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生豪翻译理论介绍共18页

合集下载

戏剧翻译家朱生豪

戏剧翻译家朱生豪

英年早逝与身后事
朱生豪在32岁时因病去世,留下了未完成的莎士 比亚戏剧翻译工作。
他的去世给中国戏剧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也使 得他的家人承受了巨大的悲痛。
朱生豪的身后事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他的墓地成 为了一个纪念地,每年都有许多人前来悼念。
朱生豪的遗产与纪念
01
朱生豪的莎士比亚戏剧翻译作品成为中国戏剧界的经典,对后 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推动现代诗歌发展
朱生豪的诗歌作品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风格和 技巧为后来的诗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引领文学批评潮流
朱生豪的文学批评思想引领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潮流。他的批评观点和方法 对后来的文学批评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发展。
04 朱生豪的悲剧命运
翻译作品
《莎士比亚戏剧全集》是朱生豪的代 表作,共译出31部戏剧,包括《哈姆 雷特》、《奥赛罗》、《罗密欧与朱 丽叶》等经典剧作
02 朱生豪的翻译成就
莎士比亚戏剧的翻译
朱生豪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戏剧翻译家,他致力于将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翻译成中文。
他共翻译了31部莎士比亚戏剧作品,包括《哈姆雷特》、《奥赛罗》、《罗密欧与 朱丽叶》等经典剧作。
教育经历与早期工作
教育背景
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主修中国 文学
早期工作
在嘉兴、杭州等地担任中小学教师
文学创作
在任教期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和翻 译
投身戏剧翻译事业
翻译动机
贡献与影响
出于对莎士比亚戏剧的热爱和推广西 方戏剧文化的目的
朱生豪的翻译作品在戏剧界具有重要 地位,其译文流畅自然,保持了原作 的艺术风格,对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 的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

翻译名家简介-朱生豪

翻译名家简介-朱生豪
Copyright © by QJXY All rights rese戏剧集的书评文这样写道:朱生豪翻译的 《莎士比亚戏剧集》在中国近代英译汉的历史上,堪称
划时代的翻译文献。他在二十岁之前就选择了莎士比亚,
会写诗放弃了写诗,会写文章放弃了写文章,潜心研读
Copyright © by QJXY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1937年“八·一三”事变,他已译出的喜剧9种和多年 苦心搜集的资料全部毁于炮火。1939年上半年,他在《中 美日报》编写短评,宣传抗日,莎剧翻译不得不暂时停顿。 1941年日寇占领上海,他再度失业,在经济状况极端困难 的情况下,重译毁于炮火的喜剧。1943年回到嘉兴老家后 闭门不出,全力翻译莎剧。
底,新文化运动又使他的白话文得到充分的发 展。他写过
诗,写过杂文,白话文的使用远远高出一般人。
经得起痛苦和寂寞,锻造深厚的双语功底,反复细心的研读 原作,孜孜以求的专一恒心,学有专长、术有专攻的奇世良才, 所有这些特质的叠加才造就了一代伟大的翻译家,留给后人永传
万代的划时代的翻译文献。
Copyright © by QJXY All rights reserved.
Well-known Translators 朱生豪
朱生豪
(1912~1944) 著名的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家、 诗人。1912年2月2日生于浙江 嘉兴的一个破落的商人家庭,
幼失父母,生活贫苦。卒于194
4年12月26日 。
Copyright © by QJXY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朱生豪
朱生豪: 1929年入杭州之江大学,主修中国文学,
同时攻读英语。具有很高的文学素养、英语水平和翻

