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合集下载

杜甫诗三首(其二)

杜甫诗三首(其二)

1.抄写2遍 2. 背诵《望岳》 3.把诗意写在笔记本上 4.完成课堂作业本和当堂练

•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 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 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 (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杜 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 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 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 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 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 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大自然在这里凝聚了一切钟灵神秀,山 南山北如同被分割为黄山 南山北如同被分割为黄昏与白昼。
望着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着我的 心灵,极目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了山林。
望着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着我的 心灵,极目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了山林。
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kàn]那众 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 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 家在口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
•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 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 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 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 1.全诗以“望”字贯穿始终。诗题“春望”, 就是望春。作者面对大地回春的自然季节 而触景生情,企盼恢复国家安定繁荣的局 面。 • 2.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 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 • 3.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 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

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


国破是一朝一代的悲哀,而山河是永 恒的存在;破城遇到春天,草木照样生长 ,自然规律不会因时势的变化而改易。眼 前人事和永恒时空的对比,使诗人更强烈 地感受着内心的荒凉落寞,以至于所见只 剩下山河草木,一片空旷。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一联一般有两种解释:
(1)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 鸣而感到惊心; (2)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 惊心。
岱宗夫如何?
远 望
——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讶仰慕的情形。
齐鲁青未了。
——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欣赏体验。
近 望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泰山的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凝望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诗人感受
会当凌绝顶, 这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
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 一览众山小。 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赏析:
1.文中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 一男附书至 ____________。二男新战死 安史 2.文章的写作背景是“ ______之乱”,这是 安禄山 史思明 指 _________和 _________两人发动的叛乱。 《新安吏》 3.《石壕吏》的姊妹篇是 _________和 _________。 《潼关吏》 5.“老妪”被抓走了吗?何以为证? 被抓走了.“天 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的诗句可以为证。 6.有人说唐军镇压“安史之乱”是正义的, 老翁逃走是不爱国的表现。你是怎么看的? 请谈谈你的理由。 应从人民遭受苦难之深
这首诗写了件什么事?请你把这件事告诉大家。
文章开头四句是故事的发生,哪 一句预示有一场灾难降临?
有吏夜捉人
在这里老翁、老妇分别有怎样的 举动?全篇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

杜甫《石壕吏》唐诗原文注释及赏析

杜甫《石壕吏》唐诗原文注释及赏析

杜甫《石壕吏》唐诗原文注释及赏析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作品介绍】《石壕吏》的作者是杜甫,被选入《全唐诗》的第217卷第33首。

《石壕吏》是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

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原文】石壕吏(陕县有石壕镇)作者:唐·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注释】1、暮:在傍晚。

2、投:投宿。

3、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4、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5、逾(yú):越过;翻过。

6、走:跑,这里指逃跑。

7、呼:诉说,叫喊。

8、一何:何其、多么。

9、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10、啼:哭啼。

11、苦:凄苦。

12、前:上前,向前。

13、致:对……说。

14、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15、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16、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17、附书至:捎信回来。

18、新:最近,刚刚。

19、存:活着,生存着。

20、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

且:姑且,暂且。

偷生:苟且活着。

21、长已矣:永远完了。

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22、室中:家中。

23、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

更:再。

24、唯:只,仅。

25、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26、未:还没有。

27、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28、完裙:完整的衣服。

29、老妪(yù):老妇人。

30、衰:弱。

31、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精品资料:第二单元传统文化7.人间诗圣_杜甫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精品资料:第二单元传统文化7.人间诗圣_杜甫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杜甫的一生是不幸的,虽也曾宝马轻裘,年少轻狂,但最终与苦难交织,壮志难酬,半生流离。

走在唐王朝的下坡路上,忧国忧民的情怀使他注定要无奈地细数着黎民百姓的苦难,然后用“枯瘦”的笔记下王朝由盛转衰的过程。

然而,杜甫又是幸运的,他一生以诗为伴,创作的诗歌在数量和质量上可谓前无古人,在思想和艺术上足以后启来者。

戏为六绝句(其二)〔唐〕杜甫王杨卢骆①当时体②,轻薄③为文哂④未休。

尔曹⑤身与名俱灭,不废⑥江河万古流。

①王杨卢骆: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这四人擅长诗文,对初唐的文学革新有过贡献,被称为“初唐四杰”。

