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运河与扬子江、江之歌、虎口与龙门》导学案 北师大版.doc
七年级诗歌运河与扬子江导学案
七年级诗歌运河与扬子江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运河与扬子江》的主题和情感。
2、分析诗歌中运河与扬子江的形象特点。
3、学习诗歌中对比、象征等表现手法的运用。
4、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分析运河与扬子江的形象。
2、难点(1)体会诗歌中表现手法的作用。
(2)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三、知识链接作者简介:陈衡哲(1890 年 7 月 29 日—1976 年 1 月 7 日),笔名莎菲,祖籍湖南衡山,生于江苏武进。
是我国新文化运动中最早的女学者、作家、诗人,也是我国第一位女教授。
四、预习导航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查阅资料,了解运河和扬子江的相关知识。
五、课堂探究(一)诗歌朗读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注意字音和节奏。
2、请几位同学进行朗读展示,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进行评价。
3、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二)诗歌理解1、诗歌中的运河和扬子江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运河:人工开凿,温顺平和,依靠他人。
扬子江:天然形成,勇往直前,依靠自己的力量。
2、作者通过运河与扬子江的对话,表达了怎样的主题?作者借运河与扬子江的不同命运和结局,表达了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勇敢地追求自由和独立,才能实现真正的价值和意义的主题。
3、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1)对比手法:将运河和扬子江进行对比,突出了扬子江独立自主、勇往直前的形象,也更鲜明地表达了主题。
(2)象征手法:运河象征着那些依赖他人、缺乏自主精神的人;扬子江象征着那些依靠自己、勇敢追求的人。
(三)诗歌朗诵1、学生再次朗读诗歌,注意读出运河和扬子江不同的语气和情感。
2、分组朗诵,互相评价。
六、课堂小结通过学习《运河与扬子江》这首诗歌,我们认识了运河和扬子江不同的形象特点,理解了诗歌所表达的主题,同时也学习了对比、象征等表现手法。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像扬子江一样,依靠自己的力量,勇敢地追求梦想。
运河扬子江,江之歌(学生学案)
单元名称:千古涛声课题:运河与扬子江江之歌(第1-2课时)【学习目标】1.记住作者及其作品,识记字词。
2.理解文章主题,品味学习本文的语言。
3学会比较阅读。
学习方法:合作交流【预习】I.教材助读走进作者。
陈衡哲(1890—1976),笔名莎菲,祖籍湖南衡山,1914年考取清华留美学额后赴美,先后在美国沙瓦女子大学、芝加哥大学学习西洋史、西洋文学,分获学士、硕士学位。
1920年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讲授西洋史;1920年9月27日与任鸿隽结婚;后任职于商务印书馆、国立东南大学、四川大学;著有短篇小说集《小雨点》、《衡哲散文集》、《文艺复兴电》、《西洋史》及《一个中国女人的自传》等;建国后任上海市政协委员,1976年去世;她是我国新文化运动中最早的女学者、作家、诗人,也是我国第一位女教授,有“一代才女”之称。
毛姆,20世纪英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一生创作颇丰,他的《人性的枷锁》、《月亮和六便士》、《刀锋》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像他的名字一样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不同版本的传记作品也屡见不鲜。
中国读者对他的作品也很推崇,读书界还一度出现“毛姆热”。
毛姆不仅是小说家、戏剧家、散文家,还是一位很有个性的“读书家”。
他不仅读了无数的书,对所读的书还有一套自己独到的看法,本书就是这位读书家多年读书随笔的精华,发人深省,给人启迪。
II.预习自测1 给加点字注音桅.杆( ) 号.子( )纤.夫( ) 牲.口( )泯.灭( ) 厮.打( )悲戚.( ) 匍匐..()( )骤.然( ) 呻吟..( )( )2.解释下列词语。
险峻:峭岩:稀奇:软弱:况且:何故:固然:作别:阻力:讥笑:疑惑:烈焰:真谛:怨尤:匍匐:全力以赴:竭尽全力:泯灭:前功尽弃:【探究】探究一:《运河与扬子江》这篇文章采用了什么方法?让我们懂得了什么?(用课文的词句回答)探究二:《江之歌》这篇文章表面看是长江之歌,实际上写作的对象是谁?他们的生活和歌声是怎样的?他们是怎样工作的?但是作者却透过表面,看到了蕴涵在这样的歌声下面的什么内涵?(用课文的词句回答)石门中学七年级学生版 1小结:《运河与扬子江》通过对运河和扬子江的对话描写,运用对比表现了运河的“安命”思想和扬子江的“造命”思想,这是两种人生观的对立和交锋,抒发了作者崇尚斗争的情感和精神,昭示人们要有志气,要奋斗,反映了作者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思想。
运河与扬子江.第二课时doc
《运河与扬子江》《江之歌》《壶口与龙门》第二课时一、合作探究:1、《江之歌》与《筏子》在表现人类与自然的搏斗方面,有那些不同之处?明确:①赞美的重点不同。
《筏子》主要赞美征服自然、成为自然的主人的人们的勇敢、镇定、智慧、大胆、细心。
《江之歌》主要赞美人类克服无情的自然力的顽强精神。
②《江之歌》还表现了底层劳动者经受的苦难。
③写法很不同。
共同点都有抒情。
但《筏子》带着更多一点哲理的思考,其借助“艄公”“筏子”“乘客”形象所做的思考很能触动人;《江之歌》主要通过场景和细节说话,其细节更多一点的“纤夫”形象更富有感染力。
2、“奋斗来的生命是美丽的”是《运河与扬子江》要诉说的主要道理吗?这句话与《筏子》《江之歌》的哪些内容是相通的?《运河与扬子江》诉说的主要道理是:不畏艰险、以苦为乐、奋斗到底,创造自己的生命,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奋斗来的生命是美丽的”是这个道理的升华。
《筏子》所说的依靠勇敢、智慧、意志成为征服凶险自然的主人的道理,《江子歌》所表现的克服无情的自然力的顽强精神,都与这句话相通。
3、《壶口与龙门》《运河与扬子江》在表达形式上与本单元的其他文章有很大不同,探讨它们的主要特点。
《壶》篇系说明语言。
①文字表述准确、客观、科学。
有大量准确的数字。
涉及的事实均具体明确,有据可考。
引入传说、神话、故事,目的在增加趣味性,但均有明确交代。
②重在说明对象的客观特征。
如壶口、龙门为黄河“最为险要”处的地理特征,船工越渡龙门天险的操作技术。
《运》篇采用了独特的对话形式,好处是便于鲜明地比较和褒贬,也增加了趣味性。
4、《壶口与龙门》和《筏子》都写到了渡河,二者写渡河有什么不同?《壶口与龙门》是说明文,在写到渡河时,虽然也提到船工的机智勇敢,但着重描写的是船工的操作技术,写得具体明确、清晰,给人说明性文字科学性、准确性的鲜明印象。
《筏子》是文学散文,操作技术方面说得很少,也未具体展开,只提到手里有一根不粗不细的篙子。
《运河与扬子江》教案
《运河与扬子江》教案2020-08-26《运河与扬子江》教案相关课程标准:1.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
