解 也 不垒 面 , 』们 另 外 , 种 藻 的不 同 藻 株 或 同 一 株 藻 在 不 同状 态 、 『 同 不 司时 间
维普资讯
20 02年第 2期
山 东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总第 9 0期
赤 潮 的危 害 、 因及 防治 成
全 先 庆 曹善 东
( 沂师范 学院 生物 系 临
山东 l 临沂 260 7 0 5)
摘要 : 近年来 . 走面杠 、 高频度 、 多种娄、 快节奏的赤潮宜害 引起 世卓范 匾内的厂迁 关注. 强对赤湖 发生机 制厦危 害的 加

赤潮发生机制研究及其遏制对策

赤潮发生机制研究及其遏制对策

赤潮发生机制研究及其遏制对策近年来,全球范围内赤潮现象日益频繁,给海洋生态系统、水产养殖业和人类健康带来巨大的危害。

赤潮是一种海洋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引起的有毒化学物质释放现象。

目前,赤潮发生机制研究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大热点,对于赤潮的遏制对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赤潮的发生机制赤潮是一种复杂的生态系统现象,其发生机制涉及到海洋化学、生物学、气象学等多个方面。

水温、光照、营养盐浓度、水流、海洋环境污染等因素都会对赤潮产生影响。

此外,人类活动也是赤潮高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赤潮指的是一类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形成的现象。

这些生物在生命周期中会产生生物毒素,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水生生物生态系统。

例如,赤潮鱼类中毒可以引起疾病和死亡。

另外,赤潮还会破坏海洋生态平衡,影响水产养殖业产量,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二、赤潮遏制对策1.加强预警由于赤潮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因此预警工作极为重要。

国际上已经建立了一套从监测到预警的严密体系,包括运用卫星遥感技术和流经沿岸海域的海浪传感器监控、利用数学建模预测等。

这些措施均可为赤潮预警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2.减少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人类活动是造成赤潮高发的主要因素之一。

海洋环境污染和过度捕捞都会导致水质恶化和生境破坏,从而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供各种浮游动植物繁殖,从而引起赤潮。

因此,减少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是必要的,需建立一套完善的海洋环境保护与监测机制。

3.进行生态补偿生态补偿是遏制赤潮发生的另一种可行的途径。

国际上一些地区采取了野生海产品放流、生态保护区建设等措施,从而恢复沿海生态系统,增加浮游动植物的天敌,防止赤潮高发。

4.建立应急响应机制赤潮爆发时,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应急措施进行遏制。

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应急响应机制,包括组建赤潮应急响应管理团队、制定应急预案、对赤潮区域进行隔离、提供医学服务等等,以减少赤潮对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

三、总结赤潮的高频发生给人类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彻底打赢赤潮防控的战役,需要我们加强赤潮的发生机制研究,拓展治理手段,形成紧密协作机制。

有害赤潮的形成机制、危害效应与防治对策

有害赤潮的形成机制、危害效应与防治对策
( S c i e n t i f i c Co mmi t t e e o n O c e a n i c R e s e a r c h ,S C OR) 联 合 发起并 组 织实 施 了一 项 新 的 国 际性 研 究项 目“ 全 球 有 害
近几 十年来 , 人 们 开始 逐 渐 重 视 微 藻 数 量 增 加 所 带 来 的危 害效应 。短 期 内微 藻 数量 的 增 加被 称 作 藻 华 ( a l — g a l b l o o m) , 而能 够 造 成 危 害 效 应 的藻 华 现 象 被 称 作 有
维普资讯
Re v i e w Ar t i c l e
C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Na t u r e Vo 1 . 2 9 No . 2
有 害 赤 潮 的形 成 机 制 、 危 害效 应 与 防治 对 策
害藻 华 ( h a r mf u l a l g a l b l o o m,HAB) 。能够 形 成 有 害 藻
华 的微 藻可 以 大 致 分 成 两 类 。一 类 是 能 够 产 生 毒 素 的 微藻 , 它们 所产 生 的毒 素 会 污 染 水 产 品 、 使鱼类死亡 , 或 对人 有毒 , 这 些 微 藻 藻 华 在 密 度 较 低 时 就 会 造成 危 害 ; 另一 类是 能 够达 到 较 高密 度 的 微 藻 , 高 密 度 微 藻 会 改 变 水 体 的物 理 、 化 学 特征 , 尤 其 是 在 藻 华 消退 时 , 藻 细 胞 的 腐败 会 降低 水体 中的溶 解 氧 水 平 , 对 海 水 中 的 其 他 生 物 造成 危 害[ 2 l 。当然 , 也有 微藻既能产生毒 素 , 又 能 达 到 较高 的密 度 。

