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中考总复习——词语的理解与运用知识讲解
中考语文专项集训词语的理解与运用
中考语文专项集训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词语的理解与运用是中考语文的重要考点之一、这类题目常常要求考生根据上下文的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或者运用已经掌握的词语进行表达和推理。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词语理解与运用的题型和解题思路。
1.词义理解题:根据句子或段落的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
解题思路可以是:
-分析词语的结构和构词法,例如前缀、后缀、词根等,推测词义;
-根据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推断词义;
-根据常识和常见用法,推测词义。
2.词汇搭配题:根据题目的要求,选用恰当的词语进行搭配。
解题思路可以是:
-根据题目中提供的信息,确定词语的意思和用法,选择适当的词语进行搭配;
-注意词语的用法和固定搭配,避免搭配错误。
3.推理判断题:根据上下文的信息,进行推理和判断。
解题思路可以是:
-根据题目中提供的信息,做出推理判断;
-根据语境的暗示,推测词语的含义或运用;
-运用常识和常见的推理方法,进行推断和判断。
4.词语拓展题:根据已有的词语,运用同义词、反义词、近义词、扩展词语等进行拓展。
解题思路可以是:
-运用已有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选择合适的拓展词语;
-根据上下文的需要,选择恰当的词语进行拓展。
总之,词语的理解与运用需要考生具备广泛的词汇量和良好的语感,能够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够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合理运用词语。
平时的积累和阅读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中考语文总复习:词语(成语)的理解与运用课件
D .由希腊引发的欧债危机迅速蔓延到欧洲其他国家,但我们有
理由相信,只要相关各国共同努力,攻坚克难,定会迎来柳暗花明 的一天。
思路点拨
A 中“世外桃源”符合具体的语境,很有些“桃源 ”的韵味。B中用“声情并茂”来形容朗诵也是适合 的。D中“柳暗花明”没有用原意,而用了克服困难 后的美好前景,用在这里是准确的。关键是C中,“ 百废俱兴”是说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而 句中强调的是“重建工作千头万绪”,意味着还没 有兴办起来,成语用在这里是欠妥,用“百废待兴 ”更合适。
我们可以“去同存异”,把不同的字分别组词加以
区分,如“留恋”与“留念”:“恋”可组词“眷 恋” ( 多指依依不舍之情 ) ,“念”可组词“纪念” (
多用于临别馈赠) 。“传诵”与“传颂”:“诵”可
组词“诵读”,“颂”可组词“颂扬”。
解题技巧 5.理解新生词语(包括网络词、外来词等)。 如:网民、扶贫、放心肉、雷人、给力、豆(逗)你玩
解题技巧 7.从前后词语的搭配习惯来辨析。 有些实词在句中作谓语或宾语,辨析选择时,就要 看该词与句中前后词语是否搭配。如“保持”与“ 维持”两个词虽然都有保持原状、不让改变的意思 ,但搭配习惯不同。前者常与“整洁”“传统”“ 联系”等词搭配;后者常与“纪律”“现状”“秩 序”等词搭配。
解题技巧 8.从词性和语法功能上区分。 词义相近或相同,但词性不同的词语在句子中所作 的成分也不同。如“勇敢”和“勇气”,“勇敢”
主要题型有:①选择题;②结合语境或根据释义写
出相应的词语;③结合具体语境解释句中词语;④ 选用词语进行语段描述。 这一考点中所涉及的词语大多是语文课本和日常生 活中出现频率高且又容易出错的常见词语。值得注
90个中考语文词语解释知识点总结
90个中考语文词语解释知识点总结90个中考语文词语解释知识点总结(1)敬业乐群: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
(2)断章取义:意思是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
(3)不二法门:佛教用语,指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
常用来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4)强聒不舍:唠唠叨叨说个没完。
(5)弥留之际:病重快要死了的时候。
(6)媚上欺下:讨好巴结上级,欺负下级。
(7)登峰造极:比喻达到顶峰。
(8)恪尽职守:严格遵守,尽职尽责。
(9)荒凉、冷落的意思:萧索(10)身体因寒冷而蜷缩或兼发抖:瑟索(11)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样子:惘然(12)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隔膜(13)看不起:鄙夷(14)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15)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16)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17)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都做不成。
(18)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19)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20)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推敲(21)创造性的见解或意见:创意(22)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模式(23)还没有经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素材(24)格物致知:穷究事物的原理和法则,而总结出理性的知识。
