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论述题
2019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简答论述题库
2019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简答论述题库1.中国整体思维的发展阶段?答:(1)到《易经》和《洪范》时代形成了由整体的宇宙观念。
而《沿书。
洪范》则对早期五行理论作了比较系统的叙述。
(2)战国至秦汉时代,《吕氏春秋》以儒家为核心,将道貌岸然,法,墨,兵,名诸家加以改造,合为以阴阳五行家的宇宙图式为理论框架的天道,地道,人道统一的思想体系。
此后,《淮南子》。
《春秋繁露》,《白虎通义》等进一步论证人与天的统一。
汉代在理论上完成了阴阳与五行的统一使之在体系上融合为一阴阳五行统一体的学说第一次提出了一般系统论的理论模式和一般系统的双层结构模型,(3)互宋代,理学的开创者周敦颐著《太极图说》,,上篇讲天地,下篇论人,认为天地系统的秩序结构,就是人的行为道德的规范,人的思杨,行为与天地秩序相合,才能真正地秩序相合,才能真正实现天一地一人宇宙大系统的和谐统一。
邵雍的旬数哲学和来自陈抟的先天图,对《易经》,《易传》中的体系原理做了重大发展。
(4)宋代把古代中国整体系统的思维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探索宇宙的本体和深层的内存联系,注重从直观体验,心性,精神去接近天理。
2、简述古代类比思维的三个内容和特征?答:(1)类比思维,常见的主要是在“天象”,地法,人事之间作类比。
(2)在类比思维中,有一种中做“观物比德”,是人与物的类比,是说用物的外部特征与内在属性来类比人的道德,志行。
(3)《诗经》的比,兴则是类比思维在诗歌创作中的运用。
3、简述先秦时期对辨证思索方法的归纳?答:(1)《老子》,归纳人的方法是“观复”,“复”是指对立物的往复变化。
老子的观复,就是观察生物静动静对立统一,往复运行的规律。
(2)《庄子》归纳的方法是反衍,其中的反衍是指反复,谢施是指代谢,都是表述对立物的转化的,(3)《易》归纳的方法是通变,变是事物存在。
发展的常态,认识这种转化。
交替。
《易》称为通变,“变通”,观其会通。
5、简述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几种观点?答:一是“天人合一”。
2023年4月自考00321中国文化概论真题
2023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课程代码:00321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许慎《说文解字》的di一个部首字是()A. 元B. 一C. 文D. 人2.先秦诸子百家中讲究chao然物外的是()A. 道家B. 儒家C. 阴yang家D. 法家3.中国古代教育的三大目标()A. 诚意正心修身B.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C. 格物致知至善D. 齐家治guo 平天下4.中国稻业农业起源于()A. 黄河中下游地区B. 长江中下游地区C. 关中地区D. 岭南地区5.“书楚生,作楚声”说的是()A. 巴蜀文学B. 建安文学C. 屈原文学D. 诗经文学6.《西厢记》的女主人公是()A. 崔莺莺B. 杨贵妃C. 窦娥D. 李香君7.因黄河泛滥,海运兴起,京杭大运河走向衰落的时期是()A. 魏晋时期B. 隋唐时期C. 宋元时期D. 明清时期8.中国产出和田玉的地区是()A. 新疆B. xi藏C. 四川D. 云南9.在中国古代传说中,发明居室的是()A. 神nong氏B. 有巢氏C. 燧人氏D. 伏羲氏10.商朝达到鼎盛是在()A. 太甲时期B. 盘庚时期C. 武丁时期D. 纣王时期11.首先实行“九品中正制”的huang帝是(A. 刘彻B. 曹丕C. 司马焱D. 李世民12.魏晋之际,佛教在社会上层广为流传,其教义()A. 以大乘经论为主B. 以小乘经论为主C. 以神灭论为主D. 以明心见性论为主13.春秋战国时期,在逻辑和科技方面有很多发明chuang造的流派是()A. 墨家B. 儒家C. 法家D. 道家14.在下列选项中,茶叶成为平民百姓日常消费品的时代是()A. 周代B. 秦代C. 汉代D. 唐代15.南戏的发祥地是()A. 温州B. 汴京C. 成都D. 柳州16.在下列选项中,属于中yi学上“六腑”的是()A. 脾B. 肺C. 肾D. 胃17.北宋政坛有“新党”与“旧党”之争,“旧党”的领jun人物是()A. 司马光B. 苏轼C. 王安石D. 朱熹18.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审议机构是()A. 尚书省B. 门下省C. 内史省D. 中书省19.七巧板运用的原理是()A. 出入相补原理B. 勾股定理C. 中国剩余定理D. 等差定理20.魏晋时期,tong治者的日常代步工具是()A. 路B. 栈车C. 舆轿D. 轩21.古代名画《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城市为A. 长安B. 开封C. 洛阳D. 姑苏22.在“周公六礼”中,男方以雁为礼品,到女方家求婚属于()A. 请期B. 纳采C. 纳吉D. 纳征23.下列城市中素有“荔枝之乡”美称的是()A. 福州B. 苏州C. 扬州D. 杭州24.儒家认为孝悌的zui高层次是()A. 仁爱B. 诚信C. 谦让D. 无违25.在汉代被视为天帝的星象是()A. 金星B. tian王星C. 北极星D. 北斗星26.道教定型化始于()A. 正一道B. 北天师道C. 全真教D. 五斗米道27.下列河流属于珠江水系的是()A. 赣江B. 漓江C. 汉水D. 济水28.钟嵘认为诗歌创作的zui高审美原则是()A. 自然之美B. 藻饰之美C. 意境之美D. 节奏之美29.识字课本《三字经》的作者是()A. 仓颉B. 李斯C. 史游D. 王应麟30.在构成民族的诸特征中zui重要的是()A. 语言B. 文字C. 饮食D. 服饰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2分,共10 分。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一、选择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1.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指下列哪些物品?()A. 海南默氏P香蕉B. 挖耳勺C. 火箭D. 印刷术2.以下哪个国家与中国有共同的语言文字?()A. 日本B. 泰国C. 孟加拉国D. 英国3.以下哪个节日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A. 圣诞节B. 愚人节C.元旦D. 春节4.下列哪项属于中国传统的风水观念?()A. 面朝南B. 千里之外C. 天上人间D.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5.以下哪部作品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A. 《水浒传》B. 《红楼梦》C. 《西游记》D. 《三国演义》6.以下哪个城市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A. 北京B. 西安C. 上海D. 广州7.中国的国歌是哪首歌?()A. 《歌唱祖国》B. 《义勇军进行曲》C. 《奥运之歌》D. 《我爱你中国》8.以下哪个传统节日是中国特色节日?()A. 圣帕特里克节B. 感恩节C.清明节D. 万圣节9.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性作品是以下哪个?()A. 故宫B. 斯图加特新城堡C. 站立自由国家古迹纪念碑D. 埃菲尔铁塔10.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是什么?()A. 礼义廉耻B. 金钱至上C. 功名利禄D. 个人自由二、简答题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大名著分别是什么?简要介绍一个你最喜欢的名著。
