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名校联盟2017届高三高考仿真考试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2017年重庆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7年重庆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7年重庆高考语文试卷第I卷(选择题共36分)一、(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眼前是一条(湮没/隐没)于高草中的水道,宽度似刚容得一条小船通过,伸手可触岸边湿漉漉的树根。

两岸茁壮的竹林、茂密的苇丛,① 。

竹叶扶疏,树影婆娑,水气缭绕,不禁让人遐想,如果是落英缤纷的春天,在这样的水流中漂泊,该是怎样惬意和妙曼。

偶有几株高昂的松树,突兀地立于高地,透出一种桀骜不训的骨气。

船儿(径自/径直)往前,一阵异香袭来,只见一棵棵有着百年树龄的古香樟树依次伫立在水边,② ,一下子幽暗下来。

在那段悠长的航道里,小船贴着盘根错节的树根和厚实湿润的青苔缓缓滑行,天空消失在树冠里,水巷消失在树荫里,那一刻已不知自己身在何处。

水路渐宽,船过浪涌,漫过了泥岸的水线,又缓缓退去。

船上发动机的声音戛然而止,像是屏息静气一般,船身无言地滑过,水面静寂无声。

船声复起,船儿在水面上划出长长的弧线,前方豁然开朗,(视线/视野)所及,一片连天的碧水,饱满得像是要溢出来。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A.惬(qiè) 水气缭绕B.苔(tái) 落英缤纷C.冠(guān) 桀骜不训D.戛(gā) 盘根错节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湮没径自视线B.湮没径直视野C.隐没径直视线D.隐没径自视野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①散发出潮湿的霉气②水路顿时被树叶的浓影遮蔽了B.①散发出潮湿的霉气②树叶的浓影顿时遮蔽了水路C.①潮湿的霉气散发出来②树叶的浓影顿时遮蔽了水路D.①潮湿的霉气散发出来②水路顿时被树叶的浓影遮蔽了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支付方式历久弥新,在交易过程中,支付宝支付、微信支付等新兴的络支付方式逐渐成为人们的首选。

②韩国政府全然不顾民意,对中、俄等国的忠告也充耳不闻,执意引进“萨德”反导系统,致使朝鲜半岛局势空前紧张。

重庆市高三考前仿真试卷语文试卷A卷

重庆市高三考前仿真试卷语文试卷A卷

重庆市高三考前仿真试卷语文试卷A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8分)1. (6分) (2017高二上·济南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世界文明对话史上,公元2世纪到7世纪期间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当属佛教的东传及其与中华文明的对话。

这一文明对话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后果,它不仅使佛教融入中华文明,与儒家、道教一起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结构性力量,而且也使得佛教获得持续的发展活力,从一个地方性宗教上升为世界性宗教,直到今天仍然发挥其重要的精神作用。

两汉时期,是佛教东传的发生期。

佛教进入中国大地是一个因地域关系自然而然地发生的过程,“其教因西域使臣商贾以及热诚传教之人,渐布中夏,流行于民间”。

(汤用彤)它不是像后来基督教教团派出大量传教士有组织地传教活动。

这一点决定佛教进入中国是和平的、非强制性的。

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是与当时道家的黄老之术和方士之术互相影响、相得益彰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佛教东传的扎根期,隋唐时期是佛教东传的开花结果期,这两个时期是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的最重要时期。

唐以后,随着三教合流,随着中国化佛教禅宗的盛行,融入中华文明的佛教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佛教已经不是在异族异质文明意义上与中华文明展开对话了。

魏晋时期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主要体现在佛学与玄学的对话上,两种文明对话呈现出佛学的玄学化和玄学的佛学化。

南北朝时期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的一个突出特征是皇帝亲自参与对话,如宋文帝曾与僧人论究佛理,宋武帝亲自到寺庙听讲,梁武帝甚至亲制发愿文,皈依佛教,大兴寺庙。

魏晋时期,中外学者合译佛经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东晋是佛典合译的高峰期。

不仅小乘佛教的基本经典《阿含经》系列被创译,而且大乘佛教的重要经论、密教经典、律典等都被译出。

当时在佛经的翻译解释中大量采用“格义”的方法,即用中国原有经典中的精义与典故来比配佛经中的道理,以便中国信徒的理解与接受。

2017届高三语文下学期模拟考试卷(重庆市有答案)

2017届高三语文下学期模拟考试卷(重庆市有答案)

2017届高三语文下学期模拟考试卷(重庆市有答案)重庆市2017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定时作业)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阅读(一)论述类本阅读阅读下面的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代女子以黛画眉,故称黛眉。

