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s抗原及Fas配体在红斑狼疮患者皮损中的表达.docx

合集下载

FasFasL信号通路对大肠癌恶性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FasFasL信号通路对大肠癌恶性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20年第25卷第8期ModernDigestion&Intervention2020牞Vol.25牞No.8989 ·专家笔谈·Fas/FasL信号通路对大肠癌恶性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朱垠,郑浩轩 【提要】 Fas受体与其同源配体FasL结合导致Caspase 8在细胞中的活化和细胞凋亡,是维持正常组织稳态和功能的重要机制。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Fas广泛表达于人体组织细胞中,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包括大肠癌在内的多种癌症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旨在讨论Fas/FasL信号通路介导的凋亡、非凋亡功能以及其对大肠癌细胞迁移、侵袭和化疗耐药等恶性生物学表型的影响,并探讨靶向此通路治疗大肠癌的可能性,希望为临床上大肠癌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Fas/FasL信号通路;大肠癌;细胞凋亡;转移;化疗耐药中图分类号:R574.6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672-2159.2020.08.001作者单位:510515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内科,广东省胃肠疾病重点实验室通信作者:郑浩轩,E mail:haoxuan.zheng@qq.com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77110801) 大肠癌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化、年轻化趋势,预计未来发病率仍有升高趋势,疾病防控形式较为严峻。

大肠癌的治疗多以手术为主,辅以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但由于肿瘤细胞化疗耐药和转移倾向,许多患者的生存预后仍较差,5年生存率仅在50%左右[1]。

大量研究发现,大肠癌的发生发展、耐药和转移与肿瘤细胞逃避凋亡有密切关系,其实质是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失衡,即增殖过度或凋亡不足。

Fas/FasL通路是近年才被报道的,但其作用不容忽视。

一方面化疗药物可以通过Fas/FasL通路诱导大肠癌细胞凋亡[2],另一方面Fas/FasL通路可以诱导大肠癌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换(Epithelial—MesenchymalTransition,EMT)从而促进肿瘤转移和化疗耐药[3]。

Fas抗原分子

Fas抗原分子

Fas抗原分子乐军;胡宏【期刊名称】《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年(卷),期】1996(17)5【摘要】Fas抗原,又称APO-1或CD95,是一种319个氨基酸组成的Ⅰ型跨膜糖蛋白,属于肿瘤坏死因子和神经生长因子受体超家庭成员。

Fas抗原表达于各种细胞,如活化的T,B细胞,NK细胞,胸腺细胞,恶性的T、B细胞,成纤维细胞等。

人与小鼠的Fas基因分别定位于第10号及第19号染色体。

Fas抗原的天然配体是一种Ⅱ型跨膜糖蛋白,属于肿瘤坏死因子家族成员,其主要分布于活化的T细胞。

Fas抗原及配体系统异常的两种小鼠Lpr与gld表现自身免疫病理变化。

抗Fas抗体或表达Fas配体的细胞交联Fas抗原,可诱导细胞凋亡,提示Fas/Apo──1抗原是细胞凋亡过程中重要信号传递分子。

Fas抗原诱导的细胞凋亡在调控免疫细胞的发育,增殖及免疫应答中起主导作用。

已经证实Fas系统在T细胞的发育,细胞毒作用及细胞毒性T介导自身免疫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而且抗Fas 抗体或Fas配体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Fas抗原系统的研究将有助于阐明自身免疫病发病机制,开辟肿瘤治疗的新途径。

【总页数】4页(P226-229)【关键词】Fas;抗原;抗原配体;细胞凋亡;APO-1;CD95【作者】乐军;胡宏【作者单位】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微生物学教研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92.11;R361.3【相关文献】1.Fas抗原及Fas配体在白癜风患者皮损中的表达 [J], 张启国;罗芳;曾静;方春红;姚莹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Fas抗原的表达及血浆可溶性Fas、FasL的变化 [J], 叶翎3.慢性丙型肝炎肝组织CPP32、Fas和Fas配体的表达及其与病毒抗原的关系 [J], 赵景民;王松山;辛绍杰;尹铁勇;刘平;张玲霞4.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CD34+和Fas+细胞Fas抗原的表达 [J], 万岁桂;孙雪静;刘聪艳;赵弘;徐娟;田丁5.人类白细胞抗原G分子、凋亡相关因子及FAS配体分子在宫颈鳞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中表达的研究 [J], 汤军花;杨冬;房臻;蒋红丽;刘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fas、fasl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免疫和细胞凋亡的关系

fas、fasl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免疫和细胞凋亡的关系

整型盔兰!!唑!堡圭璧些堡奎:!!塾堡j!!:塑堕熊堕!!塑墅叁垦茎兰盟翌塞塑翌塑蝗堡坚:照Fas、FasL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免疫和细胞凋亡的关系研究生刘颖警薄焘无勋郑州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呼吸内科湾南郑稍450003摘要耱瘸是20璇纪寒人类因癌瞧死亡豹蓄要爨嚣,赫瘀患者确诊后5华生存鬻不超过13%,此与肺癌确诊时阆较晚,易发生转移有关,其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满楚。

肿瘸的发垒与肿瘤绷胞逃脱宿主的免疫监视密切褶美。

新_i琏研究发蠛,与凋亡摆关舱Fas/FasL系统参与舯瘸的免疫逃逸,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FaS受体和它的天然配体FasL同属肿瘤坏死因子/神缀生长因子(TN懈F)受体家族,Fas霹表达予多耪委豢缀织,瑟FasL蔓簧表达子激活豹免疫缨魏。

