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教学计划及教案

合集下载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教案新人教版【精品教案】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教案新人教版【精品教案】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教案新人教版【精品教案】第九单元溶液本单元分为三个主题,这三个主题本质上是相关的。

课题1是关于溶液的一些基础知识,其中涉及到溶解过程,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

这一课题主要是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体系。

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为下面的教学做准备。

专题2关注物质的溶解度,主要从定量的角度介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极限。

通过活动和探索,学生可以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从而加深对溶解的理解。

课题3主要围绕溶液的浓、稀,即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有多少溶质这一问题展开,引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结合这一概念进行一些简单计算,初步学习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在本单元的三个主题中,主题1从定性的角度初步了解溶液,主题2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溶解极限,主题3从定量的角度进一步了解一定量溶液中含有多少溶质。

这三个主题密切相关,并逐渐深化。

这样的安排和设计是本书的一大特色,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本单元具有以下特点:1.溶液是最常见的物质之一。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

除课文外,在“材料”和“拓展主题”栏中增加了一些内容,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2.鼓励学生参与,引导学生加强思维训练。

本单元中编排了较多学生参与的活动,教材中也留出了较多的空白,供学生观察、思考,有些内容则完全以学生活动展开。

3.加强科学方法教育。

教学的许多内容是由学生在活动和探索中完成的,引导学生在“讨论”、“调查研究”、“练习”、“家庭实验”等活动中学习和运用科学方法。

课题1溶液的形成本主题包括“溶液”和“溶解过程中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两部分。

当两种不相容的液体加入乳化剂时,它们可以形成一种称为乳液的混合物。

“乳化”现象在生活中经常遇到。

乳化不是溶解,但由于其含量少,要求低,所以将其附在溶液的背面,以便学生通过实验对其有初步了解。

初中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

初中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

初中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教学目标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能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了解常见金属的特征及其应用,认识加入其他元素可以改良金属特性的重要性;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

通过比较学习,帮助学生形成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构建出与金属材料相关联的知识体系。

通过资源共享,激励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通过对金属物理性质与用途关系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价值。

重点和难点重点:认识金属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难点:如何合理开发金属物质的用途。

实验准备教师:镁条、黄铜片、纯铜片、纯锡、硫磺等。

学生:易拉罐(铝镁合金)、带封口的娃哈哈塑料瓶、焊锡、铁锅碎片、不锈钢制品以及自主选择的其他材料。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目标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化合物的溶液的反应。

通过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学习,能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的良好行为习惯、从细微实验现象差别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形成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

重点和难点金属与氧气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置换反应的判断实验准备教师:镁条、锌片、铁片、铜片、稀盐酸、稀硫酸、铝丝、铁丝、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和多媒体课件。

学生:镊子、试管夹、试管架、试管、砂纸、火柴、酒精灯、小木条。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设计①学生讨论并填写下列表格并交流:(任选两种)物质 本色 观察到的颜色 是否 变色 原因 (猜想)②猜想镁条、镰刀变色的原因。

③链接民间谚语:“真金不怕火炼”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学生讨论、小结:有的金属能与氧气发生反应,有的不能。

如(化学方程式):3Fe+2O 2Fe 3O 4。

无生硬感和灌输感,可谓水到渠成。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是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之一。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溶液的定义、组成及性质,溶液的制备方法,溶液的浓度计算,以及溶液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溶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掌握了化学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溶液的概念和性质理解不够深入,对溶液制备方法和浓度计算存在疑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重点讲解溶液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溶液制备方法和浓度计算,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溶液的概念,掌握溶液的组成、性质及制备方法。

2.学会计算溶液的浓度,能运用溶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溶液的概念及性质2.溶液的制备方法3.溶液浓度的计算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溶液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运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掌握溶液的制备方法。

3.利用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运用溶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量筒、滴定管等。

2.实验试剂:水、酒精、盐、糖等。

3.教学课件:溶液的相关图片、视频、动画等。

4.教学参考资料:溶液的制备方法、浓度计算实例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溶液的日常生活图片,如饮料、药剂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是什么状态的?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从而引出溶液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介绍溶液的定义、组成及性质,通过PPT展示相关知识点,让学生了解溶液的基本特征。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制备不同浓度的溶液,观察溶液的变化,从而加深对溶液性质的理解。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教案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教案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机化合物的概念、分类和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内容:1. 有机化合物的概念和分类2. 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性质3. 烃类化合物4. 醇类化合物5. 醚类化合物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有机化合物的概念、分类和性质。

