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一)(苏教版高二选修教学案例)
《兵车行》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doc
《兵车行》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材依据江苏教育出版社高二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p27“沉郁顿挫的杜甫诗”专题。
设计思想以尊重学生为原则,积极贯彻新教材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强意识。
学生对杜甫虽很熟悉但很零星没有系统,本专题就是要从理论上系统把握杜甫的诗。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七言古诗的有关知识和有感情地朗读歌。
2、过程与与方法:反复诵读吟咏和分析诗歌结构,培养学生在反复诵读吟咏中体会诗歌沉郁顿挫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表达的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开边战争,而使人民身受其害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在诵读吟咏中体会诗歌沉郁顿挫的特点。
2、体会诗歌表达的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开边战争,而使人民身受其害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在诵读吟咏中体会诗歌沉郁顿挫的特点。
教学准备1、多媒体2、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朗读课文,弄清诗歌大意,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简单复述文章内容(提示:主要写的一件什么事,表达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3、多媒体制作《兵车行》ppt,对课文的有感情朗读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引言导入“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如是说。
李白把浪漫主义诗歌发展到了顶峰,而杜甫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到了顶峰。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如果有,只能寄希望于“群公“。
前面几堂课我们研究了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我们再研究杜甫的诗。
杜甫一生坎坷,却忧国忧民。
一生写过不少以战争为题材的诗,今天我们来读他在天宝年间写的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兵车行》。
(大屏展示课题)二、简介杜甫杜甫大家都很熟悉,老师在这就不重复了,只是问一下有两个称号,还有谁记得?(诗圣“诗史”)为什么?(许多作品显示唐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主要风格?(沉郁、顿挫)沉郁,主要指内容上,感情深厚、浓郁、忧愤、蕴藉;顿挫,主要指形式上,诗歌的起承转合处跌宕有致、徐急相间。
语文教案《兵车行》教案教学教案
《兵车行》教案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兵车行》全文;(2)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战争和人民的关爱,培养爱国情怀;(2)学会关注社会,关爱民生,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兵车行》诗歌的背诵与理解;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分析。
难点:1. 诗歌中历史背景和战争场景的理解;2. 诗歌主题思想的深入探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兵车行》,理解诗歌内容;(2)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诗歌主题思想;(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2)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兵车行》;2.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作者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读后感质量:评估学生在课后作业中对诗歌主题思想的把握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利用图片、音乐等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诗歌内容。
3. 采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分析《兵车行》与其他战争题材诗歌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诗意、修辞手法等,为学生提供知识基础。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兵车行》。
(2)理解《兵车行》的创作背景、作者杜甫的生平和诗歌的基本内容。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形象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兵车行》。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杜甫生活的时代背景,尤其是“安史之乱”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
2. 诗歌内容分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节奏。
(2)品味诗歌中的意象、形象和表达技巧。
3. 重点词语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语。
(2)解释诗句中的隐喻和象征。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准确朗读和背诵。
(2)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诗句中的隐喻和象征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对诗歌中的意象、形象和表达技巧进行详细解析。
3. 采用对比分析法,将《兵车行》与其他杜甫的诗作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自主翻译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形象和表达技巧。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4. 教师讲解:(1)解析诗歌中的生僻词语。
(2)解释诗句中的隐喻和象征。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6. 课后作业:(1)准确朗读和背诵《兵车行》。
(2)写一篇关于《兵车行》的读后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兵车行》(一)(苏教版高二选修教学案例)
《兵车行》导学案主备人:孙莉审核人:高二备课组使用时间2009年10月27日使用人________目标展示:1.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
学导结合:一、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出生于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
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的历史过程,风格沉郁顿挫,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
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五百字》以及组诗“三吏”、“三别”。
⑴读书游历时期(712-746)35岁以前,读书和壮游时期,代表作《望岳》⑵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等,十年困守的结果,使他变成了忧国忧民的诗人,文风走向现实主义。
杜甫称做官为他们家族的“素业”――世代相袭的职业,他的各种文化教养都是与这一点相联系的。
三十五岁左右,杜甫来到长安求取官职。
开始,他满怀信心,“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并相信自己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滞留十年却一再碰壁。
杜甫到长安的第二年,恰值唐玄宗下诏,命有一艺之长的人到京参加考试,而实际主持这次考试的李林甫却玩弄手段,下令不录一人,而后上表祝贺皇帝,说是“野无遗贤”。
杜甫参加了这次欺骗性的考试,结果大失所望。
天宝十载(751)正月,唐玄宗接连举行三个盛典,杜甫借机写了三篇《大礼赋》献给玄宗,玄宗十分赞赏,让他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但由于李林甫从中作梗,考后却永无下文。