2.中国的封建等级制度对于中国古代社会有何影响?3.中国传统节日中有哪些与农民和农业相关的节日?简要介绍其中一个节日。
4.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贸易对于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交流有何影响?5.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音乐和舞蹈在今天是否仍然有重要的地位?请阐述你的观点。
三、论述题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独具特色,深受世界各国的欣赏和认可。
请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1. 语言文字方面2. 传统节日与风俗习惯方面3. 古代思想与哲学方面4. 艺术和文学方面5. 美食方面四、写作题请根据你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感受,谈谈你对中国文化的看法和评价。
中国文化概论论述题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一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
1 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
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022年10月自考00321中国文化概论真题
2022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课程代码:00321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法家文化的发源地是A. 齐鲁B. 三晋C. 南楚D. 北魏2.“不违农时,谷不胜也”出自A. 《论语·季氏》B. 《孟子·尽心上》C. 《四书训义》D. 《孟子·梁惠王》3.春秋、战国的分期时间是A. 公元前576年B. 公元前476年C. 公元前376年D. 公元前276年4.《天人三策》的作者是A. 董仲舒B. 刘彻C. 朱熹D. 李延年5.魏晋时期,玄学之风的一个重要现象是A. 拜师B. 游历C. 填词D. 清谈6.唐朝诸多宗教派别分流并进,zui终独占天下局面的是A. 天台宗B. 华严宗C. 禅宗D. 净土宗7.葡萄牙人赖占澳门的时间是A. 1573年B. 1543年C. 1563年D. 1553年8.我国现存的di一部完整记录了二十四节气名称的历史文献是A. 《农政全书》B. 《万有文库》C. 《淮南子》D. 《农书》9.代表了商代制陶工艺zui高水平的是A. 白陶B. 灰陶C. 黑陶D. 黄陶10.封建社会中,大fu以上的贵族乘的车称为A. 路B. 舆轿C. 轩D. 官轿11.由唐代的燕几演变而来的智力玩具是A. 九连环B. 七巧板C. mo方D. 投壶12.下达di一个全国性的公开选拔人才诏令的huang帝是A. 李世民B. 忽必烈C. 朱元璋D. 刘邦13.《船山遗书》的作者是A. 王夫之B. 顾炎武C. 黄宗羲D. 陈白沙14.后世将其合称为《黄dinei经》的两部著作是A. 《素问》和《难经》B. 《素问》和《灵枢》C. 《灵枢》和《shang寒杂bing论》D. 《难经》和《shang寒杂bing论》15.周朝王位的传递实行A. 嫡长子继承制B. 禅让制C. 父子相承D. 兄弟相及16.中国历shi上di一部初具体系的封建法典是A. 《法经》B. 《刑书》C. 《秦律》D. 《吕刑》17.沿用“周公六礼”的婚礼礼仪程式的民族是A. 蒙族B. 满族C. 汉族D. 朝xian族18.明确提出“天ren合一”这一专有名称的是A. 刘康公B. 董仲舒C. 张载D. 刘禹锡19.提出“中庸”这一价值原则的是A. 孟子B. 孔子C. 荀子D. 庄子20.上元节指的是A. 八月十五B. 十月十五C. 七月十五D. 正月十五21.主张“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jian,诈不欺愚”的是A. 荀子B. lao子C. 墨子D. 朱熹22.把“礼”当作区分人与动物的根本标志的典籍是A. 《荀子·礼论》B. 《左传》C. 《礼记·冠义》D. 《论语·季氏》23.把教育的地位提到“政之本”高度的是A. 董仲舒B. 孔子C. 孟子D. 贾谊24.我国di一部诗歌总集是A. 《大韶》B. 《楚辞》C. 《离骚》D. 《诗经》25.中国绘画艺术的鼎盛时期是A. 元代B. 唐代C. 宋代D. 明代26.zui早讨论“言意关系”的历史文献是A. 《周易》B. 《诗品》C. 《论书》D. 《文心雕龙》27.除汉族外,其他有代表自己语言的文字的民族一共有A. 26个B. 25个C. 24个D. 23个28.zui早提出语言“名实”问题的是A. 荀子B. 孟子C. 孔子D. 韩非子29.周代的儿童识字课本是A. 《仓颉篇》B. 《史籀篇》C. 《百家姓》D. 《急就篇》30.在元朝担任官职达17年之久的是A. 利玛窦B. 马可·波罗C. 马丁D. 汤若望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2分,共10 分。
2019年4月中国文化概论
201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卷(课程代码00321)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文化交流是一个(A)A.双向互动的过程B.不平等的过程C.反向逆动的过程D.单向反动的过程2.司马迁:“沃野千里,人民好稼穑,殖五谷,有先王之遗风”。
说的是(C)A.山西地区 B.河东地区 C.关中地区 D.江南地区3.在血缘家庭中,进行权力传递和财产继承的中心是(C)A.嫡庶 B.血统 C.男性 D.女性4.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的伟大著作是(B)A.《黄帝内经》 B.《本草纲目》 C.《千金药方》 D.《神农百草经》5.惟见于中国的传统医学理论是(C)A.腑脏学说 B.针灸学说 C.经脉学说 D.本草学说6.造纸术的发明者传说是东汉时期的(D)A.毕异 B.韩信 C.蒙恬 D.蔡伦7.从夏朝初期一直到周人建国之前,历史的显著特征是(A)A.族群的代兴 B.家庭的代兴 C.诸侯国的代兴 D.部落的代兴8.早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是(C)A.韩非子 B.惠施 C.管仲 D.公孙龙9.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是(B)A.气象环境 B.地理环境 C.社会环境 D.人文环境10.隋唐以后,中央机构三省六部制中的六部隶属于(A)A.尚书省 B.中书省 C.门下省 D.元外省11.中国地势的主要特征是(C)A.东高西低 B.中高东低 C.西高东低 D.北高东低12.《史记》记载,周武王伐纣时,“不期而会”的诸侯有(D)A.二百诸侯 B.三百诸侯 C.五百诸侯 D.八百诸侯13.宋代文学的代表样式是(C)A.赋 B.诗 C.词 D.戏剧14.夏朝开始了族群相处的一种新的关系模式,那就是(B)A.和睦相处 B.战争征服 C.遣使游说 D.离间取胜15.朝庭采用杨炎的建议,颁布实施“两税法”的是(D)A.商朝 B.周朝 C.汉朝 D.唐朝16.因黄河中上游地区森林砍伐、牧场被开垦成耕地,自然植被破坏严重,黄河下游改道、迁徙成为常态。
中国文化概论 论述题 答案齐全
一、儒学是怎样崛起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如何?1 社会大变革,为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提供了历史舞台。
由于战争不断,在战争中衰败的诸侯大臣们,他们畜养的家庭文人乐师流落四方,促使了学术下移,形成了从“学在官府”到“学在四夷”的转变。
因而形成了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互相争辨成为可能。