生爨媾瑷下,Fas.FasL的结合激活Fas信号通道,启渤凋亡过程,是T淋巴细胞免疫杀伤靶绷戆静耋樊撬隶l之一。

梳体免疫系统对耱癌维缀茨应薅,杀伤瞧T维庭戢耋然杀伤细胞通过释放FasL来诱导表面表达Fas的癌细胞发生凋亡。

商研究表明:多种肿瘤细胞Fas表达水平下调或缺失,同时表达Fas的癌细胞还存在Fas介导的躅亡抵抗,借以逃避宿主焱达FasL的免痰细胞所诱导的凋亡;聪脾瘪细胞的FasL表达水平往往升高,促使其杀熊与之接触的免痰活性细胞,两者协同通过营造局零免疫毅兔(immuneprNikge)楚黪瘗维您逃脱壤镕戆兔疫整巍,共嗣参与l孛瘸的免疫逃逸。

为探讨Fas/FasL系统在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中所起的免疫逃逸终熏,了解其专瓣瘩荛痰懿关系,建滚臻翠蘩诊叛耱癌、爨舔疆惹、浚计藏豹渗疗策略提供依据,本实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i焱检测Fas、FasL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组织及正常肺组织审豹表达,并采餍未端麟裁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生物素化的d-UTP切口末端标记(Terminaldeoxynucleotidyltras[erase(TDT)一mediateddUTP-biotinnickendlabeling,TUNEL)技术,对Fas表遮郑州大学2003年硕士毕业论文Fas、FasL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免疫和细胞凋亡的关系阳性组和Fas表达阴性组的肺癌组织进行凋亡检测,同时采用抗CD45RO抗体检测肿瘤组织中浸润淋巴细胞(Tumorinfiltra!inglymphocytes,TIL)的数量。

斑秃皮损中Fas及Fas配体的免疫组化研究

斑秃皮损中Fas及Fas配体的免疫组化研究

张谊之 ‘ 张 ,
敏 , 王
琳 ‘ 李俸 媛 ,
ZHA NG - h .丑 { J Yi i z ANG M i W , ' Li .L e g y a n.  ̄ q d G n IF a - u n
1 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 , 四川 成都 6 0 4 ; 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医院病理科 , 10 12 四川 成都 60 4 、 10 1
程 中 ,预防和及 时控 制继 发感 染尤 其是 呼吸 系统感 染
【 ] 马英 , 2 张道友 , 叶任 高, .7 等 6 0侧系统性红斑狼绝的血清免疫学 箭析 [】 J.四 川 医学 ,9 9 2 ( )3 —7 I 19 ,0 1 6 3 【 陈雄 辉 , 任 高 , 念 生. . 2 3 J 叶 杨 等 7 0侧 系统 性 红 斑 狼 疮 临 床 和 免 疫 学特 征 分 析 [】 J.中华 肾脏 病 杂 志 .9 9 1 1 )2 —7 f9 .5 f 42 l ] 李 汇 明 ,韩 宝义 系 统 性 红 斑狼 疮 8 4 7倒 临床 与实 验 摩 资 料 分 析 lJ 临 床 皮 肤 科 杂 志 ,9 9.8 2 :3 J 1 9 2 ( )9

要: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 测 2 例斑 秃( ) 1 例全秃 ( ) 0 A组 、0 B组 患者及 5名正 常对照头皮 Fs F s a 及 a 配体 (aL 的表达 。结 Fs )
果见 F s A组中的毛囊 、 a在 毛囊周 围程润的淋 巴细胞有更强的表达 , 两组 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 <0 0 ) 表皮的阳性表达 P .5 ; 在两组无显著性 差异 ( P>0 0 ) aL在 A组 6例 、 ’ 5 。Fs B组 2例的表皮 、 A组 4例 的毛囊角质形成细胞有 弱表达 。Fs Fs a/ aL的 阳性表达可能参 与斑秃发病 的某些免疫过程。全秃更强的 Fs a 表达 , 似与其更严重的免疫受损有关。

皮肤鳞状细胞癌Fas和FADD表达的差异性分析

皮肤鳞状细胞癌Fas和FADD表达的差异性分析

皮肤鳞状细胞癌Fas和FADD表达的差异性分析目的:观察死亡受体(Fas)、Fas相关死亡结构域(Fas-associated death domain,FADD)在皮肤鳞状细胞癌(SC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差异及意义。

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对27例SCC组织的石蜡切片及10例正常皮肤组织的切片分别进行Fas、FADD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计数其阳性细胞,根据阳性细胞平均表达积分来判定。

结果采用t检验和等级相关分析。

结果:①Fas、FADD在1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表达均为阳性,平均表达积分3.10±0.87、3.20±0.63;②Fas在27例SCC组织中的平均表达积分2.19±1.14,低于正常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ADD在27例SCC组织中的平均表达积分2.15±1.40,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在27例SCC 组织中, Fas、FADD蛋白表达程度与病理分级呈正相关, 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①Fas和FADD共同的低表达,可能参与了皮肤SCC的发生发展;②Fas、FADD蛋白的异常表达程度与皮肤SCC的恶性程度有关,同时检测两个蛋白的表达情况,有助于判断皮肤SCC的病理分级,有可能作为反映鳞状细胞癌预后的指标。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xpressions of Fas and FADD in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analyze difference and significance of expressions.MethodsFas and FADD were assay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techniques(SABC) in specimens from 27 SCC and 10 normal skin,observed and accounted positive cells by optics microscope. According to the integrate of positive cells,the results were analyzed by T test and correlation analyse.Results①Fas、FADD were both positive expression in normal skin tissue.②The expressions of Fas in SCC were lower than in normal skin tissue,which showed difference (P<0.05).The expressions of FADD in SCC were lower than in normal skin tissue,which showed difference (P<0.05);③The integrate of positive cells of Fas、FADD was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umor vicious degree ofSCC,which showed difference (P<0.05).ConclusionsThe aberrant expression of Fas、FADD protein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and development of SCC. The higher the rates of these protein aberrant expressions were,the more m alignancy SCC was, which was helpful for the pathological diagnosis of SCC,and Fas、FADD might be the index of refecting prognostic SCC.Key words:squamous cell carcinoma; Fas;FADD; immunohistochemistry皮膚鳞状细胞癌是整形外科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恶性程度高、生长迅速、易发生远处及淋巴结转移等特点,以50~60岁为好发高峰[1]。

