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文献综述
《茶馆》研究报告
![《茶馆》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d43a8ec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53.png)
《茶馆》研究报告《茶馆》是中国著名作家老舍创作的话剧作品,被誉为20世纪中国话剧的经典之作。
本研究报告旨在对《茶馆》的创作背景、故事情节、人物塑造、思想内涵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
一、创作背景《茶馆》创作于1956年,这一时期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新中国初期。
在此背景下,社会大变革、阶级斗争以及小资产阶级生活失落感等问题亟待面对和解决。
老舍通过《茶馆》折射出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人性问题和社会现象,对中国当代社会的矛盾和困境进行了深刻的揭示。
二、故事情节《茶馆》以茶馆为主要背景,通过几代茶馆老板和来往客人的对话和争论,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
故事情节分为三个阶段:清末到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
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人物和事件,一方面呈现了中国社会的冲突和演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茶馆老板王大根一代代人的不同命运和心路历程。
三、人物塑造《茶馆》中塑造了一系列鲜活而独特的人物形象,包括茶馆老板王大根、泼猴、王利发,以及来往客人如瘫子郑、革命者小军等。
每个人物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点,通过对话和争论展现了他们的生活态度、人生观和社会观。
四、思想内涵《茶馆》通过描绘茶馆老板和客人之间的冲突和对话,呈现了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和历史变迁。
作品中展现的社会问题包括封建传统与新思潮的碰撞、统治阶级对小资产阶级的压迫、革命与保守的对立以及人生命运的无常等。
通过这些内容,老舍表达了对中国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人性问题的思考。
五、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茶馆》以其真实的刻画、鲜明的人物以及思想上的深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不仅引发了文化界的热议和学术研究,还对当时的社会政治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它的剧本也被多次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进一步推广了作品的影响力。
综上所述,老舍的《茶馆》是一部独具特色和思想深度的中国话剧经典作品。
通过其创作背景、故事情节、人物塑造、思想内涵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我们可以对这部作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民间文学文献综述万能模板
![民间文学文献综述万能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b4c8e51f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0e.png)
民间文学文献综述万能模板民间文学是指人民群众长期以来传承下来、流传于民间、具有浓厚人民性、文化性、艺术性和生活性的文学。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着广泛的民间文学传统,如民间传说、谚语、民歌、民间戏剧等。
本文将通过综述一些民间文学文献,探讨中国民间文学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一、《蝴蝶谷》《蝴蝶谷》是一部以浙江嘉兴柯岩镇为背景的地方文学作品。
该小说以村庄为中心,讲述了一个家族三代儿女的感情故事和他们与乡村社会的联系。
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刻画极为生动,描绘了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二、《草民》《草民》是王朔的一部小说,该书的主人公草民是一个负责治理神州的管理者。
小说的故事背景既有现代都市的喧嚣,也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
小说穿越时空,辗转于历史和现实之间,展示了草民的人性与命运。
该小说对现代社会的批判与反思呈现出了中国当前社会的人性命运之殇。
三、《孔乙己》《孔乙己》是鲁迅最著名的小说之一。
小说以一个留饭店的卖艺人孔乙己为主角,揭示了清末社会贫苦人民的压抑和奋斗。
小说通过对孔乙己的形象刻画,阐释了中国人民性的伟大价值,并批判了旧时代统治者的险恶手段。
四、《茶馆》《茶馆》是郭沫若的著名话剧,该剧以北方小镇的一家茶馆为背景,讲述了发生在茶馆里的唯一一天的故事。
该剧以人物刻画为主要手法,深刻展示了中国社会的深刻问题:强权霸道、民生受苦。
剧中人物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语言又极具地方特色,给观众以强烈的感染力和警示力。
总之,以上文学作品都具有中国民间文学的重要特点:写实性、人民性、真实性和传承性。
而在未来,中国民间文学的发展趋势将是创新性和多样性,尽可能地挖掘、利用我们的文化资源,把丰富的民间文化进行完美的再造。
我们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造出更多有生命力、有创造性的作品,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更多样化的文化产品。
《茶馆》资料
![《茶馆》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5f566ef2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8e.png)
《茶馆》标题:《茶馆》——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一、引言《茶馆》是中国著名剧作家老舍先生的一部代表作,首次公演于1958年。
全剧以北京一家名叫“裕泰”的大茶馆为背景,通过几十年间茶馆主人和顾客的生活变迁,生动展现了从清末到民国再到新中国成立这一历史时期的风云变幻。
二、内容概述《茶馆》共分为三幕,分别对应清末、民国初年和解放前夕三个时期。
剧中人物众多,有贫民百姓,也有达官贵人;有爱国志士,也有卖国贼。
他们在茶馆中来来往往,上演了一出出人生的悲喜剧。
在第一幕中,清朝即将灭亡,社会动荡不安。
茶馆老板王利发努力维持生计,而他的顾客们则在茶馆里谈论时事,表达对未来的忧虑和期待。
第二幕设定在军阀混战的民国时期,社会更加混乱。
王利发为了生存,不得不迎合各种势力。
他的顾客们也在各自的命运中挣扎。
第三幕发生在解放前夕,旧社会即将崩溃。
王利发绝望地感叹生活的无望,但新一代的年轻人却充满了希望,他们坚信新的社会即将到来。
三、主题思想《茶馆》以其独特的方式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巨变,同时也揭示了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民始终是历史的创造者。
同时,剧中的茶馆也象征着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展示了不同阶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社会风貌。
四、艺术特色《茶馆》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结构和语言上。