儒学就是在这个时候兴起的。
2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动荡,使士阶层迅速崛起。
士阶层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生活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从此形成。
在周代,统治者分为四个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士是处于最低层的统治者。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士取得了独立的地位,再加上诸侯争霸,渴求人才,养士之风大盛,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
而儒学造就了大量的人才。
3 儒学的思想是仁政,符合当时的时代要求,有利于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
4 竟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文化观念。
而儒学为统治阶级所用,为其打击其他学术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5 宫廷儒学文化官员周游列国,走向民间,推动了私人学术集团的兴起。
也进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封建大一统宗法社会之间架起了桥梁。
一步促进了儒学的峰起。
儒学诞生于诸子蜂起、学派林立的年代,儒学与其他学说既对立又互补,相反相成,互相激荡,从而从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由于儒学思想的精华,更是促进了后代多家思想的兴起,崛起一股股新的文学思潮。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
儒家思想、君主专政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两大主体内容。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历年的全部试题(有答案)
2011年10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称作(C)A.文化思潮B.文化传统C.文化观念D.文化现象2.中国广大的东部地区处在季风气候区内,四季分明,降雨量呈明显的季节性,故其灾害性气候也不少,旱灾特重,其次是(C)A.地质灾害等B.沙尘暴灾害等C.洪涝灾害等D.风灾等3.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我国气候进入(D)A.第一个温暖期B.第二个温暖期C.第三个温暖期D.第四个温暖期4.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其占主导倾向的追求是(D)A.和睦B.团结C.和平D.统一5.旧石器时代的特征是打制石器的使用,当时还没有(D)A.原始采集业B.原始捕捞业C.原始狩猎业D.农业6.中国“家天下”的历史开始于(C)A.三皇时代B.五帝时代C.夏代D.商代7.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更像学者、牧师,而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更像(D)A.教师B.官吏C.说客D.辩士8.中国历史上,南方的水稻生产上升至高居粮食作物产量的全国第一位是在(C)A.唐朝B.北宋C.南宋D.元朝9.七巧板运用的原理是古算中的(A)A.出入相补原理B.等差原理C.中国剩余定理D.秦王暗点兵10.我国古代医学诊断技术“四诊”指望、闻、问和(D)A.查B.验C.测D.切11.我国的造纸术传入欧洲是在(C)A.公元6世纪B.公元8世纪C.公元l2世纪D.公元16世纪12.中国古代,开创考选官员的制度,而且确立了儒家思想在选官制度中的支配地位的朝代是(B)A.周代B.汉代C.隋代D.唐代13.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结构具有独特的东方文化特色,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原则与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相结合,使得中国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是(C)A.选举政治B.世袭政治C.伦理政治D.文官政治l4.完整的宗法制度出现于(C)A.五帝时期B.夏朝C.周代D.春秋时期15.君主专制制度之下,古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是(D)A.宗族祭祀与祖先崇拜B.军事征伐与发展农业C.祖先崇拜与发展农业D.宗族祭祀与军事征伐16.中国素称“礼义之邦”,把礼的重要作用说成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的经典是(A)A.《左传》B.《周礼》C.《论语》D.《孟子》17.下列典籍中,运用类比思维最多的是(D)A.《周礼》B.《庄子》C.《周易》D.《诗经》l8.下列观念中,造成中国文化中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的观念是(B)A.知行合一B.天人合一C.重义轻利D.文以载道19.倡导道教于鹤鸣山(今四川崇庆境内),因入道须出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国四大发明中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造纸术B. 指南针B. 火药D. 望远镜2.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时间是?A. 1948年B. 1949年C. 1950年D. 1951年3.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开始于哪个朝代?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宋朝4. 下列哪部作品不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A. 《红楼梦》B. 《西游记》C. 《水浒传》D. 《聊斋志异》5. 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五行”指的是什么?A. 金、木、水、火、土B. 心、肝、脾、肺、肾C. 春、夏、秋、冬、长夏D. 酸、甜、苦、辣、咸6. “天人合一”是哪个哲学流派的核心思想?A. 儒家B. 道家C. 法家D. 墨家7. “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分别代表了中国文学的哪些时期?A. 周朝、战国、汉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清B. 汉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清、周朝、战国C. 周朝、汉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清、战国D. 周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清、战国、汉朝8. 中国传统建筑中“四合院”的布局特点是什么?A. 四面环绕B. 四面朝南C. 三面环绕D. 三面朝南9. 下列哪个节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A. 圣诞节B. 感恩节C. 春节D. 万圣节10. 中国的“京剧”属于哪种艺术形式?A. 绘画艺术B. 雕塑艺术C. 音乐艺术D. 戏剧艺术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1. 中国的国花是________。