【精品】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Fas和CD40L表达的初步研究模板范文 (3页)

【精品】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Fas和CD40L表达的初步研究模板范文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编辑修改,推荐下载使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Fas和CD40L表达的初步研究作者:徐红星, 邱德华,王慧娟,杨晓帆,季晓辉【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Fas;CD40LKey words: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Fas; CD40L1 资料和方法1.3 主要试剂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sFas检测试剂盒,Bender MedSystems公司sCD40L检测试剂盒,上海试剂二厂淋巴细胞分离液,GIBCO公司RPMI 1640培养液,eBioscience公司抗人FasL、抗人CD40L阻断性抗体,Caltag公司PE-CY5-抗CD3、FITC-抗CD4、FITC-抗CD8荧光标记抗体,eBioscience公司PE-抗CD40L、PE-抗Fas 荧光标记抗体。

1.3 方法1.3.1 sFas、sCD40L的检测严格按说明书进行操作。

结果判断:用MicroReader4酶标仪比色,得到光密度(D)值,以标准品浓度作横坐标,D值作纵坐标,以平滑线连接各标准品的坐标点,通过标本的D值可在标准曲线上查出其浓度。

1.4 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表示,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

相关性检验采用Spearman等级资料进行分析,P<0.05认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2.1 SLE患者与正常对照组血清sFas、sCD40L检测结果比较SLE患者血清sFas、sCD40L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SLE患者血清sFas、sCD40L水平活动期均高于缓解期(P<0.01或P<0.05)。

见表1。

2.2 SLE患者血清sFas、sCD40L水平与SLEDAI积分的相关性分析及sFas、sCD40L 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分析sFas、sCD40L与SLEDAI积分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r=0.688、r=0.253,P均<0.05),sFas与sCD40L水平之间未显示明显相关(r=0.201,P>0.05)。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系统性红斑狼疮皮损中的表达及意义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系统性红斑狼疮皮损中的表达及意义

[ ] NsiaT,sj S sj , 1Oa Guo T la c et r— 3 i d T ui , uiM e a. rl lc ̄ oe neT s Pe h F i t r dcs r ns f ae t wt LvrCt oi[ ] A at e— i o oi o t ns i ie ih s J . m JG s on tP g s P i h T s r tr ,0 6 11 1 :07 . eo 2 0 ,0 ( ) 7 -5 l [ ] MoeuR, hgeu C H lrJ e a.tm dnmi m t l n 4 r C ana , el ,t 1Ie oy a c ea i ad a e bc
杂 忠 ,9 6,( )5 -7 19 6 1 :65 .
此 次的研究 中没 有将 乙醇 性 肝硬 化 及 有 酗 酒 史 的 患 者入 选 , 因此 可以除外 乙醇对糖 代 谢的影 响 。 本研究 中 , 9例 空腹 血糖 正常 的患 者通 过 O 有 G ,I I’ T被诊 断为糖 尿病 或糖 耐量 异 常。 因此尽 管 腹血 糖 的诊 断标 准 已经 由 7 8m o L降 到 了 7m lL . m l / mo , /
[ ] H di n iS K rmao . i ee elu n hoi hpti 1 az a ns , aa nsB Da t m tts dc rnc e at y b s i a is C vrsif t n J . ptl y 19 2 ( )6 46 5 i n ci [ ] Hea o ,99,9 6 :0 - . u e o og 0 [] J 2 ‘ 惠旧, 汪俊 , f 月 硬化的肤 岛索抵抗 [ ] 1华朋 脏 病 J・麟. 『 t J .f : I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Fas和CD40L表达的初步研究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Fas和CD40L表达的初步研究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Fas和CD40L表达的初步研究(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作者:徐红星, 邱德华,王慧娟,杨晓帆,季晓辉【摘要】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凋亡调节蛋白受体Fas及共刺激分子CD40L的表达情况及其相互之间的调节。

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SLE患者和正常人血清sFas和sCD40L的水平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同时分离10例SLE患者和10例正常对照的外周血淋巴细胞:①将细胞培养48 h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亚群表面Fas及CD40L的表达情况;②在培养过程中分别加入抗FasL抗体阻断Fas信号及抗CD40L抗体阻断CD40L信号后,观察T细胞亚群表面CD40L及Fas的表达。

结果①SLE患者血清sFas和sCD40L平均水平分别为4.18 μg/L和5.87 μg/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2.27 μg/L和2.31 μg/L,且SLE患者血清sFas活动期高于稳定期(P0.01或P0.05);sFas、sCD40L水平与SLEDAI(疾病活动指数)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r=0.688,r=0.253,P均0.05),但sFas与sCD40L水平之间未显示明显相关(r=0.201,P0.05)。

