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同源”浅考
漫谈“书画同源”
T
书画最早的雏形。 仓颉根据天地 之 自然物 象 , 建创 了文 字。“ 由于没有什 么能够 传达 人的意 思, 以有 ‘ ; 所 书’ 没有什么可以见其形状 , 所以
有 ‘ ’ ”“ 画 。 那个时候 ‘ ’ ‘ ’ 书 和 画 同为一 体, 没有什么区别。 显 然, ” 张彦远是依典传之说来 推 断书画 建创之 初的状态的。 其神 化的色彩,
赵松雪、 有若沈石 田、 有若文衡 山、 有若董思 白。 其书其画类能运用一心, 贯穿道理, 书中
砖
豫、 鲁两地 考察 , 有幸 于鲁南莒 县博 物 馆拜观
了属于大汶 口文化的长 形陶缸 。 其上所刻之似
仅仅止于其 “ 原初” 之说了。
夫书画本 出一源, 盖画即六书之一, 所谓 象形者是也。( 何 良 ( 明・ 俊 ( 四友斋画论 )
霪
铭
袭易
传乎金册。 庖牺 氏发于荥河中, 典籍图画萌矣。 轩辕氏得于温洛中, 史皇仓颉状焉 。 奎有芒角, 下主辞 章 ; 有四 目, 观垂 象 。因俪鸟龟 之 颉 仰
河出现 , 背负 “ 河图” 又有神龟从洛水 出现, , 背
负“ 洛书” 庖牺 氏 ( 氏) , 伏羲 依此 ( 河图洛书)
创 制八 卦, 著成 周易》。 而八卦之卦 象, 即是
胚 圣 嘲 冬 玺
舌
挥
争
^ 卜
耋
扬
喹
瘩 一
李中原 , 字械一 , 号三真堂主人。
祖 籍 湖 北 公 安 , 15 9 9年 9月 出 生 于 湖 南 澧 县 。 曾 任 中 国 人 民 解 放 军 国
防 科技 大学 美 育室 主任 ,湖 南省 高 教 学会 书法 教育 专 业委 员会 副主 席 兼秘书 长 ,中国书 法杂志 社副社 长、 副主 编 。现 为 深圳 大学 书法 艺术 研 究 所所 长、 教授 、研 究生 导 师, 中 国 书法家 协 会学 术 委员 会委 员。 出 版有 《 隶学概论 、 中国书法史》 《 《 、青 少年 书 法入 门—— 楷书 新编 》 书 、Ⅸ 用汉 字字 辨 》 李 中原 黄金 分 割 习 、Ⅸ 字丛帖》等。 李中原 行草 陈忱 《 九歌》录 四 5 x12 6 m 0 1.c 纸本 2 0 年 00 释文 : 江南半壁 已崩裂 , 处小朝 廷尚求活。 钱塘不至三 日潮, 仙霞岭上烽 烟撤 。 抛戈解甲谁 适谋 , 南人颈 试北人铁 。 清笞 白 骨 没野蒿, 猿笼鸟何所 逃。 槛 江头野老何 所依, 羊裘 五月坐渔矶。风波险绝终不顾 , 长镌记命恒苦饥 。 掉头岂复念妻 子, 怀沙哀郢知者稀。 长安奕棋多反复, 有足那肯加帝 复 ( ) 我今潦倒垂半百, 腹 。 相逢 扰为披 肝膈。寒风刮天雪一丈 ,
谈谈你对书画同源的理解500字
谈谈你对书画同源的理解500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中国独特的艺术形式,“书画同源”便是解释这种艺术形式的一种说法。
笔者慎思明辨,偶得些许小识,今不揣丑陋抛砖引玉以求空山回响,更奢望能为书画论坛添一抹光彩。
一、“书画同源”与艺术的区别大于与艺术的联系人常说“睹物生情,有感而发”,因人对天地万物的所识所受假以物质工具或以某物为载体,形成种种艺术规律,表现出不同的艺术形式,各艺术门类因之而立而成。
可见,造化之功是艺术的起源,不仅中国书画如此,其他艺术门类,诸如篆刻、雕塑、油画、刺绣、文学等等亦然。
这样,论及中国书画关系若突出“书画同源”似乎多此一举。
中国汉字是从对实物(山水石木、花草虫鱼、飞禽走兽等等)的描摹为始。
因人对物象的所识所受不尽相同,描摹出的形象也各有所异,但都不失于“形似”,这就是“画”的开端。
当然,那时的人并未发现在对物象的描摹之中所蕴含的美感情愫,因起初人们描摹的目的只是为了“实用”,即记录事物或传递信息。
古朴清悠的生活便生闲情逸致,有人对物象的描摹求真求细,使画象越来越逼真,越来越“具象化”,便形成了早期绘画,越来越抽象的图形,便形成了汉字。
以上就是“书画同源”的由来,这一论述实则侧重于考古学范畴,与艺术学却相去甚远。
而艺术最大的功效是表情达意和审美。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渐快,人们借以交流信息、沟通思想的物象符号,在书写的过程中越来越趋于多样与抽象,有意无意之中完成了对种种物象之骨干、特征的提炼与概括,经约定俗成,各有各的规矩,各自成范,为人共守,一个个汉字便产生了。
在“字规”的基础上,因人书写文字的速度、笔法与心境的不同,驾驭字形变化多姿、各篇文字各领风骚,呈现出形态各异的线条之美,书法之端倪现矣。
同样,那时的人也不曾注意到书写文字时的情怀、心境,自然也不能发现书篇中所隐藏的韵律之美。
直到指导人们的灵性幡然醒悟,觉察到了画象及书形中的美感内涵并有意识地借此抒情表意之时,画与书才堂而皇之地跻身于艺坛之中。
浅析书画同源传统之内在联系及意义
律 感蕴 含着非 常丰富 的内在精 神 ,这也正 是 国画所追 求 的
一
种境界 。
2 . 书 法 用 笔 的 活 力之 美
书 法 用 笔 的 活 力 美 也 对 国画 有 着 重 要 影 响 ,而 这 种 影 响 主 要 表 现 在 线 形 和 构 图上 ,这 两 方 面 是 相 互 联 系 的 。其
式上的相同 , 更 重 要 的 是 书 法 与 国 画在 艺 术 的 境界 追 求 、 审 美
书法用笔具 有意象 之美 。所谓意象 , 就是 客观物象经 过
艺 术 审 美 等 诸 多 方 面 是 相 辅 相 成 的 。正 如 书 法 有 中 国 画 之 美. 中 国 画 又 有 书 法 根 基 之 源 。书 画 同 源 亦 就 成 为 这 中 国 绘 画 艺 术 的基 本 美 学 观 念 。
一
中的线 条不像绘 画那样 需要借 助形 体来 表达情 感 ,韵 律本
美 感 受 ,开 合 相 间 的 造 势 法 是 书 法 与 国 画 艺 术 共 同遵 循 的 创 作规律 。
3 . 书 法 用 笔 意 象之 关
草、 行、 楷; 从 基本 的笔画上讲 , 有侧 、 勒、 努、 策、 掠、 啄、 磔; 行 笔过程 有搭 , 抢、 转、 驻、 挫、 顿等; 用 笔效 果上 可 以说是一 波 三折 、 变幻无 穷 。书法 中的这 些精妙 之处 引入 绘画 当 中后 ,
在 中国书 法与 绘 画史 上 . 自古 以 来 就 有 着 “ 书 画 同源 ”