该剧采用了“横断面”的结构,即通过一个固定的地点(茶馆)来展示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这种手法使剧情更加紧凑,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在语言方面,《茶馆》继承了老舍先生一贯的幽默风格,使得沉重的历史题材变得轻松易懂。
五、结语总的来说,《茶馆》是一部深刻反映中国近现代历史变迁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它不仅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也让我们对人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茶馆老舍的主题学术论文范文
![茶馆老舍的主题学术论文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8731a374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71.png)
茶馆老舍的主题学术论文范文《茶馆》是老舍先生在建国后戏剧的巅峰之作,是表现中国近半个世纪的风云变迁和人情冷暖的一部作品。
这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茶馆的主题学术论文,供大家参考!茶馆的主题学术论文篇一:《茶馆》语言的艺术特色摘要:我国当代“语言艺术大师”老舍先生在语言运用上有多方面的贡献,运用活生生的北京口语是其突出而独特的贡献之一。
话剧《茶馆》正是以对话的形式,生动的运用了大量北京口语词,完美地与人物的性格相结合,用自然流畅、纯净漂亮的现代白话语言,将作品表达得生动、传神。
关键词:口语形式艺术特色话剧《茶馆》的选词择句是以平易朴实为标准的,基本上都直接选用有生命的、活在口语中的词语以对话的形式出现,没有什么古雅深奥、晦涩难懂的词语。
《茶馆》中北京口语的运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动词重叠式在《茶馆》中的使用动词重叠“AA”式和“A一A”式是人们在日常口语对话中经常使用的形式,《茶馆》中这两种形式的使用情况也比较有特色。
本文对《茶馆》中动词重叠“AA”式和“A一A”式的词例使用情况进行了穷尽性的统计,发现“AA”式动词重叠词为40个,用例为99例,使用频率为892%,是使用面最宽的动词重叠形式;“A一A”式动词重叠词为2个,用例为2例,使用频率为1.8%,使用面较窄。
在具有口语特色的《茶馆》中,“AA”式无论是词例数量还是用词数量都远远大于“A一A”式,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语言现象。
比较“A一A”和“AA”格式时发现,两者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语用上,认为在语用价值上,“A一A”和“AA”的区别在于“AA”是自由式,有随意性,而“A一A”是郑重式,不具有随意性。
如:王利发唐先生,你外边踏踏吧!句中使用“踏踏”显得很自由、随意,比使用“踏一踏”适合当时的语境,这说明在人物对话中要求受话人做某事时,用“AA”式比用“A一A”式更能显得他们之间的关系密切、融洽、和睦。
《茶馆》正是一部通过描写老百姓日常生活展现当时社会的话剧,运用口语对话这一形式是其特色,口语中词语的表达应该自然、随意、亲切,因此,“AA”式的使用频率会比“A一A”式高得多。
茶馆 论文
![茶馆 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9c8bcf20af45b307e87197e0.png)
浅谈十七年文学的扛鼎之作——《茶馆》汉师0701班张纪红1502070126【内容提要】十七年文学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各种文学作品良莠不齐,但是《茶馆》却无疑是十七年文学的经典之作,这不仅表现在它突破了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远离政治和英雄人物,它还为话剧注入了新的活力因素,它的影响超越了民族,超越了时代,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对国民性问题的批判。
这是《茶馆》能取得如此高的地位的原因,也是它能成为十七年文学的扛鼎之作的原因。
【关键词】十七年文学经典国民性扛鼎之作我个人认为,对文学作品的定位一定要符合客观实际,不能通过个人的好恶而盲目评价作品的好坏,尤其是前人已经做出的客观评价我们应该尊重。
所以当我们重新审视十七年文学时,应该在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的基础上对十七年文学的经典之作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茶馆》的发表和演出立即引起了各方面的强烈反响,人们一致认为这部作品“是我们文学和戏剧方面近年来一个重大的收获”。
①是文艺界“惹人注目的事件之一”②戏剧评论家指出《茶馆》“毫无疑义的是半世纪以来中国话剧舞台上出现的第一流作品中最前列的几个之一,是中国话剧史上应该占有突出地位,应该详细描述的作为一个阶段的代表作品之一”③这些客观事实使我没有理由不选择《茶馆》作为十七年文学中最经典的作品。
然而是什么原因让《茶馆》在十七年文学中具有如此高的地位?为什么《茶馆》能成为十七年文学的扛鼎之作呢?这是因为《茶馆》有十七年文学其他作品不曾有或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茶馆》突破了当时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在十七年文学中式很难得的。
十七年文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打上了政治的烙印,文艺服务于政治,歌颂政治是很多文学作品的追求,塑造新的英雄人物形象是社会主义文艺的基本要求,因此出现了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
文学作品的发展也就受到了限制,失去了它们本来的光彩,而那些真正优秀的作品能突破这一倾向,《茶馆》就是其中的典范,主要表现在:1、没有配合政治“配合政治和政策”成为新中国文学创作的宗旨,成为一切创作的最高目标,同时也是最低要求。
戏剧剧作分析《茶馆》
![戏剧剧作分析《茶馆》](https://img.taocdn.com/s3/m/512d1d04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cd.png)
戏剧剧作分析《茶馆》论文分析话剧《茶馆》是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于1957年创作旳一部不朽旳名著,该剧以茶馆作为社会缩影,透过半个世纪旳世事变化,由70多种角色表演各阶层人民旳生活层面。
一种大茶馆,就是一种浓缩旳小社会。
老舍先生选用了清朝末年、民国初年、抗战胜利后旳三个历史阶段,透过茶馆这一窗口,呈现出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旳生死沉浮,折射出整个社会旳变迁;描绘了一幅近半个世纪旧时代旳历史画卷。
茶馆之因此成功,是由于《茶馆》具有鲜明旳人物形象,独特旳戏剧构造,特殊旳戏剧冲突以及风趣诙谐旳语言艺术。
它在历史内容、构造形式、主体意识、人物塑造、戏剧语言、场景设计等各方面既体现了鲜明旳民族性,也传达出强烈旳现代审美特性。
《茶馆》成功地塑造了众多旳人物形象。
全剧出场旳人物有七十多人,有名有姓旳就有五十多人,并且这些人物大多种性鲜明。
下面对以王利发、秦二爷、常四爷、刘麻子旳形象进行分析。
王利发是一种贯穿全剧旳人物。
他精明、干练,谨小慎微,委屈求全,善于应酬。
在剧中,他巧于应付巡警旳敲诈,耐心倾听崔久峰旳牢骚。
作为商人,他还具有胆小怕事和自私旳特点。
如他对李三旳苦处、康顺子旳处境和难民旳哀告虽然同情,但也很有限度。
他对社会抱有强烈旳不满,但体现得十分含蓄,如唐铁嘴说“感谢这个年月”旳时候,他说“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这句话中蕴含了他旳愁苦和愤怒。
王利发旳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旳真实写照。
秦二爷是民族资产阶级旳代表。
