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的学习方式
新课标提倡的三种学习方式
我们做教育工作首先要理解教育。
课程是告诉我们学生应该学什么的问题。
教育的最本质的问题是什么?是研究学生怎么学的问题。
就目前我们的教学看,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是我们的价值取向最看重的。
我们今天主要是研究这三种学习方法及其相互的关系。
一、自主学习目前,国外使用的与自主学习有关的术语很多,如:自我调节学习、主动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教学、自我计划的学习、自律的学习、自我定向的学习,等等。
但对于什么是自主学习,并没有形成相对统一的看法。
这个意思,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称为“自觉自动的学习”。
对于“自主学习”,国外教育家齐莫曼认为,应该从学习的动机、内容、方法、时间、过程和结果等六个维度来加以界定。
如果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内在的或者是自我激发的,学习的内容是自己选择的,学习的方法是有计划的或者是经过练习已经达到自动化的,学习的时间是定时而有效的,同时学生能够对学习过程作出自我监控,能够主动营造有利于学习的物质和社会的环境,最终能够对学习的结果作出自我总结和评价,那么,我们认为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
当然,这个程度要求是很高的。
我们判断是否自主学习的标准(这里是就内容而言),主要是看学习内容的拓展。
比如,学生学习了李白的几首诗以后,能够主动去找李白的其他的诗歌进行自我研究,找写诗的背景进行研究。
这就是达到了自主学习。
或者是教师还没有讲授,学生能够提前进行预习,甚至有的学生已经掌握得差不多了。
这也是自主学习的表现。
概括地说,自主学习要求一是多学,二是超前进行学习。
而目前我们的情况如何呢?实际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法的指导,据世界的统计,只占实际教学的3%(这是世界平均水平)。
我们提倡做一个完美的自主学习者,要求学习者对学习内容心中有数,机动灵活。
我们会发现这样的情况:有些学生在初中的学号很靠前,到了高中则下滑。
原先认为学习不怎么样的学生反而到了前面。
问题的关键是学生不善于进行自我反思来主动调节和改变自己的学习方法。
教资:新课改的学习方式
教资:新课改的学习方式在教师资格考试中,有关“新课改”的考核内容一直以来都是重点,尤其对于新课改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更是活跃在客观题、案例分析题中,那么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具体来讲对应着什么例子,又各自有哪些优缺点呢?学习整理一下关于“新课改下学习方式”的那些知识。
通过掌握区别,进而轻松应对考试。
首先,通过几个关键例子,牢牢掌握不同学习方式的核心重点吧。
1.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即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或不情愿地学习。
点拨:从概念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么几个关键词,“自主”“自觉”,举个例子来理解的话,比如小明能够主动进行背书。
如果我们更深入的来理解的话需要将“自主”拆分为“自立”、“自为”、“自律”三个部分来理解。
“自立”即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任何人不能够进行代替,无可替代。
“自为”即学习者自己来进行自我探索、自我建构、自我选择,比如自己选取感兴趣的方式学习等。
“自律”即学习者的自我约束性或规范性。
从中我们能明白,所谓自主学习也不是想学就学,想学什么就学什么。
对于自主学习的优缺点,我们简单概括为:优点:自主学习有利于极大的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缺点:自主学习增大了教师的工作量;教师要精心策划,提供相关资料,对教师要求比较高。
同时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结构松散,不便于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大量使用;此外,教师的指导地位也较难掌握。
2.合作学习合作性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以学习者小组形式,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的一切相关行为。
点拨:合作学习的关键词为“小组”“共同任务”“共同目标”“分工明确”。
总而言之就是课堂中学生以分组的形式进行的学习。
通常是以4—6人为一组开展学习。
对于合作学习的优缺点,我们简单概括为:优点:创设了一个民主、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学得主动、轻松。
新课程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
新课程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才培养的需求。
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新课程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新课程、新教学方式和新学习方式的改革内容及其意义。
一、新课程的改革内容新课程的改革主要体现在课程目标、内容和评价方面。
1.在课程目标方面,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综合能力。
传统的课程注重知识传授,而新课程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展潜能的培养。
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其在面对现实问题时能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2.在课程内容方面,新课程注重多元化和实践性。
以往,课程内容主要以书本知识为主,而新课程将社会实践和实际问题引入到课程中。
通过与社区、企业和家庭的联系,使学生接触到真实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3.在课程评价方面,新课程强调过程评价和多元化评价。
传统的课程评价主要以考试为主,而新课程将评价从结果导向转变为过程导向,通过观察、记录和讨论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同时,新课程还鼓励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例如口头报告、展示、作品展示等,从而更加有效地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新教学方式的改革内容新教学方式的改革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方面。
1.在教学方法方面,新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为中心,而新教学方法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通过讨论、探究和实践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在教学手段方面,新教学方式注重多媒体和信息技术的应用。
传统的教学手段主要以教科书为主,而新教学方式将多媒体和信息技术引入到教学中。
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电子教材和在线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够灵活使用信息技术来获取和交流知识。
3.在教学环境方面,新教学方式注重创设积极向上的教育环境。
新课改倡导的三种学习方法是什么?
