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工业深化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6-2020年)
新时代背景下行业特色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研究与实践--以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职业教育发展------------------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年第1期新时代背景下行业特色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研究与实践—以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陈欣周飞(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 !30050)摘要新时代背景下,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兴起,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要 求。
本文梳理了近年来国家有关职业教育改革的相关政策,概述了高职院校进入“双高”新时代以来所面临的机遇和挑 战,以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提出了行业特色高职院校从体制机制改革、人才培养高地打造、社会服务领域拓展等 方面的实践路径,以期为同类院校开展研究提供思路。
关键词新时代&行业特色;高职院校;改革发展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 — 8100(2021)01— 0001 — 0!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山丹 培黎学校时,从“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 撑,做强实体经济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需要大力 弘扬工匠精神”的战略高度,作出了“发展职业教 育前景广阔、大有可为”的重大论断。
进人新时 代,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5G等新技术 得到长足的发展和运用。
中国职教学会会长鲁昕 指出,面对新经济和技术,职业教育有了新的机 遇、要求和挑战,“新经济时代下的职业教育发展,必须立足于数字经济,坚持市场人才需求、学生择 业、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为导向,进行专业课程的升 级和数字化改造”。
1 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现状1.1职业教育迎来发展新时代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 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拉开了我国职业教育进人新 时代的序幕。
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对职业教育 发展认识进一步升华,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进行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国家教学成果奖单列,将高职 院校纳人万人计划、黄大年团队、精品在线开放课 程等建设评审范围,率先启动国家教学标准、专业 教学资源库等)。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当前形势下保持船舶工业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工信部装[2008]283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当前形势下保持船舶工业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正文:----------------------------------------------------------------------------------------------------------------------------------------------------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当前形势下保持船舶工业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工信部装〔2008〕28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船舶行业管理部门,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有关企业(集团):近期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世界经济不确定不稳定因素逐步增多,我国船舶工业发展面临严峻考验。
为有效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保持船舶工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一、正确认识当前船舶工业面临的形势自2003年以来,我国船舶工业连续5年保持高速增长。
目前,造船企业生产任务饱满,骨干船厂手持订单已排到2011年以后。
船舶工业良性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但今年下半年特别是近两个月以来,船舶工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日益趋紧。
国际金融市场由动荡演变为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国际贸易急转直下,融资环境日趋恶化。
反映航运景气程度的“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大幅下跌,航运市场运力过剩的苗头已经显现。
与此同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船东融资难度加大。
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世界新船订造需求下降,造船市场下行趋势逐渐形成。
近年世界主要造船国家已形成庞大的造船能力,订船需求大幅下滑将引发全球性的造船能力过剩,导致国际市场竞争加剧,新船订单的承接和手持订单的交付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困难。
我国船舶工业自身结构性矛盾和问题十分突出。
主要是:近年来造船能力增长过快,能力过剩的隐患不断增大;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主要依靠外延式扩张的发展方式没有根本改变;海洋工程装备等高端产品比重较低,船舶配套业发展滞后。
《推进船舶总装建造智能化转型行动计划(2019-2021年)》解读
《推进船舶总装建造智能化转型行动计划(2019-2021年)》解读船舶制造业是国家重点支持的战略性行业之一,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如何推进船舶总装建造智能化转型,提高船舶制造业智能化水平,成为了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
为此,2019-2021年,国家制定了《推进船舶总装建造智能化转型行动计划》。
一、行动计划的制定背景船舶制造业作为典型的重资产、重工业产业,其生产过程繁琐、生产周期长、技术要求高,靠手工与传统生产方式难以满足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在国际市场上,船舶制造业已经进入了产能过剩、价格战的新时代,国内船舶制造业产业结构尚不完善,产能利用率低,行业集中度低等问题还需加强整合和提高整体效益。
船舶制造业转型升级、智能化改造越来越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
为了适应这个趋势,促进我国船舶制造业向高端、高质、高效的方向转型,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船舶总装建造体系,国家制定了《推进船舶总装建造智能化转型行动计划》。
二、行动计划的主要内容1. 智能装配技术研究和应用通过研发智能装配技术,促进船体装配、设备安装、管路布置等关键环节在数字化、智能化、虚拟化方面的重要突破。
2. 船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通过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体系的建立,将数字化的设计、生产以及装配过程无缝衔接,达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制造成本、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产品质量等目的。
3. 模块化、装配式制造采用先进的模块化、装配式制造技术,大幅降低制造成本,同时提高生产质量和效率,实现产业提速、产品更加智能化。
这一制造技术发展的同时,也将会满足国家对于绿色制造的要求。
