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地球科学导论复习要点

合集下载

地理科学导论知识点汇总

地理科学导论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地球系统1.地球表层系统是指接近地球固体表层的沉积岩和对流层大气构成的物质系统,是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2.地球表层系统的空间范围:上至对流层顶层(不受内力影响),下至沉积岩底层(不受外力影响)。

3.地球表层的特点:①是气态液态固态三相界面体系②是人类活动的直接环境③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场所④是有机与无机相互转化的场所。

4.地球表层的构造分为五个圈层: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智慧圈。

5.岩石圈是地球外围的固体部分,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坚硬的岩石组成。

6.水圈是地球上水的各种存在形式覆盖的圈层。

7.大气圈是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包围地球的巨厚气态物质。

8.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

(有生物存在的地方就属于生物圈的一部分)(又称生物膜)9.智慧圈指人类及人类生存环境的总和,又称技术圈、人类圈、社会圈,主要强调人的作用。

10.地球表层的能量转换的方式:对流、传导和辐射。

11.地球表层的能量来源:①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

②来自天体的引力能。

③来自太阳的辐射能。

12.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层的转换:①太阳能在无机界的转换。

(大气环流的原因是太阳辐射)(地面的主要热源是大气热量)②太阳能在有机界的转换。

(在有机界太阳辐射能的转换时通过生态系统来实现的)13.太阳能在有机界的转换:先是通过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然后通过食物链逐级转化,每级转化都耗散大部分能量,基本上按形式实现的——能量守恒定律)者14.地球内部热能在地球表层的转换:地下热能是由地球组成物质的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它是火山地震岩浆活动和地壳活动的能量来源。

15.地球内部热能造成的地壳运动有突变和渐变。

火山、地震是突变的形式。

大部分情况下是渐变形式——沧海桑田。

16.引力能包括两个方面:地球对地球表层物质的吸引和月球太阳等天体对地表物质的吸引。

前者以潜在的势能存在,它总是力图使地球上的物质处于稳定状态。

后者引起地球的周期性弹性形变,其中以海洋的潮汐最为明显,又是一种将引力能转化为动能的形式。

地理科学导论复习提纲

地理科学导论复习提纲

1 宇宙及宇宙的构成2 太阳和月球对地球地理过程的影响3 地球的圈层构造(地球内部圈层和大气圈层)。

4 地球自转性质、自转角速度、线速度、自转周期。

5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效应6 地球演化4个过程或阶段7 温室效应8 地球表层系统概念9 地球表层五大圈层(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智慧圈)10 生态系统的1/10定律11大陆漂移学说1地域分异规律 2 纬度地带性形成机制、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3 海陆梯度地带性形成机制、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4 垂直地带性的形成机制、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5 林线、树线、雪线的定义6 三维地带性共同特征7 非地带性的形成机制、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8 区位、区位论的概念9 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市场区位论的主要内容10 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11 环境知觉、环境认知、地理物象的定义12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产业集聚理论、梯度推移理论、点轴发展理论、区域协调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13 区域发展阶段理论、区域发展波动理论的基本观点14 经济全球化、边缘带、破碎带定义15 课后习题1 地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非决定论的基本观点2 拉采尔的国家有机体3 环境容量4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本质特征5 文化、文明、文化景观、文化生态的概念6 文明起源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的发展与环境的关系7 生态文化概念、中国各生态文化区的特点8 文化整合的因素与过程9 文化整合与同化的区别10 中国主要生态文化区的特点(新疆荒漠-绿洲文化、青藏高原文化、云贵高原文化区等)11 课后习题1 古代地理学、近代地理学和现代地理学发展特点、突出的贡献2 地理科学的思想流派-区域学派、景观学派、环境生态学派、空间学派、社会学派的主要思想3 地理科学的性质和科学体系4 地理科学的基本特征5 地理科学的方法论:例外主义、逻辑实证主义、人本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6 现代地理科学方法论的新思维:整体思想、反馈思想、等级层次思想、自组织理论、非线性理论。

地球科学导论复习资料整理

地球科学导论复习资料整理

一、名词解释1.地球系统:由固体地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组成了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称为地球系统。

2.太阳常数:在日地平均距离处的地球大气顶界,垂直于太阳光线1cm2面积上,每分钟接受的太阳能量。

3.潮汐变形: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使地球发生周期性变形现象称为潮汐变形。

4.自然环境:人类在地球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周围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

5. 土壤:指位于陆地表层和浅水域底部、由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组成的、具有一定肥力而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其厚度一般为1-2m以内。

6.磁偏角: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之间的夹角。

7.震级:地震所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划分8.矿物: 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晶质物体,少数非晶质或胶体9. 河流:在重力作用下集中于地表凹槽内的经常性或周期性的天然水道10. 地貌营力:规模不同、形态各异的地貌是在不同的地球内、外营力下形成的,这些营力也可称为地貌营力。

11.地质灾害:由于岩石圈的变形、变位、岩浆及水的活动、地球磁场和重力场等地质营力的因素,引起自然环境恶化,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毁或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的现象或过程。

12. 生态系统:是在一定地区内,生物和它们的非生物环境(物理环境)之间进行着连续的能量和物质交换所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13. 岩石:是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矿物或岩屑组成的有规律的集合体,是地质作用的产物。

14. 逆温:夜间,太阳辐射消失,出现近地气层降温快于上层,近地气层内下层温度低于上层温度的现象。

15. 地质作用:自然界引起地壳或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及地表形态等不断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

16.生物群落:在一定地段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由彼此在发展中有密切联系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有规律地组合成的生物群体。

17. 种群:占据着一定环境空间的同一种生物的个体集群。

18. 生境:生物或其群体具体居住地段的所有生态因素的总体。

地球科学导论知识点总结版

地球科学导论知识点总结版

地球科学导论重点总结1302刘洪良请结合本班老师指出的重点复习,注意复习课本与课件,如若部分知识点未能涵盖请谅解。

第一讲宇宙及太阳系起源大爆炸说三大证据:哈勃膨胀:24个邻近星系远离我们而去,v=Hd【光谱比对,基于多普勒原理推断;H=50-80(km/s)/Mpc.距离我们1Mpc的星系的退行速度是50-80km/s.哈勃的发现导致宇宙大爆炸学说,1pc(秒差距)=3*10E16m】微波背景辐射:伽莫夫:理论推演,如果宇宙起源于大爆炸,则存在遗留的背景光子温度10K。

