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1课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三单元: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课件(共20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三单元: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课件(共20张PPT)

-14-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首页
走进新课
阅读鉴赏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2.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译文:认为天伟大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它当成物来畜养而控 制它呢!顺从天而歌颂它,哪里比得上掌握它的规律而利用它呢! 点评:荀子所说的“天”是自然之天,为自然的运行。在荀子那 里,“天”已不是有人格有意志的神,而是无预于人事的自然。“天”既 不能主宰人的命运,人也不能依赖或埋怨天。人只有靠自己的努力 去顺应和利用“天”的规律才能生存发展。在荀子看来,我们应该慎 重对待那些取决于自己的事情,不放弃自己的努力;对于君臣之间 的道义,父子间的亲情,夫妻间的区分,要天天商讨讲究而不能舍弃; 在天面前不“错人而思天”。
阅读鉴赏
-6-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首页
走进新课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3.释词义
(1)天作高山,大王荒.之 开垦,引申为发展 (2)君子有常体.矣 体统、规矩,引申为准则或法式 (3)礼义之不愆兮,何恤.人之言兮 忧虑,担心 (4)是节.然也 节制,指时势、命运的制约 (5)上暗.而政险 昏暗 (6)故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 光明、显耀 (7)大天而思.之 思慕 (8)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 治理
-2-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首页
走进新课
阅读鉴赏
学法提示 1.梳理基础,理解语句。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自主学习文 中的重要词语和特殊句式,翻译并理解文中的重要语句。 2.探究内涵,评价意义。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相互合作探究文本 内容,了解荀子天人关系思想的内涵,概括其思想要点,认识其思想 在历史上的进步意义。 3.感知赏析,学习技法。反复诵读,在吟诵中感受本文大量运用排 比的说理特点,体会其语言的强烈感染力,并在写作中学习借鉴。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百家”(课件PPT)第三单元《荀子》选读-大天而思之,熟与物畜而制之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百家”(课件PPT)第三单元《荀子》选读-大天而思之,熟与物畜而制之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Hale Waihona Puke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2019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2019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同时,荀子从“人性恶”的角度出发,也认为“法治” 是社会走向安定太平的重要手段,治理国家要礼法并重,这 种思想为他的学生韩非子的法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 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
3.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 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 有常体矣。君子道其常,而小人计其功。 [评析] 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都要遵守一定的准则。“天 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 然界都要遵循一定规律,要想成为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也该遵循礼义。
贤:有才有德的人
2.形容词作动词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彼作矣,文王康.之 (2)因物而多.之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怪.之 (2)大.天而思之
隆:尊崇
康:使……快乐、安乐 多:使……多
怪:认为……奇怪 大:认为……大
六、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治乱非天也(“也”表示判断) 2.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⑤⑥若君夫将君哀臣 而之 生.义之.乎
结构助词,的 代词,我
⑦吾欲之.南海,何如 动词,到
五、词类活用
(一)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1)是以日.进也 (2)孰与物.畜而制之 2.名词作动词 (1)君子道.其常 (2)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 (3)雩而雨.,何也 (4)风雨之不时.
日: 一天天地 物: 像物一样
[问题 1] 选文第 1 段荀子以自问自答的形式,以大量的事例充分 证明了什么观点? [明确] 充分证明了天地四时对人世间的安定和混乱没有决定作 用。 [问题 2] 选文第 2 段最后引用《诗经》语,回答了什么问题?
