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轨国家产权改革值得研究的几个问题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变革研讨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变革研讨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变革研讨引言: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是一个国家经济体制的核心。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对经济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需求,中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一直在不断变革。
本文将从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定义、特点、历史变革和未来趋势等方面进行研讨。
一、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定义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是指政府或国家对国有企业所拥有的资产、财产权利进行管理、控制和分配的制度。
它是国家在经济领域中对公有制或国有资本的管理方式和手段,是国家行使国有财产管辖权的体系和规则。
二、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特点1. 公有制和国有资本控制: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核心特点在于公有制的存在和国家对国有资本的控制。
国家作为产权的拥有者,对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具有最终决定权。
2. 法定化和合法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体系中的各项规则、制度和法律都是经过国家法定机关通过的,具有合法性和强制性。
3. 多层次的管理和监督:国有企业产权制度需要在国家、企业、监管机构等多个层次进行管理和监督,确保国有企业的资产安全和国家利益的保护。
三、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历史变革中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变革经历了多个阶段。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中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以计划经济为基础,国家集中控制企业资产,并通过计划调拨进行统一配置。
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中国开始进行经济改革开放,国有企业产权制度逐渐向市场化和法制化方向发展,实行了股份制改革和合同管理制度。
90年代至今,国有企业产权制度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国有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的产权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
四、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未来趋势1. 完善产权保护:未来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变革应致力于完善产权保护机制,加强对国有企业产权的法律保护,使其在市场经济中能够享有充分的产权权利。
2. 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应进一步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民间资本,提高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中的问题及对策
易,使得产权交易所 “ 断货” ,民营企业等社会投
资者失 去参 与收 购 国有 股 权 的机会 。 目前 ,各 自为 政 、遍 地开 花 的产权 交易 市场 很难 形成 规范 的现 代 产 权交 易市 场 ,难 以为 国有产 权 的转让 和退 出提 供 高质量 的 服务 ,其交 易效 果也 较差 。
维普资讯
第 1 第 5期 9卷
20 0 6年 9月
河南 商业 高等专 科学 校学 报
J u a oHe a B sn sColg 7 o m lf n n u i e s l e e
Vo . 9 N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5 11 . S p. 0 e 2 06
快制 定一 些政 策 ,建立 区域 性产权 交 易市 场 ,消除 地 方保护 主 义 ,促 进产 权交 易市 场 的股份 制改 造 和
合 并整 合 、适 当集 中 ,鼓励 各产 权交 易机 构投 资入
收稿 日期 :2H — o — 1 06 6 2 0
者为 国家 的工业 化提 供 了原始 积 累 ,但 在 国企改革 员 和 国企 产权 的收 购者在 国企 改革 中以很优 惠 的条
度改革 的具体措 施 、办法 ,面 向国 内外 的 国有产 权 推广力 度 不够 。另 一方 面 ,企业集 团的资产 重组 和 职工 内部 改制 过程 中行政 行 为还 占主 导地位 ,在产 权 交易 所走 “ 过场 ” ;尚未 在 财 政部 门办 理 国有 产
控 股 、非 国有控 股企业 的国有 产权 代表管 理 、经 营 者选择 、效 绩考 核等 新情 况 、新 问题缺 乏前 瞻性研
革就 无法 正常 地进行 。下面 就改 革 中存 在 的主要 问
题 和相 应的对 策探 讨如 下 :
关于企业国有产权转让风险与对策研究
关于企业国有产权转让风险与对策研究一、前言国有产权转让是指国家出售或者以其他方式转让国有资产或者国有企业的所有权或者股权。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也不断推进,国有产权转让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的经济交易行为。
国有产权转让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风险,如何有效应对这些风险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国有产权转让风险1. 政策风险国有产权转让的过程中,政策变动将直接影响相关企业的收益。
政策调整可能会导致企业处于不利地位,甚至遭受巨大的损失。
政策风险是国有产权转让中需要高度关注和应对的风险之一。
2. 经济风险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变化性也是国有产权转让中面临的风险之一。
经济周期、市场行情的不确定性都可能对企业的收益和资产造成影响,导致国有产权转让交易风险加大。
3. 交易风险国有产权转让的交易过程中,可能面临信息不对称、谈判困难等问题,从而增加交易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而且,一些不法分子通过操纵交易过程“内幕交易”等手段进行恶意炒作,损害国有资产和企业的利益。
4. 信用风险国有产权转让的交易中,双方之间可能存在信用风险。
一方面,买方可能无法如期支付转让款;卖方可能无法满足买方对产权的诚信要求,严重影响国有产权转让的实施和运作。
5. 司法风险司法风险是国有产权转让中不可忽视的风险之一。