4. 先进制造技术平台建设加快建设先进制造技术平台,并在实践中推动不断优化和提升,提高我国船舶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这一平台的建设将有助于推动我国在船舶制造领域的技术进步,并且改善整个产业的抗风险能力。
5. 船舶智能制造工厂的打造塑造智能制造新生态,实现智能制造与管理、工艺和质量完美融合,形成了具备较高生产自动化和柔性化的船舶制造与配套产业体系。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船舶配套产业能力提升行动计划(2016-2020)》的通知-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船舶配套产业能力提升行动计划(2016-2020)》
的通知
正文:
----------------------------------------------------------------------------------------------------------------------------------------------------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船舶配套产业能力提升行动计划(2016-2020)》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船舶工业行业主管部门,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实施《中国制造2025》,进一步推进船舶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加快提升我国船用设备
配套能力和水平,支撑造船强国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了《船舶配套产业能力提升行动计划(2016-2020年)》,现予印发。
请结合工作实际,做好落实,切实推进我国船舶配套产业发展。
附件:船舶配套产业能力提升行动计划(2016-2020)
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5年12月30日
——结束——。
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
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 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组织实施好绿色制造工程,特制订本指南。
一、背景绿色发展是国际大趋势。
资源与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可持续发展日益成为全球共识.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气候变化背景下,推动绿色增长、实施绿色新政是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共同选择,发展绿色经济、抢占未来全球竞争的制高点已成为国家重要战略.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清洁、高效、低碳、循环等绿色理念、政策和法规的影响力不断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成为衡量国家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绿色贸易壁垒也成为一些国家谋求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绿色制造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工业化为社会创造了巨大财富,提高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同时也消耗了大量资源,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影响了人民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制造体系,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积极培育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幅增加绿色产品供给,倡导绿色消费,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
绿色制造是工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我国作为制造大国,尚未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发展方式,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粉尘分别占排放总量的90%、70%和85%,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近极限,加快推进制造业绿色发展刻不容缓。
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为牵引,全面推行绿色制造,不仅对缓解当前资源环境瓶颈约束、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现实作用,而且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具有深远历史意义。
二、总体要求按照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强化绿色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制造业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提升,以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法规标准绿色监管制度为保障,以示范试点为抓手,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动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全面发展,壮大绿色产业,增强国际竞争新优势,实现制造业高效清洁低碳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促进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和谐共融。
船舶配套产业能力提升行动计划(2016年~2020年)
2 主要 目标
3 重点任务 3.1 加强 皂镑 技术研发
到 2020年 ,基本建成较为完善的船用设备研
充分利用现有科技资源 ,针叉寸目前基本依靠引
发 、设计制i鸯和服务体系 ,关键船用设备设计制造 能力达到世I%-%, ̄zKT ,全面掌握船舶动力 、甲板 机械 、舱室设备 、通导与智能系统及设备的核 肢
党的十八大提 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 , 《中国制造 2025》明确了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 术船舶制i 虽国建设的战略目标 。主要船用设备基 本立足国内,是造船强国的重要标志 。随着我国船 舶工 结构调整 、转型升级步恸 口快 ,船用设备发 展滞后问题更为突出 ,已成为制约i 台强国建设的 主要瓶颈 。突出表现在 ,船用设备产业链不完善 , 研发能力亟待全面加强 ,本土品牌产品竞争力薄弱 , 系统集成和打包供货能力不足 ,缺乏规模实力雄厚 、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强企业。实现i 台强国的战略 目标 ,必须加快提高船用设备研制与服务能力 ,全 面突破船舶配套产业发展瓶颈 。
I标准化政策 l Policies 一
船舶配套产 业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2016年 ̄2020年 )
来源 :工业和信官化部
船舶配套产业是船舶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 发展水平直接影响船舶工业综合竞争力 。船舶配套 产业涉及面广、产品种类多 ,其中船用设备价值量 最大 ,占全船总成本的 40%--60%,是月劭白配套产 发展的核 。21世纪以来 ,随着我国成为世界i 台 大国 ,我国船舶配套产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产业 体系不断完善 ,重点目1明|设备研制取得突破 ,产业 规模大幅提升 ,本土船用设备装船能力不断提高。
3 统推进 :全面掌握杨 设计制造技术 , 提升产品可靠 口市场竞争力 。围绕核 l:般 备逐步 具备提供解决方案能力 ,实现系统集成 、打包供 货 ; 掐 产 品与关重件协同发展 ,以整机产品带动 关重件发展 ,使整初产 品成为关重件研发应用的平 台,从而带动产业链的完善和提升。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规划(2016-2020年)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规划(2016-2020年)积极推进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实现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突破,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是当前工业经济发展的迫切任务。