宋词中对于眉毛的描写非常多,《全宋词》中“眉”字出现的次数达到一千五百零九次。

从审美学上看,眉毛在人的面庞上的作用不容忽视,往往起到画龙点睛之作用。

在一首诗词作品中,对于眉黛的描写,能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

“层波潋滟远横,一笑一倾城”(柳永《少年游》)描写了一个漂亮的歌女,眉毛像远一样,眼波流转,千娇百媚。

“远眉黛长,细柳腰肢袅”(晏几道《生查子》)也是通过描写远眉、细柳腰,向读者展示出了女子的美貌。

宋人认为,眉毛是很好的表现情感的工具。

通过对眉黛的描写,还可以表现委婉细腻的情感。

宋代词人陈三聘在《鹧鸪天》中写道“春愁何事点眉”,把女子画眉和春愁结合在了一起。

同样用眉黛表示愁情的,还有如“金缕歌中眉黛皱。

多少闲愁,借与伤春瘦”(石孝友《蝶恋花》)以及“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贺铸《忆仙姿》)。

可以看出,宋词中关于眉的描写,很多时候都和“愁绪”这个意象联系在一起。

眉黛代表女子,以眉而写愁绪,体现了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孤苦命运。

欧阳修的《诉衷情•眉意》中有这样的词句:“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长。

”“远”指的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远眉”,即眉毛细长而舒扬,颜色略淡。

古人常以水表达离别之意,歌女画眉作“远长”,表明了她内心的凄苦之情,因为她“自有离恨”,故而将眉毛画作远之形。

“花黄”也称“花子”“额黄”,是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

它用彩色光纸、绸罗、云母片、蝉翼、蜻蜓翅乃至鱼骨等为原料,染成金黄、霁红或翠绿等色,剪作花、鸟、鱼等形,粘贴于额头、酒靥、嘴角、鬓边等处。

《木兰辞》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为“对镜贴花黄”,说明南北朝时期,在脸上贴装饰物,已然成为一种风尚。

全国名校大联考2017-2018年度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全国名校大联考2017-2018年度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全国名校大联考2017~2018学年度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问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主观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字是世界上起源最早的文字之一,传承数千年,从未中断,为世界各国文化源流所仅见,见证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

以汉字的独特性为基础,在儒释道思想的浸润下,中国书法成为具有丰富文化含量的独特艺术形式。

与中国画相比,书法以汉字为基础,其思想性、抽象性都让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更为紧密、直接的关系。

哲学家、艺术家熊秉明认为,实际上中国书法处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因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在于哲学,而要使哲学精神的抽象落到现实生活,书法正起了桥梁的作用。

书法家沈鹏则强调书法的艺术性,他认为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在本质上不给人输送知识,因此它在文化中无法担当核心的重负。

书法是纯形式的艺术,形式即其内容。

历史地看,书法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书法风格的发展史。

近代以来,西方各种文化思潮的进入,挤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

汉字、书法中的文化精神不断消减。

很多书法工作者丧失了对文化传承的兴趣和能力,这是书法传承和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

书法既是艺术,更是文化,它是一种真正地对人、社会、国家、民族和整个人类有滋养作用的艺术。

这滋养的力量正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共同涵养。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源流的儒释道思想给书法的传承与发展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儒家给了书法中正平和,道家则让书法飘逸超迈,佛家赋予它空灵玄远。

无论是书写工具,还是艺术形式,抑或是文化内涵,书法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

2017年重庆市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语文

2017年重庆市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语文

2017年重庆市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语文一、基础知识。

1.下列书写正确的一项是()A.恍恍惚惚明暗交替骷髅决择凯旋归来B.否极泰来海阔天空悚然凝视泰然自若C.油光可鉴妇孺皆知滥杀诠释挺而走险D.鳞次栉比恃才放旷剽悍赢弱笔耕不辍解析:A.抉择 C.铤而走险 D.羸弱答案:B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的是()(1)因此,科学和________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连的。

(2)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是_________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3)人生好比一条船,知识才能是船上的设备,而________则是船上的指南针,有了设备而无指南针,这条生命之船就会偏离方向。

