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日出》课件北师大版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八上《日出》课件3

北师大版八上《日出》课件3
作者特意到什么地方去看日出? 有没有看到?
作者为什么爱登高看日出?
日出富于魅力 日落虽妙,不免有萧瑟之感 看日出——看火、热、生命、
光明的诞生
作者读到了哪两处日出?各是怎样描写 的?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海涅:冬季 云雾缭绕中的日出 屠格涅夫:秋季 柔和明丽的日

衬托。海、屠氏的动人描绘既正衬了对日出的渴望,又反衬了未见日出
的遗憾。
比较。海、屠氏的描写与刘的描写形成比较,更突出了刘之日出的亲历
性和独特性。
作者特意到什么地方去看日出?有 没有看到?这两次经历对意外看到 日出起什么作用? 在印度的科莫林海角由于云雾遮
住了东方,没看成。 在黄山狮子林,由于下雨,只好
作罢。
反衬。以未见日出的遗憾反衬意外见到的万分 惊喜,细述这些经历,心情就更加强烈。
日出
刘白羽
作家简介:
刘白羽(1916-2005),现代文学杰出代表人 物,卓越的散文家、报告文学家、小说家、作家。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他写出了大量具有鲜明 时代色彩、深刻思想内涵和独特艺术风格的优秀作 品。
散文集《芳草集》荣获1989年优秀散文奖、长篇 小说《第二个太阳》荣获第三届(1991年)茅盾 文学奖和1986—1994年度炎黄杯人民文学奖、 长篇传记文学《心录的历程》获首届(1990— 1994年)中国优秀传记文学作品奖。
二是细描了日出过程尤其是日出瞬间的壮丽动 态。 三是从独特感受写出了日出的壮观瑰丽。
拓展延伸:
请你描绘一幅自然景色来 表达你的思想感情(如: 夏天的早晨、秋日的黄昏 等)
作业布置:
试着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积累本文写日出的生动的句子。
出——冲破、飞跃而出——出
来了、照亮——滚滚流开、大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课《日出》课件1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课《日出》课件1
2.文章题目是《日出》,为什么还要写落日? 首段中作者强调指出,看日出是他从幼小时便向 往的事。第二段中作者故意宕开一笔,引用古人的诗 句点染落日的妙处,旨在与日出形成对比。落日虽美, 但难免有“萧瑟之感”,它远不如朝阳,因为那是伟
大的诞生,是火、热、生命与光明的诞生。相比之下,
日出之美要胜于落日之美。这样一比,更突出了作者 希望见到日出的急切之情。
样年轻,富有巨大的生命力,并进而祝愿我们伟大的祖 国有着欣欣向荣、无限美好、如花似锦的今天和明天,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語文
表达无产阶级战士的豪情壮怀,反映了刘白羽 散文对意境创造的追求及其鲜明的个性色彩。使浓 郁的诗情与深刻的哲理相交融,以造成一种深邃高
远的艺术境界。《日出》阐述“革命的哲学”,高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語文
布置作业
1.完成教师课堂上布置的作业; 2.请再朗读课文,把那些被你忽略的新词句记住, 背诵最学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語文
3.“日出”在本文中有什么象征意义?怎样理解 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 作者将“光彩夺目的黎明”与“新中国瑰丽的景象” 相比拟,以一幅气势磅礴、雄奇壮阔的日出图,讴歌新 生的、光明的社会主义祖国,热情地赞美了我们伟大的
祖国正如朝阳东升,光彩夺目,雄伟瑰丽,正像朝阳那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語文
不是跑题。这样写使文章的表达丰富了。用
别人所经历的日出来烘托自己经历的日出,用自
己两次特意等待日出却终究失望,来蓄势反衬出 这次飞机上看到的日出,显出此次观赏的弥足珍 贵。这样的写法也是散文常见的写法,我们常说 的“形散神不散”。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語文

