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一月考
高一历史(必修一)月考1试题
高一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30*2=60分)
1、早期国家出现的突出标志是()①金属器具的使用②贫富分化
的产生③文字的成熟④城的出现⑤礼制的初步形成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⑤
C、②④⑤
D、①④⑤
2、周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这一制度称为
A、禅让制
B、郡县制
C、宗法制
D、分封制
3、宗法就是宗族的继承法。按照周礼的规定,西周的宗法制度主要是
A、幼子继承
B、嫡长子继承
C、兄弟继承
D、女儿继承
4、西周时期,一诸侯王娶了一位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再娶了一个妾,为他生了大儿子;后来妻子又为他生了二儿子,妾为他生了三儿子。当该诸侯王死后,继承他的王位的应是()
A、女儿B、二儿子C、大儿子D、三儿子5、由于血缘关系的亲疏不同,西周贵族集团形成的宗法等级序列应该是()
A、周王——卿——诸侯——士
B、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C、周王——诸侯——士——大夫
D、周王——大夫——士——卿
6、2006年4月19日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在漳州龙海马崎村举行了盛大的祭祖仪式。这种“认祖归宗”的情结源于古代的()
A、郡县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井田制
7、据《史记》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周与鲁的关系是()
A、父子
B、大宗与小宗
C、平等
D、兄弟
8、中国第一个创建皇帝制度的人是()
A、大禹
B、秦王嬴政
C、周武王
D、成汤
9、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此采取的最主要的举措是()
A、制定律例
B、统一文字
新高一历史必修一月考知识点
新高一历史必修一月考知识点
一、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
1. 人类社会的起源:氏族部落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2. 氏族部落社会的特点和功能: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共同劳动和分配,发展农业和手工业
3. 奴隶社会的特点和功能:奴隶制度的形成,贵族统治,个体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4. 封建社会的特点和功能:封建等级制度,封建土地所有制,农业经济为主,宗法婚姻和宗教信仰的限制
5. 资本主义社会的特点和功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商品经济和货币经济的发展,私有制和自由竞争
6. 社会主义社会的特点和功能:社会主义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改革和开放
二、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文明
1. 古希腊的城邦制:雅典民主和斯巴达军国主义
2. 古希腊的政治体制:希腊城邦、城市国家的军事合作以及城邦之间的对立与战争
3. 古希腊的文化成就: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历史(希罗多德、修昔底德)、文学(荷马史诗)、艺术(古希腊雕塑、建筑)
4. 古罗马的政治体制:共和制和帝国制
5. 古罗马的军事征服:地中海地区的统一和扩张
6. 古罗马的法律制度:法官法、成文法和习惯法
7. 古罗马的文化成就:工程建设(罗马水道、竞技场)、法律(罗马法)、文学(维吉尔、奥维德)、宗教(罗马天神信仰)
三、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文化
1.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夏朝的王朝制度、商朝的王朝制度、周朝的封建制度和分封制度
2.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分封制的崩溃、世家的兴起、列国争霸
3. 秦朝的政治制度:郡县制、法家思想、百家争鸣
高一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1、2单元)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次月考〔1、2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
要求的。
1、2007年4月19日上午,在河南省新郑市举行了主题为“和谐中原,和谐中华”的丁亥年黄帝故里拜祖
大典 ,这一深具历史文化内涵的举动渊源于(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科举制 D.丞相制
2、右图2中秦代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
践此万岁”。其中“海内皆臣”反映的历史信息主要是( )
A.交通发达,水陆并用
B.疆土辽阔,臣民众多图2
C.国家一统,皇帝集权
D.法律严苛,覆盖全国
3、加强对官吏的检察是实现吏治清明的重要措施。秦汉具有监察职能的官职和机构是( )
①御史大夫②刺史③丞相④军机处
A.①②
B.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4、据史料记载,洪武十七年〔1384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八天内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
章有的讲一件事,有的讲两三件事,共计3291件事情,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在这样的背景
下,为有效处理政务,明朝的措施是( )
A.设立中朝B.设立丞相 C.设立殿阁大学士 D.设立军机处
5、西周时期,为解决血亲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而实行的制度是
A.井田制B.分封制C.宗法制D.世官制
6、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以下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
7、西汉前期相权之重,是后代少见的,所谓“道德出于君,制令传于相”。汉武帝在制度上克服这一问题的
高一历史必修一月考知识点
高一历史必修一月考知识点
【高一历史必修一月考知识点】
一、明代的建立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其建立对于中国历史的发
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的建立经历了以下几个关键过程。
1. 朱元璋的起义和推翻元朝
明朝的建立始于朱元璋的起义。朱元璋出身农民家庭,起初是
红巾军的一员,后来在反元起义中崭露头角,成为领导者。他先
后击败了其他起义军,最终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朝。
2. 明太祖的统一和国家建设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即位为明太祖。他通过一系列的措施,统