A.艺术挣脱了道德修养B.创造逃避了道德品质C.艺术逃避了思想修养D.创造挣脱了思想道德解析:本题考查意思相近词语的辨析和运用。

可是用排除法,第一个空很容易选出,科学和艺术——智慧和情感,这样就排除了BD两项,第二个空,后面是“冲破”“撞开”,所以一定不会是“逃避”。

答案:A3.“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是对下列哪一古典文学作品的评价:A.《红楼梦》B.《三国演义》C.《水浒传》D.《西游记》解析:蒋大器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中称赞《三国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答案:B4.下列词语的拼音正确的是()A.楔.子(xiē)蹉.跎(cuō)掇拾.(duō)义愤填膺.(yīng)B.笑靥.(yàn)狡黠.(xiá)涔涔.(chén)脍.(kuaì)炙人口C.烦躁.(zào)连累.(lěi)刽.(kuaì)子手咬文嚼.字(jué)D.谛.听(dì)埋.怨(mái)着.手(zháo)病入膏肓.(huāng)解析:B.笑靥.(yè)涔.(cén) C.连累.(lèi)刽.(guì)子手咬文嚼.字(jiáo)D.埋.怨(mán)着.手(zhuó)答案:A5.下面语段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有这样一种骤雨:华北平原的雨季,乍暖还寒,闷热的天气一下子变冷;半晌,铅云伴随着电闪雷鸣低低地漫上来了,瞬间暴雨倾盆。

【重庆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模拟语文试卷

【重庆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模拟语文试卷

重庆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模拟语文试卷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全球化的基点在于,突破或超越民族国家的领土边界为范围的市场体系以及法律政治和社会文化。

由此,形成了全球化与民族国家之间既对立又依存的关系。

民族国家为其领土范围内的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劳动力和资本的有效配置和生产、交换、分配的顺利运行,提供了法律依据、社会秩序和控制机构,并“画地为牢”似地为领土范围之外的介入设立了森严的壁垒,从而为资本主义在本国范围内的孕育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然而,当民族国家领土范围内的经济要素不能满足机器大。

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所提出的生产资料、劳动力、市场和资本投资等需要时,以突破民族国家边界为前提的全球化,就成为不可遏止的洪流。

至20世纪初期,欧洲殖民主义将世界版图几乎瓜分完毕,而其结果却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其后世界各地民族主义运动的勃然兴起和创建民族国家的浪潮,最终瓦解了持续近4个世纪的西方殖民主义体系。

摆脱了殖民统治而建立起的民族国家,为了国家的富强和国民的福祉,又纷纷放弃闭关锁国的治理理念和自我结构自给自足的生计模式,转而选择市场经济体制和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策略。

否则,只有承受经济贫困、发展落后和政治边缘化的后果。

正是在这种相生相克的过程中,民族国家的含义、形式和治理逐渐转换和更新,全球化的模式不断创新,程度趋于深化。

全球化促使分布于不同国家的移民、社区、民间组织、公司及政府机构之间,进行频繁而持续性的联系和共同性的活动,从而形成跨越民族国家的地理空间、政治空间和文化空间的社会场域、社会网络和互动模式,也就是所谓“跨国主义”。

跨国主义研究一般围绕着跨国实践、跨国社会空间和跨国认同。

跨国实践指各种跨国主义的行为和活动。

跨国实践衍生出了跨国社会空间。

全球化推进所产生的频繁密切的跨国实践,摆脱了传统社会空间所依托的地理空间和国家边界的束缚。

重庆市渝中区2017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诊断考试模拟试题

重庆市渝中区2017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诊断考试模拟试题

重庆市渝中区2017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诊断考试模拟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道教延续古代中国“贵生”的传统,对于肉身存在相当重视,要借尸还魂,要肉身成仙,当然对身体格外重视。

但是,中古时代佛教影响越来越大,相信“无生”,轻视形骸而重视精神,因此有火葬之风。

佛教影响下中古时代这一风气逐渐流行,在中国社会史上是一个大话题。

不过有意思的是,佛教带来的这种不保存整体的尸身的习俗,与古代中国丧葬传统不合,倒与氐羌、吐蕃、突厥等异族风俗相合。

到了“中国”意识越来越强的宋代,对中古时期的“胡风夷俗”有相当的警觉。

从宋王朝一建立,官方就开始抵制火葬,重新强调土葬。

现代认为是“文明”的火葬,在那个时代因为来自异域文化而不合汉族文明,因此,在中央皇权、地方士绅加上理学家的不懈抵制下,两宋时期被渐渐禁绝。

不过,中国历史过程极为曲折,风俗也反复变化。

由于宋代之后又有两个非汉族王朝,宋代汉族士大夫重新恢复土葬的传统又被打断,蒙元与满清两朝是少数民族统治,原本并不完全依据汉族传统,因此,宋代之后的蒙元与明代之后的满清,火葬之风又重新流行。

我们不妨从朝鲜燕行使臣的眼中来看。

康熙三年洪命夏第二次出使中国时曾经说,明朝的丧制虽然与古礼有差异,但还是要土葬其亲人,但清人火葬,穿圹寻甓,真不知道汉人会有什么感觉;康熙五十九年和雍正十年两次出使清朝的李宜显,则批评清朝丧制,“清人皆火葬,汉人则否,而近来颇有火葬者,盖染胡俗而然也”。