12. 中国的书法艺术分为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和________。
13. 中国的传统节日中,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是赏月和________。
14.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时期著名画家________的作品。
15. 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以纪念古代诗人________。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6. 简述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中国文化概论 论述题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一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
1 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
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
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外来文化影响。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中国的国花是?A. 月季花B. 牡丹花C. 荷花D. 菊花答案:B. 牡丹花2. 下列哪个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A. 火药B. 纸张C. 印刷术D. 井盐答案:A. 火药3. 以下哪个是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起点?A. 西安B. 上海C. 成都D. 广州答案:A. 西安4. 中国的四大名著不包括以下哪部作品?A. 红楼梦B. 西游记C. 水浒传D. 三国演义答案:D. 三国演义5. 中国的汉字有多少个基本字?A. 1000个B. 2000个C. 3000个D. 4000个答案:C. 3000个二、简答题1. 简述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其主要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家庭观念等。
爱国主义指个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集体主义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和团结合作的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家庭观念则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和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关系。
2.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简要介绍其中一种传统节日。
中国的传统节日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以春节为例,它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年末的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开始,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
这一天是农历的新年,也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新年。
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贴窗花、挂春联、放鞭炮、舞龙舞狮等。
家人会团聚在一起,共进团圆饭,并互相拜年、送红包。
此外,春节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如守岁、扫年、踩高跷等,这些习俗充满了吉祥和祝福的意义。
三、论述题中国文化在世界各国影响力日益增强,请你谈谈你对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看法。
中国文化在世界各国的影响力确实在不断增强。
我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古老国家,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中国的传统文化深受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喜爱。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简答题、试论题)
1、试论述对待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正确态度。
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是从不同角度来指称的。
中国古代文化是针对现代文化而言,它是对文化的时代划分,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它不局限于古代,而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和。
有人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从而认为讲究传统即是复古,甚至认为传统与现代化是不能并存的,或认为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反传统。
这种认识恰恰忽略了现代化进程仍然是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部分,旦否定了传统,现代化与民族特点也就是中国特色就要脱节,与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不一致的。
也有人认为发扬传统就要拒绝引进和借鉴,或认为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是截然对立的。
这种认识也是片面的。
任何一种民族传统,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引进和吸收其他文化一旦成为现实,也就是说,这些被吸收的外来文化一旦与自身的文化相融合,它便也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没有一种文化是纯而又纯的,吸收外来文化是丰富和发展本体文化的正常途径之一。
当然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总是有所选择的,不适应本体文化的外来文化完全应当淘汰也必然会被淘汰,但这和拒绝一切外来文化的狭隘民族主义是完全不同的。
2、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这种核心精神也是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所共有的,尽管彼此的表现形式不完全一致。
例如,中国的诗歌传统是讲求韵律,这一点,不论是民歌还是魏晋、唐宋的文人诗词,以至近现代的白话诗,以不同的形式保持这种传统的,都被认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
