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博物院文物纹样赏析共16页文档

合集下载

玲珑束腰间——河南博物院藏明清玉带饰赏析

玲珑束腰间——河南博物院藏明清玉带饰赏析

中国是世界上用玉最早的国家,中国人自古尚玉、琢玉、藏玉。

从原始社会出现到清代,玉器受到各时期宗教信仰、礼仪制度、社会生活、使用风尚、审美观念等多方面影响,经久不衰,形成独特的玉文化。

佩饰玉是随身佩戴之物,是具艺术价值的玉器门类。

佩饰玉品类较多,其中玉带饰作为服饰上腰部装饰,功能性、观赏性兼具,由可穿系的带子与带钩、带扣、带板等组合使用,出现时间较早、演变有序、制作精美,使用数量和制作精美程度体现了身份尊卑与阶级地位,是佩饰玉的重要品类。

河南博物院藏玉器品类齐全,玉带饰藏品较丰富,本文在梳理我国玉带饰发展脉络的基础上,选择明清时期精美者述析。

玉带饰概述古代先民重视腰间束具,发明了带装饰的腰带,最早的束腰方式是结绳系带,汉晋之际逐渐出现了革带和丝绸制成的腰带,也称为鞓,经发展演变,逐渐近似今天的腰带。

腰带和带饰不仅具有实用功能,更具有礼仪性质,能明尊卑、别上下。

带饰从材质上分为金、银、铜、玉、石等,尤以玉饰最受到重视,出土和传世数量众多。

玉带饰大略玲珑束腰间——河南博物院藏明清玉带饰赏析河南博物院 张 滢图1 战国晚期鎏金嵌玉银带钩图2 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玉带分为三种:带钩,最早系带用,后逐渐被带扣取代。

带扣,用来扣合带子两端。

玉带,分三部分,一是带銙,又称为带板,是穿缀在带上的玉片饰物,有长方形、正方形、桃形;二是带有环的带穿,又称提携;三是穿缀在带子两端的尾。

1.玉带钩带钩相当于今天的皮带扣,结构有钩头、钩体、钩纽三部分,钩首用于连接,钩纽起到固定作用,侧视形制为“S”形,质地有金、银、铜、铁、玉、石、骨等。

玉带钩不仅造型优美,而且因材质温润更为人喜爱。

根据科学考古发掘,最早的带钩发现于4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在浙江余杭地区反山、瑶山、桐乡出土数枚玉带钩,形制都为一端有一横穿圆孔,另一端有弯钩状扁方孔,可以说是带钩的雏形。

良渚文化玉带钩出现以后,并没有在更大范围使用,中原地区仍使用结绳系带并随身携带类似锥子的觹解开带子。

鸮形器探析——以河南博物院藏文物为例

鸮形器探析——以河南博物院藏文物为例

AppreciatION 鉴赏·陶风瓷韵鸮,俗名猫头鹰,古称鸱、枭、鸱鸺、鸱鸮、鸱枭、服鸟等。

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鸟类之一。

鸮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始终和人类保持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其文化符号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演化。

本文着重选择商代到汉代的鸮形器,以河南博物院藏品为例赏析,对鸮的文化内涵、器形类别和演变做梳理讨论。

一、“鸮”的文化内涵及演变古代人类在长期生活中,接触并观察到自然界不同的动物,并把自己的感情和信仰投射在动物形象上。

鸮,在生物习性上善闻死腐动物之气,昼伏夜出,鸣叫声凄厉,飞行迅猛无声,因此在人类眼中充满神秘感,鸮文化形象在世界范围内随历史进程差异较大。

在欧洲,人们普遍对鸮抱鸮形器探析——以河南博物院藏文物为例张 滢图1:辽宁牛河梁女神庙玉鸮编辑|朱慧敏1976481234@AppreciatION 鉴赏·陶风瓷韵有友好和喜爱的态度。

古希腊人对猫头鹰非常崇拜,认为它是智慧的象征,被当作古希腊神话智慧女神雅典娜的象征和化身;加拿大温哥华印第安人的后裔仍保留猫头鹰的图腾,不但有大型木雕的猫头鹰形象,而且有模仿猫头鹰捕获猎物的舞蹈;英国人认为猫头鹰智商高超,能够通晓人类的感情和语言。

在亚洲,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对猫头鹰的态度褒贬不一,反差极大。

在日本,日语的“猫头鹰”发音谐音与“福”接近,人们将其视作幸福、美满的象征,而在印度和中国,人们通常把鸮视为不祥之物,厌恶和惧怕。

鸮在中国的形象,经历了从神圣、被崇拜的动物到被视为不祥恶鸟的演化过程,因此,鸮形器也呈现多样化的特征,从材质到造型、纹饰差异较大。

新石器时代,鸮形器在我国分布的范围广泛,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长江流域的石家河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以及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都有鸮形器出土。

这时,鸮的地位非常崇高,被人们看作一种神圣的动物,先民通过模仿鸮鸟的形态来制造不同材质的祭器,材质主要是玉、陶。

1979年,辽宁牛河梁村距今5500年的红山文化遗址女神庙出土一件玉鸮(图1),运用玉雕阴刻的手法,寥寥数笔,表现出鸮展翅飞翔的状态,精美绝伦,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一件以鸮为题材的玉质艺术品。