[课文·译注]
1.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 用之! [评析] 认为天伟大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它当成物来畜养而 控制它呢!顺从天而歌颂它,哪里比得上掌握它的规律而利用 它呢! 文中荀子首先指出,人类社会的治乱与自然界的变化没有 直接的必然的联系,大自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人应该“敬其 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荀子还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物 畜而制之”“骋能而化之”,人应该在了解、掌握天的变化规 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运用自己的才能智慧驾驭 自然、征服自然,使自然万物都能更好地生长并能为人类服务。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1课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件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1课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件

•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 层级为B级。平时学习文言文要养成梳理和积累文言实词含义的习惯。 答题方法:①联想推断法。“军皆定次,将乃就舍”,联想“又间令吴 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推断出“次”应解释为“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即临时驻扎”。②句式推断法。利用排比、对偶、并列结构等句式上的 特点来推断。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用”与“以”相对,由 此推断出“以”也是“用”的意思。③语法推断法。如“白刃始合”, “合”是动词,主语是“白刃”,即兵器,所以应解释为“交锋”。④
• 句中的“惊”字,说明狂风突起。“乱”字承“惊”字而来,“乱飐”,
形象地写出了狂风肆意地吹打荷花的情景。“密雨斜侵薜荔墙”,写暴 雨打薜荔,是写陆上景象。城墙上长满了芳香的薜荔,景色美丽,不料
突遭密集的雨点猛烈斜打,备受摧残。“斜”字承上句“风”字而来,
因为风狂,所以雨斜。“斜侵”,写出了暴雨猛烈地冲打薜荔的情景。 以上两句,表面上是写夏季的急风暴雨景象,但言在此而意在彼,实际 上是暗喻朝廷保守势力对革新派的打击和迫害。以自然景象暗喻人事, “惊风”“密雨”比喻小人,“芙蓉”“薜荔”比喻君子,这种艺术表 现手法,在古典诗文中也是经常运用的,有含蓄蕴藉之妙。
• 好不容易得到召还,满怀希望地回到长安,以为政治理想终可以实现了。 谁知立足未稳,又被贬谪到更偏远的柳州,离乡去京更远,使他感到孤 独,对朋友的思念更深。他极目南望,一片荒野无涯之色,使他不禁 “愁思茫茫”。“茫茫”既是写“海天”的无边无际;同时,也是写 “愁思”的无穷无尽。情因景生,景寓深情,情景交融。 • 2.借景抒情,暗喻人事。 • “惊风乱飐芙蓉水”,写狂风吹打荷花,乃水中景象。夏季水池里长 满了娇艳美丽的荷花,可是狂风突起,肆意地吹打,娇美的荷花被吹打 得在水上东倒西歪,飘摇动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三单元《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经典实用课件(46张)(共46张P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三单元《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经典实用课件(46张)(共46张P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语出荀子 的《天论》,意思是说,认为天伟大并且思慕 它,哪里比得上像物一样畜养它并且控制它呢? 在荀子看来,人类不能一味地迷信天地自然,虽 然天地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可以遵 守自然规律,去认识和改造自然。
• 荀子(约前313-前230)名况,时人尊而号为 ‘卿’,故又称荀卿,汉代避宣帝讳而改称孙卿, 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南部)人,先秦著名思想家。 他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中的大师,是我国古代杰出 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教育家。李斯、韩非都是他的 学生。荀况一生到过很多地方。曾在齐国游学,在 稷下(今山东临淄北)学宫同各个学派的学者进行 学术交流和讨论,并三次担任学宫祭酒(行礼时的 首席)。后来又到过秦国、赵国。晚年在楚国任兰 陵(今山东苍山县兰陵镇)令,著书立说,直到逝 世。
•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 朋友也
•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 万物皆备于我矣 • 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 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 始然,泉之始达。
第2段:写出了天道的运行有其固定
不变的规律。
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 (汹,形容喧扰)
地有常数矣
(古今异义,经久不变 的必然性)
君子道其常
(名作动,遵循)
礼义之不愆兮
(愆,名作动,犯过错、 违背;宾语前置)
•小结:天有常道,地有常数,君子有常体→ 万物有常
