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第三章-第二部分

合集下载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7版配套题库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7版配套题库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7版配套题库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7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目录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名词解释二、简答题三、绘图题第二部分章节题库第1篇中国古代建筑第2篇近代中国建筑(1840~1949年)第3篇现代中国建筑•试看部分内容考研真题精选一、名词解释1黄肠题凑[山东建筑大学2014年研]答:黄肠题凑是指西汉帝王陵寝椁室四周用柏木堆垒成的框形结构。

“黄肠题凑”一名最初见于《汉书·霍光传》。

根据汉代礼制,黄肠题凑与梓宫、便房、外藏椁、金缕玉衣等同属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朝廷特赐,个别勋臣贵戚才可以使用。

黄肠是指黄心的柏木,即堆垒椁室所用的柏木、枋木心色黄。

题凑是指枋木的端头皆指向内,即四壁所垒筑的枋木与同侧椁室壁板面呈垂直方向。

该类型墓穴的代表有秦公一号大墓、天山汉墓、广阳王刘建与王后合葬墓。

2三朝五门[山东建筑大学2014年研]答:三朝五门是指古代宫殿建筑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殿堂与门楼。

“三朝五门”一词语出郑玄注《礼记》。

三朝五门的具体位置及名称因朝代不同而有所区别,以清代为例:三朝,对应三殿,分别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五门,分别是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

3金箱斗底槽[山东建筑大学2014年研][浙江农林大学2012年研]答:金箱斗底槽是宋代殿阁内部空间划分的结构之一,也是宋代《营造法式》中列举的四种空间(单槽、双槽、分心斗底槽、金厢斗底槽)划分方法之一。

特点是殿身内有一圈柱列与斗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外层环包内层,内外柱高相等,柱径略有差别。

例如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金殿。

4副阶周匝[山东建筑大学2014年研][浙江农林大学2012年研]答:副阶周匝是指塔身、殿身的周围环绕一圈外廊,在宋代李诫编著的《营造法式》中称为副阶周匝。

通常应用于比较隆重的建筑,例如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5叉手[山东建筑大学2014年研]答:叉手是指支撑在侏儒柱两侧的木构件,是朱式建筑构件名称。

《中国建筑史教案》

《中国建筑史教案》

《中国建筑史教案》word版第一章:中国建筑史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对象、范围和重要性。

2. 掌握中国建筑史的发展脉络和主要特点。

3. 认识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建筑史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中国建筑史的发展脉络和主要特点。

3. 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建筑史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脉络。

2. 举例法:通过具体建筑案例展示中国建筑的特点和魅力。

四、教学作业1. 预习相关教材章节,了解中国建筑史的基本概念。

2. 搜集中国建筑的图片资料,感受中国建筑的魅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的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对作业的完成质量和进度。

第二章:中国古代建筑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历程。

2. 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结构和建筑材料。

3. 认识中国古代建筑在艺术和文化上的价值。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历程。

2.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结构和建筑材料。

3. 中国古代建筑在艺术和文化上的价值。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历程。

2.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古建筑,直观感受古代建筑的魅力。

四、教学作业1. 预习相关教材章节,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

2. 搜集中国古代建筑的图片资料,分析其结构和材料。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的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对作业的完成质量和进度。

第三章:中国古代建筑实例分析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实例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2. 掌握中国古代建筑实例的分析和评价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古建筑考察和研究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建筑实例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2. 中国古代建筑实例的分析和评价方法。

3. 学生古建筑考察和研究的实践操作。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建筑实例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中国建筑史》课程笔记

《中国建筑史》课程笔记

《中国建筑史》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建筑的定义与功能1. 建筑的定义建筑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通过空间和实体的组合,满足人类居住、工作、休闲、文化等多元化需求。

建筑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构成,它还承载着社会、历史、文化、技术等多重价值。

2. 建筑的功能(1)实用性:建筑最基本的功能是提供遮风避雨的场所,满足人们的日常活动需求,如居住、教育、医疗、商业、交通等。

(2)审美性:建筑通过其形式、色彩、材料、比例、尺度等元素,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提升人们的审美体验。

(3)象征性:建筑常常被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如权力、财富、信仰、身份等,成为社会地位和文化认同的标志。

(4)技术性:建筑是技术进步的产物,它体现了人类对材料、结构、环境控制等方面的探索和创新。

(5)环境适应性:建筑需要适应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 研究对象(1)建筑实体:包括古代宫殿、民居、寺庙、园林、城市、墓葬等各类建筑。

(2)建筑技术:如木构架、砖石结构、穹顶技术、装饰工艺等。

(3)建筑制度:包括建筑规范、城市规划、工程管理等。

(4)建筑文化:建筑与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的关系。

(5)建筑人物:历史上著名的建筑师、工匠、理论家等。

2. 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系统搜集和分析古代文献、典籍、地方志、建筑专著等,提炼建筑历史信息。

(2)实地考察法:对现存建筑进行详细的现场记录、测量和分析,了解建筑的实际状况。

(3)比较研究法: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建筑进行比较,探讨其风格演变和相互影响。

(4)类型学研究法:对建筑进行分类研究,总结各类建筑的共性和特性。

(5)考古发掘法:通过对建筑遗址的发掘,揭示建筑的历史层次和结构特点。

(6)建筑复原法:根据历史资料和考古成果,对已不存在的建筑进行科学复原。

三、中国建筑史的研究意义1. 文化传承:中国建筑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建筑史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2024年建筑工程管理中国建筑史教案