②经细胞培养后,SLE患者CD4(+)和CD8(+) T细胞表面Fas表达增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5);SLE患者CD4(+)和CD8(+) T细胞表面CD40L表达增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

③SLE患者CD4(+)及CD8(+) T细胞上Fas与CD40L表达均呈正相关关系(r=0.311和r=0.517,P均0.05)。

④加入抗FasL抗体阻断后,CD4(+)和CD8(+) T细胞表面CD40L表达下降,与阻断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加入抗CD40L抗体阻断后,CD4(+)和CD8(+) T细胞表面Fas表达与阻断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证型与外周血Fas及sFas表达相关性研究

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证型与外周血Fas及sFas表达相关性研究

d fe e e am o he t r e s ndr m e t e .Co cu in T x r s i n fFa a d F s has o vo i r nc ng t h e y o yp s n lso he e p e so o s n s a b ius r l to w ih TCM y d o et pe d C e f rt y dr m ed fe e i to fSL ea in t s n r m y sa a beus d o hes n n n o i r nta i n o E.
摘要:目的 探 讨 系统性 红斑狼疮 (L) S E 患者 中医证型与外周血 F s及 sa 表 达的相关性。方法 a Fs
ET—。 D A K抗凝
肘血 2m 、无抗凝血 3m , L L 流式细胞仪及 酶标仪检 测 Fs sa 表达 。结 果 a 及 Fs
均 明显升 高, 与对照组 比较 差异显著, 3证之 间无 明显 差异 。结论 但
w UXi —i ( u n d n rvnil op tlfT M, a g h u5 0 2 C ia a xa G ag ogP o ica H si C Gu nz o 1 1 ̄ hn) o ao Abta t sr c:0bet eT t d ea o ewen T M y d o e fs se clp seyh mao u jci o su y t rlt n b t e C s n rm so y tmi u rt e t s s v he i u (L )a d e p e so fF s a d s a . eh d h e t n b t en t eT M y d o e tp so L S E n x rs in o a n F s M to sT e rli e e h C s ao w n rm y e fS E

上海皮肤病性病医院副院长

上海皮肤病性病医院副院长

王秀丽同志简介王秀丽,女, 医学博士、皮肤性病学博士、主任医师、上海市皮肤病性病医院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

长期从事光动力学应用与研究,其中2年在德国慕尼黑大学从事该领域的学习与研究,获德国临床医师激光与光动力技术培训专业证书。

承担多项相关课题,在国内外发表相关论著十余篇。

负责承办一项涉及皮肤科、泌尿科及妇产科领域的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ALA 光动力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国内唯一参加“慕尼黑“第十届国际光动力医学大会”代表,并任“第十一届国际光动力医学大会”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皮肤科分会治疗组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科分会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委员;国家自然基金评审委员。

从事过的主要研究任务:1.ALA 光动力疗法治疗皮肤恶性肿瘤,湖北省教委课题,第二责任人;2.ALA 光动力治疗鲍温样丘疹病,上海市卫生局课题,第一责任人;3.ALA 在尿道尖锐湿疣中原卟啉IX 荧光强度检测,上海市卫生局课题,在德国慕尼黑大学完成,第一责任人;4.外阴鳞状上皮内瘤变皮损中高危型HPV DNA 在人基因组中的整合,德国慕尼黑大学,第一责任人;5.光动力诊断和治疗在宫颈癌前期病变中的应用,德国慕尼黑大学。

6、负责参与上海复旦张江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国产ALA(艾拉)三期临床研究。

主要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1、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所致性传播疾病治疗新技术,获2007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ALA光动力治疗皮肤恶性肿瘤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ALA光动力治疗鲍温样丘疹病,获上海市科技成果;4、ALA光动力治疗尿道尖锐湿疣,获上海市科研成果。

国内外发表论文(近5年):1.王秀丽,等。

Fas抗原及Fas配体在红斑狼疮患者皮损中的表达。

中华皮肤科杂志,1999;32(1):6-8。

2.王秀丽,等。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学治疗Bowen病。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1999;8(1):9-11。

3.王宏伟,王秀丽,等。

Fas/FasL系统在肿瘤细胞凋亡中的研究进展

Fas/FasL系统在肿瘤细胞凋亡中的研究进展

Fas/FasL系统在肿瘤细胞凋亡中的研究进展孙建华(综述);李雁(审校)【摘要】Fas作为肿瘤坏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在细胞凋亡及免疫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Fas系统是目前研究最清楚的介导细胞凋亡的信号转导系统,主要由 Fas 及其相应配体( FasL)组成。

细胞在接收到凋亡信号后,主要经外源性(死亡受体途径)和内源性(线粒体途径)两条途径引发细胞凋亡。

此外,Fas还可以促进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

该文概述了 Fas和 FasL的分子特征及在肿瘤细胞凋亡中的最新研究进展。

%The transmembrane protein Fas belongs to the tumor necrosis factor ( TNF ) that in turn belongs to the nerve growth factor( NGF) receptor super-family,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poptosis and regulation of the immune system.Fas system is the most extensively studied system mediating apoptosis signaling transduction,mainly composed of Fas and its corresponding ligand (Fas ligand,FasL).There are two apoptosis signal pathways:theextrinsic( transmitted through death receptors,DR) and the intrinsic( mito-chondrial) death pathways.Besides,Fas also facilitates the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of tumor cells.Here is to summarize the latest progresses in the molecula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as and FasL,and the most recent pro-gress in the tumor cell apoptosis.【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5(000)020【总页数】3页(P3694-3696)【关键词】肿瘤;Fas;FasL;细胞凋亡【作者】孙建华(综述);李雁(审校)【作者单位】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肿瘤科湖北省肿瘤生物学行为重点实验室湖北省肿瘤医学临床研究中心,武汉430071; 恩施州中心医院胃肠外科,湖北恩施445000;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肿瘤科湖北省肿瘤生物学行为重点实验室湖北省肿瘤医学临床研究中心,武汉430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肿瘤医学细胞凋亡是由于死亡信号触发或内外环境变化,以及在基因调控下所引发的细胞主动死亡过程,是多细胞生物调控机体发育、维持内环境稳定、控制细胞衰老的重要机制。