在交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诉讼、仲裁等司法纠纷,会导致产权转让交易的延误和不确定性增加,甚至影响交易的完成。
三、国有产权转让风险对策1. 加强政策研究和监测针对政策风险,国有产权转让相关方应加强对政策的监测和研究,了解政策变化的影响和可能带来的风险,及时调整产权转让策略,降低政策风险对企业的影响。
2. 做好风险评估和规避在国有产权转让前,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和规避工作,包括对经济风险、交易风险、信用风险等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估,并采取相应措施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3. 完善交易程序和制度国有产权转让相关方应健全相关的交易程序和制度,规范交易的流程和规则,提高交易的透明度和规范性,减少交易风险的发生。
产权制度改革的问题及对策
为“ 交易 中确定 的权利” 。产权作 为一种权利 , 足指 体人民,但人民没有也不口能实际行使所有者的职 f
占有权 、 使用权 、 收益权 、 处置权 , 这些权利可 以在一 能 , 即人 民连 自己有 多少财产都说不清 , 造成 “ 所有 定程度和一定空间上进行分离。 者虚位” 现象 。 在实际上是 由国家授权的具体相关部
以产权 为依托 , 财产关系进行重组 、 对 调整 的制 门来具体 管理 , 最终 生 闰有资 管理 的 “ 条” : : 条
度, 就是产权制度 .产权制度是既定产权关系和产权 和 “ . 块块”的问题。 业 与围家的产权关系和企业之
规 则结合而成的并保证其 实现的制度 合 的产权 间的财产边界都不清楚 ,企 业之间无法形 成竞争 , 氽 制 度具 有界定和规范财产 关系 , 提供 激励 , 提高 市场 业难 以建 起财产约束机制 , 只能 负盈 负 亏 , 国家
产权 明晰是现代企业制 度的首要特征 , 要 度 ; 产权流转顺畅 。国有企业 的产权制度 改革 ,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就必须 明晰企业 产权 , 使 应该 围绕这 四个方 面展开 。
投资主体由一元化变为多元化, 这样有利于企
第一, 明晰国有企业产权关系。改革开放
业从 自身利益 出发 , 眼长远利益 , 理使 用 以来 , 国国有企 业 的改革大 体上经历 了放权 着 合 我
利, 对企 业债务 承担有 限责任 , 不干预 企业 日 情况是 , 长期 以来 各级政府一 直关 心 的国有企 常生产经 营活动 ,企业具有独立 的法 人地位 , 业改革 ,依然是各级政府最 为头疼 的事情 ; 与 这就从根本上改变 了政企不分 、 企业吃 国家 大 此同时, 国有企业改革作为理论界研究最多的 锅饭 的体制 , 有利于现代企业制度 的建立 。
国有企业改革中重点问题研究
国有企业改革中重点问题研究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实现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之一。
国有企业改革的目的是通过改革手段,提高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效率,推动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
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存在着一些重点问题,下面就国有企业改革中的重点问题进行研究。
一、产权问题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是解决产权问题。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起步较晚,改革过程中,国有资产产权划分不清晰、权责不分明问题突出。
这导致了一些国有企业存在着授权不清、分权不明、权力滥用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不断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明确国有资产的产权归属,推动国有企业实现权责统一,加强产权保护,提高国有企业的运营效率。
二、市场化改革问题国有企业改革是要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这就要求国有企业要真正融入市场经济,以市场效益为导向,实现真正的市场化经营。
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存在着市场化改革不彻底、市场竞争不充分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要深化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推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股份制改造,引入市场化机制,鼓励国有企业按照市场规则经营,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效率。
三、兼并重组问题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存在着资产过于分散、产能过剩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国有企业的竞争力,也严重浪费了国有资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要积极推进国有企业兼并重组,通过兼并重组使国有企业实现规模效应,提高生产效率。
要加强对兼并重组过程中的法律监管,保证兼并重组的公平公正,防止兼并重组过程中的腐败和腐蚀等不当行为。
四、激励机制问题国有企业改革中激励机制是一个关键问题。
国有企业改革后要实现企业的经营效益最大化,就需要建立一套激励机制,激发国有企业的活力和创造力。
在国有企业改革中,激励机制不完善、激励手段单一等问题比较突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要建立健全国有企业激励机制,逐步推行绩效工资制度,建立科学的薪酬制度,为国有企业员工提供良好的激励条件,使他们能够发挥更大的工作动力和创造力。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问题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问题【摘要】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问题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中关注的焦点。
本文首先从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问题的重要性、历史背景和现状入手,阐述了其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接着分析了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问题的原因,阐述了改革的主要内容和难点,展望了未来的发展前景,以及它对经济的影响。
最后结论指出,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问题的重要性不断凸显,需要继续深化改革,推动将带来经济发展的新机遇。
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加深对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问题的认识,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问题、重要性、历史背景、现状、原因分析、主要内容、难点、展望、影响、深化、经济发展、新机遇。