Hamlet朱生豪译文赏析_PPT课件

Hamlet朱生豪译文赏析_PPT课件

缺点:莎剧每一场的结束往往有一个对句,分两行排列,而且押韵。朱生 豪在翻译时时常忽略这一特点。
二,语体风格
译文:奥菲利娅:不,殿下。 哈姆雷特:我的意思是说,我可以把我的头枕在您的膝上吗? 奥菲利娅:嗯,殿下。 哈姆雷特:您以为我在转着下流的念头吗? 奥菲利娅:我没有想到,殿下。 哈姆雷特:睡在姑娘的大腿中间,想起来倒是很有趣的。
评析:王子与奥菲利娅的对话,特别是王子的说法,许多暗含了性,译文有 所回避。这是朱生豪翻译时的一贯做法,朱生豪认为淫猥语绝不能登大雅 之堂,因此翻译男女之事等内容时则采用转换、回避或删除的“雅化”方法 ,对原文进行“有意误读”,其中深层原因之一是译者受本国传统文化中道 德因素的影响,对那些有悖于传统伦理道德的内容存在着潜意识的抗拒。
译文: 有谁能解答这一哑谜, 是境由爱造?是爱逐境移? 失财势的伟人举目无亲; 走时运的穷酸仇敌逢迎。
这炎凉的世态古今一辙: 富有的门庭挤满了宾客; 要是你在穷途向人求助, 即使知交也要情同陌路。 把我们的谈话拉回本题, 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 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 事实的结果总难符预料。
评析:这段伶王的唱词是对古典戏剧的模仿。译文和原文一样,采用有韵 的设置,大约每行十字,准确模仿了韵文的戏剧效果,堪称妙文。原文用 的是英雄双行体,译文则采用双行韵脚设置,按照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 诗歌中的音韵能够在读者与文本之间建立起独特的音美效果。
<Hamlet> ----------朱生豪译文赏析
简介
前言
• 朱生豪(1912年2月2日-1944年12月26日),原名朱文森,又名文生 ,学名森豪,笔名朱朱、朱生等,中国浙江省嘉兴人,是中国翻译莎 士比亚作品较早和最多的一人,译文质量和风格卓具特色,为国内外 莎士比亚研究者所公认。

朱生豪的翻译特点浅析

朱生豪的翻译特点浅析

朱生豪的翻译特点浅析汤志明(福建农林大学人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2)摘要:朱生豪是中国翻译莎剧第一人,他的翻译风格独特,形神兼备,有很多值得探索的地方。

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对其翻译风格做一个探讨。

第一是朱生豪的翻译体现出通过大量的意译来传达原作神韵的特点。

第二是朱生豪对戏剧的翻译考虑到了读者和观众的双重功能。

第三是朱生豪本身的诗词才华在翻译中的恰到好处的运用,也是他的一大特点。

关键词:朱生豪戏剧翻译1. 引言朱生豪(1912-1944),著名的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家,诗人,出生于浙江嘉兴。

1929年,17岁的朱生豪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进入之江大学,主修中国文学,兼修英国文学。

在学生时代,朱生豪表现出极高的诗词禀赋,被誉为“之江才子”。

1933年大学毕业后,朱生豪曾留校担任《之江校刊》英文部主任编辑,不久,他转入上海世界书局任英文编辑。

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剧集堪称划时代的翻译文献。

[1]在中国翻译莎士比亚的学者中,朱生豪占着最为突出的位置。

[2]2. 神似形似兼顾自从信达雅的翻译标准的提出,无数的翻译家都力图做到既能符合原文的表达形式又能符合原文的表达内容。

朱生豪在翻译莎剧时力求做到这一点。

他在1944年写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译者自序》中这样写道:“余译此书之宗旨,第一,在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必不得已而求其次,亦必以明白晓畅之字句,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而于逐字逐句对照式之硬译,则未敢赞同。