2. 难点: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有机化合物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利用实验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食物、药品、燃料等,引导学生关注有机化合物。

2. 讲解:讲解有机化合物的概念、分类和基本性质。

3. 案例分析:分析有机化合物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汽油、酒精等。

4. 实验操作:安排实验,让学生观察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如燃烧、溶解等。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

教案仅供参考,具体实施请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有机化合物概念、分类和性质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有机化合物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企业代表,进行专题讲座或实地考察,拓宽学生视野。

2. 组织学生开展关于有机化合物应用的科技创新项目,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八、教学资源:1. 教材:九年级化学教材第九单元相关内容。

2. 实验器材:有机化合物实验所需的药品、仪器和设备。

3. 网络资源:有机化合物的相关科普文章、视频等。

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有机化合物的概念、分类和性质。

2. 第二课时:分析有机化合物在生活中的应用。

九年级(初三)化学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九年级(初三)化学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九年级(初三)化学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一、教学目标1.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常见化学现象和实验方法。

2.掌握基本的化学计算方法,可以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提高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课程内容知识点第一单元反应与化学方程式1、化学反应的概念和种类2、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3、化学方程式的平衡与不平衡第二单元元素及其化合物1、元素的概念和种类2、元素周期表3、化合物的概念和分类4、常见无机和有机化合物的性质第三单元酸、碱与中性溶液1、酸、碱和中性溶液的概念和特征2、常见酸、碱和中性溶液的性质和用途第四单元化学反应速率1、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和测定方法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3、催化剂的作用第五单元化学计量与化学反应热1、物质的量和化学计量的基本概念2、化学计量的实际应用3、化学反应热的概念和测定方法第六单元电和化学反应1、电和电流的基本概念2、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区别3、电化学反应的概念和应用三、教学方法1.给学生大胆投入、积极参与。

将实验设计、操作和观察等的环节融入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讲解与自学实行“翻转课堂”。

学生先通过课本、视频、网络等媒介学习相关知识,再由教师进行讲解、引导、答疑。

3.提倡课堂互动,注意启发学生思考和探究。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解题方法与练习相结合。

按不同难易程度,结合不同类型的例题、习题,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评价1.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实验和探究机会,通过实验测定和数据处理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报告质量等。

2.采取小组合作、竞赛、研究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多样化的学习活动,评价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3.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同时,加强对学生思考、探究和表达能力的评价,注重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课本、工具书和电子教辅等。

2024年初三下册化学教育教学计划人教版初三下学期化学教案优质

2024年初三下册化学教育教学计划人教版初三下学期化学教案优质

2024年初三下册化学教育教学计划人教版初三下学期化学教案优质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理解化学原理,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化学素养。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化学观念。

二、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物质的性质和变化2.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和化学反应3.第三单元:身边的化学4.第四单元:化学与生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化学反应类型、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化学实验操作。

2.难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化学实验操作、化学原理的理解。

四、教学计划1.第一周:物质的性质和变化(1)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2)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3)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第二周:物质的变化和化学反应(1)化学反应的类型: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理、步骤、注意事项(3)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化学平衡3.第三周:身边的化学(1)空气的组成和性质(2)水的净化和净化方法(3)金属的腐蚀和防护4.第四周:化学与生活(1)食品中的化学:食品添加剂、食品安全(2)生活中的化学:燃料、能源、环保(3)药物中的化学: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五、教学方法和手段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化学实验、现象,增强直观性。

3.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组织化学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六、教案示例【第一单元: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第1课时:物质的分类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展示实物,让学生观察并分类,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分类。

2.讲解:讲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举例说明。

3.互动: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第2课时:物质的性质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展示不同物质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性质。

2.讲解:讲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举例说明。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教案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教案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水的电解过程,掌握电解水的实验操作方法。

(2)掌握氢气、氧气的性质,学会氢气、氧气的制取方法。

(3)了解酸碱中和反应,能运用中和反应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电解水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通过氢气、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3)通过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和实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电解水的实验操作方法和实验现象。

(2)氢气、氧气的制取方法和性质。

(3)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和应用。

2. 教学难点:(1)电解水时氢气、氧气的比例和量的关系。

(2)氢气、氧气的制取和收集方法。

(3)酸碱中和反应的计算和应用。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电解水装置、氢气发生器、氧气发生器、试管、烧杯、滴定管等。