北师大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日出》课件

北师大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日出》课件

斥禽兽遭打
黄省三: 苦苦哀求,无果后最终起来反抗
“我是拿命跟你们换哪!” “你们这样对待我,——是贼,强盗,是鬼呀!……”
李石清: 欺软怕硬,一幅奴才的嘴脸
“他是说他要杀他自己——他这样的人是不会 动手害人的。”
潘月亭: 冷酷无情,对黄无动于衷
“滚,滚,快滚!真岂有此理!” “拿三块钱给他,叫他滚蛋!”
《日出》中李石清、黄省三虽然出场不多, 但都刻划得入木三分。
李石清 :
黑 社 会 头 子 “ 金 八 ”
胡 四
"太阳升起来了,黑 暗留在后面。而太 阳不是我们的,我 们要睡了……"
舞台说明:
写在每一幕的开端、结尾和 对话中间的说明性文字,内 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 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 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
黄省三和李石清、潘月亭的三次大冲突:
黄省三胆怯地向 第一次: 李石清求情,遭到拒绝 (开端)
(发展)
黄省三求情无望后,再次乞求李 第二次: 石清,受到李石清无情的羞辱 黄省三的下跪求情以及愤骂 第三次:
惹恼了潘月亭,被打下去
(高潮
结局)
了仔戏 解细剧 人品离 物味不 的三开 性个人 格人物 特物的 征的语 。对言 话,
三部曲 《雷雨》 (1933) 《日出》 (1936) 《原野》 (1937)
“中国的莎士比亚”
故事简介:
《日出》这部剧作选取了一个豪华大饭店 和一个三等妓院作为强烈对比的场景,前 者围绕一个交际花陈白露以及包围在她周 围的银行经理、富婆、洋教授等人展开了 上层社会醉生梦死的生活;而后者则围绕 着妓女翠喜以及一个被卖到妓院的女“小 东西”的命运。揭示了人间地狱般的黑暗。
解释词语:
踌躇: 犹豫。 萧条: 寂寞冷落,毫无生气;也 形容政治、经济衰微。 愤慨: 气愤不平。 狞笑: 凶恶地笑。 安分守己: 规规矩矩,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岂有此理:哪有这个道理(对不合情理 的事表示气愤)。 心甘情愿:心里愿意(受苦、吃亏)。

日出(刘白羽)PPT1 北师大版

日出(刘白羽)PPT1 北师大版

(1797~ 1856)
海涅生于德国杜塞尔多夫。第一部《诗 集》于1821年在柏林出版。1823年发表《悲 剧——抒情插曲》。1824年完成了《还乡 集》。1826年汇编的《旅行记》发表,引起 强烈的反响。他的《歌集》出版,收入在此 之前发表的大部诗歌,奠定了海涅作为杰出 的抒情诗人的地位。 以后海涅陆续发表了《法兰西现状》、 《论法国的画家》、《德国近代文学史略》、 《路德维希· 伯尔纳,亨利希· 海涅的备亡 录》、《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等文章和 诗歌。 1848年5月完全瘫痪,他以惊人的毅力坚 持写作,口授完成诗集《罗曼采罗》,于 1851年出版。后还写了一些散文作品。
从文中找出语句描述日出的过程。 (抓住动词)
游动 ——扩大 ——簇拥 ——闪出 ——矗起 ——抛溅、向上冲
——冲破、飞跃而出 ——出来了、照明
——滚滚流开、大放光明
以上描写反映了日出时的动感,渲染了 一幅气象万千的伟大景色。
圈划出表现作者主观情思的语句 加以体会。
刘白羽:“从英雄的战争到沸腾的建 设生活,我的心同时代脉搏而跃动。” 作者目睹旧中国的崩溃,新中国的诞生, 这犹如从“黑暗”到“黎明”再到“日 升”,虽是写自然现象,实质写社会进 程。
都先说明那里是看日出的胜地,然后写 未看到日出的遗憾。 在印度看日出,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 未看到时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写黄山时,通过引用徐霞客《游黄山记》 的语句来表达惋惜之情。
为什么要写未看到日出的遗憾?
结构上: 使文章波澜起伏、跌宕有致。
阅读心理上:让读者有想象的余地, 并产生急于读下去的热情。 谋篇布局上:为下文起蓄势作用。 (渴望之情达到极点)
海涅和屠格涅夫对日出景象的描写,角度 有什么不同? 前者在高峰上看日出,侧重于静态性描写; 后者在平原上看日出,比较突出对太阳升 起过程及周围云彩的变化进行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 日出课件 北师大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日出课件 北师大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日出图片
刘白羽(1916--1998):战士型散文家。 代表作是《日出》、《长江三日》、 《红玛瑙》、《樱花漫记》等。他的散 文基调是歌颂光明、歌颂英雄的人民; 深刻的哲理性是他散文的特色。刘白羽 散文风格激越、刚健,闪耀着时代的光 彩。 人称刘白羽的散文特点是“政论抒情 体”。
文章的思路: 向往——书本欣赏——引 述——专程观看,遗憾而 归——高空观赏