又如,中国封建体制形成的等级和特权观念,宗法制形成的血统论,即使在现代社会里,不论是在民间还是在上层,仍会在人们头脑中时而起着作用。
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
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中国文化概论—简答论述专题复习第1 页简答论述题专题复习1. 简述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答:⑴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⑵广大地域形成的“大一统”的观念⑶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2. 简述中国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三项成就答: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以下三项:一是土地的开垦、二是水利的兴修、三是运河的开凿。
这三项成就,都是根植于中国的地理条件,是古代“正德、利用、厚生”精神的体现。
3. 区域文化是由哪些因素共同构成的?答:⑴地域文化形成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自然环境⑵地域文化创造的第二个因素,是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
⑶第三方面的因素,是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
⑷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文化特色。
这是区域文化形成的第四方面的因素。
4. 请说出“清初三先生”的姓名及其主要的著作答:清初三先生指: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的主要著作为:《船山遗书》顾炎武的主要著作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落》黄宗羲的主要著作为:《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原君》5. 简要说明传统语文教育的风格答:一,传统语文教育充分注意到了汉字汉语的特点,在教学安排上体现了语文学习的规律;二,传统语言文字教育与人才选拔制度有直接的联系,这使教学内容严重脱离现实,不注重语言应用的教学;三,传统语言文字教学尽量适应青少年学习的特点,注意趣味性。
6. 简述中国建筑的特点答:⑴以木结构为主是中国建筑在结构上的最大特点。
⑵左右对称是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显著特点。
⑶中国建筑的另一显著特点是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在建筑物中寄寓着浓厚的思想观念。
7. 简述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答:先秦时期,是区域文化大发展的时期。
源于齐鲁的儒家文化,源于三晋的法家文化,源于南楚的道家及楚辞文学,后来经过汇集融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
8. 简述中国古代教育教学思想的主要内容答:①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就是要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针对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选择符合实际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使受教育者能够各尽其材。
自考00321中国文化概论(论述题-重点汇总)
分析“中和之美”审美观念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中和之美是受儒家中庸思想影响的审美原则。
中和之美要求艺术所表现的内容要符合“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所反映的思想情感不能超越儒家传统的道德规范。
春秋战国时期的论述中“中声”,“中音”,“中和”,“和”等概念含义相通,用于音乐、道德修养、政治教化,反映当时音乐、道德、、政教一体的社会观念。
孔子对《诗》的评价也以“中和之美”作为审美原则。
中和之美的审美原则在历代的文学创作中都得了体现。
今天应当如何评价中国古代的传统思维模式。
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最有特色的是整体思维、类比思维、辨证思维。
1) 重整体、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2) 就“天、地、人、万物”之间的外部特征与内在属性进行类比的类比思维。
3) 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辨证思维。
科举制对中国文化的负面影响主要有哪些?1) 科举考试耗费了士人几乎全部的精力,读书做官成为知识阶层的最终目标,造成传统文化的畸形发展。
2) 科学制是对极端专制王权的维护。
高度的集权需要一支庞大的官僚队伍,而经过科举选拔而来的大小官僚是当时整个社会文化程度最高的阶层。
3) 科学考试制度给中国文化留下了深刻印记,无论是运动、文学、制度、事业都带有应考的性质,迎合当时主考的意旨,所说之话,所作之文大多与实际生活不发生关系。
明清之后,在专制王权的高压下,科举制已变为扼杀人才的工具。
论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
1) 秦汉时期确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传袭达两千年之久,成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的政治文化传统。
2) 秦汉以来,皇帝总揽天下大权,拥有庞大的官僚办事机构,严密的人身控制,成为中国传统社会政治文化的显著特点。
3) 秦汉以后,君主制度日益成熟与完善,高度集中的专制王权,给传统中国社会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在专制社会里, 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形态与民众生活几乎很少不受到时集权政治的影响,特别是高度专制的明清时代,无孔不入的政治权力造成了传统的沉闷与单调。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中国的四大发明是:A. 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B. 指南针、火药、印刷术、望远镜C. 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望远镜D. 火药、印刷术、望远镜、计算机答案:A2. 以下哪个不是中国传统节日?A. 春节B. 中秋节C. 圣诞节D. 清明节答案:C3. 中国古代的“六艺”指的是:A. 礼、乐、射、御、书、数B. 诗、书、礼、乐、易、春秋C. 琴、棋、书、画、诗、酒D. 礼、乐、射、御、书、画答案:A二、填空题4. 中国的国花是________。
答案:牡丹5. 中国的书法艺术分为五种基本字体,分别是:楷书、行书、草书、隶书和________。
答案:篆书三、简答题6. 请简述中国古代的“五行”思想。
答案:中国古代的“五行”思想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归纳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这种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哲学、医学、天文等多个领域。