他完全可靠着祖上旳财产,吃喝玩乐一辈子,但是面对国弱民穷,帝国主义列强旳入侵,他决心搞实业救国,变卖了家里所有旳房产、地产,办了个“顶大顶大”旳工厂,但是,在那黑暗旳、腐朽旳时代,他旳努力最后只智能化成泡影。
当他从自己亲手办旳工厂被赶出来时,只带了签支票用旳金笔和在工厂门口捡到旳两个螺丝帽。
他对王利发说:“人哪,有钱就该吃喝嫖赌,决不能做好事,做好事绝没有好下场!”他旳失败有力地证明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旳旧中国,靠实业救国是行不通旳。
老舍《茶馆》论文
![老舍《茶馆》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4d289fc87e21af45b207a815.png)
老舍《茶馆》论文浅论老舍《茶馆》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摘要:《茶馆》描写了三个时代旧北平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了一个个人像展览式的“浮世绘”。
老舍选取“茶馆”作为剧本的场景颇具匠心。
作者避开了对重大历史时间的直接描绘,只是描述些历史事件在民间的反响,将之化入日常生活之中,从而避开了时代共名的简单、僵化和专断,发挥了作家熟悉旧北平社会生活与形形色色人物的优势。
在结构艺术上,《茶馆》采取了三个横断面连缀式结构,每一幕内部也以许多小小的戏剧冲突连缀,使剧本“人物带动故事”,“主要人物由壮到老,贯穿全剧”,“次要人物父子相承”,“无关紧要的人物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同时,人物的故事、命运又紧密联系当时的时代发展,使得剧本紧针密线、形散而神凝,并且构成了一副“清明上河图”式的从清末到民国末年的民间众生。
关键字:人物结构艺术社会价值意义正文:茶馆,在中国极为常见,但却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
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多容纳各色人物。
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茶馆几乎浓缩了整个社会的各种形态,并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同步地演出着一幕幕的人间活剧。
《茶馆》是一部非常著名的话剧。
老舍的《茶馆》创作于1956年,他以独特的艺术手法,把三个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变迁状况,装进了不足5万字的《茶馆》里,以话剧的形式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这出三幕话剧中,共有70多个人物,其中50个是有姓名或绰号的,这些人物的身份差异特大,有曾经做过国会议员的,有宪兵司令部里的处长,有清朝遗老,有地方恶势力的头头,也有说评书的艺人、看相算命及农民乡妇等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层次。
《茶馆》的创作意图是十分清楚的,它通过“裕泰”的茶馆陈设由古朴?新式?简陋的变化,昭示了茶馆在各个特定历史时期中的时代特征和文化特征。
开始时,茶客的弄鸟、吃茶、玩虫,虽有些略带古风的声色,但由于“侦缉”的出现及“莫谈国事”的纸条,一动一静,均产生着一种压抑的气氛。
老舍茶馆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老舍茶馆开题报告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aca1f6a6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28.png)
老舍茶馆开题报告文献综述老舍茶馆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引言:老舍茶馆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不仅是一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更是一个见证了中国社会变迁的重要场所。
本文将通过综述相关文献,探讨老舍茶馆的历史背景、文化意义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老舍茶馆的历史背景老舍茶馆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建于1888年,是中国近代最早的茶馆之一。
它曾是文人墨客聚集的地方,也是政治、文化、商业交流的重要场所。
在20世纪初,茶馆在中国社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人们品茶休闲的场所,更是社会信息传播的中心。
二、老舍茶馆的文化意义老舍茶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茶馆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文学、戏曲、音乐、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形成了独特的茶馆文化。
茶馆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文化爱好者和学者的关注。
三、老舍茶馆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老舍茶馆作为一个集中了各行各业人士的场所,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茶馆是一个社交平台,人们可以在这里交流思想、分享经验,促进社会交流和合作。
其次,茶馆也是一个信息传播的中心,人们可以通过茶馆了解社会动态、政治变革等重要信息。
此外,茶馆还扮演着文化传承的角色,通过演出戏曲、音乐等艺术形式,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四、老舍茶馆的现状与保护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老舍茶馆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
茶馆文化逐渐被商业化和现代化所冲击,茶馆的传统功能逐渐式微。
为了保护老舍茶馆这一重要的历史遗产,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修缮茶馆建筑、开展文化活动等,以期保护和传承茶馆文化。
结论:老舍茶馆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具有深远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它不仅是一个见证中国社会变迁的重要场所,也是一个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
然而,茶馆文化面临着现代社会发展的挑战,需要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保护和传承。
通过综述相关文献,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老舍茶馆的历史背景、文化意义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为保护和传承茶馆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老舍《茶馆》参考文献
![老舍《茶馆》参考文献](https://img.taocdn.com/s3/m/f24c54156bd97f192279e956.png)