2.体会和推敲重点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1.赏析优美文段,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和作用,体会作者和命运抗争的思想。
2.理解“奋斗来的生命是美丽的”,培养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生命态度。
评价任务:1.开展阅读、朗诵比赛。
2.通过反复吟咏,体会诗歌把运河与扬子江拟人化对话的艺术表现力。
教学过程:一、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陈衡哲,中国第一位新文学女作家 (1893—1976)。
笔名莎菲,原籍湖南衡山,生在江苏武进。
幼年在亲友辅导下读书。
1911年到上海,进爱国女校。
1914年考入清华学堂留学生班,成为清华选送公费留美的女大学生之一。
留美期间,先在纽约瓦沙女子大学攻读西洋史,兼修西洋文学,1918年获文学学士学位。
后进芝加哥大学继续深造,1920年获硕士学位,同年应北大校长蔡元培之邀回国,先后在北大、川大、东南大学任教授。
抗战期间一度居香港和南方各省。
1917年创作了白话短篇小说《一日》,以“莎菲”的笔名发表于《留美学生季报》。
回国后又陆续写白话小说在《新青年》发表。
这些作品,后结集为短篇小说集《小雨点》。
另写有散文100余篇,自己从中精选了52篇,编为《衡哲散文集》。
解放后,曾任上海政协委员。
背景:本文选自《中国现代散文选》,写于20世纪20年代,摹写出五四时期的青年不满现实、不愿苟且偷安,而渴望在时代的大潮中拼搏奋斗的崭新的精神风貌。
题解:运河,人工挖成的可以通航的河,本文指我国的京杭大运河;扬子江,今江苏仪征、扬州一带的长江,古称扬子江。
展示并解读学习目标。
二、感悟文字之美:1.范读:感悟表现手法之“新”:把运河与扬子江拟人化,安排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对话。
2.朗读:体会对话主体的象征意义:运河——安命之主;长江——造命之主。
3.赏读:感受点睛之笔:奋斗来的生命是美丽的!4.吟读:领悟散文的行文之美:以对话的形式记叙,以诗的形式议论。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2运河与扬子江》word教案 (2)
《运河与扬子江》课前预习:1、完成助学中的预习积累部分。
2、摘抄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二字词语或四字短语。
相关课程标准陈述:“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2、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评价任务:1、通过预习,解决基础性的生字、词,疏通表层文意。
2、理解作者对江河的态度,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屏幕展示有关运河与扬子江的相关图片。
(使学生较直观的认识运河与江的区别,从而帮助其理解文意)二、作者简介(学生将课下收集的资料展示,师作补充)陈衡哲,女,现代作家。
1918年在《新青年》发表新诗《人家说我发了痴》和短篇小说《老夫妻》,1920年回国应北大校长蔡元培之聘,成为中国第一位西洋史女教授。
是新文化运动中的第一位女作家,其创作在当时很有影响。
主要著作有《西洋史》、《衡哲散文集》等。
三、检查预习效果给生字注音:蜀()山凿()穿羡()妒()峭()岩怨尤()讥()笑 (大屏幕展示字词,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分角朗读课文,思考:1、《运河与扬子江》这篇文章采用了什么方法?让我们懂得了什么?(用课文的词句回答)2、作者对江、运河态度有什么不同?3、你认为扬子江所说的“造命”指的是什么?4、运河与扬子江的特点分别是什么?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读课文,小组讨论后,师明确)明确:本文采用了拟人的手法。
对江:赞美;对运河:贬斥。
让我们懂得了生命在于奋斗。
赞美了勇于开拓进取的人生态度。
五、课堂小结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纠正补充。
六、作业设计:1.抄写文中的生字词。
2. 把文中你喜欢的语句抄在作业本上。
课后反思:这篇文章虚拟扬子江与运河的对话,表现形式比较特殊。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意,我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在对话中感悟文意。
《运河与扬子江》《江之歌》《壶口与龙门》学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学案比较探究《运河与扬子江》《江之歌》《壶口与龙门》主备人:审阅班级_____ 姓名______教师寄语:(滴水穿石,不是力量大,而是功夫深。
坚持是成功必不可少的因素。
)课前热身:了解作者陈衡哲,(1893-1976),江苏武进人。
女。
1918年在《新青年》发表新诗《人家说我发了痴》和短篇小说《老夫妻》,1920年回国应北大校长蔡元培之聘,成为中国第一位西洋史女教授。
抗战胜利后留居上海建国后曾任伤害市政协委员。
是新文化运动中的第一位女作家,其创作在当时很有影响。
主要著作有《西洋史》、《小雨点》、《衡哲散文集》等。
毛姆,(1874-1965),英国小说家。
出生于巴黎。
10岁时父母双亡有叔父养大。
他擅长写作短篇小说,曾受莫泊桑的影响。
主要著作有《人性的枷锁》等。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二.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蜀山开凿羡妒怨尤桅杆刹那匍匐纤夫卸下呻吟泯灭磅礴舵杆深槽骤然分外大禹钳制厮打咆哮三.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运河与扬子江》这篇文章采用了什么方法?让我们懂得了什么?(用课文的词句回答)2、《江之歌》这篇文章表面看是长江之歌,实际上写作的对象是谁?他们的生活和歌声是怎样的?他们是怎样工作的?但是作者却透过表面,看到了蕴涵在这样的歌声下面的什么内涵?(用课文的词句回答)3、《壶口与龙门》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 在比较阅读中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在比较阅读中分别把握文章的主旨。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二.课堂探究:(一)自主学习。
(先独立完成以下各题,在自己有困难或疑惑的题目上做标识)1、《江之歌》与《筏子》都是表现人类与自然的搏斗,他们的不同之处在哪里?2、“奋斗来的生命是美丽的”《运河与扬子江》主要诉说的道理吗?这句话与《筏子》《江之歌》的哪些内容是相通的?3、《壶口与龙门》和《筏子》都写到了渡河,二者写渡河有什么不同?(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投入吧!)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运河与扬子江》导学案课件教学设计教案课后反思_北师大版七年级导学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运河与扬子江》导学案课件教学设计教案课后反思_北师大版七年级导学案》
摘要:主要著作有《西洋史》、《雨》、《衡哲散集》等,()、齐全或指名朗初步感知,学生以组单位结合试划分课结构教师引导归纳可分四部分部分(扬子江与运河相遇十路口)故事开端