2. 实验试剂:蒸馏水、氢氧化钠、盐酸、硫酸等。

3. 教学课件:电解水、氢气、氧气、酸碱中和反应的动画和图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一单元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水的组成。

(2)提问:水能否被电解?电解水会哪些气体?2. 教学内容:(1)电解水实验:讲解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2)氢气、氧气的制取和性质:讲解制取方法、实验操作和性质。

(3)酸碱中和反应:讲解中和反应的原理和应用。

3. 课堂练习:(1)电解水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

(2)氢气、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

(3)酸碱中和反应的应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电解水实验、氢气、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以及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让学生掌握了水的电解过程、氢气、氧气的性质以及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

九年级化学下学期教学计划6篇

九年级化学下学期教学计划6篇

九年级化学下学期教学计划 (2)九年级化学下学期教学计划 (2)精选6篇(一)下学期九年级化学的教学计划如下:1. 单元一:酸碱中和反应\t- 学习酸碱的性质和定义\t- 理解中和反应的概念和原理\t- 掌握酸碱溶液的浓度计算\t- 实验:中和反应的观察和实验设计2. 单元二:金属与非金属\t- 了解金属和非金属的性质和特点\t- 掌握常见金属和非金属的位置和性质在元素周期表上的分布\t- 学习金属的活动性和与非金属的反应规律\t- 实验:金属的活动性实验和金属的产生和利用实验3. 单元三:离子和离子方程式\t- 理解离子的概念和离子的形成规律\t- 掌握离子的电价和电量的计算方法\t- 学习离子方程式的写法和应用\t- 实验:离子的形成实验和离子方程式的实践4. 单元四:化学方程式和化学计算\t- 理解化学反应过程和化学方程式的含义\t- 学习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和配平方法\t- 掌握化学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步骤\t- 实验:化学方程式的实验观察和化学计算实验5. 单元五:碳的化合物\t- 了解碳的特性和碳的重要化合物\t- 学习基本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和分类方法\t- 掌握常见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t- 实验: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和分离实验6. 单元六:化学反应热和化学能\t- 理解化学反应热和化学能的概念和关系\t- 掌握焓变的计算和表示方法\t- 学习化学能的利用和转化\t- 实验:化学反应热的测定实验和化学能的应用实验此教学计划适用于九年级化学下学期的教学,具体的课时安排和实验安排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九年级化学下学期教学计划 (2)精选6篇(二)下学期的九年级化学教学计划如下:1. 单元一:化学基础知识回顾- 复习物质的性质、分子与离子、化学反应等基本概念- 强化对元素、化合物、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理解和应用2. 单元二:酸碱中和反应- 学习酸碱中和的概念和性质- 探究酸碱中和反应的条件和方程式- 实验探究不同酸碱溶液的浓度和酸碱中和反应的速率3. 单元三:金属与非金属- 学习金属和非金属的特性和常见的金属与非金属元素 - 探究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性和活动性- 实验探究金属的腐蚀和保护方法4. 单元四:化学反应速率- 学习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探究化学反应速率与浓度、温度和催化剂的关系- 实验测定不同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5. 单元五:有机化学基础- 学习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和结构特点- 探索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和功能群- 实验合成简单的有机化合物6. 单元六:化学能与化学反应- 学习化学能的概念和基本计算方法- 探究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理- 实验测定化学反应的放热与吸热性质7. 单元七:溶液的浓度与颜色- 学习溶液浓度的计算和表示方法- 探究溶液中溶质浓度与溶液颜色的关系- 实验观察不同浓度溶液的颜色变化8. 单元八:化学反应原理与应用- 复习前面的内容,并深入理解化学反应的原理和应用- 实验探索化学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上为九年级化学下学期的教学计划,教学过程中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化学知识体系。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教案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本课题包含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通过学生的探究,使学生在客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粒子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体系,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进而认识溶质、溶剂及其关系。

第二部分介绍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通过学生思考,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第三部分通过实验简单介绍了乳化现象,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本课题内容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有一定的难度,理解乳化现象也有一定难度,故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探究实验,并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对乳化现象有较直观的了解。

第1课时溶液的概念、特征和组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2)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1)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教具准备】NaCl溶液、CnS04溶液、CuC12溶液、KMnO4溶液、FeCl3溶液、NaCl 固体、糖、CuS04晶体、水、玻璃棒、100mL烧杯(若干)、药匙、碘、汽油、高锰酸钾固体、酒精、试管(若干)等。