2024年建筑工程管理中国建筑史教案

2024年建筑工程管理中国建筑史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建筑工程管理》教材第三章第二节,详细内容为“中国建筑史”。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建筑发展的历史脉络,掌握古代建筑的特点及其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中国建筑史的基本知识,了解各个时期的建筑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建筑的鉴赏能力,激发对建筑文化的兴趣。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代建筑中传统元素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中国建筑史的基本知识,各个时期的建筑特点。

难点:如何将传统建筑元素应用于现代建筑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建筑模型、挂图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著名古建筑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中国建筑史。

2. 讲解:按照时间顺序,讲解中国建筑史的发展脉络,重点介绍各个时期的建筑特点。

(1)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注重对称、和谐、稳重。

(2)近代建筑:受到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开始出现多元化。

(3)现代建筑:融合传统元素,注重环保、节能、可持续发展。

3. 实践情景引入:分析现代建筑中传统元素的应用,如北京国家大剧院、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等。

4. 例题讲解: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学会分析建筑作品中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周围建筑中的传统元素。

六、板书设计1. 中国建筑史发展脉络2. 各个时期建筑特点3. 传统元素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你所熟悉的现代建筑,探讨其中所融入的传统元素。

2. 答案:根据学生分析的现代建筑,给出合理的评价和建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建筑史的发展,是否激发学生对建筑文化的兴趣。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参观当地古建筑,深入了解其历史文化背景,提高建筑鉴赏能力。

同时,关注现代建筑的发展动态,了解传统元素在现代建筑中的创新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2. 实践情景引入的案例选择;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实践性;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深度。

《中国建筑史教案》

《中国建筑史教案》

《中国建筑史教案》word版第一章:中国建筑史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对象和内容;2. 掌握中国建筑史的发展脉络;3. 认识中国建筑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建筑史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中国建筑史的发展脉络;3. 中国建筑的特点;4. 中国建筑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建筑史的发展脉络和特点;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建筑案例,展示中国建筑的魅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提问学生对中国建筑的认识,引导学生思考;2. 讲解:详细讲解中国建筑史的定义、发展脉络和特点;3. 分析:分析典型建筑案例,如故宫、长城等;4. 总结:强调中国建筑对后世的影响,激发学生兴趣。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章内容,整理笔记;2. 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中国建筑案例,进行深入研究。

第二章:中国古代建筑一、教学目标1. 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2.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体系;3. 认识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风格。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宫殿、寺庙、住宅等;2. 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体系:木结构、砖石结构等;3. 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风格:秦汉风格、唐宋风格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结构体系和艺术风格;2. 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古代建筑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步骤1. 导入:回顾上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2. 讲解:详细讲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结构体系和艺术风格;3. 展示: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直观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魅力;4. 总结:强调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和艺术价值。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章内容,整理笔记;2. 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中国古代建筑,进行深入研究。

第三章:中国近现代建筑一、教学目标1. 掌握中国近现代建筑的发展脉络;2. 了解中国近现代建筑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3. 认识中国近现代建筑的风格变化。

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第一章:1.我国木构建筑的机构体系:穿斗式、抬梁式。

(北方:地区宫殿,庙宇等较大规模建筑南方:江西、湖南、四川等地区)2.代表性的房屋遗址:①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巢居发展而来的甘阑式建筑(西周时期)②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的募股泥墙房屋3.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距今六七千年)4.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的文华先后:仰韶文化(母系氏族)、龙山文化(父系氏族6)5.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

6.建筑上的重要发展是瓦的普遍使用和作为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的出现。

(春秋)7.战国时期创造的大块空心砖,西汉时期创造了楔形的和有榫的砖。

8.汉代时期最突出的建筑类型:佛寺、佛塔、石窟。

9.我国现存最早的佛塔:河南登封嵩岳寺砖塔。

(北魏时期)10.我国自然山水式风景园林在秦汉时期开始兴起,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有重大的发展。

11.我国古代规模最大城市:大兴城。

12.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或空腹拱桥):河北赵县安济桥(隋朝,李春)13.我国唯一的木塔: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辽代)14.北京西四的妙应寺白塔:尼泊尔工匠阿尼哥(元朝,喇嘛塔)15.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斟鄩(夏末都城),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

16.《清明上河图》宋代张择瑞17.唐代建筑特点:①规模宏大,规划严整;②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③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④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⑤砖石建筑进一步发展(佛塔采用砖石构筑这增多,唐代砖石塔有阁楼式、密檐式、单层塔);⑥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18.宋代建筑特点:①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②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③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反向的空间层次,以便衬托出主体建筑;④建筑装修与色彩有很大发展;⑤砖石迦你主动水平达到新的高度;⑥园林兴盛。

19.明代建筑特点:①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②玻璃面砖、玻璃瓦的质量提高了,应用面更加广泛;③木结构方面、经过元代的简化,到明代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构架:斗拱的结构作用减小,梁柱构架的整体性加强,构件卷杀简化;④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⑤官僚地主私园发达;⑥宫式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

中国建筑史 第3章住宅与聚落

中国建筑史 第3章住宅与聚落


竹木构干阑式 主要分布地:广西、海南、贵州、四 川等僮侗语族地区各少数民族 干阑在民间住宅中,以竹、木梁柱架 起房屋为主要特征。分布广,主要用于潮 湿的山区或水域。房屋一端搭在岸上,大 部架于水上,是金石比用时代的干阑式建 筑。

木构井干式 主要分布地:东北、云南等林区。 用井干壁体作为承重结构墙,在我国原始 社会便使用。东北及云南等林区所见木垒 墙壁的住宅,是民间的一种普遍做法,端 部开凹榫相叠。但因受木材长度限制,通 常面阔和进深较小。