北师版七年级语下册《运河与扬子江》导学案课件教学设计教案课反思《运河与扬子江》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有感情、流利地朗课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掌握生词
、积累并背诵优美段程与方法诵课了写作手法
情感态与价值观理“奋斗生命是美丽”这句话培养己健康高尚思想感情
教学重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理抒发情感
教学难了写作手法
课分配课教学重整体感知
教学设计、导入课堂
二、作作品
陈衡哲(893976)江苏武进人
女
98年《新青年》发表新诗《人说我发了痴》和短说《老夫妻》90年回国应北校长蔡元培聘成国位西洋史女教授
抗战胜利留居上海建国曾任伤害市政协委员
是新化运动位女作其创作当很有影响
主要著作有《西洋史》、《雨》、《衡哲散集》等
三、整体感知
、学生初课生词
、朗课()、教师、学生听
()、齐全或指名朗初步感知
3、引导学生划分结构
学生以组单位结合试划分课结构教师引导归纳可分四部分部分(扬子江与运河相遇十路口)故事开端
二部分(“河你从哪里”。
运河与扬子江 江之歌 教师导案
【当堂训练】
1归纳《运河与扬子江》的写作特色:
1〉拟人手法的运用
本文是一篇“熔寓言,童话及天气气象知识于一炉的作品”,赋予“运河”和“扬子江”以生命,使它们具有人的思想,把运河的“心足”和扬子江的“奋斗”写得饶有风趣,清新动人。
单元名称:千古涛声
课题:运河与扬子江江之歌(第1-2课时)
【学习目标】
1.记住作者及其作品,识记字词。
2.理解文章主题,品味学习本文的语言。
3学会比较阅读。
学习方法:合作交流
【预习】
I.教材助读
走进作者。
陈衡哲(1890—1976),笔名莎菲,祖籍湖南衡山,1914年考取清华留美学额后赴美,先后在美国沙瓦女子大学、芝加哥大学学习西洋史、西洋文学,分获学士、硕士学位。1920年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讲授西洋史;1920年9月27日与任鸿隽结婚;后任职于商务印书馆、国立东南大学、四川大学;著有短篇小说集《小雨点》、《衡哲散文集》、《文艺复兴电》、《西洋史》及《一个中国女人的自传》等;建国后任上海市政协委员,1976年去世;她是我国新文化运动中最早的女学者、作家、诗人,也是我国第一位女教授,有“一代才女”之称。
探究二:
《江之歌》这篇文章表面看是长江之歌,实际上写作的对象是谁?他们的生活和歌声是怎样的?他们是怎样工作的?但是作者却透过表面,看到了蕴涵在这样的歌声下面的什么内涵?(用课文的词句回答)
小结:
《运河与扬子江》通过对运河和扬子江的对话描写,运用对比表现了运河的“安命”思想和扬子江的“造命”思想,这是两种人生观的对立和交锋,抒发了作者崇尚斗争的情感和精神,昭示人们要有志气,要奋斗,反映了作者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思想。
七年级诗歌运河与扬子江教案
七年级诗歌运河与扬子江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运河与扬子江》的主题和寓意。
2、帮助学生分析诗歌中运河与扬子江的形象特点。
3、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4、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生命的思考,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的含义,把握运河与扬子江的不同特点。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哲理和情感。
2、难点(1)对诗歌中象征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积极的人生启示。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涵。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重点问题,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3、分析法:对诗歌的语言、意象、结构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运河和扬子江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两者的特点,从而引出课题《运河与扬子江》。
(二)作者简介简要介绍作者陈衡哲的生平和文学成就,为学生理解诗歌创作背景提供帮助。
(三)初读诗歌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标注节奏和重音。
3、学生再次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
(四)整体感知1、提问:诗歌主要描绘了什么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诗歌通过运河与扬子江的对话,展现了它们不同的命运和态度。
2、让学生思考:运河和扬子江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明确:运河是人工开凿的,依靠他人的力量,安逸但缺乏自主性;扬子江则是自然形成的,依靠自己的力量,勇往直前,充满活力。
(五)精读诗歌1、分组讨论:运河和扬子江的对话反映了怎样的人生哲理?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导:运河的安逸和依赖他人,最终可能导致失去自我;扬子江的自主和奋斗,才能实现真正的价值。
2、分析诗歌中的语言特色,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其表达效果。
例如:“他一路挣扎,一路哀号,一路狂笑。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展现了扬子江的坚韧和不屈。
七年级诗歌运河与扬子江教学设计
七年级诗歌运河与扬子江教学设计七年级诗歌《运河与扬子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主题、意象和表达的情感。
掌握诗歌的韵律、节奏和语言特点。
提高诗歌朗诵和赏析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味。
小组合作探讨,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积极进取、不畏艰难的精神。
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运河与扬子江的象征意义。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哲理和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比、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3、讲授法对诗歌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运河和扬子江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提问:大家知道运河和扬子江在我国的地位和作用吗?从而引出课题《运河与扬子江》。
2、作者及背景介绍简单介绍作者陈衡哲的生平及文学成就。
讲述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
