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公务员考试:可能性推理解题之枚举归纳法
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技巧:枚举归纳

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技巧:枚举归纳行测考试中,常常考察逻辑判断这一题型。
可能性推理则是考察逻辑类题目时,必考的一种题型。
所以考生备考行测时应重点关注相关题目。
了解可能性推理题目的论证模型则有助于帮助考生在考场中快速选出正确的题目答案。
下面中公教育专家为考生介绍枚举归纳这一常考的论证模型。
枚举归纳指的是根据部分样本具有的属性,从而推出总体都具有同样属性的推理。
举个例子,现在对北京市某小区的居民收入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居民的平均月收入超过了5万元,所以得出结论,北京市居民的收入状况比较可观。
在这个推理中,某小区的居民即为样本,根据样本收入的状况推理得出北京市居民的收入状况,即通过样本——总体。
进一步分析可知:为了提高结论的可靠性,就必须增加考察对象的范围和数量,如果只根据个别事实进行归纳,就会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所以加强枚举归纳可以通过样本数量足够大和样本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方式。
相应的削弱可以通过样本数量不足和调查样本不具有代表性的方式。
下面,我们来看具体的题目:例题1. 为了估计当前人们对管理基本知识的掌握水平,《管理者》杂志为读者开展了一次管理知识有奖答卷活动。
答卷评分后发现,60%的参加者对于管理基本知识掌握的水平很高,30%左右的参加者也表现出了很高的水平。
《管理者》杂志因此得出结论,目前社会群众对于管理基本知识的掌握还是不错的。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以上结论?()A.管理基本知识的范围很广,仅凭一次答卷得出的结论未免过于草率B.管理基本知识的掌握与管理水平的真正提高是有一定距离的C.并非所有的《管理者》的读者都参加了这次活动D.从定价、发行渠道等方面看,《管理者》的读者主要集中在高等学历知识阶层【答案】D。
解析:这是一道削弱题型,题干的推理是:大多数参加者对于管理基本知识掌握的水平很高得出社会群众对于管理基本知识的掌握不错。
D项,说明参加者并没有代表社会群众的一般水平,说明样本不具有代表性,因此削弱了题干的推理。
公务员考试行测技巧:可能性推理之枚举归纳

在行测考试当中,可能性推理是逻辑判断考查的重点,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选出选项很重要,在可能性推理当中,有一种题目是给你部分对象从而推出整体,这种题目称之为枚举归纳,当出现这种题目时,新西南教育建议大家可以根据以下技巧快速的选出答案。
一、含义题干已知部分对象具有某种属性,结论推测该对象所在的整体也具有这种属性,由部分推测整体,则称之为枚举归纳。
二、削弱和加强当我们拿到这类题目时,我们需要这样思考,这些对象是否可以代表整体?题干给的这些对象数量够不够?除了这些对象之外其他的对象是否具有该种属性?削弱:1.调查对象不具有代表性2.调查对象数量不足3.未调查的对象不具有该种属性加强:1.调查对性具有代表性2调查对象足够3.未调查的也具有该种属性例:有关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对超级女声这个娱乐节目不感兴趣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最近某学院的一项问卷调查报告表明,在3500份寄回问卷调查的老年人中,83%的老年人说自己非常喜欢超级女声这个节目。
最能削弱以上论述的结论是?A该学院的问卷调查缺乏权威性,准确度有待商榷。
B填写并寄回调查问卷的老年人很可能是对超级女声感兴趣的老人C有少数寄回调查问卷的老年人实际上还不到60岁D大部分寄回调查问卷的老年人同时喜欢看其他的娱乐节目【答案】B。
参考解析:削弱型题目首先找到结论和前提。
结论:六十岁以上老年人喜欢超级女声。
论据:3500份调查问卷中有83%的老年人说自己喜欢。
调查类题目,由部分调查得出结论,可以断定为枚举归纳类题目,首先考虑的削弱项应该是数据本身具有问题,即调查的这些人本来就喜欢超级女声这个节目,由此可锁定B选项。
A选项是诉诸权威类选项,即使权威也不能说明这类调查一定正确。
C选项是对论据削弱,否定了题干事实,削弱力度较小,D选项是无关项。
故选B。