②当时体:指“四杰”诗文的体裁和风格在当时自成一体。

③轻薄(bó):言行轻佻,有玩弄意味。

此处指当时守旧文人对“四杰”的攻击态度。

④哂(shěn):讥笑。

⑤尔曹:你们这些人。

⑥不废:不影响。

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开创了一代诗歌的体裁和风格,浅薄的评论者对他们的讥笑却无止无休。

等到你们这些人的一切都化为灰土之后,也丝毫无伤于滔滔江河的万古奔流。

杜甫对“初唐四杰”所创建的诗风十分赞赏,实际上,他的诗歌创作也延续和发扬了“初唐四杰”的诗风。

然而,当时也有些夜郎自大、思想守旧的诗坛文人,胡乱贬低“初唐四杰”的创作,认为他们诗风浅陋、无可取之处。

于是,杜甫写了这首诗,对那些“轻薄为文”的诗家作了无情的批驳。

“不废江河万古流”是杜甫比喻王杨卢骆诗歌的历史价值的,以此与那些“轻薄为文”者的诗文必然短命作对比。

这句诗用贴切的比喻来说明“初唐四杰”的诗歌会像长江黄河一样奔流不断,万古流芳。

“初唐四杰”指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旧唐书·杨炯传》说:“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王勃明确反对当时的“上官体”,“思革其弊”,得到卢照邻等众友人的支持。

他们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的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了唐以前宫廷诗歌萎靡浮华的风气,使诗歌题材从亭台楼阁、风花雪月的逼仄之域扩展到江河山川、边塞荒漠的辽阔空间,赋予诗歌以新的生命力。

杜甫《石壕吏》唐诗原文注释及赏析

杜甫《石壕吏》唐诗原文注释及赏析

杜甫《石壕吏》唐诗原文注释及赏析杜甫《石壕吏》唐诗原文注释及赏析【作品介绍】《石壕吏》的作者是杜甫,被选入《全唐诗》的第217卷第33首。

《石壕吏》是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

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原文】石壕吏(陕县有石壕镇)作者:唐·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注释】1、暮:在傍晚。

2、投:投宿。

3、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4、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5、逾(yú):越过;翻过。

6、走:跑,这里指逃跑。

7、呼:诉说,叫喊。

8、一何:何其、多么。

9、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10、啼:哭啼。

11、苦:凄苦。

12、前:上前,向前。

13、致:对……说。

14、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15、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16、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17、附书至:捎信回来。

18、新:最近,刚刚。

19、存:活着,生存着。

20、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

且:姑且,暂且。

偷生:苟且活着。

21、长已矣:永远完了。

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22、室中:家中。

23、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

更:再。

24、唯:只,仅。

25、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26、未:还没有。

27、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28、完裙:完整的衣服。

29、老妪(yù):老妇人。

30、衰:弱。

31、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

请:请求。

从:跟从,跟随。

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

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

《月
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 今夜鄜州月[注释]
• ①鄜州:今陕西富县。当时诗人的妻子在 此州。 • ②云鬟:指妇女乌黑的发髻。清辉:清冷 的月光。 • ③虚幌:薄幔。双照:同照二人。
• [赏析] • 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中。这年5月,杜甫携 家避难鄜州,8月只身前去投奔刚在灵武即 位的肃宗,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送于长 安,杜甫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 的名作。诗的表现手法独具匠心:明明是 杜甫思念流落鄜州的家人,不直接道出, 而是用换位思考法来写,即设想妻子儿女 在鄜州对月思念杜甫。妻子正在鄜州对月 思夫。孩子们不能理解母亲对月怀人的心 事。在月下伫望时间长了,露水沾湿了妻 子的头发,清辉使得妻子玉臂生寒。妻子 在想:何时才能团聚呢?全诗写乱离岁月,
• [赏析] • 这首诗是杜甫在漂泊西南时,为追怀诸葛 亮所作。这首诗在艺术上颇具特色:一是 抓住祠堂典型环境的特征,来渲染寂静、 肃穆的气氛,把诗人对诸葛亮的怀念表现 得十分真切。二是对诸葛亮的政治活动作 概括的描述,勾画出了一个有为的政治家 的形象。结尾两句,更从诸葛亮功业未遂 留给后人无限怀念,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赞 美和惋惜之情。这两句苍凉悲壮,是千古 传诵的名句。
向形 我容 们枯 走槁 来的 杜 甫
上海市实验学校 叶红
忧国忧民的诗圣
——
杜甫
郭沫若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杜甫(公元712—770年)
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出身于 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祖父杜审 言是著名诗人。曾居长安城南 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 杜少陵。他创作的许多诗歌,显 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 因而称为“诗史”有《杜工部 集》