3、初读诗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
学生再次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味。
4、诗歌赏析提问:诗歌中运河和扬子江分别是怎样的形象?引导学生找出描写运河和扬子江的语句,如“运河:‘我是一条屈辱的河!’”“扬子江:‘我是一条伟大的江!’”,分析它们的语言特点和情感表达。
探讨:运河为什么觉得自己屈辱?扬子江为什么觉得自己伟大?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每组派代表发言。
总结:运河是人工开凿的,依靠他人的力量,所以觉得自己屈辱;扬子江是自然形成的,依靠自己的力量奔腾向前,所以觉得自己伟大。
思考:作者通过运河和扬子江的对比,想要表达什么哲理?学生自主思考,然后交流讨论。
明确:作者通过对比,表达了要依靠自己的力量,积极进取,才能实现人生价值的哲理。
七年级诗歌壶口与龙门导学案
七年级诗歌壶口与龙门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壶口与龙门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和文化内涵。
2、诵读与壶口、龙门相关的诗歌,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和情感表达。
3、学习诗歌的赏析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4、培养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增强文化自信。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与壶口、龙门相关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2)学会运用诗歌赏析的方法,品味诗歌的语言和意境。
2、难点(1)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2)通过诗歌感受壶口与龙门的独特魅力,培养对自然和文化的敬畏之心。
三、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诗人的情感。
2、赏析法:从诗歌的语言、意象、意境、情感等方面进行赏析,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合作探究法: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诗歌中的疑难问题,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四、学习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有许多闻名遐迩的自然景观。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壶口与龙门,感受它们的独特魅力,并通过诗歌来领略其中的韵味。
(二)知识储备1、壶口瀑布壶口瀑布位于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壶口镇和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壶口乡之间,是中国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
黄河至此,两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狭如壶口,故名壶口瀑布。
瀑布上游黄河水面宽 300 米,在不到 500 米长距离内,被压缩到 20—30 米的宽度。
1000 立方米/秒的河水,从 20 多米高的陡崖上倾注而泻,形成“千里黄河一壶收”的气概。
2、龙门石窟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时期,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 400 余年之久,南北长达 1 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 个,造像 10 万余尊,碑刻题记 2800 余品。
其石窟则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盛于唐,终于清末。
历经 10 多个朝代陆续营造长达 1400 余年,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4 长江之歌教案 浙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4 长江之歌教案浙教版[教学目标]1、知识教学:了解《黄河大合唱》,了解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方法,掌握“涛、澜、谐、宛、魄、涤、泻、屏、荡”等字。
2、能力训练:初步学会用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背诵课文,注意歌词语言的生动流畅。
3、思想情感教育:感受歌词所表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烈爱国感情。
[重点、难点]1、重点:初步学会用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难点:词语的选用和思想感情的表达的密切关系。
[教法]朗读法。
[教具准备]录音机、幻灯片等。
[教学时数]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品和作者。
2、掌握生字生词。
3、学习《黄河颂》,感受歌词含义。
4、朗读、背颂《黄河颂》。
[教学过程]一、导入。
放音乐《黄河大合唱》。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呕歌黄河、长江的课文《歌词两首》来感受黄河、长江的伟大壮美,感受歌词所表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烈爱国感情。
二、检查预习。
出示幻灯,给下列字注音;涛澜浊宛魄涤屏障荡三、了解《黄河颂》有关知识。
1、时代背景和《黄河大合唱》写于1939年,即抗日战争爆发的第三年,那时,中国大片土地遭受日本侵略者的蹂躏,中华民族正处在危急存之的关头,抗日救之运动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蓬勃掀起。
《黄河大合唱》由光未然写词,冼星海作曲,全曲由八个乐章组成。
(讲故事引起学生兴趣)四、听黄河颂录音,学生根据课后练习一提示思考:这首歌词分为几层?明确: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开头到“把在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第二层:从“啊!黄河!”到“千万条铁的臂膀。
”第三层:从“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到最后。
五、分析以上三个层次。
(一)分析第一层:1、指名学生朗读。
2、“望”字领起的景有哪些?眼前的景和想象中的景(具体内容略)3、层意:描绘黄河滚滚东去的雄伟气势。
4、全班学生齐读该层。
(注重读的指导)(二)分析第二层次。
1、指定学生朗读。
2、分析该层中的比喻。
摇篮:比喻民族文化的发源地。
《运河与扬子江》《江之歌》《壶口与龙门》优教课件1(第2课时)
研读课文
3.结尾五段的抒情,从全文的角度看,是必须的吗?
