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钱塘湖春行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初中语文人教版钱塘湖春行教案2023
![初中语文人教版钱塘湖春行教案2023](https://img.taocdn.com/s3/m/f54dfc4e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d8.png)
初中语文人教版钱塘湖春行教案2023教学目标:1. 了解《钱塘湖春行》这首诗的作者、背景和创作目的;2. 能够准确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主题,并能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钱塘湖春行》的意义和主题;2. 掌握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1. 理解《钱塘湖春行》的意义和主题;2. 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展示钱塘湖的美景,激发学生对钱塘湖的兴趣和想象力。
二、阅读诗文(10分钟)1. 教师朗读《钱塘湖春行》,引导学生注意诗中的意象和主题。
2. 学生自主阅读诗文,并标注重要词语和句子。
三、分组讨论(15分钟)学生依据自己的理解,在小组内讨论以下问题:1. 诗人通过《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想要表达什么?2. 诗中的主题是什么?有哪些意象支持这个主题的表达?四、讲解诗文内涵(15分钟)1. 学生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或学生代表进行汇报,并相互交流。
2. 教师对诗文内涵进行讲解,解读其中的意象和主题。
五、运用诗句(10分钟)1. 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最有意境的诗句,进行背诵并说明自己的理解。
2. 学生对比不同诗句的意象,探讨作者的渲染手法。
六、创作活动(15分钟)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创作一幅钱塘湖春天的画作,并配上简短的诗句描述。
七、总结与展示(10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画作,并用口语形式配以简短的解说。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给予鼓励和肯定,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八、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在家完成一篇关于钱塘湖春天美景的文字描述,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
九、课堂反思(5分钟)学生和教师共同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效果,并留出时间让学生提问和反馈。
本次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钱塘湖春行》,理解其中的意象和主题,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
通过讨论、创作和展示,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并通过实际操作增强他们对诗歌创作和欣赏的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上《钱塘湖春行》教案(共2套)
![人教版七年级上《钱塘湖春行》教案(共2套)](https://img.taocdn.com/s3/m/d60659a3960590c69ec3764f.png)
《钱塘湖春行》教案1教学目的1、知识: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2、能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德育:陶冶美的情操。
4、重点目标:诵读这首诗。
5、目标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检查上首诗的默写。
(二)背景和作者介绍。
这首诗是白居易于穆宗长庆三年(公元823年)任杭州刺史时写的。
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在西湖早春盛景中无比喜悦的心情。
(三)齐读本诗二遍。
(四)理解此诗的意境“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这两句是近景,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天光水色。
“初平”写春水漾满湖堤。
“云脚低”写远望白云朵朵,似与湖水相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这两句是近景,写高处,写莺、燕的动态。
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它们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初春生机勃然的感觉。
“诗眼”在“早”“新”两个字上:“几处”而不是“处处”,“争暖树”是说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云歌唱,可见是“早莺”。
“谁家”而不是“家家”,“啄春泥”则是刚刚开始筑巢,可见是“新燕”。
这都是早春特有的景象。
诗人以很轻的疑问语气叙述这些景象,不是实问,也不是存疑,而是对早春景色情动于衷的喜悦。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这两句也是近景,写地上的花草,写人们骑马游春的陶醉感。
走马看花,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好像花儿也在与诗人游戏。
春草虽茂,但却不高,也才刚刚没过马蹄。
这是作者对景物入情入微地观察,将游春人也融入春色来写了。
这两句透出诗人游春的舒感。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这两句略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诗人在这儿完全陶醉了,留连忘返了。
这两句写诗人游春非常尽兴。
小结:这首诗虽是写景,但景中有情,对尽兴游春的喜悦感情表达得淋漓酣畅。
《钱塘湖春行》教案2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七年级语文上册 15钱塘湖春行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 15钱塘湖春行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031c9d4e2bd960591c677d2.png)
钱塘湖春行从诗的体裁看,《钱塘湖春行》是一首七言律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
2. 朗读指导与训练(1)把握七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七言诗句的节拍有××/××/××/×,××/××/×/××。
如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有时也可以这样划分:××/××/×××。
如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教师X读,学生齐读,整体感知(3)组内互读,代表展读(4)点名朗读,师生点评。
学生活动设计三:合作探究(1)从《钱塘湖春行》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写的是初春景象?如:“水面初平”、“争暖树”、“啄春泥”、“没马蹄”。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归纳主题。
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3)诗中“几处”“谁家”用得极有分寸,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
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