书 法性用 笔有着 紧密 的关系 . 是 心律情 态 的物质再 现 . 书法
之说法 .这不 仅仅是 中国书法 用笔 在 中国传统 绘 画 中起 到 至关重 要 的作 用 。更 为重要 之处是 指两 者之 间 的表 现技 法
【精品】浅析“书画同源”
浅析“书画同源”摘要为古人所发现,却并没有人真正给它下定义。
直至中唐时期的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指出“书”、“画”同源这一事实,并为之后的山水画,文人画的兴起做了很好的铺垫。
作为传统艺术“书画同源”应当被华夏儿女熟识,并更好的继承传统,发扬创新。
从根本上认识“书画同源”,同的不仅是工具、材料技法,更有审美、意境以及深厚的中国底蕴。
我们应当厘清“书画同源”这一传统艺术,创作出更多意境美、别具一格的中国艺术。
关键词:书画;书画同源;相通;意境AbstractChina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since time immemorial "painting," said. The artistic phenomenon unique to China, as discovered by the ancients, but no one really to define it. Until the mid —Tang dynasty Zhang yanyuan pointed out in the notes of the famous historical "books" and "painting" the fact that homologous, and for landscape painting, painting a very good Setup. As a traditional art "painting" should be the Chinese people are familiar with, and better inherit the tradition and spirit of innovation. Fundamentally understand "painting", not only with the tools, materials, techniques,more aesthetic, artistic and profound Chinese heritage. We should clarify the "painting" the traditional art, to create a more artistic beauty and unique art.Key words: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painting; the same; the mood 目录TOC \o "1—3" \h \z \u摘要IAbstract II前言1一、“书画同源”11.1“书画同源”的由来11.2“书”与“画”的内在联系1二、何为“书画同源”之“源”12.1.古人眼中的“书画同源”22.2.近代人对“书画同源”的理解2三、“书画同源”的表现形态33.1.书画工具的相同33.2.用笔技巧的相同43.3.思维方式的相同53.4.艺术境界的相通53.5.审美要求的相通63.6.提款印章的相似6四、“书画同源”的影响及意义7结语1参考文献1谢辞2毕业创作作品3前言一、“书画同源”1.1“书画同源”的由来提到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人们很快能联想到中国的书画艺术。
书画同源的含义800字
书画同源的含义800字摘要:一、引言1.书画同源的概念阐述2.文章目的与结构安排二、书画同源的历史渊源1.汉字的起源与演变2.书法与绘画的早期发展3.书画相互影响的历史实例三、书画同源的理论依据1.笔墨运用的一致性2.艺术表达的手法共通3.审美观念的传承与交融四、书画同源的具体表现1.书法对绘画的影响2.绘画对书法的促进3.书画融合的创作实践五、书画同源在我国艺术史上的地位与价值1.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2.对艺术创作的启示与推动3.对当代艺术的借鉴意义六、结论1.书画同源的深度剖析2.其在当代艺术发展的意义3.展望未来书画发展的趋势正文:书画同源,这是一个在我国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价值的理论。
自古以来,书法和绘画便如同一对孪生兄弟,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理论依据、具体表现、在我国艺术史上的地位与价值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五个方面,深入剖析书画同源的内涵与意义。
首先,从历史渊源来看,书画同源的观念可以追溯到汉字的起源。
汉字作为我国文化的基石,它的诞生与发展不仅推动了书法艺术的繁荣,也为绘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从甲骨文、金文到篆书、隶书,汉字的演变见证了书法艺术的辉煌。
与此同时,绘画艺术也在汉字的演变中逐渐成熟,形成了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艺术形式。
其次,书画同源的理论依据在于笔墨运用的一致性。
书法和绘画都讲究笔触、墨色、构图等方面的运用,二者之间具有很多共通之处。
例如,书法中的笔画、结构、章法等元素,在绘画中同样具有重要地位。
再者,书画同源还体现在艺术表达的手法上。
书法通过笔墨的浓淡、虚实、疏密等手法表现出书法家的情感与审美;绘画则通过线条、色彩、构图等手法展现画家的审美观念。
这些手法的相互借鉴与交融,使得书画艺术更加丰富多彩。
具体表现在书法对绘画的影响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书法家同时也是画家,他们的书法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反之,绘画家们也从书法中汲取养分,使自己的绘画作品更具个性和韵味。
一、书画同源的解读.