【导入新课】展示已配制好的五种溶液:NaC1、CuS04、CnCl2、KMn04、FeCl3。

让学生观察,并设疑:这些漂亮的液体让你们想到了什么?【学生活动】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

其实,我们看到的液体都是溶液。

我们今天就要来学习第一课题──溶液的形成,学了本课题后同学们的猜想与假设自然有了答案。

【活动与探究1】几种固体物质溶于水(请同学依据实验填写下表)。

药品:NaCl、糖、CuS04晶体、水仪器:玻璃棒、100mL烧杯三个、药匙【交流现象】请一组同学解释实验过程及现象:食盐、糖、硫酸铜晶体都溶于水中且硫酸铜晶体溶解后的液体是蓝色的。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计划.doc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计划.doc

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教学计划单元内容第九单元溶液主备人教材分析内容特点:溶液是常见的混合物,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

课题一主要是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体系。

第二课题是以物质的溶解度为核心展开的,主要从定量的角度介绍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限度。

学生通过活动与探究,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可以加深对溶解现象的理解。

第三课题主要围绕溶液的浓、稀,即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有多少溶质这一问题展开,引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结合这一概念进行一些简单计算,初步学习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结构特点:本单元的三个课题中,第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初步认识溶液,第二课题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溶解的限度,第三课题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认识一定量溶液中究竟含有多少溶质。

三个课题密切相关,逐步深入,这样的编排设计是本书的一个特点,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教学目标1.知道溶液的组成,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会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2.知道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能用物质溶解度解释与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3.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熟练地将溶质的质量分数运用于化学方程式计算。

4.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实验技能,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4.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对科学探究方法的体验。

教学难点1.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

2.对溶解度概念的认识。

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教学方法与手段利用实验或联系日常生活与生产实例导入;通过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小组讨论、交流合作突出重点;通过教师精讲点拨突出难点;利用精选典型习题进行练习;通过师生共同总结深化理解。

课时划分课题1 溶液的形成2课时课题2 溶解度2课时课题3 溶质质量分数2课时单元复习1课时课题9-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课型新授课时编号 1学习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复习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复习教案

第九单元溶液一、复习的目的要求1、回忆、巩固有关溶液的知识。

2、在完善自己的探究实验报告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严谨的科学态度合理的实验步骤和正确的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二、重点、难点1、溶解度的定义。