该地区山地又盛产硬木和竹林,硬木用 于建房,竹片则提供相当于建筑骨架的拉筋。 又由于地理和气候原因,盛产水稻,从而糯 米、红糖是就地取材的最好凝固剂。这三种 建筑材料和砂石、石灰一起,构筑成丰富多 彩的各式土楼。

窑洞 主要分布地:豫西、晋中、陇东、陕 北、新疆吐鲁番一带。 窑洞前身是原始社会穴居中的横穴。 窑洞住宅以天然土起拱为特征,主要流行 于黄土高原和干旱少雨、气候炎热的吐鲁 番一带。
建筑特点:
1、其梁架正贴为抬梁式,次间和边贴为穿斗式,从而 大堂室内空间开敞,而其它梁架由于有多柱落地和 梁枋穿插,楼高但结构稳定。 2、楼上立柱和下层柱并不对齐。上层柱立于梁上,故 底层梁较大。为了打破后楼5开间的过于平直,将 正脊分为3段,端部轻巧起翘,加之灰瓦白墙,江 南地区的秀丽住宅风格尽显其中。
江苏吴县东山尊让堂横(上)、纵(下)剖面图
三、福建永定客家土楼
西晋末年,由于中原的征战不断,黄河流 域的一部分汉人为了避免战乱而南徙渡江,来 到现江西、福建及 广东北部,为有别于当地原 有居民,被称之为“客家”,客家人在漫长的 历史过程中演绎出一部属于他们自己的独特文 化。福建的客家文化,集中在闽西,以长汀为 中心的地区。 “客家“二字所代表的大概就是那听不懂的 客家方言、看不够的客家土楼及数不清的客家 祠堂吧。

中国建筑史资料第三部分

中国建筑史资料第三部分

中国古典建筑史补充##名词解释:卷杀:将栱端削成柔美的有弹性的外形,其轮廓由折线或者曲线组成。

梭柱:柱子上下两端均有收缩,略如梭形。

间:相邻两榀房架之间的部分。

收分:自柱身起向上逐渐缩小。

礼制建筑:以天地鬼神为崇拜核心的祭祀性建筑,是巩固政权的重要手段之一,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重要建筑类型。

塌坊:供出租用的客栈。

贡院:科举的考场。

櫵楼:全城报时的鼓楼,一般设于城中心地区或者公署之前。

窝铺:位于城墙之上士兵值夜之用,又称冷铺。

串楼:城墙上设长廊周匝,以避烈日和雨淫。

工官:城市建设和建造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国家最高工官称为司空。

将作:兼修作宗庙、路寝、宫室陵墓土木之工。

阙:多立于宗庙陵墓之前,作为铭记公爵,功绩或者装饰之用。

都料:掌握设计和施工的民间技术人员。

其技术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的设计与现场施工管理并以此为生。

减柱造:在庙宇、祠等建筑中大胆、随意地抽去若干柱子。

版筑:就是筑墙时用两块木板(版)相夹,两板之间的宽度等于墙的厚度,板外用木柱支撑住,然后在两板之间填满泥土,用杵筑(捣)紧,筑毕拆去木板木柱,即成一堵墙。

马面:城墙上每隔一段距离突出的矩形台子,以便从侧面攻击进攻的敌人。

驰道:大街分为3股道,用排水沟分开,中间一道是皇帝专用的御道即是驰道。

碧纱罩:槅扇轻巧、隔心棂子,多用灯笼,框中镶裱字画,可以摘下。

落地罩:在建筑内檐装修的木雕花罩的一种,凡从地上倒梁(或者枋)的花罩都可以称为落地罩、名堂:朝廷举行最高等级的祭典和朝会的场所。

其用途是皇帝与秋季大享祭天,配祀祖宗,朝会诸侯或者颁布政令等。

副阶周匝:在殿身或者塔身周围设有一圈外廊。

邦克楼:伊斯兰教礼拜寺中常设有召唤信使的光塔,即是邦克楼。

抱厦:又称乌龟屋,两建筑做锤子交叉时,插入的部分或者在主建筑的一侧突出的一间或三间。

栱眼壁:镶嵌于两组斗栱之间的板壁,多用木板。

砌上明造:不用天花,将梁架全部暴露出来。

顺栿串:用于檐柱与内柱之间的联系构件,加强联系。

中国建筑史 第三章 构架

中国建筑史 第三章 构架
第三章 清式木构架形式
第一节 抬梁式构架和穿斗式构架 第二节 斗栱 第三节 雀替 第四节 对木构架的评析
第一节 抬梁式构架和穿斗式构架
一、两种构架的不同特点 二、抬梁式构架的基本构件 三、大式做法和小式做法
一、两种构架的不同特点
1. 抬梁式构架 2. 穿斗式构架 3. 二者的互补机制
1. 抬梁式构架(叠梁式)
课堂作业
填空题:
抬梁式构架是
体系,靠 来稳定建筑;穿斗式
构架是
体系,靠 来增加建筑的稳定性
穿斗式构架有两种做法

根据部位的不同,宋代的斗拱可分为



名词解释:
柱 梁 檩 枋 坐斗 槽升子 横栱 斗口 雀替
画图题:
抬梁式构架和穿斗式构架简单示意图
简答题:
抬梁式构架的特点是什么 穿斗式构架有哪些优点,又有哪些局限性 抬梁式构架和穿斗式构架二者的互补机制体现在哪两个 方面 大小式建筑区分的标志是什么 斗栱的作用是什么 宋代的材分制和清代的斗口制的比较
宋、清时期栱的名称的对应关系