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发现3.5K背景辐射。

现代结果:2.7KHoyle and Tayler(霍伊尔和泰勒):大爆炸理论要求氦丰度为23-25%。

实际测量值,普遍存在24%的氦丰度。

太阳起源:笛卡儿(R.Descartes,1644)在他的《哲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第一个太阳系起源的学说,他认为太阳、行星和卫星是在宇宙物质涡流式的运动中形成的大小不同的旋涡里形成的。

康德-拉普拉斯假说:由缓慢旋转的气体星云演化而来【由于引力作用,逐渐收缩,旋转加快,甩出气体物质,形成星云环;冷却聚结,形成行星,...逐级进行,行星又产生卫星,...】难题1:太阳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9%,但其角动量不到2%难题2:假定角动量全部集中于太阳,在赤道方向的离心力只有引力的5%左右,难以甩出物质。

解决方案1:角动量通过电磁力传递,但需要非常强的太阳磁场【与实际观测不符】。

解决方案2:原本就是分级环状气体星云。

太阳自转轴与黄道面夹角7°15’,周期为27天。

旋转速度不均匀,赤道周期比极周期大4天。

元素的起源:118种元素,至少有20—70种元素仍未并未发现。

红巨星中心温度达到:108K,3个氦聚变为1个碳核;6×108K,2个碳核聚变为1个氧核;109K,氧核聚变为硅核;3×109K-4×109K,硅核聚变为铁核。

由于铁核及其外围8个电子结构十分稳固,更重的元素无法在恒星的正常核聚变过程中形成。

地球科学导论_复习提纲

地球科学导论_复习提纲

地球科学导论_复习提纲
一、地球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1.地球科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地球科学的专业领域和学科结构
二、地球的形成和演化
1.地球的起源和演化理论
2.地球内部结构和物质组成
3.地球的运动和地壳演化
三、地表过程和地表形态
1.大气环流和气候形成
2.地表水循环和水文过程
3.冰川、河流和海洋的作用
4.风成地貌、风化作用和侵蚀退化
四、地球资源与环境
1.地球资源类型和分布
2.能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利用
4.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
五、地球科学研究方法和技术
1.野外地质调查和采样方法
2.实验室技术及其应用
3.卫星遥感和GIS技术的应用
4.数值模拟和地质建模
六、地球科学与社会发展
1.地震和火山活动对社会的影响
2.自然灾害的预测和防治
3.地质灾害的形成和防控
4.地质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七、地球科学领域的热点问题和前沿技术
1.全球变化和气候变化研究
2.火星探测和外星生命的寻找
3.深海勘探和生物资源开发
4.地球科学在国家和地方经济中的应用
八、地球科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和交叉学科
2.地学与工程学、环境科学的交叉研究
3.地球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应用
九、地球科学的职业发展和现实意义
1.地球科学人才的需求与就业前景
2.地球科学在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3.地球科学的科普和科学教育重要性
以上提纲仅为参考,具体内容和重点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整。

建议在复习过程中结合教材和课堂笔记,多做相关知识点的练习题和试卷,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地球科学导论(重点)

地球科学导论(重点)

地球科学导论(重点记忆)第一章:⒈研究对象:整体地球,包括:固体地圈(岩石圈、地幔、地核),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内容:各个圈层间相互作用以及人与地球系统间相互作用。

特点:全球性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差异大⒉太阳系: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行星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⒊彗星:质量很小绕太阳运动. 彗核:近球形由冰、甲烷、氨、尘埃组成.彗发:球形云雾状由气体、尘埃组成。

彗云:包围彗发由氢原子组成。

彗尾:彗核背太阳侧尾巴-气体尘埃组成⒋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离心力椭球体。

周期:1日恒星日太阳日。

速度:赤道线速度最大464m/s,两极为零地理坐标:纬线:与地轴垂直平行赤道;纬度:由赤道向两极增大0°90°;经线:与纬线垂直连接两极子午线子午面;经度:由本初子午线向东西增大0°180°太阳常数:在日地平均距离处的地球大气顶界,垂直于太阳光线1cm2面积上,每分钟接受的太阳能量。

天文单位:日地之间光速传递需约8分钟,这个庞大的距离定义为1个天文单位。

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确定极点和地理坐标昼夜更替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科里奥利力同一时刻不同经线有不同地方时间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 时区月球太阳引力引发潮汐, 自转产生反潮汐力,与潮汐平衡⒍潮汐: 月球和太阳引力导致海面周期升降引力与物体质量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月球引力>太阳引力地心受二者平均力地表受力与平均力有差别引力差引起海面升降引潮力:月球和太阳对地球引力的差值地球轨道参数:方向轨道周期近日点远日点赤道面黄道面黄赤交角四季第二章:⒈地球的年龄:46亿年38亿年原始生命单细胞原核生物-球藻⒉生物圈的形成与发展:(1)厌氧异养原核生物阶段厌氧异养原核生物---无核膜分异异养(2)厌氧自养生物出现生物圈初步形成:厌氧自养原核生物---蓝细菌藻类光合作用(3)真核生物出现动物界爆发演化:真核生物---有性生殖多细胞动植物分异元古宙中期燕山山脉宏观藻类元古宙末期澳大利亚伊迪卡拉动物群显生宙初期云南昆明澄江动物群寒武纪生物爆发寒武纪三叶虫时代(4)生物登陆全球生物圈建立:泥盆纪:原始陆生植物(裸蕨)淡水鱼类石炭二叠纪:蕨类(成煤)两栖类地史上第一次成煤(5)生物征服天空陆生动物重返海洋:中生代---裸子植物时代(苏铁银杏松柏) 爬行动物时代(恐龙始(6)人类起源:新生代被子植物时代;哺乳动物时代(真马真牛真象);人类出现,第四纪重大事件:古猿-直立人(猿人)-早期智人(古人)-晚期智人(新人)古猿:人类祖先:腊玛古猿,直立行走是猿到人的关键早期智人(古人)直立人(猿人):“北京人” 开始用火陕西蓝田人云南元谋晚期智人(新人) 周口店山顶洞人⒊地层单位…地质时代单位:宇……宙界….. 代系….. 纪统….. 世第三章:⒈地表的起伏和内部物质密度不均导致理论重力值与实测不符重力异常,应用:探矿⒉地壳地面向下33km(莫霍面);结构:上层:花岗岩层硅铝层不连续;下层:玄武岩层硅镁层类型:陆壳: 双层;洋壳: 单层地幔莫霍面到2900km(古登堡面),以1000km分上下地幔上地幔:橄榄岩层(榴辉岩层) 铁镁增加;岩石圈;软流圈地核铁镍为主⒊磁场:磁偏角: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之间的夹角。