1、缘起
(1)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书画 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 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 天地圣人之意也。”
(2)元·赵孟頫题《枯木竹石图》:“石 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还 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2、含义
“书画同源”含义 1、“书”作“文字”解。表形文字、表意文字
材料三:开元天宝之间,承平日久,世尚轻肥。 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
材料四:
请
看
东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右
晋
边 四 幅
《 洛 神
画
赋
图
》
汉砖 马
唐 捣 练 图
唐 韩干 照夜白图
材料五:古人云:“晋人尚韵,唐人尚 法。” “法” 是在国家政策的倡导下成 为一种标准。 “法”最初是依附于楷书 而存在的,“楷”本来就有“法度”、 “范式”之意。(建议删去)
2、但我们也要知道,审美风尚的变化非个 人之力所能改变,盛唐气象何等恢弘阔 大,“燕瘦”让于“环肥”,时势造英 雄;
3、颜真卿从民间学习,更容易回到民间, 加之其书法更有法度,便于人们临习。
三、山水画的意境
与绘画界线模糊,与原始图画有一种“血缘关 系”;
2、“书”作“书法”解。书法与绘画都要取法 自然;
3、书法与绘画之笔法可以相互借鉴。黄宾虹说: “书画同源,贵在笔法。”
二、王羲之与颜真卿
1、书法欣赏
2、评论与思考
评论: 详察古今,…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 李世民 (599—649) 羲之俗书逞姿媚,数纸尚可博白鹅。
韩愈(768—824) 思考:
初唐人崇尚王羲之,中唐人讥评王羲之,转而 崇尚颜真卿。请同学们阅读以下材料,尝试作 出初步解释。
再论书画同源
再论书画同源书画同源是指中国古代的书法和绘画源自同一根基,即是源于同一道理和技法,共同传承于中国文化的才艺表现形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书画被视为一种至高无上的艺术表达方式,被赋予了极高的社会地位和艺术价值。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技法特点和文化内涵等方面再次论述书画同源的关系。
首先,要了解书画同源的观点,我们可以回顾中国古代文化史。
中国古代的书法和绘画都源自古代文字的发展。
在古代,人们通过刻石、刻木、铸铜等方式记录文字,形成了独特的字体。
这些字体不仅仅是传达信息的工具,还具备着独特的艺术美感。
从篆书到隶书,再到楷书、行书、草书等不同的字体,逐渐演化成了独立的艺术形式。
与此同时,人们开始将这种艺术表现方式应用于绘画领域。
古代绘画起初是为了装饰文字的书页或器物,然后逐渐发展成独立的艺术形式。
无论是书法还是绘画,都离不开对线条、色彩和构图等基本艺术要素的追求,这就是书画同源的最初根源。
其次,书画在技法特点上有很多相似之处。
在中国古代,书法和绘画的技法相互渗透、相互借鉴。
首先,笔墨的运用是书画艺术的重要技巧。
无论是书法还是绘画,都要求艺术家能够精准地掌握笔画的轻重、粗细和变化。
其次,构图和造型是书画艺术中的共同问题。
在构图上,书法强调字体的布局和呼吸感,而绘画则注重画面的空间感和层次感,但二者在形式结构上都追求平衡和和谐。
此外,用墨和用色也是书画的共同特点。
无论是书法作品还是绘画作品,墨或色彩的运用都起到了表现力和美感的作用。
细腻的墨迹和色彩的丰富变化使得书画艺术充满了独特的韵味。
最后,书画同源还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书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哲学和思想内涵。
中国古代文化强调“道法自然”,而书画艺术则是表达这种观念的理想载体。
书法强调的是笔墨心意的自由流动,追求一种由内心直接流露出的情感表达;而绘画则更注重形象的表现,以形象传达深远的寓意和内在的意境。
无论是书法还是绘画,都带有深邃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意蕴,使观者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能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
书画同源的理解观点
书画同源的理解观点
书画同源之"源"字,应包含二意,其一为"象",其二为"神"。
书画同源,究其根本,只有一点,即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它是整个中华文明的精髓,中华文明须臾离不开它的给养。
从书法和绘画的关系上说,一直就有“书画同源”这个说法。
从目前发现的最早留下的刻画符号遗存看,多是对一些具体事物的描绘。
多用极其简约概括的线条描绘人、动物、日月星辰等。
无论是花山岩画或苍源岩画,还是仰韶文化文的陶器或良渚文化的玉器上都可以看到这些人类早期的绘画作品。
但一直没有出现文字,直到商代所使用的甲骨文的出现,才有了正式用于记录的文字,那么文字是怎样产生的呢?