(25)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26)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27)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28)文采藻饰:修饰文词,使之富有文采。
(29)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
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30)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31)吹毛求疵:这里指细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32)狂妄自大:极端的自高自大。
(33)学习不认真,不求深刻理解:不求甚解(24)一下子弄通了某个道理:豁然贯通(35)读书总有好处:开卷有益(36)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咬文嚼字(37)为了小的利益,造成大的损失:因小失大(38)要取六月十五日生辰取:这里有"赶"的意思。
中考语文“理解词语的含义及作用”复习笔记整理
理解词语的含义及作用(一)常见题型1、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2、结合上下文,说说加点字“这”指的是什么。
3、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说说加点词语在表达上的妙处。
4、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5、加点词语能否换成……为什么?6、请你从……角度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现力。
(二)答题思路1、理解词语的含义(1)答题的关键是理解字词的“语境义”。
必须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结合作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找对应的阐释。
(2)注意不同类型的词语有不同的答题点:①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就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寻找它的本体。
②理解词语的象征义就要寻找词语的象征对象。
理解词语的反义语就要将褒贬互换。
③理解词语的双关义就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
④理解代词的词义就要在上句或下句寻找释义。
(3)要看词语是否有特殊性:①注意是否使用了修辞方法,比如比喻、反语,如果有,要结合这些写法分析。
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实在标致极了”。
这“标致”究竟是褒还是贬?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可知作者绝非赞赏清国留学生的风度,而是讥嘲其丑态。
“标致”是反语。
②注意词语所在句子是否使用了某种描写方法。
比如所在句运用了环境描写。
③注意词语的语体色彩。
比如是否褒词贬用、贬词褒用。
如《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一文中“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句中“尽情卖弄”贬词褒用,形象地写出了大自然任性创造的情态。
④注意词语所处的位置。
如果是在段中,需要结合段意来理解;如果是在标题中,就需要结合主旨来理解。
(4)结合人物情感来分析。
有些词语需要根据人物的心情、心理等情感因素分析。
2、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词语的表达效果一般需要联系上下文,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注意分析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具体阐述。
(1)赏析表达效果、妙处、作用①从情感的角度。
一般选取能体现作者情感、观点的词语,用来表达人物的热爱、赞美、思念或厌恶、批判等思想倾向、感情色彩等。
中考总复习——词语的理解与运用 知识讲解电子教案
中考总复习——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考点透视《新课程标准》有关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方面的考查要求是:1.准确理解辨析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具体含义。
2.能辨析词语的语体色彩,并理解其不同的表达作用。
3.能准确辨析、品味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4.能准确辨析理解同义词、近义词和多义词的含义及用法。
5.熟练掌握生活中常用的俗语、成语、谚语和歇后语。
6.熟练掌握常用关联词的用法。
考查方式多以选择题或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具体有以下几种:1.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为加点词语选择合适的解释,或者指出下列句子中词语解释不当(恰当)的一项。
2.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指出下列句中词语使用不当(恰当)的一项。
此类题目考查的范围比较宽泛:内容可能涉及关联词语的使用、词语的含义,也可能涉及词语的语体色彩、感情色彩甚至词性。
3.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内容也常常跟关联词、词义、词性以及词语的语体色彩、感情色彩有关,考查点同2,只是形式不同而已。