新课改倡导的三种学习方法是什么?
新课改倡导的三种学习方法如下:
合作学习:学习者通过小组里的互助性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小组成员既需要承担个人责任,还需要进行互动活动进行促进性的学习。
自主学习:学习者自主确立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进度、应用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进行自我评价,并能做出相应的调适。
探究学习:学习者通过确定探究主题,在创设的探究情境中,开展有组织的探究活动,展示探究成果,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形成探索精神和发展创新能力。
拓展资料
从根本上说,课程改革的动因是因为面临的社会环境已经变了: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当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
这就是说,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知识更为重要。
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
显然,全国“万校一书”的课程体系、“万人一面”的培养方式,肯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另一方面,由于高中教育已经基本普及,高中教育的功能也随之
发生了变化:从只面向少数人的精英主义教育,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高中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不再是只为大学输送合格新生。
当高中毕业生可能继续升学,也可能直接走向社会时,高中教育就应当转变为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职业意识和创业精神,这些正是新课改所十分强调的。
此外,这次新课改借鉴了先进国家的课改经验,是对世界课程改革潮流的自觉顺应,这一点在高中课改中尤为明显。
新课改倡导哪些学习方式
新课改倡导哪些学习方式最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新课程指导纲要突破了以往历次教学改革着重研究变革教的方式转为研究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习本是人类的一种精神享受。
人,生来就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热爱学习是人的本性。
每个人通过学习,认识事物、掌握本领,由此可体验到人生的更高境界,这样该是多么快乐和美妙。
学习又是人的一项创新性活动。
人类是迄今为止最高等的生物,人的行为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学习的结果。
中小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和一个特殊阶段,他们学习是为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因此,他们的学习也是一项创新性的活动,他们的学习活动有着直接而重大的历史意义。
新课程时时处处紧扣“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体验学习的美妙,让学生走向成功。
现代学习方式不仅包含许多具体的学习方式,更是一个以弘扬人的主体性精神和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包含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心理、学习过程,学习评价等内容的开放的学习系统。
它的本质特征主要有如下几点:1.主动性,2.独立性,3.独特性,4.体验性,5.问题性,6.交互性,7.生成性。
新课程大力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自主性学习,也就是学生积极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主动去学习,不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如能自己去阅读的教材一定自己去读,能自己动手去做的实验就要亲手去做,自己的想法一定自己说,自己能总结的规律就自己去总结……合作性学习,即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间的讨论、交流、互动互助等形式的交互合作学习,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进步;探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和引导下,学生从自身发现问题出发,从好奇心及兴趣出发,通过实验、实践,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验证原理或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
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近年来,新课程的实施和教育改革不断的进行,教育方式也在随之改变。
新课程倡导学科的整合,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学科交流互动,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全面素养和高层次能力的人才,而不再强调知识的堆积。
新课程的实施,也带来了学习方式的变革。
独立自主学习新课程的核心是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新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拥有更多的学习自主权。
教师在新课程中,更多扮演的是指导者的角色,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自主寻找答案。
在新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性的探究和作答,成为了学习的核心。
视觉学习新的学科体系和新的课程标准反映出对学生学习习惯的重视,从而要求学生学会掌控更多的信息,更快的获取知识。
视觉学习因信息的直观性,深受人们喜爱,而新课程中,视觉学习也得到了重要运用。
视觉学习可以通过多媒体方式来实现,表现形式包括道具、实物、图表和动画等。
视觉学习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适应新课程的学习方式。
互动学习新课程中强调互动学习,要求多学科协同合作,创设丰富的学习场景,带领学生进行独立自主、协作交流、知识构建的学习活动。
这种学习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班级和团体合作意识,依靠互动带来的启示、刺激和反馈,让学生得到了更加丰富的学习经验。
互动学习可以通过多种平台来实现,包括教室内的组织讨论、学习小组、互动课程在线课堂、在线问答和在线实验等。
这些平台都为学生提供了相互交流和协作的机会,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协作意识和提高学习效果。
总结新课程的推出和教育改革带来的学习方式变革,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更多的资讯和更多的学习选择。
符合现代学习理念的学习方式必将成为未来学习的主流,而这也需要学生不断努力,适应和积极投入学习。
新课程和新的学习方式变革不仅仅是改变已有模式,更是加强教育目标的实现,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知识的海洋中游刃有余,成为全面发展和具有国际化素养的人才。
新课改的几种学习方式
新课程倡导的几种学习方式㈠自主学习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
具体地说,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要想使自主学习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就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主动参与知识的全过程,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工程问题”时创设这样一个情境:㈡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
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
如果学生长期处于个体的、竞争的学习状态之中,久而久之,学生就很可能变得冷漠、自私、狭隘和孤僻,而合作学习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合作学习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
研究表明,如果学校强调的是合作、而非竞争,既不按智力水平分班、又不采取体罚的措施,那么这种学校就不太会发生以大欺小、打架斗殴以及违法犯罪等事件,同时也不会因为强调竞争而降低学习成绩。
新课程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
新课程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的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新课程与教学方式的改革成为了当下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之一。
这种改革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深入研究孩子们的成长特点和需求,提供更合理、灵活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的改革主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首先,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更加重视。
传统教育中很多课程内容都是死记硬背的,缺乏趣味性和实际性。