到嘉庆八年,出使清朝的徐长辅还在抨击中国的“满人多火葬,汉人不尽然火葬,盖入棺后烧之,收其骨纳诸器而瘗之,聚土为小堆,此用浮屠法也”。

全国名校联盟2017-2018学年高三上学期联考(二)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全国名校联盟2017-2018学年高三上学期联考(二)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百校大联考全国名校联盟2017-2018学年高三联考试卷(二)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1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其中第1卷第(11)题~第(12)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 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3.做选考题时,考生须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范围:高考范围。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现象是一种复杂的现象,除了按时间的推移而传承和发展外,还会表现为空间的转移,或者说表现为各民族文化的渗透。

一个民族的生存环境和性格特征,以及在自身发展中长期形成的传统的思维程式等,往往决定着这一民族文化的发展。

它的文化创造中所固有的自由意志和选择能力,也便被框定在民族特征的范围里,不能超越。

这样一种因素决定了各民族文化的进程,必须忠实地按它原有的轨迹前进。

只有确切地了解了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只有在荨重本民族文化性格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加以改造,才有可能建设适合于现代社会的精神文明。

文化的发展除承袭性和民族性以外,还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文化发展适应新的时代呈蓬蓬勃勃态势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

相反,当一个民族的文化机能失去其弹性时,那必然表现出衰落的征候,这种征侯发展到一定程度,文化便由衰落而至于灭亡,民族也随之而沉沦。

这些原则同样适合于对传统礼制的批判。

我们十分清楚地看到,在远古先民们终于冲破野蛮和蒙昧的包裹,向文明时代跨出伟大的第一步时,这不仅仅是反映着人从动物的提升和人的意识的觉悟,更重要的是他们对社会秩序建构所作的思索,开始了人类制约自然、改造世界、管理社会的伟大工程。

这一工程中,又同时包孕了对人类自身文化素质、生命情态的陶冶和改造。

2017届高三全市联合模拟考试试卷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017届高三全市联合模拟考试试卷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

乡贤,旧时又称乡绅,是指在本乡本土知书达理、才能出众、办事公道、德高望重之人。

在传统中国,乡村的基层建设、社会秩序和民风教化等,主要由每个村落和地方的乡贤担纲。

这些乡贤或以学问文章、或以清明善政、或以道德品行等赢得乡邑百姓的高度认同和效仿,从而形成植根乡野、兴盛基层的乡贤文化。

乡贤文化大体属于地域文化,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特色,共同演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绚丽多彩。

乡贤文化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和积累,在乡村治理、文明教化、谋利桑梓等方面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传统,对中国社会的基层稳定、中华文明的赓续传扬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乡贤文化的核心和基础是乡贤,乡贤的流失,必然导致乡贤文化的式微。

传统乡贤文化的兴盛,在于乡绅在传统基层社会具有广阔的用武之地。

在古代社会,中国历代统治者对基层社会控制相对较松,不少朝代是县以下不设治,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皇权不下县”。

县以下的广大区域没有国家权力组织,主要依靠乡绅发挥作用来有效填补国家权力的空白。

地方乡绅在国家行政体制之外代替或配合官府处理大量社会公共管理事务。

这些事务涉及诸多内容,如基础设施建设、救灾、教育、维护社会秩序等。

清代实行较为严密的保甲制度,官府在基层推行保甲法时,常常不得不借助乡绅及宗族组织完成,多半“责成本乡绅士,依照条法,实力举行”。

由此可见乡绅对基层社会控制力之强和乡绅的作用之大。

因此,在传统中国社会,乡绅在国家政权与基层民众之间扮演着协调两者矛盾、促进双方良性互动、维护社会平稳发展的关键角色。

传统乡贤文化蔚为壮观,还有另一关键原因,这就是古代官场的“告老还乡”制度,保证了乡贤人才的绵绵瓜瓞,代不乏人。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有官吏退休的“退而致仕”、“还禄位于君”的记载。

唐宋以降,官吏退休还乡渐成规矩,至明清时期,已成雷打不动的制度。

2017届重庆一中高三上学期一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及答案

2017届重庆一中高三上学期一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及答案

秘密★启用前2017年重庆一中高2017级高三上期一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卷2017.1本试题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号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概不给分。