知识讲解(二)熟语分类解说示例熟语熟语是指有固定格式的词组或句子,是汉语词汇的组成部分,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格言等。
略成语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或词组。
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一个词的语言单位。
守株待兔自相矛盾谚语指多年流传下来的表达民俗的简练而又形象的语句,不少谚语是社会斗争经验或生产知识的总结。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惯用语是口头上常用的习惯用语,大多是三个音节的动宾短语,一般能拆开,在动词与宾语之间可以插进其他成分。
吹牛皮、泼冷水、敲竹杠、走过场歇后语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
由前后两部分构成,有时只说前半部分,后半部分省略,所以叫歇后语。
瞎子点灯——白费蜡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格言简练而含义深刻并具有教育意义的警句。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知识就是力量。
事实胜于雄辩。
细致辨析词语所要辨析的词语,一般都是容易混淆的近义词。
要求考生明确判断词语的范围大小,词义的轻重程度,以及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搭配。
中考语文词语的理解与运用精讲共34页
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 ——西 塞罗 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 就不再 配享受 自由了 。—— 毕达哥 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 利益, 而是为 了公共 的利益 ;一部 分靠有 害的强 制,一 部分靠 榜样的 效力。 ——格 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 ,那么 法律作 为一件 无用之 物自己 就会消 灭。— —洛克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60、人民的幸福是至高无个的法。— —西塞 罗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2词语的理解及运用中考语文
常见词语陷阱
陷阱四:搭配不当 不能带宾语的成语:忍俊不禁、难言之隐、信手拈来、不期而遇、出奇制胜、 当仁不让、侃侃而谈、指手画脚、求全责备、妄自菲薄等。 只能用于否定句和反问句的成语:同日而语、相提并论、等闲视之、望其项背 、天高地厚、青红皂白、混为一谈、一蹴而就等。 容易重复赘余的成语:感激涕零(地流下眼泪)、(浑身)遍体鳞伤、(忽然 )恍然大悟、(正)方兴未艾、(众多的)莘莘学子、(从此)一劳永逸、(百 姓)生灵涂炭、(感到)自惭形秽等。
劳动是永恒的。
当你舒适地驾车在
的高速公路上运输货物,不再为崎岖山路上的缓慢搬
运而痛苦不堪时;当你借助便捷的电商平台将货物卖到世界各地,不再为商品的销售
四处奔波而一筹莫展时;当你
地操控着无人机为作物施肥喷药,不再为劳
作的艰辛和危险而忧心冲冲时,劳动看上去似乎已经褪去了它最初的颜色。
但劳动并没有脱去它永恒的本质,那些起伏在劳动旋律之中的健美身影,那些饱
易错字音整理
示例: 【去伪存真 辨伪去妄】“去伪存真”指去掉虚的,保留真实的。如:真正的现
实主义所要求的是从具体客观事物出发,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对客观事物加以典型 化或理想化,显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辨伪去妄”指要善于辨别,分清真假。 如:对前人的学说,我们不能一味地迷信,而是要用科学的态度,辨伪去妄。
(3)文中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时节 朝气蓬勃 开阔 娴熟 B.时候 生机勃勃 宽阔 熟悉
B
C.时节 生机勃勃 宽阔 娴熟
D.时候 朝气蓬勃 开阔 熟悉
(4)对文中划线句子的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一切难道是劳动永恒的赞歌吗?
B.这一切难道不是劳动永恒的赞歌吗?
中考语文词语解释知识点
《中考语文词语解释知识点全攻略》中考语文,作为中学阶段的重要考试科目,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有着全面的考查。
其中,词语解释是中考语文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掌握好这一知识点,对于提高语文成绩至关重要。
一、词语解释的重要性词语是语言的基本单位,理解词语的含义是理解文本的基础。
在中考语文中,词语解释题通常会出现在基础知识部分,考查学生对词语的准确理解和运用能力。
此外,在阅读理解和写作中,正确理解词语的含义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和表达自己的思想。
二、词语解释的方法1. 结合语境解释词语语境即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包括上下文、时代背景、作者的写作意图等。
结合语境解释词语,可以更准确地理解词语的含义。
例如,在“他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句话中,“欣慰”一词的含义可以通过上下文来理解。
从“他的脸上露出笑容”可以推断出“欣慰”是一种愉快、满足的心情。
2. 分析词语的结构有些词语可以通过分析其结构来理解含义。
例如,“不言而喻”这个词,“喻”是“明白、了解”的意思,“言”是“说”的意思,“而”表示转折,“不”表示否定。
因此,“不言而喻”的意思就是“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3. 利用近义词、反义词解释词语如果一个词语的含义不太容易理解,可以通过找它的近义词或反义词来帮助理解。