赤潮的危害、成因和防治研究进展

赤潮的危害、成因和防治研究进展
3赤潮的防治
赤潮作为一种突发性强、致灾面积广的全球性海 洋生态灾害,其发生机制、监测预防、治理技术等一直 是世界各国研究的重点。由于赤潮的发生机制尚未清 楚,治理赤潮灾害主要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 策略。目前治理技术大都处于理论或实验室阶段,且 每种方法都有其自身局限性。 3. 1赤潮治理技术赤潮治理技术包括物理法、化学 法、生物法[12泊$
清液) $ "
生物学教学2021年(第46卷)第7期
-67 -
有毒有害物质,危害水体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健康。 可见,赤潮的发生会打破海洋生态系统在生物与
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保持着的一种相互依存、相处制 约的动态平衡,严重影响海洋水体中正常的物质循环 和能量流动[2: $
1.2赤潮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赤潮灾害不仅打破海 洋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对人类的健康和经济活动造成 巨大的影响。 1.2. 1 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 安全一些有毒赤潮生物分泌的毒素尽管不会直接导 致海洋动物死亡,但是这些赤潮生物被海洋动物摄取 后,经食物链的传递,最终进入人体,进而对人类的健 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胁。这类毒素通常称为“贝毒”。 迄今为止,从赤潮生物中已分离出200多种毒素,包括 麻痹性贝类毒素、腹泻性贝类毒素、记忆缺失性贝毒、 神经性贝类毒素以及西加鱼毒素等[z $随着人们对 赤潮毒素的日益关注,近年来不断有新的毒素被发现, 如米氏凯伦藻等能够产生具有溶血活性或细胞毒性的 物质,接触后会损伤鱼鳃组织[5+ $
属于细胞质遗传
8放线菌的遗传物质由抱子传递给后代来自传递过程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D.用同一棵桃树上所结桃子的桃核繁殖,后代所
结桃子口味相同,是进行了无性生殖
解析:放线菌的遗传物质通过抱子丝的不均等缢

赤潮

赤潮

赤潮成因、危害以及防治综述姓名王美雪专业水产养殖授课教师安鑫龙2015年10月28日1 引言赤潮是海水中某些微小的微型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增殖或聚集在一起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

因为一般称藻类大量繁殖的现象为藻华,所以赤潮也被称作有害藻华(HAB)。

赤潮是一种自然生态现象,也是一种人为因素引起的有害生态现象。

赤潮一般可分为有毒赤潮与无毒赤潮两类。

有毒赤潮是指赤潮生物体内含有某种毒素或能分泌出毒素的生物为主形成的赤潮。

有毒赤潮一旦形成,可对赤潮区的生态系统、海洋渔业、海洋环境以及人体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毒害。

无毒赤潮是指赤潮生物体内不含毒素,又不分泌毒素的生物为主形成的赤潮。

无毒赤潮对海洋生态、海洋环境、海洋渔业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但基本不产生毒害作用[1-2]。

2 赤潮的成因富营养化和赤潮是海洋出现的生态异常现象,它多发生于有机污染严重、水交换不良的内海和港湾或排污河口近岸水域。

由于其发生和发展对海洋生态平衡、水资源危害很大,因此引起了海洋环境界的关注,并在这方面进行了广泛研究。

渤海湾为一半封闭性内海,是许多经济类鱼虾产卵和索饵场,在渤海渔业上占有重要位置。

但是随着海水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养殖动物的排泄、残饵的腐化分解及水流状况的不佳,导致了养殖水体中营养盐的不断积累,严重威胁到近海的生态环境,负面影响日益严重[3-5],使渤海近海海域出现了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现象,营养盐存在的主要形式是氨氮、硝氮和活性磷,其中氨氮在动物养殖水体中含量较高,而硝氮是水体中无机氮的主要存在形式,且极易被藻类和植物利用,水体中硝氮含量较高时,很容易促使藻类大量繁殖,造成水域污染,在水体生态系统中磷含量高时,固氮微生物会大量繁殖,使水体中的氮含量上升。