《秋雨叹三首》古诗赏析

《秋雨叹三首》古诗赏析

《秋雨叹》古诗赏析《秋雨叹三首》古诗赏析《秋雨叹三首》作品介绍《秋雨叹三首》的作者是杜甫,被选入《全唐诗》的第216卷第15首。

这组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秋天,那一年秋天,下了六十多天雨,庄稼歉收,粮食匮乏,房屋毁坏,民不聊生,奸相杨国忠却找来个别长得好的禾苗向唐玄宗报告说:“雨虽多,不害稼也。

”杜甫写这三首诗,形象地描述了当时的情景,寓有讽谏之意,表现出很强的忧患意识,堪称“史诗”。

《秋雨叹三首》原文《秋雨叹三首》作者:唐·杜甫其一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鲜。

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

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

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

《秋雨叹三首》注释①天宝十三载(754)秋作。

这年,从八月到十月,霖雨六十徐日,田稼失收,“长安垣屋颓坏殆尽,物价暴贵,人多乏食”(《旧唐书·玄宗纪》)。

杜甫感事伤时,因有此作。

第一首假物寓意,叹自己老大无成。

②决明:植物名,豆科,一年生草本,叶似首稽而稍大,夏秋开花,实成荚。

《本草》谓人药功能明目,故名。

③翠羽盖:绿叶似鸟羽制成的车盖。

④黄金钱:决明花色淡黄,形如金钱。

⑤汝:指决明。

⑥后时:日后,指晚秋霜寒。

⑦堂上书生:杜甫自指。

⑧馨香:芳香。

指决明花的香味。

其二阑风长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

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妇无消息。

城中斗米换衾裯,相许宁论两相直。

《秋雨叹三首》注释①阑风长雨:·连续不断的风雨。

全诗校:“一作东风细雨。

”阑,全诗校:“一作兰。

”长,全诗校:“一作伏,一作仗。

”②四海:全诗校:“一作万里。

”八荒:八方荒远之地。

四海八荒指普天之下。

同一云:谓无处不雨。

③“去马”句:《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径流之大,两埃诸涯之间,不辨牛马。

”④浊径清渭:径、渭,二水名,至陕西高陵县境汇合,自古就有径水清而渭水浊,合流后仍然清浊分明之说。

何当:安得,怎能。

《前出塞九首》(作者-杜甫)唐诗赏析

《前出塞九首》(作者-杜甫)唐诗赏析

《前出塞九首》(作者:杜甫)唐诗赏析【作品介绍】《前出塞九首》的作者是杜甫,被选入《全唐诗》的第218卷第15首。

这九首诗写的是战争中的众生象、百相图,从皇帝老官儿的好战写到底层士兵的报国,从剿灭敌寇的胜利写到对封功行赏的蔑视,惟有或多或少的亲经实历,惟有点点滴滴的目睹耳闻,才能将万花筒般的实景活脱脱的描摹出来。

【原文】前出塞九首作者:唐·杜甫其一: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

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

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其二: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

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

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其三: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

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

其四: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

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

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

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其五:迢迢万里余,领我赴三军。

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

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

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

其六: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其七: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

径危抱寒石,指落层冰间。

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其八: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

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

掳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

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其九: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