河南博物院藏墓葬窑址出土唐三彩

河南博物院藏墓葬窑址出土唐三彩

唐三彩是盛行于唐代的多彩铅釉陶器的总称,因器物上有明亮鲜艳的黄、绿、白或黄、绿、蓝等多色釉彩而得名。

它是以黏土作胎,以铜、铁、鈷、锰等矿物和铅的氧化物作为釉料的着色剂和助熔剂,经过800℃左右的温度烧制而成,无论在造型、唐三彩是盛行于唐代的多彩铅釉陶器的总称,因器物上有明亮鲜艳的黄、绿、白或黄、绿、蓝等多色釉彩而得名。

河南博物院是河南地区文物藏品重要收藏研究单位,本文结合河南博物院收藏墓葬窑址出土且有代表性的唐三彩藏品谈一点认识。

河南博物院收藏河南出土的唐三彩器物的器形丰富,器物装饰手法多样,艺术成就较高,但在地域上有一定的局限。

河南博物院藏墓葬窑址出土唐三彩河南博物院 朱亚辉 吴 歌图2 三彩宝相花盘装饰、色釉还是烧制工艺等诸方面,都在中国的陶瓷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唐代文化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艳丽之花。

河南是唐三彩的故乡,唐三彩不仅首先在河南洛阳发现,离洛阳不远的河南巩义县也是唐代烧制唐三彩的中心区域之一,黄冶村更是最早发现烧制唐三彩窑址。

河南博物院作为河南文物藏品重要收藏研究单位,不仅参与了唐三彩窑址调查取得了一些窑址发掘的标本,也保存着河南各地出土的唐三彩精品,这些标本和藏品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河南唐三彩文化概貌。

本文就结合河南博物院收藏墓葬和窑址出土且有代表性的唐三彩藏品谈一点认识。

三彩带流罐(图1),1957年泌阳县板桥乡唐墓出土。

高8.3厘米,口径8.7厘米,腹围39.6厘米。

白色胎,广口内敛,圆唇,鼓腹,圈足有鸡心,肩部一侧有管状短流,体外部施有绿、黄、白三彩釉不及底。

三彩宝相花盘(图2),1979年巩义市北山口乡铁匠炉村出土,高2.3厘米,口径19厘米,底径12厘米。

白色胎,敞口,浅腹,平底。

盘内底中部用蓝、黄彩施一朵宝相花,周围饰6个花叶。

通体施白釉。

三彩带盖三足炉(图3),巩义市站街镇大图1 三彩带流罐图3 三彩带盖三足炉图4 三彩双系钵图5 三彩贴花炉黄冶村出土。

残通高19厘米,口径15厘米。

河南博物院藏一组题字彩绘唐代陶女俑赏析

河南博物院藏一组题字彩绘唐代陶女俑赏析

AppreciatION 鉴赏·瓷韵俑的历史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就已有俑出现。

早期的俑,以木俑和陶俑为主,装饰上以彩绘和着衣为主。

汉末至唐,除了彩绘俑,三彩俑也兴盛起来。

唐代陶俑的发展唐代陶俑种类丰富,数量庞大,陶塑艺术也有了巨大的发展。

在种类上有男俑、女俑、动物俑等。

题材上也十分丰富,既有表现丧葬习俗的河南博物院藏一组题字彩绘唐代陶女俑赏析梁 爽图1:河南巩义鲁庄镇唐墓出土“奴万岁”题字俑图2:河南巩义唐墓出土“奴典乐”题字俑编辑|朱慧敏*****************AppreciatION 鉴赏·瓷韵镇墓俑,外出仪仗类诸如骑马、牵马俑以及甲兵俑,家内各种男女侍役俑,音乐舞蹈戏剧的百戏俑,也有庖厨明器及动物模型类俑,包括反映地主庄园经济的井、磨、仓、灶、房屋院落以及牛、羊、鸡、鸭、犬等模型器。

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为陶俑的制作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而唐朝与中外文化的密切交流,对异域的各种风俗、衣饰、形象的借鉴和吸纳,都成为陶俑的表现题材,而厚葬风气的日益兴盛也是推动唐俑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唐代女俑的特点唐代女俑是模仿当时侍仆乐伎或女官贵妇的体貌特征加以塑制烧造而成的随葬品。

其制作主要采取写实手法,人物刻画比例准确、形体优美,无论是发型、服饰,还是体态、神情以及动作,都是曼妙生姿,尽展唐代妇女的韵味与魅力。

可以说,女俑是唐代陶俑中最精彩的部分。

工匠敏锐的捕捉能力、高超的雕刻技术与手法,形象地展现出女俑的身份及性格,给人以呼之欲出的感觉。

比起汉代女俑,唐代女俑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且不同时期有着显著的特点。

初唐时期的女俑身材苗条,衣服窄紧。

这一时期仍然有着隋代、北齐、北周的遗风,女俑多发髻低平扁宽,面相清秀典雅;着窄袖长裙,以长线条来表现竖条纹长裙的修长和飘逸,裙腰高齐胸口,显得身材修长。

到了盛唐时期,女俑渐渐摆脱了隋至初唐的那种古拙,呈现出盛世风采。

女俑多高髻、宽衣、削肩,服饰华丽,体态丰腴,面容妆饰精致,服装奔放自由,也不乏女俑戴帷帽、着男装,这些特点不仅反映了社会富足,女性个性鲜明、追求丰腴大气之美,也展现出唐代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219389483_九大镇院之宝见证华夏文脉——河南博物院院藏精品管窥