“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准确地反映了初春时景物的特点,也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如果换作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学生活动设计四:学以致用生小组交流印发的古诗练习题上的相关习题。
组间解疑答惑,老师点拨小组代表展示答案,教师指导学生纠正补充。
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
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
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
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
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七年级语文上册 钱塘湖春行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钱塘湖春行教案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d2a818d5941ea76e58fa047b.png)
《钱塘湖春行》教学实录“诗不好教。
”这是许多教师曾有的教学困惑。
《钱塘湖春行》是一首短小的古诗,一篇自读课文的其中一首。
有的教师想当然地只讲完字词,接着让学生背诵,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
而新疆肖老师的这堂课却让我们看到了古诗教学的春天。
该课的教学以“读”贯穿,却次次都能读出新内容,读出新感受,课堂不沉闷,学生不生厌,师生携手美美地在早春的西湖旁走了一个来回。
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教材的例子作用,使学生学到了不少研习古诗文的好方法。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堂古诗文教学课吧。
一、备读,导入新课(出示课件)1.学生自由背诵唐诗,说唐代著名诗人,引出白居易。
(竞赛法)2.学生说白居易的小故事,引出新课《钱塘湖春行》,介绍写作背景。
3.简介西湖风光。
(情境法)西湖因位于杭州市老城区西面而得名,它三面环山,重峦叠嶂;中涵绿水,波平如镜。
全湖面积五六平方公里,绕湖一周近十五公里,环湖的绿阴丛中,隐现着数不清的楼台亭榭,近处波光潋滟,丰姿绰约,远处云山逶迤,雾霭漫漫。
西湖不仅揽山水之胜,林壑之美,更因众多的历史文化名人而生色。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岳飞、于谦、秋瑾等,都埋骨西子湖畔,他们的英名和浩然正气长留于西湖的青山绿水之间。
古代的诗人如著名的白居易、苏东坡、柳永等,都与西湖结下了不解之缘,留下了千古传芳的名篇华章。
西湖也因他们的题咏和描绘而更负盛名。
二、粗读,感知全诗(出示课件)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听录音,要求学生正音正字。
2.生齐读。
3.抽两三名学生朗读,同桌进行点评。
(互评法)4.指导朗读技巧。
(把握节奏,注重平仄,找准重音,情感自然)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c4524d8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a6.png)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初一第四单元【背景分析】初一学生初次接触诗歌的学习,诵读是重点,要加强诵读指导。
两首诗是典型的写景抒情诗,重点应放在诗意的体会、再现和诗歌语言的品析上。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评析诗歌练字之巧妙。
2、诵背全诗。
3、把握诗人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2、教师引导学生用“剥而复加”的方法,赏析诗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体会自然之美、诗歌之美,培养学生对自然、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设计思想】变“课堂”为“学堂”,变“教材”为“学材”,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能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方法,给学生更多的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从而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借助于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师生互动、合作学习。
【课时安排】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学生说白居易的小故事,引出新课感受思考组织语言应用小故事引入学习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读熟悉全诗1、听录音.要求学生正音正字;2、生齐读;3、抽生朗读,指导朗读技巧(声音洪亮,节奏抑扬顿挫,情感自然)4、师范读,学生思考:要求学生正音正字;齐读;思考:A、划出压韵的字;B、分析这是一首什么体裁的古诗?C、找出其中的对偶句,运用诵读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熟读理踪1、谁能划出标题写了几方面内容,并说明理由;2、读一读诗,想一想诗人凭什么说是钱塘湖,而非其他;3、诗人说“行”,你能找出依据吗?读一读、想一想、找一找理清游踪精读寻觅春踪师:请阅读全诗,想一想,写了春天的哪一个阶段?师:小组自由讨论,诗中哪些地方是在描写初春的西湖?归纳:大致有春水,春云,春鸟,春树,春泥,春花,春草,在具体分析时,结合朱自清的《春》中春花,春草的描写。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 15 课《钱塘湖春行》教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 15 课《钱塘湖春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4eae9fefad6195f312ba6fa.png)
《钱塘湖春行》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
(2)品味诗词的意境。
(3)朗诵并背会。
2、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的朗读品味。
(2)启发式教学。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激发对古诗词的兴趣。
重点、难点及突破:1、有感情的朗诵。
2、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诗歌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抒发诗人的主观情感,营造了诗歌的意境。
今天我们接着欣赏《钱塘湖春行》品味一下作者借助什么样的景物描写,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二、赏析《钱塘湖春行》(一)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白居易: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居住在洛阳的香山,号香山居士。
一生以4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
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讽喻诗;一是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
前者把当时社会病态的症结所在,几乎全部呈露在他的笔底。
后者则有着曲折离奇、自具首尾的细致的情节描写,和完整而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
