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体内的湿气和阳气的关系

合集下载

中医中的六气解释

中医中的六气解释

中医中的六气解释中医中的六气解释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外界自然界的六种气候条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这六种气候条件分别是风、寒、暑、湿、燥和火,也称为“六淫”。

中医中的六气解释不仅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础,也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第一步:风风是六气中的一种,指的是外部环境存在的风气。

风具有活跃、温润的特点,但长时间暴露在风中会使人体耗气伤阳,受凉感冒,引起风痹等疾病。

中医认为,阳是人体的正气,风能够扰乱人体阳气的运行,从而影响人的健康。

因此,人们应该注重保护自己,避免暴露在强风环境中。

第二步:寒寒是六气中的另一种,指的是外部环境的低温条件。

寒是能够凝滞万物的力量,容易使人体体温降低,导致人体气机不畅,出现感冒、风寒、关节疼痛等疾病。

对此,中医认为,人的体内阳气足够,就能够承受外部的寒气,保持身体健康。

因此,人们应该在寒冷季节加强锻炼,增强体质,避免外部寒气对身体的伤害。

第三步:暑暑是六气中的另一种,指的是外部环境的高温炎热条件。

暑能够消耗人体的正气,引起体内阴阳失衡,出现中暑、夏季感冒等疾病。

中医认为,人体的正气主要来自阳气,而暑气可以消耗人体阳气,因此应该注意做好防暑降温措施。

第四步:湿湿是六气中的另一种,指的是空气中的水分过多所形成的潮湿环境。

湿气能够影响人体的脾胃功能,诱发湿疹、脚气等疾病。

中医认为,身体的正气主要来自脾胃,湿气能够扰乱人体脾胃的功能,因此应该注意保持饮食清淡,避免暴饮暴食。

第五步:燥燥是六气中的另一种,指的是外部环境的干燥条件。

燥气能够伤人体液津,引起干咳、口干舌燥等疾病。

中医认为,人体的液津来自于肾,应该注意多喝水,保持身体内液体的平衡。

第六步:火火是六气中的最后一种,指的是高温或燃烧所产生的热气。

火能够耗人体阳气,引起上火、口舌生疮等疾病。

中医认为,人体的阳气主要来自脾胃和肾,因此应该注意保持合理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引起上火。

总结:六气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涵盖了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燥和火等六种气候条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俗话说:“早上洗澡灭阳气,晚上洗澡生湿气”,什么时间洗澡最好

俗话说:“早上洗澡灭阳气,晚上洗澡生湿气”,什么时间洗澡最好

俗话说:“早上洗澡灭阳气,晚上洗澡生湿气”,什么时间洗澡最好洗澡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要做的事情,能使我们的身体保持干净,减少疾病的出现。

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早晨洗澡可以帮助他们唤醒身体,而保持充沛的精神去迎接新的一天。

虽然我国大多数人都习惯于晚上洗澡,但是早上洗澡并不会带来任何的危害,同时还能够洗去夜间身上分泌的油脂和汗液。

大部分人选择晚上洗澡,这种习惯适合大部分人,因为很多人经过一天的辛苦工作后,可以将外出带到身上的灰尘洗去。

同时,经过一天的活动分泌的汗液也会增多,肌肉也容易疲劳,洗澡可以起到清洁和放松的作用。

不过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早上洗澡灭阳气,晚上洗澡生湿气”,错误的洗澡会消耗阳气、加重湿气,那么,到底哪个时间段洗澡好呢?不妨来了解一下。

01首先来看一看,什么是阳气?《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意思是说,人体的阳气就像天上的太阳一样,若天上没了太阳,地上就没有生命;人若没有阳气,生命就会停止。

几千年前,古人便对人体阳气的重要性形成了形象认知。

人的一生就是一个阳气衰减的过程。

如果身体没有了阳气,就成了一幅空的躯壳,就会死亡。

阳气来源有二:一为先天性的,来自于父亲和母亲;二为后天性,主要从食物中吸收的水谷精气转化而来。

传统中医认为,人体阳气主要有五大作用:•生化作用:人体靠阳气生化气血、精血津液;•推动作用:人体的气血、津液主要精微要靠阳气输送、散布;•防御作用:阳气有防御和卫外作用,即抵御疾病和保卫精气;•温煦作用:气血得温而行,细胞得温而活;•固摄作用:阳气具有固定形神和摄纳精气、精血和精液的作用02其次,什么是湿气?中医学将湿气称为湿邪,可以分为内湿与外湿:1、外湿:主要与居住环境有关,如长时间浸泡在水里或者居住环境阴冷、潮湿,此时易受自然界湿邪侵袭,从而对人体的身体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

如果此时人体正气不足,那么湿气就会侵袭人体,会表现出身体困倦、头重脚轻、口干不欲饮、脉濡细等症状。

中医养生之道调理阴阳平衡

中医养生之道调理阴阳平衡

中医养生之道调理阴阳平衡中医学认为,人体健康与阴阳平衡密切相关。

阴阳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之一,指的是宇宙万物和人体内外存在的两种相对但又统一的对立面。

阴阳平衡是指人体内外的阴阳相互协调、相互制约,保持某种稳定的状态。

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导致阴阳平衡失调成为一种常见现象,因此,我们需要学习中医养生之道,调理阴阳平衡,保持身心健康。

首先,保持饮食调理是调理阴阳平衡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医认为,食物不仅提供身体所需的养分,还具有热性和寒性两种属性。

通过科学合理的饮食搭配,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例如,在寒冷的冬天,我们可以多食用温性食物,如姜、葱、羊肉等,以增强体内的阳气;而在炎热的夏天,可以多吃一些清凉的食物,如绿豆、黄瓜、橙子等,以降低体内的阳气。

此外,还可以根据个体体质的不同,调整食物的性味,达到调理阴阳平衡的目的。

其次,适当运动是调理阴阳平衡的重要手段之一。

不同的运动方式对阴阳平衡有不同的调节作用。

例如,瑜伽、太极等内养身法有助于调和身心的阴阳关系,使得身体能量流动得更加顺畅;而激烈的有氧运动则可以增强体内的阳气,帮助排解体内的湿气。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定期进行锻炼。

除了饮食和运动外,中医养生还重视调整情绪,保持内心的宁静。

中医认为,情绪与阴阳平衡息息相关。

过度的愤怒、焦虑等负面情绪会导致体内的阳气过旺,进而影响阴阳平衡。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调节情绪,保持内心的平和。

可以通过读书、听音乐、冥想等方式来放松身心,排解负面情绪,从而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

此外,中医养生中,还有一些特殊的调理方法,如针灸、艾灸等,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体内的阴阳关系。

这些方法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身体的气血运行,从而调理阴阳平衡,增强身体的自愈能力。