219389483_九大镇院之宝见证华夏文脉——河南博物院院藏精品管窥

6In 2007, on the occasion of the 80th anniversary of Henan Museum, after careful selection and scientific argumentation by relevant experts and scholars, “Nine Top Treasures of Henan Museum”were grandly publicized, which have been widely known ever since. Among these nine national treasures, the earliest one dates back to about 9000 years ago, and the latest one is about 900 years old. They are famous for outstanding and rare historical, scientific and artistic values. What's more, they represent the Central Plains culture which flourished and culminated for several times in the past nine thousand years.These treasures respectively witness the unbroken Chinese culture context in all important historical periods in the cours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for five thousand years.九大镇院之宝见证华夏文脉——河南博物院院藏精品管窥Nine Top Treasures Bear Witness to the Chinese Culture Context文/丁萌 丁福利 图/牛爱红藏品,可谓任何一家博物馆的核心资源;而精品,则堪称奠定其业内外地位的“压舱石”。

河南博物院藏古代印章

河南博物院藏古代印章

印章,用作印于文件上表示鉴定或签署的文具。

《说文解字》云:“印,执政所持信也。

”所以作为一种信用物,印章所附带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已远远超过了它本身的实用价值。

印章最初始于“封泥”,古人在封存和传递物件时,为防止被人打开或拆动,先用绳子扎住物件,绳子用泥块封住,然后在泥块上盖上印记,这印记就是最初的印章。

印有官印和私印之分。

官印是历代官制和政府机构的实物证据。

私印中保存了古人的姓氏,是研究古代姓氏史、家族史、家谱的重要资料。

从印文名称看,印章分为玺、印、印章、图书、朱记、宝、关防、合同等。

从印面形状分类,有河南博物院藏古代印章河南博物院 梁 爽图1 战国铜“丹林”印方形印、圆形印、半通印、条形印、异形印等。

按印材质地分类,有铜印、金印、银印、夔金印、铅印、铁印、石印、玉印、玛瑙印、水晶印、琉璃印、陶印、瓷印、木印、骨角牙印等。

印章发展源流河南安阳殷墟曾出土过青铜印章,这说明殷商已有玺印。

春秋战国时期,印章已大量使用。

如《战国策》记载,苏秦合纵六国共同抗秦,曾佩六国相印。

玺印也在这一时期出现,并被写成“鉨”。

战国时期,古玺可分官玺、私玺两大类。

官玺比较大,以圆形、方形为主,多是鼻纽;私玺则形状丰富多彩,不像官印那样受专门制度的约束。

由于战国文字圆转、自然、结构多变,因此篆刻艺术在稚拙中流露出一种纯真自然、无拘无束的神态。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随着官制的确立,代表政权或官阶权力的印章也随之制定出来,明确规定了只有天子独称“玺”,臣以下只能称“印”或“章”。

秦代的印章文字基本采用小篆,结字由圆变方,其印形状也由秦代以前的方、圆,大小无定制而变得逐渐统一成方形。

印的制作技术也不断熟练,字体在章法和线条上都日趋缜密、匀称、饱满,给人浑朴自然的美感。

印章到了汉代,其兴盛达到了顶点。

汉继承秦制,西汉初期的官印与秦官印区别不大,也一样有田字格框,只是秦印多数为凿制,西汉官印多数采用铸造。

大肚能容,容天下锦绣文章——河南博物院藏青花人物笔筒

大肚能容,容天下锦绣文章——河南博物院藏青花人物笔筒

AppreciatION 鉴赏·瓷韵青花人物笔筒(图1),瓷器,清代,通高15厘米,口径18.1厘米,足径18.1厘米,征集。

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藏的这件青花人物笔筒呈正圆筒形,平底直壁,造型端庄典雅。

笔筒白釉晶莹,周身满布青花图案,青花笔触细腻,发色浓艳,描绘了三幅《西厢记》人物故事。

一幅图画(图2)描绘的是亭阁之内,莺莺小姐坐于桌前,相思之情浮于面上,案上摆有信笺,丫鬟红娘侍立一旁,等待莺莺写好书信,好送与书生张珙。

继而以一丛郁郁葱葱的芭蕉叶为分隔,巧妙地过渡至另一幅画面上,画上远近景致错落,令观者仿佛置身于画中:远有青山,垂柳依依,近处庭院之内,在蕉石掩映之下,张珙正于桌前抚琴,红娘扶着莺莺立于琴桌一侧,聆听琴音,眉目间神情依依,十分传神,描绘的恰是西厢听琴之景。

第三幅画面(图3)反映的是张珙远赴京城赶考,莺莺相送的场景,恋人之间难舍难分之情跃然画面之上,画面布局得当,主体人物突出,书童等配角亦各有形态,既有写实的灵动可爱,又不喧宾夺主,和谐适宜。

三幅画面构图远近得宜,主体突出,以《西厢记》的几场主要情景勾勒出一大肚能容,容天下锦绣文章——河南博物院藏青花人物笔筒向 祎图1:青花人物笔筒AppreciatION 鉴赏·瓷韵个才子佳人的美好故事,正是时人喜爱的流行世俗话本故事。