第Ⅰ卷一、(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是()A.摈.除(bìn)瞥.见(piē) 水蒸气擢发难数B.祛.暑(qū)揶.揄(yē)天然气熙熙攘攘C.诤.言(zhèng)新正.(zhēng)泊来品词不达意D.巷.战(xiàng)顷.刻(qīng)水龙头殒身不恤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 重庆市近日对全市驾校教练员进行了考试,考试的结果让人大跌眼镜....:有40%的教练员不合格。

B. 安全生产的措施落实了,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了,黄河中下流地区现在出现了天空明净、绿树葱郁、河清海晏....的喜人景象。

C. 近年来,在中国,志愿者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即使不是所有志愿者都出类拔萃....,但绝大多数都已具备志愿服务的专业精神。

D.《中国最强音》节目一推出,就受到各方诟病。

有人认为,简单地模仿电视台同类节目并不一定会产生好的效果, 邯郸学步....只会丢掉自己的长处。

3.依此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在我看来,钱理群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堂吉诃德。

他在人们没有发现问题的地方发现了问题,在太平之景中意识到了危机。

,。

他常常以真诚的、大胆的姿态冲向风车,。

他自觉地把生命难题与社会难题转化为一种理论的难题,,。

①他带着忧患之心面对众生,但热情之高超出常人②他热情之高超出常人,带着忧患之心面对众生③给我们留下悲壮的形影④我们看到他悲壮的形影⑤但这些难题没有给他退缩的理由,反而有着解析的冲动⑥但他有着解析的冲动,这些难题没有给他退缩的理由A.①③⑤B.②③⑥C. ①④⑤D. ②④⑤二、(本大题共3小题,共11分)阅读下文,完成4-6题。

2017重庆语文高考试题并解析

2017重庆语文高考试题并解析

2017 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 卷(阅读题)和第II 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重庆市名校联盟2017届高三高考仿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重庆市名校联盟2017届高三高考仿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位置。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再选凃其它答案标号。

3.所以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4.答非选择题时,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规定位置。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①《围城》最让我欣赏的还是它的微妙精神,写小说的能把让人觉察到了却不能找到适当言辞表达的微妙情绪、微妙情感、微妙关系……一切微妙之处写出来,这是很需要功夫的。

小说家的感应能力和深刻性达不到一定份上,是绝对写不出这一切的。

而一旦写出了就意味着这位小说家已经进入很高的小说境界了。

一个艺术家的本领不在于他对生活的强信号的接收,而在于他能接收到生活的微弱信号。

中国当代小说家的薄弱之处,就正在于他们感觉的粗糙,而缺乏细微的感觉。

他们忙于对大事件、大波动的描述,而注意不到那些似乎平常的生活状态和生存状态,注意不到那些似乎没有声响没有运动的事物和人情。

而事实上,往往正是这些细微之处藏着大主题、大精神和深刻的人性以及人的最基本的生存方式。

②钱钟书写微妙的意识很执著。

《围城》选择的不是什么重大题材,也无浓重的历史感。

它选择的是最生活化的人与事。

在写这些人与事时,钱钟书写微妙的意识一刻不肯松弛,紧紧盯住那些最容易在一般小说家眼中滑脱掉的微妙之处。

他要的就是这些——“这些”之中有魂儿。

苏文纨不叫“方先生”而改叫“鸿渐”这一变化,他捕捉住了。

褚慎明泼了牛奶,深为在女士面前的粗手笨脚而懊恼自己时,方鸿渐开始呕吐,于是褚心上高兴起来,因为他泼牛奶这件事被方鸿渐的呕吐冲掉了。

方鸿渐得知韩学愈也有假博士文凭时,觉得自己的欺骗减轻罪名……所有这一切,都被钱钟书捕捉住了。

而这些地方,确实是最有神的地方。

③《围城》有数百个比喻句,这些比喻句精彩绝伦。

张先生附庸风雅,喜欢在中国话里夹无谓的英文字,钱钟书说这“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为金牙不仅妆点,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缝里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得好,此外全无用处”。

2017重庆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

2017重庆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

2017重庆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2017重庆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高考语文复习是个很复杂的过程,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在这样漫长而又任务繁重的复习过程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关于2017重庆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2017重庆语文高考试题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书札也可以称为手扎、尺牍、书翰或者书信,诸名之间并无实质性的不同,但又有所区别与侧重。

书札与尺牍、尺素兼重物质形式与文体形式,相比之下,后二者又更为古雅一些。

这是因为书写尺牍所用之质材,因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在纸张未发明之前,书写信函不是用竹简,即是用木犊,偶尔亦用小幅丝帛织物,即为尺素,这就是先秦两汉时期用“简”“牍”“札”“牒”或“素”等称呼书信的由来。

