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追星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追星的思考

如今社会上有个非常普遍的现象--热崇明星。追星现象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一大批青少年追随影星、歌星、体育明星,崇拜他们,效仿他们,将他们当作学习的偶像,做人的楷模。一些青少年从明星身上学到了一些好的东西,而有的青少年则由于追星走入歧途。

有人认为,追星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是青少年从孩童向成人成长过程中的生理心理过程的反映。青少年处于由孩子向成人的发展阶段,正是长身体、长知识和树立远大理想的时期,理想、愿望正处于迷茫和混沌中,需要自我的实现和完善,他们既想摆脱儿童的心理,又想像成人那样体现成熟。于是明星的出现使他们眼前一亮,从明星的身上看到了自我实现的希望,追随他们、崇拜他们,成为心中的渴求。

追星是青少年寄托希望和理想的一种表现。大多数明星都有一技之长,或在体育竞技上,或在艺术上。加上其外形或是英俊潇洒,或风流倜傥,体现了美的风采,年轻人常常被他们吸引,从思想、行为和外表等去模仿学习。

另外,在充满竞争的社会里,学生学习负担很重,升学的压力,学生相互竞争的压力,课后家长安排的各种辅导等,压得很多学生喘不过气来。当明星以光彩夺目的形象展现于大众,进入他们生活后,他们就会情不自禁去崇拜,与明星一起疯狂,一起宣泄,以满足心理的需求。

而有人认为,追星弊大于利,是不值得提倡的。

一部分青少年追星是为了实现自己一些肤浅的满足,比如视觉与心理的某些满足。为了追星,他们省吃俭用,想尽办法买偶像的相同衣服,买偶像用过的产品,买刊登有偶像的杂志及偶像的写真集,收集偶像的有关资料等等。

甚至有人盲目跟从。一些青少年心理很不成熟,盲目跟随别人,总认为崇拜偶像已成为一种时尚,如果不参与,就好像成了另类,觉得没有被社会接纳,跟不上现代社会步伐,被人瞧不起。现在,许多人追星都是盲目的,他们一味模仿他们的发型、穿着打扮,甚至收集明星的生辰星座、身高体重、兴趣爱好、服装品牌、恋爱情史等一切资料,没有了自己的方向,有的甚至因追星影响了学习生活。

有个极端的例子很值得深思。有一记者报道兰州一名女粉丝追星13年终于见到偶像刘德华,其父亲因不满刘德华拒绝与女儿单独见面而自杀。这是发生在香港的一起匪夷所思的惨剧。杨丽娟丧父依旧执迷不悔,“我现在要做的就是完成父亲的遗愿,要刘德华再见我一次,否则父亲的死就没有意义了。我相信自己能够熬下去的,不过这种坚持能够熬到什么时候我也不知道。”真是悲叹!

追星一旦走上极端,原本美好的东西就荡然无存了,兰州女子杨丽娟迷恋刘德华着了魔, 13年迷恋,不过瘾,居然还跑到香港去特意找,不仅致使倾家荡产,父亲死去……对于这样一种过激行为,最终悲惨收场,是很值得人们借鉴的。

那我们该怎样看待追星热这种社会现象呢? 的确,有一部分年轻人追星和崇拜偶像,是自己的思考的。他们能正确认识偶像的优点和不足,追星是为了追求明星的亮点,学习明星好的东西,并以此为榜样,在学习和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培养自己积极奋进的精神,这些人的追星是无可厚非的。我认识一位朋友就是这样的人。他很喜欢迈克尔〃乔丹,常常对乔丹在球场上的精彩表演,投球的高超

本领赞不绝口。但更使他佩服的是乔丹的优良品质,有一次乔丹已发高烧近40度,躺在床上打点滴起不来,但他的球队在球场上连连失利,在最后3分钟时,他不顾痛苦毅然投入战场,不过几分钟他就频频得手投了几个3分球反败为胜。他的这种英雄气概人立志学习乔丹坚忍不拔的毅力,做一个坚强有为的人。

因此追星和偶像崇拜需要理性化。偶像崇拜是青少年对人生追求的体验,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过程,每个时代的青少年都有自己人生的理想,心目中追求的人生目标和偶像,当前的追星也是这样。因此,对追星现象和偶像崇拜既不要一概反对,也不要放任自流出现问题,而要积极引导,使之理性化。其实大多数人的一生中或多或少都有偶像崇拜的影子。要看到大多数人在追星中没有太过激的行动,相信他们会正确处理追星中的各种问题并逐步走向成熟,不会在人生道路上迷失方向。

其实这种现象一直存在的,只不过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时代崇拜的对象不同。在童年时代,父母是孩子心目中最权威、最值得模仿的偶像,但步入青春期后,父母的偶像作用日益衰落,青年人虽然在经济上还无法摆脱父母,但在心理上却急于摆脱父母的影响,建立自己独立的人格;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青少年所接受的偶像大多是雷锋等“英雄式”的模范,其共同特点是生活平凡、克己奉公并具有强烈的自我牺牲精神。但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社会文化日趋多元化,“英雄式”模范的影响日趋淡漠,不能给青少年提供模仿的对象。体育界和娱乐界的明星便成为青少年的主要崇拜对象。调查结果也表明,除了周恩来、邓小平等少数政治领袖外,青少年崇拜的偶像几乎都是体育界和娱乐界的明星。

香港城市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岳晓东认为,青少年在形成独立的人格、不断学会自我决策的过程中,需要有对一些遥远人物的依恋和认同来强化自我;在这个阶段,父母不再是被崇拜的人物了,老师也不是了。对遥远的人物产生一种非常亲的感觉,这在青少年时期表现得特别突出;追星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虚幻的感觉,却也有它存在的合理性。

社会心理学认为,偶像崇拜是由于“晕轮效应”而形成夸大的社会印象和盲目的心理倾向,把个人喜好的人物看得完美无缺,从而导致高度认同、崇尚并伴有情感依恋的一种复杂的心理行为。偶像崇拜对青少年的影响主要在于个人内在满足,如心理满足、情绪分享等,而不仅仅只是一些外在的表现。对娱乐界和体育界明星的崇拜,与当代社会的商业化宣传也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因此,对待偶像崇拜这种社会现象,我想应该本着“治标不如治本”的态度,引导大学生重视价值观,建立自己的成熟价值观。偶像崇拜建立在对周围其他人或遥远的某个目标的模仿的基础上,青少年崇拜偶像,也带有想使自我提升的意味,这是青春期心理成熟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不应该一味否定。随着对价值观重视程度的提升,随着大学生逐渐形成自己成熟稳定的价值观,偶像崇拜的倾向也就会减弱及至消失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