新西南教育提醒大家,当我们看到调查类题目时,要理清逻辑主线,削弱主要从调查对象本身出发,若有其他选项需认真比较。
枚举归纳推理

枚举归纳推理什么是枚举归纳推理?枚举归纳推理是一种通过对已知事物进行观察、列举和比较,最终得出普遍规律或结论的推理方法。
通过将现象进行分类、归纳和总结,我们可以发现隐藏在事物背后的共同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它们。
枚举和举例枚举是指列举出所有可能的情况或实例。
在枚举归纳推理中,我们通过对事物进行大量的举例来观察和收集数据,以便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推理。
通过枚举,我们可以发现一些事物的特点、关系或规律。
枚举的作用枚举的作用在于帮助我们建立一个全面的事物集合,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事物的共性和差异。
通过对不同实例进行比较和对照,我们可以更准确地归纳事物的特点,从而进行推理和判断。
枚举的步骤对于一个问题或主题,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枚举: 1. 确定要研究或分析的问题或主题; 2. 收集相关实例,并将它们进行分类; 3. 对每个分类进行详细的观察和对比; 4. 总结不同实例之间的共性和差异; 5. 通过归纳和推理得出结论或规律。
归纳和总结归纳是指通过对已知事物的观察和研究,总结出事物的共性和规律。
在枚举归纳推理中,归纳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从大量的实例中找出共同点,进一步推理和判断。
归纳的作用归纳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事物,并将其归类或系统化。
通过归纳,我们可以抽象出事物的关键特征和规律,从而更好地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归纳的步骤在进行归纳时,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 收集大量的实例和数据; 2. 将实例进行分类,并找出其中的共同点; 3. 给出总结或概括,表达事物的特征或规律。
推理和应用推理是根据已知信息进行逻辑思考,得出新结论或判断的过程。
在枚举归纳推理中,我们通过对已有实例的归纳和总结,进行进一步的推理和应用,以求得更广泛的结论。
推理的方法推理有许多不同的方法,其中一些常用的方法包括: 1. 归纳推理:通过对已知实例的归纳和总结,得出普遍规律或结论; 2. 演绎推理:根据已有的前提和规则,通过逻辑推导得出结论; 3. 反证法:通过推理和假设的否定,推导出一个矛盾的结论,从而证明原先的假设是正确的; 4. 类比推理:通过类比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得出新的结论。
公务员行测可能性推理备考:枚举归纳

公务员⾏测可能性推理备考:枚举归纳 任何⼀场考试取得成功都离不开每⽇点点滴滴的积累,下⾯由店铺⼩编为你精⼼准备了“公务员⾏测可能性推理备考:枚举归纳”,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公务员⾏测可能性推理备考:枚举归纳 在⾏测可能性推理中,我们知道主要考查我们加强削弱这类题⽬,所谓加强削弱,就是通过各种⼿段使得题⼲成⽴的可能性增加或减少。
那么在具体⽽⾔,我们会根据其题⼲的特征总结出了⼀些常见的模型,每种模型表达形式较为具体,加强削弱⽅式也更为固定,因此掌握了这些常见模型,可以帮助我们提⾼解题的速度,那么今天⼩编就带⼤家⼀起学习⼀下其中的枚举归纳。
所谓枚举归纳,是指依据某种属性在部分对象中不断重复没有遇到反例,从⽽推知该类对象具有某种属性的⼀种推理。
⽐如:在某所学校调查⼤学⽣运动情况,发现百分之九⼗的⼤学⽣都保持运动习惯,由此得出⼤学⽣爱运动的结论。
那么分析这样⼀个推理过程我们会发现,问题有以下⼏点;①某校能否代表所有②其他学校的情况不知道③是否可能因为该校为体育类院校因此数据较⾼。
由此可知我们要想加强削弱,也可围绕这⼏点来进⾏:①样本数量不⾜②未调查样本存在不同③样本特殊不具代表性。
下⾯我们来看⼀道例题。
【例题精讲】莫⼤伟到吉安公司上班的第⼀天,就被公司职⼯⾃由散漫的表现所震惊,莫⼤伟由此得出结论,吉安公司是⼀个管理失效的公司。
吉安公司的员⼯都缺乏⼯作积极性和责任⼼。
以下哪项为真,最能削弱上述论证? A.当领导不在时,公司的员⼯会表现出⾃由散漫。
B.吉安公司的员⼯超过2万,遍布该省的⼗多个城市。
C.莫⼤伟刚⼤学毕业就到吉安公司,对校门外的⽣活不适应。