1. 引言1.1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问题的重要性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问题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国有企业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其产权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只有建立科学有效的产权制度,才能更好地激发国有企业的活力和创造力,提高其竞争力和效益,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问题与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等问题息息相关,是深化改革、提高国有企业效益、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环节。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问题还涉及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直接关系到国家财富的分配和民生改善。
通过改革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可以更好地保护国有资产,提高资产效率,实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最大化。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问题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必须引起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积极行动。
1.2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问题的历史背景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有企业产权制度长期存在问题,包括产权不明晰、权责不清、责任不到位等,导致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关于国有产权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
关于国有产权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关于国有产权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国有产权管理既是国资监管的重要环节,也是国有经济发展与国企改革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建设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制度,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这为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指明了方向。
一、关于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问题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
现代产权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
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是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又一个重大发展,对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本身具有商品属性,是商品就应该流通。
所以现代产权制度中有一个极其重要的要求就是“流转顺畅”。
我们对国有产权的管理同样要遵循这一市场法则。
国有产权进场交易制度的建立是国有产权管理制度创新的重大举措,其核心是使得国有产权交易通过市场方式,在更大范围发现买主、发现价格,促进产权顺畅流转和资源整合,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产权市场交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产权资源有效配置的必然选择。
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往往会涉及到企业债务处理、职工安置以及转让价格确定等诸多问题,在目前国有企业事实上的多级委托代理、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又尚未真正形成的情况下,存在少数经营管理者利用手中的权力,通过暗箱操作,侵害国家、职工以及债权人的利益的情况。
因此,有必要建立严格规范化、程序化的制度,使国有产权公开交易、阳光交易。
据统计,2007年在京津沪渝等产权交易市场公开挂牌转让的国有产权项目有1763宗,成交金额371.61亿元,与评估值相比增值104.3亿元,平均增值率达到39%。
企业国有产权进场交易已为新形势下国有产权流转管理探索出一条新路。
当然,也有一些同志对进场交易还有不同看法,如有人认为国有产权进场交易增加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本,也有人认为转让国有产权不应该“价高者得”,而应该以企业长远发展为优先目标。
产权制度改革应关注解决的几个问题
集体产权制度改革352018.5 总第 183 期 农村经营管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继农村土地“三权分置”重大制度创新后,中央部署的又一项管长远、管全局的重大改革,事关农村长治久安。
作为一名长期参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基层工作者,笔者认为当前有一些问题需要在改革推进过程中予以充分关注,并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与其他改革的衔接问题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新趋势,分类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因此,应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抓好集体土地等资源性资产确权登记颁证为基础,以经营性资产确权到户和股份合作制改革为核心,配套同步推进农村其他相关产权的确权工作,如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养殖水面使用权、农业生产设施所有权、农村集体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农村房屋及生产用房所有权、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所有权等的确权颁证,且应像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那样,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同样,如果所有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广大农民群众都拿到了他们应该拿到的这些证书,如同领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那样,就表明工作真正落到了实处。