而新课程的改革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其次,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实际生活。
传统教育中,许多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使得学生无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而新课程的改革强调实践应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再者,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更大的发挥。
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要求学生具备创新能力。
新课程的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铺平道路。
与此同时,新课程的改革也促使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过去,教师主导的教学方式占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然而,这种教学方式呈现出一些弊端,比如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创造力,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等。
现如今,教学方式的改革已经明显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倾向。
新教学方式的改革主张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鼓励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不再是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的引导者和指导者。
他们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学习方式的改革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也变得尤为重要。
新课程的改革虽然提供了更灵活、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但是却要求学生拥有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需要从被动的学习角色转为主动学习者,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
因此,学生需要具备一系列创新的学习方式,如互动式学习、合作学习、项目学习等。
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学生学习方式研究
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学生学习方式研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初中阶段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新课程改革加快了学习进度,增加了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注重实践性,坚持把学生的学习发挥到极致。
在这样的新课程下,初中学生如何学习?他们又该如何做到能学会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本文将研究这个
问题,探索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学生应该采取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下的学习方式
初中学生应在新课程改革下,全面发展自己的能力,掌握学习方法和技能,尤其是要重视培养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分析处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
1、学习态度
初中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对学习工作积极配合,勤奋学习,善于总结,坚持长期发展自身的能力。
2、学习方法
初中学生要用合理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重视吸收新知识的方法,善于思考,深入分析,掌握多种学习方法和有效的学习技能,主动探究,提高学习效率。
3、学习环境
初中学生要注重适宜的学习环境,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合理的课外活动,督促自己克服困难,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
4、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加强了学习实践性,大力推行实践教学,坚持把学生的学习发挥到极致,及时总结学习成果,开展实践性实验,丰富学习的内容和形式,营造有利的学习环境。
综上所述,初中学生要在新课程改革下,恰当的发展自身的学习方式,全面培养自己的能力,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技能,注重适宜的学习环境,积极参与实践教学,提高学习效率,追求更高的学习成果。
通过上述的研究,可以总结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期达到更优质的学习效果。
新课程改革下的学习方式初探 (2)
新课程改革下的学习方式初探摘要:随着教育理念的变革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学习方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教师讲授式教学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和合作性。
本文主要探讨了新课程改革下学习方式的变化和影响,并从多个角度提出了对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的启示和建议。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主动性、合作性1. 新课程改革背景新课程改革是对传统课程的一次重大改革,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它要求将教育重点从传递知识转变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一改革使得学习方式成为关注的焦点,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成为影响学习方式的重要因素。
2. 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在新课程改革下,学习方式从传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主要传授者,学生则被动接受。
而在新课程改革中,学生要更加主动地探究和实践,积极参与和主导自己的学习过程。
这种主动学习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学习效果。
3. 从知识传授到探究式学习除了主动学习,新课程改革还强调探究式学习。
传统的教师讲授式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记忆,而探究式学习则注重学生的思考、实践和合作。
在探究式学习中,学生通过提出问题、寻找解决方法、进行实践和交流合作等方式主动参与,培养了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4. 从竞争到合作新课程改革的学习方式还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成绩的高低常常被用来评判个人的成就。
而在新课程改革中,学生之间的合作取代了竞争,强调团队合作和互助精神。
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 新课程改革的启示和建议新课程改革对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都带来了重要的启示和挑战。
首先,学生需要主动参与学习,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其次,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指导者。
学校需要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支持探究式学习的资源。
新课程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
新课程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变革,教育体制中的新课程、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也在不断进行改革。
本文将探讨这些改革对教育系统带来的影响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新课程的特点新课程的推出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学生需求的变化。
与传统课程相比,新课程具有以下特点:1.强调实践: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来提高课程的学习效果。
2.综合性和跨学科性:新课程打破了传统学科的壁垒,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促进学生的综合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3.个性化和灵活性:新课程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提供了更加灵活和个性化的学习环境。
教学方式的改革伴随新课程的推出,教学方式也在不断进行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的传授和灌输,而新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究。