从殷商的甲骨文看,一些文字与一些原始的符号极其相似,甚至有些字直接就是简化了的物体的造型。
从甲骨文向上看,越来越多的符号既可以称其为图案,亦可以称其为文字。
汉字中的象形字及绝大部分会意字就是直接来自于简化的图案。
书画“同源”
浅谈书画“同源”摘要“书画同源”道明了中国绘画和中国书法关系密切。
本文从书画在思想上、用笔用墨的技法上以及对创作者的要求上同源来论证书画的关系。
以期读者深入的了解中国画与书法的关系,同时了解中国画从宋代开始由画院画走向文人画道路的原因以及中国画家“弃实求意”这一艺术追求的根源。
关键词书画同源;书画的关系;笔墨;文人画一、书画同源的提出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首次提出“书画同体、用笔同法”的观点。
张彦远认为在源头上“书画同体而未分”,在张彦远看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画。
”道出了书法与绘画两类艺术在源头上的差异,两者源同,流不同。
在论及顾陆张吴用笔时,张彦远将书法与绘画融为一体,认为陆探微的一笔画直接发微于王子敬的一笔书。
通过分析陆探微的用笔特点、联系张僧繇与卫夫人“笔阵图”的关系,更进一步证实“书画用笔同矣”。
这是后世“直以书法演画法”打下基础。
宋元之后的绘画中书法的成份更重要,诗、书、画、印结合成为文人画的基本特点。
二、书画在哲学思想上同源老子的道家哲学认为“道”是万物之始,是世界的本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对世界本源的概括直接影响到后世对艺术的认识。
东汉蔡邕提出过“一笔画”,晋代王羲之也有过相关的论述,清代石涛畅论“一笔画”。
老子的“道”以“有”和“无”的统一,“虚”与“实”两种形态出现,他说:“无,名天下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中国画讲究布白,“计白当黑”、“挂一二漏万”将人们的视野从有限的画面空间中引向更为广阔的天地。
画国画讲“实处容易虚处难”,“实”代表能看的到的事物,“无“代表看不到的云、气等。
同样书法讲究字体的布白,章法上的布白。
这些基本理论的思想源泉可以归结到老子的哲学思想。
老子在色彩观念上重视“玄”色即“黑”色他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第12章中说:“五色令人目盲”可见老子对绘画黑色的钟爱。
“玄”与“素”,“质”与“朴”成为中国画实践与绘画理论的核心。
论书画同源之源及其表现形态
论书画同源之源及其表现形态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璀璨长河中,书画艺术犹如两颗熠熠生辉的明珠,相互映照,交相辉映。
“书画同源”这一理念,历经岁月的沉淀,成为了中国艺术领域的一个重要命题。
探究书画同源之源及其表现形态,对于深入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书画同源,其源可追溯至远古时期。
当人类文明的曙光初现,先民们为了记录生活、表达思想,开始了最初的刻画。
在那些古老的岩画、陶器纹饰中,我们可以看到简单而质朴的线条,它们既是绘画的雏形,也是文字的滥觞。
这些线条,或粗犷有力,或细腻婉转,承载着先民们对自然、对生活的观察与感悟。
此时的书画,尚未有明确的界限,它们共同作为一种表达方式,传达着人类内心的情感和需求。
从工具和材料的角度来看,书画同源也有着深厚的基础。
毛笔,这一传统的书写与绘画工具,在书画创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毛笔的柔软性和弹性,使得书画家能够通过提按、转折等动作,创造出丰富多样的线条和笔触。
无论是书法中的笔画,还是绘画中的线条勾勒,都离不开毛笔的运用。
墨汁的运用也是如此,它在书画中不仅起到了显色的作用,更通过浓淡干湿的变化,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
可以说,相同的工具和材料为书画的融合与相通提供了物质条件。
在表现形态上,书画同源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首先,线条是书画共同的基础语言。
书法中的线条讲究笔力、笔势和节奏,要求有起承转合、藏头护尾,通过线条的变化展现书法家的情感和个性。
而绘画中的线条同样具有重要的表现力,如勾勒轮廓、表现质感、营造动态等。
例如,在中国画中,画家通过线条的粗细、疏密、刚柔来表现物体的形态和神韵,与书法中的线条艺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再者,构图和布局方面,书画也有着相通之处。
书法作品讲究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呼应和协调,通过疏密得当、错落有致的排列,营造出整体的美感。
绘画同样注重画面的构图,讲究主次分明、虚实相生,通过对景物的安排和组合,表达出画家的意境和情趣。
在一些书画作品中,我们甚至可以看到书法的落款与画面相互融合,成为整个作品构图的一部分,进一步体现了书画在布局上的同源性。
论书画同源之源及其表现形态
论书画同源之源及其表现形态书画同源,这一古老的命题在中国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揭示了书法与绘画之间密切的关系,也为我们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要探究书画同源之源,我们首先要回溯到中国文字的起源。
早期的象形文字,其实就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简单描绘。
比如“日”字,最初就是一个圆形中间加一点,如同我们直观看到的太阳的样子;“山”字,则像是三座山峰耸立的形状。