需重点解决的问题加快顶层设计进度。
在中央层面,《意见》既明确提出了多项具体改革任务事项,又明确了改革事项的多个承担部门,对于前者,职能部门应及时认领并细化完成时限;对于后者,相关部门应厘清事项,统筹安排。
否则,基层具体操作时就会无所适从,等待观望,也就会延误改革进程。
在地方层面,中央文件明确了应该做什么,那么,省市区县出台的文件应侧重于如何做和如何做好,应更微观更具体,操作性针对性更强,政策含金量也应逐级递增,给村集体和农民带来更多实惠。
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虽然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不少省市相继出台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地方法规或政府规章,但现阶段,绝大多数村(组)集体经济组织都没有印章、没有班子、没有牌子,由村民委员会代行村集体经济组织职能。
浅析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存在的问题(全文)
浅析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存在的问题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取得了卓著的改革成就,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经过30年的困难探究,国企改革已经触及到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层次问题――产权改革。
20XX年的“郎顾之争”引发了学术界对国企产权改革的广泛讨论。
在经济体制转轨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深层次的矛盾,比如产权制度不规范、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等。
二产权制度理论1.关于产权的概念按照德姆塞茨的观点,产权是一种社会工具,其重要性在于其能够帮助一个人形成他与其他人进行交易的合理预期。
这种预期通过社会的法律、习俗和道德得到表达,因而产权的所有者拥有他的同事同意他以特定的方式形式的权利,而社会保障他的这种权利在社会规范的范围内不受其他人的干扰。
具体来说这种权利其实包括产权所有者对所拥有的对象的占有权、使用权等一系列权利,且该权利具有排他性、可分解性和转让性等特点。
所以产权是一种与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利,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侧重于对财产实体的动态经营和财产价值的动态实现。
产权是交易双方权、责、利的划分,它只能形成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平等的所有权之间的交易,或简称为“交易中确定的权利”。
以产权为依托,对财产关系进行组合、调整的制度,就是产权制度。
产权制度是即定产权关系和产权规则结合而成的且保证其实现的制度。
合理的产权制度具有界定和规范财产关系,提供激励,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以及形成稳定预期等功能。
企业产权理论是指企业内部产权结构的安排,企业产权理论不是将企业简单地看作以权威、计划来配置资源的组织形式。
企业中董事与经理、经理与工人之间的契约关系,仍然是一种交易,这与市场交易、市场契约没有什么不同。
因此,企业内部产权结构安排,同样对企业的效率产生重大的影响。
所谓改革产权制度,是指要清楚产权、界定产权边界和产权主体的权利与义务,清除原来模糊不清的状态,建设有利于社会资源优化配制的财产约束机制。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必须解决的八大问题(doc 11页)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必须解决的八大问题(doc 11页)效。
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功能定位问题按照《条例》的规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可以“对所出资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责”,因此,它理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法律、法规拥有对国有资产的占有、使用、处分、收益的权利;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承担有限责任;推进所监管企业的改革,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承担垄断性企业的改革重组责任,等等。
但是,《条例》又规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可以承担国有资产的立法、国有产权的界定、统计、稽核、评估和纠纷协调等公共管理职能,如“制定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规章、制度”,“通过统计、稽核等方式对企业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情况进行监督”,“负责企业国有资产的产权界定、产权登记、资产评估监管、清产核资、资产统计、综合评价等基础管理工作”,“协调其所出资企业之间的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纠纷”,等等。
把这些本应由公共管理部门管理的事情划归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使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不仅是国有资产的所有者,还集中了原来分散在几个部门的权利,从而使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有可能再次陷入“政企不分”和“管企业”怪圈。
作者认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建立是要从根本上落实国有资产产权主体,从而真正有利于形成可追溯产权责任的机制,而不是简单合并原政府各部门管理国有企业的机构、职能和管理手段。
因此,科学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仅要切实落实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对国有资产的出资人职责,还要彻底转变其行使职能的方式和手段。
三、行政性国有资产和资源性国有资产的监管问题资源性国有资产、经营性国有资产和行政性国有资产是国有资产的三大存在形态。
然而,现在纳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统一监管的只是部分经营性国有资产(不含金融类),庞大的行政性国有资产却被排除在国资监管《条例》之外。
因此,未来几年,国家应在总结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经验的基础上,抓紧研究行政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
作为过渡的一种形式,可以先将国家机关、行政事业单位所使用的行政性国有资产产权划归各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所有,现有使用单位按其占有的数量和质量缴纳租金。