凡遇原文中与中国语法不合之处,往往再四咀嚼,不惜全部更易原文之结构,务使作者之命意豁然呈现,不为晦涩之字句所掩蔽。

”[3] 而他也确实做到了。

朱生豪的翻译流畅,文词非常优美,不仅让中国的读者感受到莎剧的伟大的文学价值,同时也让我们感叹中文的博大精深。

这主要是因为,朱胜豪的词汇的调用,表达的处理,善于通过在中国语言中寻找合适的符号来保持原作的神韵,传达莎剧的气派。

这也是至今他的翻译版本仍然有很大影响的原因。

中国的翻译理论简介

中国的翻译理论简介
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是“五四” 后我国翻译事业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著作翻译家主要有李大钊、李汉俊、李达、李立三、 王一飞、艾思奇等,其中最有影响的译作是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 言》,它对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次就是郭大力 译介的《资本论》。
著名文学翻译家鲁迅
傅雷主要译作: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 的重要作品。有《约翰·克利斯朵夫》 、传记 《贝多芬传》 、 《托尔斯泰传》 、 《米开朗琪 罗传》;巴尔扎克名著《高老头》 、 《欧也 妮·葛朗台》 、 《贝姨》 、 《邦斯舅舅》 、 《夏倍上校》 、 《幻灭》 ;伏尔泰的《老实 人》 、 《天真汉》 ;梅里美的《嘉尔曼》 、 《高龙巴》等等共三十余部作品。
南怀仁
南怀仁为清朝廷制造的6件天文仪器,至今还保存 在北京古观象台上。在南怀仁逝世300周年的时候, 中国政府向比利时鲁汶大学南怀仁基金会赠送了 “天球仪”(即南怀仁设计制造的大型天文仪器之 一)的模型,至今保存在南怀仁厅前。
比利时鲁汶大学建立的怀仁厅
中国近代翻译家之一:严复
严复(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乳名体干,初名传初, 改名宗光,字又陵,后名复,字几道,晚号野老人,福建侯官 (后并入闽县,称为闽侯,今福州市)人。他系统地将西方的社 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是清 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 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二十世纪中国学派的六大翻译理论
第一个翻译理论家是严复,他在《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中提 出了“译事有三难:信、达、雅”(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 ,即“信、 达、雅”三原则。这三个字的影响之大,可以说是“世界之罪”。因为二十世纪的中国译 者几乎没有不受这三个字影响的 (已衍生出“信达切”(刘重德)、“信达贴”(蔡思果)、 “信达优”(许渊冲)、“信达似”(裘克安)、信达+X等) 。“信”是强调译文必须忠 实于原文,“达”是强调译文应该通顺易懂,“雅”在严复时代指的是桐城派风格,现在 一般赋予“雅”新的涵义,即要求译文有文才。

朱生豪介绍及翻译风格

朱生豪介绍及翻译风格

显然,朱生豪在探寻一种最大程度上翻译出莎剧的 汉语文体。中国的戏剧是唱,而外国戏剧是说。既 然是说,那就万万不可脱离口语。因此,他译出了 汉语版莎剧的风格,那便是口语化的文体。这是一 种很了不起的文体,剧中角色不管身份如何,都能 让他们声如其人;人物在喜怒哀乐的情绪支配下说 出的十分极端的话,同样能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对于生长在一个落魄的商人家庭从小父母早亡十岁丧母十二岁丧父的人来说在成长期接连碰到的如此重大变故必然会在性格上形成深刻的烙印加上家境贫困在父母双亡后朱生豪显得更加的孤僻了君子寡言一年同窗十年通信19321942要是我们两人一同在雨声里做梦那境界是如何不同或者一同在雨声里失眠那也是何等有味
李荣芳 201008401314 普苑琼 201008401315
For 'tis a question left us yet to prove, Whether love lead fortune, or else fortune love. The great man down, you mark his favourite flies; The poor advanced makes friends of enemies. And hitherto doth love on fortune tend; For who not needs shall never lack a friend, And who in want a hollow friend doth try, Directly seasons him his enemy. But, orderly to end where I begun, Our wills and fates do so contrary run That our devices still are overthrown; Our thoughts are ours, their ends none of our own:

朱生豪介绍及翻译风格

朱生豪介绍及翻译风格

例如(1):KING Have you heard the argument? Is there no offence in 't?
译文: 国王 这本戏是怎么一个情节?里面没 有什么要不得的地方吧?
例如(2):OPHELIA O,woe is me,T'have seen what I have seen,see what I see!
结语
• 朱生豪在翻译时,尽量模仿了古典戏剧, 翻译难度极大,但译文很成功。译文中采 用了很多文言小句,风格古雅,与原文意 图颇为吻合。且译文中舞台剧感很强,这 点很不容易。 • 朱生豪的译文高贵与俚语兼有,归化与异 化同处,具有很强的演唱性和舞台表演性。 • 朱生豪都是中国莎剧翻译界的泰斗,对莎 剧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朱生豪 译本是中国莎译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例如(1):HAMLET No, good mother, here's metal more attractive. POLONIUS Oho! do you mark that? HAMLET Lady, shall I lie in your lap? OPHELIA No, my lord. HAMLET I mean, my head upon your lap? OPHELIA Ay, my lord. HAMLET Do you think I meant country matters? OPHELIA I think nothing, my lord. HAMLET That's a fair thought to lie between maids' legs. 译文:哈姆雷特:不,我的好妈妈,这儿有一个更迷人的东西哩。 波洛涅斯:(向国王)啊哈!您看见吗? 哈姆雷特:小姐,我可以睡在您的怀里吗?奥菲利娅:不,殿下。 哈姆雷特:我的意思是说,我可以把我的头枕在您的膝上吗? 奥菲利娅:嗯,殿下。 哈姆雷特:您以为我在转着下流的念头吗? 奥菲利娅:我没有想到,殿下。 哈姆雷特:睡在姑娘的大腿中间,想起来倒是很有趣的。 评析:王子与奥菲利娅的对话,特别是王子的说法,许多暗含了性,译文有所回 避。这是朱生豪翻译时的一贯做法,朱生豪认为淫猥语绝不能登大雅之堂, 因此翻译男女之事等内容时则采用转换、回避或删除的“雅化”方法,对原 文进行“有意误读”,其中深层原因之一是译者受本国传统文化中道德因素 的影响,对那些有悖于传统伦理道德的内容存在着潜意识的抗拒。