一、理解运用 古代诗人留下了许多描写“日”的诗句,文中 提到的两句是: “ , ”这是 (作者) 的《 》一诗中的诗句; “ , ”这是 (作者) 的《 》一诗中的诗句。 除此之外,你还能想起哪些写“日”的诗句? 请再写两句。 “ , ” “ , ”



二、这篇文章中有许多精彩纷呈的比喻句,你能判断 出哪些是比喻句,哪些不是吗?将比喻句抄写下来。 ⑴那绯红的小球在天边升起,一片冬意朦胧的光照扩 展开了。 ⑵(光柱)带着一种肃穆的欢悦,向上飞似的拥出了 一轮朝日。 ⑶可是,太阳的初升,正如 生活中的新事物一样,在它最初萌芽的瞬息,却不易 被人看到。 ⑷因此这海角成为迎接太阳的第一位使者。 ⑸你乍看上去,黑夜还似乎强大无边,可是一转眼, 清冷的晨曦变为磁蓝色的光芒。 ⑹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 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 ⑺整个宇宙就像刚生过婴儿的母亲一样温柔、安静, 充满新鲜、幸福之感。 ⑻我们是早上六点钟的太阳。
质疑: 作者真正看到日出和主观情思的抒
发都是在第8节,为何还要写1-7节?
本文主要是写日出,为什么在第 二段要加入有关落日的议论? 强调和反衬作者渴望看日出,钟 情于日出景象的缘由。作者渴望 看到日出景象不仅因为景色美好, 而且因为它蕴涵着一种意义,一 种发人深思的哲理。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日出》 (共18张PPT)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日出》 (共18张PPT)

第二课时
深入探究
3、作者特意到什么地方去看日出?有没有 看到? 明确:两个看日出的胜地 (1)、在印度的科摩林海角 由于云雾遮住了东方,没看成 (2)、在黄山狮子林 由于下雨,只得作罢
4、作者的宿愿实现了吗? 明确:作者终于“看到了一次最雄伟、 最瑰丽的日出景象”。
拓展延伸
齐读有关日出的描写,归纳写作特色: 1、映衬、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海涅描写的、屠格涅夫描写的日出图的引 用,不管是在色彩上还是在动态描绘上, 都为刘白羽描写的日出图作了衬托。
检查预习
mèi xiāo sè dǒu mí fēi
魅力 萧
ménɡlónɡ

làn
陡壁

弥漫
chì
绯红

朦 胧
zhì
泛滥
qiónɡ
精辟
jīn
炽热
kàn
晨曦

窒息

天穹
chù
衣襟
bènɡ
俯瞰
hān
无羁
dài
簇拥
矗立
迸射
酣睡
黛色
整体感知
全文共8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4)幼时盼望看日出。 第二部分(5—7)痛失两次看日出的机会。 第三部分(8)不经意在飞机上看到日出。
2、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运用,揭 示出日出的象征意义。 日出的象征意义,热情地赞美了我们伟大 的祖国正如朝阳东升,光彩夺目,雄伟瑰 丽,正像朝阳那样年轻,富有巨大的生命 力,并进而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欣欣 向荣、无限美好、如花似锦的今天和明天。
课堂练习