《西厢记》是元代著名剧作家王实甫的代表之作,也是我国古典戏剧的一部现实主义杰作。

内容大意是:唐贞元间,书生张珙在普救寺邂逅相国之女崔莺莺,两情相悦。

时值河桥守将孙飞虎兵围普救寺,强求崔莺莺为妻,相国夫人当众许愿:将莺莺许配于能退贼兵者。

张珙求得外援,解了此围。

但崔夫人嫌弃张珙贫寒,不肯兑现承诺。

张珙相思成疾,崔莺莺在侍婢红娘的撮合下,夜探西厢,看望张珙,此事被崔夫人得知后,借口张珙没有功名,逼迫他上京赶考。

莺莺在红娘的陪伴下,等待张珙高中状元,衣锦荣归,共结连理。

表达了剧作者“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美好愿望。

河南博物院藏兔形文物赏析

河南博物院藏兔形文物赏析

AppreciatION 鉴赏河南博物院藏兔形文物赏析熊丽萍兔子,生性乖巧,灵活善跳,一直是机敏和幸运的象征。

古人盼望赤兔降临,以昭大瑞。

古书《瑞应图》记载:“赤兔大瑞,白兔中瑞。

”兔子还是长寿的象征。

道学经典《抱朴子》称“兔寿千岁,五百岁其色白”。

佛家在《旧杂譬喻经》中,把兔子的地位提到了顶峰,比作了佛的化身。

此外,由于兔子繁殖迅速,更是被当成多子多福的象征。

因此,从古至今,人们都很喜爱制作各种兔形器物或把兔子绘于器物之上,来表达对幸福吉祥的美好追求。

器物上不同的兔纹饰,代表的含义不同。

比如,跳跃的兔子,代表一种不断越过障碍的积极态度;奔跑的兔子,代表着“跃奔前程”的意涵。

河南博物院珍藏的兔形文物,不仅质地各样,有陶兔、玉兔、瓷兔等,而且时代跨度大,造型别致,做工精美,品种丰富,功能多样,全面展示了早期社会人们对兔文化的理解和诠释,从而表现出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艺术的追求。

一、陶兔陶器,是用黏土或者陶土捏制成形后烧制而成的器具。

它的出现加强了早期人类定居的稳定性,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

陶器可分为细陶和粗陶,品种有灰陶、红陶、白陶、彩陶和黑陶等。

灰陶根据胎质的粗细以及含砂与否,可分为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

早期的陶器朴实、粗犷,商周之前多素面,战国开始应用铅釉,陶器的表面更为光滑,也有了一定的色泽。

到了西汉时期,上釉陶器工艺开始广泛流传,多种色彩的釉料也开始出现。

唐代陶器盛行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即后来人们所称之为的“唐三彩”。

兔形单孔灰陶埙灰陶兔形尊编辑|刘 玉AppreciatION 鉴赏宋代至明清,名窑涌现,三彩的陶器种类和色彩开始更加丰富多彩,烧制工艺也远超前代。

兔形单孔灰陶埙此件商代兔形单孔灰陶埙,长6.3厘米,高5.4厘米,泥质陶。

手工捏塑而成,为吹奏乐器。

兔躯体为卵圆形,头部用拉长的泥条斜向上堆贴,形成兔的面孔;后部有凸起似兔尾,腹下有三乳钉状足,背部有一近方形的吹孔。

河南博物院藏汉代鎏金器赏析

河南博物院藏汉代鎏金器赏析

97汉代是历史上有名的“多金王朝”,其间用于赏赐、祭祀、贸易等的黄金数量惊人。

金器的种类、工艺均在此阶段取得长足发展,鎏金器便是其中的代表。

《汉书·王莽传》中有记载:“时省中黄金万斤者为一匾,尚有六十匮。

”大统一的社会环境,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丰富了黄金的储备,使得金器在这一时期迎来发展高峰,出现大量时代特色鲜明、工艺纹饰精湛、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极高的金器,鎏金器便是其中之一。

中原地区作为汉时的帝都辅弼之地,出土鎏金器众多。

河南博物院即收藏一批汉代鎏金器,本文选取部分代表性藏品,赏析其造型、纹饰等,并对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进行探索,以飨读者。

一、鎏金工艺简介和发展历程(一)工艺简介鎏金,是一种在金属器物表面进行装饰的技术,亦称涂金、火镀金,最早见于《后汉书·祭祀上》中:“检用金缕五周,以水银和金以为泥。

”具体制作方法在明代《物理小识》中有翔实的记载:“以汞和金涂银器上,成白色,入火则汞去,而金存。

”即按照一定比例,将金箔碎片在高温下熔于汞,即水银中,形成泥膏状金汞剂,再将金泥均匀涂抹于要镀的金属器上,烘烤加热使其中水银遇热蒸发,留黄金在器物表面。

最后再经过抹金、开金、清洗、找色、压亮等步骤,使鎏金层致密均匀、平整光亮。

(二)发展历程目前认为鎏金工艺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零散分布在山东、河南、山西等地,东周洛阳城址内外的墓葬是鎏金铜器的集中出土地之一,但数量较少,且几乎出现的均是小件生活用铜器或装饰品,说明鎏金在当时使用还不普遍,但阶级属性已十分鲜明。