一了华南地区的割据势力,实现了全国的统一。在国家建设方面,明太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改革官制、军制和税制,推行科举
制度,加强边防防御等,有效地巩固了明朝的统治。
3. 宋江的北伐和统一华北
明太祖去世后,由于皇位继承问题,国家陷入了一段混乱时期。此时,明朝的重臣宋江以北伐为借口,开始了统一华北的行动。
经过一系列的战争,他最终统一了华北地区,恢复了明朝的稳定
和统一。
二、明代的政治制度
1. 皇帝制度
明朝实行君主专制制度,皇帝是最高统治者。皇帝有绝对权力,掌握政治、军事、经济等大权,并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和政策制定。
2. 三公九卿制度
为了有效管理国家事务,明朝设立了三公九卿制度。三公包括
丞相、太师、太傅,负责决策和辅助皇帝执政;九卿包括礼部、
吏部、户部、兵部、刑部、工部、太仆寺、宗人府和都察院等,
分管各个部门的具体事务。
3. 科举制度
明朝推行科举制度,以士人的才学作为选拔官员的标准。科举分为三个阶段:乡试、会试和殿试。通过科举考试的人有机会进入官员的行列,为明朝的运行提供了一支相对稳定的官僚队伍。
2023-2024学年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智贤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023-2024学年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智贤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 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A.建筑技术的进步B.人工取火的发明C.饲养水平的提高D.生产工具的改进
2. 位于浙江余杭的良渚遗址是良渚文化的核心。在遗址中心的莫角山,考古人员发现了30公顷的人工地基,经过部分试发掘,证明其上曾建有宫殿。近年来,又在良渚遗址的西北发现了绵延四五公里的土垒,据推测可能是城墙或堤坊。据此可以推知良渚文化时我国
A.初步确立了君主政治B.已有了初始的文明
C.部落之间的纷争不断D.阶级分化十分明晰
3. 春秋时期卿大夫虽是诸侯的臣属,但对本宗族全体族人却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卿大夫的家臣只把卿大夫当成自己的君主而效忠于他,除此之外,不臣服于任何人。这有助于
A.消除诸侯争霸战争的危害B.推动宗法关系不断强化
C.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D.巩固专制主义统治秩序
4. 秦朝建立后,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建驰道、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整顿社会风俗,并且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这些举措()
A.密切了南北经济的交流B.加强了对基层百姓的控制
C.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D.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5. 汉初“私铸钱盛行,钱法很乱。”针对此情况,“自前一九三年(惠帝二年)至前一一三年(武帝元鼎二年),钱法变了九次,也就是在铸钱问题上,朝廷和豪强做了九次斗争,到第九次朝廷才取得胜利。”朝廷这些做法的根本意图是
A.规范货币发行B.打击豪强势力
高一历史月考成绩分析
高一历史第一阶段考试分析(2012.10.31)
本次考试考察必修一的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题目难度适中,对古代制度和基本史实是这次考试考查的重点。
一、基本情况:前N名各班占人数、各班平均分、前十名平均分、各班及格率、
二、试卷分析
1.试题分析:选择题30个小题,每题2分,共60分;材料解析题两小题,共40分,试卷总分为100分
2.答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审题和分析能力差:审题不细致,不准确,不全面,不按要求答;不
会通过分析题目信息抓出问题的关键。②理解能力差:对概念的理解肤
浅,答题时凭着感觉答。③语言表达能力差④史料结合意识差:不会用
课本知识处理材料解答问题⑤选择题命中率不高:对课本知识非常陌生,没记到背到知识考点
三、今后的措施:
总体来说,学生考出了应有的水平。也反映了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1、学生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考点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2、对于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方法解题思路,需要进一步巩固。
3、对于历史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
4、学生对构建古代政治制度的思路知识框架有待加强
5、选择题命中率还需要提高。
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这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改进措施如下:
1、练习加强。在讲课的具体问题中,把知识点题目化具体化进行强化。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规范性板书。给学生做好榜样作用,保证
板书的完整性,规范性尤其是解题的板书,给学生做好示范。
3、在对古代的一些制度习俗的讲解中,多用生活中的实例。从具体的
生活现象出发,先让学生有个感性的认识,从生活中发现古代对现在
的影响,从具体到抽象。
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一、二试卷
高一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必修一专题一二)
(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
1.图1为大禹像。“禹铸九鼎”和“禹开九州”的古史传
说,实际反映了
A.禅让制的结束
B.夏朝的建立
C.商朝的发展
D.西周的强盛
2.周王分封的诸侯,不包括图1
A.先代贵族
B.王族
C.平民
D.功臣
3. 图2反映的是西周宗法制下,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的宗法等级,维系他们之间大宗与小宗
关系的纽带是
A.财产 B.地域
C.宗教 D.血缘
4.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
A.大宗、小宗制B.礼乐制度图2
C.嫡长子继承制 D.世卿世禄制
5.《左传》记载,西周初年,周王责令鲁国国君赴镐京贡献鲁国特产;春秋初年,周桓王、周顷
王曾先后派人去鲁国求丧葬费、“告饥”、“求车”。这一转变突出体现了
A.周王室衰微
B.周王室受到各诸侯的摆布
C.鲁国国君服从周王的调遣
D.鲁国是当时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
6.“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这则纪功刻石说的是
A.周天子分封天下
B.秦始皇统一六国
C.汉武帝开拓疆土
D.忽必烈一定乾元
7.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秦始皇”为“新制度的第一人”。
“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