D.吉安公司的员⼯和领导表现完全不⼀样。
【解析】B。
分析题⼲可知,题⼲试图通过莫⼤伟对他观察道德吉安公司的员⼯散漫的表现来推测见公司的员⼯都是缺乏积极性的。
由部分来推测整体,属于枚举归纳模型,问哪个选项最能够削弱,结合选项来看。
2020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资料:可能性推理常考模型之枚举归纳

2020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资料:可能性推理常考模型之枚举归纳2018年国考备考已经拉开帷幕,判断推理是每年行测必考的一个版块,其中逻辑判断有包括图形推理、定义判断、类比推理、逻辑判断四个部分。
而这4个版块中最难也是令考生最头痛的就是逻辑判断,它也是逻辑判断版块里面考生错误率最高的一个部分。
在逻辑判断中,可能性推理又是重中之重,在此,就跟大家一起讨论下可能性推理中的一个常考模型——枚举归纳。
枚举归纳这类模型是可能性推理里面的常考点,一般来说就是通过调查分析部分对象具有某属性,从而推测整体对象也具有某属性。
这是典型的“小推大”,也是可能性推理经常出现的漏洞。
举个例子,有一项关于大学生每天看书时间的报告,实验工作人员对XX大学进行调查。
工作人员去到该校图书馆,对当天在图书馆里看书的人进行调查后发现北调查大学生每人每天看书6小时,最后得出结论是该校学生每人每天都看书6个小时。
那么我们看到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枚举归纳模型,通过调查一部分对象具有某属性(每天看书6小时),推测整体对象也具有该属性(每天看书6小时)。
可能性推理常见的问法形式为削弱和加强,那我们就一起看看怎么削弱和加强上述论证。
削弱:1.样本不科学或样本不具代表性(去图书馆的都是爱看书的,去图书馆调查看书时间显然是不科学的,调查的对象也不能很好的代表全校学生整体水平)。
2.样本数量少(全校学生可能有上万人,但是每天在图书馆里看书的可能只有几百人,这么少的人数是不能说明什么全校没人每天看书都死6个小时的)。
3.没调查群体与样本不同(没有在图书馆的学生是不是每人每天看书都是6个小时呢,如果有人不看书,那么我们最后的结论显然是不成立的)。
加强:1.样本科学或样本具代表性2.样本数量足3.没调查群体与样本相同上面是削弱和加强的角度,后面例子可以随意更换,加强型其实就是将削弱反过来说就可以啦。
大家要多多做题,将理论知识运用到解题当中,多做题多应用,以后解题就会越来越得心应手。
2018国家公务员行测技巧:可能性推理枚举归纳论证模型

2018国家公务员行测技巧:可能性推理枚举归纳论证模型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资讯,了解到行测是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公共科目之一,从2015年开始,行测实行分级分类考试,分为省级以上和副省及以下两套试卷,跟申论同步。
均为客观性真题,考试时限120分钟,满分100分。
从近两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行测考试内容来看,“省级以上”总题量为135道,“副省及以下”总题量130道。
主要差别在数量关系题和资料分析题。
中公教育专家认为,这种考查形式已经基本稳固下来,处于有章可循的状态。
下面,宁夏中公教育整理了公考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
需要更多指导,请选择在线咨询一对一解答。
近两年公务员考试考察逻辑问题中的可能性推理的比重是越来越多了,而可能性推理里经常考的论证模型之一就是枚举归纳,下面中公教育专家对这类题型做一个全面总结。
首先,枚举归纳模型的题目一般是根据调查部分对象的特点,来得到整体的结论。
下面来看一道例题:目前,中国人的交流方式已经大大改变,人们普遍使用互联网进行思想情感交流,因为有关部门最近在一所高校所做的一项调查表明,学生中经常利用互联网进行思想情感交流的人已占到被调查对象的95%。
下列陈述中哪项判断最能削弱上述观点?A.大学生追求时尚,对新技术容易适应B.仅有5%的接受调查的大学生正在学习互联网通信技术C.调查的范围太小,恐怕不能反映当前所有中国人的真实情况D.有些大学生仍喜爱传统的书信交流方式根据这个题干我们可以知道是枚举归纳模型,对于枚举归纳的论证模型,我们先来考虑相关的知识点。
枚举归纳,简单理解就是通过样本的特点推断总体的特点,这样一个论证过程。
但是这个论证过程我们发现一定是存在漏洞的,因此对于这个论证过程的削弱,我们可以从样本入手:(1)样本不科学(2)样本数量小,通过这两个角度进行削弱,而加强:(1)样本科学(2)样本数量大。