结尾的五段抒情,显得比较突然,文风与前面各段都不相符
比较缺乏内涵,缺乏独特的个体化的感受,因此作者虽然是激动 的,但读者感受到的却是单调乏味的。结尾关于生命的议论式的
抒情,完全可以交给读者自己去从对话中,从运河和扬子江两个
形象中去品味,而不需说出。如此明确的说出,缺少韵味。 因此,从全文的角度看,结尾五段完全可以删掉。当然,为
时把赞美之情倾向人工的“桥”?说明作者的赞美
研读课文
运河象征着弱者,与长江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它 的命是别人给的,“成也由人,毁也由人”,并且不
在乎无法自主的命运,对自己的处境心满意足,是可
悲的奴隶。可笑的是,身陷这样的境地,运河还竟然 对长江发出悲悯的声音:“可怜的苦儿!你竟没有人 来替你造一个命吗?”讽刺的色彩十分浓烈。
研读课文
2.赏析文章的艺术特点。
分生动;第5段写摆渡时的惊险,“一刹那”“猛然”“惊 涛骇浪”等词语的恰当使用,都突出了表达的效果。
研读课文
2.品味词句。
(1)如果说长江三峡以山水秀丽吸引着游客,那么
黄河的壶口、龙门却是以气势磅礴而令人神往。 采用比较法,突出壶口、龙门的气势磅礴的特点。
研读课文
(2)一遇洪水季节,巨浪撞击悬崖峭壁,汹涌的波涛与岩 石厮打,激起层层浪花。巨浪咆哮着冲向对岸,对岸的峭
研读课文
因此,我们可以说,在本文中,作者所谓的“江 之歌”,内涵是比较丰富的。虽然在第一段,作者也 说“表现了人类克服无情的自然力的顽强精神”,但 文章的主要的精神内涵却是对劳苦大众的深切的同
情,体现了一种人道主义精神,“江之歌”不是颂
歌,不是欢歌,更不是赞歌,而是一曲悲歌。也正是 这一曲悲歌,撼动了人们的灵魂,引发人们的思考。
《运河与扬子江》《江之歌》《壶口与龙门》优教课件1(第1课时)
整体感知
基础字词
峭壁( qiào)
凿穿( záo)
纤夫( qiàn) 匍匐(pú fú )
羡妒(xiàn dù ) 怨尤( yóu)
真谛( dì )
桅杆(wéi gān )牲口(shēng kou )
心弦(xián )
澎湃(péng pài ) 绷紧(bēng)
整体感知
呻吟(shēn yín)
整体感知
02 《江之歌》主要采用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来表
现主题。多种表达方式的结合也是一个突出的特点。
《壶口与龙门》的主要特点是语言的客观和科学。 03 突出的是把科学的语言和形象的语言结合起来。
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的相关练习。
的不幸处境的深切同情;同时,也表现了人类克服无
情的自然力的顽强精神。 03 《壶口与龙门》是一篇科学小品,运用比较客
观的科学的语言,写出了壶口与龙门的地理特点。
整体感知
二、比较阅读,总体把握三篇文章的写作特点。
01《运河与扬子江》主要采用拟人化的写法, 赋予运河和扬子江以人的精神气质,表现了对 强者的赞美。这同时也是借物喻人的写法。
泯灭( mín)
磅礴( páng bó)
分外( fèn ) 一刹那( chà) 钳制( qián )
瀑布( pù )
厮打( sī ) 疏忽(shū hu) 篙( gǎo )
整体感知
况且: 连词。表示更进一层。
希罕: 同“稀罕”,认为稀奇而喜爱。
固然: 连词。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 作别: <书>分别;分手。 真谛: 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桅杆: 船上挂帆的杆子。 号子: 集体劳动中协同使劲时,为统一步调、减 轻疲劳等所唱的歌,大都由一人领唱,大家应和。
《运河与扬子江》《江之歌》《壶口与龙门》优教课件1(第3课时)
课 文 小结
《运河与扬子江》通过对运河和扬子江的对话描写,运用对比 表现了运河的“安命”思想和扬子江的“造命”思想,反衬出强者 的坚定执着;说明了不畏艰险、以苦为乐、奋斗到底,创造自己的 生命,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的道理。表明了作者乐观向上、积极进 取的思想。 《江之歌》通过船夫号子和码头工人之歌,描绘了纤夫码头工
人艰辛的劳动,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不幸处境的深切同情;同
时,也表现了人类克服无情的自然力的顽强精神。 《壶口与龙门》是一篇科学小品,运用比较客观的科学的语
言,写出了壶口与龙门的地理特点。
布 置 作业
完成习题册相关练习。
的精神品质;《江之歌》主要赞美人类克服无情的自然力
的顽强精神,也还表现了底层劳动者的苦难;《壶口与黄 河》表现龙门渡口的摆渡船工的机警勇敢。
研 读 课文
(二)写法不同。《筏子》带有更多的哲理思考,借
助“艄公”“筏子”“乘客”的形象,采用对比反衬
的写法,表现了“既要勇敢大胆,又要智慧细心,才 能战胜困难,获得成功”的道理;《江之歌》主要通 过生动形象的场景和细节描写,表现了纤夫的苦难和 战胜自然力的顽强精神;《壶口与黄河》采用对比反
衬、动作细节描写的手法,表现船工的机警勇敢。
研 读 课文
二、“奋斗来的生命是美丽的”是《运河与扬子江》
要诉说的主要道理吗?这句话与《筏子》《江之歌》 的哪些内容是相通的?