手札与书札、书翰相近,但书札、书翰强调其为书写的作品,而手札强调其出于书写者的亲笔。

书信则侧重其文体内容,着重其社会交往的功能。

但是,这种区别只是相对的,因为不同的人使用这些名词时,各自的理解不尽相同,所以也不免混用。

还有人使用“尺素”或“笺素”之称,在追求古雅之外,又更加强调笺纸的形式种类及其物质文化意义。

例如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编有《笺素珍赏》,其副标题就是“国家图书馆藏近现代百位名人手札”。

也有人使用“名人墨迹”这个名称。

从字面上看“名人墨迹”当然有多种多样的物质形式或文体形式,但手札无疑是其中之荦荦大端。

毫无疑问,书札是浩如烟海、品类繁多的历史文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文献类别上说,书札文献是写本文献的一种,所谓写本文献,是相对于印本文献而言的。

一般而言,印本文献刊印之后,即可化身千百,存世者往往不止一本,同一版本者就有相同的文献价值;而写本文献往往只此一本,并无复制本,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

书札文献也是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件书礼都是,无法复制的,即使作者重抄一遍,其墨迹也不完全一样。

高考仿真试题:高2018级语文答案

高考仿真试题:高2018级语文答案

重庆市名校联盟2017~2018学年度高考仿真考试语文答案(高2018级)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1.(3分)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B项正确,对应原文第二段。

A项错误,对应原文第一段“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经”。

C项错误,“破除了对西方文化的迷信”,与原文第五段中“走自己的路,破除对西方文明中心论的迷信,必然要走出……模仿”所要表达的“需要破除”或“想要破除”的意思不符。

D项错误,对应原文第五段。

“中国方案的很多内容只有通过中国话语体系才能彰显其特色。

”2.(3分)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D项,原文并没有交代西方文明中心论的“具体内容”,“梳理出了对其信奉的危害”于文无据。

3.(3分)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项正确,对应原文第二段。

B项正确,是对原文第三段相关内容的概括和推断。

C项正确,对应原文第四段。

D项对应原文最后一段,选项表述有误,因为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总结和提炼中国方案的过程中形成中国话语,才能促使世界认识中国方案的真正价值。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4.(3分)C 【解析】A“对孩子反感、厌恶”错;B“主要是表现”错,注意关照“说是和尚……烫着……连忙…”老师的异常除了有因自己的字竟不如一个和尚而感到不安与惭愧外,主要还是体现其骨子里“男女授受不亲”的心理(尤其是对和尚);D“心理描写”“对比”“懦弱胆小”均有问题。

5.(5分)答案:(1)老师看到和尚从学校倾倒的垃圾中拣出废纸,庄重焚烧,感受到和尚对字纸的敬畏,对文化的尊重。

而对比自己却做的不够好,因此产生惭愧与敬仰,进而发呆;(2分)(2)和尚看到老师从树上解下自己系上的羊绳,感受到自己“惜生护生”竟还有些短视狭隘,还不够彻底,心有触动,产生惭愧与敬仰,进而发呆。

2017年重庆市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7年重庆市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7年重庆市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市名校联盟2017届高三高考仿真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位置。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再选凃其它答案标号。

3.所以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4.答非选择题时,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规定位置。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①《围城》最让我欣赏的还是它的微妙精神,写小说的能把让人觉察到了却不能找到适当言辞表达的微妙情绪、微妙情感、微妙关系……一切微妙之处写出来,这是很需要功夫的。

小说家的感应能力和深刻性达不到一定份上,是绝对写不出这一切的。

而一旦写出了就意味着这位小说家已经进入很高的小说境界了。

一个艺术家的本领不在于他对生活的强信号的接收,而在于他能接收到生活的微弱信号。

中国当代小说家的薄弱之处,就正在于他们感觉的粗糙,而缺乏细微的感觉。

他们忙于对大事件、大波动的描述,而注意不到那些似乎平常的生活状态和生存状态,注意不到那些似乎没有声响没有运动的事物和人情。

而事实上,往往正是这些细微之处藏着大主题、大精神和深刻的人性以及人的最基本的生存方式。

②钱钟书写微妙的意识很执著。

《围城》选择的不是什么重大题材,也无浓重的历史感。

它选择的是最生活化的人与事。

在写这些人与事时,钱钟书写微妙的意识一刻不肯松弛,紧紧盯住那些最容易在一般小说家眼中滑脱掉的微妙之处。

他要的就是这些——“这些”之中有魂儿。

苏文纨不叫“方先生”而改叫“鸿渐”这一变化,他捕捉住了。

褚慎明泼了牛奶,深为在女士面前的粗手笨脚而懊恼自己时,方鸿渐开始呕吐,于是褚心上高兴起来,因为他泼牛奶这件事被方鸿渐的呕吐冲掉了。

方鸿渐得知韩学愈也有假博士文凭时,觉得自己的欺骗减轻罪名……所有这一切,都被钱钟书捕捉住了。

而这些地方,确实是最有神的地方。

③《围城》有数百个比喻句,这些比喻句精彩绝伦。

张先生附庸风雅,喜欢在中国话里夹无谓的英文字,钱钟书说这“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为金牙不仅妆点,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缝里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得好,此外全无用处”。