富营养化会导致细菌分解有机物的同时消耗大量的溶解氧,分解所产生的营养盐加上输入的营养盐很容易就会引发赤潮。

赤潮是海洋中某些微小的浮游生物在一定条件下爆发性增值而引起海水变色的一种有害的生态异常现象[6]。

赤潮相关现状分析及防治方法整理

赤潮相关现状分析及防治方法整理

一、研究背景:赤潮的定义: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短时间内突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发的一种生态异常,并造成危害的现象。

现状:有害赤潮肆虐于我国和世界各国沿海,是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海洋环境问题和生态灾害。

自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有记录的赤潮有300多次,发生次数以每10年增加3倍的速度上升,2000年以来赤潮事件每年都达到了几十次;赤潮发生规模也呈急剧扩大的趋势,1998 年至今,每年都发生了面积超过1 000平方米的特大赤潮,其中有几年赤潮面积甚至达到上万平方公里,前后持续时间将近一个月,世界罕见;与此同时,有毒、有害的赤潮原因种也在不断增加,甲藻等有害种类已成为我国赤潮的主要原因种。

这些趋势充分表明了我国赤潮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

从图中可以看出,2000~2009年我国近海共发生赤潮灾害792起,平均每年发生 79.20 起,而其中又以2003~2007年间赤潮发生的次数最高;而从2000~2003年,我国赤潮灾害发生次数呈上升趋势,2003年达到最高,为119次。

2004~2009年赤潮发生次数有逐步下降,但仍远远高于2000年的次数。

在时间上,又对2000~2009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记录的117起大型赤潮灾害事件进行统计分析(见图 2 ),发现我国近海赤潮灾害多发生在5月、6月和8月,3个月共记录赤潮事件91起,占赤潮灾害发生总数的77.78%。

从图上可以看出5月的赤潮发生的次数最多。

6月份为34起,8月份15起。

从空间角度看,我国四大海域均有赤潮灾害发生(见图 3)。

在 2000~2009年内的任何一年,我国东海发生赤潮的次数远远多于其他3个海域,南海次之,渤海第三,黄海最少。

2000~2003年,我国东海发生赤潮的次数逐年递增,在2003年之后的两年赤潮发生数有所下降,且基本稳定;2006年和2007年赤潮发生数又有所增加;2007年后才呈现下降趋势。

赤潮相关现状分析及防治方法整理

赤潮相关现状分析及防治方法整理

赤潮相关现状分析及防治方法整理赤潮是指海洋中浮游植物、有害藻类过度繁殖,并且产生毒素,对海洋生态系统和渔业资源造成严重危害的现象。

赤潮的发生与海洋环境的恶化、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密切相关。

本文将就赤潮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防治赤潮的方法。

一、赤潮的现状分析1. 赤潮的影响范围扩大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赤潮事件逐渐增多,并且影响范围扩大。

许多沿海国家和地区都面临赤潮的严重威胁。

赤潮不仅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破坏,还会对渔业资源、旅游业和健康安全等方面带来巨大风险。

2. 赤潮事件频发赤潮事件的频发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赤潮事件的发生频率明显增加。

许多地区每年都会发生赤潮,给当地的经济和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3. 赤潮对生态系统的破坏赤潮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非常严重。

赤潮会导致海洋中的氧气减少,造成海洋生物大量死亡。

赤潮所释放的毒素会导致鱼类中毒、海洋哺乳动物和海鸟死亡。

这对于整个生态系统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威胁。

二、赤潮的防治方法1. 加强监测与预警加强对赤潮的监测是防治赤潮的重要一环。

通过建立赤潮监测网络,实时监测海洋中的浮游植物和有害藻类的演变趋势,及时预警赤潮事件的发生。

这样可以帮助相关部门及时采取措施,减少赤潮对生态系统的危害程度。

2. 控制污染源赤潮的发生与环境污染密切相关。

控制污染源,减少废水、垃圾等污染物的排放,是减少赤潮发生的重要手段。

加强污水处理、提高水质监测和治理水域的水环境,可以有效减少赤潮事件的发生。

3. 促进生态平衡恢复赤潮的发生部分原因是由于海洋生态系统失去平衡。

通过建立海洋保护区、加大海洋生态修复力度,促进生态平衡的恢复,可以减少赤潮的发生。

4. 科学可持续开发海洋资源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对于减少赤潮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管理和利用海洋资源,推动渔业可持续发展,可以减少超过捕捞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从而减少赤潮的发生。