问题导向教学问题导向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通过探究和解决问题来学习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式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这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相互支持。
混合式教学混合式教学是指结合传统面授教学和在线学习的教学方式。
通过网络平台和多媒体技术,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和进行在线讨论,同时还可以参加面授课程和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学习方式的改革随着教学方式的改革,学习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传统的学习方式注重课堂学习和书本知识的积累,而新的学习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
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主动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并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实践学习实践学习是指学生通过实际实践活动来学习。
这种学习方式通过将课堂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5河北特岗教师招考《新课程改革》核心考点六: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
河北教师考试网:/?wt.mc_id=bk4828【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一、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关注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是学生自主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
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它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
“我要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
只有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也是一种元认知监控的学习。
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它突出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和自我强化上。
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并使之养成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因素。
二、探究学习探究学习也称为发现学习。
学习过程除了被动接受知识外,还存在大量的发现与探究等认识活动。
新课程要求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要学生转变单一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探究学习或发现学习是体现学习的真正价值、实现有意义学习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三、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的方式。
合作学习的展开往往是在自学基础上进行的小组合作学习和小组内讨论。
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要制定一个小组学习目标,然后通过合作活动达到目标并对小组总体表现进行评价。
此外,还可以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或全校交流。
合作学习对学生的学习和认知有积极意义。
首先,合作学习能够激发创造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其次,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凝聚人心,增进认识与理解;再者,合作学习能够促使学生不断反省,不断提高。
新课改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改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地学习。
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应积极探索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从而促使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
新型的教学方式提倡自主,探索与和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单一的,他主的与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生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音乐新课程的实施中,应怎样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呢?首先,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在教学行动上产生相应的变化。
音乐教学长期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抑制。
教师始终把自己看作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者形象,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前人知识和经验的存储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一味模仿,循规蹈矩,被动接受音乐知识,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受到遏制。
所以便出现了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现象。
实际上,这种课堂教学没有充分尊重学习主体,忽略学习者的音乐潜质和成长能力,甚至是在扼杀“创造力”。
在音乐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的角色应由“传授知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
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思想,改变教学手段。
其次,在音乐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需要人是万物之灵,每一个人与生俱来都有探究的需要,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承担责任的需要。
关注和尊重学生的需要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尊重学生,更多地欣赏和鼓励学生,将人生的美好前景展示在学生面前,关注的学生的内心世界,是教育取得成功的秘决。
新课程改革中学习方式的转变
刍议新课程改革中学习方式的转变语文课程的理念主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提倡引导并促进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
作为新一代的年轻教师,我们必须不断地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体验,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科学理念,这样才真正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一、更新观念,认识学习方式学习方式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方式。
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有效地促进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培养他们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据调查发现,当前小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是做实验、用电脑、读课外书,但是也有很多学生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则是听讲、做作业练习、做实验。
由无数次实践可以看出,所谓“有效”的学习方式,就是应付平时考试和完成作业的主要方式,为数众多的学生还不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提高学习效率。
由此可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当前重要任务。
作为新一代的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扎扎实实地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落到实处,要善于把学生从课内引向课余与课外,加强课内外的联系,这样才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合作意识的加强。
二、着眼素质,改进学习方式1.突出主体,增加主动学习含量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做到“教、学、做”三者合一,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不仅要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还要逐步培养学生随着学习的深入而慢慢提高自动、自学、自得地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