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一、地球的起源和历史1.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2.地球的形成和演化3.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成分4.地球的起源与演化的证据二、地球的形状和测量1.地球的形状及其测量方法2.地球的众多坐标系3.地球的自转和引力场三、地球的大气系统1.大气的组成、结构和性质2.大气的气象要素和气象学定律3.大气的循环和气候形成4.大气污染和保护四、地球的水环境1.地球上的水资源和水循环2.地表水的形成与分布3.地下水的形成与分布4.水污染和治理五、地球的岩石圈和内部构造1.地球岩石圈的划分和特征2.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组成和性质3.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理论4.地震和地壳的变形六、地球的表层地质过程1.岩石的形成与变质2.地球表层的物质循环与地质循环3.构造地质和地貌地质4.地壳的破坏与地表地貌的变化七、地球的生物圈1.生物的起源和演化2.生物圈的结构和生物多样性3.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4.生物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和生态平衡的维持八、地球系统科学1.地球系统及其相互作用2.全球气候变化与地球系统3.地球系统模型和模拟4.可持续发展与地球系统管理九、地球科学的方法和应用1.地球科学的观测和实验方法2.地球科学的建模和计算方法3.地球科学在资源勘查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4.地球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地球科学概论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地球的多个系统和领域,对于人类认识和研究地球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地球科学的学习与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构造和变化,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探索地球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地球科学概论总复习

地球科学概论总复习

1.地球科学:是研究地球结构、组成、演化和运动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是一门全地球性科学。

2.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一门自然科学,它主要研究固体地球的物质组成、构造、形成和演化规律。

3.历史比较法:指根据保留在地层和岩石中的各种痕迹和地质现象,综合现代正在发生的各种地执作用所出现的现象和造成的结果,“将今论古”与“将古论今”,分析和推断各个地质历史时期各种地质事件的存在及特征。

4.大地水准面:是由平均海平面所构成,并延伸通过陆地的封闭曲面。

5.标准重力值:是以地球为一均质体的假设为前提,再以海平面为基准计算出的重力值。

6.重力异常:地球内部物质密度分布不均、测站的高度不同、各测量地区的岩石种类不同等原因,都会使实测值和标准值不一致,将实测值进行校正计算出各测站相当于海平面的校正值,若仍与标准值有差异,其差值称…7.外热层:是固体地球的最表层,一般陆地区深度为10-20m,内陆或沙漠地区可达30-40m。

8.常温层:在地球外热层下界一带(在太阳热能影响的深度以下),是一个厚度不大的层带,温度与当地的年平均温度相同,不受季节性变化的影响。

9.内热层:在地球常温层以下,温度随深度增大而增大,而且很有规律,即每向下加深一定深度便增加一定温度,不受太阳辐射的影响。

10.地温梯度(地热增温率):在内热层里,深度每增加100m所升高的温度数值。

(一般为0.9-5.2度,平均为2.5度)11.地热增温级:指在内热层里,温度每升高1度所需增加的深度。

(单位米)12.地磁异常:在实际测定时,若发现所测的地磁要素数据与正常值偏离称…13.剩磁:岩石在形成过程中受古地磁的影响而获得磁性,这种磁性与古地磁场方向协调,在磁场发生改变后仍可将原来磁化的性质保留下来,形成…14.热剩磁:岩浆冷却过程中受到磁化而保存的磁性叫…15.沉积剩磁:沉积岩在沉积过程中,原以磁化的矿物沿磁场方向沉积而保存的磁性特征,称…16.体变模量:物体在围限压力下能缩小的程度。

地球科学导论复习提纲整理总结

地球科学导论复习提纲整理总结

第三章地球的外部圈层@*地球外部圈层的含义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大气圈是因地球引力而聚集在地表周围的气体圈层,是地球最外部的一个圈层。

水圈是指由地球表层水体所构成的连续圈层。

生物圈(biosphere)是指地球表层由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地带所构成的连续圈层,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大气的物质组成及组分的分类大气的物质成份以氮和氧为主,它们以分子、原子或离子的状态出现;主要成份:氮、氧、二氧化碳、水,微量惰性气体。

(1)恒定组分:约90km以下低层大气中基本保持不变的成份。

主要由氮、氧、氩组成,占大气总体积的99.96%,还有氖、氦、氡等少量稀有气体。

(2)可变组份:二氧化碳、臭氧和水蒸气。

通常情况,CO2为0.02%~0.04%,O3约0.01×10-6,水蒸气低于4%,这三种成份因季节、气象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变化CO2含量猛增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3)不定组份:大气中可有可无的成份。

如尘埃、硫化氢、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煤烟、金属粉尘,氟氯烃(CFCs)等。

一般为有害于人体健康的污染物,氟氯烃(CFCs)则使O3层遭到破坏。

不定组份来源于火山爆发,森林炎灾,海啸,地震等自然灾害;也来源于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

@*水的类型&地下水的基本类型&冰川的形成与冰川的类型自然界的水以液态、固态和气态形式存在于海洋、大陆表层,大气圈和生物圈之中。

1、海洋水。

2、陆地水(Continental water)包括地面流水、地下水、湖泊与沼泽及冰川。

(1)地面流水沿地表流动的水,水源主要有大气降水、冰雪融水、地下水和湖泊。

根据水源补给特点可分为常年性流水(河流)和暂时性流水(片流、洪流)河流是指在重力作用下,集中于地表凹槽的经常性或周期性的天然水道。

河流有稳定的补给水源,一般以地下水、冰雪融水为主。

/*在一定集水区域内,由大大小小的若干条河流所组成的水流系统称为水系,其中包括干流和支流;每条河流和每个水系都从一定陆地面积上获得补给,这陆地面积便是河流和水系的流域。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及答案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及答案