7. 描述一下中国京剧的特点。
答案:中国京剧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的戏剧艺术形式,它融合了唱、念、做、打等多种表演手段,以脸谱、服装、道具等为特色,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艺术魅力。
四、论述题8. 试述中国茶文化的特点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影响。
答案: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
它不仅体现在茶的种植、制作、饮用等方面,还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
在现代社会,茶文化作为一种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对促进文化交流、提升生活品质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结束语:通过本试题的学习和回答,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希望同学们能够继续探索和学习,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承下去,并在现代社会中发扬光大。
中国文化概论论述题
一、试论述对待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正确态度。
(1)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是从不同角度来指称的。
中国古代文化是针对现代文化而言,它是对文化的时代划分;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它不局限于古代,而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和。
有人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从而认为讲究传统即是复古,甚至认为传统与现代化是不能并存的,或认为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反传统。
这种认识恰恰忽略了现代化进程仍然是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部分,~旦否定了传统,现代化与民族特点也就是中国特色就要脱节,与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不一致的。
也有人认为发扬传统就要拒绝引进和借鉴,或认为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是截然对立的。
这种认识也是片面的。
任何一种民族传统,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引进和吸收其他文化一旦成为现实,也就是说,这些被吸收的外来文化一旦与自身的文化相融合,它便也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没有一种文化是纯而又纯的,吸收外来文化是丰富和发展本体文化的正常途径之一。
当然,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总是有所选择的,不适应本体文化的外来文化完全应当淘汰也必然会被淘汰,但这和拒绝一切外来文化的狭隘民族主义是完全不同的。
(2)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这种核心精神,也是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所共有的,尽管彼此的表现形式不完全一致。
例如,中国的诗歌传统是讲求韵律,这一点,不论是民歌还是魏晋、唐宋的文人诗词,以至近现代的白话诗,以不同的形式保持这种传统的,都被认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
又如,中国封建体制形成的等级和特权观念,宗法制形成的血统论,即使在现代社会里,不论是在民间还是在上层,仍会在人们头脑中时而起着作用。
全国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论述题集锦.
中国文化概论论述题集锦试论述对待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正确态度。
(l)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是从不同角度来指称的。
中国古代文化是针对现代文化而言,它是对文化的时代划分;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它不局限于古代,而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和。
有人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从而认为讲究传统即是复古,甚至认为传统与现代化是不能并存的,或认为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反传统。
这种认识恰恰忽略了现代化进程仍然是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部分,一旦否定了传统,现代化与民族特点也就是中国特色就要脱节,与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不一致的。
也有人认为发扬传统就要拒绝引进和借鉴,或认为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是截然对立的。
这种认识也是片面的。
任何一种民族传统,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引进和吸收其他文化一旦成为现实,也就是说,这些被吸收的外来文化一旦与自身的文化相融合,它便也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没有一种文化是纯而又纯的,吸收外来文化是丰富和发展本体文化的正常途径之一。
当然,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总是有所选择的,不适应本体文化的外来文化完全应当淘汰也必然会被淘汰,但这和拒绝一切外来文化的狭隘民族主义是完全不同的。
(2)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这种核心精神,也是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所共有的,尽管彼此的表现形式不完全一致。
例如,中国的诗歌传统是讲求韵律,这一点,不论是民歌还是魏晋、唐宋的文人诗词,以至近现代的白话诗,以不同的形式保持这种传统的,都被认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
又如,中国封建体制形成的等级和特权观念,宗法制形成的血统论,即使在现代社会里,不论是在民间还是在上层,仍会在人们头脑中时而起着作用。
自考00321中国文化概论(论述题-重点汇总)
自考00321中国文化概论(论述题-重点汇总)分析“中和之美”审美观念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中和之美是受儒家中庸思想影响的审美原则。
中和之美要求艺术所表现的内容要符合“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所反映的思想情感不能超越儒家传统的道德规范。
春秋战国时期的论述中“中声”,“中音”,“中和”,“和”等概念含义相通,用于音乐、道德修养、政治教化,反映当时音乐、道德、、政教一体的社会观念。