《运河与扬子江》诉说的主要道理是:不畏艰险、以 苦为乐、奋斗到底,创造自己的生命,成为自己命运的 主人。“奋斗来的生命是美丽的”是这个道理的升华。 《筏子》所说的依靠勇敢、智慧、意志成为征服凶险自 然的主人的道理,《江之歌》所表现的克服无情的自然 力的顽强精神,都与这句话相通。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运河与扬子江》教案 北师大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运河与扬子江》教案北师大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有感情、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生字词。
2、积累并背诵优美的文段.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奋斗的生命是美丽的”这句话,培养自己健康高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抒发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
课时分配: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整体感知文意。
教学设计:一、导入课堂。
二、作家作品。
陈衡哲,(1893-1976),江苏武进人。
女。
1918年在《新青年》发表新诗《人家说我发了痴》和短篇小说《老夫妻》,1920年回国应北大校长蔡元培之聘,成为中国第一位西洋史女教授。
抗战胜利后留居上海建国后曾任伤害市政协委员。
是新文化运动中的第一位女作家,其创作在当时很有影响。
主要著作有《西洋史》、《小雨点》、《衡哲散文集》等。
三、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初读课文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2、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2)、齐读全文或指名朗读,初步感知文意。
3、引导学生划分文章结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读试划分课文结构,教师引导归纳:本文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扬子江与运河相遇于十字路口):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河,你从哪里来”——“河,我祝你永远心足,永远快乐!”)故事的经过,扬子江与运河的对话,揭示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一种安于现状,一种努力奋斗,创造新的生活。
第三部分(“于是扬子江与运河作别,且唱且向东海流去”):故事的结局。
第四部分(“奋斗的辛苦啊,筋断骨折”——结束):揭示寓意:奋斗的生命是美丽的。
四、再读全文,体会文中的情感。
五、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句子体会一下。
六、教师小结课堂。
第二课时教学重点:课文研习与问题探究。
教学设计:一、复习导入。
二、引导学生探究下列问题1、在写扬子江的生命从何而来时,“蜀山险峻,峭岩如壁,尖石如刀”有什么作用?2、《运河与扬子江》这篇文章采用了什么方法?让我们懂得了什么?(用课文的词句回答)采用了拟人,对话形式。
七年级语文:《运河与扬子江》《江之歌》《壶口与龙门》教案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授课方案(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授课方案 /初中语文/七年级语文授课方案编订: XX文讯教育机构《运河与扬子江》《江之歌》《壶口与龙门》授课方案教材简介 : 本教材主要用途为经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知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授课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语文科目 , 学习后学生能获取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依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能够放心改正调整或直接进行授课使用。
授课目标:1、熟读课文,认识课文内容。
2、认识作者。
3、领悟文章采用的方法,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作该文的目的。
授课步骤:一、组织授课。
二、解决生字词。
蜀山开凿羡妒怨尤桅杆爬行纤夫卸掉呻吟消灭汹涌深槽忽然分外大禹钳制厮打呼啸瞬间舵杆三、作者介绍1、陈衡哲:女,现代作家。
2、毛姆:英国小说家,20 世纪 20 年代从前到过中国,沿长江溯流而上直至重庆。
3、叶其扬:选自《黄河新歌》四、读课文,思虑以下问题。
1、《运河与扬子江》这篇文章采用了什么方法?让我们懂得了什么?(用课文的词句回答)采用了拟人,对话形式。
告诉了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奋斗和拼搏,自我创立,不要依靠别人。