例如,“谦虚”的近义词是“谦逊”,反义词是“骄傲”。
通过对比近义词和反义词,可以更好地理解“谦虚”的含义。
4. 了解词语的来源和典故有些词语的含义与它们的来源和典故有关。
了解这些来源和典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词语的含义。
例如,“破釜沉舟”这个词,来源于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典故,意思是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地去做某事。
三、常见词语解释类型1. 实词解释实词是具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在中考语文中,实词解释通常考查学生对词语的基本含义、引申义、比喻义等的理解。
例如,“美丽”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好看、漂亮”,引申义可以是“美好的事物”,比喻义可以是“心灵美”。
2024初中升学考试语文总复习专题二词语的理解与运用
专题二词语的理解与运用1.课标要求2022版《课标》要求:在社会生活中能根据字音、字形、字义三者的关系准确认读、正确理解遇到的生字新词。
2.考查形式中考对词语的考查多以语言知识和语言实践的积累为前提,注重考查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考查的词语大多是语文课本和日常生活中出现频率高但又容易出错的常见词。
近义词、关联词、成语是考查的重点。
题目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具体有以下几种:①指出下列句子中词语运用不恰当(恰当)的一项。
②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考点一近义词辨析(2023·武汉)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不惰者,众善之师也。
”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
美好品德的、智力潜能的、健康体魄的、审美水平的,往往都与劳动密切相关。
A.锻造提升培育激发B.培育激发锻造提升C.培育提升锻造激发D.锻造培育激发提升[解析]培育:培养。
与“品德”相匹配。
激发:刺激使奋发。
与“潜能”相匹配。
锻造:比喻通过不断地磨砺和打磨,将物品加以改善和完善的过程。
与“体魄”相匹配。
提升:提高。
与“水平”相匹配。
[答案]B1.近义实词的辨析(1)从相异的语素上分析。
如“周密—严密—精密”,其辨析重点在“周、严、精”三字上,“周”意在全,“严”意在紧,“精”意在细。
(2)从词义的轻重、范围的大小上辨析。
如“优良—优秀”,语意前者轻而后者重;“战役—战争”,范围前者小而后者大。
(3)从感情色彩上辨析。
如“鼓励—鼓动”,前者是褒义词,后者是贬义词;又如“机智—狡猾”,前者是褒义词,后者是贬义词。
(4)从语体色彩上辨析。
一般来说,口语,表达比较亲切、随意;书面语,表达则比较严肃、庄重。
如“妈妈—母亲”,前者是口语,表达较亲切;后者是书面语,表达比较庄重。
(5)从语法功能上辨析。
例如,“营利”是动词,指“谋求利润”;“盈利”一般作名词,指“利润”。
再如,“阻碍”为动词,在句中一般作谓语;“障碍”为名词,在句中一般作主语或宾语。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2词语的理解与运用(知识清单部编版)
词语的理解与运用(知识清单)七—九年级课内重点词语汇总七年级上册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比喻姿态优美。
淅淅沥沥:形容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等。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喜出望外:由于没有想到的好事而非常高兴。
各得其所: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
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
迹,足迹,脚印。
罕,稀少。
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像水在鼎中沸腾一样。
沸,水开。
不求甚解:语出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现在多指读书学习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刻理解。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
胜,完、尽。
截然不同:完全不同,区别很大。
疲倦不堪:形容非常疲乏,不能忍受。
小心翼翼:小心谨慎。
恍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
油然而生:自然而然地产生。
众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
睽睽,形容注视的样子。
煞有介事:好像真有这回事似的。
煞,极、很。
介,这。
饥肠辘辘:形容非常饥饿。
辘辘,形容肚子饿时发出的声音。
踉踉跄跄:走路不稳的样子。
威风凛凛:形容声势或气派使人敬畏、恐惧。
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
形容专心努力。
拈轻怕重: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松的,害怕繁重的。
拈,抓、捏。
麻木不仁:肢体麻木,没有感觉。
指缺乏热情,对集体和人民的利益不关心。
见异思迁: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
指不安心工作,事业心不强。
迁,改变。
漠不关心:对人或事物感情冷漠,态度冷淡,毫不关心。
精益求精:好了还要求更好。
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
毛,长出草木。