T细胞表达Fas用于评价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性和疗效的价值

T细胞表达Fas用于评价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性和疗效的价值

T细胞表达Fas用于评价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性和疗效的价值高双全;李富荣;齐辉;肖学吕;任莉莉;王新根【期刊名称】《中国病理生理杂志》【年(卷),期】2006(022)006【摘要】目的:流式细胞术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T细胞表面Fas表达水平,探讨其用于评价疾病活动指数和疗效的价值.方法:对36例活动期SLE患者和18名正常人群,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Fas表达和凋亡率.对SLE患者分别给予泼尼松、甲泼尼龙、环磷酰胺冲击治疗,在入院3 d内、出院时(平均住院天数为22.6 d)、出院后4周分别检测T细胞Fas表达(Fas+T).结果:活动期SLE患者T细胞表面Fas表达与T细胞凋亡率和SLEDAI之间,具有明显正相关(P<0.01),皮质类固醇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活动期SLE患者后,出院时T细胞表面Fas表达(Fas+T)明显升高;出院后4周复诊时呈下降趋势.结论:SLE患者T细胞表面Fas表达上调,由Fas 介导的T细胞凋亡增强,刺激机体产生抗dsDNA等多种自身抗体,可能是SLE免疫功能紊乱的主要原因.T细胞表面Fas密度可能是评价SLE疾病活动性和临床疗效的主要参数.【总页数】4页(P1159-1162)【作者】高双全;李富荣;齐辉;肖学吕;任莉莉;王新根【作者单位】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深圳市人民医院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广东,深圳,518020;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深圳市人民医院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广东,深圳,518020;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深圳市人民医院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广东,深圳,518020;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深圳市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广东,深圳,518020;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深圳市人民医院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广东,深圳,518020;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深圳市人民医院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广东,深圳,5180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63【相关文献】1.解毒祛瘀滋阴药并用激素对系统性红斑狼疮T细胞亚群Fas基因表达的干预作用研究 [J], 温成平;范永升;陈学奇;唐晓颇;葛培芬;王新昌;许志良;李学铭2.血清sFas和sICAM-1的测定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疾病活动性及治疗转归预测价值 [J], 徐红星;邱德华;宋恒蕊;王慧娟;季晓辉3.外周血BDNF水平及T细胞上TrkB表达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病情活动性关系研究 [J], 刘洋; 李萍4.高分辨率CT用于肺间质改变为主的老年活动性肺结核的表现特点及其在抗结核治疗后疗效评价的应用价值 [J], 侯学静;刘树荣;孙培培;白景林5.活动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CD8^+T细胞CCR7异常高表达 [J], 何玉玲;陈朗;吴春晨;周钢;谢珞琨;张秋萍;谭锦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FasFasL

FasFasL

Fas/FasLFasL是能够结合到死亡受体TNFRSF6/FAS的细胞因子,在T-cell发育中介导其由于细胞毒性引起的凋亡。

Fas及其配体FasL是近年来研究得最为深入的有关细胞凋亡的膜表面分子,阐明它们在凋亡中作用机制,对深入了解细胞凋亡的机理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简介细胞发现1989年Yonehara等发现了一株单克隆抗体,这株抗体可以识别一种表达于髓样细胞、T淋巴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表面的未知分子,诱导多种人细胞系发生凋亡,这种新的膜分子被称为Fas。

同年,Trauth等也发现了一株可以诱导活化或恶性变淋巴细胞凋亡的单克隆抗体,他们将这株抗体所识别的蛋白称为凋亡蛋白-1(Apo-1)。

细胞特征基因克隆证明,Fas和Apo-1是同一种蛋白。

Fas/Apo-1是I型跨膜糖蛋白,其蛋白前体长335aa,N端有16个疏水性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成熟蛋白长319aa。

胞膜外区(157aa)有3个CRD,其中有2个N-糖基化位点。

跨膜区有17个疏水性氨基酸。

胞浆区长145aa,其中有24个碱性氨基酸和19个酸性氨基酸。

根据氨基酸序列推测Fas的分子量为36kDa,由于糖基化的影响,实际分子量约43kDa。

细胞功能对Fas胞浆区氨基酸序列的比较发现,它与TNFRI有一段68aa的同源序列,这段序列对Fas和TNFRI所介导的细胞凋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用基因突变的方法将同源区进行改造后,它们就丧失了致凋亡的能力,所以这一同源区被命名为死亡结构域。

以后的研究发现,死亡结构域也存在于其它死亡受体以及一些胞浆内信号转导蛋白,受体的死亡结构域可以与胞浆信号蛋白的死亡结构域发生同源或异源结合,所以这个结构域的作用是作为一个接头将死亡受体与胞浆信号通路联系起来。

在Fas的C端有15aa对死亡结构域的作用可能有抑制功能,将这15aa突变掉之后,Fas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得以增强。