探讨当前国有产权制度的几个问题
探讨当前国有产权制度的⼏个问题⼀、国有企业在产权制度上究竟存在什么问题?对于国有企业在产权制度上所存在的问题,⼈们⽬前⽐较普遍关⼼的是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如何界定的问题,也就是认为国有企业中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界定不清,导致了国有企业产权不清晰,因⽽主张应该把国有产权改⾰的重点放在完善法⼈治理结构问题上。
法⼈治理结构所回答的问题是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如何界定,因⽽在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未能界定清晰,从⽽导致国有企业产权不清晰的条件下,应该把完善法⼈治理结构作为完善企业产权制度的重要举措,这是很对的。
因此,针对我国国有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关系界定不清,从⽽导致了国有企业产权不清晰的问题,提出通过完善法⼈治理结构⽽促进企业产权清晰,这是极为必要的。
也就是说,在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完善上,应该注重企业的法⼈治理结构的完善问题。
但是,仅仅靠法⼈治理结构的完善是不可能完全解决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的问题的。
因为,国有企业产权不清晰不仅是因为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没有界定清晰,也就是说,国有企业产权不清晰不仅仅是因为法⼈治理结构有问题。
国有企业产权不清晰在很⼤程度上是因为所有者层次有问题。
⼤家知道,国有企业产权不是某个⾃然⼈的产权,⽽是全国⼈民的财产,但是全国⼈民不可能每个⼈都去直接管理与经营国有资产,⽽是要通过委托代理制的⽅式使得归⾃⼰所拥有的财产进⼊经营过程。
也就是说,国有产权的所有者对于属于⾃⼰的产权的管理与经营,不像⾃然⼈所有者管理和经营⾃⼰所拥有的财产,⾃然⼈所有者对⾃⼰所拥有的财产的管理和经营,是⾮常简单的,⽽国有产权则是表现为⼀个复杂的委托代理体系,即⼈们所说的产权委托代理结构。
因此,如果产权委托代理结构不合理,那么企业的产权就不可能清晰。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正是在这⽅⾯出了问题,即:委托代理结构不完善,委托代理者之间不是⼀种责权利相对称的互为约束的关系,⽽是⼀种严重的责权利不相对称的软约束关系,从⽽导致了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约束与低效率,也就是国有资产流失和国有资产⽆效率并存。
对国有企业产权管理工作的建议
对国有企业产权管理工作的建议
标题:对国有企业产权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有企业在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如何加强和改善国有企业的产权管理工作,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率,保障国家利益,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二、产权管理现状与问题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产权管理工作存在一些问题,如产权结构不合理、产权交易不透明、产权保护力度不够等。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和发展活力。
三、改进措施与建议
1. 优化产权结构:应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合理配置各种产权形式,以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
同时,应鼓励和支持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非公有资本,增强企业活力。
2. 提高产权交易透明度:建立公开透明的产权交易平台,规范产权交易行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同时,加强对产权交易的监管,严厉打击非法交易行为。
3. 加强产权保护: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侵犯产权行为的处罚力度,保护企业合法产权。
同时,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提高全社会的产权保护意识。
4. 建立健全产权管理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产权管理政策,建立健全产权管理制度,确保产权管理工作有序进行。
四、结论
国有企业的产权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综合施策。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国有企业的竞争力,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以上是对国有企业产权管理工作的建议,希望能为相关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
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造与产权保护研究
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造与产权保护研究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造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议题之一。
而保护国有企业产权则是确保国有资产安全、提升经济运行效率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围绕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造与产权保护展开研究,探讨其中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国有企业是指由国家所有或政府掌握控制权的企业,其关键问题在于产权问题。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如何改造国有企业的产权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
产权改造的核心目标是将国有资产转化为具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以激发其活力和创造力。
产权改造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比如企业改制、内部员工持股、国有资产的股权及产权转让等方式。
首先,企业改制是产权改造的重要形式之一。
通过企业改制,国有企业可以转变为股份制企业或有限责任公司等市场主体。
企业改制的过程中,关键问题在于如何确定股权比例、优化企业治理结构以及提高企业经营效率。
在实际操作中,政府可以通过发行股权、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方式,吸引外部投资和实现资源整合,从而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此外,国有企业的内部员工也可以通过员工持股计划参与企业改制,增强其对企业发展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其次,国有资产的股权及产权转让也是一种重要的产权改造方式。