参考文献[1]老舍.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N].文艺研究,1979-04-27(2).放网址[2]李健吾.读茶馆[J].人民文学,1958(1).[3]顾仲彝.编剧理论与技巧[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P165.[4]赵霞.从茶馆看老舍话剧的艺术特色[J].教育学,2013-11(60).放网址[5]陈齐友.论老舍茶馆的人物形象塑造[N].孝感学院学报,2009-10.63-65[6]周光凡.茶馆主题真的是葬送三个时代吗[N].上海戏剧学院学报,2005(3).2005年第三期38-44[7]梅梓.社会变迁下一曲小人物的悲歌——从茶馆中裕泰茶馆的兴衰看王利发的性格变化[J].安徽文学,2009(5):214-215.[8]洪忠煌.茶馆主题新释[N].烟台大学学报,1991(2).1991年第2期55-61[9]符文军,李丹.中外经典名著导读[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9.P328.[10]老舍.老舍的话剧艺术[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P258.[11]沈玉荣.论茶馆的民族特色[J].文学教育,2011(12):95-96.[12]胡和平,叶云霞.茶馆与国民性[N].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02(2).2007年2月 28卷第2期 67-69[13]杨清华.浅析老舍茶馆语言艺术[J].教育科研语文教研,2009(12):P35.2009年第12期35页[14]曾光灿,吴怀斌.老舍研究资料[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5.[15]侏瑢.小舞台大社会——谈老舍的茶馆[J].中学语文教学,1995(11):34-35.[16]洪忠煌.茶馆主题新释[N].烟台大学学报,1991(2).同第8个[17]乌苇.克劳特.东方舞台上的奇迹——茶馆在西欧[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3.P49.[18]谢昭新,许德.从四世同堂到茶馆——试论老舍小说与戏剧的沟通[J].民族文学研究,2002(1):42-47.[19]林婷.经典的背后——再论茶馆[J].文艺争鸣,2003(4).2003年第四期70-73[20]滕紫欣.试论话剧茶馆的美学表现方式[N].牡丹江大学学报,2013-01(22). 2013年1月 23卷第1期。
有关话剧《茶馆》的详论
![有关话剧《茶馆》的详论](https://img.taocdn.com/s3/m/cb55a219fad6195f312ba6ac.png)
衡阳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有关《茶馆》的详论作者姓名:唐亮学号:注册号:专业:汉语言文学教育指导教师:2010年3 月衡阳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唐亮同学:你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为:有关《茶馆》的详论,请你根据需要立即开始本课题的文献调研工作,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或目标和任务):老舍先生的话剧《茶馆》被称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其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都具有画时代的意义。
本文从《茶馆》的语言、文化特色两个方面研究了它的艺术成就。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工作(或实验工作):1.查阅相关文献;2.进行文献综述撰写;3.论文撰写与修改。
本课题现有主要参考资料(或指明重点查阅和检索的方向):(1)党秀成《老舍及其〈茶馆〉》(2)萧剃绘《〈茶馆〉的艺术风格》(3)黄种顺《〈茶馆〉的主题新探》(4)柳赏彭《〈茶馆〉探微》(5)夏堪达《〈茶馆〉分析》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衡阳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论文(设计)选题表衡阳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考核表有关《茶馆》的详论汉语言文学2007级学号:姓名:唐亮指导老师:内容提要:老舍先生的话剧《茶馆》被称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其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都具有画时代的意义。
本文从《茶馆》的语言、文化特色两个方面研究了它的艺术成就。
关键词:语言、个性化、幽默、京味文化、礼性、自崇心理、官文化一、《茶馆》的语言1、病态、畸形的旧社会的艺术再现《茶馆》在艺术风格上,把悲剧和喜剧有机地揉合融会起来,以喜剧的形式表现了最为悲切的内容,形成了悲喜结合的特色。
因此,《茶馆》被人们成为一曲含泪带笑的旧时代的哀歌,也是一个亦庄亦谐的社会的葬礼。
反映旧社会人吃人的黑暗现实,埋葬三个旧时代,构成了《茶馆》的悲剧基调,但是老舍先生却为这出人间的悲剧编织了一套喜剧的外衣。
这喜剧外衣的材料不是别的,乃是旧社会的畸形和病态:吃人者张狂无耻、可憎可笑的嘴脸;弱小者被人吃掉的那一瞬间的奇异的情景,以及一些小人物的“人生零碎”。
老舍《茶馆》论文
![老舍《茶馆》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4d289fc87e21af45b207a815.png)
老舍《茶馆》论文浅论老舍《茶馆》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摘要:《茶馆》描写了三个时代旧北平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了一个个人像展览式的“浮世绘”。
老舍选取“茶馆”作为剧本的场景颇具匠心。
作者避开了对重大历史时间的直接描绘,只是描述些历史事件在民间的反响,将之化入日常生活之中,从而避开了时代共名的简单、僵化和专断,发挥了作家熟悉旧北平社会生活与形形色色人物的优势。
在结构艺术上,《茶馆》采取了三个横断面连缀式结构,每一幕内部也以许多小小的戏剧冲突连缀,使剧本“人物带动故事”,“主要人物由壮到老,贯穿全剧”,“次要人物父子相承”,“无关紧要的人物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同时,人物的故事、命运又紧密联系当时的时代发展,使得剧本紧针密线、形散而神凝,并且构成了一副“清明上河图”式的从清末到民国末年的民间众生。
关键字:人物结构艺术社会价值意义正文:茶馆,在中国极为常见,但却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
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多容纳各色人物。
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茶馆几乎浓缩了整个社会的各种形态,并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同步地演出着一幕幕的人间活剧。
《茶馆》是一部非常著名的话剧。
老舍的《茶馆》创作于1956年,他以独特的艺术手法,把三个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变迁状况,装进了不足5万字的《茶馆》里,以话剧的形式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这出三幕话剧中,共有70多个人物,其中50个是有姓名或绰号的,这些人物的身份差异特大,有曾经做过国会议员的,有宪兵司令部里的处长,有清朝遗老,有地方恶势力的头头,也有说评书的艺人、看相算命及农民乡妇等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层次。
《茶馆》的创作意图是十分清楚的,它通过“裕泰”的茶馆陈设由古朴?新式?简陋的变化,昭示了茶馆在各个特定历史时期中的时代特征和文化特征。
开始时,茶客的弄鸟、吃茶、玩虫,虽有些略带古风的声色,但由于“侦缉”的出现及“莫谈国事”的纸条,一动一静,均产生着一种压抑的气氛。
《茶馆》中的历史回顾与现实思考
![《茶馆》中的历史回顾与现实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aaff0926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78.png)