形容天黑的程度,钱钟书说像在“墨水瓶里赶路”……夸大地说一句,《围城》的一半生命系于这几百个比喻句上,若将这几百个比喻句一撤精光,《围城》便会在顷刻间黯然失色。

对于《围城》的这一种修辞,不少人已注意到,也对其做过分析,指出了它的特色以及它所产生的讽刺性等效果。

而我以为,钱钟书对这一修辞手段的选择,是他在叙述过程中,竭力要写出那些微妙感觉时的一种自然选择。

这些比喻句最根本性的功能也在于使我们忽然一下子把那些微妙的感觉找到了。

④当我们面对微妙时,我们深感人类创造的语言的无能。

我们常常不能直接用言辞去进行最充分、最贴切、最淋漓尽致的表述,为此,我们常在焦躁不宁之中。

一种语言的痛苦会袭往我们,比喻便在此时产生了。

但不是所有比喻都可以疗治这种痛苦的,只有那些高明的比喻才有这样的能力。

钱钟书的比喻,都是些令人叫绝的比喻。

读《围城》时觉得痛快,就正在于它让那些恍惚如梦的微妙感觉肯定和明确起来了,并让我们从欲说无辞的压抑中一跃而出,为终于能够恰如其分地去表述那些微妙的感觉而感到轻松。

(摘自《面对微妙》,有删减)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表现微妙的感觉,钱钟书在他的叙述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围城》若没有这几百个比喻句,将黯然失色。

B.小说是否具有微妙精神取决于小说能否用适当的言辞将生活中觉察到的微妙情绪、微妙情感、微妙关系等表达出来。

C.《围城》的成功完全得益于钱钟书创作时的微妙意识,他抓住了一般小说家眼中最容易滑脱掉的微妙之处,展露了生活之魂。

D.人类因为常常难以直接用言辞来对微妙进行最充分、最贴切、最淋漓尽致的表述,而深感语言的无能。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小说家的感应能力和深刻性达到一定的高度,能接收生活的微弱信号,才能创作出高境界的小说。

B.《围城》中钱钟书抓住“方鸿渐得知韩学愈也有假博士文凭时,觉得自己的欺骗减轻罪名”这一细微之处,无情地揭露了方鸿渐因有相同欺骗经历的同伴而倍感安慰的阴暗心理。

C.钱钟书小说中比喻的绝妙之处在于,它总能使人从恍惚如梦的微妙感觉中清醒过来,从欲说无辞的压抑中解脱出来。

D.为了使小说产生强烈的讽刺效果,钱钟书特意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批判张先生附庸风雅的做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当我们处在焦躁不宁之中,一种语言的痛苦就会袭往我们,于是便产生了比喻。

比喻有高下之分,只有高明的比喻可以才可以治愈这种语言的痛苦。

B.钱钟书对微妙意识的执著值得中国当代小说家学习,倘若在写人、事时一刻不肯松弛,就有可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C.作者认为中国当代小说家往往舍本逐末,忽略从没有声响、没有运动的事物和人情中去挖掘大主题、大精神和深刻的人性。

D.文本以《围城》为例,抓住小说的内容和小说的比喻修辞,阐释了微妙精神对小说的重大意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董晋,字混成,河中虞乡人。

擢明经。

肃宗幸彭原,上书行在,拜秘书省校书郎,待制翰林。

大历中,李涵持节送崇徽公主于回纥,署晋判官。

回纥恃有功,见使者倨,因问:“岁市马而唐归我贿不足,何也?”涵惧,未及对,数目晋,晋曰:“我非无马而与尔为市,为尔赐者不已多乎?尔之马岁五至,而边有司数皮偿赀。

天子不忘尔劳,敕吏无得问,尔反用是望我邪?诸戎以我之尔与也,莫敢确。

尔父子宁,畜马蕃,非我则谁使!”众皆南面拜,不敢有言。

德宗立,出为华州刺史。

朱泚反,遣兵攻之,晋弃华走行在。

改国子祭酒....,宣慰恒州。

还至河中而李怀光反,晋说之曰:“朱泚为臣而背其君苟得志于公何有且公位太尉泚虽宠公亦无以加彼不能事君能以臣事公乎公能事彼,而有不能事君乎?”怀光喜且泣,故怀光虽偃蹇,亦不助泚。