第3段:君子应慎重地对待取决于自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非由外.铄我也 2.名词作动词 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二)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作动词 舜明.于庶物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2)旷.安宅而弗居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三单元《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说课课件(共17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三单元《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说课课件(共17张PPT)
优点:对作者以及作者写 作特点已经有了一些基本的认 识。 不足:学生普遍对荀子思想 的认识是有限的,对“人定胜 天”观点的理解存在模糊性, 这对于我们认识学习荀子“物 畜而制天”的观点有一定影响。
三、 说目标,定教学方向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深入认识荀子的思想观点、 学习荀子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从荀子的思想中获得丰 富的人生启示。 三维目标: 1.阅读文言文本,了解荀子的思想观点。 2.在学习本文思想内容的过程中,学习荀子 语言特色。 3.通过拓展,引导学生从荀子的思想中获得 丰富的人生启示。
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 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说课展示
说课思路:
一、说教材,知文本特征
二、说学情,明学生状况 三、说目标,定教学方向 四、说方法,寻品鉴之路 五、说流程,循儒学之道
一、说教材, 知文本特征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 实验选修教材 《先秦诸子选读》
二、 说学情,明学生状况
四、 说方法,寻品鉴之路 1、教学方法:以学生 “自主、合作、探究”为主, 教师点拨为辅。 2、教学手段:课堂板书 和多媒体课件相结合。
五、 说流程,循儒学之道
(一)直接导入,交代出处 《天论》作为荀子思想的代 表作之一,是一篇较长的文章。在 文章中,荀子提出了“天行有常” 和“制天命而用之”的鲜明观点, 大胆反对当时流行的迷信天命、拜 倒在自然面前的看法。节选属于文 章的后半部。
五、 说流程,循儒学之道 (四)思考探究,启迪人生
让学生结合下面两则材料谈一谈:荀子的思想对我们的现实生 活具有哪些指导意义? 材料一:荀子说:“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非礼, 是无法也”。这一论述表明荀子认为礼是法的指导原则,是法的统 率,制定法度必须以礼义为标准,即要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的 礼义来指导法的制定和施行,以救正它的偏颇,其核心仍然是以礼 为主,其以礼制律的思想大大丰富和发展了孔子的礼学内容。 材料二:4月14日晚熊本发生地震,日本灾民的秩序井然让人 震惊! 因为可能下雨,还有可能发生余震,政府要求熊本的酒店和旅 馆,免费接收灾民入住,保证灾民能在室内躲避,因为政府和旅馆 协会有合约,大型灾害时要为灾民免费提供住宿。 政府物资支援未到时,避难所食物和水短缺,靠的是当地民众 自己凑来的食物,领水、领食物时秩序井然,队伍整齐、安静。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大天而思之熟与物畜而制之》课件(1)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大天而思之熟与物畜而制之》课件(1)

三:交流合作,赏析探究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wèi

Shuāi xiǔ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zhàng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三:交流合作,赏析探究
• 总结这首诗的情感: • 有怨有愤有悲而无悔 • 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回之乡!或杨”流言朴放外了边之,远意弄地,不区等好。于会含送蓄掉地老对命道的光。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帝表示:“我也伺候够您了,还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是让我安安生生当老百姓吧。
提问:概括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不才明主弃”的愤激之情, 忠诚无私、刚正不阿的英雄豪情。
三:交流合作,赏析探究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①,苦雨终风也解晴②。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③。 空余鲁叟乘桴意④,粗识轩辕奏乐声⑤。 九死南荒吾不恨⑥,兹游奇绝冠平生⑦。[1]
首联:写景、写人。明朗之景衬诗人惊喜的心境。
颔联: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云散月明”写景如绘“谁 点缀”及意味深长地 “本澄清”或抒情或议论以来表清白之志。
----贬谪诗词专题学习
二、明确定义 指明方向
“完全其体,宥之远方,应刑不刑,是宽纵之也。” ——孔颖达
贬谪是我们古代很常见的一种政治现象,一 般都是对负罪官员的一种惩罚,包含两个层面, 一是降职,二是被赶到荒凉偏僻之地。
大部分人面对这样的人生苦难时,投入文学 的怀抱,希望通过文学可以获得心灵的安慰, 从而在古典文学中保留了大量优秀的、发人深 省的贬谪诗,这也就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
三:交流合作,赏析探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借景抒情,暗喻人事。 “惊风乱飐芙蓉水”,写狂风吹打荷花,乃水中景象。夏 季水池里长满了娇艳美丽的荷花,可是狂风突起,肆意地吹 打,娇美的荷花被吹打得在水上东倒西歪,飘摇动荡。
句中的“惊”字,说明狂风突起。“乱”字承“惊”字而来, “乱飐”,形象地写出了狂风肆意地吹打荷花的情景。“密雨 斜侵薜荔墙”,写暴雨打薜荔,是写陆上景象。城墙上长满了 芳香的薜荔,景色美丽,不料突遭密集的雨点猛烈斜打,备受 摧残。“斜”字承上句“风”字而来,因为风狂,所以雨斜。 “斜侵”,写出了暴雨猛烈地冲打薜荔的情景。以上两句,表 面上是写夏季的急风暴雨景象,但言在此而意在彼,实际上是 暗喻朝廷保守势力对革新派的打击和迫害。以自然景象暗喻人 事,“惊风”“密雨”比喻小人,“芙蓉”“薜荔”比喻君 子,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在古典诗文中也是经常运用的,有含 蓄蕴藉之妙。