通过将部分或全部国有资本划入资本市场,引入竞争性的股东,可以有效提高国有企业的运行效率和经营质量。
股权及产权转让需要建立合理的交易机制和规范的产权保护制度,以确保交易的公正透明和产权的合法稳定。
此外,对于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国有企业,政府应加强监管,防止产权转让过程中出现潜在风险和市场垄断。
产权保护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也是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基石。
首先,要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确保国有企业的产权得到有效保护。
法律法规的健全性和执行力对于保护国有企业的产权至关重要。
政府应当出台相关政策,明确国有企业产权的权利与义务,加强对产权的保护和维护。
同时,也需要完善相关法律环境,加强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和追究,以保障国有企业产权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深化国有企业改制的产权改革
深化国有企业改制的产权改革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深化国有企业改制已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提高国有企业效率的重要举措。
其中,产权改革被视为关键一步,旨在优化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和经营机制,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本文将探讨深化国有企业改制的产权改革所带来的好处、面临的挑战以及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产权改革的好处1. 提高效率和创新能力:国有企业在过去的发展中存在资源配置不合理和效率低下的问题。
通过产权改革,引入市场机制,激发国有企业的活力和创新能力,有助于提高其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2. 促进市场竞争:产权改革可以引入私营资本,增强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通过与国有企业进行合作、并购或引入股权激励等方式,可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加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推动市场化改革的顺利进行。
3. 优化资源配置:通过产权改革,国有企业可以更好地利用现有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同时,还可以推动国有企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产权改革面临的挑战1. 利益调整问题: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需要解决各方的利益分配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引发一些利益固化现象,甚至会涉及到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争夺。
因此,如何合理、公正地解决利益分配问题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挑战。
2. 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当前中国的产权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够完善,不少相关法律法规存在滞后性或与国际接轨的不足。
在国有企业改制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法律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
3. 市场化意识不强:国有企业改制涉及到大规模的制度转换和管理变革,需要国有企业管理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市场化改革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然而,在实践中,有些国有企业面临市场化意识不强、抵制改革的情况,这给产权改革带来了一定的阻力。
三、解决方案1. 完善法律法规:通过修订和完善现有产权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产权保护体系,提高产权的稳定性与可预测性。
2. 强化产权保护:加大对产权侵犯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对侵权行为的惩处,建立良好的产权保护机制,保障各类企业的产权得到有效保护。
对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深化改革的探讨
对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深化改革的探讨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是指国家对国有企业进行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的规定和保护的制度。
这个制度在改革开放以后经过了多次的调整和完善,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为了进一步提高国有企业效益、促进经济发展,需要对国有企业产权制度进行深化改革。
首先,当前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权责不清。
在国有企业的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分离的制度下,往往出现了各种权力不匹配、责权不清的情况。
一些国有企业的管理层或者控股股东占有经营权,但其实并不拥有实际的所有权,这导致了国有企业的经营决策难以得到落地和执行。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考虑将国有企业的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权力和责任的主体,确保国有企业的权责清晰。
其次,目前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监管不够严格。
由于一些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和控股股东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导致了他们的行为不规范,甚至滥用职权、挪用公款等问题的发生。
为了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监管,可以考虑建立一个独立的监管机构,加强对国有企业的日常管理和经营行为的监督,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问题。