A.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B.皇权至高无上
C.官员直接由皇帝任免 D.书同文,行同伦
8.秦朝实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所带来的深远历史影响是
①建立了秦朝封建专制统治②巩固发展了国家的统一
③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④便利了郡县制的推行
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9.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郡守和县令的产生方式是
高中历史必修一月考试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月考试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月考试题及答案
必修一的历史内容是整个高中历史的基础,每个学生都要掌握好这个部分的知识,我们可以做一些历史试题,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印象。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必修一试题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用!
历史必修一试题
一、选题题(2分×35=70分)
1、商代统治者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 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 )
A.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 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C. 权力高度集中于商王手中
D. 决策体现原始民主色彩
2、西周时期有一位周王, 生前积累了大量家产, 在他去世之后, 哪位后人是家产的主要继承者( )
A. 周王正妻所生的大儿子, 但此人长相极其难看
B. 周王最喜欢的妃子所生的儿子
C. 周王最喜欢的小儿子, 但不是正妻所生
D. 周王哥哥的嫡长子, 深受群众的戴
3、近年, 福建和台湾两岸的中华儿女定期地进行祭拜“妈祖”的大型民间活动. “妈祖”文化现象与宗法制有密切关系, 在宗法制中, 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 )
A. 家族等级关系
B. 政治隶属关系
C. 家族血缘关系
D. 既有家族血缘等级关系, 又有政治隶属关系
4、“昔武王克商, 成王定之. 选建明德, 以藩屏周. ”这说明西周实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 )
A. 选拔德才兼备之人
B. 扩大疆域
C. 巩固周王室统治
D. 团结功臣贵族
5、与“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这一思想观念相对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
A. 原始社会禅让制
B. 内外服制度
C. 王位世袭制
D. 西周的分封制
高一历史学科第一次月考总结
高一历史第一次月考总结
本次高一年级月考是学生进入高中后进行的第一次正规考试。这次考试不仅有利于了解学生初中的知识基础和入学一个月来的学习状况,而且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也将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也有利于高一年级组历史教师及时发现问题,不断反思并改进自己的教学思路、策略及行为。为此特对本此考试从如下几个方面做一简单分析与总结:
一、关于月考试题
本次月考试题共两大题,28个小题,分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查范围为第一单元;题目表现形式比较灵活,文字、图片、表格等均有体现;设问角度多样,如原因、影响、特征、评价等。本次考题最大的特点应该是非选择题材料基本以古文为主,所考以记忆性的内容较多。
二、关于学生答题存在问题的思考
从成绩情况来看,有很大一部分的同学选择题失分相当严重。可见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和基础观点掌握不够到位、认识不够全面,以致作出选择时答案也是模棱两可,准确率偏低。在非选择题上,更是损失惨重。排除部分同学完全没有认真听课和考前背书的情况,仍然有很多同学对于教师课堂讲授过程中所强调的重点问题没有留意和及时掌握消化,答题的采分点不清晰、边缘化。
通过分析学生的试卷,我认为学生在历史考试答题中存在的问题有:(一)客观方面:1、初中教学不太重视历史,而且实行开卷考试,所以不少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比较薄弱;2、高中历史教学时间有限,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学习、练习;3、必修一教材内容较为简略,但练习册与试卷考题却比较灵活多样,有一定难度,而且目前仍有许多班级的学生没有练习册的情况;4、我们在上课过程中,有可能对某些知识的讲解不到位,未能说清道明,也因以传统的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占用了学生的大量时间,却没有能产生相应的教学效果。如非选择题训练的强度和效果不足,缺乏答题技巧和规范的讲解、强调。
(推荐)高一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分析
高一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分析
一、试题情况分析:
本次历史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
1、题型:
本次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题型,选择题(客观题)为单项选择,非选择题(主观题)为材料分析题。
2、题量与分值:
选择题共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非选择题部分共2道大题5
小题共40分。分值分配合理,题目难易适中,学生基本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答题。
3、试题特点分析:
考试范围是必修一第一第二单元共6课,试题大多是学案中的原题,个别选择题是学案知识点中变化的。从考试内容看,考察覆盖面较广,重点考察学生识记、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紧跟学案、课堂,做到学即所考,做到每课有考题有重点。本次考试符合本校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突出了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考察,考试过程中考察了学生的基础知识、阅读理解能力、看图能力和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等,起到了检验和考察学生学习情况的作用。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还不够牢固,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测试中出现的问题
1、学生还不太适应。初高中历史差别很大,特别是难度加大,学生还没有适应过来;
2、一大部分同学抱着学理科的想法,淡化历史;