在语言和音调上又显得特别得流畅匀称,优美和谐,流传极广,正如宣宗李忱所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写作背景:他仍然勤于政事,作了不少好事,如他曾经疏浚李泌所凿的六井,解决人民的饮水问题;他在西湖上筑了一道长堤,蓄水灌田,并写了一篇通俗易懂的《钱塘湖石记》,刻在石上,告诉人们如何蓄水泄水,认为只要“堤防如法,蓄泄及时”,就不会受旱灾之苦了。
这就是有名的“白堤”。
(二)朗读诗歌:1、听配乐朗读。
2、学生配乐朗读。
(三)诗歌赏析:1、诗中描写了西湖什么季节的景物?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怎样的感情?(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情感。
《钱塘湖春行》学案
![《钱塘湖春行》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2ee77b40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b9.png)
课题钱塘湖春行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学习目标 1.能诵读诗文,感知内容,感悟意境。
2.品析语言,体悟诗人的情怀。
作者温故白居易(772—846),字,晚年号,祖籍太原(今属山西),生于新郑(今属河南),代诗人,被称为“”。
读诗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与韵律,感受诗的格律美。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背景透视白居易任职杭州刺史的第二年春天刚刚来临,大地稍露些许春的气息,早就仰慕杭州美景的白居易迫不及待地来到了西湖边游赏,终于实现少年时的心愿。
漫步西湖湖堤上,面对早春的西湖景色,白居易不禁为西湖美景感染,兴奋而作《钱塘湖春行》这首脍炙人口的西湖名诗。
解诗意: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梳理重点字词含义,并连词成句,梳理诗意。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赏佳句赏析角度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夸张、象征、设问、互文等;2)描写方式:正侧面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白描等;3)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4)表现手法:用典、乐景写哀、借古讽今(借古抒怀)、托物言志、对比、想象、1、《钱塘湖春行》一诗通过、等描述可以看出此诗写的是季节。
2、从炼字的角度赏析一下颔联的“争”“啄”两个动词。
“”和“”两个动词,描绘出一幅莺争暖树、燕啄春泥的动态场景图,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表达对。
3、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所展现的画面。
4、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一联。
“乱”字描绘出早春时节的景象;“浅”字生动地描绘出初春小草刚抽出嫩芽的情态,突出的特点。
初一语文《钱塘湖春行》教案大全(精编5篇)
![初一语文《钱塘湖春行》教案大全(精编5篇)](https://img.taocdn.com/s3/m/a08f93b8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b5.png)
初一语文《钱塘湖春行》教案大全(精编5篇)初一语文《钱塘湖春行》教案大全(1)教材分析《钱塘湖春行》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三单元第15课内容,所选内容是中国古代诗歌,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两首诗歌,本首诗歌在古代诗歌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基础较差、文学底子薄,各方面能力相对低下,没有学习诗歌的意识和方法,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在教学中诵读是重点,要加强诵读指导,其次注重诗意的体会、再现在诗歌语言的品析上。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理解诗歌内容,领会其中所抒发的感情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教会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审美能力教学重点诵读、体会意境及品味语言教学难点体会意境及品味语言教学方法教法:启发、引导式。
学法:自主、合作的方式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前几天我们跟着朱自清先生一起去欣赏了江南春天的美景,和老舍先生一同感受了济南冬天特有的魅力,今天我们将穿越时空到1180年前的西湖去看看,唐朝诗人白居易一起去领略早春西湖特有的美景。
(板书课题)二、作家及作品白居易,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唐朝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以乐府诗见长,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每写好一首诗,都先让老人先读,不懂就改诗。
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浪漫主义诗人,称为“诗仙”)、杜甫(现实主义诗人,称为“诗圣”)、白居易(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三、朗读1、自读,标出不会读的字词(抽一名学生读)2、纠错,范读(听节奏及感情)3、指导断句(意义划分法)4、学生自由读5、指名朗读6、齐读四、解题(引导学生完成)地点:钱塘湖季节:春事件:行(骑马游春)体裁:七言律诗(教师讲解: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的认知) 注:结合时代背景讲事件五、理解内容明确:结合注释,四人一组合作完成课文理解六、赏析(学生合作完成,教师引导)1、本文围绕哪两个字来写。
七年级钱塘湖春行导学案
![七年级钱塘湖春行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1b3ff757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17.png)
七年级钱塘湖春行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能够熟练背诵并默写《钱塘湖春行》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诗歌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4、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描绘的早春景色,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
(2)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的含义。
2、难点(1)领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2)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如对仗、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学习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
2、赏析法:对诗歌中的词句进行赏析,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之处。
3、想象法:结合诗歌的内容,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描绘出诗歌所展现的画面。