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注释】1.挽弓:拉弓。

2.强:指坚硬的弓。

拉这种弓要用很大力气,但射的远。

3.长:长的箭。

4.擒:捉拿。

5.亦有限:也应该有个限度。

6.列:分立,建立。

7.疆:边界,领土。

8.苟:如果。

9.制侵陵:制止,侵略。

制:制止。

侵:侵犯。

陵:这里同“凌”,欺侮的意思。

10.岂:难道。

11.当:应该。

12.亦:也。

【创作背景】诗人先写《出塞》九首,后又写《出塞》五首;加“前”、“后”以示区别。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说的是谁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说的是谁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说的是谁
答案:杜甫。

分析:出自郭沫若先生的一幅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赏析:上句“疮痍”既是是指杜甫历尽世事沧桑,一生不得志,最终贫病而死的人生经历,又是指杜甫经历的战争——安史之乱。

“诗中圣哲”则化用人们普遍认同的“诗圣”称号。

下句“民间疾苦”是说杜甫的诗内容广泛涉及并反映民间疾苦。

“笔底波澜”不但是说杜甫笔底波澜壮阔,诗歌艺术价值极高;还反映了杜甫的情感倾向,即关注民生,与民同悲,哀民所哀,因此而情感波澜。

扩展资料: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
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杜甫诗三首修改版

杜甫诗三首修改版

借景抒情


故园之思 羁旅之感 飘零之仇 忧国之情

《秋兴八首(其一)》小结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触景生情之作。 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 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 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 忧。 诗人不仅是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 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 国之秋。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 虚实结合 以乐景写哀情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 山 巫 峡 气 萧 森
江间波浪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
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 舟 一 系 故 园 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每到秋天,家 人要为远方的 游子或征人制 作寒衣,捣衣 声是人间的秋 声。牵动着游 子或征人的思 乡之情,也牵 动着家人对远 人的思念
画图省识春风面——美丽 独留青冢向黄昏——孤独 环珮空归夜月魂——思乡 分明怨恨曲中论——怨恨
《咏怀古迹》一诗中, 哪个词最能点明王昭君的思 想感情?
——诗眼
昭君怨恨什么?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一去”对“独留”,入骨三分地写 出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 “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 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 “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 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 神。
四 漂 泊 西 南 时 期
安史之乱后于公元759年由甘肃 颠沛流离到了成都,靠了友人的帮 助在城西浣花溪畔营建了草堂。他 在这里居住了将近4年,写下了240 多首诗篇。《春夜喜雨》、《茅屋 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 北》《蜀相》等就是在这里写就的。 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

古代名人对联

古代名人对联

古代名人对联门前桃李重欧苏,堂上葭莩推富范。

歌颂晏殊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另作:人间疾苦)歌颂杜甫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歌颂蒲松龄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歌颂诸葛亮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果如公言,宋室何至南渡;罪名莫须有,忠冢栖霞山,长留人愿,国魂几时北来。

歌颂岳飞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其源。

歌颂苏洵苏轼苏辙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歌颂司马迁集群圣之大成,振玉声金,道通中外;立万世之师表,存神过化,德合乾坤。

歌颂孔子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歌颂屈原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

歌颂诸葛亮两表一对,鞠躬尽瘁酬三顾;鼎足七出,威德咸孚足千秋。

歌颂诸葛亮金石文章空八代,江山姓氏著千秋。

歌颂韩愈韩潮学派百三汇,公起文章八代衰。

歌颂韩愈兵甲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

歌颂范仲淹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

歌颂文天祥宰相状元余事之,文章义节两兼之。

歌颂文天祥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歌颂辛弃疾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歌颂项羽、勾践一代君权痛蚕室,千秋史笔溯龙门。

歌颂司马迁质而绮,真且醇,自可传之千古;樽中酒,篙下诗,岂甘了此一生。

歌颂陶渊明玉茗堂中传蝶梦,临川集上插芳馨。

歌颂汤显祖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绿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歌颂李清照酌酒花间,磨针石上;倚剑天外,挂弓扶桑。

歌颂李白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

歌颂李白缅想忠贞,补阙拾遗犹昨事;何来环佩,清辉香雾替诗魂。

歌颂杜甫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歌颂杜甫笔诤时政,心在苍生,万户争传新乐府;堤建西湖,神归东洛,千秋永祀老诗翁。