这些象形文字的构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元素。
它们通过线条和形状来表现事物的特征,这种对形态的捕捉和表现方式,与绘画的初衷是相似的。
从工具和材料的角度来看,书画同源也有其必然性。
在古代,书法和绘画所使用的工具大多相同,如毛笔、宣纸、墨汁等。
毛笔的柔软性和弹性,使得书画家能够通过提按、转折、轻重等手法,表现出丰富多样的线条和笔触。
宣纸的吸水性强,能够使墨汁渗透和晕染,产生独特的艺术效果。
这些工具和材料的特性,为书画创作提供了共同的物质基础,也促使了书画在表现技法上相互借鉴和融合。
再者,从审美追求和艺术精神的层面来分析,书画同源有着更深层次的内涵。
中国传统艺术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表达,无论是书法还是绘画,都强调通过线条、形态和构图来传达作者的内心世界和审美情趣。
书法中的线条,讲究刚柔相济、疏密得当,如同绘画中的笔触一样,蕴含着节奏和韵律之美。
绘画中的构图和布局,也注重虚实相生、主次分明,与书法的章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这种对美的共同追求和艺术精神的相通,使得书画在艺术境界上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书画同源的表现形态是多种多样的。
在形式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书法作品具有绘画般的构图和视觉效果。
比如一些草书作品,书法家通过笔画的长短、粗细、疏密的变化,营造出一种如同画面般的节奏感和空间感。
而一些绘画作品中,画家会用书法的笔法来勾勒线条,使画面中的线条具有书法的韵味和力度。
在技法上,书画相互借鉴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
书法中的笔法,如中锋、侧锋、逆锋等,在绘画中被广泛运用。
论书画同源之源及其表现形态
论书画同源之源及其表现形态在中华传统文化的长河中,书画艺术宛如两颗璀璨的明珠,交相辉映。
而“书画同源”这一理念,更是贯穿了中国艺术发展的历史,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美学命题。
那么,书画同源之源究竟何在?其又有哪些具体的表现形态呢?要探寻书画同源之源,首先得从汉字的起源说起。
汉字最初的形态是象形文字,它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形态进行概括和简化而创造出来的。
比如,“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代表着太阳;“山”字则像山峰的形状。
这种象形的造字方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简单的绘画。
在古人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这些文字的过程中,已经蕴含了对美的追求和对事物形态的艺术把握。
再者,从工具和材料的角度来看,书画同源也有其根源。
在古代,毛笔是书写和绘画的主要工具。
毛笔柔软而富有弹性,能够通过运笔的轻重、缓急、提按等变化,表现出丰富的线条和形态。
无论是写字还是作画,都需要掌握毛笔的特性,运用相似的笔法技巧。
比如,书法中的中锋用笔,要求笔锋垂直于纸面,使线条挺拔有力;在绘画中,勾勒轮廓时也常常运用中锋,以表现物体的坚实和稳定。
此外,书画在审美追求上也有着共同的源头。
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气韵生动”“意境深远”等审美观念,既适用于书法,也适用于绘画。
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不仅仅是字形的排列组合,更要通过笔画的粗细、疏密、长短等变化,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气韵和意境。
同样,一幅好的绘画作品,也不仅仅是对客观事物的逼真描绘,而是要通过笔墨的运用,传达出画家内心的情感和对世界的感悟。
书画同源的表现形态是多种多样的。
从线条的运用上看,书法和绘画都非常注重线条的质量和表现力。
书法中的线条,或刚劲有力,如“颜筋柳骨”;或飘逸洒脱,如王羲之的《兰亭序》。
绘画中的线条同样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如吴道子的“吴带当风”,用流畅而富有动感的线条表现出人物的衣袂飘飘。
线条在书画中不仅是造型的手段,更是情感和精神的载体。
在构图方面,书画也有相通之处。
书法作品中的章法布局,讲究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呼应和协调,疏密得当,错落有致。
中国传统艺术中书画同源共同性研究-传统艺术论文-艺术论文
中国传统艺术中书画同源共同性研究-传统艺术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在中国传统艺术中,书法与绘画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种联系不仅表现在起源上的相同,还表现在工具、技法、意境、审美情趣等诸多方面的同源。
然而如今,在中国基础教育中就把书法和绘画的概念分开,初学者中也许很多人能意识到书法与中国画的相同之处,但却很少有人细探究竟,更少有人会以同源的思想和方法去研习,实在是丢弃了传统书画的神髓,对此必须加以矫正。
书画同源不仅表现在书法与中国绘画的人文特质上,也不仅停留在表面的表现形式与笔墨运用上,而是要深入到其各自的精神之中,因此,两者有着相同的人文精神和人文追求,创造美的意境而又不失民族品性的精品佳作,这才是对书画同源说的最深刻的理解。