瓜栱—————瓜子栱
正心瓜拱——泥道栱
横栱 万栱—————慢栱
横栱

正心万拱——泥道慢拱

厢拱—————令栱
翘———————————————华栱
3. 栱
翘:垂直于立面的栱 横栱:平行于立面的栱称横栱
瓜拱:短的。位于柱头上平行于立面的叫正心瓜拱 万栱:长的。位于柱头上平行于立面的叫正心万拱 厢栱:最里、最外的
正心枋:落在柱轴线上,承檐檩 挑檐枋:承挑檐檩 井口枋:承井口式天花板 拽枋:除上述外其他枋
里拽 外拽
宋清时期枋的心枋——柱头枋

【中国建筑史重点知识】图文资料

【中国建筑史重点知识】图文资料

【中国建筑史重点知识】图⽂资料《中国建筑史》绪论1.穿⽃式:是我国古代⽊构建筑的主要结构体系的⼀种,其特点是:⽤穿枋把柱⼦串联起来,形成⼀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向,再⽤⽃枋把柱⼦串联起来,由此形成了⼀个整体框架。

2.抬梁式:是我国古代⽊构建筑的主要结构体系的⼀种,其特点是: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头上再⽤矮柱⽀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

当柱上采⽤⽃拱时,则梁头搁置于⽃拱上。

3.建筑与环境:中国儒家和道家都主张“天⼈合⼀”的思想,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种思想促进了建筑与⾃然的相互协调与融合,从⽽使中国建筑有⼀种和环境荣威⼀体的、如同从地中⽣出⼀般的⽓质。

主要⽅⾯有:1)善择基址;2)因地制宜;3)整治环境;4)⼼理补偿4.《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为宋代李诫编著。

5.⼯官: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

周⾄汉“司空”,汉代以后“将作”,秦⾄西汉“将作少府”,东汉“将作⼤匠”,唐宋“将作监”6.中国建筑之最:1)最早采⽤榫卯技术的⽊结构房屋: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建筑遗址2)最古⽼的神庙遗址:辽宁建平县⽜河梁⼥神庙3)世界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河北赵县安济桥4)我国唯⼀的⽊塔:辽代⼭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5)中国最早的建筑平⾯图:战国中⼭王墓兆域图第⼀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颐墓⽯阙西阙:第⼆章城市建设1.中国最早城市规划学说:战国《考⼯记》,“匠⼈营国,九千⾥,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朝后市,市朝⼀夫。

”环城的城墙九千⾥,每边开三个门。

城内横竖各有九条道,每条道能容下九轨。

皇宫南⾯左侧(东侧)为祭祖宗的太庙;右侧(西侧)是祭社稷的社稷坛。

皇宫南⾯是举⾏朝会,议政之所。

皇宫后⾯是市场。

这个可以⽐对北京城现在的格局来看。

紫禁城南⾯东为太庙,西侧为社稷坛。

紫禁城的南半部分(午门太和门)为理朝之所;后市说的是紫禁城北的北安门(后来改称地安门)。

中国建筑史教案

中国建筑史教案

中国建筑史教案第一章:中国建筑史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建筑史的研究范围和内容掌握中国建筑史的发展脉络理解中国建筑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1.2 教学内容中国建筑史的定义和研究范围中国建筑史的发展脉络中国建筑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建筑史的定义和研究范围,概述发展脉络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中国建筑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第二章:中国古代建筑2.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和构造方式认识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2.2 教学内容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和构造方式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结构和构造方式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古代建筑的图片,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建筑特点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第三章:中国近现代建筑3.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近现代建筑的发展背景和特点掌握中国近现代建筑的主要类型及其代表作品认识中国近现代建筑在现代建筑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3.2 教学内容中国近现代建筑的发展背景和特点中国近现代建筑的主要类型及其代表作品中国近现代建筑在现代建筑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近现代建筑的发展背景和特点,主要类型及其代表作品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近现代建筑的图片,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建筑特点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中国近现代建筑在现代建筑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第四章:中国当代建筑4.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当代建筑的发展现状和特点掌握中国当代建筑的主要类型及其代表作品认识中国当代建筑在现代建筑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4.2 教学内容中国当代建筑的发展现状和特点中国当代建筑的主要类型及其代表作品中国当代建筑在现代建筑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当代建筑的发展现状和特点,主要类型及其代表作品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当代建筑的图片,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建筑特点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中国当代建筑在现代建筑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4.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第五章:中国建筑史的案例分析5.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建筑史的重要案例及其特点掌握中国建筑史案例分析的方法和技巧认识中国建筑史案例在教学和研究中的重要性5.2 教学内容中国建筑史的重要案例及其特点中国建筑史案例分析的方法和技巧中国建筑史案例在教学和研究中的重要性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建筑史的重要案例及其特点,案例分析的方法和技巧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建筑史案例的图片,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案例特点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中国建筑史案例在教学和研究中的重要性5.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第六章:中国建筑的材料与工艺6.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建筑所使用的各种材料及其特性掌握中国建筑的主要工艺和技术理解材料与工艺对中国建筑风格和结构的影响6.2 教学内容中国建筑的主要材料(如木材、砖石、瓦等)及其特性中国建筑的主要工艺和技术(如榫卯结构、砖雕、木雕等)材料与工艺对中国建筑风格和结构的影响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建筑的主要材料及其特性,主要工艺和技术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建筑的材料和工艺图片,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实践操作法:安排实地考察或动手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国建筑的工艺和技术6.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实践报告:评估学生在实地考察或动手实践中的表现和理解程度第七章:中国建筑的布局与规划7.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建筑的布局原则和规划理念掌握中国建筑的典型布局形式(如庭院式、轴线式等)理解布局与规划对中国建筑艺术和功能的影响7.2 教学内容中国建筑的布局原则和规划理念中国建筑的典型布局形式及其特点布局与规划对中国建筑艺术和功能的影响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建筑的布局原则和规划理念,典型布局形式及其特点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中国建筑案例,让学生理解布局与规划的实际应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布局与规划对中国建筑艺术和功能的影响7.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分析具体建筑案例中的表现和理解程度第八章:中国建筑的装饰与细部8.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建筑装饰的种类和特点掌握中国建筑细部装饰的设计和施工方法理解装饰与细部对提升建筑美感和文化价值的作用8.2 教学内容中国建筑装饰的种类(如彩画、雕刻、金砖等)及其特点中国建筑细部装饰的设计和施工方法装饰与细部对提升建筑美感和文化价值的作用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建筑装饰的种类及其特点,细部装饰的设计和施工方法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建筑的装饰和细部图片,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实践操作法:安排实地考察或动手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国建筑的装饰和细部8.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实践报告:评估学生在实地考察或动手实践中的表现和理解程度第九章:中国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9.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掌握中国建筑的生态设计理念和技巧理解中国建筑如何实现与环境的和谐共生9.2 教学内容中国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国建筑的生态设计理念和技巧中国建筑如何实现与环境的和谐共生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生态设计理念和技巧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中国建筑案例,让学生理解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融入生态理念9.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分析具体建筑案例中的表现和理解程度第十章:中国建筑的传承与创新10.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建筑在历史传承中的演变掌握中国建筑在当代创新中的发展趋势认识中国建筑如何在传承与创新中保持活力10.2 教学内容中国建筑在历史传承中的演变中国建筑在当代创新中的发展趋势中国建筑如何在传承与创新中保持活力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建筑在历史传承中的演变,当代创新中的发展趋势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中国建筑案例,让学生理解传承与创新的应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融入传统元素10.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重点和难点解析一、中国建筑史概述1. 中国建筑史的研究范围和内容。