哄堂大笑:形容众人一起大笑的样子。
参差不齐:本意是长短、高低、大小不一致。
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
惊慌失措: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
畏罪潜逃:害怕受到制裁而偷偷逃走。
秾纤合度:胖瘦合适。
秾,丰满、肥胖。
纤,瘦小、瘦弱。
合度,适宜。
跼蹐缩缩:因寒冷而四肢不能舒展的样子。
跼蹐,局促、拘束。
缩缩,畏缩的样子。
据为己有:将别人的东西拿来作为自己的。
中考语文基础知识轮复习: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一)
中考语文基础知识轮复习: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一)随着中考的临近,很多同学在备战中考的时候就会选择以基础知识为起点,对于语文基础知识的轮复习,学习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内容。
目的是为了提高语文水平和应对中考。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详细阐述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希望对中考复习有所帮助。
一、什么是词语?词语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是指能够表示一定含义或者有特定用途的一组单词、词组或者短语,如“龙卷风”、“舒适”、“喧哗”等。
词语是人们理解及运用语言的基础,所以学好词语对于我们的语文积累来说非常重要。
二、词语的分类1.实词和虚词。
实词是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
虚词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主要有连词、介词、代词、数词、量词和助词等。
2.同音异义词和同义词。
同音异义词是指读音相同,意义不同的词语,如“钩子”和“勾引”、“铅笔”和“橡皮”等。
同义词是指意思相近或相同的词语,如“快乐”和“愉快”、“美丽”和“漂亮”等。
3.词组和短语。
词组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词语组成的,例如“回忆”、“沉迷”等。
短语是比词组少一个以上成分的词语组合,例如“为了”、“到底”等。
三、词语的运用1.理解上下文。
在阅读文章和叙述事物的时候,理解上下文的意思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需要通过上下文来推测词语的含义。
2.善于归纳总结。
我们可以通过写词语概括性的定义和功能描述的方法来加深自己对于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系统和全面地掌握和使用词语。
3.多读多记。
练习起来需要大量的阅读和记忆。
在阅读过程中,要抓住重点词语并加以反复咀嚼。
同时可以通过单词书或者记忆技巧的办法来记忆词语,养成记忆词语、独立思考的习惯。
四、注意事项1.注意特殊用法。
有些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下可能会有特殊用法,我们需要对其进行了解和掌握,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词语。
2.注重语感和语境。
词语的运用首先要注重语感和语境。
仅凭着自己的记忆往往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需要经过反复练习和组句练习,才能获得更好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中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词语解释的知识点总结
中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词语解释的知识点总结在中考语文中,词语解释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不仅对于阅读理解、写作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础。
下面我们就来对中考语文中词语解释的知识点进行一个全面的总结。
一、词语解释的基本方法1、结合上下文理解很多词语的意思需要结合其所在的句子、段落甚至整篇文章的语境来理解。
上下文往往会为我们提供关于词语含义的线索。
例如,在“他的心情十分沉重,仿佛压着一块大石头”中,通过“仿佛压着一块大石头”这个描述,可以推断出“沉重”在这里指心情压抑、难受。
2、分析词语的构成对于一些合成词,可以通过分析其构成部分来理解词义。
比如,“争先恐后”,“先”和“后”是相反的,“争”和“恐”表示急切的心态,综合起来就是竞相抢先,唯恐落后的意思。
3、借助近义词或反义词如果知道某个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可以通过它们来辅助理解词义。
比如,“清晰”的近义词是“清楚”,那么在理解“清晰”这个词时,可以参考“清楚”的意思。
4、了解词语的出处和典故有些词语具有特定的出处和典故,了解这些背景知识有助于准确把握词义。
比如“破釜沉舟”,知道这个成语背后项羽的故事,就能更好地理解其表示决心很大、不顾一切干到底的意思。
二、常见词语类型的解释1、实词(1)名词名词是表示人、事物、地点或抽象概念的名称的词。
解释名词时,要明确其所指的对象或概念。
例如,“长城”就是指中国古代的伟大建筑。
(2)动词动词表示动作或状态。
理解动词时,要关注动作的主体、对象、方式等。
比如“奔跑”,就是指快速地跑。
(3)形容词形容词用来描述或修饰名词,突出名词的特征。
解释形容词时,要准确描述其所表现的性质或状态。
像“美丽”就是形容事物好看、令人愉悦。
(4)数词和量词数词表示数量,量词则表示计量单位。
例如,“三个苹果”中,“三”是数词,“个”是量词。
2、虚词(1)介词介词通常用于表示名词、代词等与其他词之间的关系。
比如“在……上”“从……中”等。
2025年湖南中考语文总复习:《知识与运用——词语(含成语)理解与运用》课件
词语
词义辨析
安适:安静而舒适。 安适、安详
安详:从容不迫;稳重。