5. 加强国际合作赤潮是一个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来解决。

长江口海域赤潮成因及其防治对策

长江口海域赤潮成因及其防治对策

时间
赤潮生物 种类
6 8 $7%-5(’$% 红海束毛藻 6 8 -39$73(-’.
共计 (种)
8
3
为 / 种, 而 /7 世纪头 8 年则增至 9 种, 明显多于往年, 且赤潮生物原因种发生了明显变化, 新的种类及有毒 生物种类在增加 (表 7) 。/4 世纪 041 :4 年代以夜光藻 ( !"#$%&’#( )#%*$%&&(*) ) 和中肋骨条藻 ( +,-&-$"*-.( #")$(/ 等硅藻类赤潮为主的趋势正在下降, 发展, 具齿 原甲藻、 亚历山大藻 ( 0&-1(*23%’. ); . ) 等甲藻赤潮发 生频率有所上升。 /44/ 年首次在长江口邻近海域发生 红色中缢虫( 4-)"2%*%’. 3’53’. ) 、亚历山大藻赤潮。 ( 5) 赤潮危害程度加大, 有毒赤潮由南向北发展。/44/ 年在长江口邻近海域— — —岱山海域首次发生有毒的
亚历山大藻赤潮后 (距岱山沿海养殖区仅 7 %<$-) , 检 测贻贝体内赤潮毒素 =’= 含量高达 3. 30 !> * ?, 已超 过海洋生物 =’= 质量标准 ( 5. 44 !> * ?) 。 此外, 从 /44/ 年上海市水产品市场及周边省市海产品种类赤潮贝 毒调查表明, 部分敏感种类和敏感区域赤潮毒素污染 问题已开始威胁到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海产品的食 用安全。
收稿日期: 修回日期: "##" A (# A #+; "##/ A #$ A (#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B8$#+,#, 和 ; 国家海洋局青年海洋科学基金 ("##"(#+) 资 "##"B8$("$#’) 助项目。 作者简介: 叶属峰 ((+,( A ) , 男, 博士, 高级工程师, 主要从 事海洋赤潮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 7 A ;CDE: F=G’ H ID> 2 =DJC 2 KL;

赤潮的产生原因及危害

赤潮的产生原因及危害

赤潮的产生原因及危害赤潮原是渔业方面的用语,并没有严格的定义,它是一种自然现象,但是近年,现代化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一些城市和工业废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海水中,导致水质富营养化,再加上沿海开发程度的增高和海水养殖业的扩大,也带来了海洋生态环境和养殖业自身污染问题引发赤潮,所以说赤潮更多的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赤潮的产生原因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危害生态现象。

赤潮是一统称,发生的原因、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水体所呈现的颜色也不尽相同,有红颜色或砖红颜色、绿色、黄色、棕色等,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华”。

红色赤潮大量赤潮生物集聚于鱼类的鳃部,使鱼类因缺氧而窒息死亡;而赤潮生物死亡后,藻体在分解过程中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也会导致鱼类及其它海洋生物因缺氧死亡,这些海洋生物的尸体在腐烂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有害气体和毒素,这种无限循环的死亡过程会严重污染海洋环境,使海洋的正常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

赤潮发生后,除海水变色外,同时海水的pH值也会升高,粘稠度增加,非赤潮藻类的浮游生物会死亡、衰减;赤潮藻也因爆发性增殖、过度聚集而大量死亡。

受研究水平所限,国际上还没有公认的统一标准,一般采用日本学者安达六朗根据日本各地发生的140余起赤潮调查结果统计而于1973年提出的“不同生物体长的赤潮生物密度”法作为赤潮的生物学判据。

仅2000年我国海域共记录到赤潮28起,比1999年增加了13起,累计面积1万多平方公里。

其中,东海发现11起,累计面积达7800多平方公里;渤海发现7起,累计面积近2000平方公里,黄海发现4起,累计面积800多平方公里;南海发现6起,但累计面积不到50平方公里。

目前,我国浙东沿海各地政府纷纷推出海洋生态保护措施,但是相对于海洋污染和破坏的速度而言,这些措施也只是杯水车薪。

保护海洋人人有责,减少污水的排放,降低赤潮发生率。

有害赤潮的形成机制与防治对策

有害赤潮的形成机制与防治对策

有害赤潮的形成机制与防治对策周靖淇【摘要】The main reason of the formation of harmful red tide is miniature planktonic algae; in addition some single-celled plankton can form the red tide. The color of red tide is not only red, there may have different colors like red, green, gray, brown and so on according to the causes. In recent years, the incidence of harmful red tide increased year by year, which has caused gradually increasing harm in the world.%有害赤潮形成的主要原因就是微型浮游藻类,除了浮游海藻之外,还有一些单细胞的浮游生物也是可以形成赤潮的。