第一讲 地球的物理性质和圈层结构一、名词解释(1)重力异常:将实测的重力值减去该点的重力正常值,其差值即为重力异常。

(2)地磁异常:实测地磁要素的数据与正常值(地球基本磁场)的差别。

(3)地磁场倒转:地磁极出现 “反转”,即南、北极互相颠倒的现象。

● 地磁场正向期:与现代地磁场方向一致的时期。

● 地磁场反向期:与现代地磁场方向相反的时期。

(4)莫霍面:莫霍面(Moho discontinuity)(莫霍洛维奇1909年发现):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

深度:大陆地表之下平均33km ,大洋地下5-8km ;纵波P 波速突然增加, 地内温度突然升高。

(5)古登堡面:(Gutenberg 1914年提出):地幔与地核的分界。

深度: 2900km 深度处,纵波P 波速急剧降低,横波S 波到此中止 (固态转为液态)。

(6)地壳;:地壳是岩石圈上部的次级圈层。

▲大陆型地壳:指大陆及大陆架部分的地壳, 具有上部硅铝层(花岗质层)和下部硅镁层(玄武质)层的双层结构, 以康德拉面为分界;▲大洋型地壳:往往缺失硅铝层, 仅发育硅镁层, 不具双层结构。

(7)岩石圈:软流圈之上的固体地球部分。

(8)软流圈:又称低速带, 是指地下60-250km 之间,地震波速度减低的地带(塑性流动)特性: 1、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厚度厚薄不一。

2、平均密度3.5g/cm 3,物质成分与石陨石相当。

3、具有可塑性和流动性。

二、简答题(1)地球的内部(固体地球)层圈的划分及其划分依据?地幔 地幔圈(中间圈)———2900km 古登堡面 地核:外核———5000km 莱曼面 内核 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地球物理依据 :据地震波波速在地内的变化将地球内部划分成若干圈层. 不连续面(discontinuity ):地震波的速度在某些深度发生明显的改变,这个深度可以作为上下物质的分界面,称为不连续面。

地质学依据:通过研究深源岩石及其形成时的温压条件来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信息。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纲要汇总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纲要汇总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纲要名词解释1、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能够自身发光的球形或类球形的天体2、恒星演化过程4个阶段:引力收缩阶段(幼年期),主序星阶段(壮年期),红巨星阶段(中年期)和白矮星、中子星、黑洞阶段(晚年期)。

3、星系:恒星的巨大集团,由几十亿到几千亿颗恒星与星际气体和尘埃物质等构成,占据几千到几十万光年空间的天体体系,按照形态可分为旋涡星系、椭圆星系、棒旋星系、透镜星系和不规则星系等。

4、河外星系:银河系以外的星系统。

5、太阳系:太阳和以太阳为中心、受它引力支配而环绕它运动的天体所构成的系统。

6、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地行星、地内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类木行星、地外行星)7、彗星:一种质量较小,具有云雾状外观,多数绕太阳作闭合轨道运动的天体,但是它们的轨道偏心率很大。

一般由彗头和彗尾组成。

8、流星体:在太阳系行星际空间游动的大大小小的固体块和尘粒的总称。

9、陨石或陨星:进入地球大气层的流星体多数被燃烧成为灰烬,少数残体落到地面。

按组成分为石陨石、铁陨石和石陨石。

10、太阳:太阳系唯一的恒星,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也是太阳系的质量中心、引力中心和运转中心。

内部是稠密的气体,外部是稀薄的气体(太阳大气)。

11、太阳的结构:(1)内部:核反应区、辐射区、对流区(2)外部:光球(黑子{最主要}、发光)、色球(耀斑{重要、最密切,影响最大}、火舌)、日冕(太阳风)12、太阳活动:太阳表层物质运动和变化的过程,存在着11年的准周期。

13、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力的物理量。

指当日地处于平均距离时,单位时间内垂直投射于大气上界单位面积上全部波长的太阳辐射能通量。

太阳常数取值为1367.69W/m214、地球自转:一种绕轴的转动,这个轴叫做地轴。

周期分为恒星日{真正周期}和太阳日。

15、地球的公转:地球绕太阳运动,其轨道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

16、恒星年:地球公转360度所需时间,长度为365.256354平太阳日{真正周期}。

《地球科学概论》考试知识点重点.doc

《地球科学概论》考试知识点重点.doc

地球空间1,地球空间:靠近行星地球的、受太阳辐射变化直接影响的空间区域。

内边界大约距离地球表面60公里,外边界是太阳风与地磁场相互作用形成的。

2,地球空间构成:中高层大气、电离层、等离子体层、磁层3,研究临近空间(20~100公里)的大气的重要性:亚轨道飞行器的飞行范围(仍受到地球引力牵引,但在一定时间能体验到失重)载人航天器气动加热严重的区域中程导弹飞行空间亚轨道旅游对地观测军事侦察4,臭氧层: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相对较高的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吸收短波紫外线。

距地面15~50千米高度的大气平流层,集中了地球上约90%的臭氧,这一区域被成为臭氧层。

臭氧层分布在离地20~50千米的高空,臭氧主要是紫外线产生的。

5,联合国相关组织,1985年法曼南极臭氧,1995年罗兰-莫里那理论,1995年诺化奖6,热层的加热源:吸收太阳紫外辐射和X射线(最重要)带电粒子加热(高纬地区)电离层电流加热(高纬地区)7,大气密度日变率:40公里以下:(6%50-100 公里:10-25%100公里以上:随太阳活动和地磁活动而变化;在磁暴发生几小时后,密度可增加几倍甚至达10倍。

8,高层大气密度随太阳活动变化:原因:太阳紫外辐射增强,目.被高层大气吸收;变化幅度:340km: 10倍500km: 50 倍电离层:1,什么是电离层:2,电离层结构3,电离层扰动4,电磁波在电离层中的传播5,当前电离层研究重点1,电离层:地球高层大气的一部分,因受太阳的紫外线、X射线和带电粒子辐射而电离。