反映社会变迁:茶馆的演变反 映了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05
茶馆的文化内涵
章节副标题
茶馆中的茶文化
茶馆的起源: 中国茶文化的 发源地
茶馆的功能: 社交、休闲、 商务、文化传 播等
茶馆的茶艺: 茶道、茶艺表 演、茶艺培训 等
茶馆的茶品: 各种茶叶、茶 具、茶点等
01
02
03
04
茶馆中的艺术氛围
茶馆建筑风格: 古典与现代相结 合,体现中国传 统文化元素
的交融与碰撞
茶馆中的茶艺、 茶道、茶宴等文 化活动,展示了 中华文化的独特
魅力
茶馆中的文人墨 客、商贾政要等 各界人士的交流, 促进了文化的传
播与发展
茶馆中的历史故 事、传说、轶事 等,反映了当时 社会的风貌和风
俗习惯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茶馆中的社会变革
茶馆的功能演变:从单纯的 喝茶场所到社交、娱乐、商 务等多功能场所
茶馆的茶艺:茶道、茶 礼、茶艺表演等
茶馆的习俗:品茶、赏 茶、茶宴、茶会等
茶馆的发展:从古代到 现代的演变过程,以及 各地茶馆的特色和差异。
03
茶馆中的历史回顾
章节副标题
茶馆中的历史事件
茶馆起源:唐代的茶肆,宋代的茶坊,明清的茶馆 茶馆文化:茶道、茶艺、茶宴、茶礼等 历史事件: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在茶馆中的反映 茶馆变迁:从传统茶馆到现代茶馆的演变过程
茶馆在文化中的地位
茶馆是文人墨客、商贾政客 交流聚会的场所
茶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
茶馆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变迁 和发展
茶馆文化反映了中国人的生 活方式和价值观
茶馆的传统与习俗
茶馆的起源:中国茶文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馆》:历史与文化的交织与冲撞
![《茶馆》:历史与文化的交织与冲撞](https://img.taocdn.com/s3/m/13d9aa87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78.png)
茶馆:历史与文化的交织与冲撞引言《茶馆》是中国戏剧大师陈平原创的话剧作品,该剧以晚清末年的茶馆为背景,揭示了当时社会百态和人情冷暖,通过对人物命运的刻画展现出历史与文化的交织与冲撞。
本文将详细介绍《茶馆》这部作品及其所反映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一、《茶馆》概述《茶馆》是中国传统戏曲形式话剧作品,首演于1958年。
该剧主要围绕着一个京城老字号茶馆的故事展开,通过不同客人和茶馆内人物之间的互动,呈现了晚清末年封建社会中各阶层、各个群体在政治、经济和思想上面临的种种矛盾和冲突。
二、历史背景:晚清末年晚清朝廷政治腐败,国力衰弱,西方列强入侵势力日益增强。
此时期中国社会发生着巨大变革,旧有的封建制度和观念被不断质疑,民众思想觉醒。
《茶馆》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反映社会现实。
三、角色分析1. 茶馆老板王铁嘴王铁嘴是茶馆的老板,他代表了封建时期商人阶层的典型形象。
他具备商人精明、无私以及面对局势变迁时保持灵活性等特点。
通过他与客人之间的互动,表达了晚清商人面对来自政府和西方列强双重压力的生存困境。
2. 客人荀慧生荀慧生是茶馆内常客之一,他是一个知识分子。
作为进步思想的代表,荀慧生不满于现状,积极呼唤革命和改革的声音,但他也深陷于个人命运与宿命主义之中。
通过荀慧生这个角色展示了当时晚清知识分子群体内部复杂而矛盾的思想斗争。
3. 兄弟二幺(二哥)与三缸油兄弟二幺和三缸油是茶馆内的服务员,他们代表了普通劳动者阶层。
在封建社会中,这个阶层受尽剥削与压迫,通过他们的形象展现出小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
4. 阎连科阎连科是一个官僚,代表了晚清末年封建官场的黑暗和腐败。
他以虚伪、奸诈为特点,也成为剧中反面形象之一。
通过阎连科的角色,呈现出晚清政治体制的黑暗面。
四、文化冲撞:传统与现代观念《茶馆》中展现了传统观念和现代观念在当时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冲撞。
茶馆作为传统社交场所较好地体现了这种冲突。
一方面,茶馆是传统社会等级制度下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新思想和新观念正在逐渐渗入到人们生活之中,这使得茶馆内客人和茶馆老板之间存在着观念上的冲突。
茶馆历史映照中国百年变迁的写实之作
![茶馆历史映照中国百年变迁的写实之作](https://img.taocdn.com/s3/m/3d3f7613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79.png)
茶馆历史映照中国百年变迁的写实之作茶馆是中国传统的公共场所,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承载了无数人的故事和记忆。
众多的茶馆历史,见证了中国百年来的变迁与发展。
《茶馆》是中国作家老舍创作的一部戏剧作品,充满了写实主义的风格,通过描绘茶馆中的人物形象和社会环境,反映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百态万象。
这部作品以茶馆为背景,通过多个人物的故事展开,具体描绘了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的历史变迁。
茶馆是一个集百态于一身的地方,不论贫富、官商还是民众,都有他们的故事在这里上演。
在茶馆的舞台上,观众可以看到各个阶层的人物,从帝制时代到民权时代,展现着中国百年来社会的沧桑巨变。
在茶馆里,有农民丁秀山和马四爷这样的贫苦人家。
他们为了生计辛勤劳作,却被社会的不公平对待,一无所有。
农民阶层的困境在这里得到了真实地反映,揭示了社会不平等的弊病。
而在茶馆中,还有地主林世荣这样的人物,他身居高位,却无法摆脱命运的束缚,最终沦落为无依无靠的普通人。
这些人物形象的刻画展示了封建社会的荒谬和不公。
茶馆历史的真实性还表现在对官商的描绘上。
官员阎主席和商人杨九红是最能代表当时社会风貌的人物,他们的形象充满了现实主义的气息。
阎主席代表了官场的黑暗面,他为了个人利益可以无耻地妥协,甚至背叛了自己的信仰。
杨九红则代表了商人阶层的崛起,他以经商为生,在剧本中大展宏图壮志,但最终也因为商业竞争而陷入困境。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示了时代的复杂性和人性的矛盾。
茶馆里,还有一对被称为"孪生兄弟"的人物,分别是时智和时雄。
这对兄弟虽然阶层和命运截然不同,但他们都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时智是传统士人,在剧中他充满了古代士人的骄傲和自负,但最终却因为与时代格格不入而一蹶不振。
而时雄则代表了新一代人,他追求自由和平等,但最终也因为社会不公而失去了希望。
这对兄弟形象的对比,反映了传统与现代、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通过《茶馆》这部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百年来的变迁与发展。
《戏剧鉴赏》选修课论文之《茶馆》
![《戏剧鉴赏》选修课论文之《茶馆》](https://img.taocdn.com/s3/m/6d6b1523a300a6c30c229f47.png)
戏剧鉴赏之《茶馆》《茶馆》写于1957年,是老舍话剧创作的高峰。
曹禺称它为“中国话剧史中的经典。
”以北京裕泰大茶馆为中心场景,展示了清末、民国初年、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
三幕话剧《茶馆》,一幕写一个时代,每一幕敲响一个时代的丧钟,表现了旧中国必然崩溃的历史命运。
第一幕可分为六个场面,主要写清朝末年的社会生活,具体时间是1898年的秋天,正是戊戌政变失败之后,维新派人物谭嗣同被杀害不久,通过裕泰大茶馆里形形色色的人物的种种活动,透视了戊戌政变发生与失败的前因后果,具体描绘了帝国主义扩张渗透、流氓地痞横行、市民阶级混乱、农民破产、宫廷生活腐败荒淫、爱国者横遭迫害的社会形态,逼真地勾勒出晚清统治的真实图景。
最后一句台词“将!你完啦!”无疑是对这个社会作出的历史判决。
这部剧运用对京城中裕泰大茶馆里人们的谈话,体现了国家的兴盛衰败。