推动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支撑。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国制造2025》、《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和《“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明确“十三五”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引导和加强重点产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工业转型与升级,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成就及存在问题“十二五”时期,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产业技术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果,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有了较大提升。
(一)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我国逐步掌握了一批关键技术,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百万千瓦级核电装备、大型飞机、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船、高速轨道交通、云计算、部分行业应用软件等核心领域,集中力量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并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推动了高技术船舶、汽车发动机关键部件、高精度冷轧板、碳纤维等重点领域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攻克了包括“高效环保芳烃成套技术开发及应用技术”、“甲醇制取低碳烯烃(DMTO)工艺技术”、“高磁能积稀土永磁体”、“铝电解节能重大技术”、“申威SW-3众核处理器”等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并进行推广应用;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百万吨乙烯成套装备、风力电机等部分领域装备产品技术水平已跃居世界前列,第一艘航母交接入列,大型快速高效数控全自动冲压生产线实现向发达国家批量出口,28纳米芯片制程工艺进入量产,核心技术掌控能力显著增强。
工业行业标准化工作进展顺利,“十二五”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部共批准发布 1.1万余项行业标准,完成了近6000项行业标准的复审工作,废止了538项行业标准,进一步优化了标准体系结构。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规划(2016-2020年)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规划(2016-2020年)工信部规〔2016〕344号积极推进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实现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突破,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是当前工业经济发展的迫切任务。
推动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支撑。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国制造2025》、《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和《“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明确“十三五”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引导和加强重点产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工业转型与升级,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成就及存在问题“十二五”时期,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产业技术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果,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有了较大提升。
(一)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我国逐步掌握了一批关键技术,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百万千瓦级核电装备、大型飞机、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船、高速轨道交通、云计算、部分行业应用软件等核心领域,集中力量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并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推动了高技术船舶、汽车发动机关键部件、高精度冷轧板、碳纤维等重点领域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攻克了包括“高效环保芳烃成套技术开发及应用技术”、“甲醇制取低碳烯烃(DMTO)工艺技术”、“高磁能积稀土永磁体”、“铝电解节能重大技术”、“申威SW-3众核处理器”等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并进行推广应用;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百万吨乙烯成套装备、风力电机等部分领域装备产品技术水平已跃居世界前列,第一艘航母交接入列,大型快速高效数控全自动冲压生产线实现向发达国家批量出口,28纳米芯片制程工艺进入量产,核心技术掌控能力显著增强。
工业行业标准化工作进展顺利,“十二五”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部共批准发布1.1万余项行业标准,完成了近6000项行业标准的复审工作,废止了538项行业标准,进一步优化了标准体系结构。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工信部规〔2016〕33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有关中央企业,部直属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国制造2025》,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和信息化部编制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
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工业和信息化部2016年10月12日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关键时期,是抢占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的战略机遇期。
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新旧发展动能和生产体系转换,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效率层次,对于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重塑国际竞争新优势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协同推进《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形势“十二五”期间,我国两化融合顶层设计逐步加强,整体意识日益提高,发展成效不断显现,为制造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两化融合政策体系日臻完善。
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中国制造2025》、《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等系列文件,两化融合内涵思路不断丰富和创新,覆盖国家、行业、地区的两化融合协同工作机制正在形成。
二是两化融合对传统产业提升作用显著。
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生产、经营、管理等环节的渗透不断加深,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61.1%,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45.4%,制造企业在精益管理、风险管控、供应链协同、市场快速响应等方面的竞争优势不断扩大。