赤潮并不是只有红色,根据形成原因可能会有红色、绿色、灰色、褐色等不同的颜色。

近年来,有害赤潮发生率逐年升高,在全球造成的危害也逐渐增多。

【期刊名称】《黑龙江科学》【年(卷),期】2015(000)019【总页数】2页(P100-101)【关键词】有害赤潮;形成机制;防治对策【作者】周靖淇【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长沙 41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179.1微型浮游藻类存在于海洋中,这些微小的浮游藻类是海洋系统食物链的基础,它们同植物一样吸收光能合成有机物。

但是,这类微小的浮游藻类在某种条件下会迅速生长,就会增加藻细胞的密度,使海水出现变色,还会加剧海洋生物的死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赤潮现象。

除了浮游生物,还有部分单细胞浮游生物也是可以形成赤潮的。

赤潮产生的原因

赤潮产生的原因

⾚潮产⽣的原因 ⾚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中某些浮游植物、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度聚集⽽引起⽔体变⾊的⼀种有害⽣态现象。

下⾯是店铺精⼼为你整理的⾚潮产⽣的原因,⼀起来看看。

⾚潮产⽣的原因 “⾚潮”,是海洋⽣态系统中的⼀种异常现象。

它是由海藻家族中的⾚潮藻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地增殖造成的。

海藻是⼀个庞⼤的家族,除了⼀些⼤型海藻外,很多都是⾮常微⼩的植物,有的是单细胞⽣物。

根据引发⾚潮的⽣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有时也呈现黄、绿、褐⾊等不同颜⾊。

⾚潮是伴随着浮游⽣物的骤然⼤量增殖⽽直接或间接发⽣的现象。

本来是渔业⽅⾯的⽤语,并没有严格的定义。

⽔⾯发⽣变⾊的情况甚多,厄⽔(海⽔变绿褐⾊)、苦潮(按即⾚潮,海⽔变⾚⾊)、青潮(海⽔变蓝⾊)及淡⽔中的⽔华,都是同样性质的现象。

构成⾚潮的浮游⽣物种类很多,但甲藻、硅藻类⼤多是优势种。

当发⽣⾚潮时的浮游⽣物的密度⼀般是102—106细胞/毫升。

在⽇本近海淡⽔流⼊的内湾,⾃春⾄秋均有发⽣。

随着城市和⼯业废⽔的增加⽽出现了富营养化,在东京湾、濑户内海、有明海等⾚潮频繁发⽣。

⾚潮有时可使鱼类等⽔⽣动物遭受很⼤危害,这是由于⾚潮浮游⽣物堵塞鱼鳃,引起机械障碍,和它们死后分解,迅速消耗氧⽓,⽔中氧⽓不⾜,以及分泌有害物质等造成的,〔尤其是裸甲藻属(Gymnodinium)和Olisthodiscus等为害甚⼤〕。

⼀般以为是由于⽔不流动、富营养化、⽇照量增⼤和⽔温上升等因素综合作⽤的结果。

⾚潮是⼀种复杂的⽣态异常现象,发⽣的原因也⽐较复杂。

关于⾚潮成因尚没有定论,科学家们认为,⾚潮是近岸海⽔受到有机物污染所致。

在正常的情况下,海洋中的营养盐含量较低,这就限制了浮游植物的⽣长(有些鞭⽑⾍类(或者甲藻类)还是⼀些鱼虾的⾷物)。

但是,当含有⼤量营养物质的⽣活污⽔、⼯业废⽔(主要是⾷品、造纸和印染⼯业)和农业废⽔流⼊海洋后,再加上海区的其他理化因素有利于⽣物的⽣长和繁殖时,⾚潮⽣物便会急剧繁殖起来,便形成⾚潮。

2022年 《知识扩展赤潮及其防治》优秀教案

2022年 《知识扩展赤潮及其防治》优秀教案

赤潮及其防治一、赤潮的定义与类型〔一〕赤潮定义赤潮是海洋中某些微小的浮游藻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爆发性繁殖〔增殖〕或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的生态异常现象。