从戊戌变法的失败到解放战争的前夕,时代的变迁让茶馆里发生的一件件小事变成了一部历史剧,而这部历史剧的主角当然就是茶馆掌柜王利发了。
王利发是个精明而正直的人,年仅二十岁就出来替早逝的父亲打理生意,他生在一个混乱的、战火连绵的年代,最后因为不能忍受自己经营了几十年的茶馆被人强行霸占而上吊自杀。
是啊,用戏中的话说,那是一个人们“一堆一堆给洋人送钞票”的日子,不少的人都当起了汉奸,特别是戏中的两代小人——刘麻子和小刘麻子。
先说刘麻子吧,他见利忘义,干着给人说媒拉线这种不正当的生意,不论双方愿意与否,只要有钱赚他就干,有时甚至还卖人儿女。
在第一幕中,他竟然把一位生活贫苦的农民——康六的女儿康顺子以十两银子的价钱卖给了给了一个太监。
而刘麻子的儿子小刘麻子呢?他非但没有“改邪归正”,反而还“发扬光大”,要创办一个专给美国人提供女招待的“花花联合公司”,甚至想方设法霸占了王掌柜的裕泰茶馆,把它改成了一个“取得大量情报,捉拿共产党”的地方。
现如今,像这样见利忘义的人还在少数吗?有些奸商,为了谋求暴利,用偷工减料制成的东西来蒙骗消费者,甚至不惜搭上消费者的性命!剧本的最后,常四爷说了这么一句话:“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这分明是老舍先生托剧中人物之口说出来的!就好像现在的清洁工,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每天起早贪黑,默默地为我们这个国家做着巨大的贡献,可又有哪些人去安慰安慰他们,哪怕是一句节日的问候?很少很少。
茶馆论文综述
![茶馆论文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9d1544ec81c758f5f61f67c3.png)
点滴春秋茶馆文献综述专业:艺术设计班级:7班作者:77 指导老师:7771、设计的目的在当今世界的背景下,中国风已成为各个设计领域的一朵奇葩。
现代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西式简洁的风格在服装、饮食等方面都有诸多的影响,在室内设计上也已经成为了流行趋势,但中国元素作为我们的一种文化传统是应该被很好继承和发扬的。
在西方设计界流传着一个观点:“没有中国元素,就没有贵气。
”中式风格的魅力可见一般。
就像西式家具,不必然代表时尚与现代一样,中式家具也不必然代表传统与陈旧,潮流总是在两个极端中摇摆不定,而新中式是现在也是将来相对比较稳定的家居时尚,新中式风格不是纯粹的元素堆砌,而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将现代元素和传统元素结合在一起,以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来打造富有传统韵味的事物,让传统艺术在本设计得到合适的体现。
本茶馆设计以传统的中式风格为基础,在传统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社会的审美理念使之”进化”成新的中式风格,将现代元素与古老元素有机结合起来,充分的因地制宜,引入当地自然环境,摆脱沉闷、闭塞的传统空间,营造一个安静、通透、祥和、充满惬意的饮食和品茶环境。
当人们希望摆脱那旋转着的世界带来的不由自主的焦虑和浮躁时,这些古老的元素总有着神秘的力量,给我们带来宁静与平和。
2、文献资料1、现代中式风格按照史籍记载,中国的建筑历史是有据可查的,在四、五千年的漫长岁月中,不管时空如何交替,生活型态如何转变,中国的建筑环境,始终以“人”为中心。
因此,可以看见中国传统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使用者可以透过游历在一个复杂多样亭台楼阁的不断进程中,感受生活的安适和对环境的主宰,空间概念是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与历史的。
另一方面,在“极简主义”当道的21世纪,具有“禅味”的中式风格,正以其简洁明快的线条及耐人寻味的内敛间,改写一般对中式古色古香、雕梁画楝的刻板印象。
因此,现代的中式风格不再和古老、死板画上等号,取而代之的是亲近自然、朴实、亲切、简单却内藏丰富意涵。
《茶馆》文献综述
![《茶馆》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02ea652f4b73f242336c5f9b.png)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浅谈《茶馆》中王利发的人物形象的文献综述1.引言话剧《茶馆》是老舍1956年完成的作品,被称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这部三幕剧上演以后,在当时引起了国内国际的一片轰动。
作为该剧主人公的王利发是老舍塑造的一个经典的小人物,在商场上,他表现得既精明、干练,又自私、圆滑;在被压迫的时候他既逆来顺受,又愤世嫉俗。
他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矛盾体,这些悲剧是诸多因素造成的,包括个人性格因素和时代背景等因素,本文将对王利发的形象进行有益的探索。
2.国内外的研究概况当前国内外对于《茶馆》中王利发的研究甚少,但是对于《茶馆》以及老舍先生本身的研究颇多,并且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多数学者是从《茶馆》的艺术结构,语言特色以及戏剧矛盾冲突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王利发作为《茶馆》的主人公,学者们大多从个人性格特征,身份,时代环境等方面研究,同时又与老舍的其他作品中的人物进行比较研究。
大多看法是一致的,认为王利发是动荡时代中的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典型代表,反映时代的变迁。
2.1国外关于王利发的研究概况《茶馆》在国外也是声誉极高的,曾经在世界50多个国家出演,凭借颇富神韵的民族文化和京味文化特色,以及精巧的艺术结构受到国外的广泛好评。
《莱茵—内卡报》指出“它给我们打开了一扇门,展示了对我们来说还是陌生的文化,但就其人类的共性来看,却似乎是极其熟悉的境界”,《茶馆》以其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永载文学史册。
国外众多学者目前对于《茶馆》以及王利发的形象也在深入研究和探索,由此可见,剧作拥有卓越的艺术成就和较高的文学价值。
2.2国内关于王利发的研究概况首先,艺术成就方面。
李健吾指出了《茶馆》艺术结构上的缺陷“毛病就在这一点,本身精致,象一串珠子,然而又一刻有一颗,少不了单粒的感觉”。
针对这种建议,老舍先生在《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一文表明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自己不熟悉政治,所以只能把他熟悉的小人物集中到茶馆中,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侧面透露政治消息。
茶馆文学评论1000字
![茶馆文学评论1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2995461c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ec.png)
茶馆文学评论1000字《茶馆》是现代文学家老舍于1956年创作的话剧,1957年7月初载于巴金任编辑的《收获》杂志创刊号。
1958年6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单行本。
剧作展示了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时代近半个世纪的社会风云变化。
一个叫裕泰的茶馆揭示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黑暗腐败、光怪陆离,以及在这个社会中的芸芸众生。
剧本中出场的人物近50人,除茶馆老板之外,有吃皇粮的旗人、办实业的资本家、清宫里的太监、信奉洋教的教士、穷困潦倒的农民,以及特务、打手、警察、流氓、相士等,人物众多但性格鲜明,能够“闻其声知其人”,“三言两语就勾出一个人物形象的轮廓来”。
作品通过茶馆老板王利发对祖传“裕泰茶馆”的惨淡经营,描写他虽然精明圆滑、呕心沥血,但终于挡不住衰败的结局,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走向。