孔子对《诗》的评价也以“中和之美”作为审美原则。
中和之美的审美原则在历代的文学创作中都得了体现。
今天应当如何评价中国古代的传统思维模式。
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最有特色的是整体思维、类比思维、辨证思维。
1) 重整体、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2) 就“天、地、人、万物”之间的外部特征与内在属性进行类比的类比思维。
3) 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辨证思维。
科举制对中国文化的负面影响主要有哪些?1) 科举考试耗费了士人几乎全部的精力,读书做官成为知识阶层的最终目标,造成传统文化的畸形发展。
2) 科学制是对极端专制王权的维护。
高度的集权需要一支庞大的官僚队伍,而经过科举选拔而来的大小官僚是当时整个社会文化程度最高的阶层。
3) 科学考试制度给中国文化留下了深刻印记,无论是运动、文学、制度、事业都带有应考的性质,迎合当时主考的意旨,所说之话,所作之文大多与实际生活不发生关系。
明清之后,在专制王权的高压下,科举制已变为扼杀人才的工具。
论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
1) 秦汉时期确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传袭达两千年之久,成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的政治文化传统。
2) 秦汉以来,皇帝总揽天下大权,拥有庞大的官僚办事机构,严密的人身控制,成为中国传统社会政治文化的显著特点。
3) 秦汉以后,君主制度日益成熟与完善,高度集中的专制王权,给传统中国社会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在专制社会里,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形态与民众生活几乎很少不受到时集权政治的影响,特别是高度专制的明清时代,无孔不入的政治权力造成了传统的沉闷与单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试论述对待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正确态度。
(1)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是从不同角度来指称的。
中国古代文化是针对现代文化而言,它是对文化的时代划分;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它不局限于古代,而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和。
有人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从而认为讲究传统即是复古,甚至认为传统与现代化是不能并存的,或认为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反传统。
这种认识恰恰忽略了现代化进程仍然是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部分,~旦否定了传统,现代化与民族特点也就是中国特色就要脱节,与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不一致的。
也有人认为发扬传统就要拒绝引进和借鉴,或认为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是截然对立的。
这种认识也是片面的。
任何一种民族传统,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引进和吸收其他文化一旦成为现实,也就是说,这些被吸收的外来文化一旦与自身的文化相融合,它便也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转自环球网校没有一种文化是纯而又纯的,吸收外来文化是丰富和发展本体文化的正常途径之一。
当然,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总是有所选择的,不适应本体文化的外来文化完全应当淘汰也必然会被淘汰,但这和拒绝一切外来文化的狭隘民族主义是完全不同的。
(2)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这种核心精神,也是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所共有的,尽管彼此的表现形式不完全一致。
例如,中国的诗歌传统是讲求韵律,这一点,不论是民歌还是魏晋、唐宋的文人诗词,以至近现代的白话诗,以不同的形式保持这种传统的,都被认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
又如,中国封建体制形成的等级和特权观念,宗法制形成的血统论,即使在现代社会里,不论是在民间还是在上层,仍会在人们头脑中时而起着作用。
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它是在传承中积淀下来的,是历史的产物,又在每一个时代产生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形式特点,因此,它带有各时代的普遍特性,又综合了不同时代的多方面的内容。
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
文化传统既有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的,也有对社会发展起负面作用的。
前者是文化精华,是优秀的传统;后者是糟粕,是不良传统。
对文化传统一律否定,采取虚无的态度是不对的;不加分析,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也不是正确的态度。
二、试论述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开设的目的和任务。
(1)使学习者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长热爱并继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促进文化发展的意识;(2)使学习者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把握中国国情,增强爱国主义的意识;(3)使学习者对中国文化各分科的具体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从而运用这些知识来观察社会,认识社会;(4)使学习者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为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作出积极的努力。
三、论述中国地理的整体特征及其对中国文化走向统一发展的影响?1、众多的河流像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联系在一起。
(1)黄河长江贯穿于中国三大阶梯之中,沟通着中国大陆的东西。
(2)汉水、淮河把这两条大河联系在一起。
(3)长江的支流湘江和赣江与属于珠江水系的漓江、北江同发源于南岭山,秦朝时开凿灵渠,正是把湘江和漓江相沟通。
(4)西江则联系着岭南和云贵。
2、地理通道,虽然地形多样,山岭众多,但不论多么险峻的地势,大自然总留给人以交通的便利(1)早在远古时代,新疆与青藏就和内地有联系。
(2)大致沿渭水、黄河、济水一线,从遥远的古代,就形成一条联系东西的交通线。
(3)与这条线东西线相交,还有三条南北方向的交通线。
1)太行山以东不远,北起河北曲阳,南至河南新乡,有仰韶和龙山两个时期的文化遗址。
2)太行山西侧的汾水流域。
3)近陕西境内,南起西安,向北窜山越岭,北达榆林、府谷一带。
中国地理的这些特征都形成着中国大陆内在的统一性。