总之,中医养生之道调理阴阳平衡是关注人体整体健康的重要方法。

通过合理的饮食搭配、适当的运动、调整情绪以及一些特殊的调理方法,可以维持身心的平衡状态,促进健康,延年益寿。

人体阳气的运行规律

人体阳气的运行规律

人体阳气的运行规律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是在阴阳平衡的基础上进行的。

其中,阳气是人体内部的活力之源,它的运行规律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和疾病。

本文将从阳气的概念、阳气的运行规律和调节阳气的方法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阳气的概念阳气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是指人体内部的生命活力和能量,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因素。

阳气的存在和运行可以使人体保持健康状态,如果阳气不足或者失调,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阳气的产生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天地之气,二是人体内部的营养物质。

天地之气可以通过呼吸、饮食等途径进入人体,而人体内部的营养物质则是通过消化吸收的过程产生的。

阳气的产生需要有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因此,呼吸和饮食是维持阳气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

二、阳气的运行规律阳气的运行规律可以分为日、月、年三个层次。

1. 日循环阳气在一天中的运行规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早晨、上午、下午和晚上。

早晨阳气最旺盛,此时人体的各项生理活动都处于高峰状态,适合进行体育锻炼和大量的思考工作。

上午阳气逐渐衰退,此时适合进行轻度的体育锻炼和思考工作。

下午阳气开始回升,此时适合进行一些需要动脑的工作。

晚上阳气逐渐消退,此时适合进行放松和休息。

2. 月循环阳气在一个月中的运行规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初一至初七、初八至十四、十五至二十一、二十二至三十。

初一至初七是阳气逐渐升起的时期,适合进行身体锻炼和思考工作。

初八至十四是阳气最旺盛的时期,适合进行大量的体育锻炼和思考工作。

十五至二十一是阳气开始衰退的时期,适合进行轻度的体育锻炼和思考工作。

二十二至三十是阳气最弱的时期,适合进行放松和休息。

3. 年循环阳气在一年中的运行规律可以分为四个季节:春、夏、秋、冬。

春季是阳气逐渐升起的时期,适合进行身体锻炼和思考工作。

夏季是阳气最旺盛的时期,适合进行大量的体育锻炼和思考工作。

秋季是阳气开始衰退的时期,适合进行轻度的体育锻炼和思考工作。

冬季是阳气最弱的时期,适合进行放松和休息。

阳气足百病消:让你远离寒湿,提升阳气的方法!

阳气足百病消:让你远离寒湿,提升阳气的方法!

阳气足百病消:让你远离寒湿,提升阳气的方法!人之生长壮老,皆由阳气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阳气为之化。

“阳强则寿,阳衰则夭”,所以,阳气决定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养生,其实就是在养阳气。

下面我们和大家分享的就是生活中可以升养阳气的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一、太阳古人把阳气比作天地与太阳的关系,如果天空没有太阳,那么天地都是黑暗不明的,万物也不能生长。

所以天地的运行,必须要有太阳。

而人身的阳气要调和才能巩固它的防护功能,不然就会招致病邪的侵入。

太,盛大、洪大的意思。

太阳就是天地间最大的阳气来源。

所以善加利用阳光是排寒气的窍门,借天地宇宙之力驱除自身的病。

二、早晨早晨是阳气升发的时候,万物随着太阳升起开始苏醒。

早睡可补肾阴,早起晨练可补肾阳。

所以身体不大好的人,万不可跟着别人锻炼,更不可晚上锻炼,白白损耗阳气。

当然,若你掌握了一些道家的静功,那些功法只要身体允许随时可以练。

前面指的锻炼是指我们平时接触的那种锻炼方法—有氧运动。

那种运动损耗很大,运动之后要及时培补。

并且早晨的太阳光是非常纯净自然的,对体弱的人尤其适合。

三、睡眠道医讲人养生要睡子午觉,从子午流注来看,子时和午时是胆经和心经运行活跃的时间,也是培补正气,阳气的最佳时间。

子时就是23点到1点,午时就是11点到1点。

我们大家可能都有体会,早上起来精神最好,上了一上午的班,到中午精神就开始有些疲惫了,这个时候休息一回打个小盹,20分钟到30分钟即可,睡不着也行,就可以培补身体。

四、夏天道医讲“冬病夏治”,中午是一天里阳气最盛的时候,夏天则是一年四季之中阳气最盛的时候。

有的人一到夏天就要躲避太阳,说晒太阳要流汗,很不舒服。

岂不知,流汗是宝啊。

尤其对身体积寒很深的人来说,夏天简直是我们的黄金季节。

夏天属火,对应五脏属心。

夏天每个人心火都盛,这个时候不用运动也会流汗,而这个汗都是心火逼出来的,排毒的作用最大(这里的毒泛指一切外邪,包括寒)。

对于体寒的人来说,夏天也会非常难受,因为体内心火复苏,开始推动寒气向外走。

如何正确认识人体内的湿气和应对方法

如何正确认识人体内的湿气和应对方法

胁肋胀痛、口苦、黄疸等。
下肢湿气
下肢水肿、酸痛、沉重等。
上焦湿气
咳嗽、胸闷、气短等。
03
如何正确认识湿气
辨别湿气的方法
要点一
通过观察舌苔
要点二
通过观察排便情况
湿气重的人舌苔厚腻,或者微黄,或 者发白;而没有湿气的人,舌苔薄白 ,或几乎没有舌苔
湿气重的人大便不成形,或者大便便 溏,甚至有些溏便还带有一些未消化 的食物残渣;而没有湿气的人,大便 成形,颜色黄,味道臭
3
规律进餐
尽量保持规律的进餐时间,避免暴饮暴食和不 健康的饮食习惯。
避免过度劳累
合理安排工作
尽量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以防湿气侵入。
保持心情愉悦
避免过度焦虑和紧张,尽量保持心情愉悦,有助于身体健康和预防湿气。
06
常见湿气疗法比较
拔罐祛湿
拔罐是通过负压原理吸附在人体表面,从而达到通经活络、 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的疗法。
适量运动
03
适量运动可以帮助排汗,促进湿气的排出。
药物治疗
中药治疗
可选用具有祛湿作用的中药,如薏米、茯苓、苍术等,在医 生指导下进行中药治疗。
西医治疗
如出现严重的风湿病、关节炎等疾病时,需在医生指导下进 行相应的西医治疗。
05
预防湿气的建议
预防湿气入侵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避免室内潮湿,尽量保持室内通风良好,如果室外空气湿度较高,应关闭门窗,避免湿气 进入室内。
03
湿气主要由于环境潮湿、饮食不当、缺乏运动等原因所致;而痰湿主要由于遗 传、饮食不当、缺乏运动等原因所致
湿气与湿热的关系
01
湿气与湿热都属于中医的病理概念, 但两者有所不同

人体阳气的运行规律

人体阳气的运行规律

人体阳气的运行规律人体阳气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生命活动中的最基本能量。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在探究人体阳气的运行规律,以期达到保健养生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文将详述人体阳气的运行规律,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健康有所启发。