3、学生上课状态非常好,但听完了之后不去复习,不去记忆。
4、不注意审题,答非所问
5、课堂老师所讲的学案知识,需要记住的知识点和作业,课后不认真复习,作业不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6、卷面不整洁,涂抹现象严重,字迹潦草。
7、交白卷现象太多,能有30多个学生交白卷
通过本次考试的试卷分析,可见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审题能力不强、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历史思维能力有待提高。从学生的学习态度看,主要是低分的同学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的不明确,得过且过,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高一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分析
高一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分析
第一篇:高一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分析
高一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分析
一、试题情况分析:
本次历史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
1、题型:
本次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题型,选择题(客观题)为单项选择,非选择题(主观题)为材料分析题。
2、题量与分值:
选择题共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非选择题部分共2道大题5小题共40分。分值分配合理,题目难易适中,学生基本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答题。
3、试题特点分析:
考试范围是必修一第一第二单元共6课,试题大多是学案中的原题,个别选择题是学案知识点中变化的。从考试内容看,考察覆盖面较广,重点考察学生识记、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紧跟学案、课堂,做到学即所考,做到每课有考题有重点。本次考试符合本校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突出了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考察,考试过程中考察了学生的基础知识、阅读理解能力、看图能力和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等,起到了检验和考察学生学习情况的作用。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还不够牢固,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测试中出现的问题
1、学生还不太适应。初高中历史差别很大,特别是难度加大,学生还没有适应过来;
2、一大部分同学抱着学理科的想法,淡化历史;
3、学生上课状态非常好,但听完了之后不去复习,不去记忆。
4、不注意审题,答非所问
5、课堂老师所讲的学案知识,需要记住的知识点和作业,课后不
认真复习,作业不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6、卷面不整洁,涂抹现象严重,字迹潦草。
7、交白卷现象太多,能有30多个学生交白卷
高一历史月考测试题
高一历史月考测试题(必修一15——20课)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 “丧权辱国震人心,铁路风潮鼎沸腾。武汉义旗天下应,推翻专制共和兴。”该诗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清帝退位②武昌起义③成立中华民国
④《辛丑条约》签订⑤四川保路运动
A.①③②④⑤ B.②③①④⑤ C.④⑤②③① D.④⑤②①③2.从清朝的黄龙旗到中华民国的五色旗(一般认为,“五色”代表汉、满、蒙、回、藏五族),这种变化反映了
①专制制度的结束②共和观念的深入③民族平等的趋势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3.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 ) A.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运动、《辛丑条约》 B.《辛丑条约》、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C.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辛丑条约》 D.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运动4.19世纪末2O世纪初,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变革。以下变革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②学习西方制度,变法一时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
③青年学生的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空前高涨④政治制度出现里程碑式的变化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5.“国”字传统写法是“國”,太平天国领导人以“囯”字代“國”字,取王居其中之意。辛亥革命时期人们却把“國”写为“囻”,并认为是当时民众的一个创意。造成这种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两场革命的:
高一必修一月考历史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月考历史知识点
一、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起源与发展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被视为中国文
明的起源。商朝则是夏朝的继任者,国家体制更加完善,同时出
现了青铜器的大规模生产和使用。周朝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
封建制国家,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三代王朝的历史起源与
发展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与社会风貌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剧变的时期,标志着封建
社会的逐渐形成。各国频繁的战争导致了政治格局的变化,其中
以齐国、楚国、晋国、秦国等为代表,形成了七雄争霸的局面。
与此同时,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风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分
工趋于复杂,诸子百家的思想斗争盛行。
三、秦统一六国与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度的封
建帝国,推行了一系列变革。这其中包括了焚书坑儒、统一文字、修筑万里长城、划定郡县制度等重大政策。而汉朝则是继承了秦
朝的基础上,富有变革性的发展了中央集权制度,并通过丞相、