2、《江之歌》这篇文章表面看是长江之歌,本质上写作的对象是谁?他们的生活和歌声是怎样的?他们是怎样工作的?可是作者却透过表面,看到了蕴涵在这样的歌声下面的什么内涵?(用课文的词句回答)纤夫。
他们的生活是困难的、残忍的、是最后的无望的抗议。
他们的歌是悲伤的呻吟,无望的惋惜,听起来令人心碎,几乎不像是人的声音。
作者看到和听到了其中包括的拼搏,人类可服无情的自然力的无量的精神。
所以作者写这篇文章是要表达自己对他们的同情,还有赞美之情。
3、《壶口与龙门》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和前面的文章比较起来,这篇文章有什么不同样样?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壶口和龙门的地理地址,结构、那处和周边美丽的景致,它的陡峭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运河与扬子江、江之歌、虎口与龙门》导学案北师大版课型:新授主备教师: 审核: 时间年月日【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熟读课文,牢记生字词。
2、了解课文内容。
有感情、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采用的方法,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作该文的目的。
3、理解、积累并背诵优美的文段。
培养自己健康高尚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抒发的情感。
【学习难点】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
课时安排:2课时导学案的使用点拨:1自主学习,掌握生字词等基础知识。
2 整体感知,自读课文,小组讨论自学。
【预习案】一、课前自主预习 (整理在作业本上)1、识记作者陈衡哲(1893—1976),江苏武进人。
1914年考取清华学校留学资格,赴美国瓦沙女子大学深造,并以莎菲笔名开始写作。
胡适曾说:“当我们还在讨论新文学问题的时候,莎菲(陈衡哲)却已开始用白话做文学了。
”1 918年进芝加哥大学继续学习,1920年获硕士学位并回国,任教于东南大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校。
陈衡哲作为作家,她的创作并不丰富,只有1928年由新月书店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小雨点》和开明书店1938年出版的《衡哲散文集》等,另有社会科学著作《文艺复兴史》、《西洋史》等。
毛姆(1874—1965),英国家、家。
自幼父母相继去世,由伯父送入寄宿学校。
1892至1897年在伦敦学医,并取得外科医师资格。
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兰贝斯的丽莎》即根据他作为见习医生的见闻写成。
毛姆擅长写作短篇小说,曾受到莫泊桑的影响。
他的短篇小说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多变,但又不落窠臼。
1903至1 933年,他创作了近30部剧本,深受观众欢迎。
1916年,毛姆到南太平洋旅行,此后多次到远东。
1920年到中国,写了游记《在中国的屏风上》,并以中国为背景写了一部长篇小说《彩巾》。
他的不少作品有浓郁的异国情调,这也是它们吸引读者的一个原因。
叶其扬:选自《黄河新歌》。
★资料袋:运河与扬子江[关键词语] 我的命却是无人能毁的快乐的奴隶辛苦的主人奋斗的快乐奋斗来的生命是美丽的江之歌[关键词语] 匍匐前进对抗着水流无情的威力汹涌澎湃的江水号子克服无情自然力的顽强精神人性泯灭的低泣最后绝望的抗议《壶口与龙门》 [关键词语] 最为险要骤然收缩窄狭深槽水力猛增飞泻而下钳制狭道叠浪翻滚地来回三次一刹那飘离稍一疏忽船毁人亡★初读文本,解决生字词,查工具书解决。
1、蜀山开凿羡妒怨尤桅杆匍匐纤夫卸下呻吟泯灭磅礴深槽骤然分外大禹钳制厮打咆哮刹那舵杆2、多音多义字辨音并组词。
摧催璀崔峭俏悄鞘翘{稍{尽{3. 词语十字路口:险峻:峭岩:稀奇:软弱:况且:何故:固然:作别:阻力:讥笑:疑惑:烈焰:真谛:怨尤:全力以赴:竭尽全力:泯灭:前功尽弃:★整体感知各篇文章的主旨《扬子江与运河》:《江之歌》:壶口与龙门》:我的疑惑(把不懂得或有疑问的写下来):【探究案】要求:积极发言,展示快速高效,板书工整规范,语言简明扼要(30字内为宜),倾听认真仔细,做好笔记。
走进文本,自我品析。
思考下列问题,不会的小组内讨论,比较难的班内讨论。
(注意:把讨论结果写下来)一、※阅读《扬子江与运河》讨论1、在写扬子江的生命从何而来时,“蜀山险峻,峭岩如壁,尖石如刀”有什么作用?2、“愉悦的悲伤,从火山的烈焰中,探取生命的真谛”一句中,生命的真谛指的是什么?3、《运河与扬子江》这篇文章采用了什么方法?让我们懂得了什么?(用课文的词句回答)4、“奋斗来的生命是美丽的”是《运河与扬子江》要诉说的主要道理吗?这句话与《筏子》《江之歌》的哪些内容是相通的?※阅读《江之歌》讨论1、《江之歌》这篇文章表面看是长江之歌,实际上写作的对象是谁?他们的生活和歌声是怎样的?他们是怎样工作的?但是作者却透过表面,看到了蕴涵在这样的歌声下面的什么内涵?(用课文的词句回答)2、《江之歌》与《筏子》在表现人类与自然的搏斗方面,有哪些不同之处?※阅读《壶口与龙门》讨论1、《壶口与龙门》和筏子都写到了渡河,二者写渡河有什么不同?2、《壶口与龙门》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和前面的文章比较起来,这篇文章有什么不一样?