船舶涂料行业“十三五”回眸及“十四五”展望
2021 年 02 月第 36 卷 第 02 期CHINA COATINGS February 2021中 国 涂 料Vol.36 No.021XXXXXX“十三五”回眸及“十四五”展望张 霁1,杨 杰1,王 健1,2(1.中远佐敦船舶涂料(青岛)有限公司,上海 200010; 2.中国涂料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北京 100079)Review of the Marine Coatings Industry in the“Thirteenth Five-Year Plan” Period and Outlook of the“Fourteenth Five-Year Plan” PeriodAbstract: This paper fully reviews the marine coatings industry’s achievements and main changes in the “Thirteenth Five-Year Plan”period and envisions the Chinese marine coatings market’s development trends in the “Fourteenth Five-Year Plan” perio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hip and marine coatings markets, products, technologies, related standards, regulations, etc. in the “Thirteenth Five-Year Plan” period.Key words:marine coatings, “Thirteenth Five-Year Plan”, “Fourteenth Five-Year Plan”, antifouling coatings, standard, regulation, ship摘 要:从“十三五”期间船舶市场、船舶涂料市场、产品、技术、相关标准和法规等方面,全面回顾了船舶涂料行业在“十三五”期间取得的成绩以及发生的主要变化,并展望了“十四五”期间我国船舶涂料市场的发展趋势。
船舶工业深化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6-2020年)
船舶工业深化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6-2020年)船舶工业是为国民经济及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现代综合性和军民结合战略性产业,是国家实施海洋强国和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
新世纪以来,我国船舶工业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最主要的造船大国。
当前,国际主流船舶市场需求持续低迷,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市场急剧萎缩,世界造船业全面陷入困境,我国船舶工业正面临金融危机以来最为严峻的挑战,同时也面临弯道超车的历史性机遇,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船舶工业是由大到强的战略机遇期,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海洋强国和制造强国的决策部署,全面深化船舶工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一)发展思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中国制造2025》和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以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为核心,以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为重要抓手,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增长、去产能、补短板、降成本、调结构、提质量、强品牌,全面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二)基本原则坚持创新驱动。
把科技创新摆在行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面向世界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科技前沿,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带动全面创新,使创新成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主动力。
坚持深化融合。
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促进军民技术双向转移转化,加强军民资源共享,在船舶研发、设计、制造、服务等方面全面推进军民融合;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制造方式变革方向,大力推进船舶中间产品智能制造,加快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坚持优化结构。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引导社会资源向优质企业倾斜,着力优化产能结构;着眼于当前和未来市场需求,面向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品牌建设,拓展市场空间,优化产品结构和能力布局。
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船舶装备制造企业转型发展
74
巨大影响。
海工建造行业
伴随着国际油价的波动,装备建造市场依旧整体表现低迷,过剩的装备供应导致新造需求极为有限,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面临着“去产能、控风险、保交付、谋转型”的艰难求生局面。
船舶修理改装行业
从近些年看,修船行业产能过剩和低端竞争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价格
船舶装备制造行业现状
和发展环境分析
船舶建造行业
自2008年以来,造船业进入低迷期,至今已长达十年时间。
虽然经历2010和2014年的市场反弹,但总体处于“接单难、交船难、融资难、盈利难”的境地,特别是船价下跌,市场需求减少,对船舶行业的发展带来了
水平依旧较低,低价竞争愈发激烈,此外还要面对中美贸易摩擦升级、老旧船舶拆解活跃、船舶年轻化趋势等不利因素。
不过,修船市场总体保持平稳,生产经营业绩实现了小幅上涨。
此外,为了满足日趋严格的国际海事环保新规要求,或需要更新原有系统,或需要加装新的环保设备,这也为船舶改装市场带来了新的机遇。
船舶海工配套行业
近些年,我国船舶海工配套行业。
船舶行业发展规划方案
船舶行业发展规划方案船舶行业是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和国际航运业融入全球化的重要力量。
为了促进船舶行业的健康发展,应制定如下发展规划方案。
一、加大船舶技术研发力度。
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强技术创新,提升自主研发能力。
针对当前行业发展的瓶颈和问题,加强关键技术的攻关,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推动船舶行业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二、优化产业结构,推进船舶产业转型升级。
加强绿色船舶的研发和应用,推动船舶制造业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方向发展。
发展海工装备和船用设备制造业,提高配套能力。
加强企业间的产业链协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三、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积极引进高层次和高技能的专业人才,培养出一批具备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管理和技术人员。
建立健全船舶人才培养体系,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行业人才素质和整体竞争力。
四、加大市场拓展力度。
加强国内市场建设,提升国内需求对船舶行业的支撑能力。
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增加出口量,提升船舶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加强国内外市场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为企业的决策提供针对性的市场策略。
五、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建立科学的产业政策和规划体系,提供船舶行业发展所需的政策环境和政府支持。
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船舶行业的融资支持力度,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
六、加强行业监管和标准建设。