一、阳气的来源人体的阳气来源于生命活动本身。

而生命活动则是由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共同维持的。

先天之气是指个体受精前父母所传的基因和精气,具有固定不变的特征。

后天之气则是从食物、饮水、空气等外界环境中获得的能量,具有较强的可塑性。

人体的阳气来源于后天之气,通过脏腑气血的运行来进行体内的分配和利用。

二、阳气的运行路径人体阳气的运行路径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经络系统,即阳经和任脉;二是脏腑系统,即五脏六腑。

经络系统是人体内部的运输通道,横跨全身,贯通气血。

阳经和任脉是人体内部的主要经脉,分布在躯干和腹部,是体内阳气的主要运行通道。

脏腑系统是人体内部所有器官和组织的总和,其中五脏六腑是人体内部的重要器官,是人体整体阳气的主要贮藏室。

脏腑系统通过气血的运行来进行体内的信息交换和协调。

三、阳气的运行特征1.上升运行。

阳气是人体内部最热、最活跃、最上升的能量形式。

它的运行方向是自下而上,从丹田出发,经过脾胃、肝肾、心肺等脏腑,最终上达头顶,通达诸阳脉,贯通全身。

2.活动运行。

阳气是生命活动的能量源泉,具有很强的动能和活力。

它在体内进行能量运转和代谢,促进气血的流通,使器官和组织保持正常的功能状态。

3.潜藏运行。

阳气不仅能够运动,还能够潜藏,贮藏。

当阳气被过度消耗或过度分散时,就会进入潜藏状态,停止活动或减弱活动,以保证人体的生命安全。

四、阳气的运行调节人体内部的阳气是一个相互制约、调节、平衡的系统。

当阳气运行异常时,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生理和病理反应。

如虚阳、实阳、阳虚、阳亢等。

为了维持人体内部的阳气平衡,必须采取一系列综合性的治疗措施。

1.调节饮食。

饮食是人体获得阳气的最主要途径之一。

饮食应具有清淡、富营养、易消化吸收的特点,避免过于辛辣、油腻、咸腻等食物。

中医论致病因素之“六淫”——湿、寒、热三邪综析

中医论致病因素之“六淫”——湿、寒、热三邪综析

中医论致病因素之“六淫”——湿、寒、热三邪综析中医论致病因素之“六淫”——湿、寒、热三邪综析西医研究人体的营养状况,中医研究人体的自然状态,因为中医认为人体与大自然相应,大自然有湿、燥、寒、热的天气变化,人体一样也有湿、燥、寒、热的状态改变。

随着人体状态的改变,人体的功能、生理表现与自我感觉也有所不同,不舒服的自我感觉常常就是我们所认为的“病”。

西医用直接消除症状的药物去治“病”,而中医巧妙地去调节人体的自然状态,使“病”的症状不治而愈。

【一、湿的概念与常见病】湿在生活中常是指物体有水的状态,但是在中医术语中,湿的意义就比较复杂。

湿阻、伤湿、寒湿、湿热、湿温等。

正常人体的含水量约体重的七成左右,但是湿在人体内不单是指水分太多,还包括很多带水的多余物质,例如过剩营养和代谢产物。

存在于人体的水分,也有类似于大自然中水分的变化,吸收进人体的水混合了人体中的营养精华成为人体内的津液,正常的津液在人体中呈不断流动的液态,在体温的影响下,一部分变成气态的津液,流动的津液与气态的津液共同维持细胞组织的生理活动。

与大自然不同的是,活人体内有正常的相对稳定温度,所以水在人体中没有固态的冰,但却仍有固态的或类似固态的水混合物,那就是津液与病理产物的混合物。

津液与病理产物混合,就是人体中的湿邪,由湿邪与寒邪或热邪再混合而成的汗、痰饮、痰、痰核、硬结、肿瘤等,会使人体产生各种疾病,如西医中的上呼吸道感染、风湿、类风湿关节炎、肩关节周围炎、纤维组织炎、湿疹、皮炎、神经衰弱、脑供血不足、脑部肿瘤、鼻炎、鼻窦炎、慢性支气管炎、肺炎、哮喘、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胆囊炎、胆结石、急慢性肝炎、急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消化不良、胰腺炎、肝硬化、肝硬化腹水、结肠炎、泌尿系统感染、前列腺炎、良性和恶性肿瘤、妇科带下、月经不调以及多种皮肤病等等,都是与湿相关的病症。

湿也有外湿与内湿之分别。

外湿是指环境的湿,居住在山林、沿海地区和亚热带地区的人,比较容易患上与湿相关的病症。

阳湿的名词解释

阳湿的名词解释

阳湿的名词解释阳湿是中医学术语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一种病理状态,属于中医上的湿邪范畴。

阳湿的形成是由于湿邪入侵体内,扰乱人体的阳气功能而导致的。

湿邪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一种致病因素,具有黏滞、浊重、凝滞、阻遏等特点。

湿邪容易滞留在人体经络,损伤阳气,从而形成阳湿。

阳湿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阳湿会导致人体出现湿重感,让人感觉身体沉重、乏力。

其次,阳湿还会引起身体的水湿滞留,导致体重增加、水肿、肥胖等症状。

此外,阳湿常常会引发腹泻、尿频、水肿等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的疾病。

有些患者还会感到四肢困重、关节痛等症状。

总之,阳湿使人体气机运行不畅,导致人体出现一系列的不适症状。

那么,怎么才能避免阳湿的产生呢?中医认为,饮食习惯是预防阳湿的重要措施之一。

与阴寒湿气相对,阳湿偏向于喜热、怕冷。

因此,在饮食上,要注意少食生冷食物,尤其是生冷的水果和蔬菜。

此外,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也是预防阳湿的有效方法之一。

适当的运动可以调理人体的气机,使阳气得以运行,有助于防止湿邪在体内滞留。

对于已经出现阳湿症状的患者,中医推荐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运气活血,通络化湿。

一般来说,中药调理是最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

中药中的一些温阳化湿的药物,如党参、白芍、制附子等,是治疗阳湿的良好选择。

此外,针灸疗法也是具有疗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针灸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调节气机,驱散湿邪,达到治疗阳湿的目的。

当然,除了药物治疗和针灸疗法外,调整生活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

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充足的睡眠对于身体的调理非常有帮助。

此外,要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疲劳和压力过大。

阳湿是湿邪侵害阳气而导致的病理状态,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助于提升阳气,减轻阳湿的症状。

对于阳湿的病人来说,避免寒湿气候的侵袭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潮湿的天气里,要注意保暖,尤其是保护好身体的腰腹部位。

此外,保持室内通风,干燥环境对于阳湿病人的康复也非常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判断自己是否存在阳湿的倾向。

调理阳气驱散体内湿气

调理阳气驱散体内湿气

调理阳气驱散体内湿气阳气和湿气是中医学中经常涉及的两个概念。

阳气是指生命力的能量,湿气则是指体内的湿气积聚。

当阳气不足或者湿气过多时,会导致身体出现一系列的不适症状。

因此,调理阳气、驱散体内湿气对于保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医调理阳气和驱散体内湿气的方法和技巧。