关键词:书画同源;技法;意境;相通自古以来,书画同源,就是一个饱受争议的话题,虽时时被人们提起,却似乎始终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从北宋后期开始,随着文人画的兴起,书法对绘画的影响逐渐彰显,由画技到画意,文人骨子里的浪漫情怀除了诗歌、书法外开始有了新的载体,中国画的意境之美也逐渐迎来了一个又一个新的高潮。
然而近代以来,随着西方绘画的传入,从美术基础教育开始,书法和绘画就开始有了清晰的界限,书画同源的理念越来越式微,使得很多现在学习中国画的学生,都忽略了加强自身的书法修养,而单纯地讲究绘画的技法、表现,丢掉了很多传统艺术理论中很重要的东西,如在进行国画的创作时一些高远意境慢慢被淡化。
笔者认为,只有厘清传统艺术理论中书画同源的理论依据,认真揣摩、研习,不断汲取其理论精华,才能创作出美的、不失民族品性的精品佳作。
一、书画起源的共同性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商代,商周时期的甲骨文中保存了大量的图画文字,这些文字具有象形、记事等一系列功能,并且具有一定的绘画因素和广泛的表现范围,进而发展到较为抽象的数字、方位等,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也随之慢慢成熟。
浅析书画同源论文
浅析“书画同源”任课老师:殷文彬书画是书法和绘画的统称。
中国的书画艺术源远流长,它们有着共同的工具和审美需要,两者犹如水乳相互交融,亲密结合。
也正是因为如此,国中的书画才有其独特的面貌,有别于其他西方艺术。
书法是指毛笔字书写的方法,主要讲执笔、用笔、点画、结构、分布(行次、章法)等方法。
靠毛笔运动的灵活多变和水墨的丰富性,在纸面上形成有意味的黑白构成。
如执笔要指实掌虚,五指齐力;用笔要中锋铺毫;点画要圆满周到;结构要横直相安,意思呼应;分布要错综变化,疏密得直,全章贯气等等。
书法家的笔是他手指的延伸,笔的疾厉、徐缓、飞动、顿挫都受主观的驱使,成为他情感、情绪的表达。
书法是一种表现性的艺术。
我国的书法是一种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艺术,它伴随着汉字的产生和发展一直延续到今天,经过历代书法名家的熔炼和创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宝贵财富。
历史上有名的书法家写的真迹,在写字技巧上有很多创造或独具一格的,我们称之为书法艺术。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大体可分为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五大类。
中国的绘画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中起源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
绘画是以其特有的笔墨技巧作为状物及传情达意的表现手段,以点、线、面的形式描绘对象的形貌、骨法、质地、光暗及情态神韵。
中国绘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强调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
中国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悠久的传统,形成了世界上独树一帜的风格,是举世瞩目的珍贵文化遗产。
绘画艺术是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技艺来表现人类的心灵活动。
通过一定的画面,来寓意一定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中国绘画的最大最本质的特点。
中国绘画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现手法上可分为水墨画、重彩、工笔、写意、白描等,按其题材又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
远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画在陶器上的图画如鱼、龟、鸟、花草等,是中国最早的绘画作品。
浅论“书画同源”之说
浅论“书画同源”之说摘要:中华民族的书画有几千年的历史,“书画同源”是中国书画独有的精神与艺术载体,自从书与画相结合,中国画就发生了极大地变化,画作的意味变得更加抽象与厚重。
在对中国书法与绘画作品进行研究之后,可以发现两者之间的密切关联,它们的形与意是一脉相承、珠联璧合的。
但“源”其何处?“源”又为何?本文将引古及今,对此学说作一浅谈。
关键词:书画同源技法形与意“书画同源”这一说法古今相传,意为中国传统的书法和绘画两者相辅相成,关系密切,这一说法也成了中国艺术的基础理论,中国自古就有类似的论述。
“源”不仅仅只是指起源,即中书法与绘画与有着相同的起源,还包括书法与绘画笔墨表现形式的相近规律。
考古出土的战国帛书《楚帛书》中,已经出现了书与画相结合的形式。
早在唐代时期,画家张彦远,在其著录的《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就有一段表述“书画同源”说,“颉有四目,仰观垂象。
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
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犹略。
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
”在其著作中提出“书画异名而同体”、“同源而异流”等说法。