翻译的归化和异化理论PPT课件

翻译的归化和异化理论PPT课件
• 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将前者概括为foreignizing translation(异化), 后者为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归化)。
第1mestication)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 策略。它应尽可能的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 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
第12页/共21页
例子
• the moon直译:月亮 意译:玉兔,月桂,婵娟。 • 月亮 直译:the moon 意译: Luna, queen of heaven • long hand直译:长手 意译:一字不漏。 drive one’s pig to market直译:赶猪去市场 意译:打鼾
第13页/共21页
16按韦努蒂venuti的说法归化法是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而异化法则是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因此直译和意译主要是局限于语言层面的价值取向异化和归化则是立足于文化大语境下的价值取向两者乊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不能混17similaritiesliteraltranslationforeignizationputemphasisstylisticfeaturessourcetexttargettexttranslatedwaysmayverysmoothcontentmaytargetreaderssomayfeelforeignwhenreadingtranslation18freetranslationdomesticationpaymoreattentiontargetaudiencebecausesmoothsentencesfamiliarexpressionsculturalphenomenasometimestargetreadersmayactuallyreadingtranslatedtextfromanotherculture

朱生豪生平、简介、翻译理论资料讲解

朱生豪生平、简介、翻译理论资料讲解

朱生豪生平、简介、翻译理论简介:朱生豪(1912年2月2日-1944年12月26日),著名翻译家。

原名朱文森,又名文生,学名森豪,笔名朱朱、朱生等,浙江嘉兴人。

曾就读于杭州之江大学中国文学系和英语系。

1936年春着手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

为便于中国读者阅读,打破了英国牛津版按写作年代编排的次序,而分为喜剧、悲剧、史剧、杂剧4类编排,自成体系。

1937年日军进攻上海,辗转流徙,贫病交加,仍坚持翻译,先后译有莎剧31种,后因劳累过度患肺病早逝。

外界评价:朱生豪译本以“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为宗旨,译笔流畅,文词华瞻。

朱生豪是中国翻译莎士比亚作品较早和最多的一人,译文质量和风格卓具特色,为国内外莎士比亚研究者所公认。

生平:1、1912年2月2日生于一个破落的商人家庭。

2、1929年秀州中学毕业,并被秀中校长推荐保送杭州之江大学深造并享受奖学金待遇。

大学二年级时参加“之江诗社”,他的才华深得教师及同学的称赞。

“之江诗社”的社长夏承焘老师评价他说“阅朱生豪唐诗人短论七则,多前人未发之论,爽利无比。

聪明才力,在余师友间,不当以学生视之。

其人今年才二十岁,渊默若处子,轻易不发一言。

闻英文甚深,之江办学数十年,恐无此不易之才也。

”3、1935年春,开始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准备工作。

4、1936年8月8日译成莎剧《暴风雨》第一稿。

此后陆续译出《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9部喜剧。

5、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朱生豪逃出寓所,随身只带有牛津版莎氏全集和部分译稿。

6、1942年5月1日,与宋清如在上海结婚,至年底补译出《暴风雨》等9部喜剧,把译稿丢失的莎氏喜剧全部补译完毕。

7、1943年1月,携夫人回嘉兴定居,朱生豪宁愿贫穷至死,不愿为敌伪效劳,仅靠微薄稿费维持极困难的生活。

他闭门不出,把全部精力扑在译写工作上。

工具书仅有两本字典,译出了莎士比亚的几部重要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李尔王》《哈姆莱特》等。

说说朱生豪的翻译_苏福忠

说说朱生豪的翻译_苏福忠

说说朱生豪的翻译苏福忠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集》(以下简称《莎剧集》)在中国近代英译汉的历史上,堪称划时代的翻译文献。

他在二十岁之前就选择了莎士比亚,会写诗放弃了写诗,会写文章放弃了写文章,潜心研读莎士比亚的作品,用他的话说:“余笃嗜莎剧,尝首尾研诵全集至十余遍,于原作精神,自觉颇有会心。