这是我们在做枚举归纳模型要注意的问题。
对于这道题而言,题干通过“一所高校学生用互联网交流的比例高”得到“中国人普遍使用互联网交流”。
枚举归纳行测

一、言语理解与表达1. 概括大意题:要求考生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出主题思想或主要观点。
在回答此类题目时,考生需要注意文章的中心思想,抓住关键词汇,将其简洁准确地表达出来。
2. 阅读判断题:要求考生对文章中的信息进行推理判断,判断其真假与否。
在回答此类题目时,考生需要从文章内容中筛选出相关信息,进行逻辑推理,判断其是否与题目要求相符。
3. 归纳概括题:要求考生从文章中获取信息,进行概括和归纳。
在回答此类题目时,考生需要将文章中的细节和重点内容梳理出来,形成一个整体概括。
4. 词语理解题:要求考生根据上下文关系推测词语的含义。
在回答此类题目时,考生需要结合文章语境,推测词语的隐含含义,准确把握词语的用法。
5. 文章阅读理解题:要求考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在回答此类题目时,考生需要全面理解文章,把握脉络,理清思路,准确回答问题。
二、数量关系1. 数字推理题:要求考生根据给定的数字关系进行推理。
在回答此类题目时,考生需要灵活运用算术运算,逻辑推理,找出数字之间的规律,得出结论。
2. 数表逻辑题:要求考生根据数表中的数字关系,推测与之对应的数字。
在回答此类题目时,考生需要通过观察数表中的规律,找出相应的数字,并据此填空。
3. 数字之间的关系题:要求考生分析数字之间的含义和关系。
在回答此类题目时,考生需要找出数字之间的联系,根据规律进行推理,解出题目要求的答案。
4. 图形数量关系题:要求考生根据图形之间的关系进行推理。
在回答此类题目时,考生需要观察图形的形状、大小、数量等特征,找出规律,推断出正确答案。
三、判断推理1. 推理判断题:要求考生根据条件进行推理判断。
在回答此类题目时,考生需要根据题目条件进行逻辑推理,得出结论,准确回答问题。
2. 逻辑推理题:要求考生根据逻辑关系进行推理。
在回答此类题目时,考生需要运用逻辑思维,找出前因后果,推导出正确结论。
3. 推理判断表述题:要求考生对推理判断进行合理表述。
国考行测枚举归纳备考

国考行测枚举归纳备考国考行测枚举归纳备考(精选篇1)枚举归纳是已知部分对象所具备的属性,来推断整体也应该会具备相同的属性。
例如:在一份对奥运会摔跤项目比赛结果分析,在比赛中穿红色比赛服的运动员在60%回合中击败竞争对手并获胜,因此在摔跤项目中穿红色比赛服有助于运动员获胜。
这个推理过程漏洞有以下几点;①这些运动员能否代表所有。
②其他运动员情况不知道。
③调查样本是否充足。
由此可知我们要想削弱,也可围绕这几点来进行:1.调查对象不具有代表性。
2.调查对象数量不足。
3.未调查的对象不具有该种属性。
下面我们来看几道例题。
例题:今天的美国人比1965年美国人运动量减少了32%,预计到2030年将减少46%;在中国,与1991年相比,人们运动量减少45%,预计到2030年将减少51%。
缺少运动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观点?A、其他国家人们的运动量情况和中国、美国大致相同B、人们保持健康的方式日益多样化,已不仅局限于运动C、中国和美国都是运动量缺乏这一问题较为严重的国家D、在运动量方面,中国和美国分别是亚洲和美洲最有代表性的国家【解析】A,这个题目想通过美国和中国群众今天的运动量比1965年减少,就得出全球都出现缺少运动问题,这个论证过程中想通过美国和中国的情况去推知全球的情况。
如果要加强就要指出的确全球都出现这样情况。
A项指出其他国家和中国、美国相同,也就确定运动减少是全球性问题,B项说明健康问题多样性,与运动无关,C项中国美国都是问题较严重的国家,所以,这两个国家无法代表全球,不能加强,;D项说明中国和美国分别可以代表亚洲和美洲,但亚洲和美洲同样不能代表全球,削弱力度不及A,所以这题选A。
国考行测枚举归纳备考(精选篇2)【例题】甲、乙、丙、丁四人驾车外出,遇到交警排查酒驾,四人因司机酒后驾车害怕受到惩罚而弃车逃跑,很快被交警擒获。
当询问谁是驾驶员时,甲说:“不是我。
”乙说:“是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公务员考试:可能性推理解题之枚举归纳法
(一)内涵
枚举归纳指作为前提的关于某类事物部分对象的判断,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由此推出关于某类事物全体对象的判断带有或然性。