此后他又以诗干谒一些权要,如京兆尹鲜于仲通、来京朝谒的哥舒翰、左丞相韦见素等人,希望他们援引,然而并不见效。
大约在杜甫到长安不久,父亲就去世了,他的生活因此变得艰困起来,为了生存,为了求官做,杜甫不得不奔走于权贵门下,作诗投赠,希望得到他们的引荐。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兵车行》。
(2)理解《兵车行》的创作背景、作者杜甫的生平和诗歌的艺术特色。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兵车行》。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分析。
2. 诗歌的情感把握。
3. 诗歌的哲理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历史背景的理解。
2. 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
2.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兵车行》的背景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诗歌创作的historical background。
(2)简介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兵车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3. 课堂讲解:(1)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诗句的意义。
(2)深入剖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2)每组选取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诗歌的艺术魅力。
5. 课堂练习:(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7. 作业布置:(1)背诵《兵车行》。
(2)深入了解杜甫的其他诗作,下周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8. 板书设计:《兵车行》意象:战场、兵车、士兵、父母情感:忧国忧民、同情士兵、感慨历史哲理:战争带给人民的痛苦、和平的可贵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兵车行》。
(2)理解《兵车行》的创作背景、作者杜甫的生平和思想。
(3)分析《兵车行》的文学特色,如韵律、意象、修辞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兵车行》的主题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关心国家民生、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
(2)认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树立和平观念。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兵车行》的创作背景、作者杜甫的生平和思想。
2. 理解《兵车行》的主题思想,分析诗歌中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1. 《兵车行》诗意理解的深度。
2. 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应用。
3. 杜甫忧国忧民情怀的感悟。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像、影视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沉浸的学习氛围。
2. 吟诵教学法: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合作探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比较教学法:通过比较杜甫的其他诗作,加深对《兵车行》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思想。
(2)引入《兵车行》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兵车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和意义。
3. 合作探讨(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2)组织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解读(1)分析《兵车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
(2)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意象、修辞等文学特色。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
6. 课后作业(1)背诵《兵车行》。
《兵车行》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兵车行》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主讲:山东单县一中曹国情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杜甫的有关生平2、理清思路层次;把握文章结构3、理解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思想感情4、领略作者的写作风格,提高学生古诗鉴赏能力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思想感情2、鉴赏表达技巧,提高学生古诗鉴赏能力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前面领悟了李白诗豪放飘逸,特别是他那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我们再来感受一下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首先,我们通过他的《兵车行》,来体会一下为什么他的诗被人称赞“诗史”。
二、解题:1、行“行”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文体。
乐府诗中诗题称"歌"或"行"的很多。
这种诗体,形式自由,音节、格律基本不受限制,句法参差多用五言、七言或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如我们学习过的:《燕歌行》《琵琶行》《走马川行》等。
杜甫自拟乐府新题创作《兵车行》,继承并革新了乐府民歌体。
2、回忆作者:杜甫(公元712--770年),唐代河南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一生坎坷,使他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有深刻的认识,也体会到了百姓的疾苦。
在他的诗中深深体现着忧国忧民的思想,是一位爱国诗人。
被人们尊称为“诗圣”。
杜甫生长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十三世祖杜预是西晋名将,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的著名诗人,做过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
杜甫早慧,七岁便开始学诗,他自己回忆说:“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读书破万卷”、“群书万卷常暗诵”的刻苦学习,为他的创作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早年,他游历祖国各地,感悟祖国河山的壮美,如《望岳》。
后来,他经历了父亲的去世,仕途的失意,家庭的贫困,开始走进下层,了解下情,并写出了贴近百姓的诗歌。
经历了安史之乱后,其作品真实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兵车行》全文;(2)掌握文中关键字词的含义及用法;(3)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4)分析并概括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互读、背诵等方式,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2)运用感悟、讨论、研究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意;(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同情人民疾苦的爱国情怀;(2)学会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3)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兵车行》;(2)理解诗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2. 教学难点:(1)文中关键字词的含义及用法;(2)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杜甫及其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的题目,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诗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诗的主题思想;(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练习(1)默写《兵车行》;(2)选取一首杜甫的诗歌进行鉴赏,体会其艺术特色。