剧作在国内外多次演出,赢得了较高的评价,是中国当代戏剧创作的经典作品。
《茶馆》的谋篇布局独具匠心。
全剧没有贯穿到底的矛盾斗争,是一出以人物带故事的话剧。
它由几乎没有联系的几个小故事组成。
幕与幕之间在情节上的联系,表面上看是不太紧密的,但仔细分析,便可发现三幕之间的联系是作者描写的一种深层的政治意识。
如“莫谈国事”的字条一幕比一幕多。
这富有象征意义的纸条,揭示出在这三个军阀政府的专制下,人民受苦受压,是不能说话的,同时也有力地说明临近解放的国民党政府残酷的事实真相。
作者老舍塑造人物形象有其独特的方式。
着重刻画时代的、阶级的、职业的和气质的特点以及地方色彩,作出各种社会典型的艺术概括,通过浮雕般栩栩如生的人物造型,反映出不同的社会面貌。
如秦二爷是民族资本家,他出场时少年得志,对实业救国充满信心,但显示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年幼无知。
秦二爷轰赶饥民的恶劣态度,暴露了他和贫民格格不入的本性。
经过几十年风雨,他只剩下对现实和自我痛苦而盲目的诅咒。
秦二爷的悲剧是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性格和命运的缩影。
《茶馆》中有不少悲剧性的场面,但是全剧的基调却是喜剧的,而且即使是悲惨的情节和细节也往往以幽默的笔法表现出来。
茶馆学术论文
![茶馆学术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af8bc50b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e7.png)
茶馆学术论文《茶馆》作为中国当代话剧的经典之作,一直是观众关注的对象和学界研究的热点,这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茶馆学术论文,仅供参考!茶馆学术论文篇一谈《茶馆》语言的幽默艺术摘要:《茶馆》的幽默首先是一种思想和胸怀。
旧社会的畸形和病态,愚昧和可怜是老舍先生编织幽默喜剧的材料,其次才是技巧,平民化的语言是幽默的外衣。
老舍先生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精粹语句,做到朴中见色,平中现奇,使《茶馆》成为不朽之作,再一次生动地证明了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
关键词:茶馆;幽默艺术;老舍先生中图分类号:I23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062-02时下荧屏上充斥着所谓的幽默剧、搞笑剧,大都是出自哗众取宠、让人啼笑皆非的文本。
又一次执教老舍的《茶馆》,忍不住也谈谈老舍先生的《茶馆》中所表现的“真”幽默。
1.《茶馆》幽默的语言首先源于一种博大的胸怀老舍先生〈〈茶馆〉〉仅三幕,出场的人物多达七十多人,通过三教九流各色人物的活动反映了三个历史时期五十多年的风云变幻、事态人事,再现了人民的悲剧命运,展示了人民与旧时代的特殊的矛盾冲突,表现了旧社会旧中国的必然灭亡,是一部发人深省的作品。
同时也体现了老舍先生对我们民族的深邃的洞察力和真切的关怀。
没有远见卓识是无法达到如此深刻的。
这是一部幽默剧,更是一部悲剧。
幽默不是滑稽,只为逗人一笑,幽默有更深远的意义。
老舍先生在《谈幽默》中说:“幽默”是“既不呼号叫骂,也不顾影自怜”,“是由事事中看出可笑之点,而技巧地写出来,自己看出人间的缺欠,也愿使别人看到,于是笑里带着同情,而幽默乃通过深奥。
”老舍先生是旗人的后代,从小就过着贫苦的生活,但他跳出了这个圈子,站在中华民族的角度,以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作家的视觉在作品中借封建遗老松二爷来表现旗人的腐朽和没落,也刻画了豪爽正气的旗人常四爷,并借常四爷之口来反映旧中国人民的反抗情结。
更是通过茶馆中的三教九流来反映旧社会旧制度的必然衰亡。
戏剧论文10000字:茶馆
![戏剧论文10000字:茶馆](https://img.taocdn.com/s3/m/db820125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aa.png)
戏剧论文10000字:茶馆能力与知识的关系,相信大家都很清楚。
知识不是能力,但却是获得能力的前提与基础。
而要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需要个体的社会实践。
下面是本人为大家准备的戏剧论文10000字。
《茶馆》是新中国话剧走出国门的第一剧,在德、法、日、美等国演出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与喜爱。
考察《茶馆》在国外演出的反响及其产生较高美誉度和影响力的原因,并探讨这种跨文化交流带给中外艺术家的启示与它对《茶馆》经典地位确立所起的作用,对于当代话剧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茶馆》在国外的演出及其反响1979 年 3月11 日,在纪念老舍先生80岁诞辰的时候,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以原班人马第三次重排上演了《茶馆》①,演出得到国内观众的认可与好评,也因此收到外国友人的邀请,德国友人乌苇克劳特和他的父亲盖什作为中间人,主动邀请北京人艺参加德国曼海姆剧院建院200周年的庆祝演出。
1980 年 9月25 日,北京人艺组成了78人的《茶馆》剧组,开始首次欧洲之行的巡回演出。
这次欧洲演出至 11月11日结束,历时近50 天,在联邦德国、法国、瑞士三国十四座城市共演出25 场,受到了欧洲人民的热烈欢迎。
负责此次同声传译的乌苇克劳特先生详细记录了此次演出的盛况:《茶馆》的首次演出确实受到了极其热烈的欢迎( 其后各场演出都无一例外).演出结束时,全场掌声雷动,观众齐声喝彩:妙啊! 妙极了!每当演员们在有节奏的掌声中一次又一次地谢幕时,那些留在后台的人总要看着表,计算掌声持续了多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浅谈《茶馆》中王利发的人物形象的文献综述
1.引言
话剧《茶馆》是老舍1956年完成的作品,被称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这部三幕剧上演以后,在当时引起了国内国际的一片轰动。
作为该剧主人公的王利发是老舍塑造的一个经典的小人物,在商场上,他表现得既精明、干练,又自私、圆滑;在被压迫的时候他既逆来顺受,又愤世嫉俗。
他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矛盾体,这
些悲剧是诸多因素造成的,包括个人性格因素和时代背景等因素,本文将对王利发的形象进行有益的探索。
2.国内外的研究概况
当前国内外对于《茶馆》中王利发的研究甚少,但是对于《茶馆》以及老舍先生本身的研究颇多,并且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多数学者是从《茶馆》的艺术结构,语言特色以及戏剧矛盾冲突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王利发作为《茶馆》的主人公,学者们大多从个人性格特征,身份,时代环境等方面研究,同时又与老舍的其他作品中的人物进行比较研究。
大多看法是一致的,认为王利发是动荡时代中的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典型代表,反映时代的变迁。
2.1国外关于王利发的研究概况
《茶馆》在国外也是声誉极高的,曾经在世界50多个国家出演,凭借颇富神韵的民族文化和京味文化特色,以及精巧的艺术结构受到国外的广泛好评。
《莱茵—内卡报》指出“它给我们打开了一扇门,展示了对我们来说还是陌生的文化,但就其人类的共性来看,却似乎是极其熟悉的境界”,《茶馆》以其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永载文学史册。
国外众多学者目前对于《茶馆》以及王利发的形象也在深入研究和探
索,由此可见,剧作拥有卓越的艺术成就和较高的文学价值。
2.2国内关于王利发的研究概况
首先,艺术成就方面。
李健吾指出了《茶馆》艺术结构上的缺陷“毛病就在这一点,本身精致,象一串珠子,然而又一刻有一颗,少不了单粒的感觉”。