同时,还可以建立一套健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确保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和控股股东能够依法依规行事,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
此外,当前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转让和交易机制还不够完善。
由于一些国有企业的产权转让和交易受到了一系列的限制和管制,导致了国有企业的产权流动性较差,无法有效实现市场化运作。
为了改善这种现状,可以考虑进一步放宽对国有企业产权转让和交易的限制,建立一个公平、公正、透明的竞争市场,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到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中来。
最后,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建立一个健全的产权保护机制。
在过去的改革过程中,一些国有企业的产权经常受到侵害,造成了国有资产的财产权益受损。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加强对国有企业产权的保护,建立一个严格的法律体系和执法机构,维护国有企业的产权安全。
同时,还可以加强对产权纠纷的解决机制的建设,提高产权纠纷的解决效率,确保产权纠纷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轨国家产权改革值得研究的几个问题陆南泉摘要:转轨国家进行产权改革, 首先要破除国有企业是全民所有制经济, 是社会主义经济高级形式的理论误区。
这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 而是斯大林化或苏联化了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
马克思坚持的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所有权统一的“联合起来的社会个人的所有制。
根据这一理论, 产权改革的大方向应是劳动者有个人财产权, 实现社会个人所有制, 使广大职工作为劳动者获得工资, 同时作为投资者分享利润。
这样才能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克服异化。
俄罗斯产权改革是在私有化作为主导思想下进行的。
俄私有化不只包括产权从国有转向私有, 而是具有十分广泛的含义。
其私有化进程既取得一定成效, 同时也产生了大量问题, 值得认真总结。
关键词:转轨国家国有制产权改革作者:陆南泉,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 北京100007) 。
一、新社会的生产方式应该是“联合起来的社会个人所有制”长期以来, 不论在原苏联东欧国家还是在中国, 一直存在着一个历史性的理论误区: 即认为国有企业是全民所有制经济, 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高级形式。
并把这个理论说成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理论。
实际上, 这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而是斯大林主义, 或者说是苏联化了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
马克思认为: 取代资本主义的新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将是实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所有权的统一, 它是“联合起来的社会个人所有制”, 是建立在协作和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的个人所有制。
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 “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 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
[1]马克思在《1861—1863 年经济手稿》中, 把这种所有制称之为“非孤立的单个人的所有制”, 也就是“联合起来的社会个人的所有制”。
[2]这些都说明, 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的一个重要特征是: 以劳动者在联合占有的生产资料中享有一定的所有权。
进一步说, 这种所有制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相互密切相关的本质内含: 一是劳动者集体共同占有和使用生产资料, 任何个人均无权分割生产资料; 二是在用于集体劳动的生产资料中, 每个劳动者都享有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权。
这就是“在自由联合的劳动条件下”实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所有权相统一的具体形式。
[3]但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 国有企业是全民所有制经济, 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高级形式这理论定式根深蒂固。
这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深化。
在前苏联时期的历次改革中, 有两个问题是不允许触及的: 一是市场经济; 二是国家所有制经济。
这尤其体现在勃列日涅夫时期, 这是批“市场社会主义”最起劲的时期, 认为搞市场经济就会冲跨国有制经济。
中国也不例外, 改革中反复出现的“姓社姓资”的讨论, 归根结底就在于对这一问题的错误认识。
如果国有制是公有制的最高实现形式, 那么任何的所有制改革必然意味着是一种倒退。
而实践中, 国家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的运行效率低下, 无法解决管理混乱和资产流失问题, 都证明这些所有制形式并没有解决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问题。
建设真正的“联合起来的社会个人的所有制”形式任重道远。
二、社会主义国家产权改革的大方向过去, 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搬用了斯大林有关所有制的理论, 建立了国有制企业为主导的所有制结构。
在苏联工业企业中, 基本上全是全民所有制企业, 在农业中, 虽然存在集体所有制形式的集体农庄, 但在管理上, 也像对待国有企业一样, 通过大量指令性指标把它统管起来, 所以, 斯大林——苏联式的经济, 也叫统制经济。
在经济转轨过程中, 要搞市场经济, 核心就是所有制的改革问题, 而改革的重点自然是被称之为公有制高级形式的国有企业。
对国有企业如何进行产权改革, 在转轨国家采用的方式一般有股份制、租赁、拍卖、合作制, 等等。
其中股份制是一种最普遍的形式。
对于改革的方法和途径, 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选择。
但不能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是, 国企产权改革的方向是什么? 我个人认为, 不论采取何种形式, 只有做到马克思所说的, 劳动者有个人财产权, 实现社会个人的所有制, 才是真正体现社会主义的经济性质。
谁都知道,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 劳动者被资本家剥夺了个人财产权, 只是雇佣劳动者。
