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生态环境的演变初探

合集下载

灾荒史研究的最新力作——评《清代至民国时期河南灾害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

灾荒史研究的最新力作——评《清代至民国时期河南灾害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

地 填补 了这 一空 白。本 书 内容 的厚重 、 思路 的清晰 、 功 底 的扎实 、 观点 的严 密 、 论据 的翔 实 , 达 到 了炉 均 火 纯青 的程 度 , 体表 现如下 。 具
( ) 料翔 实, 一 史 内容 厚 重
汇编 5 O余部 、 相关 论文 6 0余篇 、 相关 专著 7 0余 部 、
垒 一 1
21 0 1年 3月 , 装书 局 出版 了河 南 师范 大 学 苏 线 全 有教授 、 风华 副 教 授 主 编 的《 代 至 民 国 时 期 李 清
性史 学著 作而 言 , 以理 服人 固然重 要 , “ 切 用 事 可 一
实说 话 ” 具 有根 本 性 的意 义 , 料 的 充 分 翔 实 是 更 史 衡 量其成 败优 劣 的最 基本 准则 。没有充 分 的史料 做 支 撑 , 论 只会 陷 入 空谈 , 议 以至 于 虽笔 下 千 言 , 空 实


汇总 , 及 当时 的《 公报 》 《 涉 大 、 申报 》 《 、 新华 日报 》、 《 国河 南 日报》 《 南 民报 》 数 十种报 刊 。对 于 民 、河 等
如此琐 碎 的材 料而 能 梳 理得 一 目了然 , 非一 E之 绝 t
早在 2 0世纪 2 0年代 , 界 便 开始 关 注 对 自然 学
史研 究 的 最得 力 之 作 。 该 书借 鉴 于 前 人 , 又 突破 前 人 , 众 家 之 长 , 一 家之 功 。 无 论 是 内容 的 厚 重 、 而 集 成
思路 的 清晰 、 功底 的扎 实 、 点 的 严 密 、 据 的 翔 实 , 达 到 了 炉 火 纯 青 的 程 度 。 由 于各 种 主 观 和 客 观 条 观 论 均
进 一步 重视 。 本 书 的 重 大 成 果 突 破

江苏林业史话(六) 民国时期(下)

江苏林业史话(六)  民国时期(下)
, , , ,
为增 加 造林树种 民
( 19 57
林业 宜 传 对 于 提高 人 们对 植 树造林 的认识 还 是有
一 定的作用




民 国 时 期 人 工造林 虽 有 所 发 展 但森林 也 常 遭
。 , , , ,
,
,
,
1 918
年增 加 到 3 0 万亩 年
)
.

破坏 如 1 9 2 7 年 第 一 林场第三 区 ( 独 蜂寺 ) 因 政 局 不 宁 常有 土 匪 出 没 森间 次纵 火 焚林 七 日 不 息
, , .
,
少植 树
3 条 1

5
0 株或造林 1 0 亩
各 机 关长 官 取 员 各 学




校 师 生 及 地 方 团 体 民众均 须 参 加
并 颁布 植 树 条 例
1 94 6
年 民 国 政 府把 中央 林 业 实 验
, 、 、 、
所 从重 庆 迁 至 南 京紫 金 山 北 麓 实 验 所接受 了 一 批
坏 村 庄 树 木 亦砍 伐殆尽

,

195 1
年为
31 346

,
1 932
年为
27 59 6

墓 灵 谷 寺 明 孝睦 天 文 台南坡 一 带 外 大 部分 被 毁 坏 单 紫 金 山 森林 被 破 坏 面 积就 达 马 尾 松 黑 松 赤 松 栋 类等 5 0
、 、 、 、 、 ,
三 规 定 植树节 开展 植树运动
纽现斓露
江 苏 林 业 史 话 (六 )
这 一 时期江苏 人 工 造林树种 也 比 历 代 有 所 增 加 根据 各地 自然 条件 主 要 有 竹类 马 尾 松 黑 松

张根福教授主要学术成果介绍

张根福教授主要学术成果介绍

张根福教授主要学术成果介绍张根福教授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涉及抗日战争史、近代江南生态环境史、浙江区域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其学术研究特色鲜明,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

抗战时期人口迁移与社会变迁的研究 对抗战时期的人口迁移作了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举凡迁移的背景、原因,迁移的数量、分布,迁移的特征,迁移人口的籍贯、性别、年龄、职业等作尽可能的复原,对迁移的社会影响进行了客观的分析。

出版独著《抗战时期浙江省人口迁移与社会影响》《抗战时期的人口迁移———兼论对西部开发的影响》,合著《人口与中国的现代化》;在《历史研究》《中国人口科学》《史学月刊》《抗日战争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等刊物上发表《抗战时期浙江省人口迁移与地域分布》《抗战时期人口流迁状况研究》《抗战时期银行界的迁移与影响》《抗战时期迁移人口的结构分析》《抗战时期浙江省人口迁移的特征与影响》等论文。

近现代江南水域环境改造研究 对中国近现代环境史研究的薄弱环节,如民国时期城市化进程与水环境变迁、生活环境与卫生改良及建国后的农田水利、联圩并圩等作了深入探究。

出版合著《太湖流域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变迁及社会影响研究(1851—2005)》,在《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经济地理》等刊物,发表《圩区建设与生态社会效应———20世纪50—70年代联圩并圩的考察》《苏浙边界的水利纠纷与政府运作———以20世纪50—60年代吴江县联圩引起的省际纠纷为例》《1950年代以来太湖流域水环境变迁与驱动因素》等论文。

抗战时期区域经济与社会的研究 主要集中在战时浙江社会变迁和汪伪政权经济方面的研究。

出版著作《抗战时期浙江省社会变迁研究》,在《民国档案》《江海学刊》《档案与史学》等刊物发表《抗战时期浙江省行政改革述论》《试述抗战时期日伪在浙江的政治统治》《论汪伪战时经济统制》《汪伪全国商业统制总会述论》《汪伪战时体制下的金融统制》等论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中共党史研究》《毛泽东思想研究》等刊物,发表《亲和力和针对性: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与水平的重要途径》《对中国革命与建设史课程框架设计的一点看法》《论毛泽东的新人观》《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四重使命》《延安时期〈解放日报〉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志愿服务探析》等论文。

民国时期的社会风貌与生活变迁

民国时期的社会风貌与生活变迁

民国时期的社会风貌与生活变迁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经历了战乱、政治变革、社会动荡,也见证了社会风貌的变迁和人们生活的起伏。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这段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与生活变迁。

首先,民国时期的社会风貌表现出了多元与开放的特点。

在这个时期,西方文化的影响开始蔓延,大量外来文化、理念和技术进入中国。

社会上涌现出一批受过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他们开始倡导科学、民主、进步的思想。

西装、领带、高帮皮鞋等西式服饰逐渐流行起来,人们开始注重个人形象的塑造。

酒吧、夜总会等西式娱乐场所也开始出现,成为新一代年轻人消遣娱乐的场所。

此外,电影、广播等新兴媒介的出现也丰富了人们的娱乐活动,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的多元化和开放性。

其次,随着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逐渐扩大,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企业不断涌现,新的职业机会诞生。

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向城市寻求机会,他们希望通过工作获得更好的收入和生活环境。

大批农民工涌入城市,成为城市社会底层的劳动力。

城市迅速扩张,新的建筑和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出现。

同时,城市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工人阶级、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等社会群体开始形成,各自拥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条件。

此外,尽管民国时期的社会风貌和生活变迁中充满了积极的变化,但也不可忽视其中的负面影响。

社会的多元化和开放性不仅带来了西方文化的冲击,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社会现象。

社会道德观念开始动摇,追求物质和享乐的倾向逐渐增强。

同时,由于政治动荡和社会经济变革的影响,社会犯罪率上升,社会不安定因素也增多。

此外,贫富差距的拉大也引发了社会不公和民生问题,许多底层人民生活艰难,面临各种困境。

综上所述,民国时期的社会风貌与生活变迁表现出多元、开放的特点,同时也存在着一些负面影响。

这段时期的社会变迁,不仅对人们的物质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改变,也对思想观念和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清民国时期运河城市济宁的园林绿地系统

明清民国时期运河城市济宁的园林绿地系统
本 文 的 资 料 来 源 主 要 有 三 : 《 古 今 图 书 集 成·方
明清民国时期运河城市济宁的园林绿地系统
舆汇编·职方典·兖州府部·古 籍 考 四 》[4](以 下 简 称 《 图 书 集 成 》)、 道 光 《 济 宁 直 隶 州 志 》 卷 五 《 名 胜·园 亭 》[5](以 下 简 称 “道 光 志 ”)、 民 国 《济 宁 直 隶 州 续 志 》 卷九《名胜志·园亭》[6](以下简称“民国志”)。 《图书 集成》成书于清雍正初年,多记明代旧事,借此可复 原明代的园林布局;“道光志”系对清代中期园林状 况的记载;“民国志”成书于民国十六年(1927 年), 恰可管窥民国时期园林绿地布局之面貌。 此外,《济 宁运河文化》一书作者多为济宁当地之人,其对园 林部分的详细叙述弥补了历史文献记载之不足,因
宾旸门东 洸、泗之间 马驿桥南 邻避尘园 演武场后 林家桥北 西邻东城墙 城西二里 社稷坛北 状元墓下 城南八里
资料来源:[清]陈梦雷编:《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兖州府部·古籍考四》,中华书局、巴蜀书社,1985 年影印本。
由表 1 可见, 明代济宁城区的园林绿地数量凡 园,编号 33 的竹圃则位于城外南郊。 “民国志”所言
1855 年黄河自山东张秋穿运河夺大清河入海, 使运河漕运大受影响,最终导致清政府改行漕粮海 运,加之清末民初政局动荡、战乱频仍,终使鲁西运 河地区由明清时代繁荣富庶的经济核心区渐而成 为贫穷、动荡的边缘区域。 这对济宁园林的发展产 生了极大影响,由此清末民国时期济宁城市园林绿 地的数量大为缩减,“民国志”所载城区园林数量仅 有 7 处,另《济宁运河文化》一书又载有 3 处,凡 10 处,如表 3 所示。
36
三、济宁城市园林绿地的景观特征