【主旨感悟】 这首诗借景抒怀,通过登柳州城楼所见景物的描写,曲折 地谴责了当时朝廷保守势力对革新人士的打击和迫害,委婉地 表达了诗人由此而生的悲愤心情和对同贬战交融。 “城上高楼接大荒”,这句起势高远,意境阔大,情景俱 包,悲凉之气笼罩全诗,很自然地开启了下句“海天愁思正茫 茫”。这开头两句,写登城楼触景伤怀。 诗人面对着辽阔的荒野,不禁悲从中来,愁思万端。他想 到自己怀着济世之志,参与政治革新,本是为了替朝廷除弊兴 利,做一些对百姓有益之事,却不料“风波一跌逝万里,壮心 瓦解空缧囚”(《冉溪》),远谪永州,十年被弃,壮志未酬。
3.诗眼突出,“愁”字总领。 诗人从“愁”字着笔,层层下翻。首联写登楼纵目,愁思 深旷,寄寓着对友人深切的怀念,点明题意。颔联写近看盛夏 景物,有感于花草被风雨摧残,牵动愁肠。颈联写远望友人所 在之地,岭树重遮,江流阻隔,加深了愁怀。尾联感叹音信难 通,以被贬万里荒僻之地而愁怨作结。全诗用比兴手法,表达 对友人的深切怀念,对身处荒僻之地壮志难酬的愁思,寄托情 怀。
“岭树重遮千里目”,写山。诗人登上城楼,是为了遥望 远方的战友。他站在城楼上向南眺望,那山上的树木重重,遮 断了他的视线,使他望不到远隔千里的战友,不禁黯然神伤; 他把视线收回,俯视着城外的柳江,柳江逶迤东去,使他不禁 又产生了“江流曲似九回肠”的悲哀。这里写江流,用回环曲 折的江流比喻诗人自己的愁肠百折,异常贴切。“岭树”句喻 君之远,“江流”句喻臣心之苦。“江流”句本于司马迁《报 任安书》“肠一日而九回”句意,诗人只是稍加点化,便情韵 别致。诗的最后两句,感叹共同的不幸遭遇,直抒情怀,点明 寄书寓意。
成才之路 ·语文
人教版 ·先秦诸子选读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荀子》选读 第三单元
第一课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第三单元
1 经典晨读
2 高考导航
5 课堂互动
3 学习目标
6 随堂练习
4 课前预习
7 课后强化作业
经典晨读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高考导航
(2015 年高考山东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 武王问太公曰:“立将之道奈何?”太公曰:“凡国有难, 君避正殿。召将而诏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 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 斧钺。君入庙门,西面而立;将入庙门,北面而立。君亲操钺 持首,授将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复操斧 持柄,授将其刃,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见其虚则. 进,见其实则止。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 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为必然。’
好不容易得到召还,满怀希望地回到长安,以为政治理想终可 以实现了。谁知立足未稳,又被贬谪到更偏远的柳州,离乡去 京更远,使他感到孤独,对朋友的思念更深。他极目南望,一 片荒野无涯之色,使他不禁“愁思茫茫”。“茫茫”既是写 “海天”的无边无际;同时,也是写“愁思”的无穷无尽。情 因景生,景寓深情,情景交融。
“将已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 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臣既受命专.斧钺 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垂一言之命于臣。君不许臣,臣不 敢将。’君许之,乃辞而行。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 临敌决战,无有二心。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 云,疾若驰骛,兵不接刃而敌降服。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 迁士赏,百姓欢说,将无咎殃。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 稷安宁。”
【作者背景】 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 “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后来五人都被召回,大臣中虽有人 主张起用他们,终因有人梗阻,再度贬为更荒远的边州刺史, 分别改官柳州(今广西柳州)、漳州(今福建龙海)汀州(今福建长 汀)、封州(今广东封开)、连州刺史(今广东连州)。这首诗是唐 宪宗元和十年(815)夏柳宗元初任柳州刺史时所作。在夏季六月 的一天,柳宗元登上柳州城楼,触景生情,想到朝廷的昏暗、 战友的疏离,不觉愁情满怀,于是写下了这首七言律诗,寄给 刘禹锡等四位同道。
武王曰:“善哉!”
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 先赴,为之奈何?”太公曰:“将有三礼。”武王曰:“敢问 其目.?”
太公曰:“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 将不身服礼,无以知士卒之.寒暑。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 步,名曰力将。将不身服力,无以知士卒之劳苦。军皆定次, 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 止欲将。
将不身服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 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高城深池,矢 石繁下,士争先登;白刃始合.,士争先赴。士非好死而乐伤也, 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节选自汉墓竹简校本《六韬》,天津古籍出版社。有删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