一、阳气的调理调理阳气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涉及到身体的能量供给和新陈代谢。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调理阳气的方法:1. 饮食调理:选择一些暖性食物,如生姜、辣椒、桂皮、葱姜蒜等,可以帮助增加身体的阳气。

此外,多食用一些温热的食物,如红枣、山药、核桃等,也可以补充阳气。

2. 运动调理: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增强身体阳气。

建议选择一些阳气旺盛的运动,如太极拳、气功、游泳等。

此外,户外活动也是促进阳气的有效途径。

3. 环境调理:居住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对于身体的阳气有一定的影响。

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避免长时间在寒冷潮湿的环境中生活。

二、驱散体内湿气体内湿气的积聚会导致身体感觉沉重、乏力、浑身不舒服等症状。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驱散体内湿气的方法:1. 饮食调理:避免食用生冷、油腻和甜食,这些食物会加重湿气的产生和积聚。

可以多食用一些具有湿气祛除作用的食物,如苦瓜、山楂、茶叶等。

此外,多饮水也是排除体内湿气的重要途径。

2. 草药调理:中草药中有一些具有驱湿功效的草药可以帮助身体排除湿气。

如白术、炙甘草、陈皮等,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酌情选择合适的中草药。

3. 锻炼调理:适量的锻炼可以增强身体的代谢能力,有助于排除体内湿气。

可选择一些有利于出汗的运动,如慢跑、瑜伽等。

总结:调理阳气驱散体内湿气是维护身体健康的重要手段。

饮食调理、运动调理、环境调理以及草药调理都是有效的方法。

建议根据自身体质和症状选择合适的调理方法,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也对于调理阳气驱散体内湿气有着积极的影响。

希望每个人都能通过调理阳气和驱散体内湿气,保持身体健康和精力充沛。

二十四节气的中医名词解释

二十四节气的中医名词解释

二十四节气的中医名词解释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的时间划分方式,它以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轨迹为基础,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等长的时间段。

每个节气都有其特定的气候现象和自然变化,这些变化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和疾病。

因此,中国的中医学在二十四节气的变化规律上有着丰富的研究和解释。

立春是春天的开始,它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

中医认为,这一节气是阳气升发的时候,也是诸脏功能恢复和新陈代谢的高峰期。

在立春之后,人体的阳气开始逐渐增长,血液运行加快,体内的体液开始活跃,有助于排除寒湿和湿气。

因此,立春对于调理肝脏和肾脏功能、改善心血管系统疾病有一定的意义。

雨水是春季的特点,这一节气是雨水开始增多的时候。

在这个时期,人体的阳气逐渐增长,血液循环加快,体内的湿气也相应增加。

中医认为,过多的湿气容易导致人体脾胃功能减弱、消化不良等问题。

因此,随着雨水的增多,人们应该适当调整饮食,多吃一些清淡的食物来舒缓脾胃的负担。

清明是春季的中期,也是农历三月节气的第一个节气。

这个节气通常是阳光明媚、风和日丽的时候,人们往往倾向于户外活动。

中医认为,此时阳气旺盛,人体的气血运行较为顺畅,但也容易导致肝火上升。

因此,人们在清明节气时应该注意预防和缓解肝火,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

小满是夏季的开始,它是农历五月节气的第一个节气。

在这个时期,气温逐渐升高,人体的阳气也随之增长,血液循环加快。

中医认为,此时人体易感受暑湿之邪,容易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问题。

因此,应该适当调整饮食,避免食用过于油腻的食物,多吃一些清淡的食物。

大暑是夏季的末节,它是农历七月节气的最后一个。

在这个时期,气温达到最高点,人体的阳气达到顶峰,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都非常旺盛。

中医认为,此时人体易感受暑湿之邪,更容易导致中暑、脱水等问题。

因此,人们在大暑节气时应该多喝水,适当增加补水和清凉的食物,保持房间通风,避免暴晒和过度劳累。

立秋是秋季的开始,它是农历八月节气的第一个节气。

湿气重和阳虚有关系吗

湿气重和阳虚有关系吗

湿气重和阳虚有关系吗湿气重和阳虚有关系吗吃什么药?湿气重主要是由于阳虚导致,阴虚多会造成阴虚内热或精血亏耗,而不会出现湿气加重的表现。

出现湿气重的人群建议以温阳化气、利水渗湿为治疗原则,改善湿气重的现象。

由于素体阳虚或嗜食寒凉食物,伤及脾阳,脾脏阳气不足,则运化无力,脾失去了运化能力,则会导致湿气内停聚集,从而可能会引起大便不成形,并夹有未消化完全的食物,且小便次数、量多,以及舌苔白腻或水滑、脉濡等湿气重的症状。

而阴虚会引起阳气过盛,出现面色潮红、潮热盗汗、大便干燥、口干舌燥等阴虚火旺的症状。

故湿气重是由于阳虚导致,一般可以遵医嘱给予温阳健脾、行气利水的药物进行治疗,常用药物有胃苓汤、五苓散、六君子汤、人参健脾丸等。

湿气重除可能是由于阳虚所致,还可能是由于外感寒湿引起,可出现畏寒肢冷、腹痛泄泻、浮肿等症状,并且头部沉重,有束缚、紧箍感。

建议湿气重的人群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辨证用药,进行针对性治疗,以免延误病情,而对身体造成严重损伤。

怎么判断湿气是阴虚还是阳虚通过舌苔、脉象来判断判断阴虚还是阳虚通常通过辨证论治:1. 通过舌苔、脉象来判断:怕冷为主,舌苔淡白,脉象沉弱一般为阳虚,怕热为主,舌苔淡红,脉象细数一般为阴虚。

2. 阳虚治疗建议口服金匮肾气丸、实脾丸、补中益气丸等药物;阴虚治疗建议口服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杞菊地黄丸等药物。

湿气太重了怎么解决改善湿气太重的方法有两种:1. 一般治疗:通过适当调整饮食,喝红豆薏米水或粥,进行有氧运动如跑步、跳绳、打球等促进体内湿气排出,缓解湿气太重。

2. 药物治疗:如参苓白术散、人参健脾丸、附子理中丸等,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按时定量用药,可以促进湿气排出。

饮食上应避免辛辣食品和生冷食品,以清淡、易消化为主,改善体内湿气。

湿气重肥胖吃什么药1、参苓白术散参苓白术散主要是由人参、茯苓、白术等中药组成,具有补脾胃、益肺气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食少便溏等症状。