加强对船舶行业的市场监管,建立健全的市场准入机制和行业标准体系,提高行业的规范和公平性。
推动国际标准与国内标准的对接,促进行业技术的国际化和标准化。
通过实施以上方案,可以更好地推动船舶行业的健康发展。
船舶行业作为国家的重要支柱产业,对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的推动作用不可忽视。
我们有信心通过科技创新、产业转型、人才培养和市场开拓等手段,将船舶行业推向更加繁荣发展的新阶段。
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
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为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部署,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工业绿色发展,制定本规划。
一、面临的形势“十二五”时期,工业领域坚持把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把节能减排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大力推进技术改造,推广节能环保新技术、新装备和新产品,逐步完善节能减排工作体系,圆满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
工业能效和水效大幅提升,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8%,实现节能量6.9亿吨标准煤,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累计下降35%,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任务。
工业清洁生产先进适用工艺技术大范围示范推广,开展有毒有害原料替代,工业产品绿色设计推进机制初步建立。
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规模稳步壮大,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五年利用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约70亿吨、再生资源12亿吨。
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增长,2015年节能环保装备、资源综合利用、节能服务等节能环保产业产值约4万亿元。
未来五年,是落实制造强国战略的关键时期,是实现工业绿色发展的攻坚阶段。
资源与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推动绿色增长、实施绿色新政是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共同选择,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也成为衡量国家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推进绿色发展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途径。
我国工业总体上尚未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发展方式,资源能源消耗量大,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迫切需要加快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制造体系。
加快推进工业绿色发展,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工业稳增长调结构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推进节能降耗、实现降本增效,有利于增加绿色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补齐绿色发展短板。
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制造强国战略,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高举绿色发展大旗,紧紧围绕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提升,以传统工业绿色化改造为重点,以绿色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法规标准制度建设为保障,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大力发展绿色制造产业,推动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全面发展,建立健全工业绿色发展长效机制,提高绿色国际竞争力,走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发展道路,推动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和谐共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船舶数字化转型探索船舶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趋势
船舶数字化转型探索船舶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趋势船舶数字化转型:探索船舶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各大行业的共同话题。
船舶行业也不例外,数字化转型正逐渐改变着船舶的传统模式与运营方式。
本文将探讨船舶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以及智能化趋势。
一、数字化转型的背景和意义数字化转型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重塑企业的组织架构、业务流程和价值创造方式,实现颠覆性的转型与升级。
对于船舶行业而言,数字化转型带来了以下几个重要意义。
1. 提升效率与降低成本:数字化转型可以优化船舶的运营与管理流程,提升航运效率,降低燃油消耗和维护成本。
通过实时监测船舶的状态和性能数据,船舶的维护和保养也可以更加科学和精准。
2. 提高安全与可靠性:数字化转型为船舶行业带来了更加精确的数据分析和预测能力,提高了船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船舶可以借助物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船舶设备的智能监测和故障预警,有效避免事故发生。
3. 开拓新的商业模式:数字化转型为船舶行业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和机会。
船舶企业可以通过数字化平台和大数据分析,提供更加个性化和智能化的船舶服务,并开展航运链条的整合和优化,提升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二、船舶数字化转型的重点领域船舶的数字化转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重点领域。
1. 船舶智能化:通过应用物联网技术,船舶可以实现设备的智能监控与管理。
船舶上的传感器可以实时采集数据,并通过云平台进行存储和分析。
通过对数据的深度挖掘,船舶企业可以了解船舶的运行状态和性能,并进行相应的优化和调整。
2. 船舶自动化:数字化转型推动了船舶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船舶的自动化系统可以实现船舶的自主导航、自动操纵和自动化控制。
船舶的自动化不仅提高了航行安全性,还提高了船舶的运行效率和经济效益。
3. 船舶大数据分析:船舶行业收集到的海量数据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进行分析和应用。
通过对数据的挖掘和分析,船舶企业可以更好地预测航线需求、优化航运计划,并提供更加高效和可靠的船舶服务。
锂离子电池用电解质六氟磷酸锂的研究现状
1 六氟磷酸锂的市场应用六氟磷酸锂的下游市场较单一,仅供电解液厂商使用。
但因为添加量、添加剂、溶剂的配比不同,电解液的应用确多种多样。
不同的电解液又会根据其性能的不同制造成性能各异的锂离子电池。
目前,锂离子电池的市场应用非常广。
1.1 动力电池1.1.1 电动工具用电池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电力系统取代手工劳作。
便携式的电动工具更是得到市场高度认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近五年,全球的电动工具市场规模逐步上升,2020年,市场规模超过300亿美元。
依托智能化、数字化时代的发展,5年后的市场规模可能达到400亿美元/年。
1.1.2 电动自行成用电池国内电动自行车保有量持续增长,截至2019年,我国电动自行车保有量达到3亿辆左右。
虽然目前仍以铅酸蓄电池为主,但锂电池驱动的电动自行车未来需求旺盛。
除了重量优于铅酸电池外,在性能上,锂电池的电芯密度、循环次数、使用年限均优于铅酸电池。
根据预测,到2025年时,锂电池电动自习车占有市场份额将达到80%。
1.1.3 电动汽车用电池科技发展、环境污染、石油枯竭、政策影响等多方面因素作用下,电动汽车的发展迎来蓬勃时刻。
目前,已有多个国家将发展动力电动汽车列为绿色发展、结构转型、能源安全的重要手段。
而电池作为掣肘电动汽车发展的关键要素,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市场投入也与日俱增,能量密度高、安全性高、使用寿命长成为电动汽车电池研究的主要方向[4-5]。
目前电动汽车的增长需求并未受电池性能影响,预计未来0 引言锂离子电池由四个部分构成,分别是正极、负极、电解液、隔膜。
电解液的作用类似于输送管线,承担着锂离子在电池正负极往返的传导作用[1]。
而电解液由三个部分构成,分别是电解质、溶剂、添加剂[2]。
电解液常用到的电解质和溶剂种类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 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用电解质六氟磷酸锂LiPF 6双氟磺酰亚胺锂LiFSI 187.07四氟硼酸锂LiBF 493.74草酸二氟硼酸锂LiODFB 143.77双草酸硼酸锂LiBOB 193.79双三氟甲烷磺酰亚胺锂LiTFSI287.08表2 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用溶剂363碳酸甲乙酯(EMC)C 4H 8O 3104.10碳酸二乙酯(DEC)C 3H 10O 3118.10碳酸乙烯酯(EC)C 3H 4O 388.06碳酸丙烯酯(PC)C 4H 6O 3103.09乙酸乙酯(EA)C 4H 8O 288.11电解质占到电解液总成本的40%左右,电解质的性能又对电解液甚至是电池的性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完整word版)邮轮产业研究
邮轮产业研究一、产业简介现代邮轮的雏形出现于19世纪30年代,于20世纪50~60年代率先在北美地区实现现代化转型。
现代的邮轮业主要以大型游船为依托,跨国旅游为核心业务,属旅游市场高端产品。
邮轮主要产业链包括邮轮生产制造、邮轮经营管理、码头港口建设与经营、邮轮旅游相关服务等。
图1 邮轮产业链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邮轮经济是以邮轮旅游为核心,以运输和旅游为纽带,集船舶制造、交通运输、港口服务、船舶供应、游览观光、餐饮酒店、金融保险、房地产、加工制造等相关产业活动于一体的经济形态。
二、发展现状近50年来,现代邮轮产业以年均8%-9%的速度增长,增长态势稳定.根据国际邮轮协会(CLIA)预计,2019年邮轮旅客数将达到3000万人次,较2018年上升6%。
邮轮旅游持续增长,并对全球经济做出贡献。
图2 2014年~2020年全球邮轮旅游人次(万)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一)国际状况①邮轮制造全球豪华邮轮建造主要集中在欧洲,意大利芬坎蒂尼集团、德国迈尔集团两家制造商,合计占据了全球中大型邮轮90%以上的市场份额。
大型邮轮的制造中心主要聚焦在欧洲,每年产能为7~8艘,而每年邮轮需求量为15艘,需求约为供给的2倍,供需极不平衡。
②邮轮旅游从地理区域分布来看,全球邮轮的航线主要分布在三大地区,即加勒比海、地中海、亚洲和太平洋区域。
其中,加勒比海域是目前全世界邮轮航线最多的地区,是世界邮轮旅游最为发达的地区,其所对应的美国以及欧洲市场也成为全球邮轮游客最多发展最为成熟的市场;其次是地中海地区,该区邮轮航线占全球邮轮航线的19%。
邮轮游客相比于非邮轮游客,对这些邮轮旅游目的地的偏好更强。
图3 全球邮轮航线地区分布图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近年来,亚洲邮轮经济发展迅猛,国际邮轮市场重心逐渐东移.2010到2015年,欧美地区邮轮游客数占全球邮轮游客数的份额由80%下降到75%,而亚太地区的占比则由原来的1.2%增长到7%,尤其是中国邮轮游客数,年均增长率在30%以上,远高于8%的世界平均增长率。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发[2013]29号文件加快船舶工业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发[2013]29号文件加快船舶工业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4.02.27•【字号】鲁政发[2014]6号•【施行日期】2014.02.2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装备工业正文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发[2013]29号文件加快船舶工业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鲁政发〔2014〕6号)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的实施方案(2013-2015年)的通知》(国发〔2013〕29号)要求,加快我省船舶工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现提出以下意见: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施高端高质高效战略,摈弃外延式发展模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按照分类推进的原则,淘汰造船、修船低端落后产能,做大做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培育发展游艇产业,促进配套服务业由弱变强,走出一条以自主研发设计为先导、以重大项目集成创新为依托、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发展的转型升级之路,形成结构更加优化、技术更加先进、优势更加突出、竞争力显著增强的产业格局,促进全省船舶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1.控制增量与优化存量相结合。
严控船舶新增产能项目,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压缩过剩产能,提高产业集中度。
鼓励中小企业转型转产,融入大企业生产协作配套体系。
2.自主创新与引进创新相结合。
以重大项目集成创新为牵引,凝聚各类创新要素,推进自主创新、集成创新与协同发展。
积极引进国内外高端技术和人才,提升发展动力。
3.市场作用与政府作用相结合。
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转变政府职能,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创造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的营商环境。
船舶制造行业智能化升级计划
船舶制造行业智能化升级计划第1章引言 (3)1.1 背景与意义 (3)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4)第2章船舶制造行业现状分析 (4)2.1 国内外发展概况 (4)2.2 行业痛点与挑战 (4)2.3 智能化升级的必要性 (5)第3章智能化升级战略规划 (5)3.1 总体目标与原则 (5)3.1.1 总体目标 (5)3.1.2 基本原则 (6)3.2 阶段性任务与时间表 (6)3.2.1 阶段性任务 (6)3.2.2 时间表 (6)第4章智能制造关键技术 (7)4.1 数字化设计与仿真 (7)4.1.1 三维建模技术 (7)4.1.2 有限元分析技术 (7)4.1.3 多学科优化设计技术 (7)4.2 技术应用 (7)4.2.1 自主导航与定位技术 (7)4.2.2 焊接技术 (7)4.2.3 涂装技术 (8)4.3 数据采集与分析 (8)4.3.1 传感器技术 (8)4.3.2 工业大数据技术 (8)4.3.3 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技术 (8)第5章智能工厂布局规划 (8)5.1 工厂布局优化 (8)5.1.1 布局设计原则 (8)5.1.2 布局优化方案 (8)5.2 智能物流系统 (9)5.2.1 物流系统设计 (9)5.2.2 智能仓储管理 (9)5.3 设备互联互通 (9)5.3.1 设备集成与协同 (9)5.3.2 智能制造单元 (9)第6章信息系统集成与数据驱动 (10)6.1 系统集成架构设计 (10)6.1.1 架构概述 (10)6.1.2 架构层次 (10)6.2 数据驱动的生产管理 (10)6.2.1 数据采集与传输 (10)6.2.2 数据处理与分析 (10)6.2.3 生产管理应用 (10)6.3 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 (11)6.3.1 数据分析模型 (11)6.3.2 决策支持系统 (11)6.3.3 案例分析 (11)第7章智能制造装备研发与应用 (11)7.1 船舶分段制造装备 (11)7.1.1 概述 (11)7.1.2 研发方向 (11)7.1.3 应用案例 (11)7.2 船舶总装装备 (12)7.2.1 概述 (12)7.2.2 研发方向 (12)7.2.3 应用案例 (12)7.3 特种智能制造装备 (12)7.3.1 概述 (12)7.3.2 研发方向 (12)7.3.3 应用案例 (12)第8章智能质量管理与运维 (13)8.1 质量管理体系优化 (13)8.1.1 信息化质量管理平台构建 (13)8.1.2 质量数据采集与分析 (13)8.1.3 智能化质量预警与控制 (13)8.2 智能检测与故障诊断 (13)8.2.1 智能检测技术 (13)8.2.2 故障诊断系统 (13)8.2.3 检测与诊断数据管理 (13)8.3 智能运维与维护 (13)8.3.1 智能运维平台 (13)8.3.2 预测性维护策略 (13)8.3.3 维护人员培训与评估 (14)8.3.4 智能运维与维护标准制定 (14)第9章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 (14)9.1 