歌颂白居易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诗词鉴赏-哀鸿遍野 民不聊生 杜甫《石壕吏》及赏析 精品

诗词鉴赏-哀鸿遍野 民不聊生 杜甫《石壕吏》及赏析 精品

哀鸿遍野民不聊生杜甫《石壕吏》及赏析杜甫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

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下面是石壕吏唐代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

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注释暮在傍晚。

投投宿。

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逾ú越过;翻过。

走跑,这里指逃跑。

呼诉说,叫喊。

一何何其、多么。

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啼哭啼。

苦凄苦。

前上前,向前。

致对……说。

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戍ù防守,这里指服役。

附书至捎信回来。

书,书信。

至,回来。

石壕吏

石壕吏

2.空白艺术
文中对哪些形象的塑造采用了空白艺术?
(1)官吏
(2)自身形象
暮投石壕村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3.语言精炼
这首诗仅用120字,用精炼的语言讲述了一 段意味深长的战争历史,这种诗作真是当之 无愧的“诗史”。
作业
1.背默《石壕吏》。
2.改写《石壕吏》。
要求:对原作思想内容不作改动,只侧重于改变原 作的形式
------困窘之苦
如果捉走老翁,———— 如果捉走儿媳,————
------应征之苦
添一添
石壕吏:汝家有男丁否?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
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尚有他人否?
老妪:室中更无人。
藏问于答
石壕吏:内室是何人?
老妪:惟有乳下孙。
石壕吏:一定还有人!
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悟一悟
三、展读课文, 深入探究
杜甫为什么不像史官那样记录“安史之
乱”的大事件,或像白居易那样描绘
唐明皇与杨贵妃凄婉的爱情故事,而关 注战乱中一位普通老妇的哭诉?
杜甫的良心
他用心感受战乱中一个普通人的 生命苦痛。
悲天悯人、忧患苍生的情怀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新婚别》
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石壕吏:还有他人否?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 晨炊。
老妇被带走了吗?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同行十二年, 不知木兰是女郎。
诗人为什么不站出来?
安史之乱后人口的前后对比:6300万—1700 多万,人口锐减。
这是作者内心矛盾的印证
国事危急需添兵,然而丁壮殆尽,兵员枯竭, 诗人同情人民、希望老百姓能安居乐业,但 是面对急需补充兵力,只能从百姓那里征兵 的政府他又能说什么呢? 全诗即在这矛盾中展开了历史画卷。

杜甫的诗词点评

杜甫的诗词点评

杜甫的诗词点评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创作达到了诗歌史上现实主义的最高水平。

他是中国诗歌史上集大成的诗人。

杜甫出身于儒学世家,少时便接受儒家修齐治平的传统思想,一心向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文二十二韵》),但残酷的现实打碎了他的梦想,天宝六载的考试在奸相李林甫的操纵下,以“野无遗贤”为名拉上了可耻的帷幕,致使满怀远大抱负的诗人蒙羞受辱,落拓长安,过着极其困顿的生活。

几年后的“安史之乱”,使诗人又经乱离之苦,险贼长安,亲见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亡国景象,体味了沧海桑田的巨变给人民心灵带来的创伤。

从此,诗人转徙流宕,漂泊西南,终至穷愁而死。

杜甫虽一介布衣,却始终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始终关注人民的生存状态,并以满含血泪的动地歌吟,传达着一个时代的苦难,传达一个儒者的良知和勇气。

他的诗,以“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雄立于中国文学史,令百世而下叹为观止。

沉郁顿挫是杜甫早年对自己创作风格的一种描述,他在《进雕赋表中》说:“臣之述作,虽不是以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杨雄、枚皋之流,庶可跂及也。

”后来,当他经历了干戈离乱,饱尝人民的艰难困苦,并于诗中流露出难以抑制的悲怆情怀,创作日趋成熟后,再用“沉郁顿挫”来概述他的诗歌风格。

沉郁顿挫,表面是深沉郁结,表现为有节奏的抑扬起伏和盘曲转折。

它涉及诗歌的内结构和外结构,涉及内结构的沉重的充实感,以及外结构上有控制的骚动感和弹性。

其中,沉郁指文思深沉蕴藉,顿挫指声调抑扬有致;而“沉郁”又另有沉闷忧郁之意,才具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抑扬顿挫和格律严谨。