暗藏:隐藏;隐蔽。 暗藏、暗含
暗含:做事、说话包含某种意思而未明白说出。
昂然:仰头挺胸无所畏惧的样子。 昂然、傲然
傲然:高傲、坚强不屈的样子。
斑驳: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种颜色,花花搭搭的。 斑驳、斑斓
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
词语
词义辨析
莽莽:形容草木茂盛;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 莽莽、赫赫
赫赫:显著盛大的样子。
畅通:通行或通过顺利,无阻碍。 畅通、贯通
贯通:(学术、思想等方面)全部透彻地了解;连接,沟通。 矗立、伫立 矗立:高耸地立着。(着眼于直立,一般用于建筑物 )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着眼于时间,一般用于人 ) 传送:把物品、信件、消息、声音等从一处传递到另一处。
成语
含义及用法提示
参差不齐 形容不一致,有差别。(常用于形容长短、高低、大小、水平)
混为一谈 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说成是同样的事物。(不能形容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
当之无愧 承受得起某种评价、称号或荣誉,没有可惭愧的地方。(不能形 容“精神”)
察言观色 观察言语脸色来揣摩对方的心意。(观察的对象只能是人)
抑扬顿挫 (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只形容声音)
入木三分 形容书法刚劲有力,也用来形容议论、见解深刻。(只形容书法、 议论、见解)
触目伤怀 看到某种情况而内心悲伤。(只能是看到的,不能是听到或闻到 的)
巧妙绝伦 指精巧奇妙到了极点,在同类事物中没有能与之相比的。(多指 方法或技术等)
成语
含义及用法提示
血气方刚 (年轻人)精力正旺盛,冲劲儿大。(只适用于年轻人)
中考语文总复习: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第三讲:词语的理解与运用
在写作和口语表达中,适当地使用网络流行语可以增强语 言的时尚感和幽默感。同时需要注意使用场合和对象,避 免使用不当带来的负面影响。
THANKS
感谢观看
谚语和歇后语的运用
在写作和口语表达中,适当地使用谚语和歇后语可以增强语言的 趣味性和表现力。
网络流行语的理解与使用
了解网络流行语产生的背景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流行语应运而生,其产生 的原因包括社会现象的反映、文化心理的变化等。
掌握网络流行语的用法
网络流行语的用法灵活多样,包括谐音、缩略、比喻等, 需要掌握其正确的用法。
总结词
掌握课本中的基础词汇是学习语文的基石。
详细描述
在中考语文总复习中,学生需要回顾并掌握课本中出现的常用词汇,这些词汇通 常是学习语文的基础,对于理解课文、阅读和写作都非常重要。通过对这些词汇 的反复学习和运用,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生活中的常用词汇
总结词
积累生活中的常用词汇有助于提高语文运用能力。
掌握成语的用法
成语的用法多种多样,包 括动词、名词、形容词等 ,需要掌握其正确的用法 。
学会运用成语
在写作和口语表达中,恰 当地使用成语可以增强语 言的表达效果。
谚语和歇后语的积累
理解谚语的含义
谚语是一种富有哲理和经验的语言表达方式,通常以简练的语言 表达出深刻的道理。
积累歇后语
歇后语是一种幽默的语言表达方式,通常由两部分组成,后一部 分是对前一部分的解释或引申。
词语的感情色彩ຫໍສະໝຸດ 判断词语的褒贬色彩01
词语可能带有褒义、贬义或中性等感情色彩,需要根据语境进
行判断。
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02
对于作者使用的词语,需要体会其情感态度和表达意图,了解
专题讲义02 字词的理解和运用(讲)-中考语文复习专题
(一)辨析多义词、同义词、反义词。
汉语词语意义的变化是复杂的,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情况:①意义不同:词义的轻重不同,如“激动”比“感动”更急剧,更强烈;词义着重点不同,如“诡辩”着重在“诡”,即欺诈、怪异,“诡辩”就是用欺诈的手段、奇怪的言辞来为自己的谬论辩护,“狡辩”着重在“狡”,即不老实、耍花招,“狡猾”就是歪曲事实,狡猾的为自己的错误言行辩解;词的范围大小不同:如“战争”、“战役”和“战斗”范围由大到小。
②色彩不同:感情色彩不同,如“爱护”是褒义词,“庇护”是贬义词;语体色彩不同:如“出租车”适用于书面语,“的士”适用于口语。
③用法不同:搭配对象不同,如“爱戴”适用于对长辈、上级,“爱护”适用于对晚辈、下属;语法功能不同,如“公然”在句中只能作状语,如“公然侵入”,“公开”在句中还可以作谓语和定语,如“事件的真相早已公开了”,“公开的秘密”。
辨析以上汉语词语的几种变化要注意汉语词语很多有单义和多义之分。
凡是表示多种相互联系的不同意义的词叫多义词。
一个多义词不论它的义项有多少个,其中必有一个是本义,其它的意义是从这个本义发展变化而来。
意义发展变化的途径有两种:引申和比喻。
引申义是由词的本义演变发展而产生的意义,因此引申义与本义在意义上或多或少有一种“子与母”“流与源”的关系。
如“浅”的本义是表示从表面到底部距离短的意思(水很浅)。
引申为程度不深(他的功底浅);引申为表示时间不久(他们相处的日子很浅);引申为颜色淡(浅蓝色)。
学习过程中要记住本义,学会引申。
比喻义是通过基本义的比喻用法而逐步固定下来的新义。
如用“手足”比喻“兄弟”,用“虎口”比喻危险境地。
词的比喻义和修辞上的比喻不同。
词的比喻义虽然最初是通过比喻用法逐渐形成的,但它已经成为词的一个新的固定意义,为群众所接受;而比喻修辞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打比方;本体和喻体间无固定搭配关系,一个本体可以有多个喻体。
了解了汉语的词义特点,同学们在考试中要结合语境对词语的含义进行具体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总复习——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考点透视《新课程标准》有关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方面的考查要求是:1.准确理解辨析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具体含义。