2、有关溶液的简单计算。

三、教学策略和方法在复习中,由于本单元内容较为重要,学生要以课堂练习为主。

适当的配以教师讲解。

四、复习过程:[知识梳理]一、溶液的形成1、溶液(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 为蓝色FeSO为浅绿色Fe2(SO4)3为黄色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c、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溶剂的体积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1)概念:(2)判断方法: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注:①(4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5)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二、溶解度1、固体的溶解度(1)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 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溶解度的单位:克(2)溶解度的含义:20℃时NaCl 的溶液度为36g 含义: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或在20℃时,NaCl 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 ②温度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 3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2(4 例: (1)t 3℃时(2)P (3)N 降温, 蒸发溶剂 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教案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教案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理解空气的成分及其性质掌握气体的制备和收集方法培养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1.2 教学内容空气的成分及体积分数气体的制备: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气体的收集和实验操作第二章:气体的制备和收集2.1 教学目标学会使用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制备气体掌握气体的收集方法和注意事项2.2 教学内容排水法: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向上排空气法: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气体的收集实验操作第三章: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3.1 教学目标理解氧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3.2 教学内容氧气的物理性质:颜色、气味、密度氧气的化学性质:助燃性、氧化性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助燃、不支持燃烧、与水反应碳酸第四章: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培养4.1 教学目标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注意事项提高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4.2 教学内容实验操作技能:气体制备、收集、实验操作实验现象观察和分析: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第五章:综合练习与拓展5.1 教学目标巩固空气成分、气体制备和收集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5.2 教学内容综合练习题:空气成分、气体制备和收集知识点的应用拓展活动:设计实验验证气体性质第六章:教学目标与内容6.1 教学目标了解水的组成和性质掌握水的电解和氢气、氧气的制备培养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6.2 教学内容水的组成:氢元素和氧元素水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水的电解: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第七章:水的电解和氢气、氧气的制备7.1 教学目标学会使用电解水的方法制备氢气和氧气掌握氢气、氧气的收集方法和注意事项7.2 教学内容电解水的方法:直流电源、实验操作步骤氢气、氧气的制备: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氢气、氧气的收集实验操作第八章:氢气、氧气的性质8.1 教学目标理解氢气和氧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掌握氢气和氧气的用途8.2 教学内容氢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密度氢气的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密度氧气的化学性质:助燃性、氧化性第九章: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培养9.1 教学目标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注意事项提高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9.2 教学内容实验操作技能:水电解、氢气和氧气的制备、实验操作实验现象观察和分析:氢气、氧气的性质实验第十章:综合练习与拓展10.1 教学目标巩固水的组成、电解和氢气、氧气的性质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10.2 教学内容综合练习题:水的组成、电解和氢气、氧气的性质知识点的应用拓展活动:设计实验验证气体性质第十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1 教学目标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意义掌握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现象培养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11.2 教学内容质量守恒定律:定义、原理、应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现象:实验观察和分析实际案例: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应用第十二章: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12.1 教学目标学会使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化学反应掌握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实验操作12.2 教学内容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定律:实验设计、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反应的质量守恒分析:反应物和物的质量关系质量守恒定律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第十三章: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培养13.1 教学目标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注意事项提高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13.2 教学内容实验操作技能:化学反应实验、质量守恒实验操作实验现象观察和分析: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现象第十四章:综合练习与拓展14.1 教学目标巩固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14.2 教学内容综合练习题: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知识点的应用拓展活动:设计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第十五章:单元总结与复习15.1 教学目标总结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的主要知识点复习和巩固单元内容15.2 教学内容单元知识点总结:空气的成分、气体制备和收集、水的组成和电解、氢气和氧气的性质、质量守恒定律复习练习:单元知识点应用和巩固复习目标:确保学生掌握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的核心概念和实验操作技能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的内容,包括空气的成分、气体制备和收集、水的组成和电解、氢气和氧气的性质、质量守恒定律等。

初中九年级下学期化学教学计划

初中九年级下学期化学教学计划

初中九年级下学期化学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1.加强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加深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方法的掌握,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4.通过对化学知识的系统学习,使学生对化学科学有更全面的认识,为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1.第十单元:生活中的有机物1.1糖类、油脂、蛋白质的性质和作用1.2生活中的有机合成材料1.3有机物的结构和命名2.第十一单元:能源和资源2.1能源的分类和利用2.2一次电池和二次电池2.3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2.4水的污染和保护3.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3.1食物的保存和加工3.2人体健康与化学物质3.3环境污染与治理3.4化学物质与生活质量4.实验:4.1常见有机物的检验和鉴别4.2电池的制作和原理4.3金属的腐蚀与防护4.4水的净化和软化三、教学安排1.第十单元:生活中的有机物(4课时)第一课时:糖类、油脂、蛋白质的性质和作用第二课时:生活中的有机合成材料第三课时:有机物的结构和命名第四课时:复习与检测2.第十一单元:能源和资源(6课时)第一课时:能源的分类和利用第二课时:一次电池和二次电池第三课时: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第四课时:水的污染和保护第五课时:复习与检测第六课时:实践活动3.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4课时)第一课时:食物的保存和加工第二课时:人体健康与化学物质第三课时:环境污染与治理第四课时:化学物质与生活质量第五课时:复习与检测4.实验(4课时)第一课时:常见有机物的检验和鉴别第二课时:电池的制作和原理第三课时:金属的腐蚀与防护第四课时:水的净化和软化四、教学方法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利用实验、案例、图片等多种教学资源,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3.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年级化学下学期教学计划参考范本(二篇)

九年级化学下学期教学计划参考范本(二篇)

九年级化学下学期教学计划参考范本一、指导思想本学期将继续在“课改”新理念和新的《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以中考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本,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规范教学过程。

提炼自身的教学水平,在帮助学生发展各方面素质的同时,使自身的业务水平得到提高,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力争在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二、教材分析本期的教学内容是完成下册三个单元的教学,和进行中考总复习。

第十单元:《酸和碱》本单元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生活和实验中常见的酸和碱出发,介绍了几种常见酸和碱的性质用途,并说明酸和碱各有其相似性质的原因。

第二部分在酸和碱性质及用途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了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反应-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中注意通过活动和探究、讨论、调查与研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本单元教材是初中化学知识较综合的一个单元,结合相关内容对前面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了适当归纳、提高或延伸。