中国古代建筑史 03第三章 住宅

中国古代建筑史 03第三章  住宅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中国建筑史——第三讲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永定方楼遗经楼平面图
中国建筑史——第三讲
永定方楼遗经楼剖视图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中国建筑史——第三讲
永定方楼五凤楼正面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中国建筑史——第三讲
永定方楼五凤楼背面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中国建筑史——第三讲
客家土楼的技术是北人南迁后结合需求及当地气候条 件创造出来的,其共性是: 1、出于防卫需求,土筑外墙高大厚实; 2、地处南方,注意防晒,在内墙、天井、走廊、窗口 处及屋顶部分,将檐口伸出,利用建筑物的阴影, 减少太阳辐射热; 3、在建筑物内部采用活动式屏门、隔扇,空间开敞、 通透,有利空气流通; 4、外环楼层开箭窗,呈梯形,外小内大,既利防卫, 又宜人用; 5、选址注重风水并保留北方住宅坐北朝南的习惯。背 靠大山或丘陵,面对朝山,左右两侧有小丘陵。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中国建筑史——第三讲
四、河南巩县窑洞 窑洞主要分布在河南、山西、陕北、新疆。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中国建筑史——第三讲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窑洞天然土起拱示意图
中国建筑史——第三讲
两窑并联
三窑并联
套窑
拐窑
母子窑
窑之组织几种示意图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中国建筑史——第三讲
窑洞主要有三种: (1)开敞式靠崖窑; (2)下沉式窑院(地坑院); (3)砖砌锢窑(中建史99页图)。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中国建筑史——第三讲

中国建筑史学习参考书目

中国建筑史学习参考书目

《中国建筑史》学习参考书目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2.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3.萧默《中国建筑艺术史》(买不起)4.李允(和)《华夏意匠》(天大曾出售过翻印本)第二章城市建设1.贺业(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2.郭湖生《中国古代都城建设小史(专栏)》(《建筑师》连载)3.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找不到)4.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考天大的经典必读书目)第三章宫殿、坛庙、陵墓1.于倬云《紫禁城宫殿》(是香港出版的,找不到,列了也白列)2.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曲阜孔庙建筑》(据说天大也测过了,为什么自己不出一本?) 3.刘敦桢《易县清西陵》(《刘敦桢文集》有)4.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第2次出现)第四章宗教建筑1.梁思成《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梁思成文集》有)2.天津大学建筑系《承德古建筑》3.罗哲文《中国古塔》(其实类似的很多,这本真不好找)4.白化文《汉化佛教与寺院生活》(虽然不太好找,但今年还真是派上用场了!)第五章住宅1.刘敦桢《中国住宅概说》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各地民居专著(没法看了)3.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4.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第3次出现,足见其重要性所在)第六章园林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2.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3.天津大学建筑系《清代御苑撷英》4.王毅《园林与中国文化》(很难找)第七章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1.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买不起,如果熟读了也就不用考研了)2.梁思成《营造法式注释(卷上)》(同上)3.陈明达《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技术(战国--北宋)》(不好找,也太难)4.陈明达《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太专业了)第八章清式建筑做法1.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经典中的经典)2.王璞子《工程做法注释》(同样是太专业了)3.马炳坚《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据说天大学生人手一册,不知风水大师是否也拿回扣?)4. 刘大可《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古代建筑发展概况沈福煦《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史》。

中国建筑史_梁思成

中国建筑史_梁思成

梁思成在东北大学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建筑系,完成了第一本中国人自己编写的《中国建筑史》。