是地球大气中自山电子密度足以对无线电波传播产生显著影响的区域。

高度范围:60-1000 km2,电离层的基本特性:具有足够数量的自由电子和离子,显著地影响电磁波传播。

电离度底(~1%),相当多的大气分子和原子未被电离电子和离子的运动还部分地受中性风的影响3,影响电离层状态的主要因素电离过程:增大电荷密度;主要电离源是来自太阳的短波辐射与粒了辐射复合过程:减少电荷密度;与大气密度、风等因素有关4,电离层分层结构D 层:(60~90km)主要电离源:太阳的拉曼a辐射和软X射线辐射夜间D层基木消失无线电波在这一层中的衰减严重(原因:大气较稠密,电子与中性粒子和离子的碰撞频繁)E 层:(90~ 160km)电子密度峰值出现在105-110km之间。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重点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重点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题一、名词解释岩石圈:上地幔软流圈之上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圈层。

包括上地幔上部固体岩石部分和地壳,其深度范围在0-70km,岩石圈在大洋地区薄,高原地区厚.软流圈: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下部塑性岩石所组成的圈层.其深度范围在70-250km之间,一般认为低速带内岩石接近熔点,但并未完全熔化。

大陆边缘:指大陆与深海盆地之间被海水淹没的地方。

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岛弧与海沟。

大陆架:是海与陆地接壤的近海平台,其范围从海岸的低潮线起向海延伸到海底坡度显著增大的转折段为止。

大陆架地势平坦,坡度一般小于0。

3度,平均0.1度,外缘水深一般不超过200m,最深达550m,水深平均130m。

矿物:矿物是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

岩石:是矿物的自然混合物,也可以是岩屑或岩屑的混合物。

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称为解理。

所裂开的面称解理面.断口:矿物受力后在解理面方向之外裂开,称为断口。

硬度:矿物抵抗外力、刻划、压入和研磨的能力称为硬度。

岩石结构:反映岩石中矿物本身的特点及颗粒之间的组构特点。

如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粗细、分选磨圆程度等.岩石构造:指岩石中不同矿物、矿物集合体之间或与其它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充填方式等所反映出来的外貌特征。

沉积岩:是在地表或近地表,常温、常压条件下,由各种外动力地质作用及火山作用形成的松散堆积物经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

显著特征是有层理和层面构造.交错层理:由一系列斜交层系界面的纹层组成,按其层系厚度可分为小型、中型、大型、特大型四种;按其层系形态可分为板状、楔状、槽状三种基本类型。

韵律层理:是由不同成分、结构颜色的沉积物有规律的交替叠置而成。

常见砂质层和泥质的韵律互层,称为砂泥互层层理.沉积旋回:是指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层的岩性特征在纵向上连续的、有规律的变化.相对地质年代:用来反映岩石、地层或地质事件相对新老关系的时间单位称为相对地质年代。

绝对地质年龄,即同位素年龄:主要是利用岩石中某些放射性元素的蜕变规律,以年为单位来测算岩石形成的年龄。

地球科学概论重点知识

地球科学概论重点知识

地球科学概论重点知识1.地球的结构与成分:-地球分为核、地幔和地壳三个主要层次。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为流动的铁合金,内核为固态铁合金。

-地幔主要由镁铁硅氧化合物组成。

-地壳由岩石、矿物和土壤等组成。

2.地球的历史与演化:-地球的形成可追溯到约46亿年前的太阳系形成时期。

-地球的演化包括了大气、水和生命的形成等过程。

-地球的演化通过地质纪年来进行划分,包括了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等时期。

3.地球的动力学过程:-地球表面的板块运动是地球动力学的重要表现形式。

-板块运动引发了地震、火山喷发和地震等地质灾害。

-环太平洋地区是板块运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4.地球的气候系统:-地球的气候系统由大气、水文、生物和地表等多个要素组成。

-气候变化受到太阳辐射、海气相互作用、温室效应和自然波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全球变暖、极端天气事件和海平面上升是当前气候变化的重要问题。

5.地球的水文循环:-水文循环包括了水的蒸发、降水、径流和蓄水等过程。

-河流、湖泊和冰川等是地球上重要的水体。

-水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和生态系统维持的重要基础。

6.地球的海洋科学:-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的约71%。

-海洋中包含了丰富的生物资源和能源资源。

-岛屿、海岸线和海洋环境的保护与管理是海洋科学的重要内容。

7.地球的天文学:-天文学研究地球以外的宇宙现象,包括星星、行星和宇宙射线等。

-天文学的发展对地球科学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如地球的形成和演化。

以上是地球科学概论的重点知识,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内容,可对地球科学有一个系统性的认识。

地球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对于了解地球的起源、演化和自然现象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地球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作用。

武汉大学地球科学导论复习要点

武汉大学地球科学导论复习要点

莫霍面:地壳与地幔间的界面古登堡面:地幔与地核之间的界面1)密度:地表岩石密度:2.6~2.8g/cm3,一般取2.67g/cm32)压力:地球内总压力是指在不一样深度处单位面积上的静岩压力(即压强)3)温度:地球深部的温度高于地球表层温度,一般温度随深度增添而增高。

地温梯度(地热增温率):在常温层以下,每向下加深 100m 所高升的温度重力:地球上一点遇到的地球整体引力 (不包含地球之外天体的引力作用 )与因地球自转产的离心力之协力。

1Gal=1cm/s2地面一点的重力随点位不一样而异,影响一点重力大小的因素可有:(1)地球内部物质散布不均和地形起伏变化;(2)地面点离地心距离的差别;(3)地面点与地球自转轴的距离不一样遇到的惯性离心力不一样,位于赤道的点离心力最大,南北两极离心力为零。

基本磁场由设想的地球内部等效大磁棒产生的磁场变化磁场:变化磁场是发源于地球外面并叠加在磁场上的各样短期变化磁场。

磁异样地球浅部拥有磁性的矿物和岩石所惹起的局部磁场,叠加在基本磁场之上第五章1、地质作用:自然界惹起地壳或岩石圈的物质构成、结构、结构及地表形态等不停发生变化的各样作用。