语文教师要适时地转变自身角色,使自己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成为促进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真正为学生个性发展服务。
“向40分钟要效率”,更高效率地利用好每节课的时间,在教学中应该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充分的提问时间、充分的读书时间、充分的作业时间。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主要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自主学习(意义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而言的,是指教学条件下学生的高质量的学习;合作学习是指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与“竞争学习”;探究学习(发现学习则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
新课程改革之所以特别强调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其理由在于: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体验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也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理念。
伴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方式也将产生根本的变革。
一、自主学习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习从被动、依赖的学习方式向主动的、自主的学习方式转变,自主学习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越来越占据着重要地位。
(一自主学习的涵义自主学习是指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学习者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相对独立地积极建构知识并不断调控自己的学习进程和学习状态的一种学习方式。
它包括:在学习活动之前,学习者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和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学习进程和学习状态进行监控、调节和修正;在任务结束后对学习效果进行反思、总结和评价[1]。
自主学习的本质是主动建构。
主体教育思想认为,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与发展的过程,这种过程是通过学生自我参与有关实践而实现的。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就是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教学活动自觉的、积极的参与者,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和发现者,成为自己主动建构与发展的主宰者,并在每次参与过程中实现其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下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精选教育文档
新课程改革下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新课程指导《纲要》要突破以往教改中着重从教师教的方式转变为学生学的方式。
因此,我在教改实验中,就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以下几方面的肤浅探索。
一、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新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过程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
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教师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激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能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新知识。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良好的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活动及习题。
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表达出自己的思考。
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对数学的求知欲和学习数学的兴趣,觉得数学不再是那些枯燥、乏味的公式、计算、数字。
真正从思想上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变“学数学”为“用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股票、利息、保险、有奖储蓄、分期付款等经济方面的数学问题,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常识,如果数学教学仍旧视而不见,不管实际应用,恐怕就不合时宜了。
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特点
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特点
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特点
1、强调启发式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改革将偏重个体差异,重视唤醒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习者通过探究、发现、构想、批判,以想象、发散、创造等启发式学习来实现自我构建知识,更好地发掘和运用知识在实践中的价值和意义。
2、把目标与内容结合:通过将教育的目的、任务与教学的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可以发展学习兴趣和能力,优化学习环境。
3、从教学表现中学习:新课程改革注重从实证中获取教学表现来进行学习,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学到重要的知识和技能,达到更高水平的学业成绩。
4、构筑知识结构:新课程改革通过综合知识结构来影响学习过程,使每一位学生受益,而且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领域来实现知识相互联系的体系。
5、均衡的课程设置:新课程改革的核心要求是形成一种均衡的课程设置,突出实践性,贴近学生的生活,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跨学科发展的能力。
6、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新课程改革探索到一种转变课堂教学模式的新思路,从单向的传授式教学,过渡到能够发挥学生学习能力和主观能力的双向交流式教学,更加重视和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方式。
7、实施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重视发展人才全面素质,着力把课程建设、教学活动、学术氛围等各个方面的教育活动对社会现实日益紧密地结合起来,重视青少年的学习积极性、独立思考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我国未来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改革的学习方式韦承均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
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学习方式较之于学习方法是更为上位的东西,二者类似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学习方式相对稳定,学习方法相对灵活,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
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生发展更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
试想,如果一个在学校中度过9年或12年学习生活的孩子,整天处于被动地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对于所学的内容总是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那么,我们怎么能够想像和指望他会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在他的一生中,如何能够具有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能够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生活的建设者? 转变学习方式究竞意味着什么? 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这是学习观的根本变革,学习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
基于此,本次课程改革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