5.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兵车行》;2. 分析比较《兵车行》与其他杜甫诗篇的异同,体会其艺术特色;3. 写一篇关于《兵车行》的读后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阶段性测试: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对《兵车行》的理解掌握程度,以及对杜甫诗歌的鉴赏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诗歌情境。
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兵车行)教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教案
江苏省江阴市成化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第一专题《兵车行》教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目标】理解本诗的技巧和特点以及勇于报国的精神【教学重点】赏析诗眼和意象及技巧【教学难点】以少胜多的构思【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从军行》是汉代乐府《平调曲》名,内容多数写军队的战斗生活。
这首诗是借乐府旧题来表现新的内容二、评讲赏析全诗:(一)全诗写了哪几个场面?分别用两个字概括来犯,出征,围城,苦战。
(最后抒怀)(二)首联:1.分析“烽火”这一意象。
古代边塞要地设有烽火台。
边境一有军事警报,就通过烽火台传递信号,白天烧狼粪,青烟直上;晚上点燃柴火,烽火高照,看到了狼烟或烽火,便知军情紧急。
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2.赏析关键词“照”的表达作用。
一个“照”字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烽火之猛烈,战势之危急,渲染了紧张气氛。
3.赏析关键词“自”。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间。
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4.发端警竦[来(三)颈联:1、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
“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
“凤阙”是皇宫的代称。
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
为什么用典雅、庄重的词语?既说明出征将【二次备课】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2、第四句“铁骑绕龙城”,“铁骑”与“龙城”相对烘托了怎样的氛围?“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
3、赏析“绕”字。
一个“绕”字,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和冒死赴敌的勇气。
4、“牙璋”才“辞凤骑”已“绕龙城”,词采壮丽对偶精整,而一气直贯,将反侵略的军事行动写得迅猛凌历,声势逼人。
(四)颔联:2.体会诗人描写战争的手法?绘声绘色,以战地风雪烘托战斗之激烈。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兵车行》的诗意及背景;2. 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3. 能够鉴赏古代诗歌,提高语文素养。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意;2. 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诗中的战争主题;3. 实践诗歌创作,提升语文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人民的关爱;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3. 学会珍惜和平,追求和谐社会。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兵车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描绘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人民的关爱。
这首诗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是中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篇目。
2.2 学情分析:学生已有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但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有待提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深刻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情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3 教学重难点:诗意的理解、战争主题的分析、诗歌鉴赏能力的提升。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战争与和平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
在古代,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不堪回首。
今天,让我们通过杜甫的《兵车行》来感受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灾难,体会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人民的关爱。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兵车行》,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3.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探讨战争主题。
3.4 成果展示: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成果展示,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3.5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成果进行点评,总结诗文的主题思想,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4.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战争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4.3 实践诗歌创作,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第五章:课后作业5.1 背诵《兵车行》;5.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战争与和平的认识。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兵车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环境。
1.1.2 掌握《兵车行》的诗歌形式和韵律特点。
1.1.3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兵车行》。
1.2.2 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
1.3.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道主义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兵车行》2.2 教学重点:诗歌的形式特点和意象分析。
2.3 教学难点:诗歌的象征手法和主题思想的解读。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引导学生回顾古典诗歌的基本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1.2 简介《兵车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环境。
3.2 自主学习3.2.1 让学生自主阅读《兵车行》,理解诗歌内容。
3.2.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3 合作探讨3.3.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3.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4 诗歌欣赏3.4.1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3.4.2 学生朗诵《兵车行》,教师点评并指导。