2、地质作用可依据能量根源和发生部位分为表层地质作用和内部地质作用两大类。

3、表层地质作用是指主要由地球外面的能源惹起的,发生在地球表层的地质作用。

4、表层地质作用可分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和成岩作用。

5、搬运作用有机械、化学和生物搬运 3 种方式。

6、堆积作用也拥有机械、化学和生物堆积作用 3 种方式。

7、内部地质作用是指主要由地球内部能源惹起的地质作用。

8、内部地质作用主要包含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和结构运动。

9、变质作用形成新的岩石称变质岩。

10.结构运动是指主要由地球内部能源惹起的岩石圈物质的机械运动。

常以岩石变形、变位、地表形态的变化等形式表现出来。

按物质的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11.确立岩石的相对地质年月的方法往常是依赖下述三条准则:(一)地层层序律; (二)化石层序律; (三)地质体之间的切割律。

武汉大学 地球科学概论 复习

武汉大学 地球科学概论 复习

武汉大学地球科学概论复习武汉大学地球科学概论复习纲要第三章,地球的外部圈层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含义, (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的物质组成及组分的分类,水的类型(按存在形式,所处的环境),冰川的形成与冰川的类型.理解大气圈的分层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散逸层,掌握海水运动的形式及定义,地下水的基本类型,大气层的受热过程,大气运动的动力,大气环流及其成因。

重点掌握气团,(反)气旋,河流,包气带水,潜水,潜水面,承压水等概念。

第四章,地球的内部圈层了解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状态特点及组成,地球内部密度,压力,重力,温度,磁场的特征,重力异常与重力均衡,三大岩类(沉积岩,岩浆层,变质岩)的概念,地磁场的组成(基本磁场,变化磁场,磁异常)。

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及划分依据,地壳类型(大洋地壳,大陆地壳)及其分层结构掌握莫霍面,古登堡面,软流圈,岩石圈,地热增益率(低温梯度),磁偏角,磁倾角,磁场强度,矿物,岩石,硬度,元素丰度值,克拉克值等概念。

第五章地质年代与地质作用了解地质作用的类型,即可分为表层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和内部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表层地质作用可分为风化,剥蚀,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内部地质作用可分为岩浆作用,变质作用,构造运动,同位素地质年龄的测定原理。

理解相对地质年代的确立方法(地层层序律,化石层序律,地质体之间的切割律),地质年代单位的划分及其依据。

掌握地质年代单位及其对应的地层单位的概念,构造运动,地质年代的划分及其生物特征。

第六章构造运动了解构造运动的含义与类型(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造山运动与陆地运动,古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现在构造运动),构造运动在地形,地物上的表现,构造运动在地貌上的表现,构造运动在地层中的表现。

理解地层的各种接触关系(整合,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的形成过程及所反映的构造特点,构造运动的时代,岩石产状的三要素,(走向,倾向,倾角),褶皱的基本要素(核,翼,转折端,轴面)褶皱的基本类型(向斜,背斜)及其主要特征(地层对称重复及新老地层的分布),张节理与剪节理的主要特征,断层要素(断层面与断盘)及断层位移;断层的基本类型(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及其主要特征,断层的识别标志及形成时代;地震的成因类型;地震地质作用。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

地球科学概论一,名词解释1.将古论今:根据保留在地层和岩石中的各种痕迹和现象,结合现在正在发生的各种地质现象来分析和推断地质历史时期各种地质事件的存在和特征的方法。

2.克拉克值和丰度:地壳中50余种元素的平均含量称克拉克值。

化学元素在宇宙或地球化学系统中的平均含量称丰度。

3.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的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

条痕:矿物在无釉的白色瓷板上磨划时留下的粉状颜色。

断口:矿物受力后在解理面以外的裂开面。

4.地质作用: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主演要地幔和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和发展的作用。

5.地层层序律:地层层序正常的条件下,下伏岩层老、上覆岩层新,利用地层的上下关系来确定相对年代的方法。

6.变质作用:原岩处在特定地质环境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其在固态下改变其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从而形成新岩石的过程。

经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岩石称变质岩。

7.地质构造: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受力而发生变位、变形留下的形迹。

8.构造运动:主要由地球内力引起岩石圈的机械运动。

9.结晶分异作用:岩浆冷凝过程中,各种矿物按结晶温度不同而先后分离出来。

10.重结晶作用:岩石在固态下同种矿物经过有限的颗粒溶解、组分迁移,而又重新结晶成粗大颗粒的作用,但并未形成新矿物。

11.地球岩石圈物质的快速震动叫地震,地表以下始发震动的位置叫震源,地表上任一点到震中的水平距离叫震中距,震源到地面任一点的距离叫震源距,地面及房屋建筑物遭受破坏的程度叫地震烈度。

12.风化作用:由于温度的变化,大气、水和水溶液以及生物的生命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使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从而形成松散堆积物的过程。

13.土壤:风化壳的表层,它是由各种风化作用的产物再经过生物风化作用改造而形成的,其主要特点是富含腐殖质。

(分为表层、淋积层、淀积层)14.风化壳:残积物和土壤在地表形成的一个不连续薄层称为风化壳。

15.准平原化:当一个地区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地壳保持稳定或处于缓慢的沉降状态,由于高地受到剥蚀,低地接受沉积,在此双重作用下,地形可能达到最小限度的波状起伏。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重点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重点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重点地球科学概论复题岩石圈是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圈层,位于上地幔软流圈之上。

它包括上地幔上部固体岩石部分和地壳,深度范围在-70km。

在大洋地区,岩石圈较薄,而在高原地区则较厚。

软流圈是位于上地幔上部的圈层,由岩石圈下部的塑性岩石组成。

它的深度范围在70-250km之间。

一般认为低速带内岩石接近熔点,但并未完全熔化。

大陆边缘是指大陆与深海盆地之间被海水淹没的地方,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岛弧和海沟。

大陆架是海与陆地接壤的近海平台,其范围从海岸的低潮线起向海延伸到海底坡度显著增大的转折段为止。

大陆架地势平坦,坡度一般小于0.3度,平均0.1度。

外缘水深一般不超过200m,最深达550m,水深平均130m。

矿物是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

岩石是矿物的自然混合物,也可以是岩屑或岩屑的混合物。

解理是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

所裂开的面称为解理面。

断口则是矿物受力后在解理面方向之外裂开的现象。

硬度是矿物抵抗外力、刻划、压入和研磨的能力。

岩石结构反映了岩石中矿物本身的特点及颗粒之间的组构特点,如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粗细、分选磨圆程度等。