帝还京师,改尚书左丞。

是时,右丞元琇为宰相韩滉排笮①得罪,滉势振朝廷。

晋见宰相,诵元琇非罪,士大夫壮其节。

贞元..五年,方窦参得君,裁可大事不关咨晋,晋循谨无所驳异。

参欲以其侄申为吏部侍郎,讽晋以闻。

帝怒曰:“无乃参迫卿为之邪?”帝问参过失,晋无敢隐,由是参罢宰相。

晋惶恐,上疏固辞位。

九年,罢为礼部..尚书,以兵部尚书为东都留守。

会宣武②李万荣病且死,诏为宣武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

万荣死,邓惟恭总其军。

晋受命,不召兵,惟幕府驺傔③从之,即日上道。

至郑,逆者不至,人劝止以观便宜,晋不听,直造汴。

及郊,惟恭始出迎谒。

既入,即委以军政,无所改更,众服晋有体,莫测其谋。

汴士素骄怙乱,尝介勇士伏幕下,早暮番休,晋一罢之。

惟恭乃结大将相里重晏等谋乱,晋觉之,杀其党,械送惟恭京师。

晋在军凡五年,卒,年七十六,赠太傅,谥曰恭惠....。

①排笮:排挤。

②宣武:今开封。

此时李万荣担任宣武节度使。

③驺傔:骑马驾车的侍从差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朱泚为臣而背其君/苟得志于/公何有且/公位太尉/泚虽宠公亦无以加/彼不能事君/能以臣事公乎B.朱泚为臣而背其君/苟得志/于公何有/且公位太尉/泚虽宠公/亦无以加/彼不能事君/能以臣事公乎C.朱泚为臣而背其君/苟得志于/公何有/且公位太尉/泚虽宠公/亦无以加彼/不能事君/能以臣事公乎D.朱泚为臣/而背其君/苟得志/于公何有且/公位太尉/泚虽宠公/亦无以加彼/不能事君/能以臣事公乎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谥曰恭惠”中的“恭惠”为谥号。

谥号是指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被加给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B.国子祭酒,古代学官名,为主管国子监的教育行政长官。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最高学府,而非教育行政机构。

C.“贞元五年”中的“贞元”为年号。

年号是古代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首创年号。

D.礼部,为六部之一,主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务,长官为礼部尚书,副长官为侍郎。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董晋据理力争,不辱使命。

董晋跟随李涵护送崇徽公主到回纥时,回纥依仗功劳责怪唐朝给他们的财物少,李涵很害怕,而董晋驳斥了回纥,让回纥人理屈词穷。

B.董晋处事得法,于国有功。

德宗时,李怀光谋反,董晋对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李怀光没有帮助谋反的朱泚;邓惟恭图谋造反,董晋发觉后,杀了其党羽,将邓惟恭押送到京城。

C.董晋胆大沉稳,细心善察。

董晋接受宣武节度副大使任命后,没有召集军队,只带领侍从差役赴任。

到达宣武军后,他以静制动,当他察觉邓惟恭勾结他人图谋作乱时,制服了邓惟恭。

D.董晋不畏权势,敢于直言。

德宗时,韩滉权倾朝野,董晋没有因他权势大而畏惧,而是在他面前陈述右丞相元琇没有罪过;也是在董晋的主动揭发下另一位宰相窦参被罢免。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诸戎以我之尔与也,莫敢确。

尔父子宁,畜马蕃,非我则谁使!(2)贞元五年,方窦参得君,裁可大事不关咨晋,晋循谨无所驳异。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①辛弃疾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

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

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

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

想夜半承明②,留教视草③,却遣筹边。

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酒只依然。

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注】①范停:即范昂,滁州通判,将赴京城临安。

悴,副职。

辛弃疾当时任滁州知州。

②承明:汉有承明庐,为朝官值宿之处。

③视草:为皇帝起草制诏。

8. 赏析“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两句的妙处。

(5分)9. 词的下阕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与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的诗句是“,”。

(2)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失意苦闷,走投无路的两句“,”。

(3)在《蜀道难》一诗中李白表示自古以来蜀、秦两地就没有沟通来往的原因是“,”,进一步写出了两地之间被高山峻岭所阻的情状。

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能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涂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多做按所答的第一大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在甲板的天蓬下面杰克·伦敦卡鲁塞尔斯小姐简直是美得惊人,她迷住了周围的每一个男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