清至民国陇东森林分布的变迁及林业发展概况

清至民国陇东森林分布的变迁及林业发展概况

第19卷第2辑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V o l.19,N o .22004年6月 Co llecti on s of E ssays on Ch inese H isto rical Geography Jun ,2004清至民国陇东森林分布的变迁及林业发展概况Ξ任泉香1 侯甬坚2(1.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东广州,510275;2.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环发中心,陕西西安,710062)提 要 本文主要利用地方志文献,力图恢复清代至民国时期陇东地区森林分布和覆盖状况,反映这一时期该地区森林分布面积和分布空间的变化,并探求森林覆盖变化的内在原因。

在这一时期内,陇东地区森林分布面积和空间均呈缩减的态势,天然森林进一步遭到破坏。

清政府和民国政府虽然意识到森林破坏的严重性,并且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实行对森林开采的不同程度的封禁、制定法令制度来保护以及进行规模不等的植树造林活动等。

但收效甚微,人工次生林没有发展起来,天然森林也继续不断减少。

关键词 清代 民国 陇东地区 森林分布 植树造林 林政林业思想的提出和发展,实际是林业问题已经变成一重要问题,正如矛盾发展到尖锐程度后,因而显现和被提出,因此具有时代性。

考古资料证明,晚更新世中期,甘肃环县的植被应是森林草原或草原②。

环县在陇东区的最北界,因此可以推定陇东地区的原始植被为森林草原。

史念海先生对该地区森林植被覆盖的变迁进行过研究③。

由于历史时期的人类活动,本区的天然森林草原早已绝迹,逐渐被川原耕地和荒坡牧地代替。

明清时期,陇东地区的森林分布局限于山区,清至民国,森林分布区域进一步缩减,覆盖程度进一步降低。

因此使得本区地带性土壤和自然植被的发育过程受到限制或改变方向,从而加速了水土流失和沟谷的发育,使黄土原梁日益破碎,形成千沟万壑、童山濯濯的局面。

这一变化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和重视,这一时期内提出了保护森林资源、植树造林的要求,并且付诸行动,但收效甚微。

一 清至民国陇东地区森林分布的变迁(一)清代的森林分布Ξ②③史念海:《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森林》,收入《黄河流域诸河流的演变与治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文化与环境:清至民国时期黔西北农业生计模式

文化与环境:清至民国时期黔西北农业生计模式
因此 而 发 生 转 变 。
关键词 : 境 ; 环 文化 ; 西 北 ; 业 生态 ; 黔 农 生计 模 式
中图分类号 :39 7 F 2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0— 09 20 )5— 0 4— 7 10 5 9 (0 8 0 0 3 0
生态环境史 的研究 已经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课题之一。人们从不 同学科 、 同视角展开 了广泛探 不 讨 , 表了一 系列研究 成果 。 发 然 而 , 文化 的角度 研究 生 态环 境 , 为较 少 。。 但 以生态 人 类 学 的视 从 则 m 角的探讨, 学界关注极少。本文以黔西北为例, 尝试从生态人类学的视角探讨文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①
收稿 日期 :0 8— 5— 0 2 0 0 2
基金项 目: 贵州大学社会科学基 金资助项 目( 目号 :0 7 1 ) 项 20 0 6 。 作者简介 : 袁轶峰(9 7一) 男 , 17 , 贵州 大学人文学院历史 系讲 师, 主要从事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①专 门针对黔西北地 区的研究有 : 温春来《 王朝开拓 、 民运动 与民族地 区农 业传统的演变—— 明清黔 西北 的农业》 J . 国农史 , 移 [] 中 2 0 ( ) 李天元. 04 4 . 贵州彝族地名与生态环境[ ] 民族语 文, 0 ( ) 涉及 黔西j 地区 的研究有 : 昭庆. J. 2 2 1. 0 E 韩 雍正王朝 在贵州 的开发对贵州石 漠化的影响[ ] 复旦学报 : 科学版 , 0 ( ) 杨伟兵. J. 社会 2 62. 0 制度变迁与地域 社会 : 清代云贵地 区改土归流和 民族 生态变迁 新探 [ ] 历史地 J. 理 , 2 辑. 第 l 王永莉. 试论西南 民族地 区的生态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 [ ] 生态环境与保护 , 0 ( ) 杨胜勇. J. 2 67. 0 生态环境对明清时期 苗族 经济 的制约 [ ]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 J. 人文社科版 )20 ( ) ,0 1 3 . ②关于黔西北气候 , 本文参阅 了贵州大学生物与环境科学学 院环境科学 系生态学科组编 的《 贵州气候 》 z ( [ ] 内部刊印) .

中国自然环境的历史变迁

中国自然环境的历史变迁

中国自然环境的历史变迁中国自然环境的历史变迁是一个悠久而复杂的过程。

几千年来,中国的自然环境经历了许多变迁,从原始的自然状态逐渐发展到现代化的社会环境。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自然环境的历史变迁,并对其中的一些重要事件进行分析和讨论。

中国自然环境的历史变迁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在约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的自然环境主要是由森林、湖泊、河流和草原组成。

当时的中国人过着采集、狩猎和渔捞的生活,与大自然和谐地相处。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类开始进行农耕,形成了氏族社会和城市文明。

这对中国的自然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

农业的发展导致了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等地区的森林被砍伐,许多湖泊和河流被开垦成农田。

土地的开垦改变了水流的路径,导致了许多洪水和干旱的发生。

大规模的水利活动也导致了水土流失和生态失衡。

近代以来,特别是自19世纪以来,中国的自然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兴起导致了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和环境污染。

煤矿、铁矿、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使得土地受到破坏,水源受到污染。

许多城市河道和湿地被填埋和排水,导致了水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现代化的农业也对中国的自然环境造成了影响。

化肥和农药的使用过量导致了土壤退化和水体污染,农田面积的扩大导致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破碎和物种多样性的减少。

同样,大规模的养殖业也导致了水源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中国政府开始采取措施保护自然环境。

198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实施环境保护政策,努力恢复和保护自然生态系统。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问题,并设立了环保部门,加强对污染企业的监管和治理。

在国际上也加入了一些全球性的环保组织和国际环保协议。

尽管如此,中国的自然环境问题仍然十分严峻。

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退化和物种灭绝等问题依然存在。

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带来了对自然资源的巨大需求,这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

同时,一些贫困地区也有人为砍伐森林和开垦草地来维持生计。

近十年来生态环境变迁史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生态环境变迁史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生态环境变迁史研究综述作者:佳宏伟(中国经济史论坛于2004-7-19 19:19:51发布)阅读819次近十年来生态环境变迁史研究综述佳宏伟(厦门大学历史系,福建厦门361005)史学月刊2004年第6期[关键词]环境变迁史;研究综述[摘要]近十余年来,环境变迁史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人们从不同学科、不同视角展开广泛探讨,涉及到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变迁之关系、古代都城与生态环境之关系、动植物变迁与区域沙漠化、灾害与疾疫问题、气候变迁等方面,有力地推动了与环境变迁密切相关的中国生态环境史学研究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

[中图分类号]X2;K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83-0214(2004)06-0112-08A Review of the Studies on the Historical Changes of Environmentin Recent Ten YearsJIA Hong-wei( Department of History,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361005, Fujian, China) Key Words: the historical changes of the environment; review of studies Abstract:The studies on the historical changes of environment have achieved great academic achievements in recent ten years. These achievements involved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ies and their relations to the changes of environ- ment, ancient capitals and their relations to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changes of animal-plants and regional desertization, disasters, disease and pestilence, the changes of climate, etc. which promoted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nvironmental history studies.近十余年来,环境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中外学人的共识,从生态背景出发重视人类历史进程中的自然环境与长期起作用因素,已成为国际史学发展的潮流与方向。

高一语文综合练习题(7)

高一语文综合练习题(7)

高一语文综合练习题(7)(时间:120分钟)山东省新泰市第二中学闫龙一、选择题(18分,每小题3分)⒈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邮寄.(jī) 缁.(zī)衣屹.(yì)立氛.(fèn)围抹煞.(shā)B.戳.(chuó)穿崇.(cóng)高遒.(qiú)劲夹峙.(zhì) 青冢.(zhǒng)C.信札.(zhá) 鬓.(bīn)发殉.(xún)国龟趺.(fū) 皎.(jiǎo)好D.偈.(jì)子髹.(xīu)漆镌.(juān)刻葳蕤.(ruí) 踏罡.(gāng)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隔膜诬蔑禀性楹联光彩夺目B.涅磐崔巍钦佩崩殂气宇轩昂C.客栈莞而修葺潇飒鬼迷心窍D.禁锢啄食沧穹整饬延口惨喘⒊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连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