迄今人们所发现的能形成赤潮的浮游生物绝大多数是浮游甲藻和硅藻,少数为原生动物和细菌〔表9-11〕。

表9-11 世界赤潮生物的种类组成现状〔截至1989〕〔引自张水浸等,1994〕赤潮引起的海水变色可因形成赤潮的生物种的不同而不同。

例如,夜光藻、红海束毛藻、中缢虫等种类形成的赤潮呈红色、粉红色。

而许多甲藻形成的赤潮呈黄色、茶色或茶褐色。

绿色鞭毛藻形成的赤潮通常呈绿色。

硅藻类赤潮多为土黄、黄褐色或灰褐色等等。

因此,目前所谓赤潮可以说是各种色潮的统称。

〔二〕赤潮的类型1外海性和近岸、内湾性赤潮外海〔或外洋〕性赤潮是指在外海或洋区上出现的赤潮。

它们大多数出现在上升流区或水团交汇处,那里的营养物质比拟丰富。

有些种类自身还有固氮能力,在水体缺乏无机氮营养盐时,还可〕。

外海性赤潮最常见和最具代表性的种类是蓝藻门中的束毛藻,在直接利用大气中的分子氮〔N2主要分布于东海以南水域。

近岸、内湾、河口性赤潮系分别指发生在近岸区、内湾区或河口区等水城的赤潮。

能在这些区域形成赤潮的生物种类很多,且具有一定的地区性差异。

其中,广泛分布于沿海的主要种类有中肋骨条藻、夜光藻。

原甲藻属和裸甲藻属的一些种类也较常见。

2外来型和原发型赤潮所谓外来型赤潮是属外源性的,即赤潮并非是在原海域形成的,而是在其它水域形成后,由于外力〔如风、浪、流等〕的作用而被带到该海区。

这类赤潮往往来去匆匆,持续时间短暂,或者还具有“路过性〞的特点,也有可能将同一起赤潮的迁移误认为是发生在不同地点的两起赤潮。

外来型赤潮最常见的是束毛藻赤潮,在东南沿海的福建平潭岛几乎年年可见,当地群众称其为“东洋水〞或“东洋涨’,即指它是从东面大洋而来的。

1987年8月14日~15日见于广东大亚湾的束毛藻赤潮,也应属外来型赤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公务员考试常识积累:赤潮的形成、危害与防治
赤潮,又称红潮,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类”或“红色幽灵”。

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赤潮并不一定都是红色,主要包括淡水系统中的水华,海洋中的一般赤潮,近几年新定义的褐潮(抑食金球藻类),绿潮(浒苔类)等。

形成原因
浮游生物
所谓海洋浮游生物是缺乏发达的运动器官,没有或仅有微弱的游泳能力而悬浮在水层中常随水流移动的一类海洋生物。

能够形成赤潮的浮游生物有一个别名,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赤潮生物”。

在中国,已有赤潮资料记载的赤潮生物达25种。

其余的38种在中国海域均有分布,只是尚未形成过赤潮而已。

因此说,有赤潮生物分布的海域并非一定会发生赤潮,这要看其密度能否达到足以使局部海域水体变色的水平。

人类活动
随着现代化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沿海地区人口的增多,大量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其中相当一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海洋,导致近海、港湾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

同时,由于沿海开发程度的增高和海水养殖业的扩大,也带来了海洋生态环境和养殖业自身污染问题;海运业的发展导致外来有害赤潮种类的引入;全球气候的变化也导致了赤潮的频繁发生。

海水养殖的自身污染亦是诱发赤潮的因素之一。

海水富养
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和首要条件。

由于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海中,使营养物质在水体中富集,造成海域富营养化。

此时,水域中氮、磷等营养盐类;铁、锰等微量元素以及有机化合物的含量大大增加,促进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

海水温度
海水的温度是赤潮发生的重要环境因子,20—30℃是赤潮发生的适宜温度范围。

科学家发现一周内水温突然升高大于2℃是赤潮发生的先兆。

海水养殖
海水养殖的自身污染亦是诱发赤潮的因素之一。

赤潮多发除了人为原因外,还与纬度位置、季节、洋流、海域的封闭程度等自然因素有关。

主要危害
破坏生态平衡
海洋是一种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复杂生态系统。

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都是处于相对稳定,动态平衡的。

当赤潮发生时这种平衡遭到干扰和破坏。

在植物性赤潮发生初期,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水体会出现高叶绿素a、高溶解氧、高化学耗氧量。