中医湿气论----寒湿体质的危害

中医湿气论----寒湿体质的危害

中医湿气论----寒湿体质的危害中医湿气论中医湿气论盖闻坤土主湿,湿土寄旺四季,而春夏为甚,季夏为尤甚。

人知避风寒,不知避湿。

能避风寒,不能避湿者,以风寒伤人显而急,湿伤人隐而缓。

隐则莫见,而受之也深;缓则不觉,而发之也迟。

湿生于土,本气属阴,阴为寒湿,后乃渐化为湿热。

然阴气必得阳气而后升,所以盛夏热甚湿生,万物皆润,溽暑蒸淫,自下而上,升于太虚,为云雾雨露,则湿之化气,又为阴中之阳。

阴中之阳,为湿热。

为温病,湿热、温病,固同气异名者。

湿热为病,湿与热犹分为二;温病,湿与热直合为一,湿中有热,热中有湿,浊热粘腻,故谓之温。

治之者,须要分别为本气,为化气,为分邪,为合邪,为外感,为内伤;于外感中,又须分别兼风、兼寒、兼暑之因;于外感、内伤中,又须分别湿多、热多、化燥、化火之变。

伤人身天气、地气之次第,入气分、血分之浅深。

大抵湿之化气,多从上受,邪自口鼻吸入,故先伤天气,次及地气。

经曰∶伤于湿,首如裹。

又曰∶湿上甚为热,是也。

湿之本气多从内受,总由脾肾阳虚,不能化水所致,故先伤地气,后及天气。

经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又曰∶肾主水,肾为胃关,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是也。

湿之本气,又或从外受、下受,伤天气,并及地气。

经曰∶风湿之伤人也,气血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寒湿之伤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固,营血涩,卫气去。

又曰∶阴受湿气。

又曰∶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又曰∶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骨,是也。

夫皮肤、肌肉、经络、筋骨,虽有形质,属地,而其空窍之营运,实皆天气主之,此天包乎地之说也。

界乎人身天地之间者,则有膈膜。

膈膜之下,肝、胆布焉,三焦(右肾旁三焦腑。

)之经脉行焉,相火寄于肝、胆。

湿邪伤肺、脾、胃之表,(肺之表,皮肤也;脾之表,四里下行,肝、胆、三焦适当其冲,上下为邪所阻,不得遂其条达之机,其所寄之相火,必与湿热同升为病,而见寒热往来、耳聋、口苦、干呕、胁痛、停饮、膈痛等证。

居乎人身前后之间盖湿土郁蒸之气,湿中有热,热中有湿,其秽浊粘腻之邪,由地而上,从口鼻传入,直趋中道,流布三焦,故膜原为藏邪之渊薮,伏邪多发于此焉。

湿气和阳气的关系就是这么简单

湿气和阳气的关系就是这么简单

千寒易除,⼀湿难去。

湿性黏浊,如油⼊⾯。

湿与寒在⼀起叫寒湿
悸、⽓短等症状。

脾属⼟,也就像⼤⾃然中的⼤地⼀样,如果湿⽓泛滥,那么脾阳也会被困住,这和发了洪⽔的
肾属⽔,我们⼟地的下⾯,有地下⽔,再往下,还有地核(⽕),温度相当⾼,温泉还有⽕⼭爆发都是这个能量散发出来的。

因此,肾也是和⼤⾃然对应的,它在⼟的下⾯,属⽔,但是,在⽔中,还有⽕,因此中医说,肾是两⽔夹⼀⽕,两边是⽔,中间是⼀点⽕,这个⽕叫命门之⽕。

⽔和⽕在⼀起,达到平衡,这是古代哲学追求的最佳状态,就是阴阳平衡,这叫⽔⽕既济。

这样,肾中⽕不⾄于过热,⽔也不⾄于过寒。

如果体内⽔湿重了,那么,肾阳也会受影响,肾阳被抑制住以后,则肾中阴阳失去了平衡,阴⽓就重了。

同样,我们可以反过来想:如果我们⼼阳不⾜了,那么,我们体内的⽔湿也会慢慢地重起来,这是相互的,脾阳不⾜了,体内的⽔湿也会重,肾阳不⾜了,也会出现⽔湿泛滥的情况。

这些就是我们体内的⽔湿和阳⽓的关系,明⽩了这个,⼤家也就懂了很多养⽣的道理。

湿气容易损伤体内的阳气 祛除湿气记住这2点

湿气容易损伤体内的阳气 祛除湿气记住这2点

湿气容易损伤体内的阳气祛除湿气记住这2点关于《湿气容易损伤体内的阳气祛除湿气记住这2点》,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对于湿气,你了解多少呢?这个东西,我们每个人的体内或多或少都会有点。

所以说,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所谓的湿气,其实并没那么可怕,只要我们真正了解它,有了更准确的认识之后,也不至于因为祛湿而左右摇摆,不知道怎么办。

下面跟随我们了解一下吧!中医认为,湿气本来是自然界中正常的“气”,在对我们身体造成影响之后,才称之为“湿邪”。

这个时候,很多体内湿气比较重的人,可能会觉得整个身子“重重的”、拖不动脚,就连精神也比较疲惫,这是为什么呢?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既然湿气是一种湿邪,当然就容易损伤体内的阳气。

而作为我们活动的能力,阳气一旦受损,整个人自然变得不爱动,所以才会觉得身体“重重的”。

除此之外,湿气还具有重浊的特点,一旦体内湿气过多,就像我们晾衣服一样,湿气拖动身体向下拽,自然也会觉得身体沉重。

那么,既然了解了湿气引起身体沉重的原因,那我们怎样做才有利于祛除湿气呢?记住这2点,情况或许能有所好转!1、阻碍气机的东西别碰。

何谓阻碍气机呢?即是饮食上那些难以消化,吃了容易滞气的食物,比如说那些油腻、重口味食物,建议少吃。

另外,平时的生活习惯也要注意,久坐不动、缺少锻炼等行为,对身体的气机也是很大的阻碍,改掉之后湿气或许也会悄悄“溜走”。

2、损伤阳气的东西别碰。

这个问题同样可以从饮食和生活习惯两方面来讨论。

饮食方面的话,那些寒凉的冰冻食物是很伤阳气的,最好选择吃一些温热属性的食物。

此外,起居作息上,保持规律的睡眠,注意保暖,空调温度别开得太低等等,这都是生活中的细节,也是保护阳气的好方法。

去除湿气的方法有食疗、汗蒸和泡脚运动,拔罐,艾灸等方法。

首先,食疗祛湿。

日常饮食中的吃一些祛湿、排毒、消肿、利尿的食物,可以起到很好的祛湿效果,需要长期坚持使用,常用的食疗方有薏米红豆汤、冬瓜排骨汤、健脾祛湿汤、玉米须汤等。

身体里的湿气是如何来的呢-

身体里的湿气是如何来的呢-

身体里的湿气是如何来的呢?
说起身体的湿气,有许多朋友都不知道是怎么惹上这些湿气的,湿气的出现其实很很多因素有关的,比如饮食食用了生冷的食物、垃圾食品、口味重、长期不运动等等,这些都是生活中不好的生活习惯。

大家想要去除身体的湿气,首先要改正不良的生活习惯。

★引起体内湿气原因
1.贪凉,导致阳气不足
多是因为喜食冷饮,贪吃生冷瓜果等寒凉之物,损伤人体阳气所致。

同时,猛吹空调也是造成经络不通、阳气不足的重要原因。

特别是炎热的夏天,外界酷热,大自然本是让我们在这个季节蒸腾一下,出出汗,将体内的毒素以及垃圾代谢出来,但我们空调一吹,我们的自然代谢便已紊乱,长期以往,体内湿气便日积月累。