3.5 课堂小结3.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3.5.2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4.2 作业评价: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4.3 小组合作评价: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兵车行》相关内容。
5.2 网络资源:有关《兵车行》的背景资料、诗歌解析等。
5.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兵车行》,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诗文的基本内容,理解诗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通过对诗文的学习,使学生领会作者对战争、生命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诗文朗读:让学生朗读《兵车行》,感受诗文的韵律美,理解诗文的大意。
2. 诗文解析:详细讲解诗文中的生僻字词、句子结构、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3.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诗文中领会作者对战争、生命和社会现实的思考,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和解析,使学生掌握《兵车行》的基本内容,理解诗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诗文中领会作者对战争、生命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利用案例分析法,以诗文中的具体句子和段落为例,让学生深刻理解诗文的内容和表达手法。
3. 采用课堂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兵车行》的作者背景和诗文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诗文朗读:让学生朗读《兵车行》,感受诗文的韵律美,理解诗文的大意。
3. 诗文解析:详细讲解诗文中的生僻字词、句子结构、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4.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诗文中领会作者对战争、生命和社会现实的思考,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
5.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兵车行》。
2. 学生能够理解诗文中的生僻字词、句子结构、修辞手法等,对诗文内容有深入的理解。
3. 学生能够领会作者对战争、生命和社会现实的思考,并在课堂讨论中表达自己的感悟。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兵车行》的主题和背景;分析诗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解读诗中的历史事件和社会问题。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运用文学批评的方法,评价诗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反思;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激发学生对文学和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兵车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和特点。
2.2 诗歌内容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诗中的主要意象和象征手法;诗中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
2.3 历史和社会问题:分析诗中描绘的战争场景和社会现实;探讨诗中对战争的反思和对人民的关怀;联系历史背景,理解诗的历史意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引入杜甫和《兵车行》的背景信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和意义;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3 课堂讨论: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深入探讨诗的意境和主题。
3.4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进行诗歌解读和批评;每组选择一个角度或手法进行分析和讨论。
3.5 总结与拓展:教师总结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学生提出问题或进行思考,拓展对诗歌的理解。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参与程度;评估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能力。
4.2 作业和写作: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3 自我评价: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学习过程和成果;学生提出改进意见和目标。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兵车行》的文本,包括注释和翻译;提供相关的文学评论和研究资料。
5.2 多媒体资源:使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资料,辅助教学;提供与课文相关的图片、音乐和影像资料。
《兵车行》(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出生于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
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风格沉郁顿挫,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
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五百字》、组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读书游历时期(712-746)35岁以前,读书和壮游时期,代表作《望岳》。
(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等,十年困守的结果,使他变成了忧国忧民的诗人,文风走向现实主义。
(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45-48岁,代表作《春望》、《月夜》、《悲陈陶》、《北征》《羌村》、和“三吏”、“三别”等,创作达到了现实主义高峰。
(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49岁以后,漂泊十一年间,竟写诗一千多首,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770年冬,死在由长沙至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2.背景介绍《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
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
八载(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省境内),久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到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
十载(751)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主要辖境在今云南省),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
由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
这件事,在《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里有生动的记载: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
杨国忠(时任宰相)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兵车行》,使学生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手法,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内容理解。
2. 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历史背景的把握。
2. 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历史背景和图片,营造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2. 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体验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3. 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历史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手法。