在二战的炮火中,他曾经挽救了日本古城奈良,却未能留住深爱的北京古城墙。

他参与了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是一位真正具有文化视野的建筑大师。

梁思成,建筑学者,梁启超的儿子,林徽因的丈夫。

早年受父亲影响,受过正统的中国古典文化教育,后到美国留学。

回国后,创建中国第一个建筑系,完成第一本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比较系统完整的《中国建筑史》。

是把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当成命根子的人。

梁思成,是清末大学者,政治家梁启超的长子。

维新变法失败,梁启超逃亡日本。

梁思成出生在日本东京。

十一岁回到北平。

梁启超很注重儿女们的国学教育。

在家里设学堂。

每逢寒暑假,便在家中开课。

亲自给他们讲《论语》,《孟子》。

1915年,梁思成考入清华学校,就是当时的留美预备学堂。

他学业优秀兴趣广泛,既是体育健将,又是合唱团团员,还会吹小号,长笛。

梁启超此时已渐渐消隐于历史舞台。

他更希望他的儿女们能够专攻文化,从事学术研究。

而这时梁思成的梦想是当一个雕塑家。

他最终却没有成为雕塑家。

他的人生道路离不开两个人的影响,一个是他的父亲梁启超,还有一个就是才女林徽因。

1920年,曾被诗人徐志摩苦苦追求的林徽因随父亲从英国回到北平。

19岁的梁思成第一次见到17岁的林徽因,当他敲开林家的大门,一个小仙子一样的美丽女子站在他面前,聪慧的目光如水晶莹。

第一眼便深深地打动了他的心。

而林徽因的一番话则改变了梁思成的人生。

梁从诫:当我父亲第一次去拜访我母亲时,她刚从英国回来,在交谈中,她谈到以后要学建筑。

我父亲当时连建筑是什么还不知道,我母亲告诉他,那是包括艺术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一门学科,因为父亲喜爱绘画,所以也选择了建筑这个专业。

这是两个个性如此不同的人。

林徽因活泼热情,梁思成稳重深沉。

然而,因着共同的志趣和理想,两颗心越来越近。

这时,在父辈的安排下,两人结伴到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

《中国建筑史》课程复习要点

《中国建筑史》课程复习要点

《中国建筑史》课程复习要点课程名称:《中国建筑史》适用专业:建筑学、建筑工程技术等辅导教材:《中国建筑史》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7版复习要点:绪论1、中国木架建筑的特征;2、木构架建筑类型;3、中国古建筑类型。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括1、河姆渡文化时期建筑特征;2、仰韶文化时期建筑特征;3、西周时期瓦发明的意义;4、唐代建筑特征;5、宋代建筑特征;6、明代建筑特征;7、清代建筑特征。

第二章城市建设1、我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2、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三种类型;3、汉长安城布局特征;4,北魏洛阳城市特征;5、隋朝大兴城布局特征;6、北宋东京城市布局结构;7、元大都城市特征;8、明清北京城布局特征。

第三章住宅与聚落1、住宅的演进;2、住宅构筑类型;3、土楼建筑特征;4、北京四合院的特征。

第四章宫殿、坛庙、陵墓1、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2、唐大明宫建筑特征;3、明清北京故宫特征;4、坛庙的历史发展与类型;5、北京天坛特征;6、明十三陵布局特征。

第五章宗教建筑1、我国佛教寺院的两种基本类型;2、山西五台南禅寺大殿建筑特征;3、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东大殿)建筑特征;4、河北正定隆兴寺建筑特征;5、天津蓟县独乐寺建筑特征;6、佛塔的种类;7、北京妙应寺白塔建筑特征。

第六章园林与风景建设1、颐和园布局特点;2、避暑山庄布局特点;3、私家园林设计基本原则与手法;4、苏州留园布局手法。

第八、九章木构建筑特征、大木作小木作1、斗拱;2、梭柱;3、金厢斗地槽;4、雀替;5、直梁和月梁;6、椽、檩、瓜柱、叉手和托脚;7、屋顶形式;8、中国古建筑有着特殊的曲面屋顶的用途;9、举折、天花、藻井、须弥座、如意踏步、斜道;10、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

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教学方式:面授辅导、平时作业考核方式:考勤、作业和开卷考试《中国建筑史》复习范围1、简述汉长安城的布局特点2、简述唐长安城的规划布局特征3、简述山西应县释迦塔的造型特征及结构技术成就4、简述晋祠圣母殿的造型特征5、简述唐宋建筑风格的区别6、写出五种中国古建筑屋顶名称,并绘制立面简图7、写出三种不同地区的民居并简述其特点8、试举出建筑近代建筑师3位及其代表作品9、唐乾陵的布局特色是什么?10、写出中国塔五种主要类型,并各举一实例(说明建造年代和地点)11、试举唐宋元明清各时代塔一座,简要描述其特征12、简述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的造型特征及其结构技术成就13、简述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优势与不足14、结合佛光寺大殿谈唐代木构建筑的造型特点15、结合北京故宫太和殿谈清代木构架建筑的造型特点16、清式彩画的分类及其主要特点17、概述颐和园的总体布局和组景特点18、元大都的规划特点19、简述嵩岳寺塔的建筑特点20、北宋东京城的特点21、《营造法式》及其成就22、结合实例论述中国民居中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23、论述中国清代皇家园林的特征24、试述宋代建筑的发展与革新25、试述明清北京城的建设发展26、论述北京故宫的总体布局、建筑成就27、论述天坛的总体布局,建筑特点和设计方法28、结合实例分析明清私家园林的特点和造园手法29、试论唐代到清代木构建筑单体造型的演变30、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和特点31、屋面举架是什么意思?32、中国古建筑采用木材作为主要建材之一有何优缺点?33、分析北京故宫中轴线前三殿以南的空间处理手法?34、南北朝时石窟寺有几种类型?35、分析明清江南私家园林水面处理手法。