但最早明确提出“书画同源”这一说法的,是元代大画家兼书法家赵孟頫。
他在一幅名为《枯木竹石图》的画中写道:“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
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这成为了提出“书画同源”这一口号的始祖。
以书法诗词入画,是中国画在形式美中的重要开拓,是中国画笔墨技巧的显著特征。
在近现代一些知名的画家,有许多都是由书入画,最后在绘画中的造诣超越于书法,使这一说法的根据更加充分,更有不少知名画家支持此学说。
关于产生“书画同源”这一说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汉字与绘画的起源具有相同之处图画在几千年前的原始社会就已出现,大量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绘制了几何纹饰、人物与动物的形象。
这些图像富有丰富的变化节奏,具有生动的趣味和天然质朴的美感,并与彩陶的器形和实际的需要完美结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画同源”浅考作者:王平冯耘来源:《艺术科技》2015年第06期摘要:本文运用文本数据检索技术,对中国书画理论中“书画同源”一词及其语义流变进行了疏证,指出“书画同源”之首倡当在明末清初,而其语义则是指技法规范与品评标准具有共性。
关键词:书画同源;书画同体;赵孟頫;首倡;数据库在书画理论史上,“书画同源”与“书画同体”是同义还是二义?自清初以来,探讨“书画同源”的理论文章不胜枚举。
但是,当我们发现张彦远和赵孟頫皆未讲“书画同源”,而清以前文本中多是讲“书画同体”一词时,对于“书画同源”一词及其所指渉问题的疏证即成为必要。
1 “书画同体”与“书画同法”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明津逮秘书本)“叙画之源流”起始便提出“书画同体”,以申说绘画之功用: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
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于天然。
……颉有四目,仰观垂象。
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
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犹略。
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
①由文意可知,张彦远说“书画同体”是从“形似”和在记事表意之功用角度展开,认为文字是古达能象形而作。
文字传意,绘画传形,书画同体。
字学六体之“鸟书”,六书之“象形”皆为残存的绘画痕迹,是书画同源流的佐证。
其后,宋邓椿《画继》卷三(明津逮秘书本)画家“周纯”条目:每谓人曰:书画同一闗棙,善书者又岂先朽而后书耶?此盖卓识也。
②此处按文意,“书画同一关棙”当是周纯之观点。
其意则是就书画在构思与创作状态上具有同一性,即无需草稿直接落笔以求气韵生动。
其说与张彦远的书画产生本源同一即不相同。
宋《宣和画谱》卷一道释一(明津逮秘书本)“陆探微”条目下亦见“书画同体”:人谓:画有六法,自古鲜能足之。
探微得法为备,穷理尽性,事绝言象,包前孕后,古今独立,真万代之蓍龟,衡鉴也。
议者率以顾陆僧繇为之品第,或譬之论书,顾陆则钟张,僧繇则逸少也,是知书画同体。
②此则说“书画同体”之意实为书画品鉴方面可用类似标准义,即品鉴法同一。
此后,美术史中尝见说“书画同源”影响最大者当为赵孟頫,但《松雪斋集》中并不见赵孟頫有“书画同源”说。
检索其文,则见于画作《秀石疏林卷》③尾跋,明李日华《味水轩日记》亦有记录,诗为:“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
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
子昂重题。
”从诗意可知,赵孟頫所说“书画同”乃是同法,即真书法笔法与绘画笔法同,同于“永字八法”,题跋句句皆是从用笔法著眼,说“书画同源”为赵孟頫所倡也是讹误。
从绘画史的角度来看,元初赵孟頫钱选等人提倡“书画同法”,是将书法的笔法和品鉴的标准引入绘画,目的是为扭转南宋绘画用笔咨肆的弊病,构建绘画笔墨的审美规范与标准。
从此之后,中国画的笔墨语言便有了独立于形象之外意义与价值。
从笔墨审美的标准术语(正向如沉厚、朴拙、飘逸、灵动、清润、高古、雅致等,反向如恣肆、流滑、污浊、浮薄、粗率、市井气等。
)我们可以看出,笔墨的审美实际上是人的道德和性情评价的映射,由此也就可以理解明清以来“书如其人”和“画如其人”的书画品鉴往往是从笔墨的角度立论,实际上就是道德的泛化。
2 “书画同源”之首倡以“书画同”为词条检索于《中国基本古籍数据库》,得文献数据75则,排除干扰项如“书画同舍”、“文辞书画同为翰墨之司”“书画同披赏”、“善书画,同其诗”等,余38则文献。
其中15则,或复申张彦远之说,如盛熙明《图画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清沉可培《泺源问答》;或转录张彦远之说,如明唐顺之《荆川稗编》、明唐志契《绘事微言》、明朱荃宰《文通》、清董诰《全唐文》、清潘永因《宋稗类钞》、清孙岳颁《佩文斋书画谱》、清张玉书《佩文韵府》;或说书画同品鉴,如明王炜《鸿逸堂稿》、赵琦美《赵氏铁网珊瑚》、郑元勳《媚幽阁文娱二集》、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清何绍基《东洲草堂诗钞》;其馀23则④皆与赵孟頫“书画同法”同义,或将张彦远“书画同体”说转换为赵孟頫“书画同法”义,并将《宣和画谱》品鉴之“书画同体”说含纳进去。