这种环境因素的改变,致使一些海洋生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繁殖,导致一些生物逃避甚至死亡,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破坏渔业
赤潮破坏鱼、虾、贝类等资源的主要原因是:
1.破坏渔场的饵料基础,造成渔业减产。

2.赤潮生物的异常发展繁殖,可引起鱼、虾、贝等经济生物瓣机械堵塞,造成这些生物窒息而死。

3.赤潮后期,赤潮生物大量死亡,在细菌分解作用下,可造成环境严重缺氧或者产生硫化氢等有害物质,使海洋生物缺氧或中毒死亡。

4.有些赤潮的体内或代谢产物中含有生物毒素,能直接毒死鱼、虾、贝类等生物。

影响健康
有些赤潮生物分泌赤潮毒素,当鱼、贝类处于有毒赤潮区域内,摄食这些有毒生物,虽不能被毒死,但生物毒素可在体内积累,其含量大大超过食用时人体可接受的水平。

这些鱼虾、贝类如果不慎被人食用,就引起人体中毒,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防患治理
监视监测
在防范赤潮工作方面,有些国家正在建立赤潮防治和监测监视系统,对有迹象出现赤潮
的海区,进行连续的跟踪监测,及时掌握引发赤潮环境因素的消长动向,为预报赤潮的发生提供信息;对已发生赤潮的海区则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此外,随着沿海养殖业的兴起,避免养殖废水污染海区,很多养殖场已建立小型蓄水站,以淡化水体的营养,在赤潮发生时可以调剂用水,与此同时,改进养殖饵料种类,用半生态系养殖方法逐步替代投饵喂养方式,以期自然增殖有益藻类和浮游生物,改善自然生态环境。

治理方法
1.关于赤潮的治理方法,据报道已有多种,如工程物理方法、化学方法以及生物学的方法。

物理法——粘土法国际上公认的一种方法是撒播粘土法。

利用粘土微粒对赤潮生物的絮凝作用去除赤潮生物,撒播粘土浓度达到1000mg/L时,赤潮藻去除率可达当65%左右。

有报道称在小型实验场去除率可达95%~99%。

2、化学除藻法是利用化学药剂对藻类细胞产生的破坏和抑制生物活性的方法进行杀灭控制赤潮生物,具有见效快的特点。

已有多种化学制剂用于赤潮生物治理的实验研究:如硫酸铜和缓释铜离子除藻剂、臭氧、二氧化氯以及新洁尔灭、碘伏、异噻唑啉酮等有机除藻剂。

3.生物学方法治理赤潮的办法主要是有三个方面,一是以鱼类控制藻类的生长;二是以水生高等植物控制水体富营养盐以及藻类;三是以微生物来控制藻类的生长。

其中由于微生物易于繁殖的特点,使得微生物控藻是生物控藻里最有前途的一种控藻方式。

这些杀藻微生物主要是包括细菌(溶藻细菌)、病毒(噬菌体)、原生动物、真菌和放线菌等五类。

预防措施
1.控制海域的富营养化
①应重视对城市污水和工业污水的处理,提高污水净化率。

②合理开发海水养殖业
为了减缓由海水养殖带来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要采取以下措施:
a、根据水域的环境条件选择一些对水质有净化作用的养殖品种,并合理确定养殖密度,控制养殖面积。

b、进行多品种混养、轮养、立体养殖,尤其是鱼、虾、贝、藻混养,建立生态养殖系统。

c、提高养殖技术,改进饵料成分及投饵技术,使其有利于养殖生物的摄食,减少残饵,减轻水质和底质的污染。

d、不能将池塘养殖的污水和废物直接排入海水,应采取逐步过滤等办法加以处理。

2.人工改善水体和底质环境
如在水体富营养化的内海或浅海,有选择地养殖海带、裙带菜、羊栖菜、红毛菜、紫菜、江篱等大型经济海藻,既可净化水体,又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利用自然潮汐的能量提高水体交换能力;可利用挖泥船、吸泥船清除受污染底泥,或翻耕海底,或以粘土矿物、石灰匀浆及沙等覆盖受污染底泥,来改善水体和底质环境。

3.控制有毒赤潮生物外来种类的引入
要制定完善的法规和措施,防止有毒赤潮生物经船只和养殖品种的移植带入养殖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