三、写作特点《运河与扬子江》:《江之歌》:《壶口与龙门》:三、归纳总结环节学习结束后你有什么收获?请写下来四、当堂检测1根据拼音写汉字()然zhòu 制qián 打sī布pù忽shū2《壶口与龙门》是,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3、扬子江为什么说自己的“命确实无人能毁的”?你认为扬子江所说的“造命”指的是什么?运河说“我不是与你一样地活着吗?”你认为运河真的像运河一样地活着吗?4、《长江》《江之歌》《运河与扬子江》中所写的长江的自然特征为什么很不相同?四、我的收获学了本课后你有什么想法和思考,请写在下面吧!(乐于反思,善于发思,能促进我们的再提高)【训练案】一. 下面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竭尽全力:用尽全部的力量。
B. 匍匐:身体贴近地面。
C. 泯灭:消失,磨灭。
D. 逆流而行:顺着水流的方向前进。
二. 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船尾撬得很高。
B. 他们背负着船上泻下的大包。
C. 失望的叹息,听来是人心粹。
D. 那终了的一声简直就是人性泯灭的低泣。
三. 毕业晚会上,王雨把下面的话说了一半,便哽咽了。
请你仿照他的话续写一句。
要求句式一致,语意连贯。
分别在即,老师,我如何才能报答您?当我靠近您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您却给了我整个春天;我原想,。
四. 用一句话提炼出下面语段表达的主要信息。
老师坐得高一点,不是为了让你们向他祈祷,而是为了使你们彼此看得清楚一些。
老师不是教官,也不是上帝,他不是一切都知道,他也不可能一切全知道。
假如他装作知晓一切的样子,那么你原谅他,但不要相信他。
相反,他若承认他不是一切都知道,那么你要爱戴他,因为他是值得你爱戴的。
(节选于一位校长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课外提升阅读】那条河流①我怀念那条河。
②远远地看,它就像一根孤独的琴弦绷在原野上,任风雨和岁月弹拨。
③我是生长在它旁边的一双耳朵。
当时我不觉得幸运,以为这音乐、这波涛的诉说、这不尽激情的灌注,都是理所当然的。
以为这柳阴是理所当然的,洋槐洁白芬香的花絮是理所当然的,竹林里布谷鸟黄鹂鸟的啼鸣两岸是理所当然的,两岸湿润的炊烟和歌谣是理所当然的。
当时幼稚的心里,却有一个与生俱来的念头:这河流以及与它有关的一切,理所当然属于我们。
④我在河里学会了游泳。
我把蝴蝶的姿势、青蛙的姿势展示给水中的鱼;我仰躺在水床上,看天,在天蓝和水蓝之间,我是漂浮的梦。
我捉螃蟹,石缝里小小的反抗弄疼了我的手,而它并没有多余的恶意,小小的身体上全是武器,一生都在战争的恐惧里度过,最大的成功仅仅是防止过分的伤害。
在横渡河湾的时候,我遭遇过一条水蛇,小小的头昂着,更小的眼睛圆睁着打量陌生的天空,它也在不测的水里横渡它的命运。
⑤我在竹林里制作了第一管竹笛,摹仿北斗的指法(它也是七个音孔),我在静夜里向身后村庄和远方的岁月吹奏。
⑥当时,我不觉得这一切都是奇迹,真不觉得我内心的水域,有一多半来自这河流的灌溉。
我那浮浅、单纯、蒙昧的心里,以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
我没有想过,这河流会有断流的时候。
我没有想过,它似乎源远流长的水,是来自哪里?它的温柔碧波和浩然激流,是怎样一点一滴汇成?⑦带着它的涛声和波光,我湿淋淋地走了。
我走到哪里,就把它带到哪里,我是它站起来行走的一部分,我的记忆里流淌着它的乳汁。
⑧我仍然觉得它理所当然存在于那里,理所当然属于我,属于我们,而且永远。
⑨年前回家,我愕然了。
我再也看不到那条河流。
横卧在面前的,是它干涸的遗体,横七竖八的石头,无言诉说着沧桑;岸上的柳林、竹林、槐林、芦苇荡都已消失,荒滩上,有人在埋头挖坑淘金;三五个小孩,在放一只风筝,几双眼睛一齐向上,望着空荡荡的天空和那只摇摇晃晃的风筝。
⑩我已找不到当年游泳地方,那让我感到河水深度、照过我少年倒影、用蓝色的旋涡激起我最初诗意想像的地方,已被高大的垃圾堆覆盖。
⑾多想,我多想找到死去的源头,去大哭一场,让泪水复活这条梦中的河流。
⑿这时候,才痛彻心扉地明白:天地间没有理所当然永远属于我们的事物。
⒀理所当然,理所当然地去珍惜——这才是唯一属于我们的理所当然。
⒁我们不过也是游荡于河流中的另一种鱼。
我们不愿成为干鱼,但我们很可能要把自己折腾成干鱼。
许多河流枯竭了,污染了。
爱,枯竭了;我们内心的河床,不再是碧波倒影,而是注满了污水,堆满了垃圾。
⒂我,该怎样打开内心的纯洁水源,复活那死去的河流?1. 文中“我”的感情随河流的变化而变化,经历了认为理所当然→□□→明白→□□→□□的过程。
2. 第③段划线的部分,主要运用了排比手法,有何作用?3. 第(14)段中,划线的句子“我们很可能要把自己折腾成干鱼”的深刻含义是什么?4.联系全文,说说“那条河流”的含义和作5. 下面是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从记忆中的那条河流写起,通过今昔对比,表现了人类要懂得珍惜的主旨。
B. 描写捉螃蟹和遭遇水蛇的细节,意在表现自然界充满竞争,一切事物都面临危机。
C. 作者认为那条河流是个“奇迹”,是因为那条河流曾给他童年带来乐趣。
D. 本文描写河流的变化,从开始的“温柔碧波”到后来“干涸的遗体”,省略了变化的过程,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纠错区】:※你错的题号:※改正:※课后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