②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③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

④谁带桂冠谁就招打,这是一条规律,咒骂的正衬出欢呼的高尚。

A.悲愤空缺摸索低劣B.悲愤空白探索恶劣C.悲哀空白摸索低劣D.悲哀空缺探索恶劣⒋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诸葛亮廉洁奉公,惟有一些薄田和桑树供子弟读书生活,而自己则不增一寸生财,“随身衣食,悉仰于官”,真可谓身无长物....!B.刚刚走进新世纪,眼中是太多的浮华和喧嚣,人们往往乐于浅尝辄止....的游历四方,匆忙间却忽略了文化的绚烂和土地的厚重。

C.他写文章总是笔走龙蛇....,十分凌乱,让人难以读懂。

D.有一年,嘉靖皇帝下令各地搜献大木奇材,有个贪官鬼迷心窍....,竟然打起武侯祠前那一行柏树的主意,却被无数鸦鸟啄瞎了眼睛。

中国历史时期的环境变迁及其原因初探

中国历史时期的环境变迁及其原因初探
此 粗加勾 陈。
系的演变 等 ) 、土壤生 物 系统 ( 土壤 风化 、动植 如 物种类及数量 的变化等 )⑤等一个或多个方 面展 开 ; 二是囊 括上述诸对象 在 内的众要素 的综合研究 。迄 今 的环境 史研究 ,大 多为第一类研究 ,综合研究 较 少 。另外 ,关 于环境 变迁 的研究 ,还 有一种 是就其 质量发 展状况 的动态 研究 。在赵 冈的研究 中 ,衡量
中 国 历 史 时 期 的 环 境 变 迁
及其原 因初探 术
陈 业 新
摘要 :中国历史上 的环境 变迁 ,始 于秦 汉 ,从北 宋中期 开始 ,中国环境 质量整体趋 劣。且其
变迁又有显著的 区域性 ,从全 国宏观方 面而言 ,环境最先 受到严 重破坏 的是 黄河 中下游地 区,宋
代 以后特别是有明 以来 ,南方生 态环境遭 受空前 的破坏 。环境 变化原 因 ,主要 为人 口疾速增长下
将林地转化 为耕地 ,常年种 植农作物 。这种 破坏方 式 .通常是一 次性 的;二是 由于生活薪 炭和木材等 需而不 断采伐 林木 。这是 经常性 的活 动 ,年年月月 不 断进行 。故将 这种破 坏方式 称为 经常性 的破 坏 。 因人 为破 坏 而遭 戕伐 的林 木 ,有些 日后 可 自我更 新 ,长 出再 生林木 :而有的则 因采伐 过度 ,或方法 不 当 ,以致林 木无法 再生 ,森林 自此 永久消失 。两 种方式对森林的破 坏 ,都是人 口的函数 ,人 口愈 多 , 消耗量就越大 ,破坏 的范 围与程度也就愈广愈甚∞ 。 生产 活动对林木 的破坏性影 响 。我们可 以畲 田 为例 略加说 明 。畲 田是 一种原始 的刀耕火种式 的山 地垦作 形式 。其耕作 方法是 ,首先是 砍伐 山地林木 等植被 ,在降雨前夕 焚烧草木 。然后 “ 持刀斫地 翻 作泥” ,雨后 或挖 穴 点播 或 散播 粟 黍类 旱 作种 子 。 畲 田 “ 地 翻作 泥 ”的刀 ,为 “ 斫 田仰 畲刀少 用牛 ” 式 的畲刀 。这种 刀 非 同一般 刀 具 ,而 是具 有 “ 翻 泥” “ 、 疏通畦垄 ” “ 、 整顿沟塍 ”功效 的专业 化农 具③,是南方 山区农 村普遍使用 的 “ 铁齿钯 ” ,古称 “ 铁搭 ” 。用铁搭掘 土 ,可达到 与犁耕 一样甚 至超过

生态环境保护历程简述

生态环境保护历程简述

生态环境保护历程简述一、前言生态环境保护是指通过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日益严重,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简述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历程。

二、封建社会时期1. 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尊重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等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古代诗词中常有描写自然景观和表达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词。

2. 治水工程在封建社会时期,中国出现了许多治水工程,如岳阳楼、都江堰等。

这些工程不仅解决了当地水患问题,也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水利遗产。

三、民国时期1. 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初步建立民国时期开始逐步建立环境保护法律制度。

1929年颁布了《森林法》,1931年颁布了《水利法》。

此外,还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和政策。

2. 生态环境破坏加剧民国时期,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

城市垃圾、废水、废气排放等问题日益突出。

四、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1. 环保法律制度进一步完善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环保法律制度。

1956年颁布了《森林法》、《草原法》,1965年颁布了《水污染防治条例》等。

2. 环境污染问题更加严重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问题更加严重。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地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

五、改革开放以来1. 环保意识逐渐增强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逐渐增强。

政府也开始大力推动环保工作,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措施。

2.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环保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大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环保合作,为全球环保事业做出了贡献。

六、现在和未来1. 环境保护仍面临许多挑战尽管环保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许多挑战。

空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依然存在。

此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新型环境问题也不断涌现。

民国时期的环境保护意识

民国时期的环境保护意识

民国时期的环境保护意识民国时期,即1912年至1949年的中国历史时期,这一时期,民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逐渐增强。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民国时期的环境保护意识,并揭示其对当代环境保护的重要影响。

一、环境状况与问题的出现在民国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着诸多环境问题。

工业的迅猛发展导致工业废物排放增加,严重污染了水体和大气。

例如,上海的工业废物、废水直接排放到黄浦江,导致江水浑浊,鱼类减少。

此外,过度的砍伐森林、滥用化肥农药以及人口过度增长等问题,也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二、早期环境保护运动的兴起民国时期的环境保护意识的兴起可以追溯到早期的环境保护运动。

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开始关注环境状况,提出了一些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论述和观点。

例如,陈寅恪曾在《随园诗话》中提到"天则之行也,天无忘也;地则之行也,地无忘也",表达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此外,一些权威性的报刊也开始关注环境问题,例如《申报》在1933年至1935年间发表了一系列有关环境保护的文章,引起了民众的广泛关注。

三、环保组织的成立与活动除了理论上的关注,民国时期也出现了一些环保组织,他们致力于推动环境保护的实际行动。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天然公园保护协会。

这个协会成立于1927年,由李大钊等人发起,旨在保护珠江三角洲的自然生态环境。

此外,一些研究机构也开始关注环境问题的研究,例如熊十力先生组织成立的水文研究,旨在了解和解决水文问题,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四、环境法规的制定与实施民国时期,环境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也成为环境保护的关键手段。

例如,1933年,上海市政府颁布《上海市排污条例》,规定了工厂、厂矿的废水、废气排放标准,并设立了一个专门的环境保护机构来监督实施。

此外,国民政府也颁布了一些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例如《水法》,规定了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五、环境保护意识对当代的影响尽管民国时期的环境保护意识相对较弱,但这一时期的环境保护运动为当代的环境保护工作奠定了基础。

中 国近代史中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

中 国近代史中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

中国近代史中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中国近代史中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中国近代史是一段充满变革与挑战的历史时期,在这期间,不仅社会政治、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

首先,森林资源的过度砍伐是一个突出问题。

在近代,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大量的森林被砍伐用于农业开垦、建造房屋和烧制木炭等。

尤其是在一些山区,人们为了获取耕地,大规模地砍伐森林,导致了水土流失的加剧。

失去了森林的保护,土壤在雨水的冲刷下变得疏松,大量泥沙被冲入河流,不仅影响了土地的肥力,还阻塞了河道,增加了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

其次,水资源的污染和短缺也是不容忽视的环境问题。

随着近代工业的兴起,工厂排放的废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河流和湖泊,使得水质受到严重污染。

许多河流变得污浊不堪,鱼虾绝迹,不仅破坏了水生生态系统,也影响了周边居民的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

同时,由于人口的增加和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一些地区出现了水资源短缺的现象,人们不得不依赖深井取水或者远距离调水来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求。

再者,土地的过度开垦和不合理利用导致了土地退化。

为了增加粮食产量,人们不断扩大耕地面积,甚至在一些不适合耕种的土地上进行开垦。

这种过度开垦使得土地的肥力迅速下降,土壤变得贫瘠。

而且,在耕种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进一步破坏了土壤的结构和生态平衡,加剧了土地的退化。

另外,矿产资源的开采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在近代,煤矿、铁矿等矿产资源的开采规模不断扩大。

在开采过程中,不仅破坏了地表植被和土地,还产生了大量的废渣和废水。

这些废渣堆积如山,占用了大量土地,而废水的排放则污染了周边的土壤和水体。

再者,近代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也带来了城市环境的恶化。

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导致了生活垃圾和污水的大量产生。

而当时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能力不足,使得城市环境变得脏乱差。

街道上垃圾堆积如山,污水横流,散发出难闻的气味,严重影响了居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近代中国的环境问题