人才培养策略 (14)9.1.1 建立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14)9.1.2 加强专业课程建设 (14)9.1.3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14)9.2 团队建设与能力提升 (14)9.2.1 建立跨学科团队 (14)9.2.2 加强内部培训与交流 (14)9.3 国际合作与交流 (15)9.3.1 引进国际先进技术 (15)9.3.2 深化国际合作 (15)9.3.3 加强国际交流 (15)第10章项目实施与评估 (15)10.1 风险评估与应对措施 (15)10.1.1 技术风险 (15)10.1.2 投资风险 (15)10.1.3 市场风险 (15)10.1.4 人才风险 (15)10.1.5 政策风险 (15)10.2 项目实施步骤与要求 (16)10.2.1 准备阶段 (16)10.2.2 实施阶段 (16)10.2.3 验收阶段 (16)10.2.4 运营阶段 (16)10.3 效果评估与持续改进 (16)10.3.1 技术水平 (16)10.3.2 经济效益 (16)10.3.3 市场表现 (16)10.3.4 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 (16)10.3.5 政策适应性 (16)第1章引言1.1 背景与意义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船舶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我国电动船行业相关政策及相关标准汇总分析
我国电动船行业相关政策及相关标准汇总分析一、电动船行业相关政策现状绿色环保是船舶发展永恒的主题。
近年来,我国也加大了对环保的重视,对船舶柴油机废气排放提出了新的要求。
2018年7月,国务院发布《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提出推进船舶柴油机排放标准升级并扩大排放控制区;交通运输部也发布了《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区实施方案》,要求扩大排放控制区范围,逐步提高排放标准,此外还包括《推进珠江水运绿色发展行动方案(2018-2020年)》等。
不过,从内容上看,这些文件更为关注LNG 动力和岸电技术的应用,对电池动力船舶技术推广作用有限。
相较而言,广州和深圳等地方政府出台的政策文件在推广电池动力船舶技术所发挥的作用更为直接。
广州市制定的《广州港口船舶排放控制作战方案(2018-2020年)》明确提出,在清洁能源应用方面实现约5艘纯电动船舶或混合动力客船投入运营;深圳市制定的《2018年“深圳蓝”可持续行动计划》则提出,要在包括绿色港航在内的“十大工程”中,推广使用电动港口工作船舶,并明确要在年底完成1艘电动执法船设计方案和新船的订购工作。
据悉,目前该市还在积极研究相关的补贴政策,如通过老旧船更新补助等政策途径,对电动汽渡船改造项目提供补贴等,鼓励船舶“零排放”。
另外基础设施条件方面,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针对大容量电动船舶的充电设施,但李小鹏部长在2019年交通运输部工作会议讲话中提到,2018年全国建成岸电设备2400余套。
尽管这些设备用于靠泊期间的船舶电力供应,但也为电池动力船舶获取电力提供了较好的硬件基础,可以通过后期技术升级、改造或添置充电设施实现充电目的。
随着岸电要求的执行,特别是《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区实施方案》对岸电使用的明确规定,全国岸电设施配套规模和区域有望进一步扩大。
2019年10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版)》,新增“纯电动和天然气船舶;替代燃料、混合动力、插电式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优化动力总成系统匹配”为国家鼓励类产品,该目录已于2020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船舶工业深化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6-2020年)船舶工业是为国民经济及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现代综合性和军民结合战略性产业,是国家实施海洋强国和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
新世纪以来,我国船舶工业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最主要的造船大国。
当前,国际主流船舶市场需求持续低迷,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市场急剧萎缩,世界造船业全面陷入困境,我国船舶工业正面临金融危机以来最为严峻的挑战,同时也面临弯道超车的历史性机遇,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船舶工业是由大到强的战略机遇期,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海洋强国和制造强国的决策部署,全面深化船舶工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一)发展思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中国制造2025》和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以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为核心,以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为重要抓手,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增长、去产能、补短板、降成本、调结构、提质量、强品牌,全面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二)基本原则坚持创新驱动。
把科技创新摆在行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面向世界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科技前沿,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带动全面创新,使创新成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主动力。
坚持深化融合。
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促进军民技术双向转移转化,加强军民资源共享,在船舶研发、设计、制造、服务等方面全面推进军民融合;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制造方式变革方向,大力推进船舶中间产品智能制造,加快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坚持优化结构。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引导社会资源向优质企业倾斜,着力优化产能结构;着眼于当前和未来市场需求,面向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品牌建设,拓展市场空间,优化产品结构和能力布局。
坚持开放协同。
推进高水平双向开放,提高全球资源配置和利用能力,促进造船、修船、配套、海工协同发展,制造业与服务业协调发展,产学研用及产融紧密结合,建立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开放高效的产业生态体系。
(三)发展目标到2020年,建成规模实力雄厚、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好、结构优化的船舶工业体系,力争步入世界造船强国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先进国家行列。
市场份额稳中有升。
国际竞争地位进一步提高,力争造船产量占全球市场份额在“十二五”基础上提高5个百分点,海洋工程装备与高技术船舶国际市场份额达到35%和40%左右。
创新能力世界前列。
科技创新能力进入世界造船先进行列,船型的能耗经济性、环保性、安全性、智能化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概念/基础设计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全面掌握船舶动力、甲板机械、舱室设备、通导与智能系统及设备的核心技术,船舶规范标准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
规模以上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不低于销售收入的2.5%。
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产业集中度大幅提升,前10家造船企业造船完工量占全国总量的70%以上,形成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世界级先进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配套能力明显增强,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三大主流船型、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本土化设备平均装船率分别达到80%、60%和40%以上,成为世界主要船用设备制造大国;骨干船舶、海工装备和配套企业基本建立全球研发、营销和服务体系。