这一结构域在其它死亡受体尚未发现,但其它受体能通过各自独特途径,对死亡信号进行反馈调节。

血清Fas、FasL的检测水平用于恶性肿瘤变化的临床分析研究

血清Fas、FasL的检测水平用于恶性肿瘤变化的临床分析研究

血清Fas、FasL的检测水平用于恶性肿瘤变化的临床分析研究摘要】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血清可溶性Fas、FasL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对36例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sFas、sFasL水平进行测定,23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

结果:恶性肿瘤患者sFas、sFasL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仅sFas与肿瘤临床分期相关(P<0.01)。

化学治疗后有效者sFas和sFasL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

结论:sFas、sFasL水平变化对探讨肿瘤发生发展、病情判断指导化疗有一定价值。

【关键词】肿瘤;可溶性Fas;可溶性FasL;细胞凋亡【中图分类号】R730.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2-0101-01Fas抗原(又称Fas受体、CD95或Apo-1)及其配基(Fasl)分别隶属于肿瘤坏死因子(TNF)受体和TNF超家族成员。

由Fas与Fasl结合启动凋亡信号传导是最终导致细胞凋亡和(或)细胞毒效应的重途径。

因此,对Fas/Fasl途径的深入研究可为通过诱导细胞凋亡而治疗恶性肿瘤提供新的凋亡激发环节[1]。

我们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恶性肿瘤患者及正常对照血清sFas、sFasL水平及化疗后变化并探讨其与肿瘤临床指标的意义。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经组织学检查确诊的恶性肿瘤患者36例,均为初治或近6个月为做过抗肿瘤治疗的病例。

男23例,女13例;年龄38~78(中位58)岁;其中肺癌5例,肝癌5例,食管賁门癌8例,大肠癌和乳腺癌各6例,卵巢癌5例,肾癌3例,膀胱癌3例,鼻咽癌1例;TNM分期Ⅱ期6例,Ⅲ期15例,Ⅳ期12例。

治疗前全组Karnofsky评分>60分,预计生存6个月以上,无过敏体质,心、肝、肾功能和血象正常。

23例健康体检者(男15例、女8例)作为正常对照,年龄28~65(中位45)岁。

fas在医学免疫学中的名词解释

fas在医学免疫学中的名词解释

fas在医学免疫学中的名词解释在医学免疫学领域中,FAS(Fas抗原)是一个重要的名词,它代表了一个示踪细胞凋亡途径的关键分子。

本文将介绍FAS的起源、结构与功能,并探讨它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潜力。

FAS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研究肿瘤抗原的过程中被发现。

它是一种膜结合蛋白,属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主要通过与FAS配体结合而发挥作用。

FAS/L是FAS配体的一种形式,它能够与FAS结合并启动细胞凋亡信号通路。

FAS在免疫学中的功能与免疫自耐和维持组织稳态有关。

免疫细胞通过表达FAS蛋白,可以接受信号并在需要时启动细胞凋亡。

这一过程对于维持机体内正常细胞数量和组织平衡至关重要。

在免疫耐受中,FAS信号被用于排除自身免疫反应中出现的自反应T细胞和B细胞克隆。

当机体遭受病毒感染或异种移植物时,通过FAS信号可清除异常或有害细胞,从而调节免疫应答。

FAS信号通路的失调与多种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例如,过度活化的T细胞和B细胞可能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

FAS的表达异常与这些疾病的发生有关,因为缺乏FAS会导致T细胞和B细胞失去凋亡能力,进而出现异常免疫反应。

此外,某些病毒感染也可以通过干扰FAS信号通路来逃避免疫系统的清除。

随着对FAS信号通路的深入研究,人们开始寻找针对FAS的治疗方法,以应对与FAS信号异常相关的疾病。

一种潜在的治疗方法是利用人工合成的FAS配体分子,通过模拟FAS信号激活T细胞和B细胞凋亡,以控制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

这种方法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一定的治疗效果,尤其在某些自身免疫疾病患者中。

然而,由于FAS信号通路是免疫系统的重要调控机制,使用FAS激动剂可能会引发副作用,如免疫抑制和细胞死亡的增加。

除了治疗应用外,FAS还被广泛用于研究免疫细胞的凋亡机制。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FAS信号通路的活化过程,探索细胞凋亡的调控机制,以及它在免疫系统中的重要性。

Fas、FasL表达在银屑病发病机理中的作用.docx

Fas、FasL表达在银屑病发病机理中的作用.docx

Fas、FasL表达在银屑病发病机理中的作用Fas、FasL 表达在银屑病发病机理中的作用中华皮肤科杂志1999年第2期第32卷论著作者:耿松梅谭升顺刘恩让彭振辉单位:710004 西安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皮肤科关键词:银屑病;Fas;FasL;细胞死亡【摘要】目的探讨Fas、FasL介导的细胞凋亡引发的免疫调节在银屑病发病机理中的作用及意义。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和原位末端标记方法研究银屑病患者不同期皮损中Fas、FasL表达与细胞凋亡、局部单一核细胞浸润程度之间的关系。