近代中国的环境问题

近代中国的环境问题近代中国的环境问题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浪费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分析近代中国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工业污染近代中国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工业污染。

工厂的排放物污染空气、土壤和水源,严重影响了人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应该加强环保监管,采取严格的排污标准,对超标企业进行处罚,并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环保的生产技术。

同时,人们也应该增强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到环保行动中,如支持环保产品、节约能源等。

二、生态破坏近代中国的快速城市化建设导致了大量的土地开垦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

森林的砍伐和湿地的填海造陆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导致许多动植物面临灭绝的风险。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政府应该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投入和管理力度,制定更为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并加强对非法野生物贸易和破坏性开发行为的打击。

同时,公众也应该增加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积极参与到植树造林、湿地保护等活动中。

三、资源浪费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资源需求,但同时也带来了资源的浪费与破坏。

过度的工业生产和消费行为导致了许多宝贵的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浪费。

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应该加大资源管理和节约的力度,推行循环经济模式,鼓励企业和个人减少资源消耗,提倡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

此外,教育宣传也非常重要,通过教育引导人们树立勤俭节约的思想,培养持续发展的意识。

四、环境意识的不足近代中国的环境问题也与人们的环境意识不足有关。

部分地区和个人缺乏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认识,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忽视环境的可持续性。

为了提高环境意识,政府应加大环境教育的力度,将环境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同时,媒体也应承担起宣传环保知识和倡导绿色生活的责任,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引导公众关注环境问题。

总结近代中国的环境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中 国近代史中的主要环境保护措施有哪些

中 国近代史中的主要环境保护措施有哪些

中国近代史中的主要环境保护措施有哪些在中国近代史(1840 年 1919 年)期间,由于当时社会动荡、列强侵略以及国内经济发展的压力,环境保护并非社会关注的核心议题。

然而,在这一时期,仍然可以寻找到一些与环境保护相关的举措和观念。

首先,在农业生产方面,传统的农业实践中蕴含着一定的环保意识。

农民们遵循着自然规律,进行轮作和休耕。

轮作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按照不同的季节种植不同的农作物,这样可以减少土壤养分的单一消耗,保持土壤肥力。

休耕则是让土地在一段时间内不进行耕种,让其自然恢复地力,减少土地的过度开发和疲劳使用。

其次,对于森林资源,尽管大规模的工业化采伐尚未兴起,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形成了一些保护森林的习惯。

比如,在一些山区,当地居民会约定俗成地留出特定的区域禁止砍伐,以保护水源涵养和防止水土流失。

再者,在水利工程方面,政府和民间都有一定的投入和努力。

修建水利设施不仅是为了灌溉农田,提高农业产量,也是为了防治洪涝灾害,保护周边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例如,对河道的疏浚和堤坝的加固,有助于保持水系的畅通,减少洪水对沿岸土地的侵蚀和破坏。

此外,在一些城市和乡村,人们也逐渐意识到环境卫生对于健康的重要性。

在城市中,开始有了简单的垃圾清理和处理机制,以防止垃圾堆积引发疾病传播和环境污染。

在乡村,人们也会注重村庄周边的卫生状况,保持水源的清洁。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这些举措大多是基于传统的生产生活经验和局部的需求,并非出于现代意义上的环境保护理念和系统的规划。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国家面临着内忧外患,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是首要任务,环境保护往往被置于次要地位。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通商口岸的开放,一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观念也逐渐传入中国。

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接触到西方的环境保护理念和实践,但由于当时社会的动荡和科技水平的限制,这些观念未能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应用。