秦汉时期,鎏金技术渐趋成熟,尤其汉代,鎏金器出土数量、种类、工艺远超前代,呈现井喷态势,特征之一是作为生活用具的鎏金容器数量大为增加,被称为中国古代金器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

《汉书·外戚传》中也有所记录,“而殿上髹漆,切皆铜沓黄金涂,白玉阶,壁带往往为黄金缸”,展示了鎏金工艺的成熟与使用普遍。

隋唐时期,鎏金技术越发娴熟精湛、发扬光大,呈现多样化趋势。

镂冰雕琼——河南博物院藏虢国墓出土玉器赏析

镂冰雕琼——河南博物院藏虢国墓出土玉器赏析

原黄河水库考古队于20世纪50年代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北郊,距离黄河岸边600米的上村岭一带发现并发掘了200余座墓葬及车马坑,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

到了80年代末,在上村岭墓地发生了盗墓事件,1990年2月,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与三门峡市文物队联合对被盗残墓进行了抢救性的清理发掘。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现在,三门峡上村岭墓地共进行过4次钻探和2次大规模的发掘工作,这使得我们对整个墓地有了一个完整清晰的了解。

通过系统地发掘整理,我们得以知道,整个上村岭墓地是一处排列整齐、等级齐全、保存完整、独具特色的大型邦国国君墓,经过考证,认定三门峡上村岭墓地为西周时期虢国国君及其陪葬墓地。

经过考据器物铭文可以知道,编号M2001号墓的主人是西周晚期虢国国君虢季(图1)。

随葬有众多青铜礼器如7鼎6簋等,还有100余件玉器,放置在墓主人全身以及面部,有玉瞑目、七璜组玉佩、四璜组玉佩等,做工精细,用玉考究,美轮美奂。

除出土文物外,按一定行列摆放的虢季、虢季夫人梁姬及太子陪葬的3座车马坑,紧密地连在一起,是中国目前发掘的规模最大的车马坑群。

虢国是西周重要的姬姓封国,在《左传·僖公五年》中记载:“虢季,虢仲,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

”虢季墓地发掘获得了大量实物资料,尤其是青铜礼器和组合型玉佩饰的出土,对认识西周晚期与春秋早期的虢国文化面貌提供了重要资料,青铜器上的长镂 冰 雕 琼——河南博物院藏虢国墓出土玉器赏析河南博物院 李 莎 豆晓宇篇铭文也为研究西周方国历史提供了第一手文献资料,使我们对诸侯国贵族埋葬制度及丧葬礼俗有了新的认识,为印证《周礼》的记载以及进一步研究周代礼乐制度提供了依据。

西周时期,在重要场合,如陛见、祭祀、婚嫁、丧葬等,都要按照身份等级佩戴相应的玉饰。

佩玉不仅仅是贵族身份的象征,更是等级的重要体现。

以礼用玉,以玉节礼,逐渐使玉的使用与宗法、伦理、道德融合到一起。

在虢国墓地相继出土许多玉器,不仅品类众多、造型精美、组合繁复,而且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文房雅器——河南博物院藏精品砚赏析

文房雅器——河南博物院藏精品砚赏析

4砚的历史十分久远,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由原始社会研磨器演变而来。

砚与笔、墨、纸是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因质地坚硬,便于保存,又能在砚台上镌诗题铭、言志抒怀,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成为收藏佳品。

汉代刘熙写的《释名》中解释:“砚者研也,可研墨使之濡也。

”汉代制砚技术有了显著的发展,砚台的形制由长方扁平形向有足的圆形、方形等不同形状发展,纹饰和雕工由朴素粗糙向复杂精美大步迈进。

唐代是我国工艺美术发展的鼎盛时期,是第一个设立砚务造办处的王朝,在此期间砚的品种和样式有了较大的发展,中国的四大名砚于此相继出现,如广东肇庆的端石、安徽婺源(今属江西)的歙石,甘肃临洮的洮石等,并出现了澄泥砚。

宋代则已普遍使用,主要样式为抄手石砚,端庄大方,实用美观。

明、清两代砚的品种繁多,中国砚史进入了全盛时期,制砚工艺在继承了唐宋式样和表现手法的基础上,在创新和形式变化上又达到新的高度。

本文选取河南博物院藏的部分精品砚,按年代、质地分类,对其造型、制作工艺及特点等分别加以介绍和鉴赏。

镂雕盘龙纹石砚(图1),东汉,通高12厘米,直径32厘米。

1978年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宋耿洛村出土。

此砚通体呈灰褐色,扁圆形,砚面光亮平滑,有明显墨迹,应为墓主人生前使用之物。

由砚盖、砚座两部分组合而成,砚面与砚盖相扣合处一周阴刻有隶书“延熹三年七月壬辰朔七日丁酉君高迁刺史二千石三公九卿,君寿如金石,寿考为期,永典启为,研直二千”,共计42字。

砚盖用高浮雕法雕出六条相互攀缠的飞龙,六个龙头共戏一珠于砚盖正中,组成一个珠宝样盖钮,上面阴刻一个“君”字。

砚盖边沿及砚盖外侧饰以圆圈纹和波浪纹各一周,砚座底部为下弧形,座下有等距浮雕三兽为足以承砚体,三兽均两耳直立,怒目圆睁,两爪按扶文 房 雅 器——河南博物院藏精品砚赏析河南博物院 杨 璐 (河南郑州)图3 红陶多足砚图2 白釉多足砚图1 镂雕盘龙纹石砚图4 澄泥砚膝部做奋力撑托状。