没有交流就没有文化的发展,交流范围及交流者之间的差异越大,对文化发展就越有利。
四、论述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l)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
中国大陆的整体性,影响着中国文化的走向统一,地域广阔的大陆又一定是一个人群林立的世界:中国文明时代的开始,家国社会的建立,正以这样一个基本情况为前提。
中华祖先在创建它的古代文明时,首先面临着大地域上人口构成多族群的特点。
在中国,战争征服是有的,但最终古代文明的成功依靠的不是战争,而是联合与融会。
(2)广大地域与对天下统一的追求。
分裂与统~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
这样的追求来源于广大地域上人群的迁移及人群间许久以来的相互交流。
甲骨文中就有“四方”的明确记载;大体从商朝开始,王朝就已按着距离的远近,对天下人群采取不同的政治策略;西周时,“天下”的观念已十分清晰;以后历朝历代的皇帝,无不以边远的四高民族的“来朝”为荣耀。
“天下”观念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追求统一,追求统一始终是政治观念中的基调,也是历史的基本倾向。
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是威力持久的中国理念,对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曾起过重要作用。
(3)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
这里的地缘概念,不同于现代的领土观念。
它所指的是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
从地理的角度观察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应特别注意与北方边地草原人群的地缘关系,那里藏着中国历史命运的重要秘密。
在西北方向,帕米尔高原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分隔着东方与西方两大文化世界。
但在更近的北方,中原文明必须长期面对一个由草场、山地、沙漠、戈壁构成的辽阔的地域,和以游牧为基本特征的文化区域。
这个辽阔的地域,向北可以延伸到今俄罗斯的西伯利亚,西连中亚乃至东欧平原,东接中国的东北和今俄罗斯的远东地区,那里是森林密布的寒冷湿润地带。
这是一个巨大的扇面形地带,居住着很多古老的人群。
广阔的蒙古高原,是这些民族与中原发生关系的“前台”。
在这个前台上,截止到蒙古族人兴起,没有一个民族是它的固定主人。
从文献记载可以看到,最早的人群是严优,之后是北狄,秦汉以后有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党项、金以至蒙古、满族。
(4)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
草原民族除满族之外,基本都是在前一个民族迁徙,草原出现“真空”状态时,从原来的居住地大举跃进,充当新的草原主人。
在中原政治兴旺时,他们送巡于它的周围,学习着中原文化制度,有的人群还被强大的中原王朝击溃,或远徙或内迁;当中原朝政陷于混乱衰弱时,他们便大举进攻,进而人主中原,造成中原因有居民的向南迁移,而他们则成为中原文化的接受者和新的创造者。
在短暂的迟滞后,文明沿着中原固有的文化方向升温、繁荣。
隔一二百年或更长一点的时间,上述的情况再重复一次。
这样的重复,却是多次发生。
这就是中原文明的历史命运。
这命运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内涵。
中原文化,带动着地域更加辽阔的东亚文明的同步化发展。
五、试论述地域文化对统一文化的作用。
(l)正统文化的主导作用:一种社会文明,总有它正统的精神文化主导着该文明的文化方向。
(2)地域文化对正统文化的作用:地域文化是正统文化的资源。
从逻辑上说,一开始没有所谓正统文化,中原文化当初实际只是一个地域文化。
它是经过一定的吸收融合后,才上升为一种正统文化的。
所以,地域文化是正统文化的资源;正统文化不能离开特定地域人群对它的接受、理解以至发展。
(3)地域文化相互交流的意义:地域文化的相互交融,可以产生文化的典范人物、典范著述,从而推进正统文化,并作用于地域文化的发展。
历代京城,都是八方荟萃之地,不同地域的人们汇聚京师,互相交流,互相观摩,互相影响,各竞优势;在这样的环境里,特别能产生文化的“国手”。
他们在为同一的文化做出贡献的同时,影响着本土后人的价值感。
荣誉感。
不仅是京城,任何交通便利的都会、城镇都有这样的文化功能。
(4)特定地域文化的保存作用:历史悠久的国家,有时也面临着各种深度的灾难,我们的文化从未断绝,地域性的保存之功实在不小。
六、简论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成就。
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以下几项:一是土地的开垦,二是水利的兴修,三是运河的开凿。
(l)开垦土地。
历朝历代都极其重视土地的垦殖。
与土地的开垦相伴,古代相当重视对土地的深度利用。
先秦时期的魏国曾有李俚的“尽地力之教”,由政府督导农民提高单位亩产量,表现出集约经营的特点。
汉武帝时期曾有“代田法”和“区田法”的推广,大幅度提高了亩产量。
区田法在明清时期盛极~时。
深度利用土地的意识加强,导致了一种“量力而行”的经营观念的出现。
西晋的傅玄和北魏的贾思想,都提出过注重提高单位产量,而不要过分依靠开垦土地增产增收的主张。
贾思船在《齐民要术》中更明确地说:“凡人家管田,须量己力。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关于农业科技方面的书籍特别多,广泛记载着劳动人民在农业方面的智慧,是一笔重要的文化遗产。
(2)兴修水利。
水利的兴修,不仅关系着农业的兴衰,而且关系着环境的美恶。
唐宋时期,正是由于大量兴建败塘水利工程,江南农作物产量才大幅度提高,最终在后中期以后,南方成为经济中心。
在西北地区,在南方经济出现之前的先秦两汉时期,曾兴修过郑国渠。
白渠、六辅渠、龙首渠等水利工程,将任、洛、渭之水引入广阔的农田。
在宁夏地区所形成的引黄灌区,直把“斥卤不毛”之地,改变成“塞北江南”。
在太行山以东的晋、冀、鲁。
豫地区,众多的水利灌溉工程,使这~广大地区成为当时的经济中心地带。
西北的水利系统,还起着保护环境的作用,众多的水渠,将黄河及其支流的水引进农田时,也起着降低黄河泥沙含量的作用。
那时的关中地区,良田千里,是全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
(3)开凿运河。
开凿运河是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另一项重要举措。
中国开凿利用运河的历史非常悠久。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吴国、齐国、魏国都有运河的修建,如邓沟、鸿沟等;吴国的运河已经与黄河、济水相接。
秦汉至南北朝,也多有运河的开修。
秦汉时有连接湘江、漓江的灵渠,加强长安清运的游渠、阳渠,纵贯河北平原的白沟、平虏渠、泉州渠及新河、利游渠等等,还改造了先秦旧有的各水运沟渠。
魏晋南北朝连接江、淮、河、海的运河网已经形成。
隋唐时期,沟通南北的大运河体系已经形成。
隋朝大运河西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分成南北两支:偏向东北的~支称永济渠,北达琢郡;偏向东南的一支称通济渠,南与山阳读、江南河相连,直达余杭。
唐代中期以后,大运河的偏南~支运输江南来的粮食,成为维系唐帝国命脉的交通线。
北宋的运河以开封为中心,仍然以洋河(通济渠的改称)为重要的经济补给线。
另外还疏凿了广济河、金水河及惠民河,与体水共称“通潜四渠”。
随着沟通南北东西的大运河体系的开通,一系列大小城市沿河兴起,如宋代首都开封(古称东京体梁)、扬州等,扬州城称得上当时最富裕的城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