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后, 搞了几十年的经济建设, 劳动者仍是无产者, 仍然没有个人财产权, 只能领取工资, 没有权力参与利润的分配。
作为生产者主体的劳动者, 在这种情况下, 不可能有生产的积极性, 不可能出现生机勃勃的创造性, 而是疏远生产资料, 所以必然出现人和劳动之间的异化、人和劳动成果之间的异化, 最终导致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异化。
因此, 在改革产权问题时, 必须解决劳动者个人拥有产权问题, 这是大方向。
也就是要让企业职工, 从单纯的劳动者向既是劳动者又是投资者方向转变,从无产者变为有产者, 这样才能实现邓小平提出的真正的共同富裕, 也才符合马克思对“联合起来的社会个人所有制”的设想。
股份制正是目前为止我们发现的实现这一转变的最主要的途径。
让全体职工持股, 使职工在企业有股东地位。
具体怎么做呢? 中小型与大型企业可以有所区别, 多数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出售转让给职工, 国有资本可以自然退出, 但卖的主要对象必须是本企业职工。
大企业则可以通过股份制让职工获得股份。
有人提出, 职工没有钱买不起怎么办, 我认为, 应该给予政策上的优惠。
社会主义国家长期实行低工资制度进行积累, 职工创造的经济剩余主要由国家占有与分配, 通过再投资形成了国有资产现有的存量。
所以, 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 国家是欠了广大职工一笔帐的, 现在进行产权改革, 正好可以将这笔历史的欠帐还清。
这样, 广大职工不仅作为劳动者获得工资, 同时还可以作为投资者分享利润。
这是无产阶级走向解放的现实路径。
而我们发现,俄罗斯通过私有化进行的产权改革恰恰是违背这一基本方向的。
三、俄罗斯东欧国家私有化问题的分析原苏联东欧各国, 都曾对传统的经济体制进行过不同程度的改革。
但几十年的改革最后以失败告终, 关键问题之一是没有解决与改革国有制有关的商品生产主体问题。
20 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 原苏联东欧国家发生了剧变。
和政治上的剧变相配套的出现了经济上的转轨。
也就是在经济体制方面, 从原来的以国有制经济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体制向以非国有化和私有化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这些国家的产权制度改革是在私有化为主导思想下进行的。
我们认为, 改革传统的以国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关系是实现市场经济转型的前提条件,但是改革中的目标取向, 能不能维护广大劳动者的根本利益才是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
从俄罗斯东欧国家私有化的实际发展过程中, 私有化不是一个狭义的概念, 即仅指产权从国有部门向私人部门转移, 变成私人所有, 而是包括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或经营方式的改变( 如租赁、承包等) 。
在上个世纪90 年代初, 笔者访问了俄罗斯与东欧一些国家, 着重考察私有化问题, 与这些国家主管私有化的机构与学者进行交流, 他们对私有化的普遍看法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 1) 取消国家的直接经济职能, 把权力交给企业; ( 2) 使大中型国有企业通过租赁、股份制等形式, 达到非国有化的目的, 主要途径是股份制;( 3) 把小型企业, 特别是商业、服务行业、饮食业,通过转让、出售等途径变为私有; ( 4) 不论何种所有制形式, 都必须实行自由经营, 使企业作为独立商品生产者出现在市场; ( 5) 各种所有制一律平等, 在同一基础上发展, 都在竞争中求生存; ( 6) 不再人为地规定以哪种所有制为主, 哪种所有制对经济发展有利就发展哪种所有制。
如何评价俄罗斯东欧国家的私有化过程呢?1、私有化的主要业绩。
第一, 由于经济转轨国家, 都以较快速度实现了私有化, 非国有经济在GDP 中的比重, 多数国家都达到70%左右,打破了国家对不动产与生产设备所有权的垄断,从而形成了私营、个体、集体、合资、股份制与国有经济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多元化格局, 为多元市场经济奠定了基础。
第二, 在俄罗斯等经济转轨国家看来, 较为顺利地实现了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的转变; 也培育与形成一个私有者阶层, 第三, 在促进了一些经济转轨国家如波兰、匈牙利等国经济的发展。
波兰经济从1992 年就开始回升, 之后一直保持着较好的发展势头, 这与私营经济有很大关系。
如1993 年波兰GDP 比上年增长3.8%, 其中私营经济增长了14.8%, 而国营经济部门下降了7%; 1994 年国营经济中的工业产值增长了5.8% , 而私营经济中的工业产值增长了22.7%。
匈牙利由于推行私有化政策等因素, 使其吸引外资取得了很大进展。
在1989 年以前的10 年, 外商在匈的投资总共只有2 亿美元; 而1989—1993 年底, 匈引进外资达70 亿美元, 占外商在中东欧国家投资总额的65% 。
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的迅速发展,对推动匈经济的发展起了良好的作用。
同时, 对调整原苏联东欧国家长期存在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起了积极影响, 特别是在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方面的作用更大, 如俄罗斯, 1991 年服务业占GDP 的24% , 而到1994 年已上升为50%。
2、私有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俄罗斯等国在私有化过程中, 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 出现了不少严重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由于一些国家特别是俄罗斯, 私有化首先考虑的是政治目的, 因此, 从指导思想与方法等方面, 都存在严重失误。
例如: ( 1) 俄罗斯改革国营企业, 采取强制的方法, 人为地确定在每个时期要把国有经济成份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到多少, 等等。
正如普里马科夫说的:“为私有化而私有化。
因为摆在首位的是私有化的规模, 而不是与提高生产效益的联系。
”[5]( 2)为了尽快培植起一个广泛的私有者和企业家阶层, 形成一个资产阶级, 有些国家就实行证券私有化即无偿私有化。
俄罗斯所有公民每人获得1万卢布的私有化证券, 总计为1.5 万亿卢布, 相当于当时俄国有的资产的总值的1/3。
公民可用这一证券购买私有化后企业的股票。
但实际上,由于严重的通胀因素, 证券的原值可购买一辆小汽车, 变成只能购买一箱啤酒, 后来甚至只值5美元, 只能买一瓶“伏特加”酒。
更为严重的是, 广大居民手中持的私有化证券大部分落入投机者和特权者手中。
据一项调查, 俄罗斯61%的新企业主曾经被列为党、政府、企业的精英成员。
就是说, 私有化为原领导人和投机者大量侵吞国有资产大开方便之门。
他们从事投机, 大发横财, 使一些人迅速致富, 并成为寡头。
( 3) 与上述因素相联系, 在改造国有企业过程中, 没有考虑如何保护国有企业已经形成的潜力, 并使其继续发挥, 而是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 匆匆把国营企业推向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