砚座外侧又有一周莲花纹饰。

威仪四方的征战神器——河南博物院院藏兽面纹铜钺赏析

威仪四方的征战神器——河南博物院院藏兽面纹铜钺赏析

鉴赏38钺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兵器,外形像斧,但比斧大,由首部弧刃、长柄构成,可劈砍,是一种集王权与军权、兵器与礼器为一身的国之重器。

根据古文献和器物铭文的记载,古代的“王”字即是钺之形态。

商代中晚期甲骨文中写作 ,在商金文中写作 ,是钺的象形。

《史记》《尚书》等众多文献对商代和西周的铜钺都有生动的记载,彰显了其代表的无上权力和地位。

令人意外的是,与文献记载形成反差,铜钺考古发现的数量不多。

迄今为止,发掘数量仅几十件,出土地点仅有河南、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山东、湖北、湖南、四川、甘肃等10个省市。

我们以河南博物院院藏兽面纹铜钺为例引,梳理铜钺的发展演变、功用、体现的等级制度,分析欣赏其独特的造型、纹饰艺术,探究其神秘面目。

一、从铜钺的起源、功能演变看其体现的等级制度钺,最早源于我国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石斧,到了晚期逐渐演变为石钺和玉钺。

最初的石钺曾被作为生产工具使用,但很快便作为武器和礼器使用。

随着人类文明和生产力的进步,钺的材质逐渐由石料转变为金属。

河南偃师市二里头遗址中出土的铜钺,钺身近肩部饰带状网纹一周,花纹凸起,下有一圆孔。

这是我国目前出土年代最早的铜钺(图1)。

作为青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钺为开疆拓土、阀虐立权开辟了道路。

河南博物院院藏的这件商代前期铜钺,通长17厘米,钺身宽15厘米,厚1.2厘米。

钺身薄而宽,两角外侈,弧形刃,肩下两侧各有一长条穿。

钺身中部铸有一组兽面纹,双角卷曲外耸,圆目突起,镂空的大嘴上部有5个小型三角形尖齿,下部有两枚交错的兽牙,额部饰有夔纹,表情甚为狞厉(图2)。

商代以后,铜钺逐渐摆脱实用武器的功用,与王权、军权紧密相连。

《史记·殷本纪》和《诗·商颂·长发 》,分别记载了商、周君王亲自执钺征伐的史实。

钺在战争中不仅可作为征伐的权杖和军事统帅威仪的象征,而且也是执行最高律令的刑具法器。

将钺赐给诸侯王,命其主事征伐,是军权象征的另一种独特表现。

河南博物馆精粹玉器鉴赏

河南博物馆精粹玉器鉴赏

河南博物馆精粹玉器鉴赏青玉谷纹璧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直径19.3厘米,好径6.1厘米,厚0.35厘米传河南洛阳金村出土青玉质,呈扁圆形,中间有孔,两面纹饰相同,皆满雕谷纹。

青玉龙首璜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长9.2厘米,宽2厘米,厚0.2厘米1988年河南光山黄季佗父墓出土春秋时期玉牌、玉佩类饰物在装饰纹样上体现了与青铜器相同的时代特征:龙首纹、蟠螭纹大量出现,在工艺技法上使用“阴线刻兼浮雕法”,艺术表现力大大优于商、西周时期的平面阴线刻技法。

青玉琮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高2.6厘米,直径5厘米,内径3.8厘米1986年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M1出土体呈外方内圆状,中空,通体素面。

根据先秦礼书的记载,琮被用于礼地,其造型外方内圆,象征着天地的沟通。

在葬玉中,琮则与璧一起被用于殓葬,构建灵魂升天的通道。

青玉圭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长6.3厘米,宽1.9厘米,厚0.2厘米1990年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M2001出土体呈扁长条形,上端有等腰三角形锋,锋边与两侧边均磨出薄刃,近底端中部有一穿孔。

青玉戚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长14.4厘米,宽13.3厘米,厚0.8厘米1990年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M2001出土体呈扁圆形,前端较窄,刃端阔而呈弧形。

两侧斜边各有六个锯齿牙形装饰,中部有一穿孔。

背面有一道切割痕迹。

青玉戈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长40.3厘米,宽8.6厘米,厚0.6厘米1990年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M2001出土锋尖锐,呈斜三角形。

直援,两边刃薄,援略有中脊。

内呈长方形,下角被削成斜边,内前端有一圆穿。

青玉鸟形佩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046年)长10厘米,宽2.5厘米,厚0.5厘米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鸟尖嘴、短冠呈锯齿形,长尾上翘,足前屈。

身饰双线鳞纹、变形云纹,两面纹饰相同。

颈上有一小孔。

青玉矛商代前期(公元前1600-前1300年)长14.5厘米,宽5厘米体呈柳叶状,身部双刃,锋尖利,骹部残缺,有孔。

河南博物院藏唐代银器赏析

河南博物院藏唐代银器赏析

河南博物院藏唐代银器赏析河南博物院藏唐代银器赏析2011-1-24 16:42:39 作者:陈娟来源:《中原文物》2010.5 (河南博物院,河南郑州450002)唐代金银器因其数量多、品种精、造型优美、纹饰富丽而成为我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绚丽的瑰宝。