质量效率大幅提升。
骨干船厂全面建立精益制造体系,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建成一批智能车间和智能生产线。
大中型企业资源计划(ERP)普及率和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均达到97%,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达到90%。
船舶和海工产品质量品牌信誉度明显提高,船舶“白名单”企业造船效率达到15~20工时/修正总吨,标杆企业造船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经济效益实现稳步提升。
二、重点任务(一)提高科技创新引领力1.加强基础及前沿技术研究。
面向绿色环保主流船舶、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及核心配套设备等重点领域,加强水动力技术、结构轻量化设计技术、船用发动机概念/工程设计技术等基础共性技术研发,以及相关国际标准规范研究和制修订;加大对智能船舶、深远海装备、极地技术及装备等领域攻关力度,强化前瞻布局,增强源头供给,推动科技创新向“并行”“领跑”转变。
2.建设高水平创新中心。
围绕重大科技创新需求,加快深远海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在智能船舶、船用动力等领域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实验室和工程中心。
推进数值水池、数据资源、大型共用实验装置等平台建设。
鼓励平台开放聚集的各类资源,为社会提供专业化服务,建立资源富集、创新活跃、高效协同的“双创”新生态。
3.实施重大专项工程。
加快启动深海空间站重大科技项目,组织实施大型邮轮、智能船舶、船用低速机、第七代深水钻井平台等一批重大创新工程和专项,产学研用协同攻关,系统地开展重点领域基础共性技术、产品设计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关键系统和设备研制,以及标准规范制定等。
(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4.努力化解过剩产能。
加强对符合行业规范条件企业的监督管理,动态调整船舶行业“白名单”,择优扶强,引导社会资源向优势骨干企业集聚,促进落后企业转产转业和破产重组。
利用国内外市场倒逼机制,促进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引导骨干企业主动适应需求变化,通过产能置换、退城进郊、改造升级等方式主动压减过剩产能。
5.大力扶植优强企业。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对标国内外先进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断降本增效。
在大型主流船舶、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以及船用动力等核心配套领域扶植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专业化制造及管理水平高的世界级先进企业和系统集成总包商。
在特种船舶、大型渔船及深海养殖装备、内河船舶建造、高技术船舶修理改装、中间产品制造等领域壮大一批专业化、特色化的中小船舶企业。
6.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适应国内邮轮游艇等传统高端消费潜力加速释放的趋势,加快实现邮轮自主设计和建造,大力发展中小型游艇和新型游艇设计制造。
积极开展深海渔业养殖装备、可再生能源开发装备、深海矿产资源开发装备、海洋空间开发利用装备、极地技术与装备等研制和应用。
(三)发展先进高效制造模式7.大力推进智能制造。
将智能制造作为船舶工业强化管理、降本增效的主攻方向,大力推进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技术在船舶以及配套设备设计制造过程中的应用。
夯实船舶精益制造基础,普及数字化、自动化制造。
重点实施船舶中间产品智能制造,加快建设船体分段、智能涂装、智能管子加工等示范智能车间和智能生产线。
大力推广船舶配套设备智能制造新模式,开展智能车间/工厂示范,全面推进船舶及配套设备设计、制造、管理、维护、检验等全流程的智能化。
8.积极发展“互联网+”与服务型制造。
加快构筑自动控制和感知、工业核心软件、工业互联网、工业云和面向制造业的信息技术服务等船舶制造业新基础。
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手段创新服务模式,发展网络精准营销、个性化定制服务、智能监测、检验、远程诊断管理、全寿命周期管理等服务,实现从制造向“制造+服务”转型升级。
支持有条件的海洋工程装备、船舶及配套企业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集成总承包服务转变,由提供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和服务转变,推动解决方案服务专业化、规模化和市场化。
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检验检测认证等生产性服务企业。
9.全面推行绿色制造。
将绿色理念贯穿船舶制造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
以推动产品设计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能源利用高效化、回收再生资源化为重点方向,强化设计的节约意识,积极推广应用新型节能环保材料和工艺工装,支持企业进行节能、环保、绿色、安全生产等方面技术改造,加快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建立绿色、安全造船技术规范与标准体系。
(四)构筑中国船舶制造知名品牌10.提升产品质量。
加强关键技术与产品试验验证能力建设,推广采用先进成型和加工方法等,大幅提高船用中高速机、电力推进系统、甲板机械、智能航行系统,以及海工平台钻井包、电站、系泊定位系统等配套设备的性能稳定性、质量可靠性和环境适应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引导企业树立质量为先、信誉至上的经营理念,组织攻克一批制约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共性技术,推进中国船舶制造“品质升级”。
11.推进品牌建设。
紧跟市场需求,在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主流船型、自升式平台、半潜式钻井/支持平台、海洋工程作业船和辅助船等领域打造一批技术先进、成本经济、建造高效、质量优良、有较高信誉度的国际知名品牌,并推动品牌产品向高技术船舶、深海海洋工程装备全面拓展。
扩大船舶动力、甲板机械等核心配套领域品牌影响力。
建设品牌文化,加大中国品牌宣传推广力度,树立中国船舶制造品牌良好形象,提升品牌附加值和软实力。
12.强化制造体系管理。
制定和实施中国造船质量标准和中国修船质量标准。
加强供应链质量管理,提高配套设备全寿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建立覆盖产品全寿命周期的技术标准规范体系。
利用信息技术,推广建立船厂现场质量管理体系、精度控制体系、外包管理体系和成本管理体系。
加强先进检测工具、设备研发应用,提高生产过程质量监督检验的效率和准确性。
(五)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13.促进军民协同创新。
推动建设军民融合的科技协同创新平台。
进一步加强船舶军转民、军民两用技术科研工作,支持军民技术双向转移转化。
完善国家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军民融合信息共享和技术交流。
14.推进军民资源共享。
进一步加强船舶领域研发设计、试验验证设施、生产及配套资源的共享共用。
支持统筹开展军民通用的水池、海洋环境、通信导航等综合性试验设施和重大军民结合型产业化项目建设,推进北斗导航应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建立军民品协作配套体系。
加快推进船舶工业军民通用标准建设,推动若干领域军用标准、规范与民用相统一。
(六)促进全方位开放合作15.加快“走出去”步伐。
结合“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推进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
支持油气开发企业、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金融机构加强战略合作,联合开展全球油气资源开发和运营。
鼓励骨干船舶企业积极开展海外并购,在海外投资建厂、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实验基地和全球营销及售后服务体系。
积极参与国际造船规则制修订,提高国际造船规范标准制定参与深度和广度。
16.积极引入全球创新资源。
利用国外优势资源,开展豪华邮轮、船用低速机协同攻关,鼓励境外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我国设立全球研发机构。
鼓励船舶企业、科研院所与国外相关机构开展联合设计、技术交流合作和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