中国建筑史第3章第五讲(民居)

中国建筑史第3章第五讲(民居)
广西、贵州、早期开发地 云南、湖南、区或处于客 四川、台湾 家文明腹地
少见 罕见
的纯客家

闽西永定、龙岩、上杭、粤东嘉应梅县、 南部 漳平;闽西南平和、诏 大埔、平远、 散见 五华、潮州 安、南靖、云霄等 闽西所有县;闽北各县、粤东嘉应、 闽南诏安、平和、南靖、潮州、南雄 云霄、同安及闽东闽清 及深圳、香 港
(一)木构抬梁、穿斗与混合式: 主要分布地区:北京、江浙、皖南、 江西、湖南、湖北、云、贵、川等。 抬梁和穿斗两种技术在汉代便已成 熟。此后在住宅中普遍应用,范围甚广。 北方多抬梁式,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南 方多穿斗式,如云南白族住宅的主体部分。 皖南、江浙、江西一带住宅中,山墙边贴 用穿斗式,以较密集的柱梁横向穿插结合, 辅以墙体,增强抗风性能;明间为使空间 开敞、庄重,虽然柱梁交接还是横向榫卯 关系,具穿斗特征,但已改及大梁上再抬 上部梁架,为抬梁、穿斗混合式。
在此时期,人类才首次获得充足、稳定的 食物。也才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居民点。这就是 最初的聚落。到新石器时代,中国大部分地区 已从事农耕。其中距今约6000—9000年前的湖 南澧(li)县彭头山遗址、河南郑州裴李岗遗址、 河北武安磁山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等, 是我国所知的最早和最具典型性的农耕遗址。 人类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即农业的出现而 形成固定的居民点----聚落;人类第二次劳动 大分工,即商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聚落分化 成以农业为主的乡村和以非农业为主而以商业 手工业为主的城市。这是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 会过渡时期产生的。随之,由于生活方式和生 活环境的不同,以城市达官贵人的住宅和乡村 中乡绅庶民的住宅为代表,在漫长的历史发展 中也自成轨迹。
(八)阿以旺: 主要分布地区:新疆南部。 “阿以旺”是新疆维吾尔族住宅常见的一种, 有三四百年的历史。土木结构,平屋顶,带外廊。 所谓“阿以旺”,即是一种带有天窗的夏室(大 厅),中留井孔采光,天窗高出屋面约40-80cm, 供起居、会客之用,后部做卧室,亦称冬室,各 室也用井孔采光。“阿以旺”顶部以木梁排木檩, 厅内周边设土台,高40-50cm,用于日常起居。室 内壁龛甚多,用石膏花纹作装饰,龛内可放被褥 或杂物。墙面喜用织物装饰,并以此质地和大小、 多少来标识主人身份与财富。屋侧有庭院,夏日 葡萄架下,可作息生活。

《中国建筑史》第二章(1)

《中国建筑史》第二章(1)

高台建筑特征:
以夯土台为 中心,周围用 空间较小的木 架建筑环抱, 上下层迭二三 层,形成一组 建筑群。
3、装饰与技术
◆ 春秋时期出现砖,主要用于室外铺地及墓葬 · ◆ 建筑装饰:有彩画。《论语》:“山节藻棁”。《春
秋》:“楹,天子丹,诸侯黑,大夫苍” 色彩的等级制。
4、室内:席地而坐。以 “筵”为为计算建筑体量 的单位。以“几”衡量室 内面积的模数。
1、城市:既统治是阶级居住的场所,也是对外防御 的堡垒。有大小之分。都城:称为镐京。
2、建筑实例: ◆ 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遗址 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四合院。 特点:A、“合院”形式,四周有檐廊环绕,基址下
有排水管和暗沟,排院子里的水; B、平面中轴对称; 源自、布局前堂后室,内外有别,尊卑有序。
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 建筑遗址将“茅茨” 演进为“瓦屋”,奠 定了中国建筑以土、 木、瓦、石为基本用 才的悠久传统。
◆ 西周时发明了瓦
◆ 凤雏村出现了三合土:白灰+沙+黄泥抹面
西周令方彝
(二)春秋(前770~前476年)
历史文化背景:
田地私有制、诸侯国争战 天子失学、百家争鸣
先秦理性精神——伦理理性的社会
春秋时期建筑状况:
铁器的使用 匠师:公输般(鲁班) 瓦的普遍使用,并开始用砖的历史 高台建筑开始兴起。作用:攀比、了望。 建筑装饰与色彩
3、河姆渡文化
住屋形式:干 阑式建筑,下层用 柱子架空,上层用 作居住。它是由原 始巢居发展而来。
我国发现最早 的采用榫卯技术的 木构建筑。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 木构件
河姆渡遗址
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
4. 红山文化 :最早的神庙与祭坛 原始农业 定居生活 有一定的畜牧和农业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的宗教寺庙遍布京城,现存著名的有: 佛教的法源寺、潭柘寺、戒台寺、云居寺、 八大处等。道教的白云观等。伊斯兰教的 北京牛街礼拜寺等。
藏传佛教的雍和宫等,天主教西什库天主 堂、王府井天主堂等。基督教的缸瓦市教 堂、崇文门教堂等。