在河南博物院金银器类藏品中,有很多工艺制作精致、纹饰华丽富贵者。

笔者现将几件唐代银器略作介绍,以飨读者。

1.桃形花结八瓣高脚银杯(彩版四:1)口径5.9厘米,底径3.1厘米,高3.5厘米,重57.5克,河南省宜阳县出土。

通体锤击成型,口沿外侈,浅腹,高柄,喇叭形圈足。

器身与圈足均由八瓣花组成,錾刻以珍珠纹为地的桃形花结及缠枝莲花,杯内无纹饰。

该银杯同西安市沙坡村出土的银杯①在造型和纹饰上基本相同,当为武则天至玄宗时期(684~ 755年)的器物。

这一时期的金银器淘汰了前一时期常用的等分装饰面的手法,即不再有以十二或十四瓣划分装饰面的器物。

制作工艺逐渐简易,采用了六、八等分。

杯上的纹饰寓意连生贵子、多子多福、多福多寿等。

2.提梁银罐(图一)口径8厘米,高9.7厘米,1991年伊川县鸦岭乡杜沟村唐齐国太夫人墓出土。

锤击、焊接成型。

敛口,鼓腹,圜底,最大直径在下腹。

双耳铆接于口沿外侧,与提粱相勾连,梁首作S形。

通体有两片银片焊接而成,腹部有明显接缝,并用银铆钉铆接。

铆钉作六瓣花形,共30枚。

拼接处铆钉22枚。

上腹铆钉两竖行,每行3枚。

竖行铆钉右侧各有一条刻槽,缝隙以仿银片焊接。

双耳用2枚铆钉固定。

3.提梁带盖银锅(图二)盖径18.9~19.2厘米,盖高6厘米,口径21.5~21.8厘米,通高14厘米,1991年伊川县鸦岭乡杜沟村唐齐国太夫人墓出土。

锤击焊接成型,通体光素。

敞口,宽折沿,腹微鼓,圜底,略平。

双耳立于折沿上,与提梁勾连。

一耳为银丝,一耳为银片,提梁为扁银片制成呈S形。

盖周围高隆,中部平坦,盖中心铆有宝珠形钮。

提梁银罐和提梁带盖银锅这两件银器于1991年伊川县鸦岭乡杜沟村唐齐国太夫人墓出土。

中原精粹元代遗韵——河南博物院藏元代乐舞俑雕砖

中原精粹元代遗韵——河南博物院藏元代乐舞俑雕砖

kaleidoscope 万花筒编辑|屈梦夏河南博物院1974年收藏了一批元俑雕砖,这批雕砖出土于焦作西冯封村元代墓葬,雕砖俑共二十六件,除了个别仆侍俑外,绝大部分是杂剧俑,主要有说唱俑、吹口哨俑、吹笛俑、打节板俑和击鼓俑等,这批砖俑形象生动活泼,造型百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尤其最具有代表性的乐舞俑,舞姿优美,栩栩如生,神态活灵活现。

这批雕砖以生动的艺术形象,再现了元代杂剧表演的具体情景,为研究宋元杂剧及中国戏曲发展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本文结合考古发现及文献记载,拟对焦作出土元代乐舞俑雕砖进行鉴赏与分析,并就元代杂剧的兴盛展开讨论。

一、元代乐舞俑雕砖焦作西冯封村元代墓葬出土雕砖俑26件,其中乐舞俑雕砖8件,现将分别介绍这8件乐舞俑雕砖:扛旗舞俑此俑高33厘米,圆胖的脸庞,中原精粹 元代遗韵——河南博物院藏元代乐舞俑雕砖鹿继敏图1:扛旗舞佣kaleidoscope 万花筒大大的眼睛,高高的鼻梁,肩上斜背一旗形物,戴双总髻假大头,上身穿窄袖齐腰短衫,有垫肩,腹裹绣花兜,腰系布带,下着短裙,足穿布袜,圆口鞋,右肩扛旗,左手抚旗穗,扭动身躯,奔跑起舞。

形象生动,引人入胜。

(图1)负瓜舞俑此俑高31厘米,椭圆形的脸庞,浓眉大眼,鼻梁高挺,眼睛向右后斜视,肩负长瓜,戴双总髻假大头,上身赤露,以彩带缠绕,打结于胸前。

下着短裙,腰系布带,足穿布袜,软靴,挥臂奔跑起舞。

(图2)击鼓舞俑此俑高35.5厘米,圆圆的脸庞,浓眉大眼,鼻梁高挺,嘴微张,头上扎双总髻,赤露上身,左肩斜披长彩巾,打结于腰间右侧,腰系蝴蝶结长带,下着花边短裙,足穿圆口鞋,左臂挟鼓于腰间,右手击鼓,双脚一前一后,表情专注,伴随鼓点,翩翩起舞,其造型优美,童趣盎然。