4. 课堂讲解:讲解诗歌的结构、韵律和艺术特色。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验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
6. 练习巩固: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消化和吸收所学知识。
10. 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包括知识掌握、能力提高和情感态度等方面。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深入学习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2.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七、教学步骤:1. 第一步:导入新课,简介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第二步: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第三步: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手法。
4. 第四步:课堂讲解,讲解诗歌的结构、韵律和艺术特色。
5. 第五步: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验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兵车行》。
(2)理解《兵车行》的创作背景、作者杜甫的生平和思想。
(3)分析《兵车行》的诗歌结构、韵律特点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兵车行》。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关注社会、关注民生,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兵车行》的诗歌结构、韵律特点和艺术特色。
(2)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
2.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兵车行》中的历史背景和战争场面。
(2)如何把握杜甫在诗中表达的复杂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兵车行》的题目,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兵车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意义和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兵车行》中的战争场面和杜甫的情感表达。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兵车行》的诗歌结构,引导学生关注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的特点。
(2)分析杜甫在诗中表达的忧国忧民情怀。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兵车行》中战争场面的感受。
(2)引导学生关注杜甫在诗中表达的复杂情感,如悲愤、忧虑、同情等。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兵车行》的艺术特色和杜甫的思想感情。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兵车行》。
2. 写一篇关于《兵车行》的读后感,谈谈对杜甫忧国忧民情怀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兵车行》。
(2)理解《兵车行》的创作背景、诗意和艺术特色。
(3)分析诗中的意象、形象和情感,提高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兵车行》的内涵。
(2)学会从诗歌的结构、意象、形象、语言等方面分析诗歌。
(3)培养阅读古诗文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
(2)了解古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增强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意识。
(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传承文化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形象和情感分析。
2. 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古代战争背景的理解。
2. 诗歌深层次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兵车行》的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兵车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形象和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分析:(1)分析诗中的意象,如“兵车”、“战马”、“征夫”等。
(2)分析诗中的形象,如“衰老的父亲”、“孤独的母亲”等。
(3)分析诗中的情感,如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等。
5. 艺术特色讲解:(1)讲解《兵车行》的语言美。
(2)讲解《兵车行》的结构美。
(3)讲解《兵车行》的意境美。
6. 情感体验:(1)让学生朗读《兵车行》,感受诗人的情感。
(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战争与和平的看法。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兵车行》的艺术价值和情感内涵。
8. 作业布置:(1)背诵《兵车行》。
(2)写一篇关于《兵车行》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兵车行》,使学生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理解并能够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解读《兵车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兵车行》,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兵车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描绘了唐朝安史之乱时期战争的惨状,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
2.2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掌握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
2.3 教学难点(1)诗歌中生僻词语的解释。
(2)诗歌意象的解析。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兵车行》的书法作品,引导学生关注这首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重点解析诗歌中的生僻词语和意象。
3.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4.2 练习成果批改学生的练习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4.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难,不断调整教学方法。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选用权威的语文教材,确保教学内容的准确性。
5.2 参考资料收集相关的学术论文、评论、鉴赏文章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深度。
5.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的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源,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第六章:教学延伸6.1 诗歌创作在学习《兵车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创作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造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兵车行》(一)(苏教版高二选修教学案例)《兵车行》导学案主备人:孙莉审核人:高二备课组使用时间2009年10月27日使用人________目标展示:1.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