2.能辨析词语的语体色彩,并理解其不同的表达作用。
3.能准确辨析、品味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4.能准确辨析理解同义词、近义词和多义词的含义及用法。
5.熟练掌握生活中常用的俗语、成语、谚语和歇后语。
6.熟练掌握常用关联词的用法。
考查方式多以选择题或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具体有以下几种:1.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为加点词语选择合适的解释,或者指出下列句子中词语解释不当(恰当)的一项。
2.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指出下列句中词语使用不当(恰当)的一项。
此类题目考查的范围比较宽泛:内容可能涉及关联词语的使用、词语的含义,也可能涉及词语的语体色彩、感情色彩甚至词性。
3.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内容也常常跟关联词、词义、词性以及词语的语体色彩、感情色彩有关,考查点同2,只是形式不同而已。
知识讲解(二)熟语分类解说示例熟语熟语是指有固定格式的词组或句子,是汉语词汇的组成部分,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格言等。
略成语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或词组。
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一个词的语言单位。
守株待兔自相矛盾谚语指多年流传下来的表达民俗的简练而又形象的语句,不少谚语是社会斗争经验或生产知识的总结。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惯用语是口头上常用的习惯用语,大多是三个音节的动宾短语,一般能拆开,在动词与宾语之间可以插进其他成分。
吹牛皮、泼冷水、敲竹杠、走过场歇后语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
由前后两部分构成,有时只说前半部分,后半部分省略,所以叫歇后语。
瞎子点灯——白费蜡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格言简练而含义深刻并具有教育意义的警句。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知识就是力量。
事实胜于雄辩。
细致辨析词语所要辨析的词语,一般都是容易混淆的近义词。
要求考生明确判断词语的范围大小,词义的轻重程度,以及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搭配。
还要掌握多义词的不同义项。
词语一般有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三种。
本义一般指词的原始意义或较早的意义;引申义是由词的本义演变发展而产生的意义,如“焦躁”可引申为“气恼”“发怒”;比喻义是词语本义的比喻用法逐步固定下来的意义,如“手足”比喻“兄弟”,“虎口”比喻危险的境地。
一、词义的分类。
1.单义词:一般为科学术语,专有名词,常见事物的名称,近年中考不考此类。
2.多义词:一般分为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3.同义词:分等义词(即意义相同)、近义词(即意义相近)两类。
4.反义词:分意义相反或意义相对两种。
二、同义词的辨析方法。
同义词的辨析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词义的轻重程度。
例如:“希望”“期望”“渴望”三个同义词,一个比一个程度重。
2.词义范围的大小。
例如“事件”与“事故”,“事件”范围大,“事故”范围小。
3.词的感情色彩。
例如:“教诲”和“教训”,“教诲”是褒义词,“教训”是中性词。
“人”和“家伙”,“人”没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家伙”含有轻蔑的感情色彩。
4.词的语体色彩。
例如:“吓唬”与“恐吓”,前者是口语,后者是书面语。
“黎明”与“拂晓”,前者是一般用语,后者是特殊用语。
5.词的适用对象。
例如:“爱戴”适合对上级、长辈,“爱护”适合对下级、小辈。
6.词的搭配关系。
例如:“模糊”与“含糊”,不能互换使用,可以说“说话含糊”“字迹模糊”,但不能说成“说话模糊”“字迹含糊”。
7.词的词性功能。
例如:“营利”是动词,意思为“谋求利润”;“盈利”一般作名词,指“利润”。
再如,“阻碍”为动词,在句中一般作谓语;“障碍”为名词。
在句中一般作主语或宾语。
三、词义的辨析方法。
1.从词的构成上分析如“周密——严密——精密”,其辨析重点在“周、严、精”三字上,“周”意在全,“严”意在紧,“精”意在细。
2.从词语意义上辨析。
辨析过程中,可根据语意的轻重来判断,如“优良——优秀”,语意前轻后重;也可根据范围的大小来判断,如“战役——战争”,范围前者小而后者大。
又如“教学——教育”,范围前者小而后者大。
3.从词语感情色彩上辨析。
如“鼓励——鼓动”两词,前者是褒义词,后者是贬义词:又如“机智——狡猾”,前者是褒义词,后者是贬义词。
4.从语体色彩上辨析。
一般地说,口语表达比较亲切、和谐,书面语表达则严肃、庄重。
如“妈妈——母亲”,前者是口语表达较亲切,后者是书面语表达比较庄重,又如“惦记——思念”,前者用于口语,后者用于书面语。
5.从语法功能上辨析。
在辨析过程中根据搭配的对象来判断,如“颁布——颁发”两词,“颁布”通常和法律、法规、条例等词相搭配,而“颁发”侧重于授予、发出,对象通常是证书、奖品等。
还可根据造句的习惯来判断。
如“就义——献身”,可以说“英勇就义”,也可以说“英勇献身”,而“献身革命”就不能说成“就义革命”。
灵活运用词语一、明确前后关系。
在具体的语境中,句与句之间是前后照应的,因此,要明确语句前后关系,找到词语的对应点。
对于关联词,更要把握好各分句间的关系,所使用的关联词,每一对都表示特定的语法关系,它们的搭配是固定的,不能随意调换。