”想当初,莎士比亚在伦敦戏剧舞台上功成名就,带着钱财和名誉荣归故里,享度晚年,几十个剧本是生是灭根本没往心里去。

在莎士比亚死后七年(一六二三年),他的两位演员朋友约翰・赫明斯和亨利・康德尔,把他的三十六个剧本收集成册,加上颂辞补充完整,付梓出版,称为“第一对折本”。

人们一点没有意识到,赫明斯和康德尔仅仅出于对朋友的敬意而采取的这一行动,是启动了一个多么巨大的文化工程。

这个工程进入中国,认真准备接下来进行另一种文字施工的,直到二十一世纪伊始的今天,也仍只能算朱生豪一个人。

除了他,别说把莎剧全部研诵十几遍,就是一个剧本读够十遍,恐怕也很少有几个人做得到,包括《哈姆雷特》诸多译本的译家们。

说是运气也好,巧合也罢,重大的文学事件往往令人难以捉摸却必然会发生。

朱生豪在他血气方刚时选择了莎士比亚,是莎翁的运气,是中国读者的福气。

朱生豪在世界书局出版的他的大译《莎士比亚全集》(以下简称《全集》)“译者自序”里说:“中国读者耳莎翁大名已久,文坛知名之士,亦尝将其作品,译出多种,然历观坊间各译本,失之于粗疏草率者尚少,失之于拘泥生硬者实繁有徒。

拘泥字句之结果,不仅原作神味,荡焉无存,甚且艰深晦涩,有若天书,令人不能卒读,此则译者之过,莎翁不能任其咎者也。

”这番话有两层意思:其一,这是他调动了全部智慧与心血尝试翻译诗体莎剧后的严肃结论。

读过朱译本《莎剧集》的人都知道,朱生豪在每个剧本中都尽量试着用诗体翻译莎剧里的诗;有些译作相当精彩,例如,《哈姆雷特》中的“戏中戏”,《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大量诗篇等等。

其二,对莎剧在中国的翻译经过了解一些情况的人应该知道,大约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中英某些好事机构内定了包括徐志摩、梁实秋等人来翻译莎剧。

历史趣谈:朱生豪翻译作品 仅仅用了两本英汉互译的字典

历史趣谈:朱生豪翻译作品 仅仅用了两本英汉互译的字典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朱生豪翻译作品仅仅用了两本英汉互译的字典
导语:朱生豪是译莎的才子,是只有古代的苏东坡才能够相比的人物。

朱生豪的一生基本都是奉献给了《莎士比亚全集》,一个从没有去过国外的人仅仅是
朱生豪是译莎的才子,是只有古代的苏东坡才能够相比的人物。

朱生豪的一生基本都是奉献给了《莎士比亚全集》,一个从没有去过国外的人仅仅是通过两本英汉字典完成了著作的翻译,这个举动是震惊国内外的朋友。

下面,我们看看朱生豪简介。

朱生豪照片
朱生豪是在杭州之江大学就读的中文系和英文系,因为十分热爱文学在毕业之后在上海的世界书局担任了编辑,其中创作了很多的诗歌作品。

朱生豪出生在一个落寞的小商人的家庭中,家境不算富裕甚至是可以用清贫来形容,但是朱生豪的读书成绩确是比较优秀,上大学都是通过奖学金的支撑度过。

在大学期间他对文学的热爱和诗歌的欣赏是受到很多同学和老师的赞扬,二十岁的朱生豪已经在别人的眼中是一个聪明伶俐,才华横溢的才子。

朱生豪简介中介绍在朱生豪大四的时间里结识了宋清如,成为了他的女朋友并且是今后的妻子。

随着朱生豪毕业,两人之间的感情都是通过书信进行维系。

在担任上海世界书局的编辑时,朱生豪就开始陆陆续续翻译了莎士比亚的作品,但是在1937年的时候由于战争在逃难的时候失去了之前翻译的原稿,这种情况对于朱生豪而言是比较悲痛的,自己的心血全没有了。

朱生豪并没有放弃翻译,选择重新来过,将遗失的部分重新翻译。

1942年的时候宋清如和朱生豪两人结婚,朱生豪失了业跟随宋清如回到了自己岳母家生活,在结婚之后宋清如负责生活中的柴米油盐,
生活常识分享。

朱生豪先生的翻译人生

朱生豪先生的翻译人生

完成了第一 克服种种困难 , 坚持从头至尾将这本辞典编 3 7种戏剧作 品全部译成 中文将达百万言之 的译莎工作已开展了一年有余 , “ 八一三” 因此 , 如果缺乏学贯中西 的深厚涵养 , 扎 辑九种喜剧的翻译计划 。但不久 , 撰 出来 , 也正是 由于他这种一丝不苟、 锲而不 多 ,