北京中轴线是指元、明、清时的北京城的中 轴线,北京国家体育场· 鸟巢的城市规划具有 以宫城为中心左右对称的特点。 北京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长 约7.8公里。从南往北依次为,永定门,前门 箭楼,正阳门,中华门,天安门, 端门,午 门,紫禁城,神武门,景山,地安门,后门 桥,鼓楼和钟楼。 从这条中轴线的南端永定门起,就有天坛、 先农坛;太庙、社稷坛;东华门、西华门; 安定门,德胜门以中轴线为轴对称分布。



北京城池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代王朝明和清 的都城城防建筑的总称,由宫城、皇城、内 城、外城组成,包括城墙、城门、瓮城、角 楼、敌台、护城河等多道设施,曾经是中国 存世最完整的古代城市防御体系。北京城门 是明清北京城各城门的总称。根据等级以及 建筑规格的差异,分为宫城城门、皇城城门、 内城城门、外城城门四类。明清北京城有宫 城城门四座。
皇穹宇位于天坛。是放置皇天上帝和皇帝上八 代祖宗的牌位的地方。始建于明嘉靖九年。 砖木结构,殿内没有横梁,全靠8根檐柱、8根 金柱和众多的斗拱支托屋顶,巧妙地运用了力 学 原理。

三层天花藻井,层层收进,极有特色,为古建 筑中少有。殿檐覆盖蓝色琉璃瓦,檐顶有镏金 宝顶,殿墙是正圆形磨砖对缝的砖墙,远远望 去,就像一把 金顶的蓝宝石巨伞。
第三章 明清建筑

天坛,在北京市南部,东城区永定门 内大街东侧。占地约273万平方米,是 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 在整个北京城里,北有地坛祭地,南 有天坛祭天,东有日坛祭太阳,西有 月坛祭月亮,其中天坛最为光彩夺目、 气宇非凡。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乾 隆、光绪时曾重修改建。为明、清两代帝 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场所。天坛是 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有坛墙两重,形 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 主要建筑在内坛,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 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 相隔。

北京故宫,明朝时叫大内宫城,清朝时叫 紫禁城,这里原为明、清两代的皇宫,住 过24个皇帝,建筑宏伟壮观,完美地体现 了中国传统的古典风格和东方格调,是中 国乃至全世界现存最大的宫殿,是中华民 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天坛以其布局合理、 构筑精妙而扬名中外,是明、清两代皇帝 “祭天”的地方。

四合院是以正房、倒座房、东西厢房 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北方传 统住宅的统称。北京四合院源于元代 院落式民居,是老北京城最主要的民 居建筑。





自元朝起,开始成为全中国的首都。 元朝时的北京称为元大都。 此后明朝在大部分时间内和清朝的都城均建立于此, 明朝从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为了便于加强北方边 防,保卫北方安全,将都城迁至北京。从那之后, 北京成为了明朝的新都城。 清兵入关后即进驻北京,亦称北京为京师顺天府, 属直隶省。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 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 国旗的决议》,北平更名为北京。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宣告成立。

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 等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 皇乾殿、祈年门等。著名的祈年殿在 最北方,这是天坛内最宏伟、最华丽 的建筑,也是想象中离天最近的地方。




圜丘坛是举行冬至祭天大典的场所,主要建筑 有圜丘、皇穹宇及配殿、神厨、三库及宰牲亭, 附属建筑有具服台、望灯等。 圜丘形圆象天,三层坛制,高5.17米,下层直 径54.92米,上层直径23.65米,每层四面出台 阶各九级。 上层中心为一块圆石,外铺扇面形石块九圈, 内圈九块,以九的倍数依次向外延展,栏板、 望柱也都用九或九的倍数,象征“天”数。 圜丘坛上有“天心石,是 全球首个拥有世界地质公园的首都城市。
北京旅游资源丰富,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 达200多处,有世界上最大的皇宫紫禁城、 祭天神庙天坛、皇家花园北海、皇家园林 颐和园和圆明园,还有八达岭长城、慕田 峪长城以及世界上最大的四合院恭王府等 名胜古迹。


北京是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 化名城。北京在历史上曾为六朝都城, 在从燕国起的2000多年里,建造了许 多宏伟壮丽的宫廷建筑,使北京成为 中国拥有帝王宫殿、园林、庙坛和陵 墓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的城市。

中央四柱叫通天柱,代表四季; 中层十二根金柱,代表十二个月; 外层十二根檐柱,代表十二时辰; 中外层相加二十四根代表二十四节气; 三层相加二十八根,代表二十八星宿; 加柱顶八根童柱,代表三十六天罡; 宝顶下雷公柱,代表皇帝一统天下。


七星石是在天坛七十二长廊东南的场 地中,按照北斗七星的方位排列的七 块巨石,在它们的东北隅还有一小石, 共为八石。
坛边还有祈年门、神库、神厨、宰牲亭、 走牲路和长廊等附属建筑。长廊南面的广 场上有七星石,是嘉靖年间放置的镇石。


每年皇帝都在这里举行祭天仪式,祈祷风 调雨顺、五谷丰登。 祈年殿呈圆形,直径32米,祈年殿高38米, 是一座有鎏金宝顶的三重檐的圆形大殿, 殿檐颜色深蓝,是用蓝色琉璃瓦铺砌的, 因为天是蓝色的,以此来象征天。

祈年殿,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改 为三重顶圆殿,殿顶覆盖上青、中黄、 下绿三色琉璃,寓意天、地、万物。 清乾隆十六年(1751)改三色瓦为统一 的蓝瓦金顶,定名“祈年殿”。

祈年殿的殿座就是圆形的祈谷坛,三层6米 高,气势巍峨。坛周有矮墙一重,东南角 设燔柴炉、燎炉和具服台。 坛北有皇干殿,面阔五间,原先放置祖先 神牌,后来牌位移至太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