大将军、太傅等设立多级官职来稳定统治。
四、东汉末年的黄巾之乱与三国时期
东汉末年的黄巾之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规模较大的民变事件,标志着东汉王朝的衰落。三国时期则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建立之
间的乱世时期,由魏、蜀、吴三个国家相争而成。三国时期的政
治乱象、军事斗争以及各国人物的兴衰成败,为后来的文学作品
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五、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与社会门阀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以
实现选拔人才、保持政权稳定的目的。科举制度一方面推动了中
高一历史月考复习资料
益,维系和稳定帝国统治。
起源
习惯法
《十二铜表法》
(成文法)
公元前6世纪末
至公元前5世纪中
发展
公民法
万民法
完成:《民法大全》公元前3世纪中至公元3世纪初至公元6世纪
不断发展走
向成熟
国
家
发
展
疆
域
扩
大罗马法的形成及发展过程
A
(1)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2)体现了罗马妇女在法律上的地位和男性公民是不平等的.
在古代罗马,妇女地位低下,并不拥有和男性公民同等的权力,罗马法所倡导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有条件的,男女不平等。
(3)《1787年美国宪法》、《人权宣言》中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条文。
高一历史必修一月考试题及答案
高一年级历史科段考试题
第一卷选择题(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20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40分)
1.福建土楼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著名的承启楼前有一幅楹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易结重人伦”。该联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源于下列哪一种制度
A.郡县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王位世袭
2 “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堂乱。”这表明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
A.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 B.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
C.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权制度
D.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
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其中第一次“大革命”指的是
A.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B.焚书坑儒,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C.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 D.制定一整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4.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2023年高一上册第一次月考历史题免费试卷(安徽省黟县中学)
选择题
下图反映的是周朝的政治制度及其关系,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
B. 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C. 通过分封制,建立起森严的等级序列
D. 整套制度维系奴隶主正常统治,保证了社会性质的平稳转型
【答案】D
【解析】
试题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表现;宗法制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通过分封制,建立起森严的等级序列。因此ABC均正确。D项错误,此制度在西周初期维护了奴隶制的正常运行,但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走向了崩溃。
选择题
《荀子•儒效》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可见西周分封的主要对象是
A. 异姓亲族
B. 同姓贵族
C. 功臣
D. 先代贵族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西周分封制的认识,根据“(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以看出,该材料主要反映的是西周分封制下,分封的对象以姬姓贵族为主,故选B。
选择题
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你判断,在西周的封国——鲁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
A. 周王
B. 鲁国国君
C. 卿大夫
D. 士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宗法制下,周王是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他们对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却是大宗。诸侯的爵位,也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其他儿子领有土地成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是大宗,依此类推。因此,在鲁国宗法系统中,鲁国国君即为大宗。故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本题正确答案为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月考(二)
历史试题2016.12
(90分钟,100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2. 答第Ⅰ卷时用2B铅笔将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3. 答第Ⅱ卷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字迹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 保持卡面清洁,严禁折叠,严禁在答题卡上做任何标记。
5. 若不按上述事项要求填写、答题,影响评分,后果自负。
第Ⅰ卷(选择题,共70分)
一.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条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开放五个口岸B.要求设立公行