2.垃圾食物,导致经络不通
由于垃圾食物中,含有人体无法合成以及代谢的添加剂,虽然含量很低,可如果恒久食用,就会在体内形成积累,到了一定程度,我们体内就会形成垃圾聚积,障碍我们经络的畅通。

3.口味重
肠胃功能好坏关系到营养及水分代谢,最好的方式就是适量、均衡饮食。

油腻、过咸、太甜等肥甘厚味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肠胃闷胀、发炎。

甜食油炸品会让身体产生过氧化物,加重炎症反应。

4.睡不够
从中医角度来说,睡不够就是脾虚的症状,睡好觉也能让我们的身体更轻盈。

建议每天晚上11点前就睡觉,每天增加一些运动会让你的睡眠质量更高。

5.运动少
运动少的人常会出现身体沉重、四肢无力
等湿气大的表现。

越是不爱运动,体内淤积的湿气就越多,久而久之,身体还可能出现疾病。

适当运动,如跑步、健走、游泳等,可促进身体器官协调运作,加速“排湿”。

阴湿和阳湿的名词解释

阴湿和阳湿的名词解释

阴湿和阳湿的名词解释阴湿和阳湿是中医学术语中描述人体健康与疾病的两个重要方面。

它们是通过对人体内外环境的分析来理解人体阴阳平衡的关键概念。

在中医理论中,阴湿和阳湿与天地自然的阴阳相互作用紧密相关,因此对于恢复身体健康和平衡至关重要。

一、阴湿1. 阴湿的定义阴湿是中医学对于机体不正常湿气积聚的一种描述,常发生在气候湿润、环境潮湿或个人生活习惯不合理的情况下。

阴湿通常表现为湿气滞留体内,导致疲乏无力、身体沉重、胸闷、纳差、肢体浮肿、皮肤黏腻等症状。

2. 阴湿的成因阴湿主要由房间潮湿、天气湿热、不当饮食等因素引起。

长期暴露在潮湿环境中,或者过多食用寒凉湿冷的食物(如生冷食物、生冷饮料等),都会导致湿气积聚在体内,形成阴湿。

3. 阴湿的症状阴湿的主要症状有疲乏无力、身体沉重、胸闷、纳差、肢体浮肿、皮肤黏腻等。

此外,还可能出现头晕、恶心、食欲不振、口苦、味觉异常等。

二、阳湿1. 阳湿的定义阳湿是中医学对于机体阴气不足、阳气过盛而形成的一种湿气累积的状态的描述。

它常常与气候潮湿、运动不足、饮食无节制等因素相关。

阳湿的表现为湿气与阳气交融,导致身体发热、口渴、尿黄等症状。

2. 阳湿的成因阳湿的成因主要包括气候潮湿、饮食不当、久坐不动等。

气候湿度高时,人体排汗功能减弱,容易导致湿气积聚在体内。

此外,长时间久坐不动、饮食过度寒凉也容易导致阳湿的形成。

3. 阳湿的症状阳湿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身体发热、口渴、尿黄等。

此外,还可能出现胀满感、食欲不振、大便稀软、情绪烦躁等。

三、阴湿与阳湿的影响1. 阴湿与阳湿的影响阴湿和阳湿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阴湿体质的人容易感到疲乏无力,肢体浮肿,并伴有皮肤黏腻等不适症状。

而阳湿体质的人则常常感到身体发热、口渴,并有大便稀软等症状。

2. 调理阴湿与阳湿对于阴湿和阳湿体质的人来说,正确的调理是重要的。

对于阴湿体质的人,应避免寒冷潮湿的环境,选择适量温热食物,如姜、葱、韭菜等具有祛湿作用的食材。

温阳化湿功效

温阳化湿功效

温阳化湿功效在中医理论中,温阳化湿是一种重要的治疗原则,它涉及到对人体内阳气和湿气的调节。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对温阳化湿的理论基础、临床应用及其在现代医学中的意义进行详细探讨。

一、温阳化湿的理论基础温阳化湿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和脏腑经络理论。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阴阳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

阳气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具有温煦、推动、气化等作用;而湿气则是人体内的一种病理产物,过多的湿气会导致气机不畅,引发各种疾病。

当人体阳气不足时,就会出现虚寒症状,如畏寒肢冷、面色苍白、大便溏泄等。

此时,通过温阳的方法可以增强人体的阳气,提高机体的抗寒能力。

同时,阳气充足还可以促进气化作用,将体内的湿气化为水液,通过尿液和汗液排出体外,从而达到化湿的目的。

二、温阳化湿的临床应用温阳化湿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因阳气不足、湿邪内盛引起的疾病。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临床应用:1. 脾胃湿寒证:脾胃湿寒证是中医常见的一种证候,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腹泻、体重下降等。

治疗时,常用温阳化湿的药物如附子、干姜、白术等,以温中散寒、健脾化湿。

2. 肾阳虚证:肾阳虚证主要表现为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夜尿频繁等。

治疗时,常用温补肾阳的药物如肉桂、淫羊藿等,同时配以化湿的药物如茯苓、泽泻等,以温阳化湿、补肾固本。

3. 风湿痹证:风湿痹证是一种因风寒湿邪侵袭人体而引起的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

治疗时,常用温阳散寒、祛风化湿的药物如独活、羌活、防风等,以温通经络、散寒化湿。

三、温阳化湿在现代医学中的意义虽然现代医学与中医在理论体系上存在较大差异,但温阳化湿的理念在现代医学中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以下是一些相关探讨:1. 免疫功能调节:现代研究表明,温阳化湿的中药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

这可能与中药中的某些活性成分能够刺激免疫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有关。

2. 炎症反应抑制:炎症反应是人体对抗损伤和感染的一种重要反应,但过度的炎症反应会导致组织损伤和疾病的发生。

湿气大是阴虚还是阳虚

湿气大是阴虚还是阳虚

湿气大是阴虚还是阳虚湿气大是阴虚还是阳虚怎么调理?湿气不是阴虚,也不是阳虚。

湿气与阴虚和阳虚无关,湿气是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失调,会引起体内阴气旺盛的症状,湿气重的患者需要及时就医治疗。

湿气是一种中医理论概念,只是单纯的湿气重,与阴虚和阳虚并无关联。

湿气重大多数是居住环境潮湿、不良的饮食习惯以及体质虚弱,使湿邪乘虚侵袭人体所引起,一般会出现身体困重、大便不成形、头晕、恶心、呕吐、腹胀、腹泻、舌苔厚腻以及食欲不振等症状。

患者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吃一些健脾除湿的食物,比如白扁豆、薏苡仁、南瓜、芡实、山药、羊肉、山楂以及红枣等。

体内湿气重的患者,需要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可以在专业的医生指导下服用参苓白术丸、藿香正气丸等药物进行治疗。