4、合作探究法: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诗歌中的疑难问题,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春天是一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季节。
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大自然呈现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
今天,我们将跟随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脚步,一同走进《钱塘湖春行》,去领略钱塘湖畔的早春美景。
(二)作者简介白居易(772 年-846 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其代表诗作有《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
(三)朗读诗歌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全班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
(四)理解诗意1、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理解诗歌的大意。
2、小组交流,互相释疑。
3、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诗歌大意: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水初涨,与堤岸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观赏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15 钱塘湖春行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15 钱塘湖春行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https://img.taocdn.com/s3/m/670900f20c22590102029d3e.png)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15 钱塘湖春行教学案(新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用心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3、感受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精读、诵读、美读,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
难点: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学法指导:诵读为主,学生为主,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知道“西湖”这个名字是谁先第一个称呼的吗?是白居易,他曾经写过一首诗:《杭州回舫》(出示屏幕)其中有一句话叫“报与西湖风月知”后人才把她命名为西湖。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白居易对西湖情有独钟。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白居易游西湖的古诗《钱塘湖春行》(板书)一:检查预习。
1、词义。
初:才,刚刚开始。
平:此处指水面与湖堤一样高低。
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
早莺:早来的黄莺鸟。
暖树:向阳的树。
啄:啄取,衔。
乱花:指色彩缤纷的花。
欲:想要,要。
迷:使……迷乱。
才:刚刚。
没:遮住。
不足:不够。
2、了解作者: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
他的歌政治倾向非常鲜明,重视讽喻,崇尚简单易懂。
代表作有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
这首诗的体裁是律诗。
二:问题导学。
1、“钱塘湖春行”是什么意思?“行”是游赏、赏玩的意思。
文题的意思是,春天在钱塘湖也就是西湖游赏所见。
2、试诵读全诗两遍,然后说说诗人的游踪。
(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3、我们说这首诗写的是早春景象。
,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早莺、新燕、乱花、浅草)4、“几处早莺”有什么含义?(莺不多;如多,当为“处处”。
)5、为什么“争暖树”。
(余寒犹在,鸟儿也想晒太阳。
)6、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7、作者在全诗中流露出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诗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这种感情?“最爱”。
七年级语文上册 钱塘湖行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钱塘湖行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b629749ea58da0116c17494e.png)
学习目标
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能力目标
1.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学习方法
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时
一课时。
情景导入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走近作者
作品
白居易(七七二-八四六),代大人,字,号,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境)人。贞元十五年(七九八)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因直言极谏,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后被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太和年间,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会昌二年(八四二),以刑部尚书致仕,死时年七十五岁。
杜甫而后,白居易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所生活的七十多年里,正是安史之乱后各种矛盾冲突急剧发展的时期,也正是唐朝走向衰微的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在白居易诗中得到了较全面的反映。今存白居易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讽喻诗;一是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前者把当时社会病态的症结所在,几乎全部呈露在他的笔底。后者则有着曲折离奇、自具首尾的细致的情节描写,和完整而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在语言和音调上又显得特别得流畅匀称,优美和谐。这是一种新型的诗,当时号称「千字律诗」,流传极广,正如宣宗李忱所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著有《》七十一卷。
课前
复习
1.背诵《次北固山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
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能力目标
1.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学习方法
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时
一。
情景导入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课前
复习
1.背诵《次北固山下》。
2.《次北固山下》中哪些诗句表现了思乡之情?