例如,一些留学生和学者在国外接触到了现代的林业管理和保护方法,回国后试图推广,但由于缺乏政策支持和社会共识,效果并不显著。

清末民初牡丹江流域森林植被的变迁

清末民初牡丹江流域森林植被的变迁

2021年第5期(总第188期)㊀㊀㊀㊀㊀㊀黑龙江社会科学SocialSciencesInHeilongjiang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No.5ꎬ2021㊀㊀㊀㊀㊀㊀㊀㊀General.No.188历史学研究清末民初牡丹江流域森林植被的变迁苏㊀循㊀波(牡丹江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化学院ꎬ黑龙江牡丹江157001)摘㊀要:牡丹江流域在历史上一直为我国重要的原始林区ꎬ木材储量丰富ꎮ近代以来ꎬ由于大量移民涌入ꎬ无序开采ꎬ以及俄㊁日等国的掠夺性采伐ꎬ到20世纪30年代初ꎬ区域内森林植被大幅减缩ꎬ水土流失日益严重ꎬ林中动植物种类㊁数量急剧减少ꎬ森林生态出现恶化趋势ꎮ回顾这段历史ꎬ从中吸取教训ꎬ对于牡丹江流域及东北地区的森林保护仍具有现实意义ꎮ关键词:清末民初ꎻ牡丹江流域ꎻ森林植被中图分类号:K901.9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7-4937(2021)05-0117-06基金项目:牡丹江师范学院课题 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特征及演变趋势研究 (GG2017005)作者简介:苏循波ꎬ1977年生ꎬ牡丹江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化学院讲师ꎬ历史学博士ꎮ㊀㊀牡丹江流域ꎬ山势平缓㊁土壤肥沃㊁河川纵横㊁空气湿润ꎬ适宜森林生长ꎬ为我国最重要的原生林区之一ꎮ民国时期的调查说: 此流域之森林ꎬ跨小白山㊁穆克㊁特亨山及完达山脉ꎮ南自敦化ꎬ北至三姓地方ꎬ全为牡丹江流域之森林地带ꎮ在此区域内ꎬ林地之大部分在宁古塔以北ꎬ徂敦化㊁额穆二县为其主要部分 [1]ꎻ据1929年日本人调查ꎬ该地区森林面积约为109万亩[2]ꎮ清朝末期东北开禁ꎬ关内人口大规模移入ꎬ牡丹江流域人口也开始显著增加ꎮ由于当地居民生活㊁生产活动增多ꎬ森林被毁现象日益突出㊁森林覆盖率急速下降ꎬ一系列环境和社会问题也随之产生ꎮ㊀㊀一㊁清末民初牡丹江流域森林植被的变化19世纪中期以前ꎬ牡丹江流域的大部分区域森林植被基本保持着原生林状态ꎮ这里森林茂密㊁木材积储量巨大ꎬ与松花江㊁鸭绿江㊁浑河等流域及兴安岭等区域并为我国最重要的原始林区ꎻ分布带自敦化附近的牡丹江上游一带一直延伸至松花江边的依兰ꎬ长约千余里ꎻ这里树种丰富ꎬ已知者约有300余种[3]ꎮ但到20世纪30年代ꎬ这一地区森林植被面积大幅减缩ꎬ与19世纪中期相比ꎬ整体森林生态也发生了明显改变ꎮ(一)牡丹江上游地区该地区包括大威呼岭㊁小威呼岭㊁新开岭㊁牡丹岭等地方[4]ꎮ这一地区ꎬ历史上森林植被状况良好ꎬ林深树密㊁郁郁葱葱ꎬ森林资源非常丰富: 所至古木参天ꎬ甚多千百年前物ꎬ而枝柯交空ꎬ天日为蔽ꎬ往往白昼如昏夜ꎮ最大之树ꎬ十人抱之ꎬ犹不能及ꎮ剥落之树皮ꎬ入水可为舟ꎬ覆之可蔽风雨ꎮ [5]主要树种以柞树㊁柏树为主ꎬ其中很多都是优良木材ꎮ而敦化附近也遍布柞树㊁柏树ꎬ不仅数量大ꎬ而且大树㊁粗树较多ꎬ 大者周七八尺ꎬ高二十余丈 [6]ꎮ这些地区由于人迹罕至ꎬ森林植被一度总体上保持着原始状貌ꎮ到20世纪20年代ꎬ牡丹江上游森林植被所呈现的状态与清朝末年相比ꎬ已有明显差异ꎮ很多地区老树㊁大树都被砍伐殆尽ꎬ尤以铁路两侧地区变化最为明显ꎮ吉敦路(吉林至敦化ꎬ长200余公里)沿线两边约50里的区域ꎬ 今殆不见针叶树ꎬ阔叶树良材亦被采伐ꎬ状况极为不良ꎮ现存之阔叶树ꎬ以榆及青㊁杨为主 [7]142ꎮ一些深山老林中还出现了大片荒野ꎬ甚至成片农田ꎮ自额穆索(今额穆镇)至青山子一带ꎬ大约长30里的区域ꎬ过去为原始森林ꎬ此时 已化为原野矣 [7]144ꎮ随着人口的陆续移入及其经济活动的增多ꎬ原生森林成片被毁ꎬ森林植711被缩减速度明显加快ꎮ(二)宁安及其周边地区该地区是牡丹江流域内开发较早的地区ꎬ19世纪中期以前ꎬ这里仍然呈现出树木参天㊁绵延横亘的状态ꎮ宁安周边数百里区域内覆盖着大片原始森林ꎬ特别是其以东地区ꎬ遍布松树㊁柞树等良材大木ꎮ距南湖头四五十里外ꎬ也分布有大片原始森林ꎻ而位于镜泊湖右岸的老黑山一带东西百余里间ꎬ森林中高树㊁老壮之树密布ꎬ良材储量十分丰富ꎮ然而ꎬ到1930年ꎬ镜泊湖周边地区已是 到处丘陵起伏ꎬ绵亘无垠ꎬ山坡多半荒芜ꎬ未经垦殖ꎬ而榛莽灌木之类ꎬ漫山遍野ꎬ弃无人顾 [8]的状态ꎬ区域内出现了大片的灌木散生地ꎬ且面积呈不断扩大的趋势ꎮ很多林区仅剩矮小柞树㊁杨树㊁桦树等ꎬ大树已经很难看到ꎬ甚至 已有化为童山之处矣 [7]248ꎮ原始森林仅在南湖头和二站河等人烟罕至的深山地区才能看到ꎮ(三)中东铁路沿线牡丹江流域段这一带曾被称为树海之地ꎬ可谓林丛树密㊁郁郁葱葱ꎮ然而经过二十余年(1903 1929)的采伐ꎬ森林日渐消失ꎬ砍伐殆尽: 二十五年以前之所谓林海者ꎬ今则极目远望ꎬ偶见三五杂树而已ꎬ丛林茂木杳不可寻 [9]ꎻ在距铁路二三十里的一些山巅之上才有一些以桦木㊁柞木为主的丛生小树ꎮ由于滥砍滥伐ꎬ又不注意培植新树ꎬ那些被采伐过的林区 其大部分今已化为散生地ꎬ其余亦多为荒原 [7]191ꎮ中东铁路沿线牡丹江流域段两侧数十乃至百里不见森林ꎬ原始森林几乎完全消失ꎮ(四)横道河子及其周边地区该地区东起牡丹江岸ꎬ西至乌吉密ꎮ这一地区原来生长着大量的椴树㊁榆树㊁桦树㊁松树等ꎬ其中又以胡桃木㊁白桦㊁黑桦及圆叶柳数量为最多ꎮ这些树木多数都很粗大ꎬ 周三四尺ꎬ高六七丈 [6]ꎬ木材储量可谓丰富ꎮ然只经过几十年的采伐ꎬ这一地区森林植被也发生了很大改变ꎮ大面积的原始森林已经很难看到ꎬ 百数十尺之老松巨柏ꎬ已不可见 [10]ꎬ所出产的木材跟往年相比也大为减少ꎮ(五)小白山一带该地区位于张广才岭东北ꎬ 昔时称为 色齐窝集 ꎬ树种富于枞㊁杨㊁榆之类ꎮ树木茂密ꎬ其大者ꎬ周一丈五尺ꎬ高约五六丈ꎮ最浓密的码延窝集面积五十余方里ꎬ树材皆为老林 [11]ꎮ经过多年采伐后ꎬ这一地区也已经变得 渐乏良材ꎬ已伐至数百里深山内地ꎬ松等良材尤称难得 [11]ꎬ森林植被大幅缩减ꎮ牡丹江流域地处偏远ꎬ历史上森林植被一直保持着比较原始的状态ꎬ直到19世纪中期以后ꎬ其缩减速度开始加快ꎮ而由于铁路的开通ꎬ木材运输更加便利ꎬ再加上人口不断流入等因素ꎬ森林消失速度遂明显加快ꎬ被辟为农田者㊁成为荒山野岭者ꎬ比比皆是: 现以童山较林地ꎬ几居十分之九 [12]ꎻ很多深山及偏远地区 向之所谓树海者ꎬ已不复可见 [13]ꎮ清末至民初近百年间可谓牡丹江流域森林植被减缩最为明显的时期ꎮ㊀㊀二、清末民初牡丹江流域森林植被缩减的主要原因㊀㊀清末至民初ꎬ牡丹江流域森林植被缩减速度加快ꎬ原因是多方面的ꎬ有自然因素ꎬ如雷火㊁雪冻㊁狂风等ꎮ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ꎬ近代以来人口大量移入ꎬ区域内生产性毁林㊁生活性毁林㊁荒火毁林等现象不仅普遍ꎬ而且规模不断扩大ꎬ再加上俄㊁日等外国势力的掠夺性采伐ꎬ才从根本上造成这一时期牡丹江流域森林植被迅速减缩ꎮ(一)生产性毁林牡丹江流域为满族发祥地ꎬ故而清朝初年禁止汉人移民垦殖ꎬ且设 四禁 之制ꎬ不准汉人伐林㊁采矿㊁畜牧㊁狩猎ꎮ清朝末年ꎬ山东㊁河南㊁河北等地农民为生活所迫ꎬ过海至东北开垦荒地者络绎不绝ꎮ1876年ꎬ山东饥馑ꎬ出现大量难民ꎬ清朝为缓解灾情不得不解除禁令ꎬ允许关内汉人出关开垦荒地ꎬ于是牡丹江流域也开始流入大量难民ꎮ因急于开垦荒地以求生计ꎬ再加上政府缺乏管理ꎬ故农民恣意烧毁林地㊁滥砍滥伐的行为在这一地区非常普遍ꎮ第一ꎬ垦荒毁林ꎮ牡丹江流域河川密布㊁山势平缓ꎬ易于开垦ꎮ但由于山林茂密ꎬ在开垦之前ꎬ农民往往先要放火烧林ꎬ次年再垦为农田ꎬ然后进行耕种ꎮ这也是当时东北地区农民获得土地的主要方式: 农民相习成风ꎬ每于冬藏无事ꎬ则从事811纵火焚山ꎬ以为每年开拓余业ꎬ尽农民天职ꎮ [11]因此为了增加耕地ꎬ每年都有大片森林被焚毁ꎮ然而森林被烧毁辟出耕地后ꎬ农民又多不施肥ꎬ致使土地日渐贫瘠ꎬ不再适合耕种ꎬ他们就迁移到其他地方继续焚林垦耕ꎬ年复一年ꎬ皆是如此ꎮ新开垦的农田仅能耕种六年ꎬ即变为不毛之地[11]ꎮ由于移民人数众多ꎬ区域内每年都有大片森林因垦殖而致荒ꎮ所以有人说: 满洲之秃山ꎬ亦以火田为主因ꎮ [14]这是符合事实的ꎬ而牡丹江流域的情况也大抵如此ꎮ如牡丹岭地区ꎬ原为茂密森林所覆盖ꎬ由于常年落叶积累㊁腐烂ꎬ谷地非常肥沃ꎬ故很多农民移聚山中ꎬ开垦耕地ꎮ随着移住人口越聚越多ꎬ大片原始森林就被辟为农田ꎮ这一现象ꎬ在敦化及其周边地区很突出ꎮ有的农民为获取土地ꎬ甚至烧毁全山而不留一木ꎬ毁林程度可谓极为严重ꎮ又如宁古塔周边的山谷ꎬ在中东铁路铺设以前ꎬ多密树丛林ꎮ自建筑铁路后ꎬ移民屯垦者就络绎不绝ꎬ因此滥砍滥伐现象十分突出ꎬ 益以野火焚烧ꎬ遂成童秃之象也 [9]ꎮ很显然ꎬ人口大量移入ꎬ再加上无节制毁林垦荒ꎬ是造成牡丹江流域森林面积缩减的重要原因ꎮ第二ꎬ其他经营性毁林ꎮ东北特有的自然地理条件ꎬ决定了当地居民的谋生方式ꎬ种植木耳等菌类就是其中之一ꎮ住在森林附近的居民为培养菌蕈(俗称菜营)ꎬ遂任意砍伐树木ꎬ一般每两三年砍伐一次ꎬ每次都毁掉大量树木ꎮ如此年复一年ꎬ致使森林边际不断退缩ꎬ日益远离村屯ꎮ更有入山采树子的农民ꎬ为了省劲ꎬ避免攀援高树ꎬ转而采取将树砍倒而采树子的方法ꎮ由于结实的树木大多是成龄大树ꎬ而每伐倒一棵大树ꎬ便会压折很多小树ꎬ且农民采树子并非为了造林ꎬ而是为了营利ꎬ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破坏了森林的自我恢复能力ꎮ由于当地居民采伐技术落后而造成森林毁坏的现象也非常严重ꎮ人们伐树ꎬ往往数十人轮替施斧ꎬ连续达十余日不断ꎬ迨斧痕渐深㊁树干树墩连接处变细时ꎬ再用两三根粗大的绳子缠住树干ꎬ数十人一齐用力ꎬ被砍之树即轰然倒地ꎬ并扑倒近数十亩地内的小树木[5]ꎮ这种做法不仅为一般居民所采用ꎬ即使富有伐木经验的木把ꎬ也多是如此ꎮ他们对树倒的方向不加控制ꎬ使其任意倒地ꎬ以致砍倒一棵大树ꎬ 恒压折数株ꎬ至十数株 [15]小树ꎮ数十年的滥砍滥伐ꎬ导致大量小树被毁ꎬ给森林植被造成巨大破坏ꎮ(二)生活性毁林修建房屋㊁日常炊食㊁冬季取暖等都需要大量木材ꎬ加之政府管理不善ꎬ当地居民滥砍滥伐现象遂十分普遍ꎬ并习以为常ꎮ他们采伐时ꎬ丝毫不考虑树木是否已经成材ꎻ对于一些贵树名木及优良材料往往不做辨别ꎬ全部劈成木柈ꎬ当作燃料ꎮ如宁安地区ꎬ由于人口聚集ꎬ所需柴薪数量愈来愈大ꎬ致使许多树木虽为良材也多被劈作柴薪: 青杨 今每岁伐为木柴ꎬ约三万车ꎬ销于本地 柳 今伐为枝柴ꎬ每岁约出三万车ꎬ销于本地ꎮ [16]8-10木柈销量如此之大ꎬ足可见森林植被遭受破坏之巨ꎮ一般林区所伐木材ꎬ用作建筑材料及制造枕木占1/3ꎬ其余则被做成柈木以作燃料ꎮ而牡丹江流域及其周边林区ꎬ由于盗伐之风盛行ꎬ仅14%的木材用作建筑材料及枕木ꎬ大多数珍贵木材都成了木柈[9]ꎮ由于人口大量增加ꎬ木柈需求量越来越大ꎬ故每年都有大片森林被毁ꎮ如吉林北部地区ꎬ尺余粗的良材被当地民众充做燃料者 每年数百万株 [2]ꎮ(三)荒火毁林荒火毁林现象在整个东北地区都极为普遍ꎬ牡丹江流域也不例外ꎮ流域内每年都有大片原始林区毁于荒火ꎬ其破坏程度不亚于农民以生产为目的的开荒毁林ꎮ住在森林附近的居民ꎬ多是从森林讨生计者ꎬ如伐木的木把㊁采人参者㊁采松子者㊁采菌类者等等ꎮ当他们穿行于林中ꎬ或燃火取暖ꎬ或烧火做饭ꎬ不经意间遗留下火种ꎬ往往任其延烧ꎬ 以致广阔森林常燃烧至数十日ꎮ参天大木ꎬ尽成焦炭ꎬ令人目不忍睹 [4]ꎮ而一旦遇上大风天气ꎬ火借风势ꎬ破坏程度就更为严重: 查此火灾迹地ꎬ在在皆是ꎮ [15]春秋两季ꎬ天气干燥ꎬ枯草非常容易延烧ꎻ秋季则霜信一至ꎬ草木枯槁ꎬ也很容易遭火:辄燃烧数十里ꎬ甚至百余里ꎮ1914年4月8日ꎬ敦化城东南骆驼砬子地方林麓忽然起火ꎬ 着从西而起焚ꎬ烧五日夜方息ꎬ将一处方圆二百余里之911大森林焚烧已遍ꎮ [17]更为严重的是ꎬ被荒火毁掉之林地ꎬ恢复非常缓慢ꎬ往往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ꎮ而有的地方大片森林被荒火焚烧后ꎬ因植被恢复缓慢而变为草原或耕地ꎻ有的地方则严重到农家竟无薪炭可用的程度ꎮ人类活动引起的森林荒火远多于自然火灾ꎻ人们由于缺乏保护意识而引发的火灾ꎬ其危害程度又远远大于生产性毁林行为ꎮ有的农民为保护农作物ꎬ驱赶野兽ꎬ放火烧林ꎬ从而引发森林火灾ꎬ便时常发生ꎮ如依兰境内ꎬ由于移民聚集㊁人类活动增加ꎬ森林被荒火毁坏的程度十分惊人: 惟满山柞㊁桦㊁椵㊁杨ꎬ频遭野火萌蘖摧残ꎮ [18]23(四)俄㊁日的掠夺性采伐俄㊁日等势力对我国东北资源的掠夺ꎬ也是牡丹江流域森林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ꎮ木材利用广泛ꎬ铁道桥梁㊁营房军械㊁战壕地板ꎬ莫不需要ꎮ因此ꎬ东北丰富的森林资源ꎬ很早就成为外国势力觊觎和掠夺的目标ꎮ先来看俄国人的情况ꎮ俄国势力于19世纪后期侵入我国东北ꎬ并于甲午中日战争后乘机取得中东铁路铺设权ꎬ势力大为膨胀ꎬ疯狂掠夺沿线森林资源ꎮ牡丹江流域为中东铁路东段所穿越ꎬ且距离俄国较近ꎬ其森林资源首当其冲成为俄国的掠夺对象ꎮ铁路建设之初ꎬ据双方合同规定ꎬ建筑铁路所需材料ꎬ如枕木㊁燃料等ꎬ皆从沿线森林中伐取ꎮ1903年ꎬ俄国人要求扩大采伐范围ꎬ提出沿路附近各处森林应由其无偿采伐ꎬ此后采伐规模不断突破中国政府的相关规定ꎮ此外ꎬ尚有葛瓦林斯基㊁谢结斯二人经营私人林场ꎬ其规模均在200方里以上[10]ꎮ位于海林河上游的海林林场ꎬ1916年为葛瓦林斯基所侵占ꎬ该林场距离铁路较远ꎬ全为原始森林ꎬ面积达740平方公里ꎻ横道河林场ꎬ1919年亦为葛瓦林斯基所侵占ꎬ该林场林木丰富㊁质量好ꎬ堪称中东铁路东部线第一林场ꎬ面积达430平方公里[19]ꎮ俄国人经营林场ꎬ具有非常明显的掠夺性ꎮ他们无丝毫扶植幼树㊁小树及山林养护意识ꎬ只知昼夜不停砍伐ꎬ唯恐掠夺不巨ꎮ所以ꎬ经俄国人采伐过的林地ꎬ幼树不及长成ꎬ老树已经斩伐净绝ꎮ这种采伐方式对森林植被的破坏十分严重ꎮ中东铁路自建设开始ꎬ所需枕木㊁建筑材料等全部无偿取自沿线森林ꎻ汽车㊁火车都使用木材作为燃料ꎬ而森林中很多天然良材也被任意劈成柈子作为燃料ꎮ通车以后ꎬ无论工厂㊁机车站台㊁道务所㊁道班房及工人住宅等ꎬ全部以木柈子作为唯一燃料: 中东路职员约计二万人以上ꎬ平均每年每人应用柈子约一百立尺ꎬ其所需已达二百余万立方尺之多ꎮ而工厂㊁机车㊁公事房所需木材之量ꎬ遂百倍于上数犹不止ꎮ [4]当然ꎬ这是针对中东铁路全线而言ꎬ但就牡丹江流域来说ꎬ每年被毁之森林良材数量也是可想而知的ꎮ中东铁路沿线曾经全部为广大原始森林所覆盖ꎬ巨木参天ꎬ穿行困难ꎮ经过俄国人30余年掠夺性采伐之后ꎬ铁路线两侧50里以内ꎬ森林已砍伐净尽ꎬ因此便不断向更远的地方拓伐ꎬ有的竟达百余里之远ꎮ再来看日本人的情况ꎮ日俄战争后ꎬ日本的势力在我国东北占了上风ꎬ取代了俄国的垄断地位ꎮ1903年ꎬ日本设立日清义盛公司ꎬ以掠夺我国东北森林资源为主要业务ꎮ此后ꎬ日本资本不断涌向东北林业ꎬ设立采木公司ꎬ滥伐无度ꎮ牡丹江流域的日本采木公司ꎬ有东铁东部线宁安木材公司㊁裕宁林业公司㊁中东海林采木公司等几十家ꎮ而吉祥一家公司在牡丹江以南区域开采森林ꎬ面积就几近100平方公里ꎬ且全部是未经开垦的处女林ꎬ 豫计每年可伐大木十万株ꎬ木柈两万车 [20]ꎮ采伐数量之大ꎬ远远超过俄国人ꎮ1926年ꎬ吉林到敦化间的铁路开通ꎬ牡丹江流域上游森林(主要在敦化一带)也因此被大量采伐ꎬ而此处之木业几乎全部被日本国际运输会社㊁富士公司㊁阿川洋行等几家大公司所操纵㊁控制[4]ꎮ日本伐木技术较为先进ꎬ采伐之前会先派遣技术人员进行实地勘察ꎬ且对东北地区森林资源的分布及木材储量等情况了如指掌ꎬ因此其对我国森林的掠夺和破坏程度亦远甚于俄国ꎮ㊀㊀三、清末民初牡丹江流域森林植被缩减产生的主要后果㊀㊀历史上牡丹江流域的森林植被一直呈现着比较原始的风貌ꎬ自然风景优美: 针阔混交ꎬ紫绿相映ꎬ野草闲花ꎬ烂漫于林边低谷ꎬ枫柞红叶ꎬ争艳于树头ꎬ高岗自然之美ꎬ至此已极ꎮ时而穿摩峭021壁ꎬ时而经临深谷ꎮ风景之佳ꎬ较南德之史瓦尔慈之森林之地带ꎬ有过之无不及也ꎮ [4]然经过近代七八十年的采伐及破坏ꎬ森林面积迅速缩减ꎬ对区域自然生态造成了相当程度的破坏ꎬ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ꎬ这种破坏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大ꎮ(一)水土流失牡丹江流域森林植被状况原本非常良好ꎮ每年冬季ꎬ枯枝落叶堆积朽腐于地面ꎬ积至数百年ꎬ遂层层相累ꎬ即使山岭之巅ꎬ其厚度也超过一尺ꎬ在平原地区则为三四尺甚至五六尺ꎮ这种树叶腐烂形成的肤土带具有厚薄不同的腐殖质层ꎬ经过阳光作用ꎬ养分非常丰富ꎬ但非常疏松ꎮ不过由于草木之根交互盘结的作用ꎬ有效保护了土层ꎮ而一旦树木被伐ꎬ土壤失去树叶㊁树根的缓冲和保护作用ꎬ黑土层就容易遭到大雨的冲刷而流失ꎬ致使土壤日益恶化ꎬ以致不堪种植而终成荒地ꎮ相关资料显示ꎬ牡丹江地区早年山地暗棕色森林土厚度达50厘米以上㊁腐殖质含量达5%ꎬ经侵蚀后ꎬ逐步变为中厚层和薄层土壤ꎬ腐殖质含量也大大降低ꎬ表土年流失厚度为0.5厘米左右ꎬ每平方公里年流量为3000~5000吨[21]ꎮ牡丹江流域水土流失加剧ꎬ原因虽是多方面的ꎬ但显然与清末民初以来本地区森林植被的缩减有很大关联ꎮ水土流失还会造成河道淤积ꎬ尤其是近山森林地区的采伐以及沿江地带的垦辟更会加剧河道阻塞: 