要正确选用,均需借助对句意的把握,明确句子前后的关系,进行正确的选择。
二、分清感情色彩。
词语中相当一部分是具有明显的感情色彩的,或贬义,或褒义,或中性,一般考查的对象都是感情色彩非常鲜明的词语,我们应当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和表达的需要,细致分析。
但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根据表达需要,有时候套贬义褒用,有时候会褒义贬用,解题时要注意区分。
三、分清适用对象。
有一些词语、成语和俗语,其适用对象和范围一般是比较固定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平常要注意积累,明确一些特殊词语、成语和俗语的适用对象和范围,切忌望文生义。
对于不清楚的词语一定要养成勤查词典的好习惯,增加积累。
四、正确使用成语。
成语的辨析与运用,近年来考查比较多,一般考查成语中同音字的改错、形近字的改错以及在具体语境中成语的恰当使用,做成语运用题的方法有:1.看准成语内涵。
成语的意思是约定俗成的,我们不能用现代的眼光去理解它,更不能望文生义。
如“美轮美奂”本形容房屋华美高大而众多,我们可不能理解为美好的意思;“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而不能错误地理解为“首先、第一个”;“文不加点”是指文章不经修改,一气写成,形容才思敏捷,下笔成章,不能理解为“文章没有加上标点符号”。
2.弄清表述对象。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运用范围;有的只能用于人,如“眉飞色舞”,有的只能用于物,如“汗牛充栋”,有的只能用于事,如“左右逢源”,有的只能用于自身,如谦辞“抛砖引玉”“敝帚自珍”等。
还有一些特指的成语,如“邂逅相遇”特指久别又偶然相见,“罄竹难书”特指罪行极多。
3.辨出感情色彩。
成语从感情色彩上可分为褒义、中性、贬义三种。
分辨成语运用是否恰当,还可以从成语的感情色彩角度去明辨,看看有没有出现“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的现象。
如“无所不为”是贬义词,意思是“什么坏事都做”。
我们不能当作褒义词用;“胸无城府”是褒义词,我们不能当贬义词用。
4.分析词句重复。
分辨成语运用是否恰当,我们还可从整个句子和该成语的意思上分析,看是否造成了重复。
如“忍俊不禁地笑起来”“一览无余地看到”“口若悬河地说个不停”“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三令五申地强调”“难言之隐的苦衷”“浑身遍体鳞伤”“百姓生灵涂炭”“到处漫山遍野”。
5.辨析形似神异。
有的成语与另一成语由于读音、字形或意义相近,粗一看似乎像孪生姐妹,很容易混为一谈,如“设身处地”与“身临其境”,前者指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环境中,指替别人着想;而后者指自己亲临那种环境;再如“漫不经心”与“漠不关心”容易混淆;“改天换日”与“移天易日”混淆;“无所不至”与“无微不至”混淆。
6.弄清双重语义。
有的成语还具有双重含义,我们要全面分析成语的双重身份,不仅知其一,还要知其二。
如“灯红酒绿”既可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又可以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处之泰然”既形容处理事情不慌不忙,沉着镇定,也可以指对事物无动于衷;“想入非非”既形容想法大胆、新奇,也可以比喻荒唐离奇,不着边际的胡思乱想。
五、填充关联词语的方法。
1.所填关联词语要适应语句表达的具体内容,语句结构所表达的是怎样的意义关系,就选取与之相应的关联词语。
2.在运用和填充关联词语时要注意关联词语常成对成套的特点,如果随意改变其前后呼应的词语,就会引起意义和关系上的混乱。
3.如果要求填充的题是由几个复句组成的较长的文字,那么就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是总观全题,分清这段文字有几个复句、几个分句;二是在总观的基础上再推敲同一复句中各分句的意义关系、复句与复句的层次关系,根据不同的关系,选出不同的关联词语。
并列关系单用也又另外同时一面一边另一方面配对使用既……,又……既……,也……又……,又……也……,也……一边(一面)……,一边(一面)……一方面……,另一方面……递进关系单用不但不仅不光而且并且并甚至更以至何况况且还甚至于配对使用不但(不仅、不光)……,而且(并且、还、也、甚至)……尚且(况且)……,何况……选择关系单用或者或是还是配对使用或者……,或者……是……,还是……要么……,要么……不是……,就是……也许……,也许……与其……,不如……与其……,宁可(宁肯、宁愿)……宁可……,也不(也要)……转折关系单用虽然虽说是但是可是但却而然而不过就是只是反而尽管固然只不过配对使用虽然(尽管、虽说是、虽说、固然)……,但是(可是、但、却)……因果关系单用由于因为因此所以因而从而以致致使可见既然配对使用因为……,所以……由于……,因此(因而、所以)……既然……,就(那么、那就)……之所以……,是因为……假设关系单用如果假如假若倘若要是不然否则要不然要不是假使配对使用如果(假如、假使、倘若、要是)……,就(那么、便、则)……即使(纵然、纵使、即便)……,也……再……,也……如果说……,那么……条件关系单用只要只有除非一旦配对使用只要(一旦)……,就(便)……只有……,才……除非……,才……除非……,不……除非……,否则……不……,不……没有……,就没有……无论(不管、不论)……,都……题型解读题型一词语的解释与辨识1.结合语境,下列句子中加红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福州地铁修建已成为我市家喻户晓....的大事。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
)B.海交会整合了两岸各自的资源,通过优势互补,实现双赢..。
(双赢:双方都获益。
)C.张老师那幽默风趣的一席话,让全班同学忍俊不禁....。
(忍俊不禁:忍住不敢发出笑声。
)D.在省中学生运动会的开幕式上,一群阳光少年的表演很给力..,赢得观众阵阵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