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经验数学化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经验数学化——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摘要】如何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知识呢?教师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要深入钻研教材、活用教材,用不同的途径和方法把生活经验数学化,引导学生去学习数学,达到更好地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生活经验数学化途径方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生活背景越接近,学习者自觉接纳的程度就越高。在实现数学生活化的问题上,应通过数学与生活的相互结合促进数学生活化的真正实现,即不仅注重数学问题生活化,还应注重生活问题数学化。

北师大版是集开放性、综合性与灵活性为一体的课程,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文本体现,是一个载体,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去挖掘、去创造。教学中既要基于教材,又要再生教材,把教材当做活的资源来使用。教师应准确地把握新教材,创造性地使用好新教材,把生活数学引入教学,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一、教学设计中生活经验数学化的途径。

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数学学习资源,他们或无形或有形出现在学生的生活中,对于那些学生在自己的领域中常常发生的数学现象,教师要引导,如购买学习用品时人民币的处理,生活中随时可见的时间问题等;对于那些学生未曾遇到的或未意识到的数学现象而言,教师要会挖掘,如汽车从一个城市到另一城市所用的路程单位,卡车的载重量等。挖掘运用生活化的数学学习材料能帮助学生凭借这些具体鲜活的事例感悟抽象的数学意义,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从而激起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对生活中的数学学习材料的利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活用教材中的数学资源。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真正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基本理念。遵循这一理念,我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合理改组了部分教材内容,给数学课本增加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体现教学内容的生活性。例如,在教学《体积单位的换算》时,例题的主题图是通过动手操作棱长为1分米

的正方体盒子中可以放多少个体积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来推导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的进率。但在实际中就没有那么多的学具,老师就改为用数和测量的方法去推导。再如利息教学、统计图表的教学等的教学内容都是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教材。

2、活用校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

校园生活是学生们最熟悉、最感兴趣的内容,因此教师要特别关注他们的校园生活,要善于发现校园内的数学素材,把校园中的数学问题搬进课堂,使学生感到真实有趣,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例如在教学《比例尺》,就让学生设计学校的平面图,让学生思考需要一些什么数学知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校园,数学就在身边。

3、活用家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场所,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摇篮,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每天都在家庭中上演,只不过学生处在一种无意的状态中。在学习数学前,学生不是一张白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现象已经进入到他们的生活领域,成为他们的数学活动经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如教学《比大小》这一内容时,先让学生回想生活中的情景,厨房中,大碗小碗,大盆小盆等物体的比较,让学生感受到比大小这一内容其实就发生在昨天的家中,这样就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学得主动,学得高兴。更主要的是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活动,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自己生活中。

4、活用社会生活中的数学资源。

生活数学无处不在,社会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学生可以从报纸、杂志、电视等新闻媒体上了解到很多信息,还可以从与家长聊天谈话中捕捉到一些有用的信息,甚至小伙伴之间的游戏有时也会成为数学学习的第一手资料。如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时,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到街道、报纸、电视、网络等生活中去找一找百分数,学生汇报时,有从报纸上收集到的、有从街上收集到的、有从电视、网络看到的等,并对百分数所表示的意义有了更好的理解和认识。

二、课堂教学中生活经验数学化的方法。

1、导入生活化。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情境化的,是它被应用于其中的活动背景和文化的产物,学习就是学习者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从而建构新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和动力。如;

(1)创设直观性情境。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课堂上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物创设教学情境,使数学知识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展开想象。例如:在2009年广东省第六届小学数学优质课比赛中,徐雪文老师在教学《合格率》这一内容时,开头引入:“同学们,星期天徐老师去逛了‘华润万家’超市,想给小孩买奶粉。(课件显示信息)你建议徐老师购买哪一种品牌的奶粉呢?为什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纷纷帮忙计算哪种品牌的合格率更高,迅速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2)创设描述性情境。

所谓描述性情境,主要是指以文字描述、语言表达的方法,为学生描述一段新鲜而熟悉的生活事例,来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例如教学《方向与位置》时,教师课前谈话:五一期间,你们出去旅游了吗?谁来说说你去什么地方旅游的?生1:我去了阳山。生2:我去了佛冈的森波拉。生3:我去了牛鱼嘴……师:就是我们清远的牛鱼嘴吗?清远除了牛鱼嘴外,你还知道哪些景点?(生交流)师:这么多好玩的景点,你们想不想去玩呀?老师带你们去好吗?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趣的情境,教师的谈话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开始了学习。

2、例题生活化。

新教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无论是内容的选择还是呈现方式上,都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图文并茂、形象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充满时代气息。它以现实生活为背景,力求形成“问题情境—探究新知—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以儿童化、生活化的方式反映数学的思想方法,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探究、交流和运用,达到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方法和运用意识,同时感受数学创造性学习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只有深入地理解、研究和挖掘新教材中所提供的丰富的信息资源,才能合理、有效地使用好新教材。例如:在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时,教材是以“求18和30的最大公约数”这种单纯的文字形式呈现,缺乏趣味性和现实性。教学时,可以通过学生秋游活动要组织安全小组来创设教学情境,把书本数学变成了生活数学,为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五年(1)班有30人,五年(2)班有36人参加秋游活动,怎样分组才能使全级每个小组的人数相等,而所有的同学又都参加了安全小组呢?学生通过了发现问题———探索研究———解决问题等一系列学习活动,在解决了分组问题的同时,也就学会了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