结果1角质形成细胞既可表达Fas,又可表达FasL,二者分布基本一致;Fas、FasL表达强的部位角质形成细胞凋亡明显,而局部单一核细胞浸润减少。

2患者进行期斑块型皮损中Fas、FasL表达低于相邻非皮损区及恢复期皮损,正常表皮基本不表达。

结论银屑病皮损中角质形成细胞与单一核细胞间不能有效地借助于Fas 系统进行免疫杀伤和免疫调节从而参与该病的发生。

Apoptosis Induced by Fas, FasL in the Pathogenesis of PsoriasisGENG Songmei,TAN Shengshun,LIU Enrang,et al.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an Medical University, Xi'an,710004【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s,FasL and apoptosis and their role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psoriasis.Methods Immunohistochemical techniques were employed to study the expression of Fas,FasL in the uninvolved skin, progressive plaque lesions and regressive lesions. Apoptosis was detected with 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 dUTP-DIG nick end labeling (TUNEL).Results 1Both Fas and FasL were expressed on the keratinocytes with basically the same distribution. There were obvious apoptosis of keratinocytes but reduced infiltration of mononuclear cells (MNCs) in the epidermis with intensive Fas and FasL staining. 2There was a significantly upregulated expression of Fas,FasL in uninvolved skin adjacent to the lesions and regressive lesions compared with that in progressive plaque lesions, as well as in normal skin.Conclusion The downregulated expression of Fas and FasL and increased infiltration of MNCs might contribute to ineffective immunosurveillance and immunoregulation in psoriatic lesions, which might be involved in the pathogenesis of psoriasis.【Key words】PsoriasisFasFas ligandApoptosis银屑病是一种以角质形成细胞良性增生和真皮炎症细胞浸润为病理特征的慢性复发性疾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as抗原及Fas配体在红斑狼疮患者皮损中的表达Fas抗原及Fas配体在红斑狼疮患者皮损中的表达中华皮肤科杂志1999年第1期第32卷论著作者:王秀丽徐世正熊腊元周慕先何萍单位:王秀丽徐世正熊腊元周慕先何萍(430060 武汉,湖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关键词: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盘状;角蛋白细胞;Fas【摘要】目的研究Fas抗原及Fas配体(Fas-L)在红斑狼疮皮损中的表达情况。

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25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及14例盘状红斑狼疮(DLE)不同病程的皮损中Fas抗原及Fas-L的表达。

结果SLE及DLE早期皮损角朊细胞Fas抗原表达强度显著高于正常皮肤(P<0.01),与病程呈负相关(P<0.05),且真皮中单一核细胞亦有Fas抗原表达;红斑狼疮患者皮损及正常皮肤的角朊细胞均不表达Fas-L,仅在早期皮损真皮内单一核细胞表达Fas-L。

结论Fas系统在角朊细胞及真皮异常表达可能与红斑狼疮皮损发生、发展有关。

Expression of Fas Antigen and Fas-Ligand in Skin Lesions of Patients with Lupus ErythematosusWANG Xiuli, XU Shizheng, XIONG Layuan,et al.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Hubei Medical University,Wuhan 430060【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of Fas antigen and Fas ligand (Fas-L) protein in the skin lesions of patients with lupus erythematosus.Methods An immunohistochemical technique was performed for detecting Fas antigen and Fas-L expression in the skin lesions of 25 cases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 and 14 cases of discoid lupus erythematosus (DLE).Results The positive Fas stains were observed in keratinocytes of early skin lesions of both DLE and SLE, and were significantly stronger than those of normal skin (P<0.01), and the expression was negatively related to the course of the disease (P<0.05). Positive Fas stains were also found in mononuclear cells(MNCs) of dermis. However,Fas-L was not expressed in keratinocytes in both skin lesions and normal skin of DLE and SLE, only existed in MNCs of dermis in early stage lesions.Conclusion The abnormal expression of Fas and Fas-L in keratinocytes and dermal MNCs might be related to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lupus skin lesions in both DLE and SLE.【Key words】Lupus erythematosus,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scoid Keratinocytes FasFas抗原又称APO-1或CD95分子,它是由Fas基因编码的具有诱导细胞凋亡能力的一种细胞表面Ⅰ型膜蛋白,Fas配体(Fas-L)是另一种细胞表面分子,属于Ⅱ型膜蛋白,它是Fas抗原的天然配体,Fas抗原与Fas-L 组成Fas系统,Fas-L结合Fas抗原后,Fas抗原向细胞内传导凋亡信号,在数小时内通过细胞凋亡途径使靶细胞死亡。

我们对红斑狼疮皮损表皮细胞的凋亡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其凋亡细胞异常增多。

为进一步研究这一现象发生的有关因素,我们采用链霉亲和素-生物素化过氧化物酶技术对25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及14例盘状红斑狼疮(DLE)不同病程的皮损进行了Fas抗原及Fas-L表达的研究。

材料和方法一、材料1.病例:全部SLE及DLE皮损标本均来源于我科1995年1月至1998年8月临床资料保存完整的石蜡包埋组织。

SLE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1982年修订的分类标准。

25例SLE中男3例、女22例,平均年龄29.86岁,均为红斑鳞屑性皮损。

病程在1~6个月者(早期皮损)9例,6个月以上者(晚期皮损)16例。

14例DLE中男5例、女9例,平均年龄37.83岁,病程在1至6个月者4例,皮损为浸润性红斑,6个月以上者10例,皮损为典型的盘状红斑。

7例正常对照标本来源于皮肤外伤周围的正常皮肤。

2.试剂:兔抗人Fas及Fas-L多克隆抗体为美国Santa Cruz公司产品,链霉亲合素-生物素化过氧化物酶复合物免疫组化试剂盒(简称SABC 试剂盒)为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公司产品,防脱片剂APES为Sigma公司产品。

二、方法1.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切取5μm厚石蜡切片,常规脱蜡至水,3%过氧化氢灭活内源性过氧化物酶,微波修复抗原,10%羊血清孵育,然后分别滴加Fas抗原及Fas-L多克隆抗体,4℃过夜,先后滴加生物素化二抗及SABC复合物。

