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石家庄》系列之五——赵县的各色美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舌尖上的石家庄》系列之五——赵县的各色美食

(2014-11-10 22:20:21)

转载▼

标签:

美食

地里的棉桃变硬

稿件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以驴肉开发的新菜品(受访者供图)

■驴肝(受访者供图)

《舌尖上的石家庄》系列之五——赵县的各色美食

“棉花桃一长硬了,赵县的饭馆就忙起来了。”这是老辈子时候,邻县人们议论赵县人的一句俗语。在过去那个种棉多、棉花值钱的时代(抗日战争之前),赵县人落下了“好吃”的名声,只要棉花丰收在望,下饭馆奢侈一把不算个事儿。如今,“棉花大款”的形象早已远去,但“吃风”却多多少少延续到了现在,除了过事儿爱下馆子,还有那些解放前就已经出名的小吃——油酥烧饼、咸驴肉,直到现在仍盛行不衰。

□文/图本报记者安春华通讯员朱涛

好吃才是硬道理

再次来到石塔旁边,上次是不顾周围花花绿绿的门脸,去看那“大隐隐于市”的“国保”石塔,这次是顾不上看石塔,而环顾周围多到让人眼晕的门面。怎么都叫“薛家烧饼”啊?石塔周围,不是卖烧饼的,就是卖驴肉的,而烧饼铺子至少四五家名为“薛家”。在被当地官方认可为“老根儿”的薛瑞杰烧饼店,薛瑞杰的老伴告诉我,石塔村大部分都姓薛,“你能不让人家叫薛家烧饼?”

事实上,薛家烧饼已经没有“秘方”可言。1989年发行的《河北地方风味食谱》中,就有对赵县油酥烧饼制作工艺的介绍。作为当地一种名小吃,油酥烧饼也称“石塔烧饼”,

因薛瑞杰家祖上曾在石塔底下开烧饼铺而得名。据县电视台台长赵志勇回忆,他的外祖父解放前在城内买下几间土坯房,与薛掌柜是近邻。那时,赵志勇常能吃到外祖父买的油酥烧饼。文革期间烧饼铺关了门,憋的小赵“馋虫”难耐,改革开放之后,薛掌柜的烧饼铺重新开张,离赵志勇家仅五十步开外,赵志勇回忆:那时“微风一吹,打烧饼的香气瞬间就能飘到我家……”

后来,旧村改造,石塔跟前的住户向外围迁移,腾出了石塔周围的土地,建成了一个小小的街心公园。薛家烧饼铺挪到了现在的位置:街心公园东南角。在店里,薛瑞杰的老伴小心翼翼拿出一张用卫生纸卷裹着的发黄的旧证件。我仔细一看,这是一张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赵县公署签发的“良民证”,证件上的老人名叫“薛老棉”。薛瑞杰说,薛老棉大号薛群阳,正是他爷爷。当年,爷爷除了在铺子门口卖烧饼,还经常担个烧饼架子到集市上去卖。在薛家店铺的三楼,我看到了这个祖传的烧饼架子,它类似于一个小桌子,结构却更简单,桌面下只一个又深又长的抽屉,一看就知道是放钱的。

北京地质大学教授孟澍森是赵县人,他在《赵州风味食品》一文中回忆“石塔烧饼”:“旧时,在石塔旁边有两间简易平房,那就是‘群阳家的烧饼店’了,那时,做烧饼的不止群阳一家,四个城门口都有烧饼店,四乡进城赶集的人,回去时,一定都买两包烧饼。但口味最佳,声誉最好的,还是群阳店里的油酥烧饼……”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大批游客的到来,薛家后人在石塔周边纷纷开起烧饼铺。薛瑞杰注册了“赵州烧饼”商标,而他的侄子薛少山则注册了“平棘薛家”商标,两家的店铺只隔着一间门面。另外,“薛聚杰”、“薛力杰”、“薛英杰”等多家烧饼店,也都冠以祖传正宗的名号。“现在是一大家族的人都在干,分不清啦。其实正宗不正宗、祖传不祖传的,有多大用呢,关键是现在好不好吃。”一位当地人说,他小时候一毛钱买三个的油酥烧饼,如今再也找不回那时的味道。