患者还可以通过运动辅助去除体内湿气,比如跑步、游泳、瑜伽、打太极等运动,能够活化气血循环,促进水分代谢,使湿气快速排出体外。

湿气重是什么引起的一般来说,引起体内的湿气重的原因通常有以下几个:第一、就是环境。

第二、就是和饮食有关系。

第三、运动有关系的。

第四、有可能和其他一些因素有关系。

治疗方面,我们注意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湿气重发胖怎么办吃什么药湿气重导致的肥胖可以通过选择服用具有燥湿祛湿作用的药物,例如平胃丸、参苓白术散等,来缓解症状。

因个体差异,没有吃什么药最有效之说。

1.平胃丸:该药作为一种常见的中成药,主要成分为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大枣等数味中药,当存在因湿气重导致的虚胖、乏力、困倦、嗳气(打嗝)吞酸(把胃内上冲口咽的酸水吞入)、四肢沉重等症状时,可以适量服用平胃丸,来起到燥湿健脾、宽胸消胀的作用。

2.参苓白术散:此药作为一种补脾益肺(补益脾肺两脏)类中成药,具有较好的补益脾胃、益肺气的作用,对于因脾胃虚弱导致的湿气困脾、体倦乏力、四肢困重等症状都有一些的治疗作用。

以上两种中成药虽然具有疾病治疗作用,不存在最有效之说,具体病症还需专业医生进行辩证论治,需要注意的是,在服药期间应当忌食生冷、油腻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加重体内湿气的蓄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体内的湿气和阳气的关系今天北京的天气不好,本来都过了清明节了,往年这个时候很热,但是今年却很冷,我们家楼下的玉兰花都开了,在寒风中静静地开放着,整个天空雾蒙蒙的,湿气很重,因此显得阴冷。

所以,这让我非常有冲动讲讲阳气和湿气的关系,因为在下面讲述的一系列的张仲景的去湿的方子的时候,是无处不涉及到湿气和阳气的关系。

我们的老祖宗非常的聪明,他们从大自然中找出很多和人体对应的地方,他们给我们建立了一个天人相应的思考体系,这个思路让我们处处受益。

那么,我们身体中的阳气和湿气是什么关系呢?这是一个相互影响的关系,就和我们看到的天气一样,当雾气重的时候,遮住了太阳光,我们看不到太阳,因此温度降低了,据说,当年火山喷发,烟雾布满天空,地面很久都见不到太阳光,温度变得很低,结果,恐龙倒霉了,似乎恐龙的消失与此有关,否则现在动物园里关的不应该是老虎而是恐龙。

那么,当太阳光充足的时候,也会把雾气给散去,比如到了中午的时候,一般雾气就散了,到了傍晚的时候又出来。

我们的体内也是这样,水湿和阳气是互相影响的。

在我们的体内,阳气就像是太阳,湿气就像是雾气。

有很多患者问我:“我到底是湿气重引起的阳虚呢?还是阳虚引起了湿气重呢?”如果明白了大自然的状态,我们就明白我们体内的情况了,就是这两者是互相影响的,有的人,先伤了阳气,阳气不足,就像太阳下山了一样,会引起湿气泛滥的;同样,如果湿气重了,就如同大雾天一样,也是遮蔽住阳光的,所以阳气也不足了。

我们的体内,和大自然是对应的,我们的心属火,就像自然界的太阳一样,如果湿气重,那么会严重地影响心阳。

脾属土,也就像大自然中的大地一样,如果湿气泛滥,那么脾阳也会被困住,这和发了洪水的大地一样,土到处都会是湿的,没有办法耕种。

还有就是肾了,这也像大自然一样,我们土地的下面,有地下水,再往下,还有一个火,我们都知道了,如果这个火喷发出来就是火山爆发了,这个火是要藏在地下的,因此,肾也是和大自然对应的,它在土的下面,属水,但是,在水中,还有火,因此中医说,肾是两水夹一火,两边是水,中间是一点火,这个火叫命门之火,水和火在一起,达到平衡,这是古代哲学追求的最佳状态,就是阴阳平衡,这叫水火既济。

这样,肾中火不至于过热,水也不至于过寒。

如果体内水湿重了,那么,肾阳也会受影响,肾阳被抑制住以后,则肾中阴阳失去了平衡,阴气就重了。

同样,我们可以反过来想:如果我们心阳不足了,那么,我们体内的水湿也会慢慢地重起来,这是相互的,脾阳不足了,体内的水湿也会重,肾阳不足了,也会出现水湿泛滥的情况。

这就是我们体内的水湿和阳气的关系,明白了这个,大家也就懂了很多养生的道理。

我们的老祖宗早就发现这些问题了,所以创立了很多思路来调整这些情况,具体的方法和思路非常的多,比如去上焦的湿气,去中焦的湿气,去下焦的湿气,振奋心阳、补脾阳、补肾阳等,这在张仲景的经方里面运用得出神入化,如果不明白这个,那么很多病都治不好,明白了,则效如桴鼓。

养生也是如此,明白了这个,则可以保持自己的健康状态,不至于到疾病的状态,不明白这些道理,每天早晨起床就喝凉水,那么就是跟自个儿过不去,等有了病了,才明白自己出问题了。

用养生的方法,防治自己进入疾病状态,这是我们古代的治未病的思路,如果大家能做到这些,那么天下会少很多痛苦的。

我在学习张仲景的经方的时候,曾经琢磨过很多的方法,想找出最好的思路,最后,我琢磨出了一种形象的方法,就是用“图像”的方法,其实这也不是我的发明,古人研发中医的时候,就用了这样的方法,叫“取类比象”,与此类似。

我不是很赞成那些死背条文的方法,因为张仲景给我们记录了很多内容,但是并不完全,许叔微就告诉大家,要学习张仲景的思想,别死背,后来缪希雍也警告过大家这事儿,所以我只是理解张仲景这个方子的思路,然后会逐渐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形象的图画,就是关于这个方子的机理的,非常形象的图画,比如,我讲的阳气和湿气的关系,其实完全可以画一个大自然的图像出来,这个思路等我讲到各个方子的思路的时候,会更明显的,到时候大家想象着这个图画,就会更理解这个方子的思路了。

接下来我们会讲述一个张仲景告诉我们的养生思路,那就是,当湿气蒙蔽了我们的心阳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表现,我们该如何识别,以及如何调理。

拨云见日的苓桂术甘汤今天北京的天气终于暖和了,我出门的时候,看到很多花都开了,绿草也长了出来,觉得心中感慨万千啊!那天,在吃饭的时候,听到了一首歌,觉得真好听啊,就问服务员,是什么歌,服务员告诉我,是一位叫李健的歌手唱的《传奇》,我听了,当时有种心中震动的感觉,确实好听啊,词也好:“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好了,下面谈论正题。

我现在发现很多人体内的水湿都重,昨天有几位朋友约我见面,我帮助他们诊断了一下,发现大多体内湿气很重,大家都很奇怪,说为什么湿气这么重呢?我说:这是我们的生活习惯决定的啊。