王英
朱 生豪 , 浙江嘉兴人 , 著名 翻译家 , 其在 言 , 总是令朱生豪陶醉不已, 他说 : “ 余笃嗜莎
国难境遇下奋发 图强 , 于艰苦环境下迎难而 剧 , 尝首尾研诵全集至十余遍 , 于原作精神 , 上, 以辛勤耕耘和不懈努力 , 较早向国人介绍 自觉颇有△. 。 ” 也 恰巧在詹文浒积极鼓励其 和翻译 了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 的优秀剧作 , 从事莎翁作 品翻译之时 , 朱生豪收到了弟弟 说 日本人 因为 中国没有莎翁 译文质量和译文风格独具特色 , 为 国内外莎 朱文振 的来信 , 士比亚研究者所公认 , 也深受 国内大众读者 全集的译本而嘲笑中国没有文化 。 的推崇与喜爱。
隋挥霍着人类的语言, 据不完全统计 , 莎翁 人今年 才二十岁 , 渊默若 处子 , 轻易 不发一 称为“ 翻译年” 。当时 , 在翻译了果戈理 的《 死 尽. 堪 称世 界 之最 , 言 。闻英文甚深 , 之江办学数十年 , 恐无此不 灵魂》 之后 , 文学大师鲁迅曾希望国内学者能 全集 的词 汇量 就 超过 两万 个 , 若想完成莎 认为其是“ 于中国有 即便身处一个安宁的环境之 中, 易之才也 。” 1 9 3 3 年夏 , 大学毕业之后 , 朱生 够翻译莎士 比亚的作品 , 都算得是一件难事。与世无 在中国留存” 的大事 , 并且专 门为此事去 翁作 品的翻译 , 豪进入地处闸北的世界书局当英文编辑 。当 益 , 兢兢业业的朱生豪呕心沥血 , 一字一词地 但林语堂 限于个人精力和思想局 争、 时的上海世界书局 , 在名气上是仅次于商务 信林语堂 , 但他又不得不面 最终却没有接受鲁迅的 良好建议。事实 将 莎翁剧作用心翻译 出来 , 印书馆和中华书局 的。 在世界书局期间, 朱生 限 ,

朱生豪、辜正坤译文对照

朱生豪、辜正坤译文对照

朱生豪、辜正坤译文对照莎士比亚全集新旧版译文对照举例《哈姆莱特》第四幕第六场(奥菲丽娅之死)莎士比亚《哈姆莱特》英文原文GERTRUDE There is a willow grows aslant a brook,150 That shows his hoar leaves in the glassy stream:There with fantastic garlands did she comeOf crow-flowers, nettles, daisies and long purplesThat liberal shepherds give a grosser name,But our cold maids do dead men’s fingers call them:155 There on the pendent boughs her coronet weedsClamb’ring to hang, an envi ous sliver broke,When down the weedy trophies and herselfFell in the weeping brook. Her clothes spread wide,And mermaid-like awhile they bore her up,160 Which time she chanted snatches of old tunes,As one incapable of her own distress,Or like a creature native and induedUnto that element: but long it could not beTill that her garments, heavy with their drink,165 Pulled the poor wretch from her melodious layTo muddy death.朱生豪译:后: 在小溪之旁,斜生着一株杨柳,它的毵毵的枝叶倒映在明镜一样的水流之中;她编了几个奇异的花环来到那里,用的是毛茛、荨麻、雏菊和长颈兰——正派的姑娘管这种花叫死人指头,粗鲁的羊倌给它起了一个不雅的名字。