水量渐减ꎬ洲滩日多 航道中不少航段ꎬ航行已不似昔年之畅利ꎬ而木排之厄于滩险ꎬ阻于乏水者ꎬ亦时有所闻焉ꎮ [22]曾经的牡丹江 自独木河(在宁安南四十里)ꎬ以迤三姓ꎬ皆可通舟楫 [23]ꎬ近代时期牡丹江是区域内主要的运输通道ꎬ后因为江水水量愈来愈小ꎬ水运遂逐渐衰落ꎬ乃至最后被放弃ꎮ显然ꎬ这也是区域内水土流失造成的后果ꎮ(二)森林兽禽日渐稀少山林深密㊁树木葱隆ꎬ为各种野兽㊁飞禽群集朋栖㊁孳生不息提供了优越的生存条件ꎬ历史上牡丹江流域森林中各种动㊁植物资源极为丰富ꎮ第一ꎬ敦化及其周边一带(牡丹江上游森林分布区域)ꎮ这里山高林密ꎬ原来 林中野兽很多ꎬ尤以人熊为凶悍 [5]ꎻ 该地带所产之野兽ꎬ闻数年前ꎬ曾发现猛虎ꎬ其余则为狼㊁野猪㊁狍㊁水獭㊁灰鼠㊁黄鼬等ꎬ野禽则以野鸡为多 [4]ꎮ由于滥砍滥伐ꎬ使得森林植被日益减缩ꎬ破坏了原来的森林生态ꎬ林中兽禽遂逐渐减少:老虎匿迹ꎬ已经难得一见ꎻ其他兽禽类亦不如从前常见ꎮ第二ꎬ宁安(原称宁古塔)及其周边一带(牡丹江中游森林分布区域)ꎮ清初这里森林茂密㊁生态良好ꎬ出产人参㊁黄芪㊁麻菇等ꎬ多有虎㊁豹㊁熊㊁狼㊁狐㊁麋鹿㊁獭㊁貂鼠㊁灰鼠等动物ꎮ因此ꎬ当地居民以打猎为业者很多ꎬ宁安也成为皮货集散地ꎬ有皮货号多家ꎮ后因垦殖加剧ꎬ当地森林植被快速缩减ꎬ兽禽数量也随之明显减少ꎮ清初这一地区猛虎很多ꎬ常见于三道河㊁西山等区域ꎬ 但近年似不多见 [16]46-47ꎮ宁安原以出产貂皮而闻名ꎬ但自清末以来ꎬ由于貂鼠数量急剧减少ꎬ貂皮已难以获得ꎮ1909年ꎬ时任东三省总督徐世昌曾上疏请求缓免贡貂: 自近年各处招垦山荒ꎬ榛芜日辟ꎬ山虞岁产ꎬ日就星希ꎬ搜猎既穷ꎬ购索匪易ꎮ [24]1910年ꎬ 仅宁古塔区域内可出貂皮二千张 ꎬ而到1930年前后ꎬ整个东三省所出产的貂皮 计亦不过此数 [25]ꎮ由于生存环境的变化ꎬ野生貂鼠的数量急剧减少ꎬ仅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森林里略有分布ꎮ第三ꎬ依兰及其周边一带(牡丹江下游森林分布区域)ꎮ这里林深菁密㊁兽禽众多ꎬ白熊㊁豺狼㊁黑狐㊁水獭㊁黑貂㊁鼬鼠㊁黑鼠数量都很大ꎬ尤其以红狐㊁貂鼠著称ꎬ依兰也因此成为著名的皮货集散地ꎮ但由于不断地开荒辟莽㊁森林面积萎缩ꎬ直接威胁林中动物的生存ꎬ 出产禽兽之数量因而减少 [26]ꎮ依兰境内各山早年经常出现的老虎㊁豹等野兽ꎬ 近年亦不多见 [18]39ꎮ野猪原是吉林森林中常见动物ꎬ 昔乡民猎得老野猪ꎬ重量约三四百斤及二百斤者ꎬ时时有之ꎬ近年较少ꎮ市上出售者ꎬ最大不过百余斤ꎬ小只数十斤 [27]ꎮ由于兽禽越来越少ꎬ以打猎为生计者也不得不改行ꎬ这种情况ꎬ周边 他县皆然ꎬ不独依兰也 [18]137ꎮ森林兽禽数量㊁种类的减少与过度捕猎有密切关系ꎬ但森林植被面积的大幅度缩减ꎬ导致兽禽生存环境的恶化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ꎮ(三)野生药用植物等明显减少牡丹江流域森林不仅以出产多种松树㊁杉树㊁杨树㊁柳树等优良树木ꎬ还以出产各种名贵药用㊁121食用植物㊁菌类而闻名: 药材为黄芪㊁黄连㊁白芍及其他类ꎬ几于遍地皆是ꎬ其未经发现者ꎬ尚不知几许ꎮ [28]其中药用价值较高的ꎬ就有麻菇㊁当归㊁防风㊁甘草㊁野山参㊁大力子等60余种[29]ꎮ野生蜂蜜ꎬ不仅是上佳补品ꎬ也是良好的中药材ꎬ林中亦多有出产ꎻ此外ꎬ野生木耳㊁蘑菇也很丰富ꎮ有些当地居民把经营林中特产作为谋生手段ꎬ其丰富程度可见一斑ꎮ而由于滥砍滥伐ꎬ森林面积迅速减小㊁森林生态遭到严重破坏ꎬ致使当地一些名贵药材出产量日益减少ꎮ如野生人参即 大见减少 [27]ꎬ1914年ꎬ吉林人参输出 比较往年不及三分之一 [30]ꎮ吉林人参出产数量的减少ꎬ虽然受多种因素影响ꎬ但森林植被减缩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ꎮ牡丹江流域ꎬ作为省内重要的原生林区ꎬ情况也大抵如此ꎮ清末民初ꎬ经过近百年的无序开发及外国势力的掠夺性采伐ꎬ牡丹江流域森林植被迅速缩减㊁森林覆盖率明显降低ꎬ进而使得木材储量大幅减少ꎮ森林植被缩减带来的后果是多方面的:水土流失日趋严重ꎻ森林动植物种类㊁数量日益减少ꎬ有的甚至消失ꎮ这些后果不仅造成区域生态失衡和持续恶化ꎬ也影响了区域内民众的生产生活ꎮ今天ꎬ虽然民众的森林保护意识已有普遍提高ꎬ且森林管理日益科学化ꎬ但区域内已经呈分散状㊁块状分布的林区仍然在不断萎缩ꎬ有的林区的边缘已经缩退至山尖ꎻ田地日增㊁森林日减的态势并没有得到根本遏制ꎬ水土流失呈现明显加剧的趋势ꎬ且未得到足够重视ꎮ探讨牡丹江流域森林植被减缩的原因ꎬ吸取历史教训ꎬ仍有现实意义ꎮ参考文献:[1]㊀邸瑞槐:«工业界调查:东三省森林之调查»ꎬ«工业季刊»1929年第2期ꎮ[2]㊀«东北森林面积统计»ꎬ«统计月报»1929年第6期ꎮ[3]㊀曲乃谦:«东三省林业之概况»ꎬ«东三省官银号经济月刊»1929年第4期ꎮ[4]㊀贾成章:«东北农林业之调查»ꎬ«中华农学汇报»1930年第75-76期ꎮ[5]㊀采生:«东北森林采伐记»ꎬ«游历»1930年第10期ꎮ[6]㊀高哲民:«收回东北森林权问题»ꎬ«革命外交周刊»1930年第5期ꎮ[7]㊀南满铁路调查科编:«吉林省之林业»ꎬ汤尔和译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ꎮ[8]㊀尹诫荪:«宁古塔镜泊湖踏查记»ꎬ«国闻周报»1930年第39期ꎮ[9]㊀«满洲之森林状况»ꎬ«工商半月刊»1929年第11期ꎮ[10]㊀«东北森林近况»ꎬ«中行月刊»1930年第6期ꎮ[11]㊀陶昌善:«南北满洲森林调查书»ꎬ«四川实业杂志»1912年第2期ꎮ[12]㊀«东三省之森林实况»ꎬ«休宁县农会杂志»1924年第3期ꎮ[13]㊀产业:«开发东省森林建议»ꎬ«中行月刊»1931年第2期ꎮ[14]㊀藤山一雄:«满洲森林»ꎬ 新京 (长春):满洲图书株式会社1938年版ꎬ第3页ꎮ[15]㊀王庆三:«整顿吉林林业意见书»ꎬ«农矿月刊»1929年第1期ꎮ[16]㊀王世选修㊁梅文昭纂:«民国宁安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ꎬ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ꎮ[17]㊀«敦化森林燃烧警报»ꎬ«顺天时报»总第3720号ꎬ1914年ꎮ[18]㊀杨步墀修:«民国依兰县志»(«中国方志丛书»本)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版ꎮ[19]㊀陶炎:«东北林业发展史»ꎬ长春:吉林省社会科学院1987年版ꎬ第128页ꎮ[20]㊀«北满林业已为日商垄断»ꎬ«东省经济月刊»1930年第1期ꎮ[21]㊀张洪江主编:«土壤侵蚀原理»ꎬ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年版ꎬ第167页ꎮ[22]㊀高重源:«东北前途之四大问题»ꎬ«中东经济月刊»1930年第11期ꎮ[23]㊀«牡丹江水利»ꎬ«东省经济月刊»1926年第9期ꎮ[24]㊀«东三省总督徐世昌署黑龙江巡抚周树模奏江省应进贡貂吁恳缓免采捕折»ꎬ«政治官报»第461期ꎬ1909年ꎮ[25]㊀孙祖源:«东三省之狩猎业»ꎬ«中东半月刊»1932年第4期ꎮ[26]㊀«三姓皮货出产之调查»ꎬ«东省经济月刊»1929年第4期ꎮ[27]㊀殷良弼:«吉林之森林»ꎬ«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杂志»1918年第3期ꎮ[28]㊀«吉林物产(节录)»ꎬ«地学杂志»1910年第7期ꎮ[29]㊀红人:«东北遍野药草丰盛ꎬ人参鹿茸闻名全世»ꎬ«工商新闻»1947年第34期ꎮ[30]㊀«吉林物产志要»ꎬ«中华实业志»1914年第8-9期ꎮ[责任编辑:王㊀昊]221。