答:
3.默写诗《次北固山下》。
课前
预习
1.背诵《钱塘湖春行》。
2.了解《钱塘湖春行》的诗意。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整体]
感知
1.背诵《钱塘湖春行》。
2.朗读课文,注意节奏,感悟诗的意境。
3.全诗以“”字为线索,从起,至终。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给游人带来的之情。
重
点
研
讨
1.找出诗中最能表现早春的词语,并加以说明?(用诗中的词语)
答:①“”说明秋冬水落,春雨使湖水刚刚涨平。
②“、”说明春季刚刚来临,最早出现的黄莺在争抢暖树,刚从北方飞来的燕子在衔泥筑巢。
③“渐欲”说明野花逐渐开放,还不到姹紫嫣红开遍大地的时候。
④“浅草”说明春草初生,仅能遮没马蹄而已。
课堂
小结
诗中描写了诗人骑马所见到的西湖早春的让人迷恋的春光,表现了世间万物在春色沐浴下的勃勃生机,塑造出诗人自身欣然观景的形象,表达出春色喜人、生机盎然的意境,抒发了喜爱早春风光、恬静闲适、自得其乐的感情。
课前
复习
1.背诵《次北固山下》。
2.《次北固山下》中哪些诗句表现了思乡之情?
答:
3.默写诗《次北固山下》。
课前
预习
1.背诵《钱塘湖春行》。
2.了解《钱塘湖春行》的诗意。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学案白居易
班级:七(3)班 姓名:成绩:
学习目标
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能力目标
1.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学习方法
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时
一。
情景导入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走近作者
作品
白居易(七七二-八四六代大人,字,号,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境)人。贞元十五年(七九八)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因直言极谏,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后被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太和年间,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会昌二年(八四二以刑部尚书致仕,死时年七十五岁。
杜甫而后,白居易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所生活的七十多年里,正是安史之乱后各种矛盾冲突急剧发展的时期,也正是唐朝走向衰微的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在白居易诗中得到了较全面的反映。今存白居易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讽喻诗;一是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前者把当时社会病态的症结所在,几乎全部呈露在他的笔底。后者则有着曲折离奇、自具首尾的细致的情节描写,和完整而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在语言和音调上又显得特别得流畅匀称,优美和谐。这是一种新型的诗,当时号称「千字律诗」,流传极广,正如宣宗李忱所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著有《》七十一卷。
③“”说明野花逐渐开放,还不到姹紫嫣红开遍大地的时候。
④“”说明春草初生,仅能遮没马蹄而已。
课堂
小结
诗中描写了诗人骑马所见到的西湖的让人的春光,表现了世间万物在春色沐浴下的,塑造出诗人自身欣然观景的形象,表达出春色喜人、生机的意境,抒发了喜爱早春风光、恬静闲适、自得的感情。
走近作者
作品
白居易(七七二-八四六唐代大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境)人。贞元十五年(七九八)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因直言极谏,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后被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太和年间,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会昌二年(八四二以刑部尚书致仕,死时年七十五岁。
杜甫而后,白居易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所生活的七十多年里,正是安史之乱后各种矛盾冲突急剧发展的时期,也正是唐朝走向衰微的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在白居易诗中得到了较全面的反映。今存白居易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讽喻诗;一是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前者把当时社会病态的症结所在,几乎全部呈露在他的笔底。后者则有着曲折离奇、自具首尾的细致的情节描写,和完整而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在语言和音调上又显得特别得流畅匀称,优美和谐。这是一种新型的诗,当时号称「千字律诗」,流传极广,正如宣宗李忱所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整体
感知
1.背诵《钱塘湖春行》。
2.朗读课文,注意节奏,感悟诗的意境。
3.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提终。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重
点
研
讨
1.找出诗中最能表现早春的词语,并加以说明?[答:①“初平”说明秋冬水落,春雨使湖水刚刚涨平。
②“早莺、新燕”说明春季刚刚来临,最早出现的黄莺在争抢暖树,刚从北方飞来的燕子在衔泥筑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