岩石构造指的是岩石中不同矿物、矿物集合体之间或与其它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充填方式等所反映出来的外貌特征。

沉积岩是在地表或近地表,常温、常压条件下,由各种外动力地质作用及火山作用形成的松散堆积物经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

显著特征是有层理和层面构造。

交错层理由一系列斜交层系界面的纹层组成,按其层系厚度可分为小型、中型、大型、特大型四种;按其层系形态可分为板状、楔状、槽状三种基本类型。

韵律层理是由不同成分、结构颜色的沉积物有规律的交替叠置而成。

常见砂质层和泥质的韵律互层,称为砂泥互层层理。

沉积旋回是指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层的岩性特征在纵向上连续的、有规律的变化。

相对地质年代是用来反映岩石、地层或地质事件相对新老关系的时间单位。

绝对地质年龄,即同位素年龄,主要是利用岩石中某些放射性元素的蜕变规律,以年为单位来测算岩石形成的年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莫霍面:地壳与地幔间的界面古登堡面:地幔与地核之间的界面1)密度:地表岩石密度:2.6~2.8g/cm3 ,一般取2.67g/cm3 2)压力:地球内总压力是指在不同深度处单位面积上的静岩压力(即压强)3)温度:地球深部的温度高于地球表层温度,一般温度随深度增加而增高。

地温梯度(地热增温率):在常温层以下,每向下加深100m 所升高的温度重力:地球上一点受到的地球总体引力(不包括地球以外天体的引力作用)与因地球自转产的离心力之合力。

1Gal=1cm/s2地面一点的重力随点位不同而异,影响一点重力大小的因素可有:(1)地球内部物质分布不均和地形起伏变化;(2)地面点离地心距离的差异;(3)地面点与地球自转轴的距离不同受到的惯性离心力不同,位于赤道的点离心力最大,南北两极离心力为零。

基本磁场由假想的地球内部等效大磁棒产生的磁场变化磁场:变化磁场是起源于地球外部并叠加在磁场上的各种短期变化磁场。

磁异常地球浅部具有磁性的矿物和岩石所引起的局部磁场,叠加在基本磁场之上第五章1、地质作用:自然界引起地壳或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及地表形态等不断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

2、地质作用可根据能量来源和发生部位分为表层地质作用和内部地质作用两大类。

3、表层地质作用是指主要由地球外部的能源引起的,发生在地球表层的地质作用。

4、表层地质作用可分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

5、搬运作用有机械、化学和生物搬运3种方式。

6、沉积作用也具有机械、化学和生物沉积作用3种方式。

7、内部地质作用是指主要由地球内部能源引起的地质作用。

8、内部地质作用主要包括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和构造运动。

9、变质作用形成新的岩石称变质岩。

10.构造运动是指主要由地球内部能源引起的岩石圈物质的机械运动。

常以岩石变形、变位、地表形态的变化等形式表现出来。

按物质的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11.确定岩石的相对地质年代的方法通常是依靠下述三条准则:(一)地层层序律;(二)化石层序律;(三)地质体之间的切割律。

12. 生物演化律,即生物演化的总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以往出现过的生物类型,在以后的演化过程中绝不会重复出现。

13. 同位素地质年龄测定法:放射性元素在自然界中自动放射出粒子、电子、电磁辐射量子射线,而蜕变成另外一种新元素,并且各种放射性元素都有自己恒定的蜕变速度。

同位素的衰变速度通常是用半衰期表示的。

所谓半衰期,是指母体元素的原子数蜕变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14. 各种陨石都具有相同的年龄,大致在46亿a左右15. 生物界的演化及无机界的演化均表现出明显的自然阶段性。

16. 以地球演化的这种自然阶段性为依据,配合同位素地质年龄的测定,对漫长的地质历史进行了系统性的编年与划分,编制出一个在全球范围内能普遍参照对比的年代表,即地质年代表。

17. 地质年代单位的划分是以生物界及无机界的演化阶段为依据的。

18. 地质年代表中划分出了相应的不同级别的地质年代单位,其中最主要的有宙、代、纪、世四级年代单位。

19. 整个地质历史从老到新被分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和显生宙4个宙,每个宙的演化时间均在5亿年以上。

每个代的演化时问均在5000万年以上。

每个纪的演化时间在200万年以上。

20. 因化石依据不足或研究种度不够等原因,只能按地层层序、岩性特征及构造运动持点来划分地层单位,称为区域性地层单位或岩石地层单位。

岩石地层单位一般包括群、组、段3级。

21.太古宙:这一时期的生物仅有极原始的菌藻类。

22. 元古宙包括古元古代、中元古代和新元古代3个代。

其中,中元古代和新元古代在我国被分为4个纪(长城纪、蓟县纪、青白口纪、霞旦纪)。

23. 元古宙的生物主要为各种原始的菌藻类24. 显生宙开始出现大量较高等生物,时间由远及近又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生物。

25.古生代包括了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

其中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又合称早古生代,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又合称晚古生代。

26.早古生代后期开始出现鱼类。

到早古生代末期,原始的植物开始登陆,但主要是一些在海边生存的半陆生低等植物。

27. 中生代由老到新依次为: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

28. 中生代是爬行动物空前繁盛的时代。

29. 新生代包括第三纪和第四纪。

30. 中生代末期是地球上生物演化的巨大变革时期之一,原来繁盛的爬行动物恐龙类在中生代末期突然全部绝灭,海洋中兴盛的菊石、箭石类(属软体动物)也几乎同时全部绝灭。

31. 新生代晚期开始出现人类,这是地球上生物演化史的最重大飞跃。

第六章构造运动是主要由地球内部能量引起的组成地球物质的机械运动。

构造运动按其运动方向可分为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两类。

垂直运动是指地壳或岩石圈物质垂直于地表即沿地球半径方向的运动。

常表现为大面积的上升、下降或升降交替运动,它可造成地表地势高差的改变,引起海陆变迁等。

因此,这类运动过去常称为造陆运动。

水平运动是指地壳或岩石圈物质平行于地表即沿地球切线方向的运动。

常表现为地壳或岩石圈块体的相互分离拉开、相向靠拢挤压或呈剪切平移错动,它可造成岩层的裙皱与断裂,在岩石圈的一些软弱地带则可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