(图3)吹笛舞俑此俑高35厘米。

戴双总髻假大头,上身穿齐胸短袖上衣,挽袖。

身披十字彩带,胸前打结,腰系长带,下着短裙,足蹬软靴,双手持横笛,做吹奏状,仿佛在随着音乐跳跃起舞,人物形态自然生动,栩栩如生。

河南博物院藏定窑八角镂雕兽首瓷洗赏析

河南博物院藏定窑八角镂雕兽首瓷洗赏析

AppreciatION 鉴赏·瓷韵现藏于河南博物院的宋代定窑八角镂雕兽首瓷洗(图1),高5.2厘米,口径11.8厘米,外口径最大径16.8厘米,于1960年河南省洛阳市机瓦厂发掘出土。

整体看来其为八棱形器物,器体为内曲八角形,口沿作八角板沿,内底圆曲,口沿外以竹节式造型装饰(图2),板沿上印珍珠地纹饰,腹部镂雕八个兽首,分别口中衔铃(图3),摇动器物则会发出声音。

而每个兽首之间相交的棱上,则采用上部一小兽首,下部竹节(图4)的方法进行间隔,巧妙地将其分为八棱形状,而这件器物的圈足则与口沿相同,大小形制近似。

整体器物通体施白釉(图5),釉质莹亮,洁白如玉,秀雅美观,其底端露胎。

仔细看来,其釉色稍微泛黄,但光润莹亮。

更为珍贵的是它四周的八个兽首衔铃均采用了浮雕和镂雕工艺,河南博物院藏定窑八角镂雕兽首瓷洗赏析杨 扬图1:宋代定窑八角镂雕兽首瓷洗编辑|朱慧敏1976481234@AppreciatION 鉴赏·瓷韵并成功地雕出空腔内置能活动的响珠,可谓巧夺天工。

侧面八兽首两眼圆睁,眉头紧锁,如盆之口大张,令人视而知其威严。

棱上八兽首虽大小略逊色,但其咄咄逼人之态不减。

定窑八角镂雕兽首瓷洗造型别致,釉质细腻,采用了刻、印、雕等多种手工制作技法综合而成,做工十分精细,且器物整体布局对称,主题突出,为宋代定窑难得的珍品。

关于这件八角镂雕兽首器物的定名和功用,现在学术界有着多种不同的观点:一是有学者认为此器物应为祭盘,用于祭祀活动时,晃动器物,则会发出声响,属祭器的一种。

二是有学者认为此器物可以发出声音,类似于古代做法事时用的响铃,则称为响铃器,是一种乐器。

三是有学者认为这是一件洗,用于书法写作之中,只是其外观装饰比常见的同一时期的洗要复杂一些,这些装饰只是为了增加其美观而已。

四是有学者认为这是一件笔砚,其与现存的笔砚略有相同之处。

图2:口沿外的竹节造型图3:兽首衔铃图4:棱上的兽首和竹节AppreciatION 鉴赏·瓷韵随着研究的深入,作为文房用具的笔洗和定名为定窑八角镂雕兽首瓷洗这一观点正逐渐被人们接受。

河南博物院藏历代猪塑赏析

河南博物院藏历代猪塑赏析

河南博物院藏历代猪塑赏析猪,作为畜牧业和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符合人类需求并最早被驯化的动物之一。

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文明及农牧业的发展都息息相关。

“猪”在古代的语义范畴还包括“豕、彘”。

《尔雅·释兽》曰:“豕子,猪。

”先秦时期《诗经》《礼仪》等文献中家猪及野猪常以“豕”为通称。

《说文》:“豕:彘也。

”东汉时期“猪”字的书面使用频率才开始逐渐提高。

甲骨文中“猪”写作,充分突出了猪的特点,长吻、大腹,四蹄、有尾。

金文写作,二者同“豕”字很像。

另外甲骨文中“家”字为,字形来看是屋中有猪,其本意为畜养生猪的稳定居所,后来引申为我们现在众所周知的含义。

可见在古代社会猪很早脱离了野生状态成为六畜之首,成为家庭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猪”形象是历代匠人喜欢反复雕刻描绘的对象。

河南博物院院藏猪塑从数量到种类都十分丰富,形象生动逼真。

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长期的狩猎生活和农耕的出现,为先民们对野生动物的了解和驯化奠定了基础,从而产生了原始养猪业。

院藏中时代最早的猪塑为裴李岗文化时期红陶猪头,距今约8000年,出土于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文化遗址,红陶胎、手捏制而成,猪面模糊不清,只能看出眼嘴痕迹,但已经可以看出家猪嘴短的特征。

目前是国内发现最早的雕塑之一。

时期较早的还有一件仰韶文化时期的灰陶猪首残盖钮,于1971年在淅川下寺王岗发掘,造型简洁,猪首高昂,瞳孔与鼻孔均被刺穿,下颚与两耳残断。

这两件是中原地区发现时代较早的陶猪雕塑。

商灰陶猪畜牧业在商代经济社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选育技术得以发展。

此时制陶及雕塑艺术也有所提高。

院藏一件商代的陶塑猪发掘于郑州市省政府建筑工地。

塑为幼猪,体呈站姿,双耳短小,眼鼻锥刺。

口吻微启,面部有发状纹理。

小猪为手工捏制,圆润可爱,小巧玲珑。

商代猪塑造型已经逐渐脱离了早期的稚拙,逐渐趋于写实。

东汉绿釉陶猪赋予特殊宗教意义的玉猪龙,是原始社会图腾制度下的产物,承载着先民的信仰,在西周作为一种礼器依然存在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