特点是寓化学知识的学习与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与实际应用中。

重点是酸碱盐的反应规律和条件及过滤、蒸发等分离提纯物质的运用。

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本单元是一个涉及面很宽的课题,但教学要求不高,多属于“知道”、“了解”的层次,当然也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目标任务1、理论知识联系生产实际、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实际,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学以致用。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2、使学生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学习常见地元素和化合物的基础知识,掌握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基本技能,并了解化学在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3、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

培养学生动手和创新精神。

使学生初步运用化学知识来解释或解决简单的化学问题逐步养成自己动手操作和能力。

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针对中考改革的新动向,把握中考改革的方向,培养学生适应中考及答案的各种技巧。

初中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复习教案

初中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复习教案

第九单元复习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2012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复习教学。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常见的溶液及其组成,理解了溶液可以分类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理解了溶解度的含义,掌握了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并能完成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

这些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本节课既归纳了本单元涉及的知识点,又通过海水晒盐的工艺完成对单元知识进行适当地拓展,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单元知识结构化、功能化,引导学生将结构化的知识迁移到“夏天晒盐,冬天捞碱”情境中解决新问题,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认识了常见的溶液及其组成,理解了溶液可以分类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并能够列举两者的转化的措施,理解了溶解度的含义,认识了溶解度曲线,掌握了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并能完成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

同时也具备了一些学习化学的方法。

但缺乏完整地知识体系和严谨地思维。

在基本实验知识和操作技能方面,学生初步具备并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实验并分析实验现象,得到较直观的结论。

面对陌生的问题情境,对应知识经验的迁移创新能力有所欠缺,适时恰当的为学生创设真实陌生的问题情境、设置挑战性的问题任务,促使学生进行思考、推理、探究,达到促使知识结构化、功能化的目的,利于学生构建认知模型。

三、素养目标(即教学与评价目标)【教学目标】1.通过溶液知识介绍、知识建构等形式归纳章节内容和形成知识体系。

通过问题探究进一步掌握溶液的概念,能根据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差异。

能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

(知识与技能)2.能把所学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和体系。

能从溶液的分类、溶解度的定义、影响因素出发,分析不同物质结晶的思路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3.进一步了解生活生产中物质的分离方法,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目标】1. 通过溶液内容简介与知识构建、验证海水是NaCl的不饱和溶液、晒盐工艺的理解、物质之间的分离,诊断和发展学生建构知识模型、溶液转化的操作技能、实验探究的能力(探究水平)。

2020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9单元 全单元教学设计

2020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9单元 全单元教学设计

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的现象,知道溶液、溶剂和溶质的概念。

2.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广泛用途。

(二)过程与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以及简单实验的设计(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讨论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体会物质在溶解时的扩散时一个自发的过程,了解水是一种溶解能力很强的溶剂,能溶解很多物质,切这个过程绝大多数是不可逆的。

2.感受生活中的化学,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小组讨论与探究实验中体会交流与合作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溶液的概念以及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三、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四、教学准备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蔗糖、氯化钠、碘、高锰酸钾、水、汽油、酒精、红墨水、玻璃棒、药匙、试管若干、胶头滴五、教学过程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2.知道物质在溶解过程中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二、教学重点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常伴随着吸热和放热现象,感知固态NaCl、NH4NO3、NaOH溶解时的热效应。

三、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四、教学准备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植物油、洗涤剂、水、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广口瓶、橡胶塞、玻璃管、橡胶管、U形管、气球、蜡烛、小木块等仪器和固态NaCl、NH4NO3、NaOH等药品五、教学过程课题2《溶解度》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