针对这种建议,老舍先生在《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一文表明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自己不熟悉政治,所以只能把他熟悉的小人物集中到茶馆中,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侧面透露政治消息。
并申明“我的写法多少有点新的尝试,没有完全叫老套子捆住”。
其次,形象塑造方面。
在当代话剧中,很多学者注意到老舍先生剧作打破了传统的格式,不以情节为重,而以人物为重,利用在茶馆中出现的人物去反映广阔的社会。
苏必扬在《<茶馆>艺术特色初探》对于《茶馆》的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就有较为深入的分析,他将《茶馆》中的人物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贯穿全剧的中心人物,也就是王利发、秦仲义、常四爷三个人。
“这三个人是作者刻画的重心,他们不但有着独立完整的个性特征,而且是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
第二类是形形色色的过场人物,对于这类人物“作者采取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方法,并不重视他们动作的连贯性,而是突出他们命运的某一个侧面的勾勒,透过点点滴滴反映时代面貌”。
第三
类是反面人物,“刻画这类人物,作者吸取了我国戏曲的传统手法,在符合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夸大其中矛盾可笑处,使其漫画化”。
讲究“传神”二字,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再次,个人形象方面。
各位学者对于王利发的形象看法基本是一致的,都认为王利发是一个矛盾而悲剧的社会底层小人的典型代表。
郭汉城在《<茶馆>的时代与人物》中说“茶馆老板王利发,随着三个时期的变化,不断地进行着“改良”。
所谓改良,就是适应时代变化的形势,作为生存挣扎的努力。
但终于逃不脱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官僚资产阶级的魔掌而趋于灭亡。
”这种结局是王利发个人的命运悲剧,同时也是动荡不安的时代造成的。
陈齐友在《论老舍<茶馆>的人物形象塑造》中指出“王利发的心态是当时平民百姓最具代表性的心态,他不坑蒙拐骗,逆来顺受,没有过高的奢望。
但王利发的身份和地位比一般平民略高一点,他希望过上小康赋予的生活,却没有如愿以偿,最后还落下个悲惨凄凉的结局”。
梅梓在《社会变迁下一曲小人物的悲歌—从<茶馆>裕泰茶馆的兴衰看王利发的性格变化》中说道“王利发作为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典型代表,他不坑人……却在社会变迁的惊涛骇浪中悲惨地死去,以裕泰茶馆的兴衰和自己的悲惨命运唱出一曲最真实的小人物的悲歌。
”
最后,对比研究。
《茶馆》中王利发形象的塑造与许多作品在方面有着相似的地方,因此,众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有益探索,以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涵,提高我们的文学鉴赏力。
朱海华的《浅析中国当代剧作里的两个掌柜形象—王利发与卢孟实》指出“《茶馆》中的王利发和《天下第一楼》卢孟实都是作为掌柜,一个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一个是福聚德的二掌柜,同处于受人歧视的社会底层;作为社会牺牲品,一个上吊自杀,一个被追回胶东老家……剧本富有深刻、富有耐人寻味的内涵”。
与《茶馆》关系密切的《龙须沟》也有可与之相比之处,马风在《从<龙须沟>到<茶馆>的美学倾向》认为“《茶馆》的形象塑造表明老舍抛弃了类型化的模式,在向性格化的高层次推进。
”谢昭新、许德《从<四世同堂>到<茶馆>—试论老舍小说与戏剧的沟通》一文关注到了二者在创作思维和艺术形式上有沟通之处“小说和戏剧在人物的塑造技法上相互引鉴,在结构艺术上的相互渗透以及在第一部与第一幕的相互照应上”。
3. 关于《茶馆》中王利发的人物形象的思考
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重读王利发这个形象是非常有必要的,他的个性特征对于我们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是圆融。
谈及王利发,大家都觉得他是一个精明、干练但又圆滑、自私的小商人。
这样的评价气势不够贴切,当然他具有作为商人的通病,但是不足以抹杀他
的优点,那就是他圆融的处世哲学。
他对于权贵点头哈腰,对于贫民深切同情,对于亲人,呵护备至,不管作为什么角色他都一个成功者。
但迫于时代局限,社会的动荡,要让裕泰茶馆生存并且壮大,是需要圆融的混世经验以及一定的经商技巧。
我们从《茶馆》中处处可见这样的特点,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具备的生存技能,并不是阿谀奉承,而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和退让的哲学,体现是一个人的修养和睿智。
二是变通。
“穷则思变”这四个字用于王利发是很贴切的,在大多数茶馆相继倒闭的情况下,他一味地想办法让裕泰茶馆不仅生存下来了,并且还有所发展,这就是他的“改良”起了重要作用,变着法的让顾客们高兴,愿意到茶馆来休息聊天,虽然最终还是失败了,但还是值得我们借鉴。
失败原因在于黑暗的旧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如狼似虎的剥削使王利发不堪重负,我不否认王利发个人的变通与努力。
三是反叛。
王利发虽然算不上真性情,但是在社会的惊涛骇浪中他并没有失去自我,依然怀有一颗爱国热情,保持本真。
他一直是痛恨恶势力,迫于无奈,只是表面的顺从,最终还是选择了反抗,精神得到解放,这一点也值得我们深思。
参考文献
[1] 曹聚仁.我看茶馆[N].新民晚报-1983,1(7)
[2] 高尔基.论文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3] 高文升.中国戏剧当代文学史[M].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12.
[4] 老舍.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剧本,1958,(5)
[5] 老舍.老舍文集:第十六卷[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
[6] 老舍.茶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7] 刘厚生.《茶馆》——艺术完整的高峰[J].人民戏剧,1980.9
[8] 李健吾.在《茶馆》座谈会上的发言[J].文艺报1958,(1):27-29
[9] 李万钧.中国古今戏剧史(中)[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8
[10] 马风.从《龙须沟》到《茶馆》的美学倾向[J].沈阳学院学报1989, 2
[11] 梅梓.社会变迁下一曲小人物的悲歌——从《茶馆》中裕泰茶馆的兴衰看王利发的性格变
化[J] .武汉大学文学院1989,4
[12] 冉忆桥.李振潼.老舍剧作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78
[13] 苏必扬.《茶馆》艺术特色初探[J].南京大学学报-1981,4
[14] 王行之.老舍论剧[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1
[15] 许明.浅谈老舍剧本《茶馆》中的人物——王利发[M].中州大学学报—2001,1
[16] 谢昭新、许德从《四世同堂》到《茶馆》——试论老舍小说与戏剧的沟通 . 民族文学研
究,2002, 2
[17] 张永萱. 酸楚的人生.情化的哲理——论王利发 [J].剧作家,1988.3
[18] 朱栋霖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下)[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9] 朱海华.浅析中国当代剧作里的两个掌柜形象——王利发和卢孟实 [J].黔东南民族师专
学报-2000,18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