第三课 朱生豪译文赏析

第三课  朱生豪译文赏析

第三课朱生豪译文赏析Richard II(V, v, excerpt)Pomfret Castle. The dungeon of the CastleEnter KING RICHARDKING RICHARD. I have been studying how I may compareThis prison where I live unto the worldAnd, for because the world is populousAnd here is not a creature but myself,I cannot do it. Yet I'll hammer it out.My brain I'll prove the female to my soul,My soul the father; and these two begetA generation of still-breeding thoughts,And these same thoughts people this little world,In humours like the people of this world,For no thought is contented. The better sort,As thoughts of things divine, are intermix'dWith scruples, and do set the word itselfAgainst the word,As thus: 'Come, little ones'; and then again,'It is as hard to come as for a camelTo thread the postern of a small needle's eye.'Thoughts tending to ambition, they do plotUnlikely wonders: how these vain weak nailsMay tear a passage through the flinty ribsOf this hard world, my ragged prison walls;And, for they cannot, die in their own pride.Thoughts tending to content flatter themselvesThat they are not the first of fortune's slaves,Nor shall not be the last; like silly beggarsWho, sitting in the stocks, refuge their shame,That many have and others must sit there;And in this thought they find a kind of ease,Bearing their own misfortunes on the backOf such as have before endur'd the like.Thus play I in one person many people,And none contented. Sometimes am I king;Then treasons make me wish myself a beggar,And so I am. Then crushing penuryPersuades me I was better when a king;Then am I king'd again; and by and byThink that I am unking'd by Bolingbroke,And straight am nothing. But whate'er I be,Nor I, nor any man that but man is,With nothing shall be pleas'd till he be eas'dWith being nothing. [The music plays]Music do I hear?Ha, ha! keep time. How sour sweet music isWhen time is broke and no proportion kept!So is it in the music of men's lives.And here have I the daintiness of earTo check time broke in a disorder'd string;But, for the concord of my state and time,Had not an ear to hear my true time broke.I wasted time, and now doth time waste me;For now hath time made me his numb'ring clock:My thoughts are minutes; and with sighs they jarTheir watches on unto mine eyes, the outward watch,Whereto my finger, like a dial's point,Is pointing still, in cleansing them from tears.Now sir, the sound that tells what hour it isAre clamorous groans which strike upon my heart,Which is the bell. So sighs, and tears, and groans,Show minutes, times, and hours; but my timeRuns posting on in Bolingbroke's proud joy,While I stand fooling here, his Jack of the clock.This music mads me. Let it sound no more;For though it have holp madmen to their wits,In me it seems it will make wise men mad.Yet blessing on his heart that gives it me!For 'tis a sign of love; and love to RichardIs a strange brooch in this all-hating world.朱生豪译文:第五场邦弗雷特。

朱生豪翻译理论介绍

朱生豪翻译理论介绍
• In Zhu’s translation, consequently, lots of colloquialisms are used to help re-present the exact dispositions of various characters.
e.g. :KING Have you heard the argument? Is there no offence in 't? 译文:国王 这本戏是怎么一个情节?里面没有什么要不得的地方吧?
words of the complete of Shakespeare's dramas with the pen Song gave to him. • After 10 years of separation and bitter love, they finally got together. But in fact, the day they really living together was only three years. • In order to support her husband's translation career, she was willing to be a housewife, proping him in the environment of embarrassment. After Zhu Shenghao died, Song QingRu devoted her rest life to two things: publicing his husband's versions; bringing up their children.She would survive for Zhu Shenghao, enjoying the scenery he haden't seen. • The huge success of Mr. Zhu's translation cause, in a large part, attributes to the support of his beloved wife.

从莎剧翻译看朱生豪的翻译思想

从莎剧翻译看朱生豪的翻译思想

1.翻译思想及其特征翻译思想指翻译家对翻译之"道"的经验的高度提升或高层级认知,这种认知又反过来指导他在更高层级上的实践,由此获得新的经验,从此周而复始。

翻译思想通常表现为对译事的某种原则主张或基本理念,通常经历三个深化(或提升)阶段:体验(experiencing)、体认(knowing)、体悟(apprehending)。

翻译思想具有以下特征:高层级性、能产性、模糊性、传承性、迁延性。

能产性(productive):指的是翻译思想具备产生对策、产生技巧的性能。

翻译思想产生对策,对策产生方法、技能、技巧。

我国传统文化中有所谓“思定于笔”,也可以解释为思想决定技法,翻译也是如此:翻译思想决定翻译方法。

本文试从朱生豪对莎剧的翻译中运用的翻译技巧,翻译策略是探讨其翻译思想,从而指导我们今后的翻译工作。

2.朱生豪译莎背景朱生豪(1912.2.2-1944.12.26)是嘉兴人,他在抗战前后最艰苦的10年中(1935-1944),在贫病交加的极端困难条件下,以非凡的毅力翻译出莎士比亚戏剧31个半(其中半个在逃亡中遗失)。