不知道他的判断是否过于悲观?我第一次吃赵县油酥烧饼是去年4月,那次和家人到柏林禅寺玩,中午出来,石塔周围的饭店已经人满为患,沿路向外围找,在稍远些、人尚未坐满的一家饭店,吃了驴肉火锅。味道不错,当然价格也不便宜。主食店家推荐油酥烧饼,八个小烧饼端上来,一咬,那种酥和香,是我此前从未体验过的。或许我留心品味过的烧饼并不多?总之,那一次印象深刻。饭后余兴未尽,又从街上买了两包拿回家。但当天晚上是吃不动了。后来再吃,不知因为隔夜了还是什么原因,怎么也找不回原来的味儿。这次在薛瑞杰的烧饼店又尝了甜、咸两个,好像还是不如我的油酥烧饼之“初恋”那次好吃。但通过两次吃的经历,也可以初步总结这种烧饼的特点了:第一是酥,但不像纸皮月饼那样层层往下掉皮,其外皮是稍硬或者说很脆的,里边是酥而软的。第二是比较香,甜度和咸度比较适中。但缺点是吃多了会腻,因为油很大。因此,与它的“恋爱”要考虑时机和场合:如果你刚吃了一盘子熏肉,你可能吃不下这样的烧饼,而如果你这顿饭只做了一碟小凉菜,一锅玉米面粥,或者像昨天这样的阴雨天,在家煲一锅清淡的虾皮白菜粉丝汤,那么,就两个香香的小烧饼,或许为一种绝搭。

咸驴肉的滋味

与石塔烧饼几乎齐名的,是赵县咸驴肉。据今年72岁、老家高村乡北王村的贾国锁回忆,过去咸驴肉哪都有卖的,因为过去毛驴很常见,咸驴肉是当地传统小吃。后来赵县的驴

肉加工集中到了固城村,这个村有屠宰牲畜的传统,不限于宰驴、马、骡还是牛。最近几十年,因为市场对于驴肉的追捧,其驴肉屠宰加工发展成了特色产业。固城村大概有五分之一的户,在从事屠宰、加工、销售、餐饮、服务等相关行业。

固城村就在县城南边,与县城几乎连为一体。从石塔那里往东走,见柏林大街以后向南拐,直行即可到固城村。上周四下午,在柏林大街路边的“固城香驴坊”,45岁的老板赵京国刚刚送走中午一拨儿参加喜宴的客人。马路对面有他的屠宰场,但他杀驴一般只供自家饭店用,“杀驴成本太高,往外批发不合适,供饭店能卖上价。”在赵京国的饭店,咸驴肉卖60元一斤。

他现切了一盘给我们品尝。这是一块腱子肉,瘦肉与筋均匀地相间分布,切成薄片码在盘里,外观、色泽好似酱牛肉。但味道却明显不同。我夹起一片先闻了闻,一种似曾相识的气味,想起以前吃驴肉时闻过这种味道,但这次更浓。赵京国说:“这就是驴肉特有的香味。”我点点头,打算把这种气味印在脑海中,好以后再吃时能够辨别。闻过之后再尝,并按赵京国的嘱咐细细咀嚼,感觉口腔中充溢的,除了他说的驴肉的味道,还有一种瘦肉或者说腱子肉的香,以及比较适中的咸味,另外还有点铁味儿。赵京国说,是在大铁锅里煮的。品咂过味道,再总结质感:比牛肉要细,好嚼,不“柴”。

中国人吃驴肉的历史不知道起源于何时。估计随着对驴的驯养,吃驴肉就相伴开始了。

在集体经济时期,当驴老到一定年龄、不能再当畜力使用时,生产队就杀了煮肉。赵京国说,赵县民间有煮驴肉的药料配方,现在网上也能查到,并无秘密可言,煮肉也不是某家某户的独门营生。但固城村的驴肉煮的挺好吃,改革开放前就有个体户趁农闲时悄悄干,晚上拿到街里去卖,那时花几毛钱就能吃上咸驴肉。

说到这儿我有点奇怪,为什么这里的人总是把熟驴肉叫成“咸驴肉”呢?“咸驴肉”成了一个固定称呼。“因为驴肉不咸不行。”赵京国回答,驴肉里边的胶质特别丰富,煮起来发粘。这种粘性阻碍盐分的渗入,所以不多放点盐不能入味儿。他家煮驴肉也是用老汤,一只驴除掉头,身体分割为八块,这就是成语“大卸八块”之由来。将肉装入大铁锅,倒老汤,续盐、配料、水,先用大火煮,再用小火焖,从开火到出锅,总共要用15-18个小时。“火候很重要。煮好了,肉块漂在汤上边。煮不好,肉就落架了,也就是从骨头上掉下来沉底了。”

赵县驴肉讲究软而有形。切一盘作冷荤菜上桌,是最传统最普遍的吃法。但现在饭店开发出的新吃法也不少,生驴肉与各种菜蔬配合,或炒或炖。而驴的各个部位也被单独开发成菜,赵京国介绍了几种好吃的部位,我赶紧记下来,与诸位“吃货”共享:驴脸,胶原蛋白丰富,吃起来直粘嘴;驴蹄,有“平原熊掌”之称,比驴脸还粘,适宜凉吃;驴板肠,因肠壁薄,比大块的肉更入味;驴膑子,肉质中富含驴油,是驴身上最香的部位;驴筋,软、粘、有嚼头。赵京国特别强调驴肝的美味,别看驴比猪体型大,但驴肝却比猪肝细嫩,几乎不见像猪肝那样的颗粒,而且越嚼越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