通俗的来说,它是由部分推知整体,由样本推知全体的这种不完全归纳的逻辑思维。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用,比如调查统计,样本抽样,随机采访,走访,电话调查,问卷调查等等,这些都是通过具体的部分情况,去推知全体的情况。
比如说:我们走访了一百位北京晨练的老太太,得知他们都喜欢跳广场舞。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中国老人都喜欢跳广场舞的结论。
这就是枚举归纳。
(二)具体运用
在考试中,我们需要考虑如何削弱和如何加强这种题干。
对于枚举归纳的题干,核心要点只有两个,考虑调查样本没有代表性,样本数量不够多。
这就是大家必须有的思路。
比如,前面的例子只要我们说明:这些晨练的老太太她们往往都是身体健康的、喜欢户外运动的女性老人,不能完全代表中国所有的老年人,就质疑了题干的推理。
同样,我们也可以说,一百位的调查对于人口众多的中国而言,数量实在是太少了,这样也可以质疑题干。
同时,大家还要记住相比较,样本代表性和数量而言,样本不具备代表性这一角度更具有削弱力量。
大家可以想想,如果样本不具备代表性,数量再大也没有意义。
所以样本代表性是考试的重点。
同理,加强就是调查样本有代表性,样本数量足够多。
(三)真题练习
下面给大家分享两道真题,希望大家能多进行练习:
例题1:一位博士生导师说:现在的博士生论文,语句越来越难读懂,本届学生交给我的博士生论文都写得很差,句子不通,还有不少错别字。
下列哪一个选项最能削弱这位大学博导的论证?
A.上述论证没有证明博士生导师能够判断博士生的写作水平
B.这位博导的学生水平是否能够代表所有博士生的水平尚需得到证实
C.上文的论证并没有排除这位博士生导师不是一个好老师的可能性
D.在上文论述中没有提供反面的论点
【答案】B。
解析:题干博导由“自己学生的博士生论文句子不通,还有不少错别字”得出结论“现在博士生的论文语句越来越难读懂”。
B项指出这位博导的学生并不能代表所有的博士生,从而削弱了这位博导的结论。
A项说明博导不能判断博士生的写作水平只是一种可能,削弱程度有限;C项的“好老师”和D项的“反面论点”与博士生的论文水平无关。
故答案选B。
例题2:目前的大学生普遍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积累。
根据国家教育部有关部门及部分高等院校最近做的一次调查表明,大学生中喜欢和比较喜欢京剧艺术的只占被调查人数的14%。
以下哪项最能削弱上述观点?
A.大学生缺少对京剧欣赏方面的指导,不懂得怎样去欣赏
B.有一些大学生既喜欢京剧,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他方面有兴趣
C.喜欢京剧艺术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是一回事,不要以偏概全
D.14%的比例正说明培养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大有潜力可挖
【答案】C。
解析:题干根据关于对京剧的喜欢与否的调查数据得出结论“大学生普遍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积累”。
京剧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方面,它作为样本缺乏代表性,不能把关于京剧的调查数据直接推广到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论上去。
故答案选C。
例题3:某国一个足球杂志报道说,30年来该国足球甲级联赛的冠军都是通过假球决出来的。
该杂志还给出证据说,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参赛队员告诉记者,他和他的队友曾收取了20万美元的贿赂,于是他们在一场关键性的比赛中踢假球,最终让另一支球队获胜。
但是,该国足球联赛主席对这则报道进行了反驳。
以下各项如果为真,最能对该主席予以支持的是:
A.该足球杂志曾数次刊发不实报道
B.该国足球联赛对踢假球行为处罚极重,所以一般不会出现踢假球事件
C.即使那场比赛中踢假球事件是真的,也不能断定甲级联赛的冠军是通过假球决出来的,否则联赛也不会举办30年
D.通过近期一次全国性的调查,并没有发现足够影响冠军的归属的假球案件
【答案】C。
解析:题干联赛主席反对“30年来该国足球甲级联赛的冠军都是通过假球决出来的”的说法。
要加强这一结论,即削弱杂志的报道,就要说明杂志所给出的证据不足以得出其结论。
C项说明只有一次报道,这个数量实在是太少了不足以得出结论,所以加强主席观点。
更多公务员考试免费资料请访问“新东方在线公务员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