大家都不运动了,都开车,开空调,喝冷饮,当然会导致体内水湿严重了。

那么,水湿重会出现哪些问题呢?有什么表现呢?我们怎么调理呢?医圣张仲景为我们早就做出了回答。

下面,我们讲述一个症候,这个症候就是水湿严重导致的,我管这种情况叫:“乌云蔽日”。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图像:雾气越来越重,最后居然遮蔽了太阳,导致天空一片阴暗。

这个图像大家可以记住,然后对照我们身体。

我们身体中的太阳就是心脏,如果水湿严重,遮蔽了太阳,那就是水湿之气影响了心脏的运行。

在中医里面,心脏为阳中之太阳,居于胸中,震慑下焦之水寒,如果心脏的阳气受伤,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可能是心阳被伤到,比如使用了不恰当的药物伤害了心阳,也有可能是水寒之气太盛,遮蔽了心阳,不管原因如何,总之是我们身体中的太阳,被乌云给遮住了!那么,此时会出现什么症状呢?很多人会有眩晕的感觉,您想啊,本来人体的上部应该都是清阳之气,所以头脑才会清醒的,此时水寒之气上升,这是阴中之浊气啊,所以这叫清浊逆乱,本来人体应该是“清气上升,浊气下降”的,现在浊气都上逆了,那头还能不晕?很多人干脆被西医给带上了“眩晕症”的帽子,我曾经遇到过很多人,就是眩晕,一站起来就不分东南西北,天旋地转,不明原因,什么核磁共振都做遍了,就是找不到原因,自己负担很重,总是觉得脑血管出了问题,其实,从中医的角度看看,原因是很简单的,就是水湿把心阳给蒙蔽了。

人家张仲景描述得好,他说这个情况是:“起则头眩”,就是一起来,头就晕,就这么简单的四个字,把这个情况给概况了。

然后,人家张仲景还概括了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心下逆满”、“气上冲胸”。

这种逆满,有的时候是脾胃的感觉,感觉上腹部气机痞满,但是,各位要注意了,还有很多的时候是心脏附近的感觉,感觉心脏附近满闷,不舒服,比如心悸等,很多人其实就是心脏出现问题了,西医一检查,是心脏病了,可是就是不知道怎么患的,我见过很多这样的患者,怎么治疗都不好,尤其是很多老年人,老年人本来心阳就弱了,火力不足了,此时如果水湿上泛,蒙蔽心阳,则心脏就出现种种问题,可是大家都用活血化瘀、扩张血管一个办法来解决,那效果是一定不佳的。

这里面说的“气上冲胸”,是一种心中憋闷的感觉,有严重的人,是会觉得有股气,从腹中升气,直冲胸中,更多的人是觉得胸中憋闷。

此时,因为水湿太盛,气机不降,所以会出现一些肺经的问题,比如咳嗽、气喘、夜不能卧等情况,一般老人出现这种情况的比例较多。

此时,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说,是心肺功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但是我觉得西医对此研究并不够,如果能够借鉴中医的思路,是会有很多人能够重获健康的。

这么讲估计大家都没有概念,我还是用例子来说吧。

有位阿姨,自己叙述心脏不好,记得那是一个冬天,对我说已经做过很多检查了,总之是经常去医院打吊瓶,一般的活血化瘀的丹参、红花等静脉点滴都打遍了,有时好转一点,有时完全无效,总之是整天被笼罩在心脏病的阴影中,觉得随时可能都有危险,自觉心中憋闷,乱跳,时时头晕,躺下以后憋闷更厉害,呼吸甚至觉得变粗,西医检查资料很多,西医也认为问题多多。

老年人其实身体各个器官老化是正常的,估计检验每个人,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如果一旦给戴上个心脏病的帽子,就会开始惶惶不可终日的生活,认为自己的心脏已经完全坏了。

还有一男士,是长期肺弱,是以前患过肺结核,经西医治愈,但是现在肺一直没有强健起来,总是动辄咳嗽,痰多,痰色清稀,有时都不能平卧,这样的患者其实很多,都是肺病以后,调理不当,结果导致肺气虚弱,长期体弱。

这两位都有什么临床指征呢?那位阿姨,我一看舌头,就是一个胖大舌,舌体很大,同时边上有齿痕,这是水湿重,气虚的表现,同时,舌头上都是唾液,透明的,满是唾液,这,就是水湿重的舌像。

那位先生的舌苔厚了一些,但是,也是舌头上满是唾液,水滑欲滴,和那位阿姨一样。

还有一些指征,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伤寒大师刘渡舟先生总结的,是面上有水斑,刘渡舟老先生认为:“水为阴邪,上凌于心。

心之华在面,心阳不振,荣卫凝涩,则面必见黧黑,名曰‘水色’,其甚者,或在额、颊、鼻柱、唇周等处,皮里肉外,出现类似色素沉着之黑斑,名曰‘水斑’”。

这种水斑,我后来仔细体会过,我当时在医院拍摄了很多患者的舌图,回来后就分析,后来我发现,那些水湿重的舌图,这个患者的脸上确实会有很多水斑,这让我大吃一惊,后来还差点写一篇论文,因为忙,就放下了。

而且,这种水斑,我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老人脸上会有很多,估计这和阳气的逐渐不足有关。

总之,我认为舌像是判断这种情况的一个主要方面,如果再配合面诊,则效果更好。

那么,怎么治疗呢?张仲景告诉我们,我们要从两个方面下手,一边把水湿给去掉,他老人家选用的药物就是茯苓,同时要振奋阳气,他老人家选用的是桂枝。

水湿去掉了以后,空闲出来的阵地,谁来占领呢?当然要派我们自己的部队来镇守了,于是,白术被张仲景老人家给用上了。

同时,配合大家行动的,就是一味药,炙甘草,有镇守中焦的作用。

这个方子,一共就是四味药: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就是叫苓桂术甘汤,是中医里面的一个了不起的方子,古时用药,简单而又直接,阵法分明,令人惊叹。

我用的也是这个方子,基本没有加味,那位阿姨的心脏,在服用几副药以后,憋闷感消失,不再觉得呼吸费力,自己说一下松快了很多,于是开始加入一点养心的药物调理。

那位先生,也是这样方子,六副以后,自己感觉咳喘减轻,大为好转,自己感觉局面完全改变了过来,后来换了方子调理,改为滋补,慢慢也恢复了很多,前些日子联系,虽然现在身体仍然有点弱,但是和以前已经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这就是经方的魅力,对证以后,效果来的非常的快。

刘渡舟教授评价苓桂术甘汤:“药仅四味,配伍精当,大有千军万马之声势,临床疗效惊人”。

这个苓桂术甘汤,就是张仲景的“拨云见日法”,当水湿遮蔽住心阳的时候,会导致心、肺、脾胃等系统都出现问题,张仲景用这个拨云见日的思路,就把湿气化去,使得太阳重新出现,阳光明媚,则身体自然恢复常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