上述每步骤前均用PBS充分浸洗。

最后DAB显色,苏木素轻度复染,脱水、透明、封片。

每次实验均用已知阳性切片作阳性对照,以PBS代替一抗作阴性对照。

2.结果判断:角朊细胞和单一核细胞(MNCs)的细胞膜及细胞浆呈黄色或棕黄色颗粒状物质沉着者为Fas抗原或Fas-L阳性表达。

判断Fas抗原在表皮的表达情况时,每张切片在高倍镜下(×40)随机选择5个视野,计数每个视野下表达Fas抗原的角朊细胞数,计算其平均值,按其表达情况分为4组:①无任何表皮细胞着色者为阴性(-);②仅有<25%表皮细胞明显着色者为弱阳性(+);③25%~50%表皮细胞明显着色者为阳性();④>50%表皮细胞着色者为强阳性()。

从红斑狼疮皮损表皮及对照组表皮中随机选择40个表达Fas抗原的角朊细胞,采用TJTY-300型全自动图象分析系统对其细胞染色面积及积分光密度进行定量分析。

3.统计分析方法:对红斑狼疮皮损及正常皮肤角朊细胞Fas抗原表达强度图象分析所得到的定量结果采用SAS软件包进行t检验。

结果(一)Fas抗原表达:正常人表皮颗粒层细胞呈散在的阳性表达(+)(图1)。

25例SLE及14例DLE皮损中棘细胞层及颗粒层细胞广泛表达Fas抗原(+~)(图2),尤其是早期皮损,7/9例SLE和4/4例DLE中均为强阳性表达Fas抗原(表1)。

经图象分析所得到的Fas染色定量检测结果,即染色面积及积分光密度,在红斑狼疮与正常对照之间有着极显著性差异(P<0.01)。

另外,红斑狼疮皮损真皮内MNCs亦表达Fas抗原(图3),其表达Fas抗原的MNCs数量与角朊细胞表达Fas抗原的强度无关。

因MNCs表达Fas抗原细胞数较少,未作统计学分析。

图1正常人皮肤颗粒层细胞阳性表达Fas抗原(×20)图2红斑狼疮早期皮损中角朊细胞Fas抗原表达(×40)图3红斑狼疮患者皮损真皮内MNCs Fas抗原表达(×40)表1Fas抗原及Fas-L在红斑狼疮皮损角朊细胞中的表达病种病程例数FasFas-L-+SLE早期(〈6个月)92晚期(〉6个月)16106DLE早期(〈6个月)44晚期(〉6个月)103对照组-77(二)Fas-L表达:正常人表皮及红斑狼疮表皮均不表达Fas-L。

9例SLE早期皮损中7例其真皮内MNCs表达Fas-L,4例DLE早期皮损真皮内MNCs均出现Fas-L阳性着色细胞;而晚期皮损MNCs则几乎见不到Fas-L阳性着色细胞(表1)。

讨论已知Fas抗原可以在各种细胞中表达,包括在淋巴细胞及非淋巴细胞表面表达,而Fas-L主要表达于活化的T淋巴细胞。

Myslor等报道,Fas抗原在SLE外周血B淋巴细胞和CD4+及CD8+T淋巴细胞中表达均高于正常水平,尤其是CD8+T淋巴细胞表达极为显著。

另有文献报道苔藓样药疹、多形红斑、接触性皮炎、大疱性类天疱疮、寻常性天疱疮和带状疱疹皮损的表皮细胞中Fas表达增强。

而在SLE皮损中的表达情况尚未见报道。

同时由于Fas被认为是调节免疫和病理的重要因素,且皮肤损害是红斑狼疮的一个突出表现,故我们选择红斑狼疮皮损作为Fas及Fas-L的研究对象。

本结果显示25例SLE及14例DLE皮损角朊细胞表达Fas抗原的强度、阳性着色细胞染色面积及积分光密度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早期SLE及DLE皮损角朊细胞表达Fas抗原的强度又明显高于晚期SLE 及DLE皮损,说明红斑狼疮皮损角朊细胞Fas抗原的表达不仅明显增强,而且与病程呈负相关;另外,红斑狼疮患者皮损真皮内MNCs表达Fas抗原,而且早期皮损真皮内MNCs亦表达Fas-L。

故推测Fas与Fas-L系统在角朊细胞及MNCs的异常表达,可能是导致红斑狼疮皮损细胞凋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Nagata S, Golstein P. The Fas death factor. Science, 1995,267:1449-1456.王秀丽, 徐世正, 熊腊元. 红斑狼疮患者皮损中角朊细胞凋亡的初步研究. 中华皮肤科杂志, 1998,31:319-320.Itoh N, Yonehara S, Ishii A, et al. The polypeptide encoded by the cDNA for human cell surface antigen Fas can mediate apoptosis. Cell, 1991,66:233-243.Suda T, Takahashi T, Golstein P, et al. Molecular cloning and expression of the Fas ligand, a novel member of the tumor necrosis factor family. Cell, 1993,75:1169-1178.Myslor E, Bini P, Drappa J, et al. The Apoptosis-1/Fas protein in huma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J Clin Invest, 1994,93:1029-1034.Sayama K, Yonehara S, Watanabe Y, et al. Expression of Fas antigen on keratinocytes in vivo and induction of apoptosis in cultured keratinocytes. J Clin Invest, 1994,103:330-334.(收稿:1998-02-13修回:1998-10-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