一情感内涵的沉郁深刻杜甫的一生,是颠沛流离的一生,沦落潦倒的一生,“苦难”成了他人生的代名词,但杜甫并没有沉陷于个人的不幸,而是以儒者的良知和勇气,传达出那个时代的沉重和悲哀,反映了忧愤深广的时代特征。

(1)对多难社会的深重描绘杜甫出身于世代“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的儒学世家,培养了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优良品质,他怀着悲愤沉重的心情,描绘那个“万方多难”的社会。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作者:王剑慧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17期摘要:“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郭沫若给予杜甫的评价,杜甫一生坎坷,然而笔下有波澜。

论文从郭沫若给杜甫的评价出发,再次回溯杜甫这传奇的一生。

关键词:唐代;杜甫;郭沫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诗史堂,有两幅名家所作的对联,一幅是“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是朱德所题,赞的是诗圣杜甫美名永存;另一幅是“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为现代中国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所题,颂的是杜甫诗作感怀天下,洞悉内里。

诚然,郭沫若能给予杜甫这样高的评价,实不为过。

杜甫其人,堪当“诗圣”,从其平生际遇、为人处世、文学创作中都能发掘出端倪。

一、杜甫生平考(一)杜甫其人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

生于诗礼之家的他,“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青年时代,杜甫赶上了唐代盛事,多游历、喜远行。

二十余岁,其远离家乡,游历吴越、齐赵等地,看遍了中国的名山大川,也饱尝了各地的风土人情。

此时的杜甫,是志气高昂的年轻人,拥有雄心与抱负,胸中有锦绣河山。

在登临泰山之巅时,他咏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想必此时的杜甫,器宇轩昂,心胸不凡。

然而,此时的杜甫,也只能称作是“诗人”,谈不上“诗圣”。

命运的波折给予了他苦难和波折,方使得他不负“诗圣”之名。

(二)杜甫的前半生杜甫的困顿始于他的政治抱负。

杜甫来到长安参加考试,然而揽权的大臣怕有识之士向玄宗揭露时弊,竟一人不取,还向皇上称:“贤能之人,民间皆无。

”遭受打击的杜甫只好在长安居住下来,在朋友的接济下惨淡度日。

此时的杜甫,再也没有当日游历各地的闲情,也看不到国家各地的美景,在长安城中,他见到太多黎民百姓饱受疾苦,凄楚万分,与此相对的是,富人为富不仁,挥霍无度,执政者、贵族们各个锦衣华服,荒淫无度。

“世上疮痍、民间疾苦”,杜甫此时才首次沾染,内心的落差可想而知。

如此,杜甫在长安旅居十年,才得到一个极小的官职,回家报喜之际,却得到儿子饿死的消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曹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曹

写南村群童抱茅的情景,表 现了诗人无可奈何的痛苦心情。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蹋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1、第三段烘托出诗人什么心情?
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 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 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
1、看看第三层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 出来赏析一下。 “多年”:说明了布衾是与杜甫一 起饱经忧患的“难友”。也说明了棉被 破旧不堪,诗人生活穷苦困顿难当。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社会病态,振笔疾呼。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百姓疾苦,震撼人心。 郭沫若题成都杜甫草堂诗史堂联
诗歌诵读
登 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蜀 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之所以伟大,因为他写出了许 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更重要的是他的人 格与精神已远远超越诗人之上。即使他 没有写过一句诗,他那悲天悯人的情怀, 体察人间冷暖的心灵,有如释迦牟尼、 耶稣。 ------------卢光政
痛惜——痛心——痛 苦 ——痛忧
情感升华,由记叙一家之苦到大 抒忧国忧民之情
小组合作,思考探究
由此可见,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 杜甫 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 称,但为什么在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 自己的个人遭遇?谈谈你的理解。
诗人以小见大,推己及人,希 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 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 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杜甫(712-770),字子 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 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 遗、检校jiào工部员外郎, 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 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杜 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 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 称“老杜”。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