传统的地质学常把产生强烈岩石变形(稽皱与断裂等)并与山系形成紧密相关的水平运动称造山运动。

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是构造运动的两个主导方向。

对于某一地区,常表现为既有水平运动又有垂直运动。

新第三纪以来的构造运动常在地形、地物上保存较好,人们常把新第三纪以来发生的构造运动称新构造运动;其中有人类历史记载以来的构造运动称现代构造运动。

新第三纪前发生的构造运动称古构造运动。

二、构造运动在地物上的表现岩石圈的构造运动速率是极其缓慢的,但是长期积累就可造成大规模的位移。

地物是指人类在地面上所建造的建筑物,地物建成后,如果地面发生构造运动,地物便成为记录运动的良好标志,再结合对地物的考古资料,便可了解构造运动的特征。

三、构造运动在地貌上的表现地貌是地质作用所形成的特定地表形态,构造运动对一些地貌的形成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反过来,这些与构造运动有关的地貌成为我们研究构造运动的有力证据。

古老的地貌往往早已被剥蚀殆尽,所以现今地貌一般反映的是新构造运动所造成的结果。

反映地壳垂直运动的常见地貌有河流阶地、深切河曲、夷平面、海成阶地、多排溶洞等。

整合(conformity)两套地层之间的岩性和古生物演化基本一致,产状一致,时间连续。

它是在地壳稳定下降或升降运动不显著的情况下,沉积作用连续进行,沉积物依次堆叠而形成的。

整合接触平行不整合(disconformity)又称假整合。

其特点是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基本保持平行,但两套地层的时代不连续,其间有反映长期沉积间断和风化剥蚀的剥蚀面存在。

平行不整合的出现反映了地壳的一次显著的升降运动。

角度不整合这种接触关系的特征是: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不一致,以一定的角度相交;两套地层的时代不连续,两者之间有代表长期风化剥蚀与沉积间断的剥蚀面存在。

角度不整合反映了一次显著的水平挤压运动及伴随的升降运动。

(二)褶皱的基本类型褶皱的基本类型有两种,即背斜(anticline)和向斜(syncline)背斜在形态上是向上供的弯曲,其两翼岩层一般相背倾斜(即以核部为中心分别向两侧倾斜),经剥蚀后出露于地表的地层具有核部为老地层、两翼岩层依次变新的对称重复特征。

向斜在形态上是向下凹的弯曲,其两翼岩层一般相向倾斜(即两翼均向核部倾斜),经剥蚀后出露于地表的地层具有核部为新地层、两翼地层依次变老的对称重复特征。

背斜形成的上供及向斜形成的下凹形态,经风化剥蚀后,并不一定与现在地形的高低一致。

背斜可形成山岭,也可低地;向斜可是低地,也可构成山岭。

故地形上的高低并不是判别背斜与向斜的标志。

虽说组成背斜两翼的岩层一般相背倾斜、组成向斜两翼的岩层一般相向倾斜,但在实际工作中仅仅依靠岩层的产状来确定褶皱的基本类型是不可靠的,有时甚至是错误的。

褶皱存在的根本标志是在垂直地层走向方向上出露的相同年代的地层作对称式重复排列。

因此判断背斜的根本标志是核老翼新的对称式重复排列,判断向斜的根本标志是核新翼老的对称式重复排列。

三、断裂构造岩石受力作用超过岩石的强度极限时,岩石就要破裂,形成断裂构造。

断裂构造(fracture)包括节理(joint)和断层(fault)两类。

岩石破裂并且两侧的岩块沿破裂面有显著位移者称为断层;岩石破裂但无明显位移者称为节理。

断裂构造在地壳中分布极为普遍,它既可发育于沉积岩中,也可广泛发育于岩浆岩与变质岩中。

断裂构造的规模有大有小,巨型的长可达上千公里。

节理常表现为裂隙。

(一)节理节理常表现为岩石的裂隙。

根据节理形成的力学性质,将节理分为剪节理和张节理两类。

剪节理(shearjoint)是由剪应力产生的破裂面,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产状稳定,沿走向和倾向延伸较远。

(2)面较平直光滑,有时具有因剪切滑动而留下的擦痕。

(3)两壁一般紧闭或壁距较小,较少被矿物质充填,若被充填,脉宽较为均匀,脉壁较为平直。

(4)发育于砾岩和砂岩等岩石中的剪节理,一般切割砾石和胶结物。

(5)典型的剪节理常常组成共扼X型节理系。

X节理发育良好时,可将岩石切成菱形或棋盘格式。

张节理(tensionjoint)是由张应力产生的破裂面,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张节理产状不甚稳定,延伸不远。

(2)张节理面粗糙不平,无擦痕。

(3)张节理多开口,常常被矿脉充填成楔形、扁豆形及其他不规则形状。

脉宽变化较大,脉壁不平直。

(4)在砾岩或砂岩中的张节理常常绕砾石或粗砂粒而过。

(5)张节理有时成不规则的树枝、网络状,有时也具一定几何形态,如追踪X型节理的锯齿状张节理、单列或共轭雁列式张节理等。

(二)断层岩石发生破裂,并沿破裂面发生显著位移的现象就是断层。

1.断层要素及断层位移断层的基本组成部分称断层要素。

它包括断层面和断盘断层面被错开的两部分岩石沿之滑动的破裂面称断层面。

断层面的产状用走向、倾向和倾角表示,其测量与记录方法同岩层产状。

断层面可以是水平的、倾斜的或直立的,以倾斜的最多。

其形状可以是平面,也可以为曲面或台阶状。

有时断层两侧的运动并不是沿一个面发生,而是沿着由许多破裂面组成的破裂带发生,这个带称为断层破碎带或断裂带。

2.断层的基本类型按断层两盘相对运动特点,断层可分为三种基本形态类型: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正断层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称为正断层。

正断层的断层面常常较陡,倾角一般在450以上,断层线也比较平直,它通常是在拉张和重力作用下形成的。

逆断层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称为逆断层。

逆断层的倾角有陡有缓,如果断层面倾角小于450,常称为逆掩断层或冲断层(thrus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