3.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实验,认识饱和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及转化,2.通过蒸发溶剂和降低温度获得晶体,认识结晶的方法。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内容
第九单元溶液
主备人
教材分析
内容特点:
溶液是常见的混合物,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课题一主要是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体系。
第二课题是以物质的溶解度为核心展开的,主要从定量的角度介绍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限度。学生通过活动与探究,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可以加深对溶解现象的理解。
小组展示:
学生1:它们的颜色不同。
学生2:每一种液体都一样。
学生3:它们都是混合物
师质疑:(教师边引导学生观察边口述溶液、溶质、溶剂的定义并将它们板书到黑板上)什么是溶液?溶液有哪些特征?
联系实际:你在生活中所见到的哪些溶液,并说出它的溶质和溶剂。
小组展示:
生1:均一、稳定。
生2:糖水,糖是溶质,水是溶剂。
教学重点
1.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4.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对科学探究方法的体验。
教学难点
1.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
2.对溶解度概念的认识。
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教学方法
与手段
利用实验或联系日常生活与生产实例导入;
通过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小组讨论、交流合作突出重点;
通过教师精讲点拨突出难点;利用精选典型习题进行练习;
通过师生共同总结深化理解。
课时划分
课题1溶液的形成2课时
课题2溶解度2课时
课题3溶质质量分数2课时
单元复习1课时
课题
9-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级化学备课组
课时编号
1
学习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第三课题主要围绕溶液的浓、稀,即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有多少溶质这一问题展开,引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结合这一概念进行一些简单计算,初步学习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结构特点:
本单元的三个课题中,第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初步认识溶液,第二课题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溶解的限度,第三课题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认识一定量溶液中究竟含有多少溶质。三个课题密切相关,逐步深入,这样的编排设计是本书的一个特点,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3、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学习重难点
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
一、情境导入、认定目标
教师展示已经配制好了的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让学生观察,并设疑:你对溶液有哪些认识?
小结:①溶质可以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②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
③液体与液体互溶时:多者为溶剂,少者为溶质,一般情况下水是溶剂
诱思2:溶液与乳浊液的区别。
五、巩固训练、反馈矫正:《练习册》P23/3、5、16、17、18题
六、自我提升、归纳总结:学生从获得知识、方法方面总结,教师系统归纳。
2、怎样判断溶质溶剂?
3、什么是乳化现象?
三、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活动与探究(一)几种固体物质溶解于水”
分组实验:观察食盐、糖、硫酸铜晶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教师巡视,对个别组加以辅导。)
小组展示:填表
食盐

硫酸铜晶体
现象
结论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下面让我们再来观察老师的这五种溶液,要求仔细观察有些什么特点,注意对溶液的整体体和局部进行对比。
生3:医生用的碘酒,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教师设疑:在生活中有时有这样的现象,当油渍滴到了你的衣服上时,你将怎么办?
生答:用水和洗衣粉洗。
活动与探究(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
小组展示:不同溶质溶剂的溶解情况,并填写下表
溶剂
溶质
现象



高锰酸钾
汽油

汽油
高锰酸钾
结论:不同的物质在水中溶解性不一样,同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性也不一样。
活动与探究(三):水、植物油、洗涤剂溶解情况探究
小组试验后展示:
现象
试管内加入
物质
振荡前
振荡后
静置后
把液体倒掉后的试管是否干净
水和植物油
水、植物油、
洗涤剂
教师精讲:
1、乳浊液概念: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2、乳化现象:
四、点拨诱思、质疑释疑:
诱思1:溶质除了是固体、液体外还可以是什么状态?举例说明。
课后反思
课题
9-1溶液形成(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
课时编号
2
学习目标
1.通过探究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理解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2.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学习重难点
重点: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比较。
难点:实验方案的评价以及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
学生展示:
生1:看到不同颜色的液体。
生2:可能是不同物质溶在水里的结果或可能是色素溶在水里的结果。
生3:溶液是透明的。
师: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溶液,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些溶液是怎样形成的?(教师板书课题1:溶液的形成)
二、整体感知、自主学习
自学:阅读课本第26到30页,明确以下内容:
1、什么是溶液?溶液有哪些基本特征?
集体备课
个性设计
一、创设情境、认定目标
演示实验:取一块轻玻璃片,在玻璃片上滴上几滴水,上放一个盛水的小烧杯,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铵固体,迅速搅拌使之溶解,拿起烧杯,观察现象。
观察现象:玻璃片与烧杯固定在一起。
小组讨论:猜想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小组讨论后展示)
演示实验:将上述固定在一起的玻璃片与烧杯放在热水中,观察现象。
教学目标
1.知道溶液的组成,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会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2.知道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能用物质溶解度解释与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熟练地将溶质的质量分数运用于化学方程式计算。
4.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实验技能,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观察结果:玻璃片与烧杯分开。
猜测结果:硝酸铵溶解时使溶液温度降低,玻璃片上的水层遇冷结冰,将玻璃片与烧杯冻在一起。
精讲:有些物质溶于水吸热,有些物质溶于水放热。引入课题,认定目标。
二、实验探究、交流合作
设问: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物质溶于水是否都是这样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