学导结合:一、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出生于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
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的历史过程,风格沉郁顿挫,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
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五百字》以及组诗“三吏”、“三别”。
⑴读书游历时期(712-746)35岁以前,读书和壮游时期,代表作《望岳》⑵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等,十年困守的结果,使他变成了忧国忧民的诗人,文风走向现实主义。
杜甫称做官为他们家族的“素业”——世代相袭的职业,他的各种文化教养都是与这一点相联系的。
三十五岁左右,杜甫来到长安求取官职。
开始,他满怀信心,“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并相信自己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滞留十年却一再碰壁。
杜甫到长安的第二年,恰值唐玄宗下诏,命有一艺之长的人到京参加考试,而实际主持这次考试的李林甫却玩弄手段,下令不录一人,而后上表祝贺皇帝,说是“野无遗贤”。
杜甫参加了这次欺骗性的考试,结果大失所望。
天宝十载(751)正月,唐玄宗接连举行三个盛典,杜甫借机写了三篇《大礼赋》献给玄宗,玄宗十分赞赏,让他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但由于李林甫从中作梗,考后却永无下文。
此后他又以诗干谒一些权要,如京兆尹鲜于仲通、来京朝谒的哥舒翰、左丞相韦见素等人,希望他们援引,然而并不见效。
大约在杜甫到长安不久,父亲就去世了,他的生活因此变得艰困起来,为了生存,为了求官做,杜甫不得不奔走于权贵门下,作诗投赠,希望得到他们的引荐。
种种努力的结果,是到天宝十四载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样一个卑微的官职,而这已是安史之乱的前夕。
⑶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45-48岁,代表作《春望》、《月夜》、《悲陈陶》、《北征》《羌村》、和“三吏”、“三别”等,创作达到了现实主义高峰。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一度被困于叛军占据下的长安。
后来只身逃出,投奔驻在凤翔的唐肃宗,被任为左拾遗。
这是一个从八品的谏官,地位虽不高,却是杜甫仅有的一次在中央任职的经历。
但不久就因上疏申救房琯的罢相而触怒肃宗,后于乾元初被贬斥为华州司功参军。
由于战乱和饥荒,杜甫无法养活他的家庭,加之对仕途的失望,他在乾元二年(759)丢弃了官职,进入在当时尚为安定富足的蜀中。
从安史之乱爆发到杜甫入川的四年,整个国家处在剧烈的震荡中,王朝倾危,人民大量死亡,杜甫本人的生活也充满危险和艰难。
而他的诗歌创作,因了血与泪的滋养,达到了颠峰状态。
⑷漂泊西南时期(759-770)49岁以后,漂泊十一年间,竟写诗一千多首,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770年冬,死在由长沙至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到成都不久,杜甫依靠朋友的帮助,在城西建了一座草堂。
后来,杜甫的故交严武出任剑南东西川节度使,对他的生活也多有照顾。
当严武第二次镇蜀时,并表荐杜甫担任了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因此称他为“杜工部”)。
杜甫是为了避乱谋食来到蜀中的,最初二年多时间,他闲居草堂,生活确实比较安逸,当时所写吟咏草堂周围自然景物的诗篇,也显出一种清新闲淡的韵致。
但这种情形并没有维持很久。
从全国来说,安史之乱虽于公元七六三年宣告结束,但唐王朝的瓦解之势并未因此而停止。
外患方面,有吐蕃的严重侵扰,甚至攻入长安,迫使代宗仓皇出逃;内乱方面,则出现普遍的军阀割据或半割据状态,而政治的腐败、官吏的横暴,也是有增无减。
从蜀中地区来说,它既是吐蕃进攻的一个重点,也是容易发生军阀割据的地方。
就在严武二次镇蜀的间隔时期,就曾发生一场严重的军事叛乱,杜甫因此一度逃离成都,携家流浪。
一场暴烈的动荡转化为持续的衰乱,这使得杜甫对国家的前途更觉失望,他后期的诗歌,情绪甚至比安史之乱中更显得沉重。
永泰元年(765),严武去世,蜀中重又发生大乱,杜甫在成都的生活也失去凭依,他又带着全家老小,登上一条小船,过起流浪逃难的生活。
先是在云安居住了一段时间,后又在夔州居住了近两年。
到五十七岁那年,终于乘舟出三峡,却仍是在湖北、湖南一带的水路上漂泊,最后于大历五年、五十九岁上,在耒阳附近客死旅舟。
杜甫艰难漂泊的一生,在这里得到一个凄凉的结束。
写作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年(751)杜甫旅居长安时。
《资治通鉴》记载:“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
时仲通将兵八万,……士卒死者六万人。
仲通仅以身免。
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
……制大募两京(长安、洛阳)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
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
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
……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诗人的这篇长歌就是表现唐玄宗好战喜功、兵黩武敌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
作者诗歌风格:所谓“沉郁”,主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沉苍凉;所谓“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屈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
形成这种特点的根本原因,是杜甫诗歌所要表达的人生情感非常强烈,而同时这种情感又受到理性的节制。
他的思虑常常很复杂、心情常常很矛盾,所以他需要找到恰当和适度的表达方法。
这样,使得诗中的情感之流成为有力度而受控制的涌动。
二、课文导学。
诗歌分为三个自然段,即三个层次。
(一)一幅震人心弦的巨幅送别图。
兵车隆隆,战马嘶鸣,一队队被抓来的穷苦百姓,换上了戎装,佩上了弓箭,在官吏的押送下,正开往前线。
1、“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这4句诗是从两个角度描写送别场面的。
这两个角度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走”是跑的意思。
诗中哪些动词表现出“走”的动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役人直诉从军后妇女代耕,农村萧条零落的境况。
“道旁过者”即过路人,也就是杜甫自己。
上面的凄惨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下面的悲切言辞,又是诗人亲耳所闻。
这就增强了诗的真实感。
1、“行人但云点行频”的意思是频繁地征兵,许多唐诗研究专家认为,这“点行频”是全篇的“诗眼”。
请分析其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中例举一个十五岁出征,四十岁还在戍边的“行人”。
这一事例是非常典型的。
为什么说是“非常典型”的呢?请简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诗中从“边庭流血成海水”写到“汉家山东二百州”。
(1)这里的写法与上面叙写的一个十五岁出征、四十岁还在戍边的“行人”方法有所不同。
指出其不同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边庭流血成海水”写到“汉家山东二百州”,对表现主题有什么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征夫久不得息,连年征兵,百姓唯恐生男和青海战场尸骨遍野,令人不寒而栗的情况。
1、“未休关西卒”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诗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租税从何出?”与哪一诗句照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诗中这样前后照应,层层推进,其作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诗人在诗中说:如今是生男不如生女好。
重男轻女,是封建社会制度下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这里反映出来的是一种不正常的社会心态。
诗人描写这种不正常的社会心态的目的是什么?请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深化拓展:关于杜甫的诗,历代都有名家评论,尤其对“诗史说”,几乎每一大家都要论及,你从这首诗的哪些诗句可以看出这一特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梯度训练:一、读诗歌,鉴赏名句本诗中有许多含蓄蕴藉、具有朴素的语言美和思想美的诗句,你最喜欢其中哪些诗句,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读诗歌,鉴赏技巧1.生动的场景描写。
诗的开头写士兵家属前来送别的场面。
前两句为“宾”,写出征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