明何良俊《四友斋画论》有说“夫书画本同出一源,盖画即六书之一,所谓象形者是也。
”⑤之说,首用“源”字,而术语“书画同源”初见于笪重光《畫筌》之王翚、恽格评语,⑥后于郭嵩焘《养知书屋集》、秦祖永《桐荫论画》和《画学心印》等论著皆有使用。
由以上疏证可知,张彦远最先提出“书画同体”一说,其意是就文字与绘画的产生而说文字与绘画的功用本源皆在于记事传意。
因其说在“叙画之源流”章节下,近世则以“书画同源”称。
也即是说“书画同源”一词实为明末清初出现,此前表述以“书画同体”为主,之外按出现频率依次为“书画同一法”、“书画同一关棙”、“书画同理”、“书画同一理”、“书画同一诀”、“书画同一机”等。
“书画同源”一词在王翚与恽格的行文中,其语义所指为明以来引申之赵孟頫“书画同法”义,因在文辞上与张彦远“书画之体同源流”一说易混,由此造成了“书画同源”一词有说为赵孟頫首倡或说为张彦远所首倡的错乱。
3 “书画同源”的当下用义如果就当前所发现的远古人类岩画、刻石、陶器纹饰来看,其中有倾向于物形者,也有较为抽象者。
但无证据表明抽象者即是文字,而形象者便是绘画。
同时,对于远古人类刻画此类图形究竟是用于记事或是用于祭祀表象,亦不得而知。
但就其进一步发展而言,随着事务信息日益增多,用于记事者必然向着更加抽象的方向发展,而用于表象的自会向着更加形象的方向发展,文字与绘画的界限便是如此一步步分明。
图绘在与分离的过程中,“表象”即记录图像日益成为功用。
同时,随着图绘的表现性增强,以记事为目的和内容的图绘与以情感抒发为主要内容的图绘也分离开来,即绘画艺术的独立与成熟。
与文字的抽象化、符号化发展路径不同,绘画的发展必须要面对客观形象,造型的观念和对客观事物的价值评判一直影响着绘画的发展。
(即便绘画的发展也出现了存在抽象化的现象,其抽象的路径和理性化趋向与书法也是不同的。
书法的本质取向是抽象化,图像化仅是其可能性;绘画的发展具象是其根本,抽象仅是其可能性。
)纪实性(或具象化)与表现性(抽象化)的取向,在造型这一问题上始终制约着画者。
也正因如此,如何解读图像中的内容与意蕴就也就成为观看者要面对的问题。
纪实性(或具象化)与表现性(抽象化)在作品中呈现的程度是由时代观念和个人价值取向决定的,母题、主题、故事情节、造型程式、图像结构,对于绘画本体和画家来说,其建构都是一个时间历程。
离开时代语境,准确的解读首先要解开的就是影响其形成的观念。
如今,当数字影像具有存储、记事、表意、留影、存声的功能,日常生活中人们渐有疏远文字的倾向出现,亦有学者发力与以图像取代文字的研究,并以“书画同源”来阐述其可行性。
但是,文明的发展已使得文字并非仅是表意记事功能,文字本身亦成为文化的载体。
从此意义来说,文字的形与意即为历史,对一个文字的识辨即能完成一次历史与文化的洗礼。
当下,图像的解读有了数字化和研究方式的“大数据”之可能,如果能够将绘画史上的作品实现数据化的分解并建立数据库,那么我们就可以仅从图像本身的变化过程中理出其变化的历史轨迹、其时代风格特征、流派特征和画家个人的风格特征。
再结合文本研究的数据库研究方式和观念史的分析,我们就可以脱离开前代绘画品鉴者的说辞,发现前代研究者所无法查看到的现象。
从这个层面来说,图像语义的符号化、客观化、组织结构的逻辑化即是实现了图像的文本化,也就实现了“书画同体”。
4 结论说“书画同源”无论是从功用或是技法规范,抑或是绘画解读的客观化与理性化,首先要知晓“书画同源”其本义所指。
文字与绘画的起源、书法与绘画的技法规范和审美标准以及构思与创作的状态四个角度,对的“书画同源”中国书画来说,其标准的确立皆是儒家文人,儒家思想的泛道德主义是书画审美的根源。
而对于绘画图式的客观化以实现“以图代文字”或者实现绘画解读的标准化,以“书画同源”为借助,我认为莫若对于绘画图像的直接数据化,以实际的数据呈现说明有效性更为直接。
注释:①援引于《中国基本古籍数据库》,参见《中国古代画论类编》,第27页。
②援引于《中国基本古籍数据库》,参见《画学集成》,第636页,第448页。
③《秀石疏林卷》现藏于中国北京故宫博物院。
④文本有:元虞集《道园学古録》;明曹学佺《蜀中广记》、董斯张《吴兴艺文补》、贺复徵《文章辨体汇选》、唐顺之《荆川稗编》、汪砢玉《珊瑚网》、吴宽《家藏集》、杨慎《升菴集》、郁逢庆《书画题跋记》、朱谋垔《画史会要》、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清陈用光《太乙舟诗集》、笪重光《画筌》、顾嗣立《元诗选》注、郭嵩焘《养知书屋集》、秦祖永《桐阴论画》、刘彬华《岭南群雅》、卢文弨《常郡八邑艺文志》、倪涛《六艺之一录》、潘奕隽《三松堂集》、陶梁《红豆树馆书画记》、王毓贤《绘事备考》、吴升《大观录》。
⑤《书画集成》,第193页。
⑥其文为:“此复拈八法示人,以见书画同源,真千古不易之论。
此笪先生《书筏》《画筌》并著之意也。
高隐下四句,尤为作画根本要义,勿轻读过。
”参见《中国画论类编》,第812页。
参考文献:[1] 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M].北京:中国人民美术版社,1986.[2] 王伯敏,任道斌.画学集成[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3] 邵宏.书画的“同源”与“同法”——从赵孟頫题画诗的英译谈起[J].新美术,2005(1):37-42.[4] 曹意强.“画入书法”与中国书法的现代性基因[J].新美术,2007,28(1):15-21.作者简介:王平(1979—),男,硕士,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美术系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画理论。
冯耘(1983—),女,民族学硕士,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历史与旅游文化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