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
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
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即为典型),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
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因此成为本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
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
换句话说,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由此可见,转变学习方式实质上是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
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转变学习方式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传统学习方式转向现代学习方式。
但是现代学习方式不是特指某一具体的方式或几种方式的总和,从本质上讲,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
认识和把握现代学习方式的本质特征是我们创造性地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的重要保证。
一、主动性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二者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
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要我学则是基于外在的诱因和强制。
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
兴趣有直接或间接之分,直接兴趣指向过程本身,间接兴趣指向活动结果。
学生有了学习兴趣,特别是直接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
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
相反,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情况就大相径庭了,“强扭的瓜不甜”,学生在逼迫的状态下被动地学习,学习的效果必定是事倍功半。
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
学习是谁的事情,谁应当对学习承担责任?教师当然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负责,但是如果学生自己意识不到学习的责任,不能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这种学习就不是真正的自我学习。
只有当学习的责任真正地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有意义的学习。
二、独立性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依赖性。
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
每个学生,除有特殊原因外,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不仅如此,每个学生同时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都有一种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欲望,他们在学校的整个学习过程也就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
低估、漠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忽视、压制学生的独立要求,从而导致学生独立性的不断丧失,这是传统教学的根本弊端。
本次教学改革要求我们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
值得强调的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待学生的独立性和独立学习,还要有一种动态发展的观点,从教与学的关系来说,整个教学过程是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也即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随着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增长和提高,教师的作用在量上也就发生了相反的变化,最后是学生基本甚至完全的独立。
三、独特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也就是说,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持个性的体现。
实际上,有效的学习方式都是个性化的,没有放之四海皆有效的统一方式,对某个学生是有效的方式,对他人却未必如此。
正如多元智力理论所指出的,每个人的智慧类型不一样,他们的思考方式、学习需要、习优势、学习风格也不一样,因此每个人的具体学习方式是不同的。
这意味着我们提倡转变学习方式,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
独特性因此成为现代学习方式的重要特征。
独特性同时也意味着差异性,学生的学习客观上存在着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一内容时,实际具备的认知基础和情感准备以及学习能力倾向不同,决定了不同的学生对同样的内容和任务的学习速度和掌握它所需要的时间及所需要的帮助不同。
传统教学忽视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要求所有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内,运用同样的学习条件,以同样的学习速度掌握同样的学习内容,并要求达到同样的学习水平和质量。
这种“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致使很多学生的学习不是从自己现有的基础出发,结果导致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吃不了”,有些学生根本不知从何“入口”。
现代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差异,并把它视为一种亟待开发和利用的教育教学资源,努力实现学生学习的个体化和教师指导的针对性。
四、体验性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
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它表现为:第一,强调身体性参与。
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
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中命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
基于此,本次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参与,强调“活动”,强调“操作”,强调“实践”,强调“考察”,强调“调查”,强调“探究”,强调“经历”。
第二,重视直接经验。
重视直接经验,从课程上讲,就是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
从教学角度讲,就是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
从学习角度来说,就是要把直接经验的改造、发展作为学习的重要目的,间接经验要整合、转化为儿童的直接经验,成为儿童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否则,就会失去其教育意义和发展人的价值。
五、问题性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
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所以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
学生学习同样必须重视问题的作用。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尽管学生学习是需要感知的),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
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
所以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
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做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
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
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
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
总之,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
显然,上述五点特性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包含的,它们虽是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的。
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我们正是必须从整体的高度来全面把握现代学习方式的精神实质,惟有如此,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