做一做,我一 定行! (1)作者写落日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写两次读到的日出,第一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 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自己看到的日出是在_______看到的,并称它是最_____最______ 的日出景象. (4).回忆课文的最后一段,按照课文内容给下列景物调入恰当的颜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文章的结构是怎样安排的?
• 第一部分(1-4)幼时盼望看日出却只能从 书本上欣赏。 • 第二部分(5-7)痛失两次看日出的机会。 • 第三部分(8)不经意在飞机上看到日出。
• 2.文中共写到了哪些日出的景象?作者主要 描写的是哪次日出景象? • 文中引用了海涅在布罗肯高峰上看到的日 出景象,屠格涅夫对日出的描写,“我” 在飞机上看到的日出景象,还有两次未看 到日出的经历。作者主要描写的是“我” 在飞机上看到的日出景象。
小结
文中有关日出的图画共五幅。前四幅全是铺 垫,在作了一次又一次的渲染之后,作者终 于推出了雄伟无比的高空日出奇景。
海涅的日出 衬托比较 反衬 屠格涅夫的日出----------------→飞机上看日出←----------------两次未看到日出的经历
自学指导
1.作者对这次的日出是怎样描写的?画 出体现色彩、形态变化的句子。 2.面对这壮丽的日出景观,作者有何感受?
作者:刘白羽
刘白羽, 1916年生,北京 人。现代著名作家。以描写部 队生活和战争题材见长的散文 报告文学作家.主要作品有: 《五台山下》、《火光在前》、 《政治委员》、《红玛瑙集》、 《红色的十月》、《芳草集》、 《刘白羽散文集》等。
自学指导
• 1 .文章的结构是怎样安排的? • 2.文中共写到了哪些日出的景象?作者主要 描写的是哪次日出景象? • 3.本文题目是“日出”,可第二自然段中作 者为何要写落日? • 4.本文主要内容是描写在飞机上看到的日出 景象,可作者为什么要引用海涅、屠格涅 夫对日出的描写?另外文中还记叙了两次未 看到日出的经历,这又是为什么?
日 出
刘白羽பைடு நூலகம்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作者,掌握本课生字词。 (2)学习文章运用衬托,对比来表现日出的壮 观和瑰丽的手法。 (3) 赏析作者对日出时的色彩,形状变化的 描写。 (4)理解作者通过对日出景象的描绘所表达的 独特感受和看法。 (5)用心灵感受自然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自 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日出后 ——“它晶光耀眼,火一般鲜 红,火一般强烈”,它照亮了 一切,照红了一切。
2.面对这壮丽的日出景观,作者有何感受?
面对这壮丽的日出景观,作者用了“惊异 ”、“奇迹”、“恍然大悟”等词语来形容 自己的感受。作者感到了宁静、幸福,同时 又有一种神圣庄严之感,并由此联想到了新 中国就像这早晨六点钟的太阳。
• 3.“日出”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 作者热情地赞美了我们伟大的祖国 正如朝阳东升,光彩夺目,雄伟瑰 丽,正像朝阳那样年轻,富有巨大 的生命力,并进而祝愿我们伟大的 祖国有着欣欣向荣、无限美好、如 花似锦的今天和明天。
• 3.本文题目是“日出”,可第二自然段中作 者为何要写落日? • 第二段中作者引用古人的诗句点染落日的 妙处,旨在同日出形成对比。日出之美要 胜于落日之美,这样更突出了作者希望见 到日出的急切心情。
• 4.本文主要内容是描写在飞机上看到的日出景象, 可作者为什么要引用海涅、屠格涅夫对日出的描 写?另外文中还记叙了两次未看到日出的经历,这 又是为什么? • 海涅、屠格涅夫对日出的描写一方面是为了正面 衬托作者对日出的渴望,另一方面又与作者对日 出的描写形成比较。 • 记叙了两次未看到日出的经历主要是反衬作用。 以想见未见的遗憾反衬后面意外见到日出的万分 惊喜,细述经历,这些心情就更强烈。
3.“日出”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4.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并进行简 单的赏析。
1.作者对这次的日出是怎样描写 的?画出体现色彩、形态变化的词 句。
日出前 ——上空游动微明,如同 一条狭窄的暗红色长带, 带子的上面露出了一片清 冷的淡蓝色的晨曦。
日出时
那条红带,却慢慢在扩大,像一 片红云了,像一片红海了。(突出了 景物的动态变化)色彩也由“暗红” 变成“发亮”,“一个奇迹就在这时 诞生了”,“红得透亮”,“闪着金 光”,作者连用两个比喻:“如同沸 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 火箭一直向上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