民国时期的森林状况

民国时期的森林状况

我国森林的变迁基本延续由多到少的脉络,民国时期也是如此。

1934年,国民政府实业部公布各省森林资源情况,合计全国林地面积43958.39万公顷,森林面积9108.7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8.0%(《第三次申报年鉴》,1935)。

1947年,国民政府农林部又公布了按林区汇总的全国森林资源资料:全国森林面积8412.19万公顷,林木蓄积量585718.7万立方米(农林部林业司,1947)。

国民政府农林部将全国划分为东北、西北、西南、东南、华中、华北6个林区(熊大桐,1987)。

其范围和森林分布情况为:(1)东北林区,范围包括东三省。

森林主要分布在鸭绿江流域、图门江流域、松花江流域、牡丹江流域、拉林河流域、三姓地区、中东铁路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

此林区为全国森林最集中的地区。

单位面积林木蓄积量大,木材材质好,水陆运输便利。

(2)西北林区,范围包括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和四川的一部分。

森林主要分布在秦岭、大巴山、小陇山、洮河和白龙江流域、黄河上游流域、贺兰山、祁连山、天山、阿尔泰山等处。

(3)西南林区,范围包括四川、云南、贵州三省,西藏和广西省一部分。

森林主要分布在岷江上游流域、青衣江流域、大渡河流域、雅砻江流域、金沙江流域、澜沧江和怒江流域、滇南山区、大围山、渠江流域、峨眉山、大小凉山、赤水河流域、乌江流域、清水江流域、榕江流域、十万大山、大崇山、瑶山、大明山、雅鲁藏布江流域等处。

森林蕴藏量仅次于东北林区。

(4)东南林区,范围包括浙江、福建、台湾、广东等省。

森林分布于鄞江流域、钱塘江流域、瓯江流域、闽江流域、九龙江流域、汀江流域、浈江流域、莽山、五指山、阿里山等处。

(5)华中林区,范围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省。

森林分布于神农架、沅江流域、资江流域、湘江流域、赣江流域、青弋江流域等处。

(6)华北林区,范围包括山西、山东、河南等省。

森林主要分布在宁武山和方山、蒙山、崂山、嵩山、洛河上游流域等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国时期生态环境的演变初探
一、民国时期生态环境演变的趋势及原因
(一)民国时期生态环境演变的趋势
前面已经说过,新疆是我国典型的干旱地区,干旱区生态环境演变的
内容,从组成新成分上说,包括荒漠、绿洲之间的相互变化,各部分
之间在面积和形式上的变化和演替。

也可以从水系统、土地、植被等
具体的生态成分上看待生态环境的演替。

干旱区生态环境的演替可以
是正向演替,也可以是逆向的退化。

民国时期,新疆政府更迭频繁,
战祸连绵,社会动荡不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人民生活流离失所,
苦不堪言。

由于战乱和滥伐造成森林植被严重破坏,从而引起草原沙
漠化现象日益严重,而历届政府盲目兴修水利和大量垦荒、废荒则对
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而且,由于民国时期新疆人口增长过快,且移民、难民大量涌入新疆,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绿洲生态的
负荷。

因此,人类活动与自然因素共同造成了民国时期新疆生态环境
朝着逆向的退化方向演变。

总体上表现为“两扩大,一缩小”,即绿
洲与沙漠同时扩大,而处于两者之间的过渡带,包括自然森林、草地、野生动物栖息地和自然水域缩小,以及“局部生态改善,整体环境退化”的状况。

(二)生态环境逆向退化演变的原因
1.盲目兴修水利、开渠垦荒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水是绿洲动植物的生命源泉。

在绿洲生命体系中,水是基本的生存条件,没有水,就没有动植物,也就没有绿洲。

杨增新、盛世才统治时期,为了发展农业,大量兴修水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时社会经
济的发展,但同时,盲目兴修水利,由于受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
的影响,人为地改变了水的流向和分布,破坏了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

如巴楚县县长李志渠在视察巴楚农村灾情的报告中描述:“二十九年
十二月二十日县长会同公安局冯局长出巡下五台,宣传清枪…该村本
属唐托力合庄一小村,自永宁坝修成后,因水流关系,形成渠高水低,致水不能上达,缺水至今已十五年,当时三百多户之大庄,经四散逃亡,只剩三十多户。

职等途经该地时,则是阡陌相连,园林满目,然
园中草树皆枯死,而沿途各屋多无居民,一种荒凉惨状,不堪入目。

”民国时期,垦荒、种田,虽然缓解了粮食缺乏而造成的粮荒,对当时
社会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然而,民国时期,新疆战争频繁,大量垦殖、撂荒,破坏了土壤植被,是造成沙化的直接原因。

可以说,这是一条规律。

这条规律对凡是风沙大的地方都适用。

原因是深耕细
作会破坏草根的固土作用。

地耕得越深,被翻上来的泥土,就越易被
风吹走,而留下的沙层就越厚。

土块打得越细,泥土越松散,就越容
易被吹走。

所以,在开荒过程中,沙化与贫瘠化的现象常常同时出现。

2.战乱和乱砍滥伐造成森林植被破坏引起绿洲沙漠化
民国时期,新疆政府更替频繁,战祸不断,因战乱,农民不得不弃家
逃命,导致水利失修、土地荒芜,从而造成大量土地盐碱化和沙漠化。

等社会秩序恢复,农民为了生存则要再次寻找适合生存的绿洲,重建
家园。

而以前耕作过的土地则成了盐碱地和荒漠。

在新的家园中,又
由于新的战乱,迫使他们再一次离开已垦的土地,从而又造成新的土
地盐碱化和沙漠化。

在整个民国时期,新疆社会由于战乱而造成的生
态恶化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循环进行。

植被是土壤的天然保护者,植
被的种类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草,其次是灌木丛,以及原始森林。

植物的根,是牢固地抓住土壤中泥土的钢筋,这个作用是很大的。

然而,民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由于自然资源贫乏,人们为了生存,乱砍滥伐、毁林烧荒现象甚为严重,仅金树仁时期,新疆森林面积损失竟达三分之一,从而使得土地沙化更加严重。

3.人口因素对绿洲生态环境的影响
绿洲沙漠化最根本的原因是人口无节制的增长加大了对环境资源的消耗,致使在自然生态条件下以及人们现有生产力水平下的物质生产,
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换言之,在生态循环的食物链中,中间消耗者过大,引起了与两端的不平衡。

民国时期,新疆人口由
1912年的210万增加到1949年的433万,过度的人口增加随之而来的需求的增长,人类的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冲击也日益增强,从而造成生
态系统负荷过重,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增长缓慢,系统功能下降。

二、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相互影响
民国时期,新疆政府吏治腐败,战乱不断,人口过度增长。

受当时社
会发展的限制,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利益对森林滥采乱伐,对草坡、
草场的超载和垦荒破坏,从而造成水土流失,进而造成河水径流量的
减少和水资源的变化。

而随着径流量的减少和河流流经地区的变迁,
必将影响到绿洲分布的变化和绿洲生态的平衡,而绿洲生态系统的失衡,又必将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民国时期生态环境的演变初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