他替中国近百年文化事业完成了一项艰巨的工程,功不可没。

威廉·莎士比亚的名字在19世纪30年代进入中国。

当时,泱泱神州大地正处于面临列强瓜分、灾难深重、急需通过向西方学习强国之道寻求变革的时刻。

同时,华夏国土也发生了有史以来影响最广泛、最深远的中西文化的大交融和剧烈碰撞。

西方文化如潮水般涌向这块古老的大地,时代的发展孕育着新旧的更替,文化价值观念的嬗变将催生新思想的产生,域外文豪的引进促使了文艺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变革,中西文化的交融、交锋打开了人们禁锢已久的思想,开创了崭新的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

莎士比亚就是其中的一个杰出代表。

在迫切接受西方新思想的过程中,中国提出莎士比亚和日本提出的时间相比差不多,但在把莎士比亚搬上舞台上日本更为积极,并且对待其他文学巨匠的作品上,日本也都很积极,中国显得较为寒碜。

从等效翻译理论角度看朱生豪《哈姆雷特》隐喻汉译

从等效翻译理论角度看朱生豪《哈姆雷特》隐喻汉译

从等效翻译理论角度看朱生豪《哈姆雷特》隐喻汉译一、引言威廉?莎士比亚,华人社会常尊称为莎翁,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所有戏剧中篇幅最长的一部,也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

戏剧讲述了叔叔克劳迪亚斯杀害了哈姆雷特的父亲并篡取了王位,哈姆雷特因此为父王复仇。

本研究以文献研究法,归纳总结法以及定性分析法研究《哈姆雷特》中隐喻的汉语翻译,其意义在于:其一,阐释《哈姆雷特》在中文语境下固有的艺术价值,阐释永恒的人性和人文主义精神。

其二,为莎士比亚研究拓宽理论视野。

其三,根据等效翻译理论,探讨不同语言背景对译作的影响以及译作对原作的影响。

二、理论依据等效翻译是西方翻译界较为推崇的一种翻译原则,它强调作品的原作对受体的影响与译作对受体的影响等效。

等效翻译的着眼点是两种语言背后的历史文化、社会习俗、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的倾向性,而不纠缠于千差万别的个性。

在实际的翻译中,能坚持等效翻译的原则,就能更好地做到译作与原作的形似与神似。

为了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译员要努力沟通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差异。

译员要以译语读者为取向,根据他们的语言背景,译出源语所要表达的意思,使读者理解作者意图并接收正确的信息。

我们称这个现象为语用等效。

要想用语用等效使交际顺利进行,译员必须对英汉隐喻进行语用对比,了解英汉两种语言使用隐喻时在语用方面的文化差异(刘建珠,2006)。

引起这些差异主要包括历史背景,生活习惯和社会?俗。

三、国内学者对《哈姆雷特》中隐喻的研究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体验世界的认知和思维模式,已经成为刻画人物形象和反映文学作品主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哈姆雷特》一直受到很多的关注和研究,而多限于文学角度,对隐喻的研究较少。

这些文献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种是从隐喻的角度,另一种是从认知的角度。

论文《〈哈姆雷特〉中两大主题的概念隐喻翻译研究》(郭培培,2016)中提出,原文中某些重要主题的刻画可能在翻译过程中因隐喻内涵的减少而被淡化忽略。

朱生豪莎士比亚戏剧的译介思想和成就

朱生豪莎士比亚戏剧的译介思想和成就

朱生豪莎士比亚戏剧的译介思想和成就朱宏达,吴洁敏(浙江大学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28)摘要:文章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从三个方面全面介绍了朱生豪的莎士比亚戏剧译介过程及其贡献:朱生豪是我国解读说不完、道不尽的莎士比亚的第一人;朱译莎剧质量之高“迄今仍无出其右者”;朱生豪是不屈不挠、立志填补中国文化空白的民族英雄。

关键词:朱生豪;莎士比亚;戏剧;翻译Zhu Shenghao's Translating Shakespeare's dramas and his achievementsZHU Hong - da, WU Jie –min(School of Chinese,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28)Abstract: With the reference to a mass of literature material,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introduces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Shakespeare's dramas by Zhu Shenghao and his contributions from three aspects: (1) Zhu Shenghao was the first to interpret Shakespeare's profound works; (2) The quality of Zhu's translation of Shakespeare's dramas is the best till now; (3) Zhu Shenghao was an indomitable national hero who resolved on filling the Chinese cultural gaps.Key words: Zhu Sheng - hao; Shakespeare; drama; translation朱生豪(1912. 2. 2 —1944. 12. 26) 是嘉兴人民的儿子,也是嘉兴的骄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