C.规定五口通商 D.中国自开商埠
2.英国人费利斯·比托在19世纪中期随列强侵略中国时曾拍摄了一组照片。在这组照片中,一张是侵略者占领大沽炮台后的情景,此外还有一张北京雍和宫正门的照片,这组照片反映的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如图为近代中国某历史事件的一些信息。据此推断该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4.《天朝田亩制度》中规定:“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这些规定的实质是( )
A.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B.实施男女平等的分配方案
C.建立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 D.贯彻了平均主义的分配原则
5.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某地区人民“鸣锣罢市”,发布檄文,反对割地议和。面对日军
优势兵力的疯狂进攻,当地军民奋起反抗,与日军血战五个月。这一历史事件是( ) A.黄海海战 B.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C.淞沪会战 D.枣宜会战
6.《微历史:1840—1949历史现场》中叙述了这样的场景:“有六位学士路遇义和团,因身边带有铅笔一支,洋纸一张,便被拿下。还有一家因有一根火柴,结果一家八口全部被杀。”这反映了义和团 ( )
A.滥杀无辜百姓B.盲目排斥洋货
C.极端排外情结D.维护传统社会
7.古代中国历史撰写有些特殊传统,如以“狩猎”来指代君王出逃。据此推断,与近代著作《庚子西狩丛谈》记载的内容紧密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B.甲午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辛亥革命
8.据统计,1902—1911年,各地反抗清政府勒索压迫的所谓“民变”多达1 300多次,发生地区遍布直隶、东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等全国各省份。材料充分说明当时中国( )
A.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 B.清王朝灭亡的内在原因
C.武昌起义的重要作用 D.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
9.1912年2月12日颁布《清帝逊位诏书》曰:“……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该诏书( )
A.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 B.体现了清帝对君主立宪政体的向往
C.标志着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D.为中华民国成立创造了有利条件
10.1919年6月9日,陈独秀起草了《北京市民宣言》,提出了……保障市民集会、言论自由等“最后最低之要求”,要对北京政权予以“根本之改造”。这体现了五四运动的( )
A.爱国精神 B.民主精神 C.团结精神 D.科学精神
11. 来自挪威的马克思的推崇者科里森说:“马克思启蒙了数以千计争取自由正义的人民,
他是现代政治思想之父。”这位推崇者特别推崇的马克思的突出贡献是 ( )
A.赞扬巴黎公社B.改造空想社会主义
C.发表《共产党宣言》D.指导第一国际的工作
12.马克思在评价某事件时说:“这次革命不是一次反对哪一种国家政权形式……的革命。
它是人民为着自己的利益重新掌握自己的社会生活。它不是为了把国家政权从统治阶级这一集团转给另一集团而进行的革命,它是为了粉碎这个阶级统治的凶恶机器而进行的革命。”由材料可知,“这次革命”( )
A.开创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B.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初次尝试
C.是马克思直接领导斗争的结果 D.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13.1917年俄国相继发生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分别定义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无产阶
级社会主义革命。得出该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14.“(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首脑)克伦斯基的行政机构已经不起作用,在布尔什维克武装起义前它已经丧失了政权。”俄罗斯历史教科书在此记载的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战B.二月革命
C.十月革命 D.布尔什维克党的诞生
15.“专制、愚昧、黑暗、落后……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这旨在说明十月革命( ) A.否定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B.促进了俄国社会转型的迅速完成
C.借鉴了资本主义的民主制D.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道路
16.在瑞典作家扬·米达尔的书中,记录了解放前某时期农民的感受:“国民党逃了,红军来了,我们分到了土地。从那时候起,日子好起来了。手上有土地,不用交租,我们就够吃了。”农民生活的变化直接得益于( )
A.北伐战争 B.遵义会议 C.南昌起义 D.土地革命
17.以下是某支部队战前的誓师词:“嗟我将士,尔肃尔听。国民痛苦,火热水深。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与该誓词有关的战争(或战役)是 ( )
A.北伐战争B.百团大战 C.辽沈战役D.渡江战役
18.红歌是当代对革命年代或者新中国成立后对党和社会主义歌颂的歌曲代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历史价值,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十送红军》就是一首典型的红歌,歌词中有“一送红军下了山,秋风细雨缠绵绵,山上野鹿声声哀号叫,树树梧桐叶呀叶落光。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人马再回山?”这首歌所反映的相关历史事件应是 ( ) A.国共合作进行的国民大革命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红军长征
C.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建设 D.解放战争时期收复长江以南地区
19.“全国同胞:今天是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开国纪念日及宪政府成立一周年纪念,我深觉建国事业陷于迟滞,三民主义未能实现,实在是感愧万分……”这则材料所反映的最有可能是( )
A.孙中山在1924年国民党“一大”上的发言B.蒋介石在1949年新年文告上的发言C.蒋介石在1950年新年文告上的发言 D.汪精卫在1938年叛逃河内后的发言20.